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豆芽孢杆菌发酵刺参中多糖的结构表征及消化特性研究

海参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被奉为“海八珍”之首,海参的加工以传统加工产品和简便化加工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仍然匮乏,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发酵海参产品仍处于空白阶段。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纳豆芽孢杆菌发酵鲜刺参的工艺条件,并提取发酵前后的刺参多糖,对其结构、抗氧化活性及消化酵解特性进行了对比,以期为开发新型发酵海参产品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单因素的基础上,以蛋白酶活性为检测指标,采用响应面法对纳豆菌发酵刺参的各个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通过Plackett-BurErastin使用方法man实验获得对蛋白酶活性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采用中心组合实验建立回归模型获得主要因素的最佳工艺条件:刺参添加量、葡萄糖添加量和接种量分别为3.5%、7.5 g/L和4%;在最佳条件下进行发酵medical consumables,蛋白酶活性达到535.12 U/m L,与预测值522.56 U/m L无显著差异,说明模型具有可靠性。采用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法提取发酵前后刺参多糖,发酵前后刺参多糖的组成成分无显著差异,总糖含量分别为51.91%和49.09%;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发酵前后刺参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果表明二者均由甘露糖、氨基葡萄糖、葡萄糖醛酸、氨基半乳糖、葡萄糖、半乳糖和岩藻糖组成,质量百分比分别为5.82:6.52:4.53:10.13:5.93:6.10:60.99和5.47:4.67:4.95:9.71:1.38:4.81:69.01;高效凝胶排阻色谱测定发酵前后刺参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7×10~(-6)和1.16×10~(-6);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发酵前后刺参多糖均含有岩藻糖、乙酰氨基以及硫酸基等取代基;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说明,发酵刺参多糖热稳定性降低。测定发酵前后刺参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发酵刺参多糖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高于刺参多糖,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低于刺参多糖,两种多糖均没有铁还原能力。通过体外模拟口腔-胃部-小肠消化,研究发酵前后刺参多糖的消化过程,在模拟口腔消化MS-275过程中,两种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和还原糖含量均没有变化,消化终点也没有游离单糖产生,说明发酵前后刺参多糖无法被唾液消化;在模拟胃部消化过程中,两种多糖相对分子质量没有变化,但是还原糖含量增加,消化终点检测出少量游离的葡萄糖醛酸,说明胃液无法消化发酵前后刺参多糖,但能使葡萄糖醛酸水解;在模拟小肠消化过程中,两种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变小,还原糖含量没有变化,消化终点也没有游离单糖产生,说明发酵前后刺参多糖能够被小肠部分降解。通过体外模拟实验研究肠道微生物对两种多糖的酵解特性,在酵解终点两种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总糖含量均降低,说明发酵前后刺参多糖能够被肠道微生物利用。采用16S r DNA扩增子测序研究两种多糖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发酵前后刺参多糖没有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物种丰度和均匀性,但能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消渴肾安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目的 以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验证为基础,探讨消渴肾安汤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消渴肾安汤及其主要成分治疗DKD潜在靶点和作用机制。首先预测消渴肾安汤的潜在活性成分及相应的靶点信息,通过TCMSP、BATMAN-TCM平台和文献补充的潜在目标,DKD数据来源于OMIM、DisGeNET和GeneCard等数据库。将消渴肾安汤和DKD之间的靶PD-0332991点进行匹配,通过Metascape分析蛋白相互作用(PPI)并作对应MCODE分析,通过分子对接实验验证主要靶点并预测作用机制。结果 共得到149种潜在生物活性物质和76个共同靶点KD025化学结构,富集结果显示自噬信号通路与消渴肾安汤的治疗效果相关。黄芩苷被认为是消渴肾安汤中的生物活性成分,排名前10通路中所得关联性最高的两个生物学靶点RAF1、BCL-2作为HIV- infected验证靶标,经分子对接后发现,黄芩苷和RAF1、BCL-2具有良好的结合效果,故RAF1、BCL-2可能是黄芩苷发挥作用的重要靶标。结论 消渴肾安汤治疗DKD作用机制与黄芩苷密切相关,可能通过作用于RAF1、BCL-2这两个靶标影响后续生物学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DKD进展。

