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犀角地黄汤合方含药血清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效应性T细胞(Teff)/调节性T细胞(Treg)分化的影响,并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大鼠分为含药血清组和空白血清组,每组10只,分别使用犀角地黄汤合方颗粒和蒸馏水连续灌胃3 d,收取2组大鼠全血制备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收集健康志愿者和ITP患者外周血,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磁珠分选CD4+T细胞,抗CD3/CD28抗体培养体系活化后,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CD4+T细胞,模型组及实验组获悉更多为ITP患者CD4+T细胞,实验组采用含药血清干预72 h,对照组及模型组采用大鼠空白血Brassinosteroid biosynthesis清干预72 h。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4+T细胞中Teff/Treg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selleckchem MS-275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IL-17及Treg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IL-10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TOR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水平。结果CD4阳性率为(99.44±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CD4+T细胞中Teff细胞比例明显升高,Treg比例明显降低,Teff/Treg比值增大,IL-2、IL-6、IL-17、IFN-γ、TNF-α水平以及PI3K、p-PI3K、mTOR、p-mTOR蛋白水平升高,TGF-β、IL-10、p-Akt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CD4+T细胞中Teff细胞比例降低,Treg细胞比例升高,Teff/Treg比值减小,IL-2、IL-6、IL-17、IFN-γ、TNF-α水平以及PI3K、p-PI3K、mTOR、p-mTOR蛋白水平降低,TGF-β、IL-10水平升高(P<0.05)。结论 犀角地黄汤合方含药血清能够调节ITP患者Teff/Treg的分化及细胞因子的分泌,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PI3K、mTOR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有关。
miR-301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善CHD大鼠心肌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微小RNA-301(miR-301)影响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AG-221分子式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CHD组)、miR-301激动剂组(agomir miR-301组)、miR-301激动剂对照组(agomir NC组)、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组(Dkk1组)、agomir miR-301+Dkk1组,每组10只。除Control组,其余各组均高脂喂养建立CHD模型,连续给药1周后,超声检测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raction Shortening,F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mension Systole,LVDs)等心功能指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形态,TUNEL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实验检测心肌组织miR-301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组织Caspase-3、Bax、WOIT oral immunotherapynt3a、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CHD组大鼠LVEF、FS降低约49.2%、49.1%,心肌组织miR-301表达水平降低69.0%,Wnt3a、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60.7%、39.7%(P<0.05),LVDd、LVDs升高了32.2%、99.6%、心肌细胞凋亡率升高1362.6%,心肌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100.0%、114.6%(P<0.05);与CHD组相比,agomir miR-301组大鼠LVEF、FS升高71.4%、71.8%,心肌组织miR-301表达水平升高1935.5%,Wnt3a、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102.4%、45.1%(P<Adavosertib价格0.05),LVDd、LVDs降低15.6%、39.2%,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约65.0%,心肌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70.2%、78.4%(P<0.05),而Dkk1可逆转这种现象。结论:miR-301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善CHD引起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
