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免疫治疗中癌症疫苗的研究进展

前列腺癌是目前威胁老年男性生命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以激活抗癌宿主免疫细胞达到杀伤肿瘤效果的免疫治疗成为前列腺癌治疗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癌症疫苗作为免疫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恶性肿瘤的精准治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前列腺癌疫苗主要有单核细胞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病毒疫苗、多肽疫苗和DNA/mRNA疫苗等。其中,Sipuleucel-T作为基Z-VAD-FMK于单核细Surgical Wound Infection胞的癌症疫苗,是目前唯一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前列腺癌治疗性疫苗,在推动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由于SipuleucelT自身的局限性,其尚未被广泛采用。同时,由于免疫治疗的复杂性和前列腺癌的特GSI-IX溶解度殊性,其余的前列腺癌疫苗并未在大型随机Ⅱ期和Ⅲ期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临床获益,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改性纤维素材料在天然产物分离和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一种常见的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其具有抗癌、抑菌、消炎等药用价值。现代研究证实蒲公英中主要含有黄酮类、酚酸类、萜类、挥发油类等化学成分。其中,黄酮类、酚酸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抑制乳腺癌的作用。本文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中药蒲公英(Dandelion)中的抗乳腺癌的潜在活性成分,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选用廉价、易再生、可自然降解、易功能化的羧甲基纤维素(CMC)为实验基材,制备功能化吸附材料,利用此材料对蒲公英中的活性成分的吸附-解吸功能,以实现该成分的分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网络药理学,通过查阅文献和各种数据库的检索,得到168个中药蒲公英的化合成分;根据肠胃吸收和类药性五原则为筛选原则,获得得到蒲公英潜在活性成分75个,对应545个靶点;获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LN8237.html得352个蒲公英潜在活性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靶点,对应45个关键活性成分;通过化合物-靶点网络图的构建,筛选出22个关键活性成分(以黄酮类化合物和酚酸类化合物为主);构建PPI网络,并通过网络中靶点蛋白的degree值筛medicine bottles选出作用于乳腺癌的29个核心靶点,获得GO生物功能富集1477个条目,KEGG通路富集218个条目。并通过通路-靶点网络图,筛选出作用于KEGG通路前15个条目的主要靶点23个和3个对应关键活性成分,分别是羟基蓍含蓍素、青蒿亭和香叶木素。2.以CMC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在氯化铈溶液中制备CMC-Ce球,并在环氧氯丙烷和N,N-二甲基甲酰胺的存在下,通过三乙烯四胺溶液,将含氮基团引入CMC-Ce球吸附材料,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表征手段,证明成功合成了胺基改性CMC-Ce球。3.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对蒲公英中的香叶木素、槲皮素、芹菜素和橙皮素四种黄酮类化合物和原儿茶酸、香草酸两种酚酸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验证了测试方法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并采用甲醇浸提药材后萃取的方法获得蒲公英乙酸乙酯部位浸膏。利用CMC-Ce和改性后的CMC-Ce球对蒲公英提取液进行吸附,证实改性后的CMC-Ce球对香草酸的吸附效果更好;用乙酸乙酯、甲酸和水混合溶液对吸附后的改性CMC-Ce球进行解吸,其解吸率为77.57%。4.为了进一步拓展吸附材料的应用范围,将制备出的改性CMC-Ce球应用于废水中刚果红(CR)颜料的处理,探究其吸附性能。研究表明,当p H为7、改性CMC-Ce材料投入量为0.1 g、吸附时间为130 min、温度为25℃的条件下吸附25 m L浓度为40 mg/L的CR溶液时,理论最大吸附量可达到10.7181 mg/g,Raf抑制剂去除率达96.6%,且其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

