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基于回顾性真实世界评估参麦宁肺方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检测阳性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0年7月17日至2020年12月4日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收治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根据药物使用情况分为参麦宁肺方治疗组(参麦组)223例,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组(连花组)132例,连花清瘟胶囊+参麦宁肺方治疗组(联合组)201例。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血清炎症因子IFN-γ、IL-4、IL-6、IL-10、IL-17、淋巴细胞、CD3+T、CD4+T、CD8+T淋巴细胞、新冠肺炎病毒特异性抗体IgM、IgG、新冠病毒核酸CT值及临床分型转重率的变化。结果 参麦组、连花组、联合组患者年龄、吸烟无差异,临床分型分别以无症状型(91.48%)、普通型(55.30%)、无症状型(65.67%)为主。炎症因子:治疗前IL-10、IL-17三组无差异,参麦组IFN-γ和IL-4最低,联合组IL-6最低,治疗第7天三组患者IFN-γ均较治疗前下降,参麦组下降最明显;IL-6在参麦组、联合组增高,连花组下降;IL-10在参麦组和联合组下降,联合组变化不明显;三组患者经治疗后IL-4、IL-17均有下降趋势。淋巴细胞和特异性抗体: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前参麦组较连花组和联合组高,治疗后第7天、第14天三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上升,参麦组上升趋势最明显;治疗前CD3+T淋巴细胞计数参麦组高于连花组和联合组,治疗第7天、第14天参麦组CD3+T、CD4+T、CD8+T细胞数均有下降趋势,而连花组、联合组CD3selleck化学+T、CD4+T、CD8+T细胞均有上升趋势;治疗前新冠肺炎病毒特异性IgM、IgG抗体参麦组和联合组较连花组浓度低,治疗第7天、第14天参麦组、联合组IgM、IgG抗体浓度增长较连花组缓慢,治疗第14天,参麦组8.58(2.9Multidisciplinary medical assessment5,17.75)IgG抗体浓度最低。病毒核酸检测CT值和转重率:三组患者新冠病毒OR基因CT值治疗前后均无差异,治疗第7天连花组较参麦组、联合组N基因CT值增加;共30例患者临床分型转重,连花组转重率7.58%最高,联合组6.97%居中,参麦组转重率最低2.69%。三组患者总胆红素、尿素氮、肌E-616452 IC50酐等安全性指标在治疗后7天、治疗后14天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参麦宁肺方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安全有效,可能与增强固有免疫、减缓细胞因子风暴有关,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基础实验的探索与验证。
栓菌酸对耐索拉非尼肝癌细胞HepG2/Sora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探讨栓菌酸对肝癌HepG2细胞株耐索拉非尼(Sorafenib)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浓度梯度递增法建立对索拉非尼获得性耐药细胞株HepG2/Sora;Western Blot法检测HepG2、HepG2/Sora细胞内AKT、p-AKT及c-RAF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栓菌酸细胞毒性,同时检测栓菌酸和索拉非尼联用后对HepG2/Sora的活性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低细胞毒性浓度5、10μmol/L栓菌酸联合索拉非尼对HepG2/Sora细胞内AKT、p-AKT、mTOR、p-mTOR、c-RAF、VEGFR2的蛋白表达。结果:建立了索拉非尼耐药细胞株HepG2/Sora,耐药指数为4.7;HepG2/Sora细胞中p-AKT及c-RAF较HepG2细胞显著上寻找更多调(P<0.01);低细胞毒性浓度5、10μmol/L栓菌酸联合索拉非尼作用HepG2/Sora细胞后,药物敏感性增强,联合用药指数均小于1,具有协同作用,逆转倍数分别为5.17、7.5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栓菌酸联合索拉非尼可以Indian traditional medicine显著下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购买DS-3201相关蛋白AKT、p-AKT、mTOR、p-mTOR及索拉非尼作用靶点c-RAF、VEGFR2的蛋白表达(P<0.01)。结论:栓菌酸能有效逆转HepG2/Sora耐药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腹腔镜下保留肠系膜下动静脉与否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肠系膜下动静脉及其分支保留与否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接受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手术治疗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肠系膜下动静脉保留与否分成IMA保留组和IMA离断组,IMA保留组患者均于根部离断左结肠动脉(LCA),部分患者离断左结肠动脉及乙状结肠动脉1-2(SA1-2)支,但均保留肠系膜上动静脉(IMA、IMV),于根部清扫253组淋巴结;Gefitinib临床试验IMA离断组于根部离断IMA主干,并清扫253组淋巴结,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检出数目、吻合口漏、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肠梗阻、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74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辅助下左半结肠切除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两组在淋巴结清扫个数、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MA保留组在手术时间、患者住院时间略长Bucladesine于Imedical isolationMA离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肠系膜下动静脉的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并不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且会增加手术时间及患者平均住院日,需谨慎开展。
