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本研究以盆栽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的条件下,分别以硝普钠、c-PTIO(carboxy-PTIO)为NO供体和清除剂进行叶面喷施,通过研究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次生代谢产物及关键代谢酶活性的变化,探讨干旱胁迫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及NO介导下紫花苜蓿耐旱机制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紫花苜蓿叶片及根系中总酚、类黄酮、木质素和花青素的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同时增强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外源NO的施加则会促进这种趋势的进行,使总酚含量提高33.08%,在胁迫后期仍使酚类物质保持较高的代谢水平,改善胁迫所导致的损伤状况。而NO抑制剂c-PTIO则会不同caveolae-mediated endocytosis程度地抑制紫花苜蓿幼苗中酚类物质的合成及其代谢关selleckchem PCI-32765键酶的活性。RSL3抑制剂因此,外源NO的喷施使紫花苜蓿中次生代谢物的积累与抗氧化酶活性维持在一个高于仅干旱胁迫的水平,更大限度地降低干旱对紫花苜蓿造成的危害,提高对干旱的耐受性。本研究进一步扩充了紫花苜蓿抗旱手段的工具箱,对紫花苜蓿的抗旱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铁死亡相关基因构建葡萄膜黑色素瘤风险预测模型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构建与铁死亡基因相关的UVM预测模型,用于评估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生存及转移情况。方法 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获取UVM转录组数据和与之匹配的临床信息,结合铁死亡数据库确定铁死亡相关基因。Kaplan-Meier方法分析铁死亡相关基因在高、低表达状态下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利用LASSO、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并构建免疫相关风险预测模型。根据风险评分将患者分intramedullary tibial nail为高、低风险组,利用ROC曲线评估模型准确度,并采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的GSE84976和GSE22138作为验证集。结果 通过多种算法构建了含有4个核心基Lorlatinib生产商因的预测模型(AIFM2、ITGA6、CD44、ALOX12),基于模型标志物计算的风险评分可以准确识别UVM高、低风险患者,并具有预测患者总体生存的能力(P<0.01,1 a AUC=0.84、3 a AUC=0.89、5 a AUC=0.91),验证集GSE84976外部验证结果:P<0.01,1 a AUC=NA,3 a AUC=0.78,5 a AUC=0.91;验证集GSE22138外部验证结果:P<0.01,1 a AUC=0.75,3 a AUC=0.79,5 a AUC=0.82,结果显示,该PF-02341066小鼠预测模型可作为UVM独立预后因素,预测生存及转移情况。结论 构建的新型铁死亡相关的UVM预测模型(AIFM2、ITGA6、CD44、ALOX12),能够准确预测UVM患者预后及转移情况,可为UVM患者的个性化诊疗提供新的靶点。

依诺肝素钠在妇科手术加速康复患者中的应用

LY2157299体内目的 研究妇科手术加速康复(ERAS)患者应用依诺肝素钠预防血栓的临床意义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324例妇科手术ERAS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62例,并按G-Caprini评分进行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分级。术后观察组在对照组围手术期常规护理以及机械性预防血栓基础上给予依诺肝Bioleaching mechanism素钠预防血栓治疗,对照组术后进行围手术期的常规护理及机械性预防血栓治疗。应用SPSS 16.0进行t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研究数据。评估妇科手术ERAS患者PF-07321332化学结构尤其是肿瘤患者手术后血栓预防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血栓预防总的有效率相当[98.76%(160/162)比99.38%(161/162),χ~2=0.34],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8.64%(14/162)比1.23%(2/162),χ~2=7.47];两组中肿瘤患者术后VTE的发生率相当[2.86%(2/70)比1.82%(1/55),χ~2=0.14],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4.3%(10/70)比1.82%(1/55),χ~2=7.46]。结论 妇科手术加速康复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术后常规应用依诺肝素钠预防血栓明显增加了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针对患者个体化的病情制定合理的预防血栓措施才能达到有效预防血栓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多糖复合水凝胶通过机械传导通路和巨噬细胞免疫调节促进退变椎间盘再生