多杀菌素发酵培养基优化及发酵工艺研究
为skin biophysical parameters了优化刺糖多孢菌Z-VAD-FMK小鼠发酵工艺,以刺糖多孢菌YJY~(-1)2为试验菌株,以多杀菌素发酵水平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及单因素试验对产多杀菌素的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种龄、接种量、温度、pH值等)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的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并对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显示:最佳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55 g·L~(-1),棉籽蛋白30 g·L~(-1),油酸甲酯40 g·L~(-1),大豆油15 g·L~(-1),酵母粉10 g·L~(-1),蛋白粉15 g·L~(-1),玉米浆干粉5 g·L~(-1),蛋白胨15 g·L~(-1),KH_2PO_4 3 g·L~(-1),(NH_4)_2SO_4 1 g·L~(-1),CuSO_4 0.002g·L~(-1),(NH_4)_6Mo_7O_(24_ 0.002 g·L~(-1),FeSO_4 0.002 g·L~(-1),THIX-298 1 mL·L~(-1),CaCO_3 5 g·L~(-1)。最适培养条件为pH值7.0,种龄4 d,接种量5%,温度28℃,转速220 r·min~(-1)FG-4592,发酵时间240 h。多杀菌素发酵水平可达2.625 g·L~(-1),较对照组提高了43.99%。综上,研究结果为刺糖多孢菌发酵提供了可靠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及发酵工艺,实现了多杀菌素增产目标,为加快多杀菌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臭椿苦酮对水稻条纹病毒抑制作用研究
水稻条纹病毒(RSV)是最具危害性的水稻病毒之一,是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病原。水稻感染RSV叶片出现黄绿色条纹甚至枯死,给我国粮食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植物源天然产物中蕴含着很多抗病毒活性成分,目前有关抗RSV天然产物的报道较少,因此从植物源活性物质中筛选出对RSV抑制效果好的化合物,并对其作用方式与作用机制等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研制高效、安全的新型抗水稻条纹病毒剂奠定基础。(1)本研究建立RSV易感寄主日本晴的悬浮细胞及原生质体体系,利用PEG介导RSV进入原生质体,RSV在25 min便能成功侵染水稻原生质体,并在其体内进行复制medical birth registry,在侵染12 h后RSV-CP基因开始缓慢增殖,约48 h时达到最大值,之后又逐渐下降。(2)以不同方式将RSV接种到本氏烟,采用半定量PCR方法检测接种一定时间后接种叶片中RSV的含量。结果表明,0.5μM的臭椿苦酮不但对RSV具有体外钝化效果,而且对寄主本氏烟感染RSV有较好的预防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其预防保护效果好于治疗效果,且保护效果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强。(3)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了臭椿苦酮对本氏烟及原生质体中RSV编码的7个基因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0.5μM臭椿苦酮对本氏烟中RSV编码的Rd Rp、NS2、NSvc2、NS3、CP、SP、NSvc4的合成抑制率分别为57.2%、36.6%、39.6%、91.0%、80.3%、84.9%、85.0%,0.25μM臭椿苦酮对原生质体中RSV编码的Rd Rp、NS2、NSvc2、NS3、CP、SP、NSvc4的合成抑制率分别为57.3%、53.4%、51.1%、62.0%、80.2%、86.3%、87.0%,说明臭椿苦酮对RSV的RNA各组selleck INCB018424分的合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大小因RSV基因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且对RSV致病相关基因CP、SP的合成抑制效果尤为显著。(4)以生产上常用的抗病毒剂宁南霉素为对照药剂,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臭椿苦酮对本氏烟和水稻原生质体中RSV增殖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臭椿苦酮对本氏烟中RSV的抑制中浓度IC_(50)分别为0.16μM,对照药物宁南霉素对本氏烟中RSV的抑制中浓度为58.70μM,说明活性物质臭椿苦酮对RSV的增殖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且其抑制效果显著优于对照药物宁南霉素。(5)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了臭椿苦酮对水稻原生质体中RSV-CP蛋白表达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臭椿苦酮对水稻原生质体中RSV-CP蛋白的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大小随臭椿苦酮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强。(6)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测定了臭椿苦酮对水稻原生质体中RSV增殖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0.5μM的臭椿苦酮对水稻原生质体中RSV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7)明确了臭椿苦酮对寄主植物本氏烟具有一定的诱导抗病性,测定了臭椿苦酮对本氏烟中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0.5μM的臭椿苦酮处理后可使本氏烟中POD、PPO、PAL活性的升高,表明臭椿苦酮具有诱导提高寄主防御酶活性的作用,从而增强寄主植物的抗病性。综上所述,植物源活性物质臭椿苦酮对RSV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对RSV的抑制作用方式是多方面PLX3397细胞培养的,不但可以通过抑制RSV的核酸合成和蛋白表达,从而抑制RSV的增殖,还可以通过体外钝化病毒,诱导寄主植物产生防卫反应,增强寄主植物的抗病能力。
