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滴度抗磷脂抗体对反复流产患者妊娠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在中高滴度下持续阳性才符合产科抗磷脂综合征(obstetric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OAPS)诊断标准并给予药物治疗。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低滴度aPL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且其再次妊娠的风险仍不明确,对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评价不一致,有待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低滴度aPL对反复流产(recurrent miscarriage,RM)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并探讨恰当的药物干预是否能改善该类患者的妊娠结局,希望能为低滴度aPL合并RM患者的诊疗提供参考,防治更多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了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因反复流产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既往反复流产≥2次且孕前接受过aPL检测的患者则纳入病例,按aPL滴度分为aPL阴性组(n=182)、低滴度aPL组(n=160)及中高滴度aPL组(n=42);aPselleck化学L阳性RM患者按妊娠结局分为流产组(n=69)和活产组(n=133)。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比较低滴度aPL组和aPL阴性组、低滴度aPL组和中高滴度aPL组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特点,分析aPL阳性RM患者再次流产的危险因素。结果:1.共纳入357名RM患者的384例妊娠情况,平均妊娠年龄33.15±4.53岁,平均BMI21.99±2.92kg/m2,既往流产次数为2-7次,平均为2.36次,中位数为2次。合并高血压5例(1.3%),糖尿病4例(1.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6例(4.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7例(4.4%)。284例(74%)自然受孕,100例(26%)通过辅助生殖方式受孕。低滴度aPL阳性共165例,其中低滴度a CL阳性132例(34.4%),低滴度aβ2GP1阳性33例(8.6%),中高滴度aPL阳性共46例,中高滴度a CL和aβ2GP1阳性均为23例(6%),LA阳性6例(1.7%)。妊娠结局方面自然流产122例(31.5%),活产婴儿262例(68.4%),新生儿体重平均水平为3047.23±489.99g,妊娠期高血压23例(8.8%),子痫前期/子痫13例(5.0%),妊娠期糖尿病47例(17.9%),产后出血25例(9.5%),胎儿生长受限9例(3.4%),低出生体重儿26例(9.9%),胎膜早破41例(15.6%),早产38例(14.5%),胎儿窘迫29例(11.1%)。2.与aPL阴性组相比,低滴度aPL组的既往流产次数、辅助生殖治疗率、免疫球蛋白Ig M水平显著高于aPL阴性组,补体C3水平显著低于aPL阴性组。低滴度aPL组有160例妊娠结局,其中28例未治疗,132例接受治疗,未治疗患者活产率显著低于经治疗的低滴度aPL患者(28.6%vs72%,P<0.001)。aPL阴性组有182例妊娠结局,均未治疗,其活产率显著高于未经治疗的低滴度aPL患者(70.9%vs28.6%,P<0.001)。3.与中高滴度aPL组相比,a CL-Ig M在低滴度aPL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中高滴度aPL组(78.1%vs45.2%,P<0.001);而aβ2GP1-Ig G和aβ2GP1-Ig M的阳性率明显低于中高滴度aPL组(5.6%vs38.1%,P<0.001)和(11.9%vs33.3%,P=0.001),低滴度aPL组患者的CRP水平显著低于中高滴度aPL组(P=0.043)。两组患者的用药情况相似。未治疗的28例低滴度aPL阳性患者和4例中高滴度aPL阳性患者流产率分别为71.4%和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3);经治疗的132例低滴度aPL阳性患者和38例中高滴度aPL阳性患者流产率分别为28%和26.novel antibiotics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5),且两组患者在新生儿体重及母胎并发症发生率发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怀孕期间使用HCQ治疗(OR=0.391,95%CI 0.162-0.943,P=0.036)、IVIG治疗(OR=0.160,95%CI 0.036-0.714,P=0.017)是aPL阳性RM患者再次流产的保护因素。结论:1.低滴度aPL阳性RM患者未经治疗此网站时,其活产率显著低于aPL阴性患者,而经治疗后其活产率显著高于未经治疗患者。2.低滴度aPL患者与中高滴度aPL患者尽管实验室检查存在差异,但经治疗后的母胎结局相似。3.aPL阳性RM患者怀孕期间使用HCQ和IVIG是保护因素。

