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临床症状、病理类型、血清补体C1q、C3及临床预后等状况,探究血清补体C1q、C3在ANCN相关性血管炎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8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期选取进行体检的88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根据血清补体C1q水平将AAV患者分为低C1q组与正常C1q组;根据血清补体C3水平将AAV患者分为低C3组与正常C3组。(1)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补体C1q、C3水平;(2)对不同C1q水平组别患者基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3)分析血清补体C1q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预后的关系;(4)对不同C3水平组别患者基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5)分析血清补体C3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AAV患者体内血清补体C1q、C3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2)低C1q组和正常C1q组患者性别、年龄、ANCA分型以及C3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点击此处),低C1q组β_2-微球蛋白(β-2M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C1q组,免疫球蛋白M(IgM)、红细胞计数(RBC)、血Selenium-enriched probiotic红蛋白(Hb)以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显著低于正常C1q组(均P<0.05)。(3)低C1q组和正常C1q组患者各项临床特征的发生率以及病理类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低C1q组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C1q组(P<0.05)。(4)低C3组和正常C3组患者性别、年龄、ANCA分型以及C1q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低C3组β-2MG、血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腱生蛋白(Tn)、脑钠肽(BNP)以及LDH水平显著高于正常C3组,PLT、WBC、以及Hb水平显著低于正常C3组(均P<0.05)。(5)低C3组和正常C3组患者各项临床特征的发生率以及病理类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GW-572016纯度05),低C3组ESR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C3组(P<0.05)。结论:AAV患者体内血清补体C1q、C3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低C1q、C3水平的AAV患者临床预后明显更差,同时发现低C3水平AAV患者肾功能受损严重,在临床实践中要密切注意患者血清补体C1q、C3水平,早期对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改善预后,具有很高的临床诊疗价值。
基于gL蛋白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为建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MLN8237浓度(infectious bovine rhintracheitis, IBR)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本试验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tracheitis virus, IBRV)gL蛋白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作为包被抗原,IDN-6556 IC50建立了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iELISA方法的最优反应条件:抗原包被质量浓度为0.773 mg/L,4℃过夜;3%BSA、37℃封闭1 h;血清1∶20稀释,室温孵育30 min;二抗稀释度为1∶5 000,37℃孵育30 min;底物反应条件Spinal infection为37℃5 min。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仅与IBR阳性血清反应呈阳性,而与牛口蹄疫(FMD)、牛病毒性腹泻(BVD)、布鲁菌病的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阳性血清1∶640稀释时检测结果仍呈阳性,表明该方法敏感性较高。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批内变异系数为1.9%~7.7%,批间变异系数为2.6%~4.6%。对171份牛血清进行IBRV抗体检测,本试验建立的iELISA方法检出阳性样品67份,阳性率为39%;商品化试剂盒检出阳性样品60份,阳性率为35%,二者的阴性符合率为89.6%,阳性符合率为93.6%。本试验建立的iELISA方法可用于IBR的临床检测,为IBR的检疫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基于数字乳腺断层摄影的影像组学方法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性质鉴别时采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的影像组学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间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收治的乳腺肿瘤患者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了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digital mammography,FFDM)、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B超及MRI检查,分析其鉴别情况。结果:MRI在诊断灵敏度方面远超其他几种方法,但是在特异度和准确性方面,DBT是最高的,各方法间存在显Lapatinib研究购买著差异(P <0.05)。DBT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B超和FFDM诊断(P <0.0sandwich bioassay5);DBT和MRI的诊断效能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emcentinib临床试验 0.05)。