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并结合体内实验验证,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YDXNT)对血管内膜增生的干预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从TCMSP、Symmap数据库中检索YDXNT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OMIM、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血管内膜增LY2835219溶解度生的疾病靶点,并对YDXNT与血管内膜增生的靶点取交集。利用Cytoscape软件对交集基因构建“成分-疾病-靶点-通路”网络并可视化,应用Metascape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CytoNCA插件获取核心靶点,利用autodock软件进行核心靶点与活性成分的分子对接。采用球囊损伤法制作大鼠血管内膜增生模型,给予YDXNT干预。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各组血管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内膜增生血管中核心靶蛋白的表达。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提示YDXNT可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黄芩素等药理成分作用于血管内膜增生关键靶点AKT1(蛋白激酶B的一种亚基),HE结果显示YDXNT能有效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免疫组bioequivalence (BE)化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中AKT、p-AKT(Thr308)蛋白较假手术组表达增高,YDXNT给药组较模型组AKT、p-AKT(Thr308)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YDXNT可通过调控AKT表达及其磷酸化进Rapamycin生产商而发挥抗血管内膜增生作用。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铁死亡相关lncRNA对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免疫浸润和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组织中铁死亡相关的lncRNA,并探讨其与免疫细胞浸润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为ccRCC患者提供新的分子靶点。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cc RCC的转录本数据和临床数据,利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及相关性分析获得与铁死亡相关的lncRNA;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构建与铁死亡相关的lncRNA特征图,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利用R软件分析铁死亡相关lncRNA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和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构建铁死亡相关RNA网络,并通过qPCR验证中国人ccRCC组织和癌旁组织(取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03月间在西南医科大学www.selleck.cn/products/BIBW2992附属医院手术切除8例标本)中关键lncRNA的表达。结果:Kaplan-Meier分析表明,铁死亡评分高的患者总OS率低于铁死亡评分低的患者。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11个ccRCC铁死亡相关lncRNA可评估患者预后,并构建ccRCC患者1、3、5年预后预测列线图。免疫细胞浸润分析表明,铁死亡相关lncRNA与ccRCC免疫细胞浸润密切相关,其中LINC0Extra-hepatic portal vein obstruction1871、PRKAR1B-AS1和CYTOR是调节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的关键lncRNA。化疗药物敏感性分析表明,高风险患者对甲氨蝶呤、紫杉醇、顺铂和多柔比星更为敏感。构建的包含3个lncRNA、15个miRNA和15个mRNA的RNA网络中,验证实验显示LINC01871、LINC00472和CYTOR在ccRCC组织中显著上调。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11个与铁死亡相关的lncRNA,证明其与ccRCC组织免疫细胞浸润、selleck激酶抑制剂化疗药物敏感性和患者预后相关,为探索ccRCC铁死亡相关lncRNA标志物提供重要参考。
宫颈电切术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伴高危型HPV感染的疗效
