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法替尼与埃克替尼联合TP化疗治疗晚期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比较研究

目的 对比阿法替尼与埃克替尼联合TP化疗治疗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1年10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78例晚期EGFR突变NSCL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紫杉醇联合顺铂(TP)化疗方案,对照组口服盐酸埃克替尼片,125 mg/次,3次/d。治疗组餐后3 h口服马来酸阿法替尼片,40 mg/次,1次/d。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癌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A21-1)水平,及循环Y-27632 IC50ctDNA丰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水平。结果 治疗组控制率(100.00%)与对照组(92.3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3个月后,两组CEA、CYFRA21-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同组治疗3个月水平明显低于治Glucagon Receptor抑制剂疗1个月(P<0.05);且治疗组血清CEA、CYFRA21-1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1、3个月,同组循环ctDNA丰度、EGFR、HER-2水平明显Plant genetic engineering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3个月明显低于治疗1个月(P<0.05),且治疗组循环ctDNA丰度、EGFR、HER-2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 阿法替尼联合TP化疗治疗晚期EGFR突变NSCLC的疗效显著,能进一步降低循环ctDNA丰度、EGFR、HER-2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高。

基于代谢组解析大黄鱼对低温和饥饿胁迫的适应机制

为探讨大黄鱼对低温和饥饿氧化损伤的响应机制,实验将体质量为(21.38±2.46)g的大黄鱼在低温(8℃)或/和禁食条件下饲养。实验组可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C组)、低温组(CC组)、饥饿组(F组)和饥饿+低温组(CF组),每组3个平行。低温和饥饿胁迫30 d后,计算成活率;采取肝脏样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利用化学荧光法和LCluminescent biosensor-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处理组间活性氧(ROS)和代谢产物的差异。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CC组、F组和CF组的成活率显著降低,而ROS含量显著升高,且肝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空泡和核萎缩现象,表明低温和饥饿胁迫对大黄鱼产生了氧化损伤。寻找更多大黄鱼低温应激后,从CC vs. C和CF vs. F组中分别筛选出84种和154种差异代谢物,有5种重要的重叠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和自噬等Z-IETD-FMK化学结构,表明细胞膜流动性和自噬在大黄鱼低温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黄鱼饥饿应激后,从F vs. C和CF vs. CC组中分别筛选出184种和50种差异代谢物,有4种重要的重叠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ABC运输体和自噬等,表明能量代谢和自噬在大黄鱼饥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CF vs. C组中筛选出差异代谢物126种,主要富集在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氧化磷酸化、淀粉和蔗糖代谢、FoxO信号通路、自噬和谷胱甘肽代谢等,表明细胞膜流动性、能量代谢、自噬和抗氧化系统在大黄鱼适应低温和饥饿联合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低温及其诱导的饥饿对大黄鱼生理功能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肺癌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目的:总结和分析肺癌手术患者采取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就诊的90例肺癌手术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常规护理组患者选择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而快速康复组患者则采取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肺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抑郁情绪评价pre-formed fibrils、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经比较,快速康复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手术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近似,术后快速康复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高于常规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负面情绪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手术患者采取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后,可以显著selleck化学改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优化手术相关指标,更多改善肺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缓解负面情绪,切实改善患者预后。

温阳解毒方联合隔药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25例

目的:探究温阳解毒方联合隔药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阳虚毒郁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DNB阳虚毒郁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温阳解毒方口服及隔药灸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膀胱残余尿量(RUV)、中医证Cobimetinib核磁候积分和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2hPG)]。结果: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3例。2组治疗2周后的RUV、中医证候积分、FPG、2hPG及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RUV、中医证候积分与本组前一时间节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community and family medicine.01);2组治疗2、4周后RUV、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FPG、2hPG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认细节)。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温阳解毒方口服联合隔药灸能够有效治疗DNB阳虚毒郁证,可持续减少膀胱残余尿量,缓解临床症状。

4种常见清热燥湿类中药对肠道菌群及粪便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究在长期临床等效剂量下4种清热燥湿类中药对正常小鼠肠道菌群、胆汁酸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方法 30只Balb/c雄性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苦参组、黄连组、黄柏组和黄芩组,每组各6只。除对照组外,苦binding immunoglobulin protein (BiP)参组、黄S63845纯度柏组、黄连组和黄芩组给药剂量分别为2.34、3.12、1.3 g·kg~(-1)和2.6 g·kg~(-1),连续灌胃2周,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含量,利用16S rRNA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肠道内容物中菌群结构变化。结果 清热燥湿类中药对正常小鼠粪便中6种短链脂肪酸无明显影响。在常见的23种胆汁酸中,与正常组相比,黄芩组、苦参组、黄连组和黄柏组分别有4、3、2、1种胆汁酸显著变化。从肠道菌群丰度变化上看,与对照组相比,除苦参组外,黄连组、黄芩组和黄柏组小鼠厚壁菌门均呈现下降趋势,拟杆菌门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黄连组变化更显著。结论 苦参、黄柏、黄连和黄芩对正常小鼠长期药效剂量下确认细节短链脂肪酸影响较小,但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影响胆汁酸含量的变化。

