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切除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切除Crizotinib使用方法术患者在围术期出现体温过低情况的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0年9月—2021年5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切除术患者170例,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围术期低体温分为正常体温组(n=143)和低体温组(n=27),分析患者术前及围术期临床资料,对患者发生围术期低体温情况进行危险因素评估。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低体温组bone biomechanics患者与正常体温组患者在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前列腺大小和灌注液总量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列腺大小是出现围术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将患者按照前列腺大小分组,对于前列腺<8BMN 673说明书0 g的患者前列腺大小是出现围术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于前列腺≥80 g的患者,灌注液总量是出现围术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前列腺增生患者在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切除术围术期出现低体温现象与前列腺大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灌注液总量有一定的关联性,在术前应做完善的危险因素评估,并积极采取有效的综合保温措施。

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切除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切除Crizotinib使用方法术患者在围术期出现体温过低情况的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0年9月—2021年5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切除术患者170例,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围术期低体温分为正常体温组(n=143)和低体温组(n=27),分析患者术前及围术期临床资料,对患者发生围术期低体温情况进行危险因素评估。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低体温组bone biomechanics患者与正常体温组患者在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前列腺大小和灌注液总量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列腺大小是出现围术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将患者按照前列腺大小分组,对于前列腺<8BMN 673说明书0 g的患者前列腺大小是出现围术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于前列腺≥80 g的患者,灌注液总量是出现围术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前列腺增生患者在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切除术围术期出现低体温现象与前列腺大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灌注液总量有一定的关联性,在术前应做完善的危险因素评估,并积极采取有效的综合保温措施。

β-葡聚糖对大口黑鲈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以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抗氧化能力为评价指标,研究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影响。选用初始均重为9.60 g左右的大口黑鲈750尾,随机分为5组,3个重MK-2206分子量复为1组,每个S63845溶解度重复50尾。β-葡聚糖添加量为0、0.06%、0.08%、0.10%、0.12%配置5组实验饲料,分别记为G0、G1、G2、G3、G4,实验周期为56 d。随着β-葡聚糖添加量的增加,大口黑鲈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升高,但组间差异不显著,各组间饲料系数,存活率无显structural and biochemical markers著差异,饲料系数随替代量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各组间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和肠体比无显著差异。G2、G3、G4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G0组;G3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G0组,G4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G0组。G4组MDA含量显著降低,抗超氧阴离子能力显著升高。综上所述,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可提高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当添加量为0.12%时,生长性能最佳,全鱼粗蛋白质、灰分显著沉积,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减少,抗氧化能力提高。

一个新的玉米Miniature1基因等位突变体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籽粒发育是决定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对其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还相当不完善。我们在田间筛选到一个玉米籽粒发育突变体,表现为籽粒灌浆不充分,点击此处胚和胚乳变小,成熟籽粒干瘪或“空果皮”。该突变表型受单个Antiobesity medications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的方式将候选突变基因定位到2号染色体1.1 Mb的区间内,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区间内Miniature1(Mn1)基因在第1个外显子处发生hAT转座子插入,导致MnCL 3189521基因表达下调和无义突变。此插入突变与突变体籽粒灌浆缺陷表型完全连锁,该突变体被命名为mn1-m2。通过与mn1-89突变体进行等位测验,确认mn1-m2即为Mn1基因的等位突变体。因此,本研究鉴定了一个新的mn1等位突变体,其突变位点及方式与已知mn1突变体均不相同,完善了玉米籽粒突变体的种质资源信息,也为Mn1调控籽粒发育机制的解析提供新的遗传材料。

NFATc1在骨质疏松症中的研究进展

骨重塑过程不平衡是骨质疏松症Colforsin使用方法发生的重Dibutyryl-cAMP要机制之一,其主要是由于破骨细胞对骨的重吸收超过了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NFATc1被证实参与了调控骨吸收过程。笔者综述了NFATc1在破骨细胞中调控的信号通路与分子机制,拟为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潜在的治疗靶点。并得MED12 mutation出以下结论:(1)当骨吸收过程中破骨细胞的介入程度超过成骨细胞的介入程度时,从而导致骨重塑过程失去平衡,而骨质疏松症则将持续发展;(2)NFATc1在破骨细胞吸收过程中的关键转录调控是通过RANKL-RANK、NF-κB、MAPK和Ca~(2+)信号通路,调控破骨细胞在骨代谢过程中的生成和分化,从而介导破骨细胞过度生成引起的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的失衡;(3)目前抗骨质疏松药物策略并未对该疾病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4)关于生物材料靶向NFATc1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深入探索。

