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脾积丸治疗胰腺癌的分子机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脾积丸治疗胰腺癌的潜在通路与物质基础。方法 NVP-TNKS656采购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与类药性(DL)≥0.18为筛选条件,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平台(TCMSP)数据库获取脾积丸主要活性成分及关键靶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点,利用GeneCards、OMIM、PharmGkb和TDD数据库获得胰腺癌主要靶点;绘制Venn图,构建主要成分–关键靶点网络图,绘制蛋白互作(PPI)网络;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以分子对接来验证所得靶点。结果 筛选得到32个活性成分,预测获得210个靶点,核心基因17个;脾积丸治疗胰腺癌的活性成分是槲皮素、山柰酚、柚皮素、芒柄花黄素、川陈皮素。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BP)2 409个、细胞组成(CC)91个、分子功能(MF)14个;KEGG通路富集分点击此处析获得179条通路。核心成分与主要核心靶点有一定的结合活性,其中槲皮素与HIF1A靶点对接活性最好。结论 脾积丸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发挥治疗胰腺癌的作用,为后续探究脾积丸治疗胰腺癌提供研究思路。

胰腺癌中MKK7/JNKs/c-Jun通路通过促进施万细胞去分化促进神经浸润

目的 探讨胰腺癌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KK7信号通路对施万细胞去分化以及胰腺癌神经浸润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胰腺癌患者22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施万细胞去分化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情况以及神经浸润情况,检测胰腺癌中MKK7的表达定位及强度。通过RNA干扰(shRNA)下调胰腺SAG供应商癌细胞株PANC-1和BxPC-3中MKK7的表达,构建MKK7低tumor suppressive immune environment表达细胞株(sh-MKK7)并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下游通路JNK/c-Jun的表达情况。将胰腺癌细胞株分为对照组(Con)和MKK7低表达组(sh-MKK7),通过划痕愈合实验观察MKK7对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将新生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分别用空白培养基(Con)、正常癌细胞条件培养基(CM)或MKK7低表达癌细胞条件培养基(sh-CM)进行间接共培养实验,观察MMK7对神经节纤维生长的影响。将正常癌细胞(Con)、MKK7低表达癌细胞(sh-MKK7)与神经节进行直接共培养实验,观察MMK7对共培养中神经节纤维生长以及癌细胞向神经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中神经密度、GFAP染色以及MKK7表达均明显升高。成功构建MKK7低表达胰腺癌细胞株,Western blot实验表明MKK7下调可同时下调两株胰腺癌细胞株(PANC-1和BxPC-3)中JNK2以及c-Jun的表达。划痕愈合实验表明,MKK7下调可以抑制两株胰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神经节与癌细胞条件培养基的间接共GSK1120212临床试验培养实验表明,MKK7下调可以抑制神经节纤维的生长(P<0.05)。神经节与癌细胞的直接共培养实验表明,MKK7下调可以抑制癌细胞向神经的迁移能力(P<0.05)。结论 胰腺癌细胞通过MKK7/JNK/c-Jun通路,一方面促进胰腺癌细胞自身的迁移能力,另一方面促进施万细胞去分化及神经纤维生长,进而促进胰腺癌中神经浸润的发生。

乳腺癌中PGRMC1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

目的 探究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In Vitro Transcription (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 1, PGRMC1)与乳腺癌恶性增殖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本院乳腺外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90例,年龄中位数为47岁,乳腺良性疾病患者60例,年龄中位数为45岁。患者均为女性,所有组织均在术前经空心针活检或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后取病理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判断乳腺癌组织病理分级,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乳腺癌组织、乳腺良性疾病组织及乳腺良性疾病周围1 cm正常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细胞增殖核抗原(nuclear-associated aselleckchem JQ1ntigen, Ki-67)及PGRMC1的表达水平,分析PGRMC1与相关病理因素及与其他免疫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PGRMC1的阳性表达率为63.33%(57CL 318952价格/90),乳腺良性疾病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8.33%(17/60),正常对照组织中PGRMC1阳性表达率仅为6.67%(4/60)。肿瘤直径大、有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高的乳腺癌患者,PGRMC1阳性表达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的月经情况无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PGRMC1表达与ER、Ki-67、PR、Her-2的表达均有关系(P<0.05),其中与ER的关系最为密切(r=0.461),其次是Ki-67(r=0.330),而与PR、Her-2表达的关系较弱(分别为r=0.132,r=0.103)。乳腺良性疾病组织中PGRMC1表达与Ki-67及Her-2表达有关(P<0.05),其中与Ki-67(r=0.569)表达相关程度大于Her-2(r=0.228)表达。结论 PGRMC1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级相关,可能在与激素相关肿瘤的恶性增殖及预后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发现乳腺癌组织中PGRMC1与ER表达密切相关,这也进一步提示高表达PGRMC1促乳腺癌细胞增殖可能与调控ER信号通路相关。

