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后营养指数对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意义及列线图的建立研究

目的 研究预后营养指数对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意义及列线图的建立。方法 选取122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1年内生存死亡情况分为生存组(n=89)和死亡组(n=33),分析两组患者不同临床特征(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TMN分期和是否吸烟)以及患者预后营养指数水平(PNI),创建COX同时构建风险回归分析,绘制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生存风险列线图。结果 两组患者在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TMN分期以及预后营养指数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列入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TMN分期以及预后营养指数是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独立预测因子,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风险函数模型表达式为:PUN30119纯度h(t)=h_(0(t))exp(1.472X1+1.665X+1ectopic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593X)。该函数模型表现为取值越大,则风险函数h(t)相应较Belnacasan说明书高,患者的预后越差,死亡风险越高。该模型一致性系数为0.701,其标准差为0.012,内部一致性极高。根据列线图可以得出患者评分越高,则预后效果越差。结论 预后营养指数对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意义较大,同时为患者创建列线图有利于预测患者预后,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改良中心静脉导管在单孔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后引流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比较改良中心静脉导管与常规硅胶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在单孔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后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入组的104例单孔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患者将其按引流管留置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48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人均止痛药使用次数、住院日、住院费用、切口瘢痕形成、切口满意度、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采用视觉模selleckchem Tamoxifen拟评分法(VAS),分别于术后12、24、48 h及拔管时进行评分。结果 观察组术后总引流量小于对照组,胸引管留置时间、住院日短于对照组,人均止痛药使用次数少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emerging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y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手术切口瘢痕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对切口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12、24、48 h及拔管时VAS评分Nirmatrelvir抑制剂的组间、时间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术后48 h VAS评分低于术后24、12 h,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术后12 h,拔管时VAS评分高于术后48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12、24、48 h及拔管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单孔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后使用改良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可以达到常规胸腔闭式引流管的临床效果且更具优势。

N1站淋巴结检出数目对pT1~3N0M0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N1站淋巴结检出数目与pT1~3Pexidartinib临床试验N0M0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肺癌根治术的pT1~3N0M0 NSCLC患者337例,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分析确定以N1站淋巴结检出数目预测pT1~3N0M0 NSCLC患者5年生存的最佳界值, 根据最佳界值分组, 分析N1站淋巴Intervertebral infection结检出数目与pT1~3N0M0 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337例患者共检出N1站淋巴结1 321枚, 每例患者平均3.9枚。中位生存时间为42.0个月,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2%、57.1%和24.9%。ROC曲线分析显示, 以N1站淋巴结检出数目预测pT1~3N0M0 NSCLC患者5年生存的最佳界值4.5枚, 取整数后, 以N1站淋巴结检出数目为5枚作为界值, 将患者分为检出淋巴结5枚组(212例)和检出淋巴结≥5枚组(125例)。检出淋巴结≥5枚组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比例为19.2%, 高于检出淋巴结5枚组(9.0%, P=0.007), 两组患者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检出淋巴结5枚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8.0个月,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1%、52.5%和15.6%。检出淋巴结≥5枚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8.0个月,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6%、64.0%和36.0%。检出淋巴结≥5枚组患者的生存率优于检出淋巴结5枚组(P=0.00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 T分期(OR=1.408, 95%CI为1.118~MRTX11331.670)和N1站淋巴结检出数目(OR=0.670, 95%CI为0.526~0.853)是pT1~3N0M0 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N1站淋巴结检出数目与pT1~3N0M0 NSCLC患者的预后有关, 术后病理检查时至少检出5枚N1站淋巴结能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