目的:分析宫颈电切术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伴高危型HPV(HR-HPV)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2022年4月的8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伴HR-HPV感染患者,随机将FG-4592浓度其分成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宫颈电切术,观察组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结果:观察组的宫颈管息肉样增生发生率、宫颈上皮内瘤变复发率和宫颈管狭窄发生率更低(P<0.05);观察组的阴道出血量、阴道排液时间、术后愈合时间、阴www.selleck.cn/products/mln-4924道排液量和阴道出血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血清IgG、TNF-α、IgM、IL-6和Ig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IgG、TNF-α、IgM、IL-6和IgA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血清IgG、TNF-α、IgM、ILsexual medicine-6和IgA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颈电切术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伴HR-HPV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两种小鼠结直肠癌动物模型的特点比较与应用
目的 建立炎症诱导和基因突变诱导结直肠癌小鼠模型并比较其特点。方法 采用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 AOM)联合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PD-0332991 sodium sulfate, DSS)建立炎症诱导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使用KPC小鼠建立携带Kras基因突变和Apc条件敲除的转基因结直肠癌小鼠模型。观察小鼠体质量、粪便性状和便血等大体状况,根据建模时间点取材小鼠结直肠标本并Enasidenib观察其成瘤情况。HE染色及Ki67免疫组化评估病理变化。使用tdTomato标记CDX2阳性上皮细胞。培养并比较两种结直肠癌类器官paediatric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与正常结肠类器官的差异。结果 AOM/DSS建模周期约50 d,其结直肠癌主要位于远段近肛门处和结肠中段;KPC模型形成结直肠癌约需8 d,肿瘤主要位于结肠近段。AOM/DSS模型中远段肿瘤部位组织结构紊乱,KPC模型中近段结肠黏膜层增厚且组织紊乱,存在大量未分化上皮细胞。AOM/DSS模型肿瘤组织内Ki67阳性细胞较癌旁组织中明显增多,KPC模型内近段结肠癌中存在大量Ki67阳性肿瘤细胞,远段结肠增殖水平正常。表达CDX2的tdTomato阳性上皮细胞主要位于结肠近段。两种模型均能培养得到增殖旺盛的肿瘤类器官。结论 AOM/DSS结肠癌模型具有慢性炎症所致结直肠癌特点,适用于慢性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研究;KPC模型产生肿瘤的肠段及细胞增殖活性可能与CDX2高表达密切相关,适合Kras基因突变结直肠癌研究,两种结直肠癌模型可互为补充。
mTORC1/mTORC2在镉致小鼠肾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镉污染是当前严重危害动物与人类健康的环境问题。农业和工业活动中产生的镉经食物链进入机体蓄积而呈现毒害作用,肾脏是机体急性和慢性镉暴露主要的靶器官。前期研究已经证实溶酶体功能障碍引起的自噬抑制以及胱天蛋白酶依赖的细胞凋亡是镉致肾脏损伤的重要原因。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细胞生长和增殖的重要调节因子。mTOR激酶存在于两种不同的多蛋白复合物:mTOR复合物1(mTORC1)和mTOR复合物2(mTORC2)。mTORC1对雷帕霉素非常敏感,其感受氨基酸、压力、能量等信号,通过影响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过程来调节细胞生长状态。相比之下,mTORC2对雷帕霉素不敏感,目前仅报道其响应生长因子并调节细胞存活以及细胞骨架。鉴于两种mTOR复合物在镉致小鼠肾脏损伤中的作用以及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Cdh16-Cre工具鼠和小鼠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KTPTS细胞)为模型进行体内外研究,探究mTORC1与mTORC2是否参与镉致小鼠肾脏损伤,并阐明两种mTOR复合物在镉致小鼠肾脏损伤中的调控机制,为防治镉污染物对动物和人类的危害提供重要理论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mTORC1/mTORC2在镉致小鼠肾脏损伤中的作用为探究镉对小鼠肾脏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本研究使用镉(5 μM,12h)与mTOR激活剂 MHY1485(5μM,12h)、mTOR 抑制剂 Torin1(100nM,12h)设置对照试验;使用0、1.25、2.5、5 μM氯化镉处理小鼠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建立体外细胞损伤模型,1.5mg/kg/d氯化镉腹腔注射5d建立体内肾脏损伤模型,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免疫荧光以及免疫组化检测镉对mTORC1与mTORC2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镉浓度的升高,p-mTOR(Ser2448)和p-mTOR(Ser2481)的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5或P<0.01);mTORC1 下游底物 p-4EBP1 与 mTORC2 下游底物 p-AKT(Thr308)、p-AKT(Ser473)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selleckchem MS-2750.01)。