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逍遥散加味方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及对乳房超声指标、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纳入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5例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患者,根据用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4),对照组给予他莫昔芬片治疗,观察组给予逍遥散加味方联合他莫昔芬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AG-221纯度后的疼痛评分、激素水平[催乳素(prolactin,PRL)、孕酮(progesterone,P)、雌二醇(estradiol,E2)]、乳房超声指标(腺体层厚度和肿块最大直径)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Bio-cleanable nano-systemsioPS-341说明书n scale,SDS)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78.05%)(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血清中的PRL、E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中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腺体层厚度和肿块最大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照组(P<0.05)。结论 逍遥散加味方治疗乳腺增生症效果较好,可显著减轻患者乳房疼痛,减小腺体层厚度和肿块最大直径,改善患者负面情绪。
不同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selleck合成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及分院收治的86例中高危M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标准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血液学毒性、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9.07%,与对照组的83.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age Therapy and Biotechnology;化疗第14天时观察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E)、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17%,低于对照组的88.37%(P<0selleckchem.05)。结论 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MDS与标准剂量地西他滨疗法的疗效相似,但血液学毒性及不良反应更小。
基于神经免疫调节途径探讨温胃阳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作用
目的 观察温胃阳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MC)、类胰蛋白酶(MCT)、组胺、神经胶质(S100)的影响,探讨温胃阳汤治疗FD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雷尼替丁组及温胃阳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大鼠均采用番泻叶联合夹鼠尾法制备脾阳虚型FD模型。进行胃肠运动实验,观察各组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FD大鼠更多MC及MC脱颗粒数目;ELISA检测FD大鼠十二指组织MCT、组胺的自发释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十二指肠组织S100的平均光密度,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Cell Cycle抑制剂神经纤维的分布Bioactivatable nanoparticle及变化情况等。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均降低(P<0.01),十二指肠黏膜MC明显增多且MC脱颗粒明显,MCT、组胺浓度均升高(P<0.01),钙离子浓度降低(P<0.01),十二指肠黏膜下层S100阳性神经纤维表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雷尼替丁组与温胃阳汤组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均升高(P<0.05),温胃阳汤中、高剂量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MC及脱颗粒明显减少,温胃阳汤低、中、高剂量组的MCT、组胺浓度均降低(P<0.05),雷尼替丁组及温胃阳汤组S100阳性神经纤维表达减弱(P<0.01),以及钙离子浓度升高(P<0.01)。结论 温胃阳汤可明显促进FD大鼠胃肠运动功能,可能是通过抑制十二指肠MC活化和脱颗粒,从而抑制MC分泌组胺,下调MCT表达,激活神经细胞Ca~(2+)内流,改变神经纤维分布来发挥机制。
多功能铁基有机框架材料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在所有癌症中位居第六,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和生活质量,也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5年存活率仍不足50%,因此需要开发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新型治疗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人类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另一方面,基于诱导细胞铁死亡的抗癌药物的设计和开发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其中纳米颗粒因其低毒性、高稳定性、高载体容量,在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铁基有机框架(FeMOF)是MO F的一个亚类结构,在水、生理条件下具有优异的化学和热稳定性,其结构表面积大,细胞毒性可忽略不计,但在酸性条件下(pH5.0~6.0)易发生分解。在本项研究中,以FeMOF为纳米载体,将靶向多肽修饰在载体表面,而后吸附铁死亡诱导剂和光敏剂,开发一种新型的抗肿瘤纳米材料MIL-53@cMBP@SRF-Ce6,以实现治疗药物的靶向释放,减小化疗药物的全Alisertib生产商身毒副作用,实现光动力疗法和化疗药物的协同抗癌作用。研究方法:1.材料的合成和表征,通过油浴搅拌法制备纳米金属有机框架MIL-53,再把聚乙二醇(PEG)修饰其表面,生成中间产物MIL-53@PEG,后缀合靶向多肽(cMBP),得到MIL-53@cMBP(MM),最后将铁死亡诱导剂索拉菲尼(SRF)和光敏剂二氢卟吩e6(Ce6)吸附在MM上,构建了一种纳米selleck合成抗肿瘤治疗平台,表示为MIL-53@cMBP@SRF-Ce6(MMSC);并通过透射电镜(TEM)、动态光散射仪(DLS)、X射线衍射光谱(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 R)等仪器对其进行表征。