金骨莲胶囊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目的:研究金骨莲胶囊对人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MDA-MB-231增殖的影响,探讨金骨莲胶囊对TNBC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技术,对金骨莲胶囊的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通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金骨莲胶囊(0.125,0.25,0.5,1,2 g·L~(-1))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HEnasidenib说明书oechst33258染色检测金骨莲胶囊处理MDA-MB-231细胞24 h后的细胞核凋亡形态学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金骨莲胶囊不同质量浓度和作用时间对MDA-MB-231细胞凋亡及周期分布情况。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原癌基因蛋白(c-Myc),细胞周期蛋白B1(cyclin B1)和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该研究利用UPLC-MS/MS技术鉴定了金骨莲selleckchem SB203580胶囊提取物中113个化合物成分。MTT比色法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金骨莲胶囊组(0.125,0.25,0.5,1,2 g·L~(-1))细胞抑制率显著增加(P<0.01),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13±0.02)g·L~(-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金骨莲胶囊组(1 g·L~(-1))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金骨莲胶囊组(0.5,1 g·L~(-1))细胞处于S期的数量明显增加(P<0.05,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金骨莲胶囊组(0.genetic clinic efficiency5,1 g·L~(-1))细胞中的PARP,c-Myc,cyclin B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金骨莲胶囊组(1 g·L~(-1))p-ER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金骨莲胶囊可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MDA-MB-231细胞MAPK信号通路有关。

体重指数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AZD1152-HQPA体内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72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根据BMI不同将患者分为正常组(18.5kg/m~2≤BMI<24.0kg/m~2,38例)、超重组(24.0kg/m~2≤BMI<30.0kg/m~2,26例)和肥胖组(BMI≥30.0kg/m~2,8例),比较分析不同BMI组患者的总生存期。结果 本研究中男女比例为1:1.4,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突变率为19.4%,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6-methyi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启动子甲基化比例为59.7%,36.1%的患者超重,11.1%的患者肥胖,70.8%(51/72)的患者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BMI、IDH、MGMT和手术切除方式均与患者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KPS评分<60分、BMI≥24.0kg/m~2、IDH突变、MGMT启动子甲基化和完全切除为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MI≥24.0kg/m~mediating role2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对数秩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均显著长于正常组(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BMI≥24.0kg/m~2是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不良Berzosertib的独立保护因素,且超重或肥胖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期明显长于正常体重患者。

