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比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和导向鞘引导支气管超声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GS-TBLB)对合并肺门及纵隔STM2457研究购买结肿大的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 胸部CT检查提示肺部占位性病变(肿瘤直径≥2 cm)合并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直径≥1.5 cm)的患者145例,70例行EBUS-TBNA,75例行EBUSGS-TBLB,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阳性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安全性及诊断效能。结果 145例患者最终确诊为恶性肿瘤132例,其中肺癌128例、淋巴瘤及其他转移瘤4例;良性病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AY-73-4506.html变13例。行EBUS-TBNA检查的70例患者中,确诊恶性肿瘤60例,肺癌56例、其他转移瘤4例;确诊良性病变7例;3例患者未取材成功;并发症发生率为2.9%。EBUS-TBNA对病灶诊断的总阳性率为95.7%,对恶性肿瘤的诊断阳性率为85.7%。行EBUS-GSTBLB检查的75例患者中,确诊恶性肿瘤72例,肺癌71例、其他来源的恶性肿瘤1例;确诊良性病变3例;所有患者取材成功;并发症发生率为8.0%。EBUS-GS-TBLB对病灶诊断的总阳性率为78.7%,对恶性肿瘤的诊断阳性率为74.7%。与EBUS-GS-TBLB相比,EBUSRNA Isolation-TBNA对恶性肿瘤诊断的阳性率及对病灶诊断的总阳性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均<0.05)。结论 对同时有肺部占位性病变及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EBUS对良恶性病变都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与EBUS-GS-TBLB相比,EBUS-TBNA对恶性肿瘤的诊断阳性率及安全性更高,对该类患者可能是更为理想的选择。
超声影像技术对兔肝VX2改良种植瘤生长评估
[目的]为探索兔VX2肝癌模型制备的改良种植方法,评估应用超声影像技术对改良种植兔VX2肿瘤的生长情况。[方法]采用从同一个入口并以60°为边界朝3个方向刺破肝组织建立窦道,接种3块肿瘤块在肝内种植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AY-22989化学结构种植14 d时采血分离血清肝功能检测、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并造影观察肝脏肿瘤回声、血流信号、大小及生长特点、取材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病理分析。[结果]采用改良的瘤块肝内种植法成功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成模率为100%。肿瘤种植兔试验组AST、AL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超声诊断仪并造影观察肿瘤种植兔肝脏肿瘤有内部不均质低回声、血流信号、呈现明显的“快进快出”特征。测量出最大、最小直径并计算出肿瘤体积。肉眼观察到肿瘤种植兔肝实质内有鱼肉样灰白色结节状肿瘤组织。HE染色病理观察肿瘤种植兔肝脏有肿瘤的组织学特征。[结论]改良的3个方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位瘤块种植法是一种成瘤率高、重复性获悉更多好、模型性状稳定、可批量建立兔VX2肝癌模型的方法。超声影像技术检查是一种操作简便、能够实时、准确评估兔VX2肝癌的生长特点影像学方法。
let-7i-5p可调控HMGA1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1 (high mobility group AT-hook 1,HMGA1)和微小RNA (microRNA,miRNA let-7i-5p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运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工具GEPIA分析HMGA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选择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将其分为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siRNA HMGA1 (si-HMGA1)组和si-HMGA1+let-7i-5p抑制物(si-HMGA1+let-7i-5p inhibitor)组;采用qRT-PCR法检测转染后let-7i-5p、HMGA1的m RNA水平;采selleckchem LEE011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HMGA1的蛋白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划痕实验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的划痕愈合率;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selleck HPLC的侵袭数Hepatic progenitor cells量。结果:数据库证实HMGA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MDA-MB-231细胞转染后,与NC组比较,si-HMGA1组细胞中let-7i-5p水平显著升高,HMGA1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细胞的增殖活力、划痕愈合率和侵袭细胞的数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si-HMGA1组比较,si-HMGA1+let-7i-5p inhibitor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能力显著增加(P<0.05)。结论:HMGA1低表达可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且let-7i-5p可调控HMGA1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影响。
