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CA基因缺陷的恶性肿瘤患者使用PARP抑制剂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PARP抑制剂对FANCA基因缺陷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大庆龙南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Ⅱ~Ⅲ期无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s,BRCA)突变的卵巢癌患者为CP-690550采购研究对象,根据FANCA基因检测结果将其分为有FANCA基因突变组(n=25)及无FANCA基因突变组(n=35),所有患者均接受完成4~6周期铂类基础方案化疗后再行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不selleckchem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后,有FANCA基因突变组ORR、DCR分别为48.00%、84.00%,均明显高于无FANCA基因突变组的22.86%、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9、4.861,P<0.05)。两组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随访结果显示,有FANCA基因突变组患者PFS显著长于无FANCA基因突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64Medium chain fatty acids (MCFA),P<0.001)。结论 FANCA突变的卵巢癌患者应用PARP抑制剂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并可显著延长PFS。

中草药活性成分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中草药是中国传统的纯天然药物,PI3K/Akt/mTOR抑制剂具有来源极广、药物残留少、毒副作用微小和无抗药性等优点。中药材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日常保健和临床医疗中。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安全性、温和、低刺激性的中草药活性成分作为天然添加剂应用在化妆品中。同时,含中草药的化妆品在全球市场上JNJ-42756493体内实验剂量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加,这为中草药及其活性成分在化妆品中的运用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动力。首先,总结了中草药中6种常见活性成分,如酚类化合物、类黄酮、皂苷、萜involuntary medication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和天然多糖的结构和功能;接着,综述了中草药活性成分的5大功效:保湿、祛斑美白、防晒、抗皱与祛痘及作用机制;最后,提出了中草药功效性成分在化妆品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未来发展方向。

Nell-1蛋白通过Wnt/β-catenin通路调控人上颌窦黏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Nell-1(Nel-like type 1 molBio-based chemicalsecule)蛋白对人上颌窦黏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axillarErdafitiniby sinus membran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并鉴定人MSMSCs。使用Nell-1蛋白(10、100、1000 ng/mL)诱导MSMSCs,利用CCK-8法和细胞活死染色法检测细胞活性变化;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细胞成骨能力改变;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成骨相关因子mRAdezmapimod体外NA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成骨蛋白表达情况。结果:Nell-1蛋白对MSMSCs有一定的促增殖作用;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显示各实验组成骨效果优于对照组;qRT-PCR、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00 ng/mL的Nell-1显著促进β-catenin、Runx-2、OCN等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Nell-1蛋白可通过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表达提高MSMSCs体外成骨分化能力。

