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式瑜伽干预对乳腺癌病人睡眠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不同方式的瑜伽对改善乳腺癌病人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MedLine、CINAHL、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由2名研究者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对各亚组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瑜伽个体干预对改善睡眠有效[SMD=-0.43,95%CI(selleck化学-0.78,-0.07),P=0.02],侧重正念冥想的瑜伽干预[SMD=-0.55,95%CI(-1.08,-0.03),P=0.04]比侧重体势和呼吸的瑜伽干预[SMD=-0.52,95%CI(-1.03,0.00),P=0.05]对改善睡眠更有效;每周2次或3次的瑜伽练习可显著改善睡眠质量MG132浓度[SMD=-0.70,95%CI(-1.29,-0.12),P=0.02];瑜伽干预后睡眠改善效果显著[SMD=-0.49,95%CI(-0.80,-0.18),P=0.002],其余亚组结果对睡眠质量的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一对一的干预形式、正念冥想干预类型、每周干medical demography预2次或3次干预对改善睡眠质量有效,并且瑜伽的短期效果显著,未来还需更多长周期、高质量的研究以检验其对睡眠质量的有效性。

山西省汾阳市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Asprosin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山西省汾阳市高血压患者血清Asprosin(白脂素)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山西省汾阳医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19人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有冠心病分为冠心病组(n=52)和非冠心病组(n=67)。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各项体脂相关指标及血清Asprosin水平,并分析血清Asprosin水平及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山西省汾阳市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冠心病组的BMI(身体质量指数),WC(腰围),HC(臀围),WHR(腰臀比),VFA(内脏脂肪面积),BF(体脂含量),PBF(体脂率),Cr(肌酐),UA(血尿酸),Asprosin,T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及LD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高于非冠心病组。Asprosin与BMI,WC,HC,WHR,VFA,LDL-L值呈正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2.937,95%CI(1.657~4.734)],WC[OR=0.777,95%CI(0.646~0.935)],HC[OR=0.834,95%CI(Isotope biosignature0.696~1.001)],VFA[OR=2.321,95%CI(1.092~5.086)],WHR[OR=0.804,95%CI(0.676~0.957)],PBF[OR=0.859,95%CI(0.731~1.009)],UA[OR=0.992,95%CI(0.982~1.002)],Asprosin[Ipatasertib细胞培养OR=0.421,95%CI(0.153~1.158)]是山西省汾阳市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Asprosin与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密切相关。为Dorsomorphin小鼠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预防及预后提供新的可能的治疗依据。

早期短时间床旁血液净化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早期短时间床旁血液净化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安康市中心医院北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9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MC3 IC50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早期短时间床旁血液净化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一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短期预后、临床症状和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胃肠道功能、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和血清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压降至15 mm Hg以下的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分别为(6.12±1.33) d、(8.12±2.11)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34±1.24) d、(11.21±1.0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31±1.01) d、(3.57±0.88) d和(14.32±2.25) d,明显快于对照组的(5.64±1.24) d、(5.06±1.35) d和(18.24±3.2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泌素(GAS)和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均较治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GAS和VIP分别为(130.28±16.84)μmol/L、(5.23±1.27)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3.27±17.25)μmol/L、(6.38±1.33)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动素(MOT)水平较治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MOT为(226.23±14Mirdametinib体外.77)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3.52±14.34)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淀粉酶(AMS)、C反应蛋白(CRP)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分别为(7.34±2.11)分、(25.33±4.12)μmol/L、(412.33±71.17) U/L、(36.32±10.12) 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23±6.35)分、(32.58±4.33)μmol/L、(625.34±81.23) U/L、(72.33±11.23)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短时间床旁血液净化治疗急性thoracic medicine胰腺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短期预后,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电针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及海马SIRT1、FOXO3A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叉头框转录因子O3A(forkhead 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O3A,FOXO3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AD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6月龄雄性淀粉样前体蛋白/早老蛋白1(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presenilin-1,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每组10只。IACS-10759体内实验剂量以同源背景C57BL/6野生鼠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除电针+抑制剂组,其余三组在干预前30分钟腹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仅予以束缚,电针组在针刺“百会”“印堂”“水沟”穴的基础上加用脉冲电流,电针+抑制剂组在电针组基础上于干预前腹腔注射3-甲基腺嘌呤溶液。各组干预20分钟/次,每日一次,共15天。15天治疗结束后通过Morris水迷optical biopsy宫实验观察四组小鼠行为学改变;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各组海马区细胞形态;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组织SLapatinib纯度IRT1、FOXO3A的表达情况。结果 (1)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电针组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站台次数及Ⅰ象限运动距离百分比明显增多(P<0.05,P<0.01);(2)苏木素—伊红染色结果显示:较之模型组,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可不同程度改善海马区神经元病理特征;(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较之模型组,电针组SIRT1表达明显上调,总FOXO3A表达下降(P<0.01),电针+抑制剂组SIRT1表达增高(P<0.01);(4)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较之模型组,电针组SIRT1、胞核FOXO3A蛋白表达明显上调,胞质FOXO3A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电针+抑制剂组SIRT1、胞核FOXO3A蛋白表达稍增多(P<0.05),胞质FOXO3A蛋白表达减少(P<0.01)。结论 “通督启神”法电针可提高AD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改善海马区神经元形态结构,其机制可能与增强AD小鼠海马区SIRT1蛋白表达,提高FOXO3A的转录活性有关。