结核抗体LAM检测用于辅助诊断结核病的价值研究
目的Medications for opioid use disorder 探讨结核抗体抗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selleck合成)检测用于辅助诊断结核病的价值。方法 采集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270例疑似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结核抗体五项检查,并以支冲液Gene-Xpert检查作为www.selleck.cn/products/r-gne-140“金标准”,分析LAM抗体检测用于辅助诊断结核病的价值。结果 270例疑似结核病患者中,有209例确诊为结核病,61例为非结核病。结核病组的LAM抗体阳性占比显著高于非结核病组(P <0.05)。Kappa一致性度量结果显示,LAM抗体诊断结核病结果与支冲液Gene-Xpert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63, P <0.001)。LAM抗体诊断结核病的准确率为91.48%(247/270),灵敏度为93.30%(195/209),特异度为85.25%(52/61)。结论 结核抗体LAM检测用于辅助诊断结核病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及灵敏度,可为临床积极制定治疗及控制感染方案提供依据。
薏苡仁中呕吐毒素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薏苡仁为药食同源的常用大宗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功效。其原植物薏苡为禾本科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气候原因易受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黄色镰刀菌F.culmorum等FG-4592作用产生呕吐毒素等多种真菌污染。《中国药典》2351真菌毒素测定法中呕吐毒素检测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检测周期长MLN4924,费时、费力,不能满足药品的现场质量检测要求。通过将呕吐毒素进行化学衍生,与蛋白偶联后获得呕吐毒素的完全抗原。利用抗体制备技Hepatic progenitor cells术,制备呕吐毒素的单克隆抗体,通过方法学考察,进而建立薏苡仁中呕吐毒素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基于薏苡仁中呕吐毒素ELISA的IC_(50)为3.88μg·L~(-1),加样回收率为77.32%~93.73%,RSD为4.6%~9.7%。利用所建立的ELISA方法,测定了14批薏苡仁样品中的呕吐毒素残留量,并使用LC-MS进行验证,发现2种检测方法测定结果相关性为0.997 8,表明所建立的酶联免疫方法可用于薏苡仁中呕吐毒素残留量的定量检测,可以实现薏苡仁中呕吐毒素残留的快速定量检测。
海洋天然产物中吲哚类生物碱骨架化合物的合成
海洋吲哚类生物碱因其多种多样的药理活性而备受药物开发领域的关注。然而从天然来源分离生物活性化合物是困难的、昂贵的和非常耗时的,因此化学家们将目光聚集在可以更高效地提供大量的此类化合物的有机合成途径。如何开发更高效、经济、绿色的策略来合成优势杂环吲哚环骨架化合物,日益成为了化学家们的研究热点。与此同时,具有抗菌、抗癌、抗病毒、抗惊厥等生物活性的1,2,3-三唑骨架结构作为一种有趣的杂环药效基团在药物开发中备受关注并用于合成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在这些发现的鼓舞下,化学家将1,2,3-三唑活性部分选择性地结合到吲哚骨架中作为连接两个活性药理部分的纽带,制备了大量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含三氮唑的吲哚化合物。然而,许Navitoclax molecular weight多关于吲哚类生物碱衍生物的全合成通常需要预活化底物、使用强酸或强碱、反应条件苛刻、反应步骤繁多,使其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受到限制。鉴于以上研究,并考虑到近年来吲哚骨架与三唑骨架在药物开发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本课题将研究方向转向了开发更高效、经济、绿色的策略来制备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含三氮唑的吲哚杂环化合物的策略。为了响应“绿色化学”的号召,本课题通过有机硒促进的自由基串联叠氮化-环化反应来制备叠氮基吲哚,然后利用反应条件温和的点击反应将三唑环引入吲哚母核来制备所需产物。该方案有效避免了预活化底物、反应条件苛刻、反应步骤繁多等缺点并通过一种新颖的叠氮反应方法获得了叠氮化吲哚,随后使用经济易得的铜催化剂作为环加成反应的催化剂将叠氮化吲哚以较高的产率地转化为所需产物。最后,对部分含有代表性取代基的最终产物进行了体外抗菌活性研究Plant cell biology,化合物4e、4j、4b、4a、4d、4k、4o、41对枯草芽孢杆菌表现出了良好的抑制效果,化合物4o、4c对大肠杆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效CP-690550果。
羊外周血转移因子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研究