2.纳米颗粒性能的评估:了解体外纳米材料的降解行为和稳定性检测,DLS检测MIL-53在不同pH条件下、在不同溶液中纳米粒子粒径的变化。评估体外催化性能(包括类过氧化氢酶活性、类过氧化物酶、·OH的生成)。3.体外抗肿瘤效果及机制研究:用Cal-27细胞建立细胞模型进行细胞毒性试验;使用Hoechst/PI染色试剂对Cal-27细胞进行活/死染色实验以检测纳米材料处理后细胞的活力;利用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变化;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验证纳米材料的抗肿瘤机制和材料靶向功能。4.安全性初步评估:用HaCaT细胞建立模型检测纳米材料对正常细胞的毒性、用小鼠的新鲜血液进行纳米材料的溶血实验。研究结果:1.MMSC的合成与表征:通过化学方法成功合成抗肿瘤纳米制剂MMSC,TEM结果显示MMSC纳米颗粒具有均匀形态的球形;DLS结果显示纳米颗粒的水合粒径约为128.2±0.1nm;其Zeta电势值为-15.4 m V;FTIR显示cMTibiofemoral jointBP多肽成功修饰在材料表面,XDR提示索拉菲尼和二氢卟吩e6的包封不影响MIL53的晶体结构。2.纳米颗粒性能的评估结果:DLS检测到MIL-53在酸性环境中粒径明显变化,弱酸环境能破坏MIL-53的框架;在水和DMEM+10%FBS溶液中稳定性较好;溶解氧实验说明了MMSC能够将催化H_2O_2生成O_2,该纳米材料具有类过氧化氢酶活性。TMB和H_2O_2添加至纳米材料溶液中后,可以在652nm处观察到典型的吸收峰;通过MB降解实验检测到MMSC能将H_2O_2催化分解生成·OH,其催化分解能力具有浓度依赖性,这些充分表明了MMSC具有类POD酶活性,且在酸性环境下,MMSC具有更高的类POD酶活性。3.体外抗肿瘤效果及机制研究结果:Cal-27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MMSC在近红外(NIR)光照射下能有效破坏肿瘤细胞;用DCFH-DA探针检测发现MM SC+NIR处理后细胞内产生了大量的ROS;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MSC+NIR处理后肿瘤细胞内GPX4和p-MET表达明显减少。4.安全性初步评估结果:MIL-53和MMSC对HaCaT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细胞溶血试验显示材料未引起明显的溶血。结论: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抗肿瘤纳米材料MMSC,该纳米颗粒形态均匀、粒径合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毒性。在近红外光照射下能有效杀死肿瘤细胞,并初步探讨了抗肿瘤机制。
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胎儿生长受限的疗效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LMWH)对胎儿生长受限(FGR)孕妇血流动力学、胎儿发育情况、氧化应激指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MCC950 NMR020年1月—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FGR孕妇9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Baf-A1体外合组和medium spiny neuronsLMWH组,各48例。联合组予以阿司匹林联合LMWH治疗,LMWH组给予LMWH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妊娠结局,对比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脐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晚期血流速度(S/D)]、胎儿发育情况、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脂质过氧化物(LPO)、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7.50%,较LMWH组的70.83%高(P<0.05);治疗后联合组PI、RI、S/D较LMWH组低(P<0.05);治疗后联合组胎儿发育指标头围、腹围、双顶径、股骨长度优于LMWH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SOD、NO水平较LMWH组高,LPO、Hcy水平较LMWH组低(P<0.05);联合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为14.58%,较LMWH组的33.33%低(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LMWH治疗FGR孕妇效果确切,能增强子宫血供,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胎儿发育,且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妊娠结局。
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基因突变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83例MDS患者进行74种髓系靶基因突变检测LGX818,将患者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和非老年组(确认细节年龄<65岁),比较老年患者基因突变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02例老年组患者中,81.3%的患者发生了基因突变,其中1、2和≥3个基因突变的检出率分别为23.5%、19.6%和38.2%,突变检出率较高的基因为TET2、ASXL1、TP53、SF3B1、BCOR和DNMT3A。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患者有着更高的基因突变检出率,其中≥3个基因突变的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且表观调节相关基因突变的检出率高(P=0.001)。两组中合并TP53基因突变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均短于未突变者(P=0.045;P<0.001),老年组中合并SF3B1突变者与未突变者的中位生存期无明显差异(P>0.05),非老年组中合并SF3B1基因突变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未突变者(P=0.014)。老年组患者随着基因突变数目的增多,中位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0pain medicine.014)。结论 老年MDS患者基因突变检出率较高,随着突变数目的增多,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体外循环装置凝血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目的 建立预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体外循环装置凝血风险的模型,并验证模型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2021年4月—2022年1月在常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CRRT的患者320例,按照是否发生体外循环装置凝血分为凝血组(n=98)和非凝血组(n=222),将两组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并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判断模型的拟合度,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检验模型预测效果。