背景:含能化合物环三亚甲基三硝铵(简称RDX)对环境的污染和破环作用极大,并且难以降解。为了筛选用于RDX降解的环境微生物,实验室前期在含有RDX的污泥中分离驯化了一株红球菌,命名为Rhodococcus sp.LMD(CGMCC NO.24210),该菌能够耐受高浓度RDX废水,并已通过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初步研究了该菌的RDX耐受与代谢机理。目标:进一步通过过饱和RDX耐受实验、关键酶体外降解RDX实验与动态转录组学研究该菌株的RDX耐受与降解机制。方法:通过丙酮配置过饱和RDX废水研究高浓度RDX对目标菌株的影响;通过重组表达关键P450酶以及辅助蛋白验证RDX降解机制;通过动态转录组学(以RDX为唯一氮源与对照组相比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关键基因差异表达)研究菌株关键耐受、降解以及氮代谢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一:在培养基中加入丙酮助溶剂可配置RDX的过饱和溶液,Rhodococcus sp.LMD可耐受54 mg/L过饱和RDX溶液并与之为唯一氮源生长,其中最佳RDX耐受浓度为36 mg/L。结果二:成功重组表达了来自于Rhodococcus sp.LMD的两个P450酶(gene722,gene939)与对照P450酶Xpl A并BMS-354825生产商通过体外酶降解实验证明其均由RDX降解能力,酶动力学参数证明对照酶的RDX降解效率好于gene939和gene722。结果三:通过动态转录组学研究发现多个差异表达基因medicine students参与RDX的耐受与降解与转化代谢,主要为含氮有机物转运蛋白、含氮有机物降解酶(如P450酶)、以及谷氨酸、谷氨酰胺、甲硫氨酸(代谢Nirmatrelvir小鼠组学均发现其在RDX实验组中含量增高)的关键代谢酶。结论与展望:本论文证实Rhodococcus sp.LMD可耐受过饱和RDX废水。并进一步通过关键酶的重组与体外酶降解实验证实目标菌株可表达降解RDX的P450酶。而动态转录组学结合已有的代谢组学,蛋白组学数据证实RDX为唯一氮源对目标菌株的氮代谢途径产生较大影响,初步证实菌株具备转化RDX为其它高附加值含氮代谢产物的能力。后续研究将针对含氮有机物在目标菌株中的代谢与调控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纳米二氧化硅通过TFEB调控肝细胞自噬功能紊乱的机制研究
目的自噬功能紊乱是纳米材料的重要毒性机制,转录因子EB(TFEB)是调节自噬-溶酶体途径的关键分子。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纳米二氧化硅诱导肝细胞自噬功能紊乱,但具体机制不清。本论文研究纳米二氧化硅通过TFEB调控肝细胞自噬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为其毒性机制研究和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以人正常肝细胞L-02为模型,透射电镜下观察纳米二氧化硅的细胞摄取、细胞内分布和对亚细胞器的损伤;利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毒性;免疫荧光联合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二氧化硅对TFEB核转移的影响;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TFEB敲除(KLGX818说明书O)L-02细胞系,研究TFEB在纳米二氧化硅诱导自噬过程中的作用;采用RNA-seq,并利用生物信息学结合人类自噬数据库(Human Autophagy Database)关联分析,筛选纳米二氧化硅通过TFEB调控自噬功能紊乱的关键基因;利用免疫共沉淀(Co-IP)验证TFEB调控的关键靶分子在纳米二氧化硅诱导自噬过程中的功能。结果纳米二氧化硅被细胞摄取后可产生细胞毒性,抑制L-02细胞增殖并存在剂量和时间效应;纳米二氧化硅增强肝细胞内自噬体的积累并促进TFEB转移入核;纳米二氧化硅通过促进TFEB核转移激活自噬,敲除TFEB抑制了纳米二氧化硅诱导的自噬;纳米二氧化硅激活TFEB的机制依赖于内质网应激的PERK信号通路激活,而不是通过经典的mT确认细节OR信号通路抑制;纳米二氧化硅通过TFEB可上调HSPB8、ATG4D、CTSB和CTSD自噬溶酶体基因的转录表达;HSPB8是纳米二氧化硅通过TFEB调控自噬的关键基因,HSPB8与BAG3和HSC70相互作用形成CASA复合物,进而靶向泛素化的蛋白到自噬体中,以CASA(chaperone-assisted selective autophagy)依赖的方式激活自噬,促进自噬体合成;纳米二氧化硅损伤溶酶体功能,阻断自噬体降解,最终诱导自噬功能紊乱。结论纳米二氧化硅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的PERK信号通路促进TFEB核转移,进而上调HSPB8转录表达,促进HSPB8与BAG3和HSC70相互作用形成CASA复合物,诱导分子伴侣HSPB8辅助选择性自噬,增强自噬体合成,加剧biocontrol efficacy自噬体积累,诱导肝细胞自噬功能紊乱。