胸神经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术后康复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胸神经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术后康复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00例乳selleck Talazoparib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行常规检测及麻醉诱导等,对照组实施胸神经阻滞,试验组实施竖脊肌平面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术后康复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术后PCA首次按压时间短于对照组,阻滞平面上升节段数大于对照组,术后24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Ipatasertib溶解度;两组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2、48 h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4、8、12、24 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与胸神medial sphenoid wing meningiomas经阻滞比较,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手术相关情况,缓解术后疼痛程度,促进术后康复,且安全性较高。

“瓜蒌-薤白”药对诱导自噬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减轻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考察“瓜蒌-薤白”药对(GX)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损伤的RAW264.7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活化、炎症因子释放及自噬水平的影响,探究GX减轻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自噬机制。通过体外建立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损伤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巨噬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巨噬细胞中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oprotein domain 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asparate protease 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酶联相关轻链蛋白3Ⅱ(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点击此处3Ⅱ,LC3Ⅱ)、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p62/sequestosome 1(selective autophagy junction proteinp62/sequestosome 1,p62)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分泌炎症MRTX1133作用因子IL-18及IL-1β的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巨噬细胞中自噬小体数量;免疫荧光法检测巨噬细胞中LC3Ⅱ、p62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GX可显著降低巨噬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GX明显增加巨噬细胞中LC3Ⅱ表达,减少p62表达;GX显著减少巨噬细胞中炎症因子IL-18、IL-1β分泌;GX显著提高巨噬细胞中自噬小体数量;GX明显增加LC3Ⅱ的免疫荧光强度,降低p62的免疫荧光强度。加入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自噬抑制剂后可逆转GX抑制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减少炎症因子IL-18、IL-1β释放的作用。以上结果表明,GX可能通过上调细胞自噬水平,抑制NLRP3炎症小体immune cell clusters活化,从而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酮咯酸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信号通路抑制卵巢癌的生长和转移

目的 探讨酮咯酸对卵巢癌生长、转移影响及机制。方法 实验于2Durable immune responses019年8月至2020年3月进行。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不同剂量(0.10 g/L、0.50 g/L、1.00 g/L、1.50 g/L)酮咯酸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的抑制率,筛选酮咯酸的最佳作用浓度。SKOV3细胞分为NC组、酮咯酸组、DMSO组、Linsitinib组、酮咯酸+pcDNA 3.1组和酮咯酸+pcDNA 3.1-IGF2组,TraPCI-32765 molecular weightNCwell法检测各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蛋白表达。裸鼠分为NC组和酮咯酸组,每组10只,观察酮咯酸对肿瘤生长及肿瘤组织中IGF2、IGF1R的蛋白表达的影响。结STM2457体外果 与NC组相比,不同剂量(0.10、0.50、1.00、1.50 g/L)酮咯酸组细胞抑制率升高[(6.99±0.06)%、(23.31±2.11)%、(51.39±6.91)%、(76.14±4.36)%比(0.02±0.00)%,P <0.05],选择1.0 g/L酮咯酸为最佳浓度。与NC组相比,酮咯酸组细胞迁移数[(54±5)个比(103±9)个]和侵袭数[(41±4)个比(76±6)个]及细胞中IGF2(0.31±0.03比1.01±0.06)和IGF1R蛋白(0.26±0.02比0.99±0.08)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5)。与NC组或DMSO组相比,Linsitinib组细胞迁移数[(63±6)个比(98±9)个、(99±7)个]和侵袭数[(51±5)个比(73±6)个、(75±6)个]及细胞中IGF2(0.28±0.02比0.98±0.05、1.00±0.07)和IGF1R(0.29±0.02比0.99±0.06、1.02±0.08)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5)。与酮咯酸组或酮咯酸+pcDNA 3.1组相比,酮咯酸+pcDNA 3.1-IGF2组细胞迁移数[(87±7)个比(52±5)个、(53±5)个]和侵袭数[(75±6)个比(44±4)个、(42±4)个]及细胞中IGF2(1.28±0.13比0.31±0.03、0.33±0.04)和IGF1R(1.19±0.12比0.26±0.02、0.27±0.03)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均P<0.05)。与NC组相比,酮咯酸组裸鼠肿瘤的质量[(0.53±0.05)g比(1.01±0.07)g]和体积[(0.55±0.05)cm3比(1.00±0.04)cm3]均显著降低(P<0.05),肿瘤组织中IGF2(0.46±0.04比0.99±0.08)和IGF1R(0.52±0.05比0.97±0.09)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酮咯酸可在体外抑制卵巢癌细胞迁移和侵袭及体内肿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GF2信号通路有关。