为了检测mTOR在镉致小鼠肾脏损伤中的作用,使用核心组件Raptor与Rictor的小干扰RNA(体内)和RNAi腺相关病毒(体外)分别抑制mTORC1与mTORC2活性,通过CCK-8、RTCA、明场观察以及血清生化分析检测细胞毒性与肾脏损伤情况的变化。结果显示,抑制mTORC1与mTORC2均可以使镉暴露小鼠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存活率进一步降低(P<0.01);小鼠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与小鼠肾脏组织形态学损伤加剧;小鼠肾脏指数,肾损伤标志物Kim-1、NGAL,血清肾功能指标Scr、BUN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果表明体内外镉暴露激活小鼠肾脏组织mTORC1与mTORC2信号通路,抑制mTORC1与mTORC2均导致小鼠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和小鼠肾脏组织对镉的毒性损伤更为敏感,二者的激活是镉暴露后肾脏细胞的存活机制。2.mTORC1/mTORC2在镉致小鼠肾脏自噬抑制中的作用为探究mTORC1与mTORC2在镉致小鼠肾脏自噬抑制中的作用,使用核心组件Raptor与Rictor的小干扰RNA(体内)和RNAi腺相关病毒(体外)分别抑制mTORC1与mTORC2活性,通过蛋白免疫印迹、质粒转染、免疫荧光检测小鼠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与肾脏组织自噬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抑制mTORC1可以极显著降低镉暴露小鼠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与小鼠肾脏组织LC3和p62蛋白表达水平(P<0.01),极显著减少自噬体数量(P<0.01),缓解镉引起的自噬流阻滞;抑制mTORC1可以极显著增加镉暴露小鼠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TFEB核蛋白表达水平(P<0.01),进而恢复溶酶体膜蛋白(LAMP1、LAMP2),溶酶体水解酶(CTSB、CTSD、CTSL、GNS、SGSH、TPP1),液泡质子 ATP 酶(ATP6V1A、ATP6V1D、ATP6V1B1、ATP6V1B2)的表达,修复镉损伤的溶酶体功能。与抑制mTORC1结果一致,抑制mTORC2也可点击此处以在体内外缓解镉引起的自噬流阻滞。在mTORC1抑制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抑制mTORC2检测小鼠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自噬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mTORC2可以独立于mTORC1介导镉致小鼠肾脏自噬抑制。抑制mTORC2可以极显著增加镉暴露小鼠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与肾脏组织FOXO1核蛋白表达水平(P<0.01),进而极显著恢复溶酶体融合功能蛋白Rab7的表达(P<0.01),促进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结果表明mTORC1可以通过TFEB介导镉暴露引起的溶酶体功能损伤,mTORC2可以通过FOXO1介导镉暴露引起的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受阻,两种mTOR复合物的激活共同介导镉致小鼠肾脏细胞自噬抑制。3.mTORC1/mTORC2在镉致小鼠肾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为探究mTORC1与mTORC2在镉致小鼠肾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使用核心组件Raptor与Rictor的小干扰RNA(体内)和RNAi腺相关病毒(体外)分别抑制mTORC1与mTORC2活性,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TUNEL染色检测体内外肾脏细胞凋亡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抑制mTORC1与mTORC2均可以使镉暴露肾脏细胞凋亡关键蛋白Cleaved-PARP、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增加,Bax/Bcl2比值增加,细胞凋亡率升高,结果呈显著或极显著性(P<0.05或P<0.01)。进一步研究mTORC1与mTORC2参与镉致小鼠肾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抑制mTORC1与mTORC2均可显著抑制AKT的磷酸化活性;添加AKT的激活剂SC79(5 μM,12 h)与抑制剂MK2206(0.5 μM,12 h)检测AKT活性与细胞凋亡水平的关系,发现AKT的激活在镉致小鼠肾脏细胞凋亡中发挥抗Modeling human anti-HIV immune response凋亡作用。