MAPK/ERK信号通路在逆转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购买BMS-354825)信号通路在逆转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T47D分别建立他莫昔芬治疗耐药细胞株MCF-7/TAMR和T47D/TAMR。分析MCF-7细胞与MCF-7/TAMR细胞、T47D细胞与T47D/TAMR细胞增殖能力和MAPK/ERK信号通路分子表达情况的差异。分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EK)抑制剂U01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26抑制MAPK/ERK信号通路后,对MCF-7/TAMR和T47D/TAMR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细胞周期分布以及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MCF-7细胞和T47D细胞比较,MCF-7/TAMR细胞和T47D/TAMR细胞的增殖速度显著加快(P<0.05),克隆形成能力显著增强(P<0.000 1),MAPK/ERK信号通路分子[ERK、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和c-MYC]表达量显著增高。采用MEK抑制剂U0126抑制MAPK/ERK信号通路后,MCF-7/TAMR细胞和T47D/TAMR细胞的增殖速度显著减慢(P<0.000 1),细胞周期发生停滞,MAPK/ERK信号通路的转录因子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SRC-1)、E26转录因子-2(ETS-2)和c-JUPevonedistat试剂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 抑制MAPK/ERK通路可逆转乳腺癌细胞的内分泌治疗耐药,或可为制定内分泌治疗耐药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高频超声及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对男性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和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男性乳腺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75例经病理诊断的男性乳腺肿块患者,年龄12~86岁,平均年龄41.71岁。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恶性组36例,良性组139例。全部患者行乳PEG300腺高频超声检查,记录并对比二者临床特点(包括年龄、病灶位置、触痛、血性溢液、非血性溢液)和超声征象(包括肿块最大切面长径、形态、回声模式、边缘、内部微钙化、声晕、后方回声特点、方位、血流分级和弹性成像情况)。结果 恶性组以高龄[(63.52±14.19)岁vs (34.80±16.69)岁]、血性溢液(5.56%vs 0.00%)多见(P <0.05),良性组多为双侧(53.96%vs 0.00%)和触痛性肿块(44.60%vs 2.78%)(P <0.001)。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与良性乳腺肿块相比,形态不规则(66.20%vs 86.48%)、边缘不光整(67.13%Belnacasan研究购买vs 91.89%)、非平行位(28.71%vs75Autoimmune disease in pregnancy.67%)、回声晕(10.65%vs 27.03%)、微钙化(0.00%vs 24.33%)、血流信号丰富(12.50%vs 80.19%)多为恶性(P <0.05)。最大切面长径、回声模式和后方回声特点在良恶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WE结果显示,恶性组最大杨氏模量值(Emax)和平均杨氏模量值(Emean)均高于良性组[(178.96±75.35) kPa vs (27.36±18.95) kPa、(125.04±84.21) kPa vs (18.47±13.03) kPa。P <0.001]。结论 高频超声及SWE对于男性乳腺疾病良恶性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miR-576-5p调控EMT进程抑制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目的 探究miR-576-5p调控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进程在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中的影响。方法 采用RT-qPCR检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行肝癌切除术的27例患者的肝细胞癌组织(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和癌旁组织,同时检测了肝癌细胞株和正常人肝细胞的miR-576-5p表达水平。将miR-576-5p类似物/阴性对照(miR-576-5p mimics/mimics NC)转染到hepG2作为过表达组(mimics组)和过表达对照组(mimics NC组);将miR-576-5p抑制剂/阴性对照(miR-576-5p inhibitor/inhibitor NC)转染至SMMC-7721中作为去表达组(inhibitor组)及去表达对Alpelisib molecular weight照组(inhibitor NC组)。用CCK-8和EDU检测SCH772984半抑制浓度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测定各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E-cadherin、N-cadherin和snail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miR-576-5p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较配对癌旁组织表达明显下降(P<0.001),在肝癌细胞株中较正常人肝细胞表达偏低(P<0.001)。SMMC-7721 inhibitor组较inhibitor NC组增殖能力增强(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P<0.001,P<0.001),伤口愈合率显著增强(P<0.001),transwell小室迁移和侵袭穿孔细胞数明显增加(P<0.001,P<0.01)。mimics组较过表达对照组增殖能力减弱(P<0.01,P<0.01),伤口愈合率显著降低(P<0.01),迁移和侵袭穿孔细胞数明显减少(P<0.001,P<0.01)。miR-576-5p过表达组与其对照组比较,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增加,N-cadherin和snail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01,P<0.05,P<0.05),miR-576-5p去表达则发生相反的变化(P<0.05,P<0.001,P<0.01)。结论 miR-576-5p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同时阻碍EMT进程,抑制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