鼻咽癌固定野和旋转调强放疗计划海马剂量差异比较

hepato-pancreatic biliary surgery目的 探讨采用固定野和旋转调强放疗技术联合有无均整器模式在鼻咽癌放疗中保护海马和不限制海马剂量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山东省肿瘤医院15例2021-03-25-2021-11-15接受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于患者CT图像上分别采用有均整器(FF)的固定野调强(IMRT)、无均整器(FFF)的IMRT、FF的旋转调强(VMAT)和FFF的VMAT模式制定4种放疗计划,分别命名为IMRT、IMRT-FFF、VMAT、VMAT-FFF。在满足临床要求的前提下,再设计4种放疗计划,增加海马作为危及器官进行优化,分别命名为SCH772984小鼠IMRT-H、I-FFF-H、VMAT-H、V-FFF-H。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统计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比较不限制海马剂量和保护海马的4种技术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8种计划均能满足临床要求。不限制海马剂量4组计划比较:对于计划鼻咽原发病灶及咽后淋巴结照射靶体积(PGTV),VMAT计划适形指数为0.85(0.05),优于VMAT-FFF计划的0.83(0.06),P=0.016;IMRT-FFF计划的D_2和均匀性指数分别为74.08(0.42)和4.35(0.76),均大于IMRT计划的73.75(0.32)和3.89(0.88),P值分别为<0.001和0.001;IMRT计划的靶区覆盖度为71.11(0.55),分别优于IMRT-FFF的71.02(0.40)和VMAT计划的70.80(0.68),P值分别为0.011和0.001。对于计划高危靶区(PTV),VMAT和VMAT-FFF计划的适形度分别为0.87(0.03)和0.85(0.02),优于IMRT和IMRT-FFF计划的0.83(0.02)和0.83(0.03),均P<0.001;IMRT-FFF计划的D_2和均匀性指数分别为73.52(0.30)和21.43(0.46),高于IMRT计划的73.37(0.15)和21.02(0.51),P值分别为0.001和0.048;IMRT和IMRT-FFF计划的靶区覆盖度分别为60.73(0.17)和60.62(0.35),优于VMATPCI-32765采购和VMAT-FFF计划的60.20(0.55)和60.28(0.50),P值分别为<0.001和0.005。对于计划低危靶区(PTV-L),4组计划的适形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和VMAT-FFF计划的D_2为57.84(0.44)和57.93(0.54),均匀性指数分别为7.98(1.27)和8.25(1.34),大于IMRT计划的56.90(0.48)和4.47(0.83)以及IMRT-FFF计划的56.84(0.52)和4.47(1.18),均P<0.001;IMRT和IMRT-FFF计划的靶区覆盖度分别为54.60(0.38)和54.42(0.32),优于VMAT和VMAT-FFF计划的53.51(0.37)和53.35(0.45),均P<0.001。对于危及器官,IMRT-FFF和VMAT-FFF计划的左右侧晶体最大剂量低于IMRT和VMAT计划,P值分别为0.002和0.001;与IMRT-FFF计划相比,VMAT-FFF计划能降低右侧腮腺的平均剂量[25.88(0.63)、25.57(0.46),P=0.001]、右侧海马的平均剂量[11.05(8.74)、10.11(6.24),P=0.001]、D_(100)[3.35(2.00)、2.76(2.34),P=0.011)]、D_(40)[9.33(8.91)、8.38(7.24),P=0.003]。与不限制海马剂量的计划相比,保护海马计划中海马最大剂量、平均剂量、D_(40)降低,均P<0.001。结论 鼻咽癌患者保护海马与不限制海马剂量计划的靶区剂量均满足临床要求。与不限制海马剂量的计划相比,保护海马的放疗计划降低了海马的最大剂量、平均剂量和D_(40)。VMAT和VMAT-FFF计划质量相当,VMAT计划较IMRT计划对保护海马以及其他危及器官有一定剂量学优势。

达格列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探讨将二甲双胍或达格列净予以早期Blood and Tissue Products糖尿病肾病患者和临床疗效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淄博市博山区中医院收治的8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常规治selleck化学疗联合达格列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PF-03084014体内实验剂量疗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血糖水平、肾功能指标及血清胱抑素C(Cys C)、同型半胱氨酸(Hcy)、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结果 对比不同组别(对照组及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可知,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即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两组患者血清空腹血糖(FBG)、血清餐后2h血糖水平(2hPBG)、血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α1微球蛋白(α1-MG)、血肌酐(Cr)、尿蛋白排泄率(UAE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血清Cys C、血清Hcy、血清NGAL水平均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更低(均P<0.05)。结论 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中,将达格列净予以患者能够能有效缓解病情,使其血糖水平得到改善,调节肾功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黄芩苷元对妊娠期糖尿病大鼠妊娠结局及免疫调节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黄芩苷元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大鼠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SD雌性大鼠采用高脂饮食联合STZ建立妊娠期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加药组大鼠口服黄芩苷元治疗。计算各组大鼠子Pexidartinib细胞培养宫指数、卵巢指数、胚胎总数和流产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损伤。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Apoptosis抑制剂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含量水平,ELISA检测外周血和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TNF-α)、白介素-10(IL-10)含量,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TNF-α和IL-10蛋白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大鼠比较,50、100 mg/kg黄芩苷元组和二甲双胍200 mg/kg组大鼠子宫指数、卵巢指数、胚胎总数显著增多(P<0.05),流产率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降低(P<0.05),ALT、AST、TC、TG和LDL含量显著降低(P<0.05),HDL含量显著升高(P<0.05),SOD含量升高,MDA和LDH含量降低(P<0.05),Bax/Bcl-2和TNF-α含量水平显著下调(P<0.05),IL-10含量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 黄芩苷元对妊娠期糖尿病大鼠妊娠结局具有调控作用。

