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前抗血小板治疗对觉醒型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发病前抗血小板治疗(APT)对觉醒型脑卒中(WU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Chemicals and Reagents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2022年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WUS患者107例,根据既往是否长期(1个月以上)规律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将患者分为APT组32例和非APT组75例。入院后两组患者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溶栓后24 h、出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状况,治疗后90 d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两组患者预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溶栓后24 h、出院时APT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非APT组(P<0.05)。治疗后90 d,APT组临床疗效优于非APT组,APT组预后良好率高于非APT组(P<0.05)。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颅内出血(ICH)发生率、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selleck抑制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多 发病前APT可改善WU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且未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肾结石风险研究

目的肾结石是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疾病,细胞外基质与肾结石形成过程密切相关,所涉及的机制尚未清楚,本课题拟研究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相关AZD2281分子量基因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肾结石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41例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组)和247例健康人(对照组),提取受试者外周血基因组DNA,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对103例泌尿系结石样本进行成分分析,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扩增基因多态性位点(DGCR2 rs2072123、LAMB4 rs2528693、PPARG rs1801282、FAT2 rs7718054、RET rs35118262和PCDHGA3 rs1157594)序列;用高分辨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方法进行基因分型,Sanger法测序验证。利用Chimera软件对目的基因位点进行点突变,深圳超算平台Discovery Studio v4.0软件进行基因局部氨基酸的可视化,RNAfold软件对m RNA进行二级结构预测,共同分析SNP对蛋白结构稳定性影响。Gene MANIA数据库对细胞外基质基因构建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和对基因功能注释。应用Haploview 4.2SMRT PacBio软件对上述6个SNPs做连锁不平衡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两组间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性别、结石成分与肾结石发病风险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对性别进行校正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DGCR2基因rs2072123位点,病例组AG+GG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0.035),AG+GG基因型的个体罹患肾结石风险约为AA基因型的1.48倍(OR=1.480)。PPARG基因rs1801282位点,病例组CG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0.045),CG基因型的个体罹患肾结石风险约为CC基因型的1.829倍(OR=1.829)。LAMB4基因rs2528693位点,病例组CG+GG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0.026),CG+GG基因型的个体罹患肾结石风险约为CC基因型的1.92倍(OR=1.920),G等位基因的携带者罹患肾结石的风险约为C等位基因个体的1.986倍(OR=1.986)。FAT2基因rs7718054位点,病例组CT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0.0003),CT基因型的个体罹患肾结石风险约为CC基因型的2.194倍(OR=2.194),T等位基因的携带者罹患肾结石的风险约为C等位基因个体的1.974倍(OR=1.974),且增加男性罹患肾结石风险2.262倍(OR=2.262),增加女性罹患肾结石风险2.069倍(OR=2.069)。基因RET rs35118262位点和PCDHGA3 rs11575948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特定结石成分中,基因DGCR2rs2072123、LAMB4 rs2528693、PPARG rs1801282、RET rs35118262、PCDHGA3rs11575948和FAT2 rs7718054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遗传模型分析发现DGCR2基因rs2072123位点(P=0.045)、LAMB4基因rs2528693位点(P=0.028)在肾结石病显性模型中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点突变-分子相互作用发现LAMB4基因rs2528693位点野生型ARG 1612与ASN 1609、GLU 1608和LYS 1615有氢键作用,突变型在SER 1612与ASN 1609、GLU 1608有氢键作用,PPARG基因rs1801282位点突变型与ASP 11产生碳氢键和氢键作用。二级结构预测发现rs2528693位点突变型增加了蛋白结构的稳定性,rs1801282位点突变型对蛋白结构稳定性构成一定影响。基因功能注释发现风险基因LAMB4可能与细胞-基质黏附有关,PPARG与DS-3201激素受体结合等有关;FAT2基因与通过质膜黏附分子的细胞-细胞黏附以及细胞与细胞的连接有关。