添加mTOR激活剂 MHY1485(5 μM,12 h)与 mTOR 抑制剂 Torin1(100 nM,12 h)探究 mTOR 调控下自噬与凋亡的关系,结果发现mTORC1与mTORC2是平衡镉暴露后肾脏自噬和凋亡水平的关键蛋白,二者的失调可以导致自噬与凋亡的异常转化。以上结果表明,①体内外镉暴露激活了小鼠肾脏mTORC1与mTORC2信号通路,二者的激活是镉暴露后小鼠肾脏细胞的存活机制;②mTORC1与mTORC2共同介导了镉致小鼠肾脏自噬抑制,mTORC1通过抑制转录因子TFEB介导溶酶体功能失调,mTORC2通过抑制转录因子FOXO1介导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受阻;③mTORC1与mTORC2通过调控AKT活性共同拮抗镉致小鼠肾脏细胞凋亡,两种mTOR复合物是镉暴露小鼠肾脏细胞自噬和凋亡重要的平衡因子,通过限制自噬水平和拮抗细胞凋亡保护肾脏免受镉的毒性损伤。
毕赤酵母甲酸脱氢酶辅因子特异性改造及应用
甲酸脱氢酶(formate dehydrogenase, FDH, EC 1.2.1.2)在发酵工业中常被应用于酶法辅因子再生系统。为了改造巴斯德毕赤酵母甲酸脱氢酶(FDH from Komagataella phaffii,KphFDH)的辅因子特异性并应用于体外NADPH辅因子再生系统,研究基于多序列比对和文献调研的结果,确定了D195、Y196为突变位点,构建了16个突变体,并RSL3体外表征了野生型和突变体的比酶活力和酶促反应动力学。得到最优的NADP~+特异性突变体为KphFDH~(D195Q/Y196R),其对NADP~+的催化效率(k_(cat)/K_m)为1.967 L/(mmol·s),催化特异性比率[(k_(cat)/K_m~(NADP+))/(k_(cat)/K_m~(NAD+))]为36.426;以NADP~RAD001抑制剂+作为辅因子时,对甲酸的催化效率(k_(cat)/K_m)为0.020 L/(mmol·s)。最后成功将该突变体应用于苯丙酮酸还原胺化反应中的NADPH再生,200 min内几乎完全反应。该研究填补了毕赤酵母FDH辅因子特异性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改造方面的研究空白,为发酵工业中NADPH辅因子再生系统应用提供了一种工具酶,同时也为进一步改造该酶的辅因子特异性提供了一种出发突变体。
靶向突变p53蛋白的抗肿瘤药物
p53蛋白是人体内十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通过调节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等作用发挥肿瘤抑制功能。突变后的p53蛋白不仅具有显性负性效应(dominant negative BI 10773分子式effect,DN)抑制野生型p53蛋白功能,而且还通过功能获得性效应(gain of function,GOF)调节细胞代谢、侵袭、迁移等方式促进肿瘤的发生。p53蛋白在超过50%的肿瘤组织中发生突变,是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一个特异性药物靶点。因此,针对突变p53蛋白开发新型抗癌药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长期以来,由于突变p53蛋白表面较为光滑,缺乏药物结合口袋,使其被Immunisation coverage认为Pidnarulex体内实验剂量是一个不可成药的靶点。随着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突变p53蛋白结构的深入了解,许多靶向突变p53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被报道并在体外展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多款基于突变p53蛋白研发的化合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就靶向p53蛋白治疗肿瘤的直接和间接策略进行综述,重点针对突变p53蛋白重激活剂与降解突变p53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作用机制进行梳理,以期为后续开发靶向突变p53蛋白药物的创新提供帮助。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五年手术结局与膳食营养关系的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评估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析对其术后第5年结局的远期影响,研究有利于青光眼患者视力保持的合理膳食。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由同一人电话随访志愿参加本队列研究的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在本院眼科诊断为原发性开角型或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情况,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的首次接受小梁切除术患者153人,邀请再次回我院复诊,由本院眼科原手术医生评估术后5年的病情。本调查持续1年半,记录完整资料者共41例,其中男性35例、平均年龄51±15岁,女性6例、平均年龄65±13岁。对所有患者进行膳食频率表法膳食调查,回顾患者术后第5年的膳食史,由信息系统计算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分析膳食组成;继续完善术更多后眼科病情的随访资料。