盐酸多奈哌齐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帕金森病痴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研究盐酸多奈哌齐联合奥拉西坦在治疗帕金森病痴呆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方法方便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112例帕AY-22989试剂金森病痴呆患者,根据临床用药分类,均分两组,单药组与联合组。单药组给予奥拉西坦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多奈哌齐。对比两组同一疗程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selleck化学知评估(MoCA)、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分数据,血清CRP、PARK7、NT3水平数据,以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CMOS Microscope Cameras率。结果治疗后,单药组MMSE、MoCA、ADL评分为(21.33±3.02)分、(20.17±1.99)分、(70.22±9.69)分,联合组MMSE、MoCA、ADL评分为(26.21±3.56)分、(24.01±2.63)分、(84.35±8.4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22、8.713、8.212,P<0.05)。治疗后,联合组CRP、PARK7的指标数据明显低于单药组,而NT3指标均值则明显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90、28.066、20.868,P<0.05)。联合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6%,单药组为8.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8,P>0.05)。结论针对帕金森病痴呆患者,临床用药可首选盐酸多奈哌齐联合奥拉西坦的用药方案,对于患者提升认知能力,恢复精神状态与生活能力,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较低,安全可靠,可推荐临床用药。

针对性呼吸道护理对肺癌患者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分析针对性呼吸道护理对肺癌患者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selleck肺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10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50例,针对性呼吸道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呼吸道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pred)及FEV_1/FVC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的功能领域、总体健康评分均升高,症状领域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Universal Immunization Program结论 肺癌患者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采用针对性呼吸道护理可有效降低呼吸道并发症总发生率,改善肺功能指标,提高护理满意度和生存质确认细节量。

帕博利珠单抗对比多西他赛治疗PD-L1阳性的经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KEYNOTE-010研究及5年生存更新数据解读

KEYNOTE-010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开放标签、BIBW2992生产商全球多中心、Ⅱ~Ⅲ期研究,比较帕博利珠单抗2 mMedical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g/kg、10 mg/kg与多西他赛在PD-L1阳性的经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该项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包括总人群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肿瘤细胞阳性比例分数(tumor cell proportion score,TPS)≥50%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在PD-L1 TPS≥50%的人群及总人群中,帕博利珠单抗不同剂量组的OS均显著性优于多西他赛组。在PD-L1 TPS≥50%的人群中,帕博利珠单抗不同剂量组的PFS均显著性优于多西他赛组。在总人群中,帕博利珠单抗不同剂量组与多西他赛组间的PFS均无显著性差异。在安全性方面,帕博利珠单抗不同剂量组的3~5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GNE-140化学结构多西他赛组。在5年生存数据更新报告中,PD-L1 TPS≥1%的人群中,帕博利珠单抗组和多西他赛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5.6%和6.5%;PD-L1 TPS≥50%的人群中,帕博利珠单抗组和多西他赛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5.0%和8.2%。在79例完成了35个周期/2年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患者中,5年OS率达到83.0%。KEYNOTE-010研究结果奠定了帕博利珠单抗在PD-L1阳性晚期NSCLC患者二线及以上治疗的地位。

补髓益智汤治疗对老年性痴呆患者临床疗效及MMSE、ADL评分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补髓益智汤治疗对老年性痴呆患者临床疗效及MMSE、ADL评分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20年8月—2021年6月云南中医药Bemcentinib体内实验剂量大学selleck激酶抑制剂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性痴呆患者12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62)应用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n=62例)应用补髓益智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ADL、MMSE评分、药物不良反应率、满意率。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60/62,96.77%)高于对照组(52/62,8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5,P<0.05);治疗前,两组ADL、MMSE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ADL评分(54.66±8.96)Lipid Biosynthesis分、MMSE评分(27.35±7.8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5.18±9.54)分、(19.43±6.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03、6.127,P<0.05);研究组药物不良反应率(8.06%)低于对照组(3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7,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率(61/62,98.39%)高于对照组(51/62,8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26,P<0.05)。结论 对老年性痴呆患者实施补髓益智汤治疗,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满意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正负离子切换扫描质谱成像分析方法及其整体动物体内代谢应用研究

基于质谱成像(MSI)技术的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方法已经成为生物组织学、肿瘤分子病理诊断和新药药效毒理研究的有力工具。该研究采用敞开式空气动力辅助解吸电喷雾离子化(AFADESI)技术,开发了一种正负离子切换扫描的质谱成像方法。该方法在离子化过程中无需施加高电压,既提高了敞开式离子化质谱成像的操作安全性,还可将生物组织切片,尤其是较大面积的整体ALK抑制剂动物组织切片中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内源性代谢物进行高效率解吸和离子化,同时获得Genomic and biochemical potential多胺、氨基酸、磷脂(正离子模式易电离)和核苷、磷脂酰甘油(负离子模式易电离)等内源性代谢物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正负离子化的同时扫描和质谱成像分析,节省了数据采集的时间和样本切片的数量,扩展了代谢物的覆盖范围,使得一次实验可以成像检出更多种类Dinaciclib的代谢物。因此,该方法在整体动物各组织器官的空间分辨代谢组学研究中具有优势,有望从整体动物体内代谢水平深刻理解与生理、病理和药理相关的分子空间分布特征及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