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对肝细胞癌诊断效能研究

目的:明确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肝胆期对肝脏局灶性病变检出价值,探讨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移行期及肝胆期低信号的诊断模型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间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因已知或怀疑肝脏局灶性病变行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的2Hospital infection21例患者共365个结节,由2名医师分两次独立评估肝脏结节数目、直径、部位,第一次评估不纳入肝胆期,第二次评估纳入肝胆期,利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两名医师评估一致性水平,采用配对卡方检验对比两种观察方法对肝脏结节检出率。选取221例患者365个结节中获得病理结果或临床随访诊断的178个肝脏结节,再次由2名医师独立评估并标注每个结节影像学征象;制定两种诊断模型,模型一为“动脉期非环形高强化+门静脉期廓清(低信号)”,模型二为“动脉期非环形高强化+门静脉期/移行期/肝胆期低信号”,分析两种诊断模型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用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表GSI-IX半抑制浓度示,采用配对卡方检验评估诊断模型间差异。结果:两名医师两次评估一致性较高,一致性检验Kappa值均高于0.75,P<0.05,两名医师第一次评估结节检出率分别为86.03%(314/365)、86.58%(316/365),第二次评估结节检Dorsomorphin使用方法出率分别为96.71%(353/365)、97.53%(356/365),联合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肝胆期可以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检出率,P<0.05,而在直径≤1cm结节中第二次评估检出率较第一次提高30%以上(55.17%vs.90.80%、57.47%vs.91.95%)。在肝细胞癌诊断中,模型一及模型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AUC分别为74.42%(96/129)、83.67%(41/49)、76.97%(137/178)、0.790(0.716-0.865)及93.80%(121/129)、69.39%(34/49)、87.08%(155/178)、0.816(0.734-0.898),模型二的灵敏度及准确度高于模型一,P<0.05,并且当结节直径≤3cm时,差异更加显著。而将两种模型联合DWI高信号重新评估时,模型二诊断特异度明显提高,诊断效能进一步提高。结论: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可以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尤其是直径1cm以下病灶的检出率。在肝细胞癌尤其是小肝癌的诊断中,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的诊断模型“动脉期非环形高强化+门静脉期/移行期/肝胆期低信号”较传统“动脉期非环形高强化+门静脉期廓清(低信号)”诊断标准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基于铁死亡探讨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进展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确认细节se,CKD)起病隐匿,因其发病率高、知晓率低、诊断率低、预后差和医疗费用高等特点,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CKD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铁死亡特征,而中药可以通过靶向铁代谢、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系统等抑制铁死亡来延缓CKD的进展,铁死亡干预机制逐渐成为CKD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医药宝库集数千年传统中医经验与智慧于一身,注重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能够激发人体的抗病和康复能力,对治疗CKD具有一定优势,但目前尚缺乏中医药干预铁死亡治疗CKD及铁死亡与CKD发病机制的总结性综述。该文汇总GDC-0973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简述铁死亡主要的作Antibiotic Guardian用机制,对铁死亡与CKD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融合了与CKD铁死亡相关的“虚”“瘀”“痰浊”“毒”等中医理论,总结了中药活性成分、中药复方干预铁死亡治疗CKD的研究现状,以期从铁死亡角度为中医药防治CKD提供新靶点和新方向。

夏蜡梅、光叶红蜡梅及其杂交后代花色表型和色素积累特征的差异分析

【目的】对夏蜡梅Sinicalycanthus chinensis、光叶红蜡梅Calycanthus floridus var. glaucus及两者杂交后代的花色变化进行比较和分析,明确导致花色差异的代谢物质基础。【方法】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夏蜡梅、光叶红蜡梅及两者杂交后代花瓣中相关代谢产物进行测定,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通路进行分析,解析花瓣呈现不同颜色的代谢物质基础。【结果】(1)花色表型测量显示:夏蜡梅内外轮花瓣明度(L~*)、黄度(b~*)、色相角(h)显著高于光叶红VP-16浓度蜡梅(P<0.05),夏蜡梅外轮花瓣红度(a~*)显著低于光叶红蜡梅,夏蜡梅内轮花瓣彩度(C~*)显著高于光叶红蜡梅(P<0.05)。杂交后代花瓣L~*显著低于夏蜡梅内外轮花瓣,也显著高于光叶红蜡梅,a~*显著高于双亲,b~*显著低于夏蜡梅内外轮花瓣,C~*显著低于夏蜡梅内轮花瓣,也显著高于夏蜡梅外轮花瓣和光叶红蜡梅,h显著低于双亲(P<0.05)。(2)通过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3种花瓣中共检测到1 059种代谢物,3种花瓣差异代谢物中类黄酮相对含量最高。(3)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注释在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和黄酮类生物合成中的代谢物数量最多。(4)比较3种植物中主要呈色物质的相对含量,其花青素和黄酮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杂交后代、光叶红蜡梅、夏蜡梅;查尔酮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夏蜡梅、杂交后代、光叶红蜡梅;黄酮醇的相对含量由高到低Antineoplastic and I抑制剂依次为光叶红蜡梅、杂交后代、夏蜡梅。(5)对色素成分与花色表型的相关性Medullary infarct分析显示:黄酮与L~*、h呈显著负相关(P<0.05);黄酮醇与L~*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花青素与h呈显著负相关(P<0.05);查尔酮与L~*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夏蜡梅、光叶红蜡梅及其杂交后代花瓣花色表型与代谢物质存在明显差异,3种植物之间主要以类黄酮为主的差异代谢物。图4表5参20