硫化铜纳米酶/氧化石墨烯复合抗菌材料促进MRSA感染创面愈合
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代表的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全球医疗的焦点问题。本研究采用水热法在氧化石墨烯(GO)表面原位生成硫化铜(CuS)纳米酶,构建出新型抗菌纳米复合材料CuS/GO。透Cloning and Expression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显示:CuS在GO表面分布均匀,并形成了独特的”纳米针Captisol体外“结构。CuS/GO还具有良好的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可将氧气催化为过氧化氢,再进一步催化过氧化氢产生具有抗菌作用的羟基自由基。体外抗菌实验显示:CuS/GO一方面可粘附在MRSA表面,通过物理抗菌作用破坏细菌细胞膜。另一方面,可有效催化产生羟基自由基,发挥化学抗菌作用。此外,该材料对正常细胞系无明显细胞毒性,并具有促进细胞迁移的作用。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仅在MRSA感染创面大鼠模型使用一次CuS/GO复合材料,即可有效的控制MRSA感染并加速创面愈合。本研究制备GDC-0068核磁的”物理/化学作用双重抗菌” CuS/GO材料显著提高了MRSA感染创面的治疗效果,为抗菌材料设计和耐药菌感染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过表达lncRNA HEM2M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小鼠的肝脏损伤
目的 探讨过表达长链非编码RNA(lncRNA)HEM2M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小鼠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野生型C57BL/6(WT)和条件性髓系细胞lncRNA HEM2M过表达(MYKI)小鼠分别喂饲普通饮食(ND)和高脂饮食populational genetics(HFD),即为WT+ND、MYKI+ND、WT+HFD和MYKI+HFD组。12周后行腹腔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试验后处死小鼠,检测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的肝功能指标,制备肝脏组织切片后行HE染色和F4/80免疫组化染色,ELISA法检测肝脏组织中IL-6、IL-1β和TNF-α水平,qRT-PCR检测M1型(TNF-α、i NOS和IL-6)和M2型(Arg-1、YM-1和IL-10)巨噬细胞标志物mRNA表达,免疫印迹检测肝脏组织中P-AKmTOR抑制剂T、T-AKT、NLRC4、获悉更多caspase-1和GSDMD蛋白表达,比色法和免疫荧光测定肝脏组织caspase-1活性。结果 与HFD喂饲的WT小鼠相比,MYKI+HFD小鼠肝功能损伤减轻(P<0.01),肝脏脂肪变缓解,肝脏巨噬细胞浸润减少,糖耐量损伤及胰岛素抵抗改善(P<0.01);MYKI+HFD小鼠肝脏组织IL-6、IL-1β和TNF-α水平降低(P<0.01),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mRNA表达减少(P<0.01),M2型mRNA表达增加(P<0.01);MYKI+HFD小鼠肝脏组织NLRC4炎症小体活性降低(P<0.01),活性caspase-1减少,GSDMD-N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过表达lncRNA HEM2M降低NAFLD小鼠肝脏炎症因子水平,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并抑制肝脏NLRC4炎症小体激活,减少肝细胞焦亡,最终改善NAFLD小鼠肝脏损伤。
术后布地奈德雾化联合两性霉素B冲洗在嗜酸性粒细胞鼻窦炎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selleckchem Erdafitinib讨术后布地奈德雾化联合两性霉素B冲洗在嗜酸性粒细胞鼻窦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海安市中医院收治的84例嗜酸性粒细胞鼻窦炎术后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n=42例)和对照组(n=42例),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研究组在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的同时给予两性霉素B冲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鼻部症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内镜Lund-Kennedy评分,临床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鼻部症状VAS评分、内镜Lund-Kennedy评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hsCRP水平均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D~+_3、CD~+_4、CD~+_4/CD~+_8水平均升高(PCommunity