丁酸梭菌预处理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肝脏损伤的影响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究其机制。将10只C57BL/6J雄性小鼠分为CB组和DSS组,每组5只,CB组小鼠连续21 d灌胃200μL丁酸梭菌悬液(10~8CFU/mL),DSS组小鼠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而后2组小鼠通过饮水给予3%DSS 7 d诱导小鼠结肠炎,恢复3 d后测定小鼠肝脏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PEDV infection,并分析肝脏组织中转录组的变化。结果显示:丁酸梭菌预处理可减少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的体重、结肠长度、肝脏和脾脏重量的变化,同时改变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经丁酸梭菌预处理的小鼠肝脏组织结构变化较小,肝脏组织中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含量降低。转录组学分析显示2组间肝脏组织中有575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涉及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包括胆固醇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细胞色素P450代谢和初级胆汁selleck产品酸生物合成代谢,大都与脂质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与炎症因子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细胞色素P450家族7亚家族B成员1(CYP7B1)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与IL-6、IL-1β含量呈负相关;腺苷A1受体(ADORA1)、氧固醇结合蛋白样5(OSBPL5)、脂蛋白4(PLIN4)和肉毒碱脂酰www.selleck.cn/products/empagliflozin-bi10773转移酶1B(CPT1B)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与IL-6、IL-1β和TNF-α含量呈正相关。与DSS组相比,丁酸梭菌预处理后CYP7B1和ANGPTL8基因在多个通路中上调表达,而ADORA1、OSBPL5、PLIN4和CPT1B基因在多个通路中下调表达。综上可知,丁酸梭菌能够有效预防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的肝脏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胆固醇代谢、甘油三酯稳态和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肝脏中的炎症反应。

临床药师基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神经介入支架术后氯吡格雷调整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基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神经介入支架术后氯吡格雷调整的效果。方法 232例因缺血性脑卒中住院且行神经介入支架术治疗患者,根据是否行基因检测分为研究组(147例)和对照组(85例)。研究组采用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法检测CYP2C19基因型,对照组未行基因检测。两组患者介入术后均采用双抗治疗,研究组患者根据检测的CYP2C19基因型调整用药方案,双抗治疗7 d时采用血栓弹力图(TEG)测定血小板抑制率。观察研究组患者CYP2C19基因型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不同CYPelectromagnetism in medicine2C19基因型分布;比较两组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研究组不同CYP2C19基因型患者血小板抑制率、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CYP2C19基因*2、*3及*17位点的3种基因型等位基因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符合Hard-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研究组患者经CYP2C19基因型检测,其中快selleck激酶抑制剂代谢(EM)型64例,中间代谢(IM)型70例,慢代谢(PM)型13例。研究组EM型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显著高于IM型、PM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随访6个月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4.1%低于对照组的1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selleck Vorinostat组EM、IM、PM型患者死亡、再发脑梗死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介入支架术后服用氯吡格雷,其血小板抑制率及氯吡格雷反应性均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有关,及时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并结合患者临床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于指导临床实施个体化用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苦荞黄酮糖苷相关糖基转移酶基因的鉴定及功能验证

