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Luminal型与非Luminal型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 Luminal 型与非 Luminal 型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Pollutant remediation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 109 例,其中 Luminal 型 62 例,非 Luminal 型 47 例。 所有患者行乳腺 DCE-MRI、DKI 及 IVIM 扫描, 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Wilcoxon 符号秩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 Luminal 型与非 Luminal 型患者磁共振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 (K_(ep))、血管外细胞间隙容积比 (V_e)、标准 ADC(ADC_(standard))、单纯扩散系数 (ADC_(slow))、灌注相关扩散系数 (ADC_(fast))、灌注分数(f)、扩散SAHA IC50峰度值(MK)及平均扩散率(MD)及预后因素间的差异,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鉴别诊断的独立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 定量参数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分析采用 Spearman 和 Pearson 分析方法评价。 结果:Luminal 组与非 Luminal 组的 K~(trans)、K_(ep)、ADC_(slow)、ADC_(fast)及 MD、MK 值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4)。 DCE-MRI 模型中的 K~(trans)、K_(ep)值,IVIM 模型中的 ADC_(slow)、ADC_(fast)及 DKI 模型中的 MK 值为鉴别 Luminal 与非 Luminal 型的独立影响因素。 DCE-MRI 的准确度为 76.1%,IVIM 的准确度selleck激酶抑制剂为 64.2%,DKI 的准确度为 60.6%,DCE-MRI+IVIM+DKI 模型诊断效能高于单一模型 (Z=3.174~4.122,P=0.001~0.015),AUC 为 0.876,准确度为 78.0%。 ADC_(slow)、ADC_(standard)及 MK 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K_(ep)与 Nottingham 指数呈正相关,ADC_(slow)、ADC_(standard)及 MK 与 Nottingham 指数呈负相关。 结论:DCE-MRI、IVIM 和 DKI 可用于 Luminal 与非 Luminal 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以及预后评估,三者联合的鉴别诊断能力优于单一模型。

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COVID-19患者体内抗体变化和核酸清除研究

目的 探讨使用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COVID-19患者后体内抗体IgM、IgG的产生和selleck Dinaciclib病毒核酸转阴变化规律以及临床治疗效果,为特异性抗体治疗COVID-19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75例COVID-19JNJ-42756493浓度住院患者为输血组,未进行输血治疗200例为未输血组,定时检测两组患者体内抗体IgM和IgG及核酸基因ORF1ab和N含量,并统计比对分析。结果 (1)输血组患者输注血浆后体内抗体IgM和IgG含量(47.89±64.63、68.70±69.14)分别高于输血前抗体IgM和IgG含量(4.55±11.02、4.46±13.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输血组出院时患者抗体IgM和IgG含量(47.89±64.63、68.70±69.14)较未输血组(17.33±16.26、43.41±35.61)均明显的提高(P <0.05);输血后中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抗体IgM和IgG含量(45.63±54.19,63.69±85.75,28.80±35.54;55.15±59.09,99.6±79.49,57.21±52.50)均高于输血前(3.78±9.85,3.88±10.07,7.49±14.22;2.98±12.23,6.05±18.24,5.88±10.07)(P <0.05);并且中型抗体IgM(45.63±54.19)和重型IgM(63.69±85.75)含量均明显高于危重型患者抗体IgM(28.80±35.54)含量(P <0.05)。(2)输血组新型冠状病毒核hepatopulmonary syndrome酸基因ORF1ab和N清除率(61.33%)高于同期未输血组(26.50%)(P <0.005)。(3)输血组中型和重型患者住院天数[(24.00±8.68)d,(28.00±11.46)d]较未输血组[(31.00±6.33)d,(39.00±8.69)d]均明显缩短(P <0.05)。结论 应用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COVID-19患者,可明显提高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体内抗体IgM和IgG含量、增强免疫功能、加快病毒清除及核酸转阴率。

心脏运动康复疗法在CABG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心脏运动康复疗法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该院收治的80例CABG术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康复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脏运动康复疗法,比较两组锻炼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Compound 3核磁(LVEFRapamycin IC50)、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Median survival time)、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6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和生命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锻炼后,两组LVEF水平均高于锻炼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LVEDD和LVESD水平均低于锻炼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后,观察组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NYHA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精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等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后常规康复疗法基础上给予心脏运动康复疗法可改善CABG术后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提高6MWT距离和SF-36评分,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效果优于单纯术后常规康复疗法。