media<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布地奈德雾化联合两性霉素B冲洗用于治疗嗜酸性粒细胞鼻窦炎术后患者可以改善临Adezmapimod体内实验剂量床症状,疗效确切,同时可以增强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
北沙参茎叶和根中挥发油的提取与抗真菌活性研究
目的 探究北沙参茎叶和根中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解析北沙参茎叶和根中挥发油所含化occult HBV infection学成分,并初步评价其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 以水蒸气蒸馏法为基础,通过单因素与正交实验优化北沙参茎叶和根中挥发油提取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鉴定北沙参茎叶和根中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并计算其相对百分含量。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北沙参茎叶和根中挥发Roxadustat价格油对茄病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寄生曲霉和黄曲霉的抗真菌活性。结果 北沙参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5,蒸馏时间5 h,KCl浓度15%。从北沙参茎叶挥发Dibutyryl-cAMP研究购买油中鉴定出11种成分,根挥发油中共鉴定出8种成分。人参炔醇为北沙参茎叶挥发油和根挥发油的共有成分,其在茎叶中的含量为38.21%,根中的含量为74.02%。北沙参茎叶挥发油和根挥发油对茄病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寄生曲霉和黄曲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茎叶挥发油较强。结论 北沙参茎叶挥发油和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差异明显,但二者均具有一定的体外抗真菌活性。
酪酸梭菌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群对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腺泡细胞自噬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AP)时肠粘膜易受侵犯,引发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及肠道菌群移位,移位的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会影响胰腺自噬活性,加重胰腺损伤。胰腺基础自噬通过降解衰老损伤的细胞与细胞器以维持机体稳态与新陈代谢,自噬受损可导致胰腺损伤。酪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CB)作为一种寄生于宿主肠道并与宿主长期共生的厌氧菌,其对酸、碱、高温、抗生素等都有很强的耐受性,可上调益生菌、下调致病菌。其代谢产物丁酸盐可帮助修复肠上皮黏膜,抑制肠道通透性,还可以通过营造酸性、缺氧肠道环境减少大肠杆菌、肠球菌等机会致病菌的定植,从而减轻肠道及胰腺的损伤。本次实验旨在探索急性胰腺炎时,酪酸梭菌对胰腺自噬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1.建立动物模型:将32只SPF级Sprague-Dawley大鼠通过随机数表法分成4组:(1)空白组(Control groumedical philosophyp,CON组):6只,生理盐水灌胃10日后,仅翻动腹腔后关腹;(2)对照组(Normal saline group,NS组):6只,生理盐水灌胃10日后,用生理盐水沿胰胆管逆行注射建立对照;(3)急性胰腺炎组(Acute pancreatitis group,AP组):10只,生理盐水灌胃10日后,用5%牛磺胆酸钠沿胰胆管逆行注射建selleckchem 3-Methyladenine立模型;(4)急性胰腺炎酪酸梭菌干预组(AP+Clostridium butyricum group,AP+CB组):10只,酪酸梭菌悬浊液灌胃10日后,用5%牛磺胆酸钠沿胰胆管逆行注射建模。2.取材:建模24h后取材,开腹前常规备皮、碘伏消毒、铺单后,沿切口逐层打开腹腔后,延长切口,取大鼠腹主动脉血、胰腺组织、回肠组织与盲肠粪便。3.