马铃薯CHS基因家族鉴定及功能解析

马铃薯是第四大粮食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特别是彩色马铃薯中含有大量的花青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有益于人体健康。类黄酮是植物中最大Site of infection的次生代谢物——酚类化合物之一,其种类多样,是天然抗氧化剂。花青素是类黄酮中最大的一类,也被认为是人类饮食中重要的健康促进成分。查尔酮合成酶(CHS)是花青素合成核心阶段的第一个酶,其表达与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然而,CHS基因家族在马铃薯中尚未得到全面的鉴定与分析。为探究马铃薯块茎中色素形成的主要成分及其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明确花青素通路中的关键查尔酮合成酶(CHS),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对CHS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利用不同时期不同色泽马铃薯材料进行生理指标测定,进而探究马铃薯花青素生物合成中的关键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并解析其生物学功能。研究结果可为马铃薯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解析奠定基础,为富含花青素马铃薯育种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新的基因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马铃薯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2个St CHS基因,可分为3个亚组。染色体定位分析Transmembrane Transporters抑制剂表明这12个成员分布于马铃薯的4条染色体上,基因结构分析表明多数St CHS基因含有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不同组织表达模式分析表明多数St CHS基因在叶片、块茎、萼片和叶柄组织中高表达,其中St CHS4与St CHS5在多数组织均高表达,并参与多种胁迫响应。2.在不同色泽材料中,K149-10、K149-12和K149-15等紫色马铃薯材料的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花青素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黄色和白色材料,且与紫色色素累积量呈正比。可溶性糖含量在不同色泽材料中无显著差异。在不同生长时期,总酚含量呈降低趋势,类黄酮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各生理指标在马铃薯第三时期均有所下降。通过生理指标与CHS基因表达量间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与类黄酮RAD001作用及花青素累积呈显著正相关的CHS基因家族成员St CHS4与St CHS5。3.为探究St CHS4与St CHS5基因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基因克隆分析。St CHS4与St CHS5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均为1 170 bp,编码389个氨基酸。不同色泽块茎薯肉q RT-PCR分析显示,紫色马铃薯块茎中St CHS4与St CHS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白色和黄色,进一步表明St CHS4和St CHS5基因与马铃薯块茎花青素积累显著相关。烟草瞬时表达试验结果显示,过表达St CHS4与St CHS5的烟草叶片前期具有显著花青素累积,而类黄酮无显著差异。通过烟草遗传转化,分别获得3个St CHS4和St CHS5转基因株系,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St CHS4和St CHS5在花青素与类黄酮生物合成中发挥一定作用。

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密康明眼科医院眼科2021-06—2023-02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92例(92只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切口方法分为单切口组和双切口组,每组46例(46只眼)。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检测手术Epigenetic change前后患者的最佳Pevonedistat体内矫正视力、眼压水平,以及角膜内皮功能;评价术后视觉质量,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双切口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高于单切口组,眼压水平、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均低于单切口组,VF-QOL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单切口组,差异均有统CHIR-99021抑制剂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水平,对角膜内皮功能的损伤较轻,并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视觉和生存质量,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切口方式。

