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脾降燥”理论的射干生品与米泔水炮制品的对比研究

目的 观察对比射干生品及米泔水炮制品对正常大鼠一般状态、淀粉酶及胃泌素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经米泔水炮制后的射干是否具有健脾降燥作用。方法 选取SPF级SD大鼠39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及2个提取物组),药1为生品提取物,药2为米泔水制品提取物。药1和药2组分别给予各自提取物,折合成射干生Tofacitinib molecular weight药量为20g/kg, 1次/d,共21d;空白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日称重、观察进食量及大鼠一般状态。计算脾指数,用ELISA法分别测定各组SD大鼠血清中淀粉酶及胃泌素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药1组大鼠14d开始出现如萎靡倦怠、摄食量减少、体重降低、便软不成形等表现,药2组变化不明显;体重方面与空白组比较药1组selleck产品有下降趋势,药2组则明显上升。此外,药1组脾脏指数低于空白组而药secondary endodontic infection2组高于空白组。药2组血清淀粉酶含量高于空白组和药1组,与药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1组与药2组胃泌素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射干经米泔水炮制后可能通过增加健脾降燥作用缓解了药物毒性。

孕晚期无乳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型耐药性及分子遗传背景特征

目的 探讨并分析孕晚期无乳链球菌(GBS)感染的血清型耐药性及分子遗传背景特征。方法 前瞻性选取收治的孕晚期(35~37周)孕妇为研究对象,采集阴道分泌物,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和显色培养加鉴定法筛查GBS,GBS阳性患者设为观察组(n=50),GBS阴性患者设为对照组(n=50)。分析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法和显色培养加鉴定法阳性检出率,同时对观察组患者的GBS定植菌株进行血清型耐药性及分子遗传背景特征分析,分析GBS定植菌株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血清型与抗菌药物耐药、血清型与Bafilomycin A1体内实验剂量毒力基因、血清型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阴道分娩人数低于对照组,剖宫产人数、胎儿窘迫、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人数以及Apga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GBS阳性患者的耐药情况:GBS对青霉素、万古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敏感,对左氧氟沙星(48.00%)、克林霉素(38.00%)、红霉素(72.00%)、四环素(86.00%)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50例GBS阳性孕妇阴道定植的GBS共发现5个血清型,其中Ⅲ型有27株,占比54.00%、Ⅰb型有9株,占比18.00%、Ⅰa有5株,占比10.00%、Ⅴ型有5株,占比10.00%、Ⅱ型有4株,占比8.00%。50株GBS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不同血清型菌株对青霉素、万古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敏感。比较不同血清型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现:血清Ⅲ型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血清Ⅲ、Ⅰa型菌株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血清Ⅰb、Ⅰa型菌株对红霉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血清Ⅰb、Ⅰa型菌株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GBS阳性孕产妇主要的耐药模式为: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4种。其中Ⅲ型血清对抗生素耐药性阳性率最高,耐药阳性对比红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耐药基因中,tetM、mefA/E、tetO/ermB基因阳性率排名前三,tetM基因在血清Ⅰb型菌株的阳性率最高,mefA/E基因在血清Ⅲ型菌株的阳性率最高,tetO基因在血清Ⅰa型菌株的阳性率最高,ermB基因在血清Ⅱ型菌株的阳性率最高。毒力基因中,epsilon基因阳性率最高,epsilon基因在血清型Ⅰb的菌株阳性率最高。结论 孕晚期GBS感染的血清分型以Ⅲ型、Ⅰb型、Ⅰa型、Ⅴ型、Ⅱ型常见,GBS对青霉素、万古霉素、氨苄HbeAg-positive chronic infection西林、头孢曲松敏感,对红霉素、四环素耐药程度高。其中Ⅲ型血selleckchem清对抗生素耐药性阳性率最高,tetM、mefA/E、tetO/ermB基因阳性率排名前三,毒力基因中,epsilon基因阳性率最高。