病毒性疾病和疫苗免疫失败常导致畜禽免疫力低下和抗病能力差,如动物免疫后抗体滴度低、持续时间短、只针对一种亚型的抗体、需要多次免疫等问题,通常使疫苗的免疫保护率不理想,使得传统疫苗免疫需面对多重挑战。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TF)作为细胞因子类佐剂,能够促进机体产生抗体,提高抗体水平和延长抗体保持时间,增加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数量,从而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本研究通过检测羊外周血转移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并评估其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今后产业化转移因子的原料来源提供有力的保证,也将对我国畜禽健康养殖发挥巨大的作用。本研究主要对羊外周血转移因子的生物hereditary nemaline myopathy学特性进行检测,并探究其临床应用价值。分别检测了样品中的多肽含量(标准线性回归法)、核糖含量(标准线性回归法)、鉴别检验(茚三酮反应和OD_(251)/OD_(280)比值)、游离氨基酸含量(国标法)、外源病毒(ELISA方法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活性(E玫瑰花环法)等指标。结果表明羊外周血转移因子的多肽含量为3.selleck GDC-00681 mg/m L、核糖含量为122.7μg/m L、茚三酮溶液反应显蓝紫色、OD_(251)/OD_(280)≥1.9、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1 mg/m L、外源病毒检测无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活性值为25%。本研究制备的羊外周血转移因子的多种生物学特性指标高于市售同类制品商品A和商品B,说明其具有较好的生物学特性,应用前景良好。同时对羊外周血转移因子进行了临床应用评估,分别检测其对新城疫抗体滴度(血凝抑制试验)、禽流感抗体滴度(血凝抑制试验)以及对传染Tofacitinib试剂性支气管炎抗体(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的影响,分别于免疫后7天、14天和21天检测抗体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商品A、商品B)相比,羊外周血转移因子组样品的抗体水平在免疫后7天、14天和21天均增加,新城疫抗体滴度和禽流感抗体滴度高于转移因子同类制品,且传染性支气管炎抗体显著高于转移因子同类制品(p<0.01)。说明羊外周血转移因子具有良好的增强免疫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使用的羊外周血转移因子各项指标高于市售转移因子同类制品,具有较高的多肽含量、核糖含量、核酸浓度、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活性值;与疫苗联合使用时,能增加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抗体水平,且高于转移因子同类制品的抗体水平。羊外周血转移因子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转移因子的提取来源提供了新方向。
机械通气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目的:对机械通气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public biobanks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数据库(VIP)中发表的机械通气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筛选、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并使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篇相关文献,涉及5 290例机械通气病人,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者1 46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白蛋白<30 g/L、气管切开、多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7 d、抗菌药物联用、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D-Lin-MC3-DMA细胞培养 d、糖皮质激素治疗>3 d是机械通气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现有证据VX-765说明书表明,吸烟、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白蛋白<30 g/L、械通气时间≥7 d、气管切开、多次气管插管、抗菌药物联用、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治疗>3 d是机械通气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医务人员应针对以上危险因素进行精准干预,以降低机械通气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临猗县中医医院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32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未含服硝酸甘油片为A组Biosensor interface(n=16)和NSC 119875含服硝酸甘油片为B组(n=16)。利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平面重建(multi-plane 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VP-TNKS656 molecular weightntensity projection,MIP)对原始图像进行重建。对比分析两组冠状动脉管腔直径和分支数情况。结果:通过观察A、B两组冠状动脉管腔直径及成像支数的差异,发现B组的成像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检查可获得丰富的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学结果,能直观、清晰地显示狭窄率,显著提高准确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