结论DGCR2基因rs2072123位点G等位基因和PPARG基因rs1801282位点G等位基因增加罹患肾结石风险;LAMB4基因rs2528693位点CG、GG基因型与G等位基因增加罹患肾结石风险;FAT2基因rs7718054位点CT基因型与T等位基因增加罹患肾结石风险,且与男性肾结石发病风险显著关联。推测LAMB4(rs2528693)、PPARG(rs1801282)变异导致分子间相互作用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增加和降低了蛋白结构稳定性。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54例(采用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和对照组42例(采用单一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小板相关参数包括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粘附率(PAdT)及血小板聚集率(PAgT),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能力anti-infectious effect,并分析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30%)高于对照组(76.19%)(P<0.05);治疗selleck抑制剂后两组PDW、PAdT以及PAg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C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变化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获悉更多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应用与AIS患者早期治疗中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抗血栓泵在预防经尿道前列腺微创术后患者的深静脉血栓效果研究

目的:对抗血栓泵在预防经尿道前列腺微创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展开探讨。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接诊的94例经尿道前列腺微创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给予对照组GSK1120212浓度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抗血栓泵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VX-661体内实验剂量血酶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13%,低于对照组的12.77%(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Th2 immune response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78.72%(P<0.05)。结论:抗血栓泵在预防经尿道前列腺微创术后患者DVT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血液内凝血因子的释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DVT发生率,保障患者顺利康复。

基于深度学习的术前胶质瘤IDH基因型分类及术后早期高复发风险区域预测

胶质瘤(Gliomas)是成年人最常见的脑部恶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公布的报告,不同的基因型可作为胶质瘤肿瘤分型的重要参照。在多种基因型中,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Naporafenib浓度hydrogenase,IDH)基因型是最重要的基因型之一,在术前无创地进行IDH基因型的分类,能够辅助医生制定患者的治疗计划,对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胶质瘤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肿瘤仍然复发,这可能与放疗靶区未完全覆盖复发区域有关。因此,在术后MRI图像上实现高复发风险区域的早期预测,对放疗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本文聚焦于胶质瘤辅助诊疗中的两个重要科学问题:(1)利用术前MRI图像实现IDH基因型的分类;(2)利用术后MRI图像实现高复发风险区域的早期预测。(1)因为胶质瘤在MRI图像上表现出高度异质性,学习用于IDH分类的判别性特征仍然具有挑战性。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多级特征挖掘和融合网络(Multi-level feature exploration and fusion network,MFEFnet)来全面挖掘与IDH相关的关键特征,并在多个级别融合不同的特征,以实现IDH的精确分类。首先,通过建立分割引导模块引导网络提取与胶质瘤高度相关的特征;其次,使用不对称放大模块从图像和特征级别提取和T2-FLAIR失配相关的特征。基于此模块,T2-FLAIR失配特征可从不同的层次进行放大,以增强网络的特征表达能力;最后,引入双注意力的特征融合模块,更好地融合层内和层间的特征并探索不同特征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的MFEFnet在多中心数据集上进行了评估,并在独立的临床数据集上显示出良好的性能。通过对不同模块进行评估SAHA纯度,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解释性。(2)在胶质瘤患者术后早期MRI图像上,高复发风险区域与正常组织并无肉眼可见的差异,预测高复发风险区域具有挑战性,因此提取复发区域Stochastic epigenetic mutations的关键特征是预测复发区域的合理思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跨序列特征融合网络(Cross-sequence feature fusion network,CSFFnet)来挖掘和复发区域相关的关键特征。首先,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对多序列MRI图像进行编码,以提取多序列特征;其次,采用基于Transformer的多序列特征交互模块,探索复发区域与正常组织在特征上的差异,并充分融合不同序列的特征;最后,使用基于分块预测的方法,降低预测的难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金标准的不准确性问题。使用了 Topk评价指标对CSFFnet进行评估,能够更直观地反映模型的预测性能。提出的CSFFnet在独立测试集上验证了其良好的泛化性能。本文提出的MFEFnet和CSFFnet算法在IDH分类和高复发风险区域预测上展现出良好的性能,为胶质瘤患者的辅助诊疗和个性化放疗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基于真实世界的李氏清暑益气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本课题基于真实世界探讨李氏清暑益气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临床症状疗效以及对胃镜下萎缩分级、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病变等多项相关指标的影响,从而探讨李氏清暑益气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CAG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探索适宜中医药特色的治疗CAG的方法。