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运用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技术探究王雪峰教授中药治疗小儿脑瘫的用药规律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Excel、OriginPro 2021、IBM SPSS Modeler18.0等软件整合王雪峰教授近年临床医案,对其进行数据挖掘,总结核心处方及用药规律;将核心处方通过BATMAN-TCM、GeneCards、OMIM、TTD等数据库提取核心药物和疾病的潜在基因靶点,通过Venny2.1.0提取交集基因,其结果依次进行PPI互作网络分析,基因本体分析以及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Cytoscape3.7.2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结果:共纳入临床医案97则,涉及辨证论LEE011临床试验治处方97个,中药126味,其中21味高频中药,性Immuno-related genes味以温、甘、辛为主,主要归脾、肝、肺经所主;聚类分析得到5个有效聚类群;关联分析得到113条关联规则并总结出王雪峰教授治疗脑瘫的核心处方为“白芍-甘草-大枣-黄芪-桂枝-茯苓”;核心处方有效活性成分158个,涉及基因靶点621个。疾病靶点974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67个;PPI网络分析共得到67个节点,304条边,平均节点度值9.07;GO分析中涉及BP的229条,CC的57条,MF的59条。KEGG分析出71条信号通路;复杂网络分析共有793个节点,2107条边,度值阈值为5.314,平均度值2.03。茯苓酸B(Poricoic Acid B)、芍药内酯甙(Albiflorin)以及乳酸菌素(Lactiflorin)可能是治疗脑瘫发挥关键作用的活性成分。结论:王雪峰教授治疗脑瘫从肝脾论治,以补虚扶正、和血通痹为治疗大法,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底方临证购买LY294002加减疗效确切、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疏肝理气汤联合针刺对肝郁气滞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疏肝理气汤联合针刺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肝郁气滞型)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肝郁气滞型POAG患者分为观察组46例(53眼)与对照组46例(51眼)。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疏肝理气汤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疏肝理气汤+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目痛、头晕、虹视、瞳仁散大、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眼部相关参数(眼压、视力、视野)、眼底血流动力学[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Epigenetics抑制剂动脉阻力指数(RI)]及视觉诱发电位(VEP)。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Medicament manipulation为97.Telaglenastat83%,高于对照组的84.78%(P<0.05)。治疗4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眼压、MD、RI水平、P100波潜伏期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视力水平、MS、PSV、EDV水平、P100波振幅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理气汤联合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POAG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眼压及视野缺损,改善视力水平,其机制可能与其能改善眼底血流动力学有关。
12个桑品种叶片营养与活性成分分析
为筛选不同用途的桑(M此网站orus alba L.)品种,选取7份栽培桑和5份野生桑种质夏季成熟的叶片,分别测定其12项成分含量,比较栽培桑和野生桑各组分含量间的差异,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对叶质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栽培桑的粗蛋白、粗纤维、类黄酮和总酚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桑,粗脂肪、野尻霉素、钙和硒含量显著低于野生桑,而总糖、生物碱、γ-氨基丁酸含量与野生桑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8.37%,以此计算桑叶品质的综合得分,结果显示Bemcentinib试剂“908”叶质综合得分最高,其次为广1号、小红皮、黑玉墨斗、伦教408、GM41和“731”,而野生桑主成分得分均为负值Quantitative Assays;相关性分析表明夏季叶质综合评价指标可简化为粗蛋白、总糖、总酚和粗脂肪含量4项指标。该夏季叶质评价体系模型可为桑树优良品种选育以及桑叶产品加工原料的选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针刺联合穴位按摩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力水平的改善作用