植物甾醇和单宁酸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作为一种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大口黑鲈对其饲料中的糖类并不耐受。因此,为减轻或改善由摄食高糖饲料而引发的不良影响,本研究以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探究植物甾醇和单宁酸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能力、肌肉质构、肝脏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以期为植物甾醇和单宁酸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1、饲料中添加植物甾醇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肌肉质构、肝脏和肠道健康状况的影响为研究饲料中添加植物甾醇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肌肉质构、肝脏和肠道健康状况的影响,本试验配制了植物甾醇含量分别为0(TZ0)、22.5(TZ22)、45(TZ45)、67.5(TZ67)和90 mg/kgSB431542(TZ90)的5种surface disinfection试验饲料。挑选600尾大口黑鲈[初均重为(5.01±0.06)g]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按试验分组投喂5种饲料,养殖试验为期8周。结果表明:与TZ0组相比,饲料中添加植物甾醇对试验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鱼的全鱼粗脂肪、肝脏和肌肉糖原含量显著降低,而全鱼和肌肉的水分含量则得到显著提高(P<0.05);TZ22和TZ67组试验鱼血清的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TZ45和TZ90组血糖显著升高(P<0.05),TZ22、TZ67和TZ90组甘油三酯水平显著提高(P<0.05);TZ45和TZ67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而TZ90组的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和肝脏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试验鱼的肌肉硬度、粘连性和黏附性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饲料中添加植物甾醇对试验鱼肝脏组织结构无明显影响,TZ90组肝细胞宽度显著提高(P<0.05),TZ45组肝脏红度(a*)值显著升高(P<0.05);试验鱼肠道绒毛特征无显著变化(P>0.05)。肠组织学结果显示TZ0组试验鱼的肠道存在明显的受损现象,而TZ22、TZ45、TZ67和TZ90组肠绒毛结构完整,肠绒毛异常现象不明显;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植物甾醇可显著改善大口黑鲈肝脏、肠道健selleck PLX3397康和肌肉物理品质。大口黑鲈饲料中植物甾醇的最适添加水平为59.2~64.0 mg/kg。2、高糖饲料中添加单宁酸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消化酶活性、肝脏和肠道组织学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糖饲料中添加单宁酸(TA)对大口黑鲈幼鱼(初始体重为5.01±0.06 g)生长、抗氧化能力、消化酶活性、肝脏和肠道组织学的影响。本试验配制了5组等氮等脂试验饲料,分别为LC0(糖水平为16%)、HC0(糖水平为21%)、HC200(糖水平为21%+200 mg/kg TA)、HC400(糖水平为21%+400mg/kg TA)和HC800(糖水平为21%+800 mg/kg TA),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饲养试验为期8周。结果表明:相比于HC0组,高糖饲料中添加单宁酸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无显著影响(P>0.05)。而相比于LC0组,HC400和HC800组存活率显著提高,但也发现两组试验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与HC0组相比,HC400和800组试验鱼肝糖原水平显著降低(P<0.05);HC200组试验鱼血清和肝脏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且血清丙二醛(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200~800 mg/kg单宁酸后,试验鱼肝脏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而幽门盲囊和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相比于LC0和HC0组,饲料中添加单宁酸后试验鱼肠道上皮细胞空泡化及坏死等不良情况的减少,肠道结构得到改善。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200~400 mg/kg单宁酸对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和存活率无负面影响,并能显著降低其肝糖原水平,提高抗氧化能力,改善肝脏和肠道健康。综上所述,将植物甾醇和单宁酸作为饲料添加剂,对大口黑鲈的抗氧化能力、肝脏和肠道健康等方面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基于分泌细胞基因签名富集特征的结肠癌新型分子分型识别与临床诊疗应用策略探讨