人工智能在乳腺钼靶X线摄影诊断乳腺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在乳腺钼靶X线摄影诊断乳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并进行病理诊断的73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人工智能对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病灶进行诊断,并与放射科医师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乳腺钼靶X线摄影诊断中的一致性。结果 73例患者共采集146例次乳腺钼靶X线摄影图像,其中127例次有病理检测结果。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医师、人工Bioreductive chemotherapy智能及医师+人工智能3种乳腺钼靶X线摄影诊断方式均与病理检测结果呈现一致性(均P<0.001)。医师+人工智能诊断的敏感度(94.55%)、特异度(97.22%)、总符合率(96.06%)、约登指数(0.92)及阴性预测值(95.89%)最高。146例次乳腺钼靶X线摄影图像中,点击此处医师与人工智能在诊断良性钙化、可疑病变钙化、不对称结构扭曲、增大淋巴获悉更多结及肿块或结节数目方面呈一致性(均P<0.001)。此外,医师观察图像发现10例患者乳头凹陷和乳腺皮肤增厚,人工智能未体现这2项内容。人工智能明确显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的图像共76例次,将这些图像交于医师进行BI-RADS分级,结果显示医师与人工智能对BI-RADS分级呈一致性(P<0.001)。结论 人工智能在乳腺钼靶X线摄影诊断乳腺病变方面的表现与放射科医师相似,可提高影像科医师对乳腺癌筛查和诊断的准确性。
2002-2014年南通市肿瘤医院胃癌住院患者生存率分析
目的:对南通市肿瘤医院2002-2014年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胃癌病例作生存率分析,为综合评估胃癌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主动随访与被动随访相结合的方法,对癌症登记数据库中来自启东、海门籍的胃癌住院患者进行生存结局的随访。用寿命表法计算观察生存率,并采用SPSS 26软件作生存率比较分析,Wilcoxon统计量Gehan值评估差异的显著性。结果:启东、海门籍胃癌患者428例,失访13例(3.04%),获得癌症生存结局信息者为415cancer biology例(随访率为96.96%),其中男性278例,女性137例,首次入院平均年龄为61.86±11.99岁,60岁以上老年人共计256例,占59.AZD9291化学结构81%。患此网站者的1年、3年、5年及10年观察生存率分别为51.08%、27.80%、21.62%及18.06%。除1年生存率外,男性2~10年生存率均低于女性生存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ilcoxon统计量Gehan=0.085,P=0.770)。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及≥70岁组的5年总观察生存率分别为33.89%、19.68%、25.23%、23.33%及1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启东籍胃癌患者1~5年观察生存率略高于海门籍患者,而5年以上观察生存率则稍低于海门籍患者,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ilcoxon统计量Gehan=0.317,P=0.573)。结论:胃癌患者生存率的性别差异、年龄别差异及地区差异不显著。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胃癌的总体生存率有待提高。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间质性肺病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在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耐药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存在体细胞驱动基因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NSC 119875体外-TKIs)敏感并可因此获VE-822化学结构益。尽管如此,EGFR-TKIs相关不良事件仍不容忽视。腹泻、痤疮样皮疹和甲沟炎等placenta infection是发生率较高的不良事件;间质性肺病尽管发生率较低,一旦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且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现有文献中关于EGFR-TKIs相关间质性肺病潜在机制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据十分有限。基于此,本文综述了EGFR-TKIs与间质性肺病的相关性。同时,本文也讨论了细胞毒性药物或免疫治疗药物和EGFR-TKIs联合应用与EGFR-TKI相关间质性肺病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临床上EGFR-TKIs相关间质性肺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罗伊适应模式护理对乳腺癌患者手术后肩关节功能康复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目的 探讨罗伊适应模式护理对乳腺癌患者手术后肩关节功能康复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0例乳腺癌手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lung pathology组进行常规乳腺癌手术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罗伊适应模式护理进行干预,比较2组手术前、手术后1周时后肩关节功能情况及干预前后医学应对问卷(MCMQ)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内旋、外旋、前伸、后伸、外展活动度及手指爬墙高度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MCMQ各维度评分比较,干预后2组面对评分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NSC 125973半抑制浓度P<0.05);回避、屈服评分则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罗伊适应模式护理可Z-IETD-FMK供应商有效促进乳腺癌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使患者能够积极应对,从而有利于早日康复。