孕期女性TORCH感染及相关因素调查

目的 分析本地区孕期女性TORCH感染血清学调查结果及感染相关因素,为促进本地区优生优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clinical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方法 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IgM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selleck HPLC测定法检测单纯疱疹病毒IgM抗体。回顾性分析1 362例孕期女性的病历资料,跟踪随访观察其妊娠结局。结果 1 362例孕期女性中,7.05%TORCH-IgM抗体检查结果阳性,其中3.82%为巨细胞病毒阳性,1.40%为单纯疱疹病毒(1/2)型阳性,1.03%为风疹病毒阳性,0.81%为弓形虫阳性。初次妊娠女性中,感染率为6.67%,≥2次妊娠女性中,感染率为7.54%,两组孕期女性TORCH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ORCH感染率与受教育文化程度、月收入情况、动物接触史、异常妊娠史、阴道炎有关,与患者年龄、居住环境无关。对影响孕期女性TORCH感染率的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受教育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下、月收入情况≤4 000元、有动物接触史、有异常妊娠史,是孕期女性TORCH感染独立危险因素。9FG-4592溶解度6例TORCH-IgM检查结果阳性者作为感染组,34.38%出现妊娠不良结局;未感染组中,6.00%出现妊娠不良结局。不良妊娠结局主要为宫内感染,共37例。感染组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宫内感染、流产、早产、胎儿发育迟缓、畸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高于未感染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中,8.00%发生不良妊娠结局。按照妊娠结局分成两组,对比两组的TORCH-IgM阳性率,不良妊娠组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地区孕期女性中,TORCH-IgM抗体检查结果阳性者主要为巨细胞病毒阳性,TORCH感染率与受教育文化程度、月收入情况、动物接触史、异常妊娠史、阴道炎有关。TORCH感染者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高于未感染女性。女性在孕前及孕早期接受TORCH血清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自噬参与辣椒素对U251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辣椒素对胶质瘤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U251细胞常规培养,不同浓度的辣椒素作用于U251细胞,M1vr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然后将L1251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辣椒素组、3-甲基腺嘌呤(3-MAMolecular Biology Software)组、辣椒素+3-MA组,免疫荧光显色检测Smac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beclin 1和Smac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检测pro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M1vr结果显示,辣椒素浓度在100μmol/L时,U251细胞的存活减少,之后再增加辣椒素的浓度,细胞的存活几乎不变。免疫荧光显色结果显示,在辣椒素+3-MA组中,Smac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辣椒素组、3-MA组相比,其荧光强度显著增强。RT-PCR结果显示,在辣椒素+3-MA组中,beclin 1的mRNA表达与正常对照组、辣椒素组、3-MA组相比,其表达量显著降低,而Smac的mRNA表达量升高。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辣椒素+3-MA组中,procaspase-3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辣椒素组、3-MA组相比,其表达量显著降低。结论:辣椒素能够诱导胶质瘤U251细胞的凋亡。抑制自噬能够促进辣椒素的促凋亡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Smac释放到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abrafenib-gsk2118436.html细胞质中,从而激活caspselleck Emricasanase-3实现的。

真武汤通过AMPK/mTOR通路改善转基因扩张型心肌病小鼠心功能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真武汤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小鼠心功能、心肌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C57BL/6J小鼠10只作为正常组(A),cTnTR141W转基因扩张型心肌病小鼠30只,按照体重随机分为cTnTR141W转基因扩张型心肌病组(B),真武汤组(C)、卡托普利组(D),每组10只。实验用心脏超声检测各组小鼠心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光学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及排列;RTFQ-PCR检测ATG3、ATG7,Western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P62、凋亡蛋白BCL2与AMPKα、mTOR、ULK1、TCS2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cTnT~(R141W)转基因扩张型心肌病小鼠,显微镜下心肌纤维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多,真武汤干预后可见细胞排列渐规整、心肌纤维化减少,超声测量cTnTR141W转基因扩张型心肌病小鼠心室扩大,心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Anal immunization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真武汤和卡托普利治疗后心脏超声提示左室舒张末、收缩末容积明显减小,射血分数明显增加。荧光定量PCR2-△△Ct值比较发现,扩心病小鼠ATG3和ATG7表达增加,经过真武汤治疗后进一步上调ATG3和ATG7表达。Westernblot结果中,与正常组比较,cTnT~(R141W)扩心病小鼠AMPKα、p-AMPKα、P62、p-ULK1表达上调,mTOR、p-mTOR、Bcl2、ULK1、TCS2、p-TCS2表达下调,相较于cTnT~(R141W)转基因扩张型心肌病组,真武汤干预后明显上调pAZD1152-HQPA分子量-AMPKα、Bcl2、蛋白表达,下调AMPKα、p-mTOwww.selleck.cn/products/lxh254R、P62、p-ULK1、P-TCS2蛋白表达。结论真武汤通过温阳利水之功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小鼠,可明显减少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真武汤调控AMPKα/mTOR通路增加细胞自噬有关,此外真武汤的治疗还上调ATG3、ATG7表达和Bcl2蛋白表达,下调了P62、p-ULK1、p-TCS2蛋白表达,双向调控自噬的发生,不过度自噬,稳定细胞内阴阳平衡。