西妥昔单抗在中晚期恶性肿瘤放化疗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西妥昔单GSI-IX配制抗在中晚期恶性肿瘤放化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2021年1-12月51例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等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26例,观察组25例。对照组给予FOLFOX方案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西妥昔单抗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应用FOLFOX化疗方案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的疾病控制率为76.00%,远高于单独使用FOLFOX化疗方案的4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时皮疹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骼抑制、腹泻、神经系统毒性、肝脏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Median nerve05)。结论 FOLFOX化疗方案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好,药物不良反应仅出现皮疹症状,对症治疗后患者均痊愈,其他药物不良反应未MC3 NMR增加,远期治疗效果有待研究。

放疗不能增加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远期生存且可能增加心肺疾病死亡风险:基于SEER数据库的队列研究

目的:观察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的远期预后,并观察放疗与这类患者出现心肺疾病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从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筛选2004—2016年首次诊断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58 350例,经倾向性得分匹配后共15 630例患者,分为放疗组(n=7 815)和非放疗组(n=7 815)。采用竞争风险回归法分析患者肿瘤特异性死亡、心源性疾病死亡和COPD死亡的相关因素,确定放射治疗在结局事件中的影响。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74月,平均生存时间为(59.48±0.48)月。放疗组和非放疗组的3年、5年和10年肺癌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63.0%、48.45%、35.82%和61.99%、48.56%、37.29%;放疗组和非放疗组的3年、5年Stem cell toxicology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2.71%、33.17%、13.58%和52.32%、35.85%、19.33%。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表明,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接受放疗与否的死亡风险无明显差异(P>0.05),并且放疗组的患者发ICI 46474研究购买生心源性疾病死亡和COPD死亡风险均高于非放疗组(sHR>1,P<0.05)。结论: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否接受放疗的长期生存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并且放疗会增加Cobimetinib采购心源性疾病和COPD相关的死亡风险。

白蛋白RNAscope原位杂交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白蛋白RNAscope原位杂交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20FUT-175 molecular weight13年1月至2019年12月病理数据库中存档的152例肿瘤组织(包括肝细胞癌及组织形态与其相似的肿瘤)和33例不同部位肿瘤旁正常组织蜡块, 制成组织芯片, 使用RNAscope原位杂交法检测白蛋白mRNA的表达, 观察并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除肝脏外, 其他器官的正常组织中均未检测到白蛋白mRNA表达。肝细胞癌无论分化程度如何, 无论原发性还是转移性, 均表达白蛋白mRNA(阳性率100.0%, 54/54), 其中90.7%(49/54)呈弥漫强阳性。肝细PLX3397体外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epPar-1阳性率、Arg-1阳性率及HepPar-1或Arg-1两者之一阳性的阳性率分别为8clinical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7.0%(47/54)、85.2%(46/54)及92.6%(50/54)。肝内胆管细胞癌及双表型肝细胞癌白蛋白mRNA阳性占比分别为7/15及9/10, 前者呈局灶或异质性表达, 而后者呈弥漫强阳性表达。肝样腺癌白蛋白mRNA阳性占比8/19, 可呈弥漫或局灶性表达。1例胃低分化腺癌及1例转移性结肠腺癌局灶表达白蛋白mRNA。结论白蛋白RNAscope原位杂交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将其与HepPar-1及Arg-1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肝细胞癌诊断的灵敏度, 而且根据其表达模式的不同对诊断具有不同的提示作用。

伽玛刀分期与分次治疗大于3 cm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疗效比较

目的:回顾性分析伽玛刀分期与分次治疗最大直径大于3 cm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疗效与毒副反应,探寻大于3 cm脑转移瘤伽玛刀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两家伽玛刀中心治疗的128例最大直径大于3 cm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伽玛刀分期治疗组和伽玛刀分次治疗组,每组64例。比较2组的局控率,生存期,脑转移相关死亡,放射性脑坏死。结果:伽玛刀分期治疗组、伽玛刀分次治疗组1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9.1%、68.8%;伽玛刀分期治疗组、伽玛刀分次治疗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个月、13个月;伽玛刀分期治疗组、伽玛刀分次治biomaterial systems疗组的脑转移相关死亡率分selleck BI 10773别为12.Panobinostat5%、35.9%;伽玛刀分期治疗组、伽玛刀分次治疗组放射性脑坏死分别发生3例和1例。结论:伽玛刀分期治疗大于3 cm脑转移瘤疗效更好、毒副反应相当,是合适的治疗选择。