结论:针对乳腺肿块进行诊断时,DBT的诊断效果优于B超和FFDM,其可以有效诊断出肿块性质;而对比DBT和MRI可见,二者的诊断效能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前者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更高。并且DBT的优势还表现为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1例并文献复习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AHA)罕见,容易延误诊断,且死亡率高,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本文报道分析1例SLE合并AHA的病例特点及治疗方法,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为29岁青年女性,SLE病程10年,GNE-140以腹腔大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118.20秒),血浆Ⅷ因子活性(FⅧ:C)极度减低(0更多.20%),检测到高滴度抗因子Ⅷ(FⅧ)抑制物(31.2BU)。予大剂量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及输血、补充人凝血因子Ⅷ等治疗后,凝血功能、血浆Ⅷ因子活性改善,FⅧ抑制物(-),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随访5年,病情稳定,无再发出血。SLE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尤其是孤立性APTT延长,需注意排查AHA,糖皮质激素children with medical complexity联合免疫抑制剂疗效不佳时,可尝试联合使用利妥昔单抗。
支链氨基酸及代谢中间产物对胰岛素抵抗的调控及其机制
支链氨基酸作为必需氨基酸,可用于合成含氮化合物,也可充当信号分子调节物质代谢。研究表明,支链氨基酸水平升高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发生密切相关,其可通过激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信号通路来影响胰岛素Blood immune cells信号转导,还可通过损害脂质代谢和影响线粒体功能来调控胰岛素抵抗selleck HPLC。此外,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异常会导致代谢中间产物(如支链α-酮酸、3-羟基异丁酸和β-氨基异丁酸等)积累,其中支链α-酮酸和3此网站-羟基异丁酸可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损害脂质代谢等来诱发胰岛素抵抗,而β-氨基异丁酸可通过减少脂质积聚和炎症反应,增强脂肪酸氧化等来改善胰岛素抵抗。本文系统综述了支链氨基酸及其代谢中间产物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调控机制,以期为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新方向。
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8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三阴性乳腺癌术后患者作为Biomaterials based scaffolds研究对象。根据体重指数(BM确认细节I)将其分为正常或低体重组(n=41)和超重或肥胖组(n=55),正常或低体重组患者的BMI<23 kg/m~2,超重或肥胖组患者的BMI≥23 kg/m~2。比较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和临床病理特征与无疾病生存及总体生存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BM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正常或低体重组和超重或肥胖组5年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80.7%和59.7%(P=0.039),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9.0%和79.7%(P=0.8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N分期、BMI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术后患者无疾病生存的预后因素(P<0.05),T分期、分化程度是影响总体生存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和BMI是影响患者无疾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nvp-tnks656.html5)。结论 与正常或低体重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相比,超重或肥胖组的患者具有更高的复发转移率,建议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控制体重。
含呋喃唑酮、阿莫西林三联疗法加用铝碳酸镁对Hp相关性胃溃疡患者血清ET、GAS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含呋喃唑酮、阿莫西林三联疗法加用铝碳酸镁对Gefitinib溶解度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性胃溃疡患者血清胃泌素(GAS)及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于医院接受治疗的Hp相关性胃溃疡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含呋喃唑酮、阿莫西林三联治疗,观察组给予含呋喃唑酮、阿莫西林四联疗法,两组均治疗6周。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www.selleck.cn/products/peg300果,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血清GAS及ET水平、Hp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P<0.05);治疗6周后,两组GAS高于治疗前,ET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GAS高于对照组,ET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P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cell-mediated dermatoses(P>0.05)。结论 含呋喃唑酮、阿莫西林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铝碳酸镁可有效调节Hp相关性胃溃疡患者血清ET、GAS水平,改善胃黏膜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基于Akt/mTOR通路观察补中益气颗粒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的保护作用