内质网应激在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间传递的机制研究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多种内外因素如低氧、病毒感染、营养缺乏、低p H和原癌基因的激活都能导致肿瘤微环境中内质网应激反应(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 stress)的发生。为了恢复内质网稳态,细胞能够启动非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增加内质网伴侣分子的含量,目的是提高蛋白质的折叠速率。肿瘤细胞持续承受内质网应激,可将其传递给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细胞,如邻近的巨噬细胞。内质网应激传递已被证明以细胞间通讯的方式在各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恶性肿瘤疾病中对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肿瘤微环境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内质网应激是否可以从巨噬细胞等非肿瘤细胞转移到肿瘤细胞目前还未有研究。因此针对肿瘤微环境中内质网应激传递这一细胞间通讯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肿瘤的发生常常伴随着相关慢性炎症反应的不断发生,临床肿瘤活检中可见大量的肿瘤相关炎症免疫细胞浸润,其中就包括巨噬细胞。巨噬细胞的表型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及杀伤等有关。肿瘤浸润的巨噬细胞也能适应微环境的变化,通过内质网应激来完成其高能量需求和生物功能。巨噬细胞在体内具有一系列持续活化的功能状态且有两种极端状态,表现为经典的促炎M1表型和替代性活化的抗炎M2表型。因此,肿瘤微环境中通过调控巨噬细胞不同极化状态很大程度上能够抑制肿瘤存活、增殖及迁移,有助于抗肿瘤免疫治疗。这就提示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可能是研究肿瘤内细胞通讯时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此外,不同的巨噬细Behavioral medicine胞群体是否有差异地感知内质网应激反应,并将其传递给周围的其他细胞尤其是肿瘤细胞这一问题目前也未曾阐明。本课题旨在研究内质网应激传递对肿瘤细胞的作用,这是肿瘤微环境中细胞间通讯的一个新的调节器,探究是否可以通过内质网应激的传递调控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并抑制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因此对癌症的临床免疫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利用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BMDM)模型,使用不同诱导剂的刺激诱导具有不同功能极化特征的髓样细胞来表征巨噬细胞的两个极端状态,使用多种内质网应激诱导剂构建内质网应激的传递体系,并且采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其UPR信号活性。通过2D和3D细胞体系验证内质网应激传递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后续研究结果均表明,肿瘤细胞可以接受由两种不同极化状态的巨噬细胞群体传递而来的内质网应激,但是内质网应激的激活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虽然具有促炎特性的M1型巨噬细胞对内质网应激的应答程度较低,但是可以向肿瘤细胞传递更多的内质网应激,伴随着大量促炎因子的表达。而具有抗炎特性的M2型巨噬细胞对内质网应激的敏感性更高,却传递较少的内Gefitinib-based PROTAC 3体外质网应激。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肿瘤细胞接受M1样巨噬细胞传递的内质网应激后,能够高度激活促炎反应应答及细胞死亡等肿瘤杀伤相关信号通路;而接受M2样巨噬细胞传递的内质网应激后,肿瘤细胞显著上调组织修复及血管生成等促进肿瘤生长的相关功能。为了深入探究内质网应激传递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分子调控机制,随后研究并分析两种巨噬细胞群体在内质网应激激活的条件下分泌的相关蛋白分子。我们发现了两个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即S100A8和S100A9,主要由M1样巨噬细胞大量储存并分泌,特别是在内质网应激传递的过程中,能够与内质网应激协同并彼此增强,最终导致受体肿瘤细胞大量死亡。综上所述,本论文证明了内质网应激传递能够作为一种新的细胞间通讯方法,可以在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双向传递,同时系统地探讨了内质网应激传递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极化状态的巨噬细胞所传递的内质网应激对肿瘤细胞影响存在差异,而DAMPs与内质网应激的协同增强是内质网应激传递过程中引起肿瘤细胞死亡的一种潜在调控机制。研究说明,M1型巨噬细胞不但分泌了很多促炎因子使得免疫微环境中产生更多的炎症反应,造成肿瘤细胞更selleck BI 10773易死亡,尤其在内质网应激激活的条件下M1型巨噬细胞还会释放大量的DAMP相关分子,这些分子与内质网应激传递可以协同作用并引起肿瘤细胞大量死亡。而M2型巨噬细胞会传递抗炎因子,虽然对内质网应激很敏感但是却传递很少部分的内质网应激。与此同时,M2型巨噬细胞储存及分泌的DAMP很少,所以可以与肿瘤和平共处甚至帮助肿瘤生存及转移。本研究丰富了我们对肿瘤微环境中细胞间通讯的认识和理解,为随后利用内质网应激的传递为靶点帮助临床上癌症患者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有力证明和实验基础。

包含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双原发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