ST-T改变联合颈动脉斑块发生对外科患者发生冠心病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心电图ST-T段改变及颈动脉斑Ferrostatin-1细胞培养块发生在外科患者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的疑似冠心病且在住院期间均接受了静息心电图、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等相关检查的111例疑似冠心病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疑似冠心病的外科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28)与非冠心病组83例(n=83)。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颈动脉超声和基本临床资料,并利用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评估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的年龄、血清肌钙蛋白I、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以及ST-T改变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ST-T改变及颈动脉斑块是外科患者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Alpelisib分子量,ST-T改变诊断外科患者冠心病的灵敏度为67.9%,特rishirilide biosynthesis异度为56.6%,阳性似然比为1.56,阴性似然比为0.57;颈动脉斑块诊断外科患者冠心病的灵敏度为89.3%,特异度为65.1%,阳性似然比为2.56,阴性似然比为0.16;联合ST-T改变及颈动脉斑块结果诊断外科患者冠心病的灵敏度为96.4%,特异度为35.0%,阳性似然比为1.48,阴性似然比为0.10。结论 ST-T改变和颈动脉斑块可作为外科患者冠心病的诊断指标,并且二者结合能更有效地预测冠心病。

WWP2沉默对肝癌细胞系黏附、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 探讨WWP的selleck GDC-0973E3泛素连接酶2(ww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2,WWP2)沉默对肝癌细胞系黏附、侵袭和迁移的影响作用。方法 通过RNA沉默技术降低肝癌细胞系的WWP2水平,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CCK-Y-27632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7、caspase8、Bcl-2、Bax、PTEN、p-Akt及Akt的蛋白水平。结果 沉默WWP2后,肝癌细胞BEL-7404和Huh7的WWP2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Hepatocelluar carcinoma明显下降(P<0.001),BEL-7404细胞和Huh7细胞的凋亡相关标志物caspase7、caspase8及Bax的蛋白水平表达都显著升高(P<0.01)、PTEN的蛋白水平升高(P<0.01),Bcl-2、p-Akt的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1),肝癌细胞BEL-7404和Huh7的细胞活力、黏附能力、侵袭能力和迁移能力都明显减弱(P<0.001)。结论 沉默WWP2可抑制肝癌BEL-7404细胞和Huh7细胞增殖、黏附、侵袭和迁移,并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TEN/Akt信号通路相关。

miR-149-5p靶向DCLK1基因对乳腺癌细胞MCF-7/DDP顺铂耐药的影响

[目的]探讨miR-149-5p靶向双皮质素样激酶1(DCLK1)基因对乳腺癌细胞MCF-7/DDP顺铂耐药的影响。[方法]构建DDP耐药乳腺癌MCF-7细胞,然后按细胞转染质粒的不同分入对照组(不转染质粒)、空载组(转染空载质粒3.1)Fer-1试剂、miRNA-149-5p组Impoverishment by medical expenses(转染miRNA-149-5p-AH质粒)。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miRNA-149-5p和DCLK1 mRNA水平,Western Bloting检测细胞DCLK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miRNA-149-5p组乳腺癌MCF-7/DDP细胞miRNA-149-5p水平、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载组,DCLK1 mRNA和蛋白水平、细胞存活率和细胞迁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空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空载组和对照组miRNA-149-5p水平、细胞凋亡率、DCLK1 mRNA和蛋白表达、细胞存活率和细胞迁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过表达miRNA-149-5pselleck产品可减弱乳腺癌MCF-7/DDP细胞的顺铂耐药性,使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率降低,凋亡增加,其机制可能与靶向抑制DCLK1的表达有关。

强心止痛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强心止痛汤对冠心病心绞痛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心绞痛并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接受常规治疗及强心止痛汤,对MK-4827体外照组(40例)接受常规治疗。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host response biomarkers(LVEGW4869研究购买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DD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胸闷、胸痛、咳嗽、心悸、心绞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心止痛汤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临床效果显著且用药安全性高。