植物类黄酮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其在植物体内广泛存在于花、果实、叶子等组织部位。类黄酮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抗衰老、降血压等生物活性,由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黄酮糖苷是一种类黄酮化合物与糖分子(如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等)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化合物。它们在植物体内通常以稳定的形式存在,并且也是植物中类黄酮化合物的主要形式之一。而糖基转移酶是参与黄酮糖苷合成的关键酶类,其催化作用使不同的黄酮底物与不同的糖基结合形成黄酮糖苷。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是蓼科荞麦属一年生植物,作为一种重要的药食同源小杂粮作物,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还富含具有生物活性的类黄酮化合物。目前,苦荞中已鉴定出近200种黄酮化合物,其中约一半为黄酮糖苷类化合物。在苦荞中,虽然已有部分糖基转移酶基因被鉴定,且其中少部分已功能证实催化了黄酮糖苷的生物合成,但对这六大类黄酮糖苷生物合成相关糖基转移酶的系统鉴定未见报道。因此,对苦荞中催化黄酮糖苷生物合成的这六大类糖基转移酶进行系统鉴定,尤其是鉴定与芦丁生物寻找更多合成相关的糖基转移酶,不仅可以完善苦荞芦丁生物合成途径,拓展人们对苦荞黄酮糖苷生物合成的认识,还能为今后高芦丁或高特异性黄酮糖苷苦荞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本研究对苦荞糖基转移酶基因家族进行系统鉴定,同时通过系统进化分析、基因共表达、分子对接模拟等确定苦荞中参与六大类黄酮糖苷生物合成的候选糖基转移酶基因。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选择其中的候选基因进行克隆、构建表达载体、体外酶活功能验证。研究结果将进一步拓展人glandular microbiome们对苦荞黄酮糖苷生物合成的认识,为今后高芦丁或高特异性黄酮糖苷苦荞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到苦荞糖基转移酶基因162个,发现其在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构建苦荞糖基转移酶基因家族与拟南芥UGTs家族成员的系统进化树,分析FtUGT的基因结构图、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共线性、选择压力进化分析、非生物胁迫响应及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结果发现,FtUGT基因家族在进化过程中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富含激素相关的反应元件和环境压力响应元件,MYB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这表明苦荞UGT基因家族的表达受到激素、环境压力和MYB转录因子等多个因素调控。2.利用最大似然法(ML)基于163个FtUGT序列和82个来自不同植物的已知的类黄酮UGT构建系统发育树,系统鉴定到苦荞六大类黄酮糖苷生物合成相关候选糖基转移酶。对FtUGT在转录水平与黄酮糖苷代谢物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挖掘与黄酮糖苷代谢物形成相关的UGT基因。分析了40个类黄酮生物合成结构基因与126个FtUGT基因的表达相关性,进一步寻找与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的候选FtUGT基因。这为进一步研究苦荞中黄酮糖苷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3.通过RT-PCR技术成功克隆到一个可能参与苦荞中黄酮C-糖苷生物合成的C-糖基转移酶基因FtUGT143,其编码蛋白序列由22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对FtUGT143的密码子偏好模式进行分析,对FtUGT143蛋白进行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模拟,结果显示FtUGT143能与合成C-黄酮糖苷牡荆素、异牡荆素、荭草素和异荭草素的底物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相互作用,表明FtUGT143可能参与苦荞中黄酮C-糖苷生物合成;荧光定量表达分析显示,FtUGT143主要在苦荞芽苗期的叶、茎和根中表达。为后续FtUGT143蛋白功能验证与定向突变提供了理论基础。4.通过RT-PCR技术成功克隆到一个参与苦荞中芦丁生物合成的关键糖基转移酶基因FtPLX-4720使用方法UGT163,对FtUGT163进行了序列分析,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原核表达蛋白表达与纯化,进行体外酶活实验测定。结果显示,FtUGT163具有糖基转移酶的活性,可以催化异槲皮素生成芦丁。这揭示了FtUGT163的催化机制,完善了芦丁生物合成的途径。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突变特点及与预后等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初治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二代测序结果和预后生存,探讨成人AML患者基因突变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期间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初治成人AML(APL除外)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进行基因突变谱检测,并分析:1)AML患者基因突变的一般临床特点;2)总体基因突变的分布及突变位点特点;3)不同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不同年龄组间分布的差异;4)AML患者基因突变与染色体核型的关系;5)基因突变对诱导化疗反应率的影响;6)不同基因突变患者预后生存的差异。