方法:1.本课题纳入病例为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确诊为脾虚湿热型CAG的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初步筛选,在与患者进行知情同意等沟通后,根据其自主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口服李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对照组予西药口服(叶酸、维生素B12、瑞巴派特),并嘱患者于9个月的治疗周期结束后返院进行随访评估。2.治疗期间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资料:包括年龄、性别、Hp感染史、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NSAIDs服用史、PPI服用史、中成药(对CAG具有治疗作用的中成药)服用史等多种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协变量进行初步分析,并通过1:1倾向性评分匹配调整混杂因素,控制数据偏移;3.将匹配成功的病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及疗效、胃镜下萎缩分级及其严重程度、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病变分级等指标的变化,同时收集治疗前后患者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安全性基本评估指标,从而评价李氏清暑益气汤治疗脾虚湿热型CAG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4.最后通过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AG患者胃镜下萎缩分级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根据临床实际治疗情况以及纳排标准,最终有163名患者完成全部治疗周期并按时返院随访,根据患者自主意愿及临床实际情况,89例患者选择中药治疗,即纳入治疗组,74例患者选择西药治疗,即纳入对照组,通过1:1倾向性评分配对后,两组分别有52例,总计有104例脾虚湿热型CAG患者配对成功,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1.基本信息资料对比:本次纳入病例中:针对性别方面,男性46例,占比44.2%,女性58例,占比55.8%,男女性别比约为1:1.26;针对年龄方面,年龄最小者为33岁,最大者为85岁,其中18-44岁青壮年组6例,45岁-59及以上中年组41例,59以上老年组57例,分别占比5.8%、39.4%、54.8%,患者总体分布集中于中年至老年组,即45岁至59岁及以上患者;针对生活资料方面,既往有吸烟史、饮酒史患者分别占比15.3%、16.3%;针对既往病史方面,既往有Hp感染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患者分别占比23.1%、12.5%、38.5%;针对特殊用药史方面,有PPI服用史、NSAIDs服用史、中成药服用史患者分别占比42.3%、13.5%、24.0%。2.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对比:9个月治疗周期结束后,(1)中医临床主症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主症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两组组间对比,治疗组治疗后主症积分下降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临床次症总积分,治疗后两组次症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治疗后次症总积分下降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临床各单项次症积分,治疗后两组各单项次症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对比,治疗组在食少纳呆、大便黏滞和(或)便后不爽这三项次症积分的下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身体困重、口干口苦和(或)口臭、恶心反胃、自觉身热等单项次症积分方面,治疗组治疗后的积分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主症积分+次症总积分),治疗后两组症状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下降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GSK1120212作用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总体疗效对比:足疗程治疗后,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100.0%、对照组9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胃镜下萎缩改善情况对比:(1)治疗组治疗后胃镜下萎缩分级严重程度轻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治疗后胃镜下萎缩分级严重程度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对于萎缩的总体改善程度,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重度萎缩的改善程度,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织病理学改善情况对比:(1)治疗组治疗后,针对胃黏膜慢性炎症、肠上皮化生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对胃黏膜异型增生治疗前后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rmatrelvir);(2)对照组治疗后,针对胃黏膜慢性炎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较治疗前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胃黏膜异型增生方面,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对于胃黏膜慢性炎症以及肠化的总体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重度肠化的改善程度,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Programmed ventricular stimulation学意义(P>0.05),对于胃黏膜异型增生的改善程度,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胃镜下萎缩分级危险因素分析:经过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Hp感染史、高血压病病史为CAG患者胃镜下萎缩分级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均未出现明显异常,且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药物过敏反应。