NLRP3抑制剂MCC950对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NLRP3抑制剂MCC950对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组(NA组)、干预组(MCC950组)和PBS对照组,NA组经皮下注射20μg卵清蛋白(ovalbumin,OVA)、75μL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 adjuvant,CFA)、25μL PBS的混合液,第21及22天均以1%OVA混悬液雾化吸入激发10 min;MCC950组处理同NA组,于雾化吸入前连续3 d经腹腔注射MCC950,50μg/g体重;PBS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给予相同剂量PBS经皮下/腹腔注射或雾化吸入。末次雾化后测定小鼠气道高反应性;末次雾化24 h后,制备小鼠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Wright-Giemsa染色法进行细胞分类计数,ELISA法测定IL-17A、IL-18和IL-1β的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力;取小鼠肺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LRP3、caspase-1、IL-1β及RORγt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并进行组织病理分析。结果 与PBS对照组比较,NA组小鼠气道反应性明显增强(P <0.05);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量、巨噬细胞数量、IL-1β、IL-17A、IL-18的表达水平、MPO活力及肺组织NLRP3、IL-1β、RORγt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均<0.01);支气管及小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增多,炎症指数明显升高(P <0.001)。与NA组比较,MCC950组小鼠气道阻力明显降低(P <0.05);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量、巨噬细胞数量、IL-1β、IL-17A及IL-18表达水平、MPO活力及肺组织IL-1β、RORγt LXH254体内实验剂量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3-MA核磁降低(P均<0.01),肺组织NLRP3、caspase-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肺组织内炎性细胞渗出明显减轻,炎症指数明显降低(PAntibiotic de-escalation <0.05)。结论 MCC950可减轻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反应,其通过抑制NLRP3/IL-1β/IL-17A信号通路,减少下游炎症因子产生,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而发挥作用。本实验为MCC950用于该类型哮喘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直方图分析评估浸润性乳腺癌分子亚型及预后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直方图参数分析评估浸润性乳腺癌分子亚型及预后因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其中乳腺IVIM-DWI图像经后处理生成真实扩散系数(D)、伪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定量参数图,并对参数图进行直方图分析,获得各参数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中位数以及第10、90百分位数(10th、90th)、偏度、峰度。应用Logistic回归构建乳腺癌分子亚型及预后因素GW-572016临床试验的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能力。结果:对于分子亚型的预测,HER2过表达型与非HER2过表sports and exercise medicine达型模型的诊断效能最高,AUC达0.897(95%CI:0.822~0.948),Luminal型与非Luminal型模型的AUC为0.874(95%CI:0.795~0.931),三阴性型与非三阴性型模型的AUC为0.789(95%CI:0.698~0.862)。对于预后因素的预测,Ki-67表达情况模型的诊断效能最高,AUC达0.810(95%CI:0.722~0.880),淋巴结转移模型的AUC为0.718(95%CI:0.613~0.808)。结论:基于IVIM-DWI直方图参数构建LEE011化学结构的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的分子亚型及部分预后因素。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肝癌及癌旁组织分子特征研究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同时也是大部分药物的作用靶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以蛋白质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技术研究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内全部蛋白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现阶段,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可对生物样本中蛋白质进行深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推动了生命科学和医学等相关研究的进展。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发病率第四位、死亡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主要分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 CCA)。原发性肝癌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通常在确诊时已是晚期,失去手术机会,预后差,复发率高,生存质量不容乐观。目前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手段有限,缺乏合适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和分子靶向药物。因此需要深入了解原发性肝癌内在的生物学联系和疾病分子特征,以CP-690550使用方法寻找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及潜在药物靶标。在此前已有的HCC蛋白基因组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首先揭示了i CCA的全景式分子图谱,确定疾病分型并进行亚型特征分析,发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为肝癌的临床预后分析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其次,通过对HCC癌旁组织(Normal tissue adjacent to tumor,NAT)和正常肝脏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揭示其异质性和分子特征,发现潜在生物标志物和疾病进展相关的蛋白质,从而为HCC临床早期诊断提供组学数据支持。第一部分工作我们采用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获得了中国i CCA患者的大队列临床组织样本的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数据,联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微生物组学数据,进行多组学联合分析。通过i CCA全景式分子图谱分析,发现i CCA样本中含有黄曲霉毒素诱导的基因突变“指纹”,且其与肿瘤的发生、增殖和免疫抑制有关。体细胞染色质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alteration,CNA)的顺/反式效应影响m RNA、蛋白质和磷酸化蛋白质的表达丰度,通过通路富集分析发现CNA的顺/反式效应与一些蛋白质丰度的变化及部分信号通路的变化相关性较大。此外,遗传信息突变的相关信号谱显示,TP53、KRAS、BAP1和IDH1/2基因突变会改变下游相关蛋白质和磷酸化的丰度,从而影响到疾病的发生发展。TP53/KRAS双突变可能通过整合素-Fak/SRC途径促进了i CCA的转移,从而导致更差的预后表现。通过与药靶数据库进行联合分析,发现不同基因突变肿瘤中高表达的蛋白质可作为潜在的个性化药物治疗靶标,并对携带对应基因突变患者来源的原发癌细胞系(Patient-derived primary cancer cell lines,PDPCs)进行了验证。通过蛋白质组分析,i CCA患者被分成了4个亚型,组学数据整合分析揭示4型患者具有各自特异性的亚型特征。通过降维分析,找到了可特异性区分4个亚型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并在不同i CCA大样本队列中通过组织芯片进行了多色荧光染色验证。采用临床风险模型对蛋白质组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两种i CCA潜在的预后蛋白质生物标志物HKDC1和SLC16A3蛋白,其预后指示价值均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在独立队列肝癌临床样本中得以验证。发现FGFR2基因的融合突变可导致Rho GTPase通路的激活,从而导致i CCA的发生发展。此外确认细节,通过免疫多肽组学实验,我们成功在过表达了FGFR2-BICC1融合蛋白的i CCA细胞中鉴定到包含融合区段的新生抗原小肽,提示了个性化免疫治疗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工作我们采用基于数据非依赖采集模式(Data 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获得了106例包含了正常肝脏组织、HCC NAT和HCC肿瘤组织的深度蛋白质组学数据,通过多层次整合分析,揭示HCC NAT的分子特征和异质性。结合前期研究中的基于TMT标记的159例HCC NAT样本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基于肿瘤组织蛋白质组的3个亚型中NAT的蛋白质呈现差异表达,且发现NAT可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组织的分子特征。通过对表达变化最大的759种蛋白进行聚类分析,将159例NAT分成2个亚型,且患者的预后和复发有着显著差异,2个亚型也具有不同的亚型特征。采用DIA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对正常肝脏组织、两个亚型的NAT及其配对的肿瘤组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亚型1 NAT的蛋白表达和通路富集情况与正常肝脏组织相似,通过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分析,发现一些蛋白质可能参与HCC早期事件,其中包括13种在NAT中上调的分泌蛋白。而通过对比亚型2中的NAT和正常肝脏组织的蛋白表达情况,发现二者有着更为显著的差异,下调的蛋白主要富集在代谢性相关通路中。此外,我们按照正常肝脏组织、NAT和肿瘤组织的顺序对鉴定到的蛋白进行mfuzz聚类分析,发现了762种表达递减的蛋白,且主要富集在脂肪酸代谢、细胞氨基酸代谢、脂质分解代谢、有机阴离子转运和核苷二磷酸代谢等代谢性生物过程中。此外还发现了365种表达递增的蛋白,可能参与HCC肿瘤的发生发展,尤其是代谢性蛋白。通过多个数据库比对,筛选出9种与预后不良相关的代谢性蛋白,其中有7种已被报道与HCC的发生发展有关,通过对另外2种蛋白质(GPD1L和SRM)进行细胞功能实cognitive fusion targeted biopsy验,结果表明这2种蛋白质可能会促进HCC的发生发展。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分别对i CCA和HCC NAT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揭示原发性肝癌内在的生物学机制,为其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组学数据依据。

