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面条是我国乃至亚洲其他一些国家最常见的主食之一,但传统的小麦面条弹性不足且易老化,同时缺乏赖氨酸。因此,提升小麦面条的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小麦面筋蛋白为研究对象,探究蛋清粉协同热诱导处理对小麦面筋蛋白凝胶性质、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及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小麦面条为研究对象,研究蛋清粉添加量对小麦面条食用品质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揭示蛋清粉添加量与其食用品质及营养品质的量效关系,为蛋清粉在非发酵型面制品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蛋清粉添加量对热诱导小麦面筋蛋白凝胶特性及分子结构的影响,揭示热诱导条件下,蛋清蛋白与小麦面筋蛋白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蛋清粉的添加显著提高了热诱导面筋蛋白的凝胶特性(P<0.05)和凝胶持水性,且随着面筋蛋白/蛋清粉质量比从10:1增加到10:4时,面筋蛋白–蛋清蛋白的凝胶强度从950 g显著增加至3618g,T_(21)、T_(22)和T_(23)也均呈现出先快速降低后趋于平缓的趋势(P<0.05);且面筋蛋白–蛋清蛋白复合凝胶的凝胶强度与其二硫键(S-S键)含量和β-折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表面疏水性(H_0)、β-转角和谷蛋白大聚体(GMP)粒度呈显著负相关。此外,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蛋清蛋白与醇溶蛋白或谷蛋白经热诱导后,可提取ω-醇溶蛋白、α-醇溶蛋白、γ-醇溶蛋白、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的含量均随着蛋清粉添加量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表明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均会与蛋清蛋白发生结合,Anti-periodontopathic immunoglobulin G且蛋清蛋白与醇溶蛋白的结合主要为S-S键,与谷蛋白的结合主要为疏水相互作用力和S-S键。(2)研究热诱导时间对面筋蛋白─蛋清蛋白凝胶消化特性及空间构象的影响,并从分子水平揭示不同热诱导时间下蛋清蛋白与小麦面筋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面筋蛋白–蛋清蛋白凝胶的消化水解率随加热时间(0~30 min)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随着面筋蛋白/蛋清粉质量比(10:1~10:4)的增加呈现出先快速增加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此外,相互作用和空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加热时间大于10 min时,面筋蛋白–蛋清蛋白凝胶的H_0显著降低(P<0.05),游离巯基含量显著降低(P<0.05),S-S键含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β-折叠显著增加(P<0.05),β-转角显著减少(P<0.05),表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10~30 min),面筋蛋白结构变得更为致密,从而抑制蛋白酶的水解。从微观结构可以看出,疏松的面筋结构有利于蛋白酶发生作用,进而提高蛋白质的消化水解率,但加热时间的增长会促进蛋白间的聚集,增加网络结构的密度,不利于蛋白质的消化水解。(3)研究蛋清粉添加量对面条食用品质(筋道、弹性和硬度)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构建蛋清粉添加量与其食用品质及营养品质的相CP-456773关性。结果表明,当蛋清粉添加量小于3%时,面带的拉断力呈现增加的趋势,大于3%时则出现降低的趋势;而面带的粘附特性则随着添加量的增加显著selleck NMR增加(P<0.05)。此外,蛋清粉的添加能够显著提高熟面条的筋道、弹性和硬度(P<0.05),其中筋道从228.19 g·mm显著增加至739.65 g·mm,弹性从23.57 g/mm显著增加至32.43 g/mm,硬度从179.29 g显著增加至338.60 g;且面条的筋道、弹性和硬度与热诱导面筋蛋白–蛋清蛋白凝胶的S-S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H_0和β-转角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清蛋白和球蛋白未与蛋清蛋白发生结合,而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会与蛋清蛋白发生结合。此外,蛋清粉的添加能够显著提高煮后面条的营养品质,且随着蛋清粉添加量从1%到5%,熟面条的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尤其是Lys从6.90 mg/g蛋白质显著增加至17.90 mg/g蛋白质(P<0.05),达到成年人日常对Lys的需求量。
基于已知疾病基因构建共表达网络识别胃癌进展及预后相关非编码基因
本研究旨在总结整理已有胃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出非编码基因在胃癌的进展及预后中起的关键作LBH589作用用。通过胃癌患者编码及非编码基因的表达数据,结合已知胃癌致病基因,进行编码基因与非编码基因的共endocrine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表达计算,识别出由miRNA介导的并且与已知胃癌基因互作的lncRNA,挖掘出三者(mRNA-miRNA-lncRselleckchem GSK126NA)相互作用的模块,进而对模块进行筛选,并对疾病相关的显著模块的基因进行生存分析。除已知的胃癌相关基因外,研究也使用了差异表达的胃癌基因,这些基因显著的富集在细胞增殖、细胞粘附、肌肉收缩、血管重塑、细胞分裂、染色体分离等生物过程,这些生物过程都与胃的基础功能及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分值最高的三元组模块内核心基因BGN在胃癌患者中显著高表达,而且和胃癌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同时也发现该模块内的miRNA has-miRNA-153-5p和has-miRNA-5001-5p均为已证实的胃癌相关基因;模块内的mRNA和miRNA的表达异常可能是由于与他们显著相关的lncRNA的表达异常导致的。本研究为胃癌已知致病基因的表达异常研究找到了新突破口,潜在的胃癌相关的非编码基因的发现为胃癌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邛崃市免费体检老年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与聚集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邛崃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服务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情况,为促进老年人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20年邛崃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体检数据,采用χ~2检验或χ~2_(趋势)检验分析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人口社会学特chemical pathology征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情况。