结论:1.李氏清暑益气汤可有效改善脾虚湿热型CAG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在食少纳呆、大便黏滞和(或)便后不爽等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西药治疗。2.李氏清暑益气汤可有效改善脾虚湿热型CAG患者胃镜下萎缩程度分级。3.李氏清暑益气汤可以有效改善胃黏膜慢性炎症与肠上皮化生等组织病理学病变的严重程度,对于改善胃黏膜重度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异型增生的改善程度并不明显。4.经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Hp感染史、年龄、高血压病病史是CAG患者胃镜下萎缩分级严重程度可能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增长、有Hp感染史、有高血压病病史的患者胃镜下萎缩分级可能更为严重。5.李氏清暑益气汤对于脾虚湿热型CAG患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基于CGGA数据库构建脑胶质瘤铜死亡相关基因预后模型

背景和目的:脑胶质瘤(Glioma),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致死率、致残率高,具有生长迅速、易侵袭、易复发的特点。现有的治疗手段(外科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并未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寻找针对脑胶质瘤新的诊断、预测、治疗靶点成为了一项紧要的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信息学得到极大的发展。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研究脑胶质瘤诊断、预测、治疗的新靶点成为研究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调节性细胞死亡(RCD)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明确RCD在脑胶质瘤中的影响,对新靶点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铜死亡(Cuproptosis)是一种新发现的RCD,且不同于已知的细胞死亡方式(如:凋亡、坏死、自噬、焦亡、铁死亡)。铜死亡是通过铜与三羧酸(TCA)循环的脂酰化组分直接结合进而导致脂化蛋白质聚集和随后的铁硫簇蛋白损失,导致蛋白水毒性应激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铜死亡的发现为脑胶质瘤新靶点的研究提供了endophytic microbiome新思路。目前鲜有铜死亡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基于CGGA数据库(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筛选与脑胶质瘤预后相关的铜死亡相关基因,构建多基因风险评分模型;随后对风险评分与临床因素进行分析以筛选独立预后因素,进而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预后。材料和方法:在Pub Med官网检索Tsvetkov等发表的文章(DOI:10.1126/science.abf0529),以FDR<0.05、|log FC|>1为条件从该文章提供的实验数据中进行筛选,获取铜离子载体相关的铜死亡相关基因。从UCSC Xena网站(https://xena.ucsc.edu/)下载GTEX数据集中的基因测序信息和临床信息。利用Perl语言对GTEX数据ID进行转换,随后提取正常脑皮质测序数据。从CGGA数据库获取m RNAseq_325数据集和m RNAseq_693数据集中的测序数据和临床信息数据。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m RNAseq_325数据集信息作为训练组,m RNAseq_693数据集信息作为验证组。正常脑皮质测序数据、训练组及验证组测序数据均转换为log2(TPM+1)形式。以FDR<0.05、|log FC|>1为阈值对训练组测序数据和正常脑皮质测序数据进行差异分析,获得差异基因。将铜死亡相关基因与差异基因取交集,获得在差异基因中表达的铜死亡相关基因。随后对其进行单因素COX回归、LASSO COX回归、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与预后相关的铜死亡相关基因。依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与预后相关的铜死亡相关基因风险评分模型,计算每位患者的风险值,以训练组selleck产品风险中位值为截断值,对训练组、验证组进行高低风险分组。根据高低风险分组进行KM分析、求AUC值以及绘制风险值曲线、生存状态散点图、预后相关铜死亡基因表达热图。将风险评分、临床因素及生存数据相结合,以p<0.05为筛选条件,对其进行单/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取独立预后因素。在训练组中对独立预后因素构建COX回归模型,并将其可视化为列线图,求C-index值、绘制1、3、5年校准曲线对模型进行效能评价。在验证组中进行验证。结果:获得与铜离子载体相关的铜死亡基因有102个。差异分析得到3982个基因。两者取交集获得在差异基因中表达的铜死亡相关基因共14个(COPB2、MBTPS2、WDR12、FAM111A、GADD45GIP1、SLC16A1、RPLP0、CDKN2A、CDK1、C6orf136、NAPA、PITRM1、RAD9A、COX4I1)。单因素COX回归、Lasso-COX回归、多因素COX回归筛选获得5个与预后JAK/STAT抑制剂相关的铜死亡相关性基因(MBTPS2、C6orf136、CDK1、SLC16A1、RAD9A)。根据预后相关基因构建风险评分模型,以训练组风险评分中位值-1.453为截断值进行高低风险分组。在训练组、验证组中,对高低风险分组进行KM分析结果显示高风险组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低风险组,p值小于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训练组中3、5、10年AUC值为0.847、0.868、0.894,验证组中为0.767、0.769、0.731。生存状态图呈现出随风险值增加患者死亡人数增多的趋势。筛选得到5个独立预后因素:风险评分、原/复/继发类型、WHO等级、病理诊断是否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化学药物治疗与否。其中风险评分、原/复/继发类型、WHO等级、病理诊断是否为AA的HR值大于1,化学药物治疗与否的HR值小于1。基于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求C-index值分别为0.782、0.768。并且绘制的1、3、5年校准曲线拟合度较高。结论:1、本研究筛选得到5个铜死亡相关基因(MBTPS2、C6orf136、CDK1、SLC16A1、RAD9A)与脑胶质瘤预后相关。2、本研究表明风险评分、原/复/继发类型、WHO等级、病理诊断是否为AA、化学治疗与否可作为脑胶质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3、本研究构建的风险评分模型、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有望成为临床预测脑胶质瘤预后的工具之一。