C反应蛋白/白蛋白、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与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目的:探究C反应蛋白/白蛋白(CAR)、血小板/淋巴细胞(PLR)与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疗效不同将82例乳腺癌患者分为pCR组和non-pCR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和病理学结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AR、PLR对NAC疗效的预测价值;Pearson相关性分析CAR、PLR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乳腺癌分子亚型、临床分期、雌激素受体(ER)阳性表达、孕激素受体(PR)阳性表达、CRP、白蛋Stochastic epigenetic mutations白(Alb)、血小板计数(PLT)和淋巴细胞数(LYMPH#)比较,差异均有Regorafenib统计学意义(P<0.05);pCR组患者CAR和PLR均小于non-pCR组(P<0.05);CAR、PLR及联合检测预测NAC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5、0.731和0.827;患者不同分子亚型、临床分期、ER阳性表达、PR阳性表达、浸润程度、远端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CAR和PLR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R、PLR与临床分期、浸润程度、远端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ER、PR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5更多)。结论:CAR、PLR对NAC疗效具有预测价值,其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

灰树花抑菌活性物质的研究

食药用真菌是天然活性物质的资源库。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是一种富含多种营养物质的食药用真菌,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灰树花已被报道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和降血糖等功效,但对抑菌活性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对其抑菌活性物质的深入挖掘、结构解析和抑菌机理研究。本文以灰树花为研究对象,从其液体发酵得到的发酵上清液中分离纯化天然抑菌活性物质,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等8株细菌作为实验菌,评估各分离组分的抑菌活性强弱;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并验证抑菌活性物质的结构,并对抑菌活性物质的抑菌机理进行探究。同时,为增强灰树花发酵液粗提物的抑菌活性,以发酵液selleck Gefitinib-based PROTAC 3粗提物作为稳定剂,化学合成得到灰树花纳米硒复合物,其显著增强了灰树花发酵液粗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对实验室保藏的灰树花菌株进行菌种鉴定,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中的样本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保藏菌株为灰树花。测定发酵过程中黄酮、多酚、多糖以及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确定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的积累时间为发酵后期(5-10d)。胞外多糖含量在第8 d达到最大值0.263 g·L~(-1),多酚和黄酮含量在第9 d达到最大,分别为0.047和0.039 g·L~(-1),生物量在第9 d达到最大值7.980 g·L~(-1)。(2)将不同发酵天数的发酵上清液冻干浓缩,得到发酵液粗提物。采用微量稀释法比较不同发酵天数的发酵液粗提物对8株实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确定最适的发酵时间。结果表明,第10 d的发酵液粗提物对8株实验菌的抑菌活性最强,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抑制效果最为突出,MIC分别为8和32 mg·m L~(-1)。因此,灰树花液体发酵时间确定为10天。(3)发酵液粗提物通过乙醇沉淀,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逐级萃取,葡聚糖凝胶柱层析以及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等方法得到单一组分的抑菌活性物质I-2。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分析确定组分I-2的分子量为142,与质谱数据库中的样本数据比较分析确定该化合物为5-羟甲基-2-呋喃甲酸(5-Hydroxymethyl-2-furancarboxylic acid,HMFCA)。通过比较组分I-2与HMFCA标准品的液相出峰时间,最大吸收波长和质谱碎片信息,确定组分I-2为HMFCA。(4)通过生长曲线、时间-杀菌曲线判断Hmulti-strain probioticMFCA是一种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抑菌活性物质,碘化吡啶染色(pyridine iodide,PI)和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确定HMFCA是通过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膜,从而抑制或杀死细菌。(5)以灰树花发酵液粗提物作为稳定剂,与硒纳米颗粒(Selenium nanMC3体内实验剂量oparticles,Se NPs)反应成功合成灰树花纳米硒复合物(GF-Se NPs)。GF-Se NPs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且在4℃避光条件下可稳定保存25天。抑菌实验表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MIC分别为20和80μg·m L~(-1)。

复合酸化剂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肠道结构的影响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酸化剂在肉鸡日粮中的应用效果。选用1 200只同批孵化的AA白羽肉鸡,公、母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鸡。对照组肉鸡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00 g/t土霉素,酸化剂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Staurosporine试剂.1%复合酸化剂。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酸化剂组1~21日龄implant-related infections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22~42日龄、1~42日龄肉鸡的料SCH772984浓度重比显著降低(P<0.05);酸化剂组22日龄肉鸡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提高(P<0.05),尿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酸化剂组22日龄肉鸡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酸化剂组22日龄、42日龄肉鸡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高(P>0.05),血清丙二醛含量降低(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酸化剂组42日龄肉鸡血清SOD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酸化剂组22日龄肉鸡空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比值显著提高(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酸化剂组42日龄肉鸡空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肉鸡日粮中添加0.1%复合酸化剂能够明显提高肉鸡的平均日增重,降低料重比,对肉鸡前期生长性能的改善效果优于抗生素,并且肉鸡后期血清的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空肠绒毛结构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