检测指标:根据大鼠术后状态及胰腺大体表现,结合血淀粉酶和胰腺组织病理以评估胰腺损伤情况;根据回肠大体表现,结合内毒素(ET)含量、回肠组织病理、回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以评估肠粘膜损伤情况;透射电镜下观察胰腺的自噬泡大小与数目以评估胰腺自噬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TNF-α、IL-1β、IL-10以评估全身炎症情况;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C3和p62在胰腺腺泡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通过16s rRNA检测肠道菌群的数目及结构。结果:1.AP组的血淀粉酶含量较CON组与NS组明显增加(P<0.05),光镜下胰腺损伤明显,提示建模成功。经过酪酸梭菌处理,AP+CB组较AP组损伤明显减轻(P<0.05),较CON组损伤加重(P<0.05)。2.AP组的血ET含量较CON组与NS组明显增加,光镜下回肠损伤明显,回肠绒毛高度降低明显(P<0.05),经过酪酸梭菌处理,AP+CB组ET含量较AP组明显减少(P<0.05),绒毛高度明显增加(P<0.05)。3.AP组的血TNF-α、IL-6含量较CON组与NS组明显增加(P<0.05),经过酪酸梭菌处理,AP+CB组较AP组明显减少(P<0.05)。4.AP组的血IL-1β含量较CON组与NS组明显降低(P<0.05),经过酪酸梭菌处理,AP+CB组较AP组明显增多(P<0.0Enasidenib小鼠5)。5.AP组LC3与p62含量较CON组与NS组明显增加(P<0.05),经过酪酸梭菌处理,AP+CB组较AP组明显减少(P<0.05)。6.电镜下观察发现AP组胰腺自噬泡较CON组与NS组明显增加(P<0.05),经过酪酸梭菌处理,AP+CB组较AP组明显减少(P<0.05)。7.16s rRNA发现经过酪酸梭菌处理,AP+CB组致病菌较AP组明显减少(P<0.05),益生菌明显增加(P<0.05)。结论:1.给予酪酸梭菌后较AP组肠道菌群丰度增加,菌群多样性增加肠道,有益菌群增多,有害菌群减少,回肠肠道黏膜损伤减轻,肠道通透性降低,大鼠体重增加,考虑酪酸梭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来保护肠道免受损伤。2.AP时,ET含量增多,炎症因子TNF-α和IL-β等促炎因子大量释放,IL-10等抑炎因子减少,导致胰腺和肠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受损,考虑酪酸梭菌的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促炎介质的释放,并通过增加抑炎因子的释放来减轻胰腺损伤。3.AP时,可见胰腺LC3与p62水平升高,自噬空泡增多,酪酸梭菌干预后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自噬损伤,考虑酪酸梭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胰腺腺泡细胞自噬。
积极心理护理联合放松训练在眩晕合并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分析积极心理护理联合放松训练在眩晕合并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4月~2023年3月,选取此期间山东省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眩晕合并抑郁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4例)与研究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积极心理护理联合放松训练。干预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Herth希望量表(HHI)、自我负担感受量表(SPB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分,以及遵医行为。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干预前,两组HAMD、HHI、SPBS、GQOL-74分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研究组HAMD及SPB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HHI、GQOL-74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遵医行为的总依从VX-661分子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积极心理护DNA/RNA Synthesis抑制剂理联合放松训练能够改善眩晕合并抑郁medical financial hardship症患者的抑郁情绪与自我负担感受,增强其希望水平,且提高了生活质量与遵医行为。
抑郁症患者外部转换和反向抑制功能障碍:一般性或情绪特异性?