分析所有患者术前营养状况与术后第5年是否存在差异;分析手术成功与失败患者之间的营养interface hepatitis状况和膳食组成是否存在差异,不同手术结局是否与其相关。结果:(1)首次手术后第5年有6人(14.6%)体重下降5%以上,19人(46.3%)体重增加5%以上,其他16人体重保持。(2)首次手术后的第5年,患者日均膳食摄入能量较手术前减少10%以上者7人(17.1%),而20人(48.8%)膳食能量摄入增加10%以上,其他14人(34.1%)无明显变化。(3)按照首次手术后5年的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手术成功组37例和失败组4例,两组的术前眼压差异不显著,但是术后第5年的眼压差异显著,说明患者术前眼压均衡,但是术后临床结局明显不同。(4)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均不显著,与手术结局相关度均不显著;在手术失败者4人中,有1人体重下降,2人体重保持,1人体重增加。(5)首次术后第5年两组CX-5461体内实验剂量间能量和各种营养素摄入量差异不显著,均与手术结局相关度很低。结论:本调查表明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在目前手术方式和应用药物抗瘢痕化的治疗措施下,接受小梁切除术的术后成功与失败患者间的营养状况差异均不显著,术后第5年的手术结局与其相关度低,营养状况对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远期效果无明显影响,患者日常膳食不需要特殊调整。由于患者返京复诊困难,因此本调查规模小,而且我院眼科临床技术成熟,纳入调查的手术失败患者例数很少,均可能影响调查结果。
转录因子NFE2L2/NRF2在镉暴露致破骨细胞分化增强及骨质疏松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目的: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近年来,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逐年升高,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损害日益突出。在参与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诸多细胞中,破骨细胞作为发挥骨吸收作用的核心细胞受到广泛的重视。近年来环境污染物暴露在导致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日益明确,其中以肾脏和骨骼作为直接靶器官的镉对骨骼稳态的损害作用尤为突出,环境镉暴露已Galunisertib配制然成为骨质丢失和骨质疏松症明确的危险因素。现有的研究表明,镉暴露主要通过引起细胞内ROS水平增加进而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增强,导致骨吸收增加、骨微结构的破坏。转录因子Nfe2l2是调控细胞氧化平衡稳态、抵抗氧化损伤的重要转录因子,明确的证据表明其在破骨细胞分化以及镉所致的肾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NFE2L2在镉所致骨质疏松中的作用及具体机制不清。为了明确NFE2L2在镉所致破骨细胞分化增强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Nfe2l2全身敲除小鼠给确认细节予镉暴露,明确NFE2L2在镉所致骨质疏松中的作用,并利用小鼠骨髓原代细胞、Nfe2l2沉默和过表达的RAW264.7细胞系,探究NFE2L2在镉暴露条件下破骨细胞分化增强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方法:利用野生型、Nfe2l2全身敲除的C57BL/6小鼠及其对照,建立饮水途径镉暴露模型。野生型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Control、50 ppm和100 ppm组,Nfe2l2全身敲除小鼠及其对照随机分为Control和100 ppm组,Control组给予蒸馏水。所有小鼠于12周开始给予镉水直至实验结束。收集小鼠骨和血浆分别进行Micro CT、病理学、力学和血浆检测。利用Nfe2l2全身敲除小鼠髓系细胞和Nfe2l2沉默和过表达的RAW264.7细胞系,给予镉处理合并诱导分化,检测细胞分化能力。利用Nfe2l2沉默的RAW264.7细胞系给予镉处理,检测NFE2L2及相关抗氧化基因的表达。在此基础上使用抗氧化剂及多种类型的ROS抑制剂,进行ROS水平及生成方式分析,并评价干预后细胞的分化能力。结果:1、镉暴露导致小鼠骨量丢失:野生型小鼠饮水量与对照组相比减少,体重和饮食结果未出现差异;100 ppm组小鼠股骨骨量明显减少,骨体积、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数量均有所减少。2、Nfe2l2缺失加剧镉暴露导致的骨量丢失:100 ppm Nfe2l2~(-/-)组小鼠股骨骨松质大量减少,骨体积、骨小梁数量和Thyroid toxicosis皮质面积减少,最大载荷和断裂载荷均降低。3、Nfe2l2缺失促进镉暴露所致的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对照组Nfe2l2~(-/-)小鼠相比于野生型小鼠破骨细胞数量增多,100 ppm组Nfe2l2~(-/-)小鼠相比于野生型小鼠破骨细胞数量进一步增加;100 ppm组Nfe2l2~(-/-)小鼠破骨细胞表面/骨表面和破骨细胞数量/骨周长出现升高,血浆中的骨吸收标志物CTX1和TRAP5b增加。