将2022年2月—6月行CRRT的160例患者作为验证组,验证模型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体外循环装置凝血发生率为30.6%Veterinary medical diagnostics,最终纳入模型的预测变量为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lysis,CVVHD)(OR=2.482)、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OR=2.724)、枸橼酸抗凝(OR=3.425)、阿加曲班抗凝(OR=3.150)、无肝素抗凝(OR=9.103)、血泵停泵(OR=4.114)、血流量不足(OR=2.7Gefitinib溶解度69)、血小板计数(OR=1.005)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OR=BMN 6730.859)。风险预测模型公式为P=1/[1+exp(-0.866+0.909×CVVHD+1.002×CVVH+1.231×枸橼酸抗凝+1.147×阿加曲班抗凝+2.209×无肝素抗凝+1.415×血泵停泵+1.018×血流量不足+0.005×血小板计数-0.15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65,最大约登指数为0.584,灵敏度为75.50%,特异度为82.90%。模型验证结果:灵敏度为84.10%,特异度为79.31%,准确率为80.63%。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可为临床识别CRRT患者凝血的发生及实施预防性护理提供借鉴。
核磁共振多参数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研究核磁共振(MRI)多参数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BLZ945生产商年10月来宾市兴宾区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A组,另选取同期来宾市兴宾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B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多参organismal biology数成像技术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观察两组患者的MRI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强度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分析MRI多参数成像技术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A组患者T2加权成像(T2WI)上有12例外周带前列腺癌出现结节状或者斑片状低信号影,10例移行区前列腺癌出现大片状低信号或者凸透镜样低信号,8例外周带伴移行区前列腺癌显示大片斑片状低信号影;DWI上有17例结节状高信号或者斑片状,另13例斑片状稍高信号;ADC上均为低信号。B组移行区T2WI出现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DWI显示等Gefitinib-based PROTAC 3作用或者稍高信号。A组患者DWI信号强度值及ADC均低于B组(P<0.05)。MRI多参数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率、敏感度均高于单一参数(P<0.05)。结论 MRI多参数成像技术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较高,可明显提升诊断结果的准确率、敏感度,值得临床应用。
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microRNA-3162-3p在儿selleck GNE-140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96例ITP患儿,按照病程的不同将其分为新诊断组(病程<3个月,40例)、持续性组(病程3-12个月,30例)、慢性组(病程>12个月,26例),同期选择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离并培养ITP患儿与健康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PBMNC中microRNA-3162-3p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PBMNC中IL-17、IL-23、IL-10、TGF-β的含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microRNA-3162-3p与血小板计数、IL-17、IL-23、IL-10、TGF-β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患儿的外周血PBMNC中microRNA-3162-3p、IL-10的表达及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P<0.05),IL-17、IL-23、TGF-β显著升高(P<0.05);随着病程的延长,microRNA-3162-3p、IL-10在PBMNC中的表达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下降(P<0.05),IL-17、IL-23、TGF-β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MicroRNA-3162-3p在ITP患儿PBMNC中的表达与血小板数、IL-10呈正相关(r=0.716、0.667),与IL-17、IL-23、TGF-β呈负相关(r=-0.540、-0.641、-0.560)。结论:MicroRNA-3162-3p在ITP患儿PBMNC中的表达明显降低,参与调控Th17/Treg的失衡,可作为ITP潜在的治疗Roxadustat IC50靶pyrimidine biosynthesis点。
茯苓液体发酵及活性产物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该文通过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学术数据库对茯苓进行检索并分类归纳,介绍了茯苓发酵活性物质的制备和抗肿瘤作用。本文总结了不同PS-341试剂培养基和发酵条件对茯苓多糖和三萜产量的影响以及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和原理。得出了以下结论:茯苓是一类具有广泛抗肿瘤活性和潜力的天然药物,它们可Biofuel combustion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机制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存活、迁移、侵袭、转移等方面,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指出了,茯苓发酵工艺的稳定性以及发酵产物的安全性和毒性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和差距需要未来研究加以改进或创新。未来研究可以使用更多种类和来源的肿瘤细胞或动物模型来评价茯苓发酵产物的抗肿瘤活性Blebbistatin配制,使用更深入和全面的方法来探讨茯苓发酵产物对肿瘤细胞的抗肿瘤机制,使用更充分和系统的方法来评价茯苓发酵产物的安全性和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