宝石能谱CT在诊断肺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宝石能谱CT检查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我院肿瘤内科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诊治的肿瘤(肺部肿瘤)患者中随机抽取102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病理检查确诊,均接受宝石能谱CT检查,收集整理良恶性肿瘤的CT值、碘浓度、水浓度,收集恶获悉更多性肿瘤患者中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病灶以及转移淋巴结的CT值、碘浓度等。结果:肺部良性肿瘤在动脉期、门静脉期的水浓度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碘浓度均低于恶性肿瘤(P<0.05);同一KeV水平下的CT值,良性肿瘤低于恶性肿瘤(P<0.05);同一KeV水平下的CT值比较,非小细胞肺癌<肺鳞癌<肺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转移Dinaciclib溶解度性porous biopolymers淋巴结<肺腺癌转移性淋巴结<肺鳞癌转移性淋巴结(P<0.05);随着KeV水平的提高,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以及转移性淋巴结的CT值逐渐下降(P<0.05);不同组别之间的有效原子序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组别的碘浓度和CT能谱衰减曲线斜率则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最低,肺鳞癌转移性淋巴结最高(P<0.05)。结论:在肺部肿瘤疾病诊断中应用宝石能谱CT检查能早期明确肿瘤病灶的良恶性,并初步判定病灶的病理类型及其转移性淋巴结。
不同感兴趣区勾画方法测量集成MRI和DWI定量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不同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勾画方法测量集成MRI (synthetic MRI,sy 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定量参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型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纳入122例乳腺MRI检查诊断为肿块型病变的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MRI (T2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和sy MRI检查。两名医师分别采用整Eastern Mediterranean体勾画法放置第一个ROI,记作“tumor”;最大层面勾画法放置第二个ROI,记作“max”;在肿瘤强化最明显的区域放置第三个ROI,记作“local”。依据动态增强图像肿瘤强化位置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像上测量ADC值(ADC_(tumor)、ADC_(max)和ADC_(local))、在T1 mapping图像上测量T1弛豫时间值(T1_(tumor)、T1_(max)和T1_(local))、在T2 mapping图像上测量T2弛豫时间值(T2_(tumor)、T2_(max)和T2_(local))、在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PD) mapping图像上测量质子密度值(PD_(tumor)、PD_(max)和PD_(local))。其中医师1间隔一个月后重复上述测量。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比较乳腺良性及恶性肿块型病变间各项参数的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e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sy MRI、DWI及二者联合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 采用不同ROI勾画方法,同一医师两次测量以及不同医师之间测量所测得的ADC值、T1值、T2值及PD值可重复性好(ICC范围0.929~0.992)。三种ROI勾画方法所得ADC值、T2值、PD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ADC_(local)、T2_(tumor)、PD_(local)是预测乳腺癌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NSC 119875(odds ratio,OR)分别为0.001、0.917、1.267,P值分别为0.013、0.039、0.043。ROC曲线分析显示ADC_(local)+T2_(tumoABT-199采购r)+PD_(local)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UC最大(0.953),敏感度为95.2%、特异度84.2%、准确度为91.0%、阳性预测值为93.0%、阴性预测值为88.8%。ADC_(local)+T2_(tumor)+PD_(local)与ADC_(local)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UC分别为0.953、0.942,P=0.143)。结论 sy MRI、DWI定量参数对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联合诊断模型效能与ADC_(local)诊断效能相当。
肺癌放疗患者症状性放射性肺炎预测的CT影像组学研究
目的基于肺癌患者放疗前的CT影像组学特征, 综合临床信息与放疗剂量学特征, 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症状性放射性肺炎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4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放疗的1animal component-free medium03例肺癌患者的临床与剂量学资料。获取这些患者放疗前胸部CT影像购买LEE011, 勾画双侧正常肺组织结构, 提取250种影像组学特征。用单因素分析研究临床、剂量学特征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收集所有影像MG132价格组学特征、临床和剂量学特征作为潜在预测因子, 通过LASSO回归机器学习方法筛选特征, 并得到肺炎预测模型。然后根据筛选的特征建立放射性肺炎发生风险的列线图。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症状性放射性肺炎与双侧正常肺组织的平均肺剂量(MLD)、V20 Gy和V30 Gy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t=2.20、2.34、2.93, P0.05)。在综合所有影像组学特征、临床和放疗剂量学特征后, 本研究共筛选出4个特征, 为肺的剂量体积百分数V30 Gy, 和3个影像组学特征, 包括灰度共生矩阵类别的熵特征、小波变换直方图类别的均值及中位数特征。基于这些特征所构建的肺炎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7。绘制了可根据特征值给予个体化的风险预测与提前干预的列线图。结论放疗前的CT影像组学结合剂量学特征可用于预测症状性肺炎的发生, 可望为临床提前干预提供帮助。