2014—2018年三门峡市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三门峡市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 利用三门峡市肿瘤登记处的肿瘤发病与死亡数据,计算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标化率和累积率(0~74岁),主要恶性肿瘤发病、死亡顺位。结selleckchem NSC125066果 2014—2018年,三门峡市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为302.40/10万(男性293.43/10万,女性311.28/10万),中标发病率211.62/10万(男性208.95/10万,女性218.51/10万),累积率(0~74岁)为22.60%(男性23.19%,女性22.46%);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66.08/10万(男性201.52/10万,女性130.98/10万biohybrid system),中标死亡率为113.16/10万(男性141.67/10万,女性87.40/10万),累积率(0~74岁)为12.11%(男性15.53%,女性8.98%)。全人群、男性、女性发病率及中标发病率APC值为0.70%~10.00%,变化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0.50~3.00,P值均>0.05),全人群死亡率、男性死亡率和中标率、女性中标率APC值为3.50%~12.10%,变化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10~4.30,P值均>0.05);全人群死亡中标率、女性死亡率APC分别为9.70%、7.30%,均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30、5.60,P值均<0.05)。年龄别发病率、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发病前10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宫颈癌、白血病、前列腺癌,占CB-839细胞培养75.26%;死亡前10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胰腺癌、乳腺癌、胆囊及其他癌、白血病、脑与神经系统肿瘤,占81.55%。结论 2014—2018年三门峡市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较为平稳,肺癌、乳腺癌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癌种,应加大综合防治力度。