目的 探讨针刺、穴位按摩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力水平的改善作用。方法 此次的100例研究对象均于谷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选择,选例时间为2020年8月—2021年8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50例,Smoothened Agonist分组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眼周穴位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针刺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12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 d、3 d、7 d、12 d后SAHA浓度疼痛评分、眼压、视力,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水平。结果 2组治疗1~12 d后与治疗前比,VAS评分、眼压均呈降低趋势,且治疗1~12 d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视力均呈升高趋势,且治疗1~12 d后观察组均Bio ceramic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浑浊、模糊感、胀痛感、飞蚊症等临床表现发生率均降低,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更低;K~+、Na~+、渗透压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更高(均P<0.05)。结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应用针刺、穴位按摩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生化指标,降低眼压,减轻疼痛,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视力。
大豆雄蕊优势表达基因GmARFA1a通过调控花粉萌发影响结实率
大豆(selleck抑制剂Glycine max (L.) Merr.secondary endodontic infection)是自花授粉作物,通过人工去雄的办法生产杂交种,不仅繁琐且成本高。以雄性不育系为母本,通过虫媒传粉,进行大规模制种可有效解决大豆杂交种生产的难题。雄性不育基因功能的研究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提之一,大豆雄性不育位点报道较少,定位及功能研究进展缓慢。随着大豆转基因体系的成熟及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利用反向遗selleck化学传学的办法研究大豆雄性不育基因的功能变得相对容易。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大豆中编码小G蛋白的GmARFA1a受到大豆雄性育性控制基因MS1(Male Sterile 1)和MS2的调控,公共数据库数据表明GmARFA1a在大豆未开放的花中表达量最高,而qRT-PCR数据进一步明确GmARFA1a在大豆授粉前雄蕊中优势表达。对获得的CRISPR/Cas9基因敲除Gmarfa1a突变体表型进行分析,发现其花粉萌发率及结实率受到明显抑制。本研究对GmARFA1a基因功能进行了初步解析,明确其对大豆雄性育性存在一定影响。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GmARFA1a乃至ARF基因家族成员功能的认识,也为后续深入研究大豆GmARFA1a功能及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
大豆雄蕊优势表达基因GmARFA1a通过调控花粉萌发影响结实率
大豆(selleck抑制剂Glycine max (L.) Merr.secondary endodontic infection)是自花授粉作物,通过人工去雄的办法生产杂交种,不仅繁琐且成本高。以雄性不育系为母本,通过虫媒传粉,进行大规模制种可有效解决大豆杂交种生产的难题。雄性不育基因功能的研究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提之一,大豆雄性不育位点报道较少,定位及功能研究进展缓慢。随着大豆转基因体系的成熟及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利用反向遗selleck化学传学的办法研究大豆雄性不育基因的功能变得相对容易。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大豆中编码小G蛋白的GmARFA1a受到大豆雄性育性控制基因MS1(Male Sterile 1)和MS2的调控,公共数据库数据表明GmARFA1a在大豆未开放的花中表达量最高,而qRT-PCR数据进一步明确GmARFA1a在大豆授粉前雄蕊中优势表达。对获得的CRISPR/Cas9基因敲除Gmarfa1a突变体表型进行分析,发现其花粉萌发率及结实率受到明显抑制。本研究对GmARFA1a基因功能进行了初步解析,明确其对大豆雄性育性存在一定影响。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GmARFA1a乃至ARF基因家族成员功能的认识,也为后续深入研究大豆GmARFA1a功能及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
ELONGATED HYPOCOTYL5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植物因其定植属性往往暴露于非生物胁迫之Canagliflozin体内实验剂量中,植物已进化出多种反应通路来感知和应对非生物胁迫。光信号和非生物胁迫反应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植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基础。ELONGATED HYPOCOTYL5(HY5)作为光信号调控网络的中心转录因子,对整合光信号和调控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反应至关重要。为确定HY5可作为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的信号分子,本研究以高温(37℃)、低温(4℃)、盐(100 m M NaCl)和UV-B(10μw/cm~2)为非生物胁迫代表,大豆和水稻为研究对象,探究HY5在大豆和水稻应对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并建立一种用于检测HY5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ic-ELISA),完成ic-ELISA的优化以及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和可行性的评估,在ic-ELISA法的基础上完成HY5在新型污染物中作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发现了HY5可以作为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的信号分子。