【目的】制备出负载岩藻多糖(Fucoidan)的甲基丙烯酰化葡聚糖(Dex MA)光响应性可注射复合水凝胶,探究其力学性能,评估其生物相容性;分析其对椎间盘退变的修复作用和抗炎效果,并观察其对椎间盘退变延缓能力。【方法】本课题以Fucoidan和Dex MA为原材料制备出光敏性可注射多糖复合CX-5461水凝胶支架,对其进行形态学、亲水性和机械性能等进行研究。在体外,通过细胞骨架染色、细胞增殖和活力评价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为评估复合水凝胶与IMedical practiceL-1β刺激的髓核细胞(NPCs)共培养对细胞增殖和抗炎的影响,通过实验检测了细胞活力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同时,检测CAV1-YAP信号通路中CAV1、YAP、p-YAP、COL II及Agg等蛋白的表达,以探究机械传导途径对细胞ECM的影响。在体内,通过针刺两层纤维环法建立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并随机分成Sham组、Control组、Fucoidan组、Dex MA组和Dex MA-Fucoidan。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分析复合水凝胶修复退变IVD的效果并探索了相应的调控方式。【结果】我们成功制备出光响应性可注射多糖复合水凝胶支架,通过形态学及机械性能表征分析发现,其在扫描电子显微(SEM)下呈现为孔径大小均一的多孔状结构,表现出优良的亲水性和机械性能,并且在浓度为4mg/ml时性能最佳。同时,细胞实验发现,Dex MA-Fuc4组复合水凝胶对NPCs的增殖和细胞活性具有明显地促进作用;IL-1β刺激的NPCs在复合水凝胶中共培养,不但可促进细胞增殖,而且又表现出了明显抗炎作用;同时,CAV1-YAP机械传导轴的激活促进了细胞ECM的代谢。复合水凝胶在注射入大鼠IDD模型后,可通过诱导M2巨噬细胞极化来抑制局部炎症反应并逐渐阻止ECM降解。加之,在X-ray检查结果中,Dex MA-Fuc4复合水凝胶组的椎间隙高度下降幅度最小,同时在MRI中T2加权信号最高。这些结果表明,Dex MA-Fucoidan复合水凝胶是促进退行性椎间盘的组织再生一种有效方法。【结论】光响应性可注射Dex MA-Fucoidan多糖复合水凝胶表现出优越的生物相容性,以注射的途径对IVD局部给药,在数十秒内通过光响应性达到原位交联固化,不但能对髓核区域有效地填充,还达到对纤维环局部缺口的封闭。更重要的是,其对退变区域的炎症反应起到了延缓效果,使IVD机械稳定性得到维持,从而对IDD的进展达到缓解的目的。在椎间盘局部过度炎症反应微环境下,此复合水凝胶Lorlatinib体内实验剂量支架能够的组织再生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更是为延缓椎间盘退变方面提供了很有前途的治疗手段。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初诊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及其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初诊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改善全球肾脏疾病预后组织(KDIGO)标准,根据化疗期间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AKI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diABZI STING agonist 共纳入初诊的MM患者107例,AKI组39例(36.45%),非AKI组68例(63.55点击此处%);AKI组在年龄≥60岁比例、糖尿病史比例、利尿剂使用比例、传统化疗药物使用比例、血β_2微球蛋白和尿轻链水平均高于非AKI组,而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非AK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轻链水平升高(OR=1.189,95%CI:1.061~1.333,P=0.003)、acute alcoholic hepatitis年龄增长(OR=1.072,95%CI:1.020~1.126,P=0.006)、 eGFR减低(OR=0.965,95%CI:0.944~0.988,P=0.003)、血清白蛋白减低(OR=0.794,95%CI:0.704~0.895,P<0.001)以及使用包括美法仑及环磷酰胺的传统化疗药物(OR=4.933,95%CI:1.327~18.341,P=0.017)与AKI的发生独立相关。结论 初诊MM患者AKI发病率较高,高龄、eGFR和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尿轻链水平升高及使用传统化疗药物是AKI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