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究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21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selleck激酶抑制剂济医院收治的女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75例。通过临床电子病历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于随访期间收集患者的脑转移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after brain metastases,OSBM)。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ROC曲线)评估各项生化指标对OSBM的预测效能。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与患者OSBM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以确定独立影响因素MK-1775配制。结果·75例患者的OSBM为11.0 (5.0,24.0)个月。ROC曲线的结果显示,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125,CA125)对OSBM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其最佳截断值为22.3 U/mL。Kaplan-Meier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初发转移为脑转移(P=0.046)、脑转移治疗期间颅外病灶发生进展(P=0.042)、脑转移灶仅累及小脑幕一侧(P=0.013)、 CA125水平<22.3 U/mL (P=0.000)、接受过局部治疗(P=0.034)改良分级预后评估(modified Graded Prognostic Assessment,mGPA)>1分(P=0.001)的患者的OSBM更长。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脑转移灶同时累及小脑幕两侧或累及脑膜(P=0.029)、CA125水平≥22.3 U/Biomass burningmL (P=0.005)为OSBM的危险因素,mGPA>1分(P=0.033)为其保护因素。结论·乳腺癌脑转移灶的位置、确诊脑转移时患者的CA125水平以及mGPA评分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STC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考察肝细胞癌(HCC)组织中人斯钙素1(STC1)的表达thyroid cytopathology情况,分析其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5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STC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STC1蛋白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STC1蛋白的表达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STC1获悉更多在75例H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的36%(P<0.05LY-188011纯度)。HCC组织中STC1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AJCC分期以及是否有肝硬化无关(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STC1阳性表达与HCC患者较差的总生存期(OS)相关(P<0.05)。结论:STC1在HCC中高表达,且和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有关。STC1的阳性表达可能与HCC患者的预后不良相关。

阿魏酸结合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1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天然产物因其结构多样、毒副作用低及作用机制独特等优势已然成为开发抗肿瘤药物的主要来源。以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小鼠乳腺癌细胞4T1为研究对象,探索植物源多酚类The fatty acid biosynthesis pathway物质阿魏酸(ferulic acid, FA)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细胞存活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表明,阿魏酸可以抑制MCF-7CHIR-99021体内和4T1细胞的存活Erastin研究购买和增殖,且抑制效应具有浓度依赖性。通过Pull-down、银染和LC-MS-MS质谱鉴定分析发现,FA与蛋白质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1(pyrroline-5-carboxylate reductase 1,PYCR1)有直接相互作用。PYCR1体内能通过酶促反应催化脯氨酸代谢合成,发挥促进肿瘤生长和增殖的作用。使用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模拟分子对接,结果显示,FA与PYCR1的246位谷氨酸和251位精氨酸存在相互作用;通过酶活力检测证实,FA靶向结合PYCR1且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其酶活性;通过分析人类肿瘤基因图谱(TCGA)发现,PYCR1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P<0.0001),且高表达的PYCR1与临床不良预后高度相关。

越南槐内生真菌JXRPH-20的鉴定及其体外抗真菌功能

广西著名道地药材山豆根抗真菌作用显著,其基源植物越南槐根系内生真菌可能具有宿主相似的抗真菌功能stratified medicine。为了从越南槐根系内生真菌获得抗真菌活性菌株,本研究以4种重要病原真菌,人体病原真菌CandiMDV3100研究购买da albicans和植物病原真菌Fusarium solani、Colletotriehum gloeosporioides、Alternaria panax为靶标菌,采用琼脂块法和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病原真菌的活性菌株,以菌丝生长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代谢产物的抗真菌活性,根据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特征鉴定活性菌株。结果表明:菌株JXRPH-20活菌块对C. albiLorlatinib半抑制浓度cans的抑菌圈直径为22 mm且比阳性对照大,对F. solani、C. gloeosporioides、A. panax的抑制率分别为58%、78%、60%;其代谢产物对这3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值为91%~100%,抑制效果约等于或大于阳性对照,对C. albican的最小抑菌浓度为4 μg/mL,对F. solani、C. gloeosporioides、A. panax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2 mg/mL,仅为阳性对照和宿主山豆根提取物的4~16倍和0.16~0.8倍;该菌株初步鉴定为曲霉菌Aspergillus sp. JXRPH-20。本研究为抗真菌的新型抗生素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