现有文献可视化分析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和时间线图谱表明HY5可作为转录因子参与植物胁迫应激反应,同时HY5还可通过自身累积量来影响植物胁迫应激反应,从理论角度证明了HY5可以作为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的信号分子。高温、低温、盐、UV-B和正常条件处理大豆和水稻1 h、3 h、12 h和24 h时,HY5相对水平变化比传统信号分子(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活性氧含量和脯氨酸含量)迅速和明显,同时在处理24 h内HY5相对水平的变化也表现出多种规律性,且在不同植物中表现出规律的一致性。从实验角度证明了HY5可以作为植物SCH772984应对非生物胁迫的信号分子,并通过改变自身蛋白含量发挥功能。(2)建立了可用于检测HY5蛋白的ic-ELISA方法。利用免疫共沉淀方法分离纯化HY5蛋白,得到浓度为67 ng·mL~(-1bioprosthetic mitral valve thrombosis)的HY5纯蛋白。在建立ic-ELISA方法时,选择包被浓度为0.333μg·mL~(-1),HY5一抗浓度为0.111μg·mL~(-1)作为工作点。最优的HY5纯蛋白稀释液p H、甲醇含量和NaCl含量、HY5一抗孵育时间、酶标二抗反应时间和显色时间分别为7.5、不含甲醇和0.8%NaCl、30 min、30 min和15 min。在最优条件下,测得半数抑制浓度值为1.598 ng·mL~(-1),最低检测限为0.272 ng·mL~(-1),检测线性范围为0.523ng·mL~(-1)~4.878 ng·mL~(-1)。ic-EILSA方法检测结果表明,HY5过表达体(较高量HY5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中HY5含量高于野生型拟南芥(Col-0),hy5突变体(HY5功能缺失)中HY5检测低于检出限,表明ic-ELISA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利用新建的ic-EILSA方法和传统Western Blot测定HY5,所得检测结果一致,证明了ic-ELISA具有准确性。在实际样本的添加回收率在90%~110%范围内,变异系数小于10%,具有实际样品检测可行性。(3)基于ic-ELISA方法揭示了HY5在植物应对新型污染物胁迫中的作用。基于ic-ELISA方法检测HY5含量,利用遗传学(hy5突变体)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确定了HY5在植物面对镧[La(Ⅲ)]、双酚A和聚乙烯微塑料胁迫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低浓度(30和60μM)La(Ⅲ)作用下,植物HY5含量降低,导致下胚轴长度、花青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增加;高浓度(120和240μM)La(Ⅲ)作用下,植物HY5含量增加,导致下胚轴长度、花青素含量、P_n和C_i降低。在3、6、12和24 mg·L~(-1)双酚A和10、20、40和80 mg·L~(-1)聚乙烯微塑料作用下,植物HY5含量增加,导致花青素含量增加,下胚轴长度、P_n和C_i降低。综上所述,本研究HY5可以作为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的信号分子,并且建立的ic-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和可行性,可用于HY5在新型污染物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功能研究。该研究发现一种新的信号分子可用于表征植物受胁迫状态,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手段,为植物蛋白快速检测提供了思路。
中医治疗血液病名家学术观点撷菁Ⅲ
为更好地总结与传承中医血液病学领域名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创新研究与转化平台已对周霭祥等15位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专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本文由传承弟子对柯微君、戴锡孟、陈安民、麻柔、李建华、蒋红玉6PLX3397体外位教授的临床诊疗经验与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其中,柯微君教授衷中参西治疗血液病,强调辨明邪正关系,掌握病证演变规律;戴锡孟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CL 318952纯度“再障”)以肾虚为核心确立治则,率先应用六神丸治疗白血病;陈安民教授提出血液病治疗的“四维生血”“六合共治”medial temporal lobe理论;麻柔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辨治血液病,率先应用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李建华教授提出再障“酶损伤在先的发病机制”新假说,构建了较为成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蒋红玉教授提出再障中医辨病论治、辨证论治、辨兼证论治相结合的“三辨论治”及防发变复三级预防治疗新模式。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医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专家经验传承与创新的共荣体,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传承与创新体系,培养和提高中医血液病学后备人才的综合诊治能力和水平。