孕早期血清IL-33和sST2及其比值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孕早期母体血清白介素(IL)-33、可溶性肿瘤抑制素2(sST2)水平及其比值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此网站。方法 选择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赤峰市医院早孕门SCH727965生产商诊于孕8~12周建档并定期产检的24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24~28周时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将其分为GDM组(n=40)和正常葡萄糖耐量(NGT)组(n=204),比较两组间孕早期(孕8~12周)的临床资料、血清IL-33和sST2水平、IL-33/sST2比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分析IL-33、sST2水平及其比值与OGTT时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GDM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孕早期IL-33水平及IL-33/sST2比值对GDM的预测价值。结果 GDM组孕妇的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早期增重,以及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TC)、γ-谷氨酰基转移Peptide Synthesis酶、碱性磷酸酶、IL-33、sST2水平均显著高于NGT组,IL-33/sST2比值低于NG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4~4.829、U=4.582,P<0.05)。GDM组孕早期血清IL-33水平及IL-33/sST2比值与孕中期OGTT时的FPG、HOMA-IR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434、-0.391、-0.546、-0.534,P<0.001),孕早期血清sST2水平与孕中期OGTT时的FPG、HOMA-IR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73、0.34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33、IL-33/sST2、Hb、TC均是发生GDM的影响因素(Waldχ~2值分别为14.551、14.039、5.678、7.072,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L-33、IL-33/sST2单一指标及回归方程联合指标均对GDM具有预测价值,联合指标的预测效能优于单一指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0%和88.73%。结论 GDM孕早期母体血清IL-33水平增加、IL-33/sST2比值降低,推测IL-33代偿性分泌不足与GDM发病有关,联合使用IL-33、IL-33/sST2、Hb、TC具有较好地预测GDM的价值。

HPLC法测定红细胞中6-硫鸟嘌呤核苷酸和6-甲基巯嘌呤的浓度及其在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药物监测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UV)测定人红细胞中硫唑嘌呤代谢物6-硫鸟嘌呤核苷酸(6-TGN)和6-甲基巯嘌呤(6-MMP)的浓度,用于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药物监测。方法:300 μL红细胞selleck产品裂解液加入二硫苏糖醇溶液(0.5 mol·L~(-1))60 μL,40 μL高氯酸(70%)沉淀蛋白后,酸性此网站条件下6-TGN水解生成6-硫鸟嘌呤(6-TG),6-MMP水解反应生成4-氨基-5-(甲硫基)羰基咪唑。Diamonsil C8(2)色谱柱(200 mm×4.6 mm, 5 μm),流动相为甲醇/20 m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含0.1%磷酸),梯度洗脱,流速0.95 mL·min~(-1),柱温30 ℃,6-TG、6-MMP检测波长分别为340 nm和303 nm。结果:6-TG在0.12~12 μLPA genetic variantsmol·L~(-1)、6-MMP在0.3~30 μmol·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批内、批间精密度及准确度满足要求,成功用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治疗药物监测。结论:本文考察了影响6-TGN和6-MMP水解反应的重要因素,开发出稳健、快速、操作简便的HPLC-UV法,可用于常规监测炎症性肠病患者红细胞中6-TGN及6-MMP浓度,为硫嘌呤类药物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西藏拉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对血清白蛋白的影响

目的:分析西藏拉萨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对血清白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八廓街道常住居民中2型糖尿病患者149例。将76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归为病例组,73例糖尿病不合并高血压患者归为对照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对血清白蛋白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的4个指标差异存在统计学Tamoxifen试剂意义,包括年龄(60.8±8.0岁vs 57.3±11.4岁,P<0.05获悉更多)、平均收缩压(147±16mmHg vs 117±13mmHg,P<0.01)、平均舒张压(95±10mmHg vs 77±9mmHg,P<0.01)和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27.7±7.4g/L vs 32.2±9.1g/L,P<0.01)。与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相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年龄相对较大,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个相关指标,包括年龄(OR值1.038,95%可信区间1.003~1.075,P=0.033)和血清白蛋白(OR值0.936,95%可信区间0.899~0.975,P=0.002)。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是唯一相关指标(OR值0.938,95%可信区间0.900~0.978,PWakefulness-promoting medication=0.002)。结论:西藏拉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较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