目的 分析包含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双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包含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双原发恶性肿瘤患者71例,2种原发肿瘤诊断中位间隔时间为19.50(5.93,43.43)个月。对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全切术或次全切术,术后口服~(131)I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131)I累积剂量3.70~17.76 GBq,并应用左旋甲状腺素抑制促甲状腺激素;购买MS-275对另1原发恶性肿瘤,根据相应治疗指南行根治性手术联合放、化疗等规范治疗。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记录患者生存及末次疗效评估时~(131)I治疗缓解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男性、另1原发恶性恶性肿瘤类型、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断年龄≥60岁、2种原发恶性肿瘤诊断间隔时间≥2年、分化型甲状腺癌首发、远处转移、~(131)I累积剂量≥7.40 GBq、~(1Fungus bioimaging31)I治疗缓解比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包含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双原发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末次随访时~(131)I治疗缓解率为81.69%,71例患者中59例生存者为存活组,12例死亡者为死亡组。生存组另1原发恶性肿瘤为乳腺癌的比率为40.68%,死亡组无乳腺癌患者;2组另1原发恶性肿瘤为肺癌、宫颈癌、头颈部癌、结直肠癌、淋巴瘤、肾癌、肝胆癌、卵巢癌、黑色素瘤、白血病、前列腺癌、骨肉瘤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死于肺癌4例,脑恶性胶质瘤2例,子宫内膜癌2例,直肠癌、肝癌、卵巢癌及左足底恶性黑色素瘤各1例。死亡组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断年龄≥60岁(83.3%)、分化型甲状腺癌远处转移(33.3%)及~(131)I治疗后未缓解(50.0%)比率均高于存活组(18.6%、1.7%、11.9%)(χ~2=6.335,P=0.012;χ~2=8.010,P=0.001;χ~2=7.314,P=0.007);2组男性、2种原发恶性肿瘤诊断间隔时间≥2年、分化型甲状腺癌首发、~(131)I累积剂量≥7.40 GBq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1原发肿瘤非乳腺癌(HR=11.566,95%CI:1.240~107.889,P=0.032)、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断年龄≥60岁(HR=4.702,95%CI:1.317~16.789,P=0.017)是包含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双原发恶性肿瘤患者死亡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gk-974.html的危险因素。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合并乳腺癌者预后好于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合并非乳腺癌或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断年龄≥60岁是包含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双原发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核素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早期预测乳腺癌化疗后心脏毒性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核素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对乳腺癌化疗患者心脏毒性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10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乳腺癌组)和60名健康女性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乳腺癌组患者于化疗前和化疗后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GMPI检查,对照组于体检时完成常规超声心动图及GMPI检查;观察乳腺癌组化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及GMPI参数[相位直方图宽带(BW)、相位标准差(SD)、熵等]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GMPI参数对乳腺癌化疗患者心脏毒性的预测价值。结果:乳腺癌组化疗前后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乳腺癌组BW、SD和熵均高于化疗前和对照组(P<0.05),高峰充盈率(PFR)、静息selleck产品灌注总积分(SRS)、室壁运动异常积分(SMS)、室壁增厚异常积分(STS)与化疗前及对照组比Nucleic Acid Electrophoresis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随访1年,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心脏毒性构建ROC曲线,BW预测的乳腺癌化疗后心脏毒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5,SD预测乳腺癌化疗后心脏毒性的AUC值为0.778,熵预测乳腺癌化疗后心脏毒性的AUC值为0.737。结论:GMPI相位分析获得的BW、SD、熵参数可作为乳腺癌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早期预测Alpelisib体内指标,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丙泊酚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其铁死亡通路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丙泊酚在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功能与其与铁死亡通路的关系。方法 先用不同浓度的丙泊酚处理肝癌细胞株HepG2和Huh7,48 h后,利用CCK8和Transwell检测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情况;添加铁死亡通路的抑制剂Ferrostatin-1或激活剂RSL3,观察其是否可以影响丙泊酚在肝癌细胞中的作用;应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细胞中的ROS水平以及SLC7A11、SLC3A2和GPX4的表达水平,以明确丙购买Smoothened Agonist泊酚是否调控铁死亡通路。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添加终浓度为10μg/mL以上的丙泊酚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和迁移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06,10.18,P<0.01);添加终浓度为MK-1775核磁10μM的Ferrostatin-1能够抑制丙泊酚在肝癌细胞中的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48,23.Immune signature13,P<0.01),而3μM的RSL3和丙泊酚协同处理则会进一步抑制肝癌细胞的恶化进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79,24.60,P<0.01);丙泊酚对SLC7A11和SLC3A2的表达无影响,但会降低GPX4的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48,53.62,P<0.01)。结论 丙泊酚可以下调铁死亡基因GPX4的表达,因此调控铁死亡的活性可以影响丙泊酚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