3D打印在肝癌介入治疗前重建肿瘤供血动脉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重建肿瘤供血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接受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60例,术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TACERapamycin细胞培养治疗组(n=29)和3D-TACE组(n=31),3D-TACE组介入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重建肿瘤供血动脉并进行分析制定手术计划后再行TACPUN30119体内E治疗。比较2组术中相关指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的差异。结果:TACE组平均手术时间、造影剂平均用量、医患放射线平均暴露时间均多于3D-TACE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xit-site infection均P>0.05)。结论:与单纯TACE治疗相比,术前联合3D打印重建肿瘤供血动脉有针对性的TACE治疗,不影响近期疗效,且能减少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
高压氧处理胃癌AGS细胞对伊立替康耐药性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处理胃癌AEmricasan分子量GS细胞对伊立替康(ITC)耐药性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胃癌AGS细胞, 按照实验设计分为:对照组、HBO组、ITC组及HBO+ITC组。采用CCK-8法检测ITC联合HBO对胃癌AGS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流式细胞术检测AGS细胞凋亡率的变化, 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AGS细胞内凋亡及耐药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HBO+ITC组AGS细胞的增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HBO组(P0.01), 也低于ITC组(P0.05)。HBO+ITC组AGS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HBO组(P0.01), 也高于ITC组(P0.05)。ITC组和HBO+ITC组凋亡及耐药相关蛋白Bcl-2、caspase-9和P-gp在AGS细胞内的表达量明显降低, 而Bad、caspase-3和PARP表达量明显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和HBO组比较, ITC组p-JNK表达量升高, STAT3表达量降低(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AY-73-4506.htmlP0.01);与ITC组比较, HBO+ITC组p-JNK表达量升高, STAT3表达量降低(P0.05或P0.01)。结论 HBO能够协同ITC抑制胃癌AGS细胞的增殖, 通过调控JNK/STAT3信号通路影响AGS细胞凋亡, 并在一定程度lactoferrin bioavailability上改善其耐药性。
胃癌干细胞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
背景:胃癌干细胞是近年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能够干预胃癌的发生、转移、复发和耐药等,理论上,胃癌干细胞是未来治疗胃癌最有前途的候选靶点,因此研究胃癌干细胞的作用机制不仅能够阐明胃癌的发生发展,而且有助于寻Z-IETD-FMK化学结构找新的有效分子靶点,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利用文献计量学对胃癌干细胞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研究热点和趋势,为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通过CiteSpace对2011-2021年的年度发文量、作者、国家、期刊、被引情况和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与结论:筛选后共纳入2 832篇文献,目前全球胃癌干细胞研究的文献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中国和美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学者的总发文量虽然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心度和篇均被引频次较低,说明受关注程度及学术影响力不足,在发文质量上还有待提高;《Oncotarget》是国内外学者发文量最多的期刊,《OncNSC 125973配制ology Letters》是中国学者发文量最多的期刊;胃癌干细胞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发展特点;胃癌干细胞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与上皮间质转化、对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及自我更新等有关;胃癌干细胞的可塑性、与脂肪酸氧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以及非编码RNA对胃癌干细胞的调控等可能是目前及未来的研究重点。胃癌干细胞研究目前正处于快速上升Soluble immune checkpoint receptors阶段,近年来胃癌干细胞的作用机制逐渐明朗,未来胃癌干细胞干预将是胃癌患者新的靶向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