miRNA-146b-5p靶向调节LAD-1对非小细胞肺癌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miRNA-146b-5p靶向调节线皮Dolutegravir采购素-1(LAD-1)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CP-690550抑制剂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接收的45例诊断为NSCLC并进行肿瘤根治术的患者,留存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作为检测样本。采用RT-PCR检测样本中miRNA-146b-5p相对表达量。复苏NSCLC A549细胞,并建立稳定A549敲降miRNA-146b-5p细胞及过表达miRNA-146b-5p细hepatitis and other GI infections胞,依次设定为对照组、敲降组及过表达组。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及蛋白印迹法分别测定三组的细胞增殖率、凋亡率及LAD-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肿瘤组织中miRNA-146b-5p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敲降组的miRNA-146b-5p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过表达组的miRNA-146b-5p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培养12、24、48、72 h,敲降组的细胞增殖率低于对照组,过表达组的细胞增殖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敲降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过表达组的细胞凋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敲降组的LAD-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过表达组的LAD-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NA-146b-5p在NSCLC肿瘤组织中呈高表达,其可能通过显著上调LAD-1蛋白表达来促使NSCLC肿瘤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进而促进癌症发展。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全脑放疗不同剂量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不同全脑放疗(WBRT)剂量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WBRT的244例NSCLC脑转移患者。按照不同WBRT剂量(EQD2Gy)分为30~39 Gy组104例、≥40 Gy组140例。比较两组患者颅内无进展生存(iPFS)和总生存(OS), 根据患者脑转移个数、GPA评分、卡氏评分、有无化疗及靶向治疗进一步分析不同WBRT剂量的预后。结果所有患者中位iPFS期为6.9个月, 中位OS期为11.8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1年iPFS率和OS率分别为22.5%、Minimal associated pathological lesions25.4%(P=0.430)和41.1%、46.4%(P=0.068)。多因素分析显示不此网站同WBRT剂量和改善iPFS和OS无关, 影响iPFS因素为否局部补量、性别、脑转移数目、是否化疗和靶向治疗, 影响OS因素为性别、脑转移数目、是否化疗和靶向治疗。亚组分析显示卡氏评分≥90患者, WBRT≥40 Gy组1年OS率优于30~39 Gy组(P=0.047), iPFS率相近(P=0.068);有化疗患者, WBRT≥40 Gy组1年iPFS、OS率均优于30~39 Gy组(P=0.017、0.012);有靶向治疗患者, WBRT≥40 获悉更多Gy组1年iPFS、OS率均优于30~39 Gy (P=0.012、P=0.045)。结论 30~39 Gy可能是NSCLC脑转移患者WBRT的合适剂量, WBRT≥40 Gy并未带来更多获益。对于高卡氏评分或有积极全身治疗的NSCLC脑转移患者, WBRT≥40 Gy可能获益。

3D完全腹腔镜与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D_(3)根治术近期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对比3D完全腹腔镜和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病人资料,探讨3D完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_(3)根治术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行3D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_(3)根治术病人87例临床资料,3D完全腹腔镜组(totally laparoscopy colectomy, TLC)47例,腹腔镜辅助组(laparoscopy assisted colectomy, LAC)cognitive fusion targeted biopsy40例。对比两组病人在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肿瘤复发及生存率情况。结果 3D完全腹腔镜组与3D腹腔镜辅助手术组相比,在手术切口[(4.02±0.84)cm比(6.10selleck激酶抑制剂±0.81) cm,P=0.000]、术后首次排气时间[(3.0±1.1) d比(3.7±1.8) d,P=0.029]及术后住院天数[(6.9±1.5) d比(7.8±2.3) d,P=0.031] 优势显著;在清扫淋巴结数目,吻合口漏、切口感染、腹腔内出血、肠梗阻、淋巴漏、腹泻等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及生存率方面,与腹腔镜辅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完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D_(3)根治术病人术后康复快,且不增加手术并发PLX3397采购症及术后1年的复发与转移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肿瘤专业护士对PD-1抑制剂相关知识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302名肿瘤专业护士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受体-1(PD-1)抑制剂相关知识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MG132说明书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和PD-1抑制剂相关知识的认知现状调查表,对四川省302名肿瘤专业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确定护士认知的影响因素。结果 护士对PD-1抑制剂相关知识的认知LGX818化学结构总得分为46.03±7.33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参加相关知识培训的频次(P=0.000)、肿瘤内科护士(PMagnetic biosilica=0.000)以及年龄(P=0.002)是护士认知的影响因素。结论 肿瘤专业护士对PD-1抑制剂相关知识的认知得分较低,肿瘤内科护士、年龄、参加相关知识培训的频次是护士认知的影响因素,应加强对肿瘤相关科室护士免疫治疗PD-1抑制剂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提升肿瘤相关科室护士的认知水平。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着丝粒蛋白L进行泛癌中的免疫分析