人工智能在肺癌影像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与进展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像基因组学在肺癌的个性化治疗和精准医学等方面都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为肺癌的智能诊断与预后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为了更加深入有效的探索和广泛的应用,本文详细描述了人工智能方法在肺癌Ipatasertib分子式影像基因组学领域用于诊断与预后的相关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影像基因组学中的角色与Belumosudil供应商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Translational Research肺癌影像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分别从肺癌基因表型识别、影像基因双向相关分析、预后预测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且评估了放射组学与深度学习算法在每个问题中的优缺点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其次,总结了智能影像基因组学现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基因组学在肺癌诊断、生存复发预测、疗效反应评估和了解肿瘤生物学机制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需要结合实际的临床需求,建立一种统一、标准、完善的计算机辅助临床程序,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在肺癌影像基因组学中研究成果应用的可解释性、可重复性和普遍性验证,为肺癌的智能化诊疗与评估提供保障。
PARP1通过调控N-糖基转移酶FUT8促进胃癌AGS细胞的增殖与5-FU耐药
目的:探讨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对胃癌AGS细胞增殖和5-FU耐药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就诊的72例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q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PARP1的表达状况。CCK-8、流式细胞术和集落形成实验分别检测PARP1抑制剂AG14361对胃癌AGS细胞增殖、凋亡和集落形成的影响,MTT法检测AG14361对胃癌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mRNA测序分析AG14361处理AGS细胞后差异基因整体分布情况,KEGG富集分析相关信号通路。qPCR和WB法检测AGS细胞内α-1,6-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的表达状况和FUT8干扰效果,CCK-8、流式细胞术和集落形成试验分别检测AG14361处理对干扰FUT8表达的AGS细胞增殖、凋亡和集落形成的影响。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PARP1呈高表达(P<0.000Decitabine临床试验 1)。AG14361处理可显著抑制AGS细胞的增殖和细胞集落形成,促进AGS细胞凋亡(均P<0.01)。AG14361处理可降低5-FU杀伤psychopathological assessment胃癌细胞的IC50,且在AGS细胞中尤为明显,IC50下降超过60%。m RNCobimetinib试剂A测序结果显示,N-糖基化修饰中FUT8是AG14361抑制AGS细胞增殖的关键糖基转移酶(P<0.05)。与siNC组相比,IC50浓度的AG14361可显著逆转干扰FUT8的AGS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和BAX蛋白表达,抑制Bcl2蛋白表达,抑制FUT8干扰的AGS细胞集落的形成(均P<0.01)。结论:PARP1可通过调控N-糖基转移酶FUT8促进胃癌细胞恶性转化,AG14361可增强化疗药物5-FU的化疗敏感性,PARP1可能成为胃癌治疗的一个潜在靶标。
糖类抗原153、糖类抗原125、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水平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53(CA125)、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乳腺癌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分析2组血清肿瘤标志物CZ-VAD-FMK小鼠A153、CA125、HER-2水平。结果 观察组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CA125和HER-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82,P<0.001;t=7.054,P<0.001;t=7.853,P<0.001)。2.CA153检出8例(26.67%),CA125检出10例(33.genetic sweep33%),HER-2检出9例(30.00%),CA153、CA125和HER-2联合检测检出20例(66.67%),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各单项检测阳性检出率,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APT-GSI-IX.html且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升高。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CA125、HER-2水平较高,三者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患者的诊断具有辅助价值。
公众合作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的演化博弈分析
建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全球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寻找更多的共同诉求。为此将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公共卫生事件的典型案例,基于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在零约束和惩罚机制下的不同演tethered spinal cord化稳定策略,研究公众在疫情期间行为选择的不同场景,提出建立全球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合作机制。研究发现:在零约束下,博弈系统向某一均衡演化,一方选择合作策略,另一方选择非合作策略;在惩罚机制下,当来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s-275.html自第三方的惩罚大于非合作方通过“搭便车”获得的额外收益时,合作策略成为公众的最佳选择,由此中国形成稳定的全民防疫模式,并带来经济和政治的双效益。中国经验具有国际示范效应,对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有借鉴价值。建议通过设计合作机制促进全民抗疫,在国际抗疫合作中引入第三方机制,倡导大国责任、担当和主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