应用SPSS25.0、Graphpad prism8.0、Origin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收集150例初治AML患者,男女比例大约为1.34:1(86:64),中位年龄为56.50岁(18-83岁),<60岁有85人,≥60 岁有65人。FAB分型中 M0 4例(2.67%),M117例(11.33%),M2 60例(40%),M4 24 例(16%),M5 35 例(23.33%),10 例未分型(6.67%)。FLT3-ITD 基因突变阳性患者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乳酸脱氢酶均高于FLT3-ITD基因突变阴性患者,TET2基因突变阳性患者初诊时外周血WBC计数、Hb值均高于TET2基因突变阴性患者,NPM1基因突变阳性患者初诊时外周血WBC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高于NPM1基因突变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0例患者的NGS结果显示:132例患者检测到突变基因,检出率为88%,基因突变阳性患者中最少1个,最多检出11个基因突变位点。与<60岁患者相比,≥60岁患者更易同时发生5个及以上的多个位点突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研究结果显示,突变率最高的前5种突变基因为:NPM1突变(33例,占 22.00%)、FLT3-ITD 突变(33 例,占 22.00%)、TET2 突变(31 例,占20.67%)、DNMT3A 突变(27 例,biological half-life占 18.00%)、NRAS 突变(21 例,占 14.00%)。<60岁患者中突变率最高的前5种基因为NPM1突变(17例,占20.00%)、FLT-ITD 突变(17 例,占 20.00%)、DNMT3A 突变(13 例,占 15.29%)、NRAS突变(12例,占14.12%)、TET2突变(11例,占12.94%)。≥60岁患者中突变率最高的前5种基因为:TET2突变(20例,占29.41%)、NPM1突变(16例,占 24.62%)、FLT3-ITD 突变(16 例,占 24.62%)、DNMT3A 突变(14 例,占21.54%)、ASXL1突变(13例,占20.00%)。将突变基因按照年龄段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示,TET2突变、ASXL1突变、RUNX1突变、SRSF2突变在≥60岁的AML患者中突变频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GATA2突变往往在<60岁患者中突变频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将突变基因按照染色体核型分组结果示,KIT突变在预后良好核型组最常见,占33.33%(4/12),预后中等核型组突变频率最高的是NPM1突变,占27.62%(29/105),预后不良核型组突变频率最高的是TP53突变,占37.04%(10/27)。NPMI突变、DNMT3A突变和FLT3-ITD突变、SRSF2突变在预后中等核型组中突变频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P53突变、PTPN11突变更常见于预后不良核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核型中NPMl、CEBPA突变率显著高于异常核型患者,而异常核型中ASXL1突变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研究显示,不同突变基因之间存在共存和互斥现象。如NPM1突变与FLT3-ITD突变、NPM1突变与DNMT3A突变、ASXL1突变与RUNTezacaftor使用方法X1突变之间存在显著共存关系。FLT3-ITD突变与TP53突变、TET2突变与IDH2突变、CEBPA突变与NPM1突变之间存在显著互斥关系。(6)研究显示,NPM1和PTPN11阴性组诱导化疗的CR率+CRi率明显高于阳性组,单基因突变组有较低的诱导缓解率,≤2个基因突变组有较好的诱导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诱导化疗后疗效、FLT3-ITD突变、DNMT3A突变、PTPN11突变、单基因突变、≤2种基因突变对O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诱导化疗后疗效、NPM1突变、FLT3-ITD突变、DNMT3A突变、单基因突变、≤2种基因突变、≤3种基因突变对RF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诱导化疗后疗效、FLT3-ITD、DNMT3A突变是影响成人AML患者OS、RFS的独立因素。结论:1、基因突变的临床参数有特异性。FLT3-ITD突变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初诊时高外周血WBC计数、高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LDH。TET2基因突变表现为初诊时高外周血WBC计数、高Hb值,NPMl突变表现为初诊时外周血高WBC计数、高骨髓原始细胞比例。2、≥60岁患者更易同时GW-572016使用方法发生5个及以上的多位点突变。3、成人AML突变基因在不同年龄段的突变频率不同,TET2突变、ASXL1突变、RUNX1突变、SRSF2突变在<60岁患者中更多见,而GATA2突变在<60岁患者中有明显增高趋势。4、不同突变基因之间存在共存和互斥现象。NPM1突变与FLT3-ITD突变、NPM1突变与DNMT3A突变、ASXL1突变与RUNX1突变之间存在显著共存关系。FLT3-ITD突变与TP53突变、TET2突变与IDH2突变、CEBPA突变与NPM1突变之间存在显著互斥关系。5、成人AML患者的基因突变在不同核型组发生频率不同。KIT突变在预后良好核型组中最常见,NPMl突变、DNMT3A突变和FLT3-ITD突变在预后中等核型组中常见,而TP53突变、PTPN11突变更常见于预后不良核型组。正常核型中NPMl突变、CEBPA突变常见,而ASXL1突变常见于异常核型中。6、NPM1和PTPN11阴性组诱导化疗缓解率(CR率+CRi率)明显高于阳性组,单基因突变组有较低的诱导缓解率,≤2个基因突变组有较好的诱导缓解率。7、年龄、诱导化疗后疗效、FLT3-ITD突变、DNMT3A突变是影响成人AML患者OS、RFS的独立因素。