盐酸拉贝洛尔联合低分子肝素、低剂量阿司匹林对妊娠期高血压的影响

目的 分析妊娠期高血压孕产妇在盐酸拉贝洛尔用药基础上采用Talazoparib使用方法低分子肝素、低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控制血压、改善妊娠结局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7月—2022年7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编号抽签方式分组,对照组(48例)患者只用盐酸拉贝洛尔降压治疗;观察组(48例)患者在用盐酸拉贝洛尔的基础上联用低分子肝素、低剂量阿司匹林,观察比Bioactive borosilicate glass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压、血浆总蛋白及尿蛋白指标,以及治疗后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血浆总蛋白及尿蛋白检测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压低于对照组,血浆总蛋白高于对照组,尿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MK-1775 NMR0.05)。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在盐酸拉贝洛尔基础上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相比单独用药降压效果更理想,同时能有效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胰腺SOD、iNOS、血糖的影响及NAC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高压电烧伤大鼠胰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 smutase,SOD)、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血糖的变化特点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acetylcysteine,NAC)的干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220只随机分RSL3说明书配到4组:假伤组、电伤组、盐水组、NAC组。假伤组及电伤组每组60只,平均分到6个不同时相组别:电后0h、电后8h、电后24h、电后48h、电后72h及电后1w,各时相10只大鼠;盐水组及NAC组每组50只,平均分到5个不同时相组别:电后8h、电后24h、电后48h、电后72h及电后1w,各时相10只大鼠。以3kV高压电经大鼠的左前肢和右后肢电击3s来完成造模过程。除假伤组及电伤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腹腔内分别注射100mg/kg NAC、同体积0.9%NaCl溶液进行药物及干预对照。每日8:00剪尾法测量大鼠血糖,取部分大鼠胰尾组织行HE染色,观察胰腺病理改变;测定胰腺组织的SOD活力及iNOS含量。最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E染色显示假伤组胰腺组织细胞形physiological stress biomarkers态规则,胰岛细胞大小均匀、排Tamoxifen浓度列紧密,细胞质未见空泡化;电伤组与盐水组胰腺组织细胞形态紊乱,胰岛细胞排列疏松,细胞质空泡化明显,随着病程的进展,空泡化细胞的数量增多;NAC组胰腺组织形态较电伤组和盐水组规则,空泡化细胞数量减少;2.电伤组大鼠血糖浓度在伤后各时相均显著高于假伤组(P<0.05),大鼠在伤后第3、5天,血糖浓度出现双高峰,第6~7天逐渐下降;NAC组与盐水组血糖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AC组血糖浓度呈现降低的趋势;3.电伤组大鼠胰腺组织iNOS含量在电后各时相均显著高于假伤组(P<0.05),呈现先降低再升高最后下降的趋势,在电后24h出现低峰,在72h出现高峰;与盐水组和NAC组大鼠胰腺组织iNOS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电伤组胰腺组织SOD活力在电后各时相均显著低于假伤组(P<0.05);电伤组SOD活力在0~24h缓慢升高,24h~72h逐渐降低;NAC组与盐水组相比,SOD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压电烧伤损伤大鼠胰腺组织,表现为胰岛细胞空泡样改变;2.高压电烧伤导致大鼠血糖浓度升高;3.高压电烧伤导致大鼠胰腺组织iNOS含量升高,SOD活力下降;4.NAC对高压电烧伤大鼠胰腺损伤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对血糖浓度、胰腺组织iNOS含量和SOD活力未起明显作用。

铁死亡与急性肝损伤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铁死亡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铁死亡与急性肝损伤相关研究LEE011采购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细胞死亡形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对脂质过氧化修复活性的丧失,氧化还原活性铁的存在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磷脂氧化被认为是铁死亡的主要特征。目前铁死亡基因调控研究涉及常见肝脏疾病,包括药物诱导性肝损伤、肝细胞癌、肝纤维化、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功能衰竭、非酒精性脂肪肝等。hepatic transcriptome基于铁死亡与急性www.selleck.cn/products/Taurine肝损伤的研究结果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未来利用靶向铁死亡的药物治疗,可为急性肝损伤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结论 铁死亡调控许多细胞生物过程以及其他下游效应,其异常表达从各个方面影响肝损伤的发生与发展。深入探究铁死亡基因调控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对寻找治疗急性肝功能损伤的新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SETD3和DOT1L催化机制和产物特异性的理论模拟研究