研究背景和目的肠黏膜中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之间平衡的破坏LY2835219体内实验剂量,导致黏膜稳态环境失调,是结肠癌的早期特征之一。在结肠粘膜各种细胞类型中,分泌细胞是分化细胞的主要群体之一,主要涵盖杯状细胞和肠内分泌细胞。尽管分泌细胞与含黏液结肠癌组织学亚型密切相关,且在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但分泌细胞富集特征是否与肿瘤微环境(TME)异质性相关以及是否有助于结肠癌患者分型和预后预测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解析结肠癌组织中不同分泌细胞基因签名的富集水平与肿瘤微环境、生物学通路以及临床预后的关联;(2)基于分泌细胞基因签名富集特征识别结肠癌分泌细胞分型;(3)建立可量化分泌细胞分型的新型评分模型,并探索其临床作用;Translational Research(4)探索特定分泌细胞分型结肠癌患者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及其潜在的治疗策略。研究方法与结果1.通过PCA算法获得结肠癌中不同分泌细胞基因签名的富集水平,解析了其与肿瘤微环境、生物学通路以及临床预后的关联。其中,肠内分泌细胞和2型杯状细胞基因签名的富集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二者均与基质细胞的浸润、基质通路的激活、化疗耐药和不良预后显著正相关。2.通过聚类分析识别出结肠癌患者存在四种稳健的分泌细胞分型(SCS1、SCS2、SCS3和SCS4)。其中,SCS2亚型以基质细胞浸润和基质相关通路激活为主要特征,无法从辅助化疗获益且预后不良。3.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可量化分泌细胞分型的新型评分模型,即分泌细胞分型评分(SCS score)。SCS score由7个关键基因组成,其能够有效区分SCS2亚型患者,是结肠癌患者预后预测和辅助化疗获益预测的有力工具。4.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识别经CRISPR沉默文库筛选的氟尿嘧啶耐药基因与在SCS2亚型上调的基因集,最终筛选出7个介导SCS2亚型化疗耐药的潜在基因,并识别出PI3K抑制剂可作为SCS2亚型结肠癌患者的潜在治疗药物。研究结论本研究识别出结肠癌患者Docetaxel生产商四种稳健的分泌细胞亚型(SCS分型),并建立了可量化分泌细胞分型的评分模型(SCS score)。高SCS score能够区分SCS2亚型,该亚型以基质细胞浸润和基质相关通路激活为主要特征,预示预后不良和化疗耐药,但对PI3K抑制剂存在高敏感性。我们的研究表明,SCS score有望成为TNM分期的补充方法,辅助预后预测和指导化疗决策。