miR-466d-3p通过靶向RIPK3在小鼠脑出血神经元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

目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有着高死亡率和发病率特点的疾病。已有文献报道,微小RNA(micro RNA,miRNA)介导了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我们通过使用miRNA微阵列计数对脑出血和正常组样本进行测序发现miR-466d-3p在脑出血后差异性低表达。已有大量体内,体外实验证明程序性坏死在脑出血后的组织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究miR-466与小鼠脑出血神经细胞损伤后程序性坏死的关系,并为ICH治疗寻求新的靶点。方法:1.体内实验:采用右基底节immunostimulant OK-432区注射胶原酶IV建立C57BL/6小鼠脑出血模型。按照模型建成后第12h、24h、48h的时间节点,通过WTaurineestern blot检测小鼠ICH后脑组织中磷酸化的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phospho-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p-MLKL)蛋白、RIPK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3,RIPK3)随时间变化的蛋白表达曲线。2.脑出血体外模型是利用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加入hemin诱导。TRIzol法提取血肿周围组织RNA及HT22细胞造模后RNA,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 RCR)检测脑出血模型miR-466的表达情况。3.通过脑室内注射给药miR-466激动剂(miR-466 agomir)以过表达miR-466,3天后构建小鼠脑出血模型。脑出血模型后24h我们评估了脑水肿和神经功能缺损;小鼠脑出血模型后第25天开始通过水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空间记忆学习能力。在HT-22建立离体脑出血模型前转染miR-466模拟物(miR-466 mimics)以过表达miR-466;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表达miR-466对RIPK3、p-MLKL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4.分别对小鼠脑组织冰冻切片及HT-22细胞进行RNA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免疫荧光双染,观察miR-466、RIPK3的表达、定位。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66与RIPK3的靶向关系。结果:通过rt-qPCR结果分析发现,与sham组相比,ICH小鼠脑组织中及HT22离体脑出血模型后miR-466的水平是下调的。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小鼠ICH后脑组织中RIPK3、p-MLKL表达相比于假手术(sham)组明显升高,并且在脑出血24h最明显。侧脑室注射miR-466 agomir后显著降低了RIPK3、p-MLKL蛋白表达水平,同时减轻了小鼠ICH导致的脑水肿、神经功能Ceralasertib molecular weight缺陷,改善了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同时体外实验显示转染miR-466 mimics后也显著降低了RIPK3、p-MLKL蛋白表达水平。FISH实验显示ICH后miR-466荧光强度较sham组下降,定位于胞质,结合免疫荧光的双染,显示ICH后RIPK3荧光明显增强,并且在ICH小鼠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发现miR-466和RIPK3共定位于胞质,部分RIPK3移入核内,而过表达miR-466的ICH组,这种共定位及RIPK3的移位未被发现。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了miR-466和RIPK3的3’UTR之间的靶标关系。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ICH后发现RIPK3依赖的程序性坏死。miR-466通过靶向RIPK3调控小鼠ICH程序性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