抑郁症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障碍,许多研究认为这些障碍主要反映的是高级执行功能的障碍。执行功能在更多控制和调节认知和行为选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包括三个子成分:抑制(抑制优势反应的能力)、更新(从工作记忆中删除不再相关的信息并更新新信息的能力)和转换(在任务或心理状态之间切换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实证证据显示,抑郁症在这些执行功能的子成分都存在障碍。抑郁症患者在任务转换过程中是否存在转换和/或抑制功能障碍,以及这种功能障碍是否具有一般性,还是具有情绪特异性,目前仍存在争议。为探讨这些问题,本研究采用改进的任务切换任务,测量并比较了临床抑郁症患者和非抑郁对照组个体的转换代价(从一个任务集切换到另一个任务集的能力)和反向抑制(抑制不再相关的任务集的能力)。结果显示,抑郁患者的外部转换功能障碍主要出现在情Dromedary camels绪领域。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在外部转换方面表现出一般性和情绪特异性的功能障碍,尤其在从情绪任务切换到非情绪任务时存在困难,而且这种功能障碍与反刍的程度无关。相反,在反向抑制中观察到的情绪selleckchem LY-188011功能障碍与抑郁症的症状密切相关,尤其与反刍分数升高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抑郁患者存在转换功能障碍,而且这种障碍具有一般性,同时也具有情绪特异性,抑郁症的不同症状与不同的认知功能障碍相关。
苯甲酸对斑马鱼肝脏和肠道的毒性效应及毒理机制研究
苯甲酸(C_7H_6O_2)是一种芳香酸类有机化合物,也是最简单的芳香酸,它不仅会在植物中天然产生,还会通过工业合成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工业生产中的苯甲酸主要排放进土壤和水中,充当防腐剂或调味剂的苯甲酸则出现于各类食物与化妆品里。故其在环境中分布广泛,各年龄层都可能短期或长期接触到苯甲酸。虽然目前苯甲酸被公认为是安全物质,但仍然有许多关于其毒性的报道。苯甲酸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这一过程可能会导致肝脏发生病理改变,而肝脏与肠道起源于同一胚层,二者之间有许多解剖与功能上的联系,肝脏毒性也可能会引发肠道毒性,导致肠肝轴紊乱。因此,本研究斑马鱼为模式动物,对更为敏感的幼年斑马鱼进行苯甲酸急性暴露,对成年斑马鱼进行苯selleckchem甲酸亚急性暴露,模拟日常摄入量及环境暴露浓度,从毒理学表型观察、基因水平探究苯甲酸对斑马鱼幼鱼肝脏、肠道的毒性影响,从病理切片、肝功能酶活性、基因水平探究苯甲酸对成年斑马鱼肝脏和肠道的毒性及作用机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评估了生命早期苯甲酸暴露对斑马鱼幼鱼肝脏和肠道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暴露于苯甲酸会导致144 hpf斑马鱼幼鱼半致死浓度LC_(50)为119.2 mg/L,进一步观察发现,90和100 mg/L(皆为非致死剂量)的苯甲酸可导致斑马鱼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心包水肿、鱼鳔消失和卵黄囊水肿的毒性表征。此外,苯甲酸还可引起转基因斑马鱼Tg(fabp10a:ds Red;ela3l:EGFP)幼鱼肝脏受损和AB野生型斑马鱼肠道炎症,使中性粒细胞迁移至肝脏和肠道部位,并大量聚集。探究其分子机制发现,苯甲酸暴露会导致斑马鱼幼鱼tnf-α、il-1β、il-10炎症基因表达量上调,诱导其炎症的发生,并使凋亡基因bax/bcl-2比值上调,引发肝细胞凋亡。(2)评估了苯甲酸暴露对成年斑马鱼肝脏和肠道的亚急性毒性效应。模拟环境浓度剂量,设置6.25和12low-cost biofiller.5 mg/L的苯甲酸暴露成年斑马鱼,通过病理切片观察到成鱼肝脏和肠道组织都有损伤,且肝损伤酶活性显著上升,肝功能异常。肠上皮细胞受损,导致肠黏膜屏障无法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对肝脏炎症与凋亡相关基因进行检测,与对照组相比,发现nf-κb p100、tnf-α、il-1β、il-10、caspase-3均显著上调,对肠道炎症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发现t更多nf-α、il-1β、il-10表达量显著上调。苯甲酸可能通过介导炎症,调节nf-κb p100、tnf-α、il-1β、il-10、caspase-3等靶点和信号通路的转录表达,初步预测苯甲酸可能影响炎症反应、肠道紧密连接和糖脂代谢等病理生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