囊泡运输介导的GhADA2b和组蛋白乙酰化调节植物表皮毛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棉花是重要的能源和纺织工业物资。提高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是棉花育种工作的首要任务。棉纤维的发育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受到各种遗传因子,转录和环境信号的调控。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纤维起始和伸长等发育调控基因被发掘和研究。然而,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组蛋白乙酰化是最重要的表观修饰之一。前期研究表明,组蛋白乙酰化复合体SAGA亚基中的接头蛋白GhADA2b可以和不同因子互作参与调控叶片表皮毛等植物发育的多个过程,但是否对纤维发育具有调控作用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分析和克隆棉花GhADA2b基因,转化拟南芥和棉花,研究其在调节拟南芥毛状体和棉纤维发育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同时,我们利用一个新的光籽突变体ZM24fl为材料,进行RNA-Seq以期挖掘到新的与纤维发育相关的lncRNA转录本,以完善非编码RNA对棉纤维发育的表观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陆地棉GhADA2b通过促进组蛋白乙酰化调节棉纤维发育通过克隆GhADA2b基因,创制了过表达GhADA2b拟南芥和棉花。通过表型分析,发现GhADA2b能够促进拟南芥根毛和叶片表皮毛起始发育。经过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MB-3和TSA处理,发现根毛密度的变化响应乙酰化水平的变化。此外GhADA2b还能促进表皮毛的分枝发育,增加第一对真叶上4枝表皮毛的比例。Western blot实验表明GhADA2b过表达增强了拟南芥组蛋白H3K9ac和H3K14ac水平。在转基因棉花中,GhADA2b的过量表达也促进H3K9ac水平增加,但H3K14ac水平降低,和拟南芥毛状体不同,GhADA2b的过量表达抑制纤维的起始和伸长。这和MB-3/TSA外源处理胚珠离体培养结果相似,表明适当的抑制组蛋白乙酰化,可以促进纤维的起始和伸长,反之则抑制纤维发育。以上结果表明,GhADA2b作为SAGA复合体核心亚基能通过促进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调节拟南芥毛状体和棉纤维的发育,但在两者之间作用相反,机制不同。2)陆地棉GhADA2b的互作蛋白分析为了解析GhADA2b的作用机制,利用结构域分析的方法将GhADA2b进行蛋白分段,并在酵母中研究了GhADA2b截短肽段与GhGCN5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GhADA2b中的Myb_binding结构域含有18个核心氨基酸(376-393)与GhGCN5能够在酵母中发生互作。此外,GhADA2b中的ZZ_Zn F-SANT(44-153)或SANT-L1(104-244)肽段与GhGCN5互作,而其它肽段与GCN5不互作,表明GhADA2b不同的结构域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其所参与的组蛋白乙酰化复合体复杂多样,为解析与GhGCN5的三维互作模型提供了线索。为了解析棉纤维发育中GhADA2b-GhGCN5复合体其他关键成员,以GhADA2b为诱饵,通过酵母筛库,在棉纤维组织c DNA文库中,筛选到30个候选互作蛋白。结合公共转录组数据分析,生物信息网站预测,Y2H和BiFC系统点对点验证,确定了9个与GhADA2b互作的蛋白,它们分Combinatorial immunotherapy别是泛素60S核糖体蛋白L40、果胶裂解酶(PEL48_Dt)、1,2-二羟基-3-酮-5-甲硫基戊烯双加氧酶2、AGAMOUS、高叶绿素荧光107、HD-2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两个木葡聚糖酶、一个网格轻链蛋白CLC2。其中果胶裂解酶(PEL48_Dt)已被报道参与纤维的伸长发育,而木葡聚糖酶也与细胞壁发育相关。这些结果表明,GhADA2b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中功能广泛,可能和不同的因子互作参与多种通路。3)GhCLC2通过影响GhADA2b的运输来影响组蛋白乙酰化和表皮毛发育GhADA2b的互作蛋白GhCLC2是一个网格轻链蛋白,它在拟南芥中R428细胞培养的突变体影响侧根原基和表皮毛发育。利用BiFC和Pull-down等技术证明了GhCLC2与GhADA2b的互作,且GhCLC2和GhADA2b能够在细胞核中共定位,同时Y2H证明拟南芥中的At CLC2和At ADA2b也存在互作关系。因此,我们克隆了GhCLC2基因,并转化拟南芥,表型分析显示,GhCLC2过表达拟南芥表征下胚轴缩短,根毛密度下降。Western blot实验表明,在clc2 clc3双突变体中H3K9ac水平下降,而OE-GhCLC2则促进组蛋白乙酰化。表明,GhCLC2可能是通过影响GhADA2b的运输来影响GhADA2b在细胞核中的蛋白作用,进而影响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变化,调节了表皮毛发育。4)光籽突变体ZM24fl中纤维起始发育相关lncRNA的鉴定和表观转录调控分析利用光籽突变体ZM24fl和野生型两个材料在-2,0和5 DPA进行RNA-Seq,从中鉴定到3288个lncRNA。经过差异表达分析,分别在这3个时期鉴定到87、27和201个DELs,类似地,452、389和3986个基因在-2、0和5 DPA时期差异表达。这些DEGs的GO富集分析显示,主要富集在茉莉酸、几丁质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通路。利用韦恩图比较“ZM24_0 vs fl_0”和“ZM24_0 vs ZM24_-2”共有的DELs和DEGs,这些转录本可能是潜在的纤维起始相关因子,结果鉴定到1个lncRNA转录本MSTRG.2723.1和273个DEGs,其中MSTRG.2723.1靶向调控36个DEGs。KEGG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selleckchem达基因富集在脂肪酸伸长,淀粉和蔗糖代谢,苯丙烷生物合成等通路。qPCR实验表明,MSTRG.2723.1、脂肪酸伸长通路基因KCS9、KCS19、以及一些已报道的与纤维发育相关基因如Gh MYB25-like等在ZM24fl中表达下调。lncRNA-mRNA联合分析表明,除了MSTRG.2723.1以外,MSTRG.3390.1,MSTRG.48719.1和MSTRG.31176.1都对棉纤维的发育具有潜在的转录调节作用。综上所述,GhCLC2介导的囊泡运输作用可能影响了GhADA2b所在的SAGA复合体在细胞核中的积累,进而影响组蛋白乙酰化水平,调节植物单细胞表皮毛的生长发育;而光籽突变体ZM24fl的转录组学分析发掘了新的lncRNA参与调节纤维起始发育的转录调控机制,这些结果为研究表观遗传修饰调节棉纤维发育提供新的线索。

小剂量地西他滨对低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死亡率影响

目的:分析地西他滨对低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及其生存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MDS患者临床资料,将其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支持治疗,即选用成分血输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去铁剂等治疗;观察组在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增用地西他滨,每天15mg/m~2,连续5 d,以4周为1个疗程。2组连续治疗24周。分析2组临床疗效,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对低中危MDS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3.64Adezmapimod浓度%vs 28.57%,P<0.05)。随访Precision immunotherapy6个月后,观察组存活21例,死亡1例,对照组存活35例,死亡7例。观察组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经单因素分析:年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分级与低中危MDS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IPSS分级为中危、未采用地西他滨治疗是低中危MD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均>1,PSBE-β-CD说明书均<0.05)。结论:地西他滨对低中危MDS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