急诊科患者经留置静脉针和采血器所得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诊科患者经留置静脉针和采血器所得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罗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2018年8月—2021年8月共898份经留置静脉针和采血器采取血液标本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血指数(HI)差异分为溶血组(HI>15,n=82)与LGX818分子式非溶血组(HI≤15,n=816)。对2组标本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患者留置针型号及留置时间、留置针穿刺部位、试管类型以及静脉通畅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留置针留置时间>12 h、穿刺部位位于前臂、试管类型为肝素抗凝管以及red cell allo-immunization静脉不通畅均是导致患者确认细节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留置针留置时间>12 h、穿刺部位位于前臂、试管类型为肝素抗凝管以及静脉不通畅均是导致急诊科患者经留置静脉针和采血器所得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对危险根源加以干预,以减少血液标本发生溶血情况,为血液标本质量提供保障。
硒和褪黑素对鲜食玉米采后穗腐病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鲜食玉米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特殊的口感已成为人们喜爱的餐桌食物之一,而玉米穗腐病作为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在玉米的各个时期都有可能发生,包括苗期、生长期与采摘后贮藏期。大量研究表明,施用外源硒和褪黑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植物的采后品质,延长其储存时间,也可提高植物的抗病性,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本文以鲜食玉米采后穗腐病致病菌——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和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作为研究对象,在离体条件下,通过不同浓度的外源硒和褪黑素处理,探究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及孢子萌发的抑制;通过活体接种,探究不同浓度的外源硒和褪黑素处理对鲜食玉米穗腐病的控制效果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喷施处理,探究不同浓度的外源硒和褪黑素处理对鲜食玉米采后贮藏品质及富硒和内源褪黑素含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的Se和MT对禾谷镰孢及拟轮枝镰孢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20 mg·L~(-1)Se和0.04 mol·L~(-1)MT复配处理对禾谷镰孢和拟轮枝镰孢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达到86.42%和90.22%,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达到73.75%和62.53%。2.经Se和MT处理后的鲜食玉米,禾谷镰孢和拟轮枝镰孢的病斑直径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其中20 mg·L~(-1)Se和0.04 mol·L~(-1)MT复配处理后的玉米病斑直径分别为对照组的0.22倍和0.10倍,几乎没有扩展。20 mg·L~(-1)Se和0Nirmatrelvir细胞培养.04 mol·L~(-1)MT复配处理对玉米中PPO活性、GSH及H_2O_2含量并无明显的改善效果,但对抗氧化酶活性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处理组可显著提升鲜食玉米籽粒中PAL、CAT、SOD、POD、APX活性,因此可以促进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进一步延缓玉米组织的呼吸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MDA及NO的生成和累积,减少细胞膜的脂过氧化作用,降低细胞膜系统的损伤程度。3.20 mg·L~(-1)Se和0.04 mol·L~(-1)MT复配处理对鲜食玉米中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也有显著的影响,接种禾谷镰孢后,处理组的POD基因下调为对照组的0.63倍,而SOD基因上调为对照组的1.94倍;接种拟轮枝镰孢后,处理组的POD基因上调为对照组的1.68倍,而SOD基因下调为对照组的0.37倍。POD、SOD是病原菌的防御酶基因,是调节细胞内氧化胁迫相关的酶类,PSB431542作用OD和SOD的上调或下调说明Se和MT处理可能会影响其防御系统。4.在常温条件下,20 mg·L~(-1)Se和0.2 mmoCell wall biosynthesisl·L~(-1)MT复配处理可以有效降低果穗失重率,降低鲜食玉米在贮藏过程中的失水量,延缓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减少,且对总酚和类黄酮含量也有一定的减缓流失作用,同时通过减少MDA的生成进而降低细胞膜的脂过氧化作用。在抗氧化酶活性方面,Se和MT处理可显著提升鲜食玉米籽粒中PAL、CAT、SOD及POD活性,因此进而促进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进一步延缓玉米的组织呼吸作用。5.经过0.2 mmol·L~(-1)MT处理的玉米,硒含量低于对照组,而20 mg·L~(-1)Se和20mg·L~(-1)Se+0.2 mmol·L~(-1)MT复配处理的玉米,硒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硒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0.46倍和6.51倍,达到富硒标准,且均在可食用范围内。经过20 mg·L~(-1)Se处理的玉米,褪黑素含量低于对照组,而0.2 mmol·L~(-1)MT和20 mg·L~(-1)Se+0.2mmol·L~(-1)MT复配处理的玉米,褪黑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褪黑素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3.95倍和10.41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含量,且在可食用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