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包括甲基化、泛素化、乙酰化等),作为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焦点之一,在改变染色质的结构、调控基因的表达以及调节蛋白质的生物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甲基化修饰作为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调控多种生物进程,如转录沉默和激活、DNA修复和细胞周期控制等。本文在原子/分子水平上,通过系统研究SETD3催化β-肌动蛋白Met73、Lys73甲基化以及DOT1L催化组蛋白H3K79甲基化的动力学性质和能量信息,探讨关键氨基酸残基的突变所引起的酶活性改变的本质原因,进而揭示SETD3和DOT1L的催化机制和产物特异性。具体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1)SETD3被确认为是β-肌动蛋白中His73-N_3甲基转移酶,His73的甲基化在调节肌动蛋白的生化特性、微调该蛋白的细胞作用、控制磷酸基团的释放通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SETD3甲基转移酶还可以使其他一些氨基酸残基发生甲基化,包括Met73和Lys73,即它们取代β-肌动蛋白中的His73。SETD3在Met73上Canagliflozin NMR的活性很低,相关实验已经证明SETD3的N255V突变体可以使Met73甲基化的活性增加约3倍,而这种突变导致His73甲基化的k_(cat)却显著降低。然而,突变后Met73甲基化活性增加的详细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QM/MM分子动力学模拟(MD)与PMF(Potential of mean force)自由能模拟探究SETD3野生酶(WT)及突变体N255V催化H73M甲基化的结构、动力学和能量特征。模拟结果表明:SETD3野生酶催化蛋氨酸甲基化的自由能垒比组氨酸甲基化高约10 kcal/mol,N255V突变体催化蛋氨酸甲基化的自由能垒比野生酶降低约1 kcal/mol。(2)赖氨酸甲基化可以影响一些基本的生物过程,而甲基化的特定生物效应往往取决于通过甲基转移酶添加到赖氨酸残基上的甲基数量(产物特异性)。β-肌动蛋白中目标残基H73突变为K73后,SETD3对K73也有弱的甲基化活性。由于N255→A或N255→F/W273→A的突变,SETD3催化K73甲基化的活性显著增加,突变体的产物特异性也不同于野生酶。关于活性位点的结构特征和动力学如何影响赖氨酸甲基转移酶的活性和产物特异性的问题仍然存在。本研究采用QM/MM分子动力学模拟和PMF自由能模拟探究SETD3野生酶及突变体N255A、N255F/W273A的催化机制和产物特异性,揭示了关键氨基酸残基的突变影响SETD3酶活性改变的本质原因。结果表明:SETD3野生酶催化K73第一次甲基化的自由能垒高于H73甲基化;野生酶催化K73第二次甲基化的自由能垒相比第一次甲基化明显增加,验证了SETD3是赖氨酸单甲基转移酶;N255A突变体催化K73三次甲基化的自由能垒依次降低,酶活性依次增强,所以N255A被认为是一种赖氨酸三甲基转移酶;K73第一次甲基化的活性顺序为N255F/W273A>N255A>WT,与生化实验结果相一致。(3)immune metabolic pathwaysDOT1L作为组蛋白H3K79甲基转移酶DOT1的同源蛋白,在哺乳动物中可以催化H3K79发生单、双、三次甲基化。DOT1L对哺乳动物中胚胎形成和造血过程有重要影响,其异常活化与急性白血病息息相关,也是发展GSK J4试剂药物的一个重要靶点。相关的实验研究表明,DOT1L的催化活性依赖于组蛋白H2BK120单泛素化的协助。组蛋白H4尾部突变体(H4R17A、H4R19A)以及DOT1L loop突变体(F131A、W305A)均影响DOT1L的酶活性。但目前关于DOT1L催化组蛋白H3K79甲基化的反应机制以及关键氨基酸残基的突变改变DOT1L甲基化活性的原因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QM/MM分子动力学和PMF自由能模拟,探究DOT1L催化H3K79甲基化的催化机制、关键残基对DOT1L复合物结构的稳定作用及突变体影响酶活性改变的本质原因。结果表明:DOT1L野生酶催化组蛋白H3K79三次甲基化的自由能垒逐渐降低,证明DOT1L是一种赖氨酸三甲基转移酶;H4尾部突变体R17A、R19A催化H3K79第一次甲基化的自由能垒与野生酶第一次甲基化类似,而第二次甲基化的自由能垒明显高于第一次甲基化,酶活性明显减弱;DOT1L loop突变体F131A、W305A催化H3K79第一次甲基化的自由能垒明显高于野生酶,酶活性大大减弱,与生化实验的观察结果相一致。上述模拟结果为进一步认识SETD3、DOT1L的催化机制和产物特异性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深入理解表观遗传修饰机制、设计发展有效的药物分子提供新的思路。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后感染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接受去甲基化药物(HMA)治疗过程中感染事件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HMA治疗的114例MDS患者的535PUN30119 IC50个HMA治疗周期,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对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P<0.1的因素构建广义估计方程(GEE),探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接受HMA治疗的MDS患者的感染率为46.92%,感染主要发生在呼吸系统;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6.67%,其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在单因素分析中,合并症数量>2种、住院天数>30 d、不同WHO(2016)分型、每个HMA治疗前ANC<0.5×10~9/L、Hb<80 g/L及PLT<50×10~9/L、前4个HMA治疗周期、不同HMA治疗方案以及既往有化疗史均会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P值均<0.05)。在GEE模型中,合并症数量>2种(OR=8.912)、住院天数>3Chinese steamed bread0 d(OR=6.067)、接受地西他滨联合其他药物治疗(OR=3.106)的患者感染率高;每个HMA治疗前Hb≥80 g/L(OR=0.369)、PLT≥50×10~9/L(OR=0.448)的患者以及随着HMA治疗周期的延长(OR=0.909),感染率逐渐降低(P值均<0.05)。结论 合并症数量>2种、住院天数>30 d的MDS患者在接受HMA治疗的前期,以及治疗过程中Hb<80 g/L、PLT<50×109/L时,感染率较高,尤其是接受地Entinostat使用方法西他滨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