下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受体激酶B信号通路可降低孤独症模型鼠海马神经元过度增殖并改善症状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受体激酶B(TrkB)信号通路活性下调对孤独症大鼠模型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采用Wistar妊娠母鼠在孕期Fetal Immune Cells12.5 d时腹腔注射丙戊酸法建立子代孤独症大鼠模型,断乳后给予侧脑室注射K252a,以下调BDNF/TrkB通路活性,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免疫荧光观察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变化,并采用水迷宫检测子代孤独症大鼠模型的学习记忆行为。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孤独症大鼠模型海马BDNF/TrkB通路活性上升,表现为其效应分子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表达显著增加,模型组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也显著增加;BrdU免疫荧光显色显示,K252a处理Puromycin化学结构能逆转大鼠模型海马神经干细胞的过度增殖,同时,水迷宫行为学检测显示,K252a处理显著改善大鼠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结论:下调BDNF/TrkB通路活性可以减轻孤独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过度增殖并改善症状,为孤独症的临床GSK2118436体外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不同超声造影注射方式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诊断价值以及两种超声造影注射方式的对比研究。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经穿刺活检确诊为乳腺癌T_(1-2)期,且行常规超声检查腋窝未见异常淋巴结的1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www.selleck.cn/products/dorsomorphin-2hcl术前均行超声造影定位SLN并根据增强模式对其性质进行初步判断,通过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或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取得病理结果。依据超声造影注射方式不同,分为乳晕区单点注射法(单点法)92例和乳晕区四点注射法(四点法)98例。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分别计算两组SLN显影的显影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并将2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单点法显影率83.7%、灵敏度55.0%、特异度84selleckchem.7%、阳性预测值50.0%、阴性预测值87.1%、准确度78.3%、AUC 0.699;四点法显影率86.7%、灵Neuromedin N敏度57.7%、特异度86.1%、阳性预测值60.0%、阴性预测值84.9%、准确度78.6%,AUC 0.719;这2种注射方法中四点法显影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数值均高于单点法、阴性预测值低于单点法,但各项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超声造影注射方式均可以提高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判断的准确性,对SLN的定位和性质判定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槲皮素治疗帕金森病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及验证

目的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挖掘槲皮素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动物实验验证。方法首先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SwissTargetPrediction和PharmMapper数据库查询“槲皮素”的作用靶点,在GeneCards、DisGeNET、DrugBank、OMIM和TherapeuticTargetDatabase数据库搜集“帕金森病”的相关靶点,通过InteractiVenn软件获得槲皮素-帕金森病的共同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共同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获取槲皮素治疗帕金森病的关键靶点。然后经基因本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进行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构建“槲皮素-关键靶点-主要通路-帕金森病”的网络图。最后运用DockThor软件将关键靶点与槲皮素进行分子对接,并通过JQ1采购文献对比和动物实验进行验证。结果共筛选得到242个槲皮素-帕金森病共同靶点,核心靶点有SRC、HSP90AA1、TP53、MAPK1、AKT1等。涉及癌症通路、ErbB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selleck激酶抑制剂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对衰老、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基因表达等的调控。分子对接亲和力平均为-7.1kcal·mol~(-1),提示槲皮素与关键靶蛋白结合稳定性较好。在MPTP诱导的PD亚急性小鼠模型,QC可显著增加旷场实验中小鼠的活动总路程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P<0.01),缩短小鼠的胶布移除时间(P<0.01),增加小鼠纹状体DA含量及TH蛋白表达(P<0.05),减少小鼠纹状体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P<Cholestasis intrahepatic0.01)。结论槲皮素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理作用机制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本研究为阐明其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由同一医师询问病史,为其提供体检,助手详细记录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及身体状况,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探究其相关性。结果:两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25-羟基维生素D3、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starch biopolymer05);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和性别、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TC、TG LDL-C、HDL-C等变量均无相关性(r=0.145、0.114、0.132、0.Navitoclax体内实验剂量084、0.074、0.154、0.153、0.156、0.218,均P>0.05),与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及胰岛素等指标为负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54、-0.378、-0.390、-0.318,均P<0.05)。对胰岛素抵抗影响最大的是HOMA-IR,其次是25-羟维生素D3。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3的水平若出现降低现象,会对糖尿病的发病产生诱发,主要是因为患者机体内该指标地点水平较低,会导致患者机体内的抵抗增加。且结果表明,通过提升血清25-羟维生素STM2457D3水平,能够辅助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

血清MIF、AFP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探究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甲胎蛋白(AFP)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2年内是否复发分为预后不良组(复发或转移,n=32)和预后良好组(未复发,n=4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入院selleck抑制剂时血清MIF、AFP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血清MIF、AFP水平对原发性肝癌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描述上述指标应用于原发性肝癌腹腔将肝切除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RNA biology后不良组入院时血清MIF、AFP水平均较预后良好组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入院时血清MIF、AFCobimetinib抑制剂P水平均是影响原发性肝癌腹腔镜切除术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入院时血清MIF、AFP预测原发性肝癌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预后的截断值分别为80.40 ng/ml、352.66 ng/ml,敏感度分别为78.12%、78.12%,特异度分别为87.50%、77.50%。结论:入院时血清MIF、AFP水平可有效预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的预后,在临床早期防治工作中能提供预警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