青黄散联合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口服砷剂青黄散与地西他滨获悉更多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selleck产品ndrome, MD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6月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收治的MDS患者5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青黄散组32例和地西他滨组22例。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local infection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总生存期。结果 疗效方面,青黄散组和地西他滨组的总缓解率与总体改善率分别为12.5%(4/32)、25.0%(8/32),地西他滨组的总缓解率与总体改善率分别为22.7%(5/22)、50.0%(11/22),两组的总缓解率与总体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1;P=0.083);但青黄散组的中位生存期(40个月)较地西他滨组(20个月)明显延长(P=0.037)。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青黄散组未观察到明显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及治疗相关感染,地西他滨组≥3级血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86.4%(19/22),≥3级感染的发生率为54.5%(12/22)。结论 与地西他滨比较,口服含砷中药青黄散能使老年MDS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对于不耐受地西他滨治疗的老年MDS患者,青黄散可作为推荐方案。

细胞焦亡介导慢性间歇缺氧大鼠肾脏损伤及依达拉奉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对慢性间歇缺氧导致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Caspase-1介导的细胞焦亡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24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间歇缺氧(IH)组、间歇缺氧+生理盐水(IH+NS)组、间歇缺氧+依达拉奉(IH+EDA)组,每组6只。将4组大鼠放置在密闭式饲养舱内造模,NC组舱内氧气浓度维持在21%左右,IH组、IH+NS组、IH+EDA组定时输入纯氧气、纯氮气、压缩空气,使舱内形成缺氧-复氧循环(60 s低氧期+60 s复氧期),低氧期舱内氧浓度降至6%~7%,每日造模8 h(10∶00-18∶00),同时IH+EDA组大鼠每天造模前按照5 mg/kg剂量标准予以腹腔注射依达拉奉,IH+NS组大鼠按照同等剂量标准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造模8周后采集大鼠血液标本及肾脏组织标本,测定各组大鼠血肌酐(Crea)、尿素(Urea)水平;HE、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h-223191.htmlMasson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形态变化、纤维化程度;化学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肾组织NLRP3、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肾组织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水平;RT-PCR法测定消皮素D(gasdermin D, GSDMD)、IL-18 mRNA扩增水平。结果:间歇缺氧暴露后,大鼠血清Creabiosphere-atmosphere interactions、Urea明显升高(P<0.01),肾小管发生病理损害、肾单位球囊间隙出现胶原纤维沉积,MDA含量增加、SOD活力降低(P<0.01),Caspase-1、NLRP3、IL-1β蛋白表达增加(P<0.01或P<0.05)、GSMK-2206小鼠DMD mRNA、IL-18 mRNA扩增增加(P<0.01);而经过依达拉奉干预后,上述指标呈现出与间歇低氧暴露后相反的变化趋势,肾脏病理损害减轻(P<0.01或P<0.05)。结论:慢性间歇缺氧可能通过氧化应激活化Caspase-1参与的细胞焦亡信号通路介导肾脏损伤过程,而依达拉奉可能通过清除氧自由基、下调机体氧化应激水平,抑制焦亡通路的活化,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梗死患者的复发因素及PEAR1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

目的:探讨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latelet endothelial aggregation receptor 1,PEAR 1)基因多态Caspase抑制剂性与脑梗死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3月—8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初发脑梗死患者297例,根据脑梗死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145例)与无复发组(15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并分析患者的PEAR 1基因型分布情况。结果:297例初发脑梗死患者中有14medically ill5例患者复发,发生率为48.82%。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复发组与无复发组男性比例、高血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PEAR 1基因变异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EAR 1基因变异是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145例复发患者PEAR 1检出GG、G更多A、AA三种基因型,其中野生型GG占32.6%,突变型GA占53.7%,AA占13.7%;复发组野生型GG频率低于无复发组(P<0.05),复发组纯合突变型AA的频率高于无复发组(P<0.05);两组GA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AR 1基因变异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梗死卒中复发相关,PEAR 1基因纯合突变增加脑梗死复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