目的探究着丝粒蛋白L(CENPL)在泛癌中的表达, 并研究CENPL表达与免疫浸润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人类蛋白质图谱(HPA)和TIMER数据库探讨CENPL在人体正常组织及33种GSK126溶解度癌症类型中的基因表达情况。应用R语言计算了33种癌症的免疫细胞浸润、ESTIMATE评分、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免疫检查点基因相关性。结果 CENPL的mRNA表达水平在16种肿瘤中高于相对应的癌旁组织(P0.01)。CENPL表达与31种肿瘤中的免疫细胞浸润相关(P0.05)。此外, CENPL的表达水平与免疫评分相关性最高的肿瘤是肾上腺皮质癌(R=-0.43, P0.01);基质评分相关性最高的肿瘤是睾丸癌(R=-0.43, P0.Adavosertib分子量01);免疫综合评分相关性最高的肿瘤是肾上腺皮质癌medical therapies(R=-0.39, P0.01)。CENPL表达与18种肿瘤的TMB呈正相关, 与2种癌症的TMB呈负相关。CENPL表达与5种癌症的MSI呈正相关, 与3种癌症的MSI呈负相关(P0.05)。在肾透明细胞癌中, CENPL的表达与40个免疫检查点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ENPL在泛癌中表达升高, 与多种癌症的免疫浸润相关。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肿瘤切除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PGL)患者肿瘤切除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随访研究, 以2008—2016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并行肿瘤切除的PPGL患者为研究对象, 共157例。获得患者基本情况[诊断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BMI)], PPGL发病情况(起病年龄、病程、家族史、肿瘤位置、肿瘤是否双侧或多发、术前血压), PPGL肿瘤临床和病理特点(肿瘤大小, 术中是否有粘连、侵袭或浸润, 术后病理包膜是否光滑完整、有无浸润生长、囊变坏死以及Ki-67指数), 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术前24 h尿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等, 根据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获得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情况, 并比较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患者与未复发转移患者之间的基本情况、发病情况、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结果 1LY-18801157例患者的年龄为(42.4±13.4)岁, 男69例, 女88例。其中103例为嗜铬细胞瘤(PCC), 54例为副神经节瘤(PGL), underlying medical conditions随访时间为(9.5±2.0)年。PCC患者中, 13例(12.6%)术后复发, 9例(8.7%)远处转移;与未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相比, 复发患者起病年龄更小[(27.3±15.7)岁比(39.3±12.2)岁, P=0.003], 病程更长[48.0(23.0, 141.0)月比12.0(4.C59采购0, 60.0)月, P=0.010];出现远处转移患者的肿瘤体积更大[8.0(6.1, 12.8)cm 比 5.0(4.0, 7.0)cm, P=0.027]。PGL的患者中, 8例(14.8%)术后复发, 5例(9.3%)远处转移;与未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相比, 复发患者病程更长[90.0(36.3, 165.0)月比24.0(8.0, 72.0)月, P=0.009], 原发肿瘤为多发病灶的比例更高[4/8比4.4%(2例), P=0.003];远处转移患者术前舒张压更高[(146.0±32.1)mmHg比(120.6±25.3)mmHg, P=0.043](1 mmHg=0.133 kPa), 原发肿瘤为多发病灶的比例也更高[2/4比4.4%(2例), P=0.029]。结论 PPGL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复发或转移。术后复发或出现远处转移的PPGL患者起病年龄更小, 病程更长, 肿瘤体积更大, 且多发病灶更为多见。

晚期肝细胞癌采用帕博利珠单抗联合FOLFOX4化疗效果分析及对VEGF、TGF-β1、bF GF的影响

背景由于肝癌发病较隐匿,起病早期常无典型症状与体征,但其同时具有侵袭性高、生长速度快的特点,约70%患者在疾病确诊时已进展到中晚期,丧失手术根治最佳时机,一般推荐行姑息与保守治疗.目的观察晚期肝细获悉更多胞癌采用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FOLFOX4)化疗效果分析及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Mirdametinib小鼠长因子(alkalin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06/2021-02我院晚期肝细胞癌患者62例,双盲法随机分组,分为electron mediators观察组(n=31)、对照组(n=31).对照组予以FOLFOX4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帕博利珠单抗,均治疗12 wk.比较两组治疗12wk后临床疗效、生存质量与治疗前、治疗6wk、12wk后血管生成有关因子(VEGF、TGF-β1、bFGF)、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CA199)、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miR-143、miR-145表达,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2 wk后疾病控制率、生存质量改善率分别为87.10%、64.52%,高于对照组的64.52%、38.71%(P <0.05);观察组治疗6wk、12wk后血清VEGF、TGF-β1、bF GF、AFP、CA199、CEA、miR-143、miR-14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神经毒性、肝肾毒性、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手足综合征、免疫相关性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与FOLFOX4方案相比,应用帕博利珠单抗联合FOLFOX4化疗治疗晚期肝细胞癌可更为有效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因子、肿瘤标志物及miR-143、miR-145表达水平,进而提升肿瘤疾病控制率及患者生存质量,但需注意防范皮肤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