左侧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常规调强计划与电子束适形联合调强计划的剂量比较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计划(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与电子束适形放疗(electron beam conformal radiotherapy, EBCRT)联合调强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10月于宁波市第一医院放化疗中心收治的20例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资料, 计划靶区(plan target volume, PTV)包括锁骨上下淋巴结引流区域计划靶区(PTVsc)和患侧胸壁计划靶区(PTVcw), 处方剂量均为50 Gy/25次。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Varian 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 TPS)设计两种放疗计medial geniculate划, 然后对比两种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差异。结果所有20例患者的IMRT计划全部满足临床要求, 与此同时EBCRT联合IMRT计划中有2例患者因患侧肺剂量参数超出本单位的剂量限定标准而不被临床接受, 两例失败计划的胸壁最大深度分别为3.7和4.4 cm, 使用的电子束能量分别为12和15 MeV。其余18例患者的胸壁深度均≤3 cm, 使用9 MeV及以下能量电子束进行EBCRT联合IMRT计划设计, 靶区和各危及器官剂量均满足临床要求, 并与IMRT计划进行剂量学配对比较。常规IMRT的均匀性指数(HI)均优于EBCRT联合IMRT计划(tPTVsc=-10.20、tPTVcw= -9.24,P0.05);常规IMRT整体靶区适形指数(CI)与EBCRT联合IMRT计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TVall =10.39, P0.05)。对于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 OARs), EBCRT联合IMRT计划患侧肺的V5 Gy、V20 Gy和Dmean均较IMRT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6.30、11.30, P0.更多05);心脏的V25 Gy和Dmean分别降低了8.3 %和4.79 Gy(t = 15.23、15.76, P 0.05);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LADCA)的Dmean降低了44.03 %(t=11.69,P0.05);健侧乳腺的V5 Gy和Dmean分别降低了7.9 %和0.8 Gy(t=3.66、4.932P0.05);其他OARs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壁靶区深度≤3 cm的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 EBCRMC3生产商T联合IMRT能显著降低心脏、患侧肺和健侧乳腺的剂量, 有利于降低乳腺癌放疗远期并发症风险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长期总生存率。而对于胸壁较厚的患者, 选择IMRT计划可满足临床要求。

基于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糖尿病患者抑郁状况动态变化研究

目的 探索糖尿病患者抑郁状况动态变化规律,为实现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警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简称CHARLS)数据,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方法消除混杂因素,拟合线性增长模型、非线性二次增长模型和不定义曲线infections respiratoires basses类型的增长模型。AZD2281通过比较模型拟合效果来确定增长函数的最优解,建立合理的增长模型来发现糖尿病患者的抑GSK J4供应商郁发展变化。结果 共纳入样本有5 711例(非糖尿病组5 380例,糖尿病组331例),倾向性得分匹配后的样本有1 621例(非糖尿病组1 291例,糖尿病组330例),各混杂因素在两组之间均衡可比。通过拟合3种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结果表明不定义曲线类型的增长模型较其他两种模型为较优模型。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初始状况的平均抑郁评分分别为9.640和10.097,并且都存在显著的个体间差异。在追踪期内,两组的抑郁状况都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是非糖尿病组的抑郁评分始终低于糖尿病组,同时两组的变化速度都不存在个体间差异,初始时抑郁评分的高低与后来的变化速度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过探究糖尿病患者抑郁状况随时间的变化轨迹规律,了解个体心理变化趋势并进一步解释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对患者不同阶段心理状况的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乳腺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肿瘤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乳腺超声造影(CEU)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在乳腺肿瘤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乳腺肿瘤患者80例,所有患者分别给予CEU与CDUwrist biomechanics检查,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CEU与CDU诊断准确性、敏感购买Adezmapimod度、特异性,NVP-TNKS656纯度观察乳腺超声表现,分析时间—强度曲线。结果 CEU诊断乳腺肿瘤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均显著高于CDU(P<0.05);乳腺超声诊断结果显示,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回声不均匀、有内部血管,与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显示恶性肿瘤上升支斜率高于良性肿瘤,下降支斜率低于良性肿瘤(P<0.05)。结论 CEU应用于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较CDU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特异性及准确率更高,可反映出内部血管状况及微小病灶,提高对乳腺癌的检出率,可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