目的:基于蛋白medium vessel occlusion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向基因(mTOR)信号通路研究补中益气颗粒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大鼠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取30只SPF级SD雌性大鼠采用猪甲状腺球蛋白(pTg)和完全弗氏佐剂(CFA)混合免疫注射联合高碘喂养法制备EAT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低剂量补中益气颗粒组)和高剂量组(高剂量补中益气颗粒组),另取10只大鼠相同部位注射等体积PBS溶液及普通动物饮用水喂养作为空白组。低剂量组selleck激酶抑制剂和高剂量组分别按0.80、0.94 g/kg的剂量灌胃补中益气汤,其余两组给予等体积的双蒸水,造模结束后,以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进行模型评价。药物治疗结束当天,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甲状腺功能指标和抗体水平;观察甲状腺组织病理形态和滤泡上Smoothened Agonist作用皮细胞的自噬情况;免疫组化观察甲状腺组织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Akt/mTOR通路蛋白表达。结果:造模组大鼠造模完成后的血清TPOAb、TGAb、TSH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提示造模成功。模型组大鼠治疗后的血清TPOAb、TGAb、TSH、FT3、FT4、T3、T4水平、甲状腺组织IFN-γ、Caspase-3、p-Akt、p-mTOR蛋白表达水平、IFN-γ/IL-4值较空白组明显增加,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自噬小体数量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POAb、TGAb、TSH、FT3、FT4、T3、T4水平、甲状腺组织IFN-γ、Caspase-3、p-Akt、p-mTOR蛋白表达水平、IFN-γ/IL-4值明显下降,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自噬小体数量明显增加(P<0.05);四组大鼠甲状腺组织中IL-4、Akt、mTOR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中益气颗粒对EAT大鼠起到保护作用,可改善其甲状腺功能和自身抗体水平,恢复甲状腺组织病理形态,降低甲状腺组织中IFN-γ/IL-4值和Caspase-3表达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PD-1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与免疫特征
目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PD-1 associated fulminant type 1 diabetes,PFD)是少见的内科急危重症,临床特点尚不清楚。本研究分析PFD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期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就诊的10例PFD患者购买MCC950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报道的66例患者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与免疫特征,并对不同胰岛自身抗体状态的PFD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结合我院及文献检索数据,共报道76例PFD患者,年龄(60.9±12.1)岁,男性占60.0%,体重指数(22.1±5.2) kg/m~2。76例患者中最常见的肿瘤是肺癌(43.4%)和黑色素瘤(22.4%)。PD-1相关抑制剂最常见的药物是纳武单抗(37.5%)和派姆单抗(38.9%)。82.2%的PFD患者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从PD-1相关抑制剂治疗开始到血糖升高的中位发病时间为95(36.0,164.5) d,糖尿病发病前中位治疗周期为6(2.3,8.0)。26.0%(19/73)的PFD患者胰岛自身抗体阳性,阳性组的酮症酸中毒比例显著高于阴性组(100.0%vs 75Bioactive ingredients.0%,P<0.05)。PD-1抑制剂治疗后的糖尿病发病时间和输注次获悉更多数在抗体阳性组中均显著低于抗体阴性组(28.5 d vs 120.0 d;2周期vs 7周期,均P<0.001)。结论:启动肿瘤免疫治疗后需警惕发生PFD不良反应,胰岛自身抗体阳性PFD比阴性患者发病更快、更严重。PD-1相关抑制剂治疗前后检测胰岛自身抗体及血糖对PFD预警预测有重要价值。
氧化前胡素对乳腺癌MCF-7/DOX细胞多柔比星耐药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 OPD)对人乳腺癌MCF-7/DOX细胞多柔比星耐药的影响并探究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MCF-7/DOX细胞,MTT法检测OPD对MCF-7/DOX细胞增殖Multiplex immunoassay的影响,并考察OPD最大无毒浓度与多柔比星不同浓度联用对MCF-7/DOX细胞增殖的影响。qRT-PCR检测OPD与多柔比星联用对MCF-7/DOX细胞MDR1、MRP1及甘油磷脂代谢酶AGPAT2、CHKA、CEPT1、DGKA、PCYT1A、PLA2G15 mRNA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OPD与多柔比星联用对MCF-7/DOX细胞MDR1、MRP1、CHKA及CCTα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OPD 50μg/mL与多柔比星联用作用于MCF-7/DOX细胞的IC_(50)值低于多柔比星单独,其逆转倍数为1.56倍。与对照组比较,多柔比星组MCF-7/DOX细胞MDR1、MRP1和6种甘油磷脂代谢酶mRNA均下调(P<0.05或P<0.01),MDR1、MRP1、CHKA和CCTα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OPD 50μg/mL与多柔比星联用组上述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与多柔比星组比较,OPD 50μg/mL与多柔比星联用组MCF-7/DOX细胞上述基因表达进一步下调(P<0LBH589研究购买.05或P<0.01),上述4种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selleck ErdafitinibOPD可增强MCF-7/DOX细胞对多柔比星的化疗敏感性,逆转耐药,可能与其抑制甘油磷脂代谢途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