结果 有96.00Bucladesine molecular weight%的老年人具有1项及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3项及以上占53.77%。单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首位是高血压,患病率为64.51%,不同年龄组、不同职业、不同医疗支付方式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上3类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最高的分别是:75~岁组(68.19%),生产/运输/服务业人员(71.38%),商业/公费医疗人群(78.81%)。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医疗支付方式、不同年龄组人群3项及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及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风险:男性是女性的1.479倍,生产/运输/服务业人员是脑力劳动者的1.582倍,离异人群是在婚人群1.539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公费医疗人群分别是贫困救助医疗人群的1.814倍和1.994倍,65~79岁组和80岁以上年龄组发生3项及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比例分别为55.09%、44.64%。结论 邛崃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的老年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及聚集暴露率较为严重,应通过项目对有重要人口确认细节社会学特征人群进行综合干预。
基于小分子筛选的嗅上皮类器官培养体系的建立
嗅上皮接收和传导气味信号,是嗅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嗅上皮的损伤在通常情况下可自发恢复,但特定疾病或衰老造成的嗅上皮损伤会引起嗅觉功能减退和嗅觉障碍。嗅上皮主要由基底细胞、支持细胞以及嗅感觉神经元组成。为了在体外建立包含多种细胞类型的嗅上皮类器官,我们采用细胞3D细胞培养技术,通过筛选小分子药物,构建了包含多种细胞类型的嗅上皮类器官模型,包含水平基底样细胞、球形基底样细胞、支持样细胞和嗅感觉Probiotic characteristics神经元样细胞多种细胞类型。类器官培养体系中多种生长因子和小分子化合物在细胞增殖速度、细胞组成以及不同细胞类型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等方面对类器官产生影响。Wnt信号通路激活剂CHIR-99021能够提高嗅上皮类器官的成克LY2157299分子式隆率和增殖速度且有利于提高嗅上皮类器官中嗅感觉神经元样细胞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培养体系的任一因子均能提高类器官中c-Kit阳性的球形基底样细胞克隆比例;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维生素C均有利于类器官中水平基底样细胞标志基因的表达。该研究建立的嗅上皮类器官系统模拟了嗅上皮干细胞分化产生多种嗅上皮细胞类型的过程,为研究嗅上皮组织损伤再生、嗅觉障碍病购买MC3理机制和筛选治疗嗅觉障碍的药物提供了研究模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非酒性精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高危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Reactive intermediates1年6月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诊断治疗的NAFLD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择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记录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NAFLD发病的高危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46~60岁、吸烟、体重指数(BMI)≥25 k购买BIBW2992g/m2、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总胆固醇(TC)>6 mmol/l、三酰甘油(TG)≥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3.37 mmol/l、谷丙转氨酶(ALT)>40 U/L、谷草转氨酶(AST)>40 U/L的患者NAFLD发病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46~6Dorsomorphin使用方法0岁、BMI≥25 kg/m2、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TC>6 mmol/l、TG≥1.7 mmol/l、LDL≥3.37 mmol/l是NAFLD发病的高危因素(P <0.05)。结论 影响NAFLD发病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等不可调控因素以及BMI、合并症、血脂水平等可调控因素,临床上根据患者情况,通过干预可调控因素,以达到预防治疗NAFLD的效果。
老年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感染者核酸转阴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Omicron变异株在老年非重症感染者的转阴时间,并探讨影响病毒核酸转阴的相关因素。方法 104例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非重症病人根据病毒核酸转阴时间被分为早期转阴组(<10 d)和晚期转阴组(≥10 d)。收集并比较2组病人人口学资料、疫苗接种、基础疾病、血常规、生化指标、炎症指标、每次病毒核酸检测ORF1ab基因和N基因Ct值,并对转阴时间的影响因素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在老年非重症感染者的平均转阴时间为(10.21±3.51)d,早期转阴组平均转阴时间为(7.26±1.54)d,晚期转阴组平均转阴时间为(12.96±2.44)IACS-010759体内实验剂量d。2组年龄generalized intermediate,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肺病的比例,新冠疫苗加强接种比例,首次病毒核酸Ct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Omicron变异株转阴时间与年龄、慢性心力衰竭、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呈正相关,与新冠疫苗加强接种,首次病毒核酸基因Ct值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新冠疫苗加强接种、首次病毒核酸Ct值是核酸转阴Others抑制剂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新冠Omicron非重症感染者核酸转阴时间差异大,影响因素多;年龄、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首次病毒核酸Ct值是核酸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对老年群体行疫苗加强针接种可缩短核酸转阴时间。
326例患者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分析