4、Nfe2l2抑制镉暴露所致的破骨细胞分化增强:与对照相比,Nfe2l2~(-/-)小鼠骨髓原代细胞及Nfe2l2沉默的RAW264.7细胞系在诱导分化条件下TRAP染色阳性细胞数增加,破骨细胞功能和融合指标Cathepsin K、ATP6V0D2和H~+-atpase的m RNA表达水平升高,NFATc1蛋白表达量升高,镉处理后差异进一步放大;与对照相比,Nfe2l2过表达的RAW264.7细胞系在诱导分化条件下TRAP染色阳性细胞数减少,破骨细胞功能和融合指标Cathepsin K、ATP6V0D2和H~+-atpase的m RNA表达水平降低,NFATc1蛋白表达量降低,镉处理后差异小于Nfe2l2沉默的细胞。5、镉暴露导致分化过程中细胞内抗氧化酶及ROS水平升高:镉暴露导致细胞的抗氧化酶和Ⅱ相解毒酶的m RNA和蛋白水平升高,Nfe2l2沉默的细胞,在基础和镉暴露条件下抗氧化酶和Ⅱ相解毒酶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细胞;ROS探针DCFH-DA与线粒体标记位置重合,荧光定量与流式分析表明细胞内ROS水平随分化时间增加而升高,镉处理后ROS水平升高更明显。6、抗氧化剂和ROS抑制剂降低镉处理条件下细胞内ROS水平并抑制破骨细胞分化:NAC、DPI和Mito Q有效降低镉暴露导致的ROS水平升高,减少镉暴露导致破骨细胞分化增多,抑制Cathepsin K、ATP6V0D2、H~+-atpase的m RNA和NFATc1蛋白水平的升高。结论:饮水型镉暴露可以引起小鼠骨量丢失,Nfe2l2缺失后小鼠对镉暴露所引起的骨量丢失更敏感,引起这种效应的重要原因是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镉处理导致破骨细胞细胞质及线粒体ROS生成增加,促进破骨细胞分化。NFE2L2通过调节细胞内抗氧化酶的表达降低细胞内ROS水平,从而抑制镉暴露导致的破骨细胞分化增强。
黄连提取物去甲乌药碱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目前尚缺乏疗效好、副作用少的治疗UC的药物。黄连(Coptidis Rhizoma)具有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明。去甲乌药碱(Higenamine,Hig)是一种从黄连中提取出来的小檗碱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去甲乌药碱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过敏性鼻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具有保护作用。然而去甲乌药碱是否可以治疗UC目前尚不清楚。研究目的:探究去甲乌药碱对缓解UC的功效,并阐明其改善UC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网络药理学研究:在TCMSP和SymMap上检索黄连活性成分;使用PharmMapper并对黄连活性成分Baricitinib分子量进行靶点预测;在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上获取与UC相关的疾病靶点,并使用Venny2.1分别和黄连、去甲乌药碱进行交集,从而获取共同靶点;对共同靶点用R 4.0.2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GO 功能注释分析(Gene Ontology,GO);使用String、Cytoscape3.9.0对共同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2.动物实验:选用雄性C57BL小鼠随机化分组。正常组每日自由饮用纯水,其余每组自由饮用3.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小鼠3.急性结肠炎。治疗组每日予去甲乌药碱腹腔注射。每天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实验第7天处死小鼠并留取结肠,量取结肠长度。Elisa法检测结肠内IL-6、TNF-α、CXCL1、CXCL2、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Ly6G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测定结肠ZO-1、Occludin蛋白表达情况;PAS染色标记杯状细胞;Western blot测定AKT、p-AKT表达水平。4.细胞实验:用Caco-2细胞模拟肠上皮细胞,用1ug/ml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Caco-2细胞建立炎症模型,同时给予去甲乌药碱干预。采用CCK8检测去甲乌药碱的细胞毒性,qPCR检测IL-6、TNF-α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AKT和p-AKT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黄连与UC相交靶点210个,去甲乌diABZI STING agonist体内实验剂量药碱与UC相交靶点162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去甲乌药碱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在UC中起作用。2.动物实验发现去甲乌药碱治疗后结肠炎小鼠DAI评分、结肠炎症、肠道屏障明显改善。细胞实验表明去甲乌药碱具有促进增殖、降低炎症水平作用。此外,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均表明去甲乌药碱可以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结论:去甲乌药碱可以缓解urogenital tract infection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结肠炎症、减少结肠中性粒细胞浸润、改善肠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