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RSL3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收的年龄≥40岁的体检者426例,接受了碳13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和幽门螺杆菌分型抗体检测,完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根据~(13)C-UBT检测结果将人群分为Hp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根据幽门螺杆菌分型抗体检测结果将Hp感染组人群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分别比较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高危组和低危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CP)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Hp感染组CP检出率大于非感染组(P=0.043),平均CIMT大于非感染组(P=0.043)。Hp高危感染组CP检出率大于低危组(P=0.032),平均CIMT大于低危组(P=0.014)。Hp感染组中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尿酸水平明显CL 318952配制高于非感染组(P<0.05)。Hp高危感染组中年龄、体重指数、总胆固醇、LDL-C和血尿Immunosandwich assay酸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危Hp感染是中老年人群发生CP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 中老年人群中Hp感染尤其是高危Hp感染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高危Hp感染是中老年人群发生CP的危险因素。

肉桂醛通过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机制

目的: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及手术制备全层皮肤缺损的方法制备Telaglenastat纯度糖尿病大鼠创面模型,观察肉桂醛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情况的影响,并基于PTEN诱导假定激酶(PINK)1/帕金森病蛋白(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探讨肉桂醛对糖尿病大鼠创面的治疗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糖尿病组36只,糖尿病组随机分为模型组、肉桂醛组和贝复新组,每组12只,空白组与模型组创面常规消毒后予生理盐水,肉桂醛组创面局部外敷含4 μmol·L~(-1)肉桂醛的聚乙二醇400(PEG400)凝胶,贝复新组创面外敷贝复新凝胶,每日换药1次。观察各组创面愈合率,取干预后7、14 d大鼠创面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局部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IHC)检测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胶原纤维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IF)、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PINK1、Parkin、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腹腔注射STZ后,糖尿病组大鼠随机血糖值均高于16.7 mmol·L~(-1),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且在造模后一段时间持续保持高血糖状态。与空白组比较,模型Protein antibiotic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愈合情况较差,创面愈合率显著降低(P<0.01);干预后7 d,空白组创面已有鳞状上皮覆盖,模型组创面仅创缘少量结痂,创面中大量炎细胞浸润,组织IL-6、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1),PINK1、Parkin、LC3Ⅱ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干预后14 d,空白组创面肉芽组织成熟,愈合良好,模型组创面炎细胞浸润和红细胞渗出尚未完全消退,组AZD2281体内实验剂量织VEGF、胶原纤维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INK1、Parkin、LC3Ⅱ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肉桂醛组和贝复新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较好,创面愈合率显著升高(P<0.01),干预后7 d组织IL-6、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INK1、Parkin、LC3Ⅱ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干预后14d组织VEGF、胶原纤维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1),PINK1、Parkin、LC3Ⅱ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肉桂醛能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上调创面愈合率,降低炎症因子IL-6、TNF-α的水平,增加VEGF、胶原纤维蛋白的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PINK1/Parkin信号通路表达,激活线粒体自噬,抑制炎症反应,增加血管新生和胶原合成,从而达到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目的。

SLC16A11、SLC16A13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关联性分析

目的 探讨SLC16A11和SLC16A13基因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四医院和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五医院的住院患者和体检人群1 039例。其中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421例,为病例组;健康者370例和HBV自然清除者248例,分别为对照组。采用χ~2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等统计分Roxadustat析方法,对SLC16A11、SLC16A13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Medicaid prescription spending相关性肝癌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计算比值比。结果 以HBV自然清除人群为对照,与AA基因型相比,携带SLC16A13 rs4796576位点AG基因型可以显著增加患癌风险(OR=1.544,95%CI:1.073~2.224);与C等位基因相比,在显性模型中,携带G等位基因同样显著增加患癌的风险(OR=1.530,95%CI:1.079~2.170)。结论 以Fer-1HBV自然清除人群为对照,SLC16A13 rs4796576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罹患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