目的 探讨成年住院人群中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现状并进行相关疾病负担分析。方法 选择西安市阎良区成年住院患者中慢性心力衰竭样本326例纳入分析。对3年的流行现SBE-β-CD分子量状进行描述分析,同时初步分析疾病负担情况。研究测定了患者住院期间生命质量。结果 研究中男性患者196例,Biological life support占60.12%,平均年龄(57.14±13.64)岁。心功能I~IV级分别所占比例最高的为Ⅲ级,最低的为I级;病因顺位第一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依次排列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瓣膜。此外,患者原发疾病病程平均水平(7.14±3.05)年。患者住院期间血压超标比例26.99%。受检对象平均住院天数(12.97±4.52)d,不同年龄段、不同心功能等级以及不同原发疾病、不同原发疾病病程的患者之间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试对象住院期间平均医疗费用中位数31 373.70(15 250.65,47 005.15)元。研究心衰患者生命质量得分为(44.65±14.47),身体领域为(35.91±12.58),情绪领域为(53.66±19.81)。男性患者的生命质量更低;扩张性心肌症和高购买Trichostatin A血压引起的心衰生命质量更低;心功能等级增加,生命质量得分减低。结论 近年西安市阎良区成年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高龄、心功能等级高以及心肌症和高血压性心脏病、原发疾病病程常的患者间住院时间更长,医疗费用消耗也更高;男性患者、扩张性心肌症和高血压引起的心衰患者、以及心功能等级更高生命质量更低。
认知干预与康复护理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究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中运用认知干预与康复护理的效果,及对其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择本院2021年6月~2022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4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采取常更多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运用认知干预与康复护理的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正态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2 检验。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研究组患者两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S)评分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Unani medicine>0.05),护理干预后,两组FMAS、ADL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且研究组患者两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PF-02341066 MW.05);护理干预前,两组躯体疼痛、生理机能、精神健康、精力及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各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且研究组患者各方面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中运用认知干预与康复护理的效果更为明确,可有效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并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进而利于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提高。
基于双心理论探讨中青年高血压
双心医学是一种将精神心脏病学和心理医学专业交叉发展和综合产生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和解决精神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以及由心血管疾病直接影响精神心理所形成的疾病,进行及时、必要、合理地诊疗和干预。近年AG-221供应商来,现代医学对双心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相关疾病的诊疗方案有了新的对策。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和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血压患病人群已出现年轻化趋势。但中青年高血压起病多呈“隐匿性”,再加上中青年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容易忽略疾病的发生和进展,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所以,中青年高血压是未来中国Tamoxifen心血管病防控工作需要着重关注的对象。相较于目前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案,中医药已被广泛应用于中青年高血压的临床诊疗中,其具有多途径、多切入点的优势,治疗效果显著、安全且副作用低、医疗费用少,还可降低西药的临床副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基于双心理论,立足中医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探讨中青年高血压的病因病机、五脏理论基础、脏腑论治mouse bioassay,以期为今后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提供新思路。
益肺养阴方治疗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中药益肺Trichostatin A使用方法养阴方联合常规西医化疗治疗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就诊的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予益肺养阴方+标准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标准化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Tooth biomarker结果 试验组及对照组各纳入36例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在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χ~2=0.116,P=0.773),但试验组1月末痰菌阴转率高于对照组(84.4% vs 60%,χ~2=4.623,P=0.032),3月末及6月末空洞闭合率高于对照组(3月末χ~2=4.246,P=0.039;6月末χ~2=4.112,P=0.043),3月CH-223191说明书末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t=-2.182,P=0.032)。在安全性方面,试验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Z=-2.181,P=0.029)、肝功能异常(13.88% vs 30.55%,P=0.012)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11.11% vs 33.33%,P=0.047)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益肺养阴方加减联合常规西医标准方案可提高初治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的痰菌阴转率、肺部空洞闭合率,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