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血源抗氧化肽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消化产物的研究

鸡血是鸡在屠宰过程中的副产物,不仅含有必需氨基酸和铁、磷等对人体有利的成分,其蛋白质含量也达到60%,因此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血红蛋白是鸡血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但国内鸡血蛋白产品的经济附加值较低,因此可通过酶法制备生物活性肽,实现其高selleckchem Alpelisib价值利用。本研究以鸡血红蛋白为对象,优化其酶解工艺得到酶解产物,研究其酶解产物的氧化特性和结构表征,分析鉴定其纯化产物,探讨体外消化对鸡血红蛋白分离肽的影响,旨在为鸡血红蛋白抗氧化肽的制备、分离纯化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对鸡血红蛋白酶解工艺进行研究表明,木瓜蛋白酶对鸡血红蛋白的水解效率最高,酶解1h时其水解度达到38.4%,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达到33classification of genetic variants.99%,筛选得到木瓜蛋白酶为最适酶,通过单因素实验结果结合响应面实验,以DPPH清除率为响应值,研究得到酶解鸡血红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40℃、酶解时间4小时、酶用量8669.45 u/g,将酶用量优化为8600u/g,得到的鸡血红蛋白水解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为67.340%,与理论值69.0685%基本接近。对鸡血红蛋白水解物的抗氧化活性和表征探究发现,鸡血红水解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铁离子螯合能力、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和还原力分别为51.791%、28.528%、67.340%、76.774%、0.101;在鸡血红蛋白酶解过程中,二级结构改变,疏水氨基酸含量增加,扫描电镜中的微观结构从伞状突兀不规则分布变为光滑球状分布。对酶解所得的鸡血红蛋白肽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发现M2组分(分子量<3 kDa)的鸡血红蛋白肽相对于其他两个组分(分子量>10 kDa(M1)和获悉更多分子量>10 kDa得到M2组分中A的抗氧化活性最强;然后通过LC-MS/MS鉴定A组分肽序列,得到1238个肽段,筛选其中四种(AEDKKLIQ、APAPAAK、LSDLHAHKL和LSNLHAYNL)多肽进行固相肽合成,其中多肽LSNLHAYNL抗氧化活性最强并且验证得到一种新型抗氧化肽(APAPAAK);与环氧氯丙烧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进行分子对接后结果与抗氧化活性得到结果一致,多肽LSDLHAHKL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活性。对鸡血红蛋白肽在体内消化过程中的结构特征变化和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探究发现,经胃肠消化后两个组分(M1和M2)在表面都有大小不一的孔洞,为不规则网状结构,经过胃消化的M2抗氧化活性达到最强,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铁离子螯合分别为33.24%和54.27%,且分子量小的M2的抗氧化活性始终高于M1。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及多肽类药物交叉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链霉素(SM)、卡那霉素(KAN)、卷曲霉素(CAP)在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中交叉耐药与其耐药基因突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5株MDR-TB临床分离株进行SM、KAN、CAP敏感性检测,并对相关耐药基因rrs、tlyA、eis启动子、rpsL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12INCB018424研究购买5株MDR-TB临床分离株中,SM耐药+KAN耐药菌株9株(占7.2%),SM耐药+CAP耐药菌株4株(占3.2%),KAN耐药+CAP耐PEG300 NMR药菌株2株(占2%),对SM+KAN+CAP全部耐受的菌株6株(占4.8%)。测序显示,125株MDR-TB菌株中均发现tlyA的33A-G突变;eis启动子突变有4株,均出现在KAN耐药相关菌株中;rrs突变共发现14株突变,8种突变类型,其中1401A-G类型突变为5株,530环状区域突变为3株。利用rrs检测SM+KAN耐药的敏感度为33.33%,检测SM+CAP耐药的敏感度为40%,检测KAN+CAP耐药的敏感度为50%,检测SM+KAN+CAP耐药的敏感度为50%。结论:SM、KAN、CAP之间存在交叉耐药的情况,rrs基因的530环状区域突变和1401A-G位点突变与Viruses infection三者间交叉耐药相关,利用该基因突变检测交叉耐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乳腺癌患者核磁共振成像征象与细胞生物学因子指标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核MDV3100临床试验磁共振成像征象与细胞生物学因子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8例。进行核磁共振常规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记录磁共振成像征象:肿块、钙化、肿块合并钙化、淋巴结转移;对表现为肿块的乳腺癌患者进一步记录分叶、毛刺、肿瘤直径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病灶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肿瘤抑制基因(p53)表达情况。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征象与细胞生物学因子指标selleck抑制剂的相关性。结果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率为67.57%,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肿块的乳腺癌患者p53阳性率明显低于无肿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Ki-67水平在不同乳腺癌患者核磁共振成像征象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现为肿块的124例乳腺癌患者中核磁共振成像征象有分叶征的Ki-67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分叶征的患者,p53阳性率明显低于无分叶征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P Remediation(均P<0.01);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是否存在分叶征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细胞生物学因子在是否存在毛刺征以及不同肿瘤直径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核磁共振成像征象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p53、Ki-67存在相关性,相互结合能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水平。

S14G-humanin对氧糖剥夺/复氧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评估S14G-humanin(HNG)在SH-SY5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体外氧糖剥夺/复氧(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模型中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SH-SY5Y细胞分为对照组、OGD/R模型组、HNG干预组、HNG联合FLLL32抑制剂组。三气培养箱建立SH-SY5Y细胞OGD/R损伤模型;抑制剂组给予不同剂量HNG、FLLL32(JAK2/STAT3通路抑制剂)。CCK8细胞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AZD2281体外n Blot分析JAK2、pErdafitinib半抑制浓度-STAT3(Y705)、p-STAT3(S727)的表达。结果:OGD/R导致SH-SY5Y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给予0.1、1、5、10μg·L~(-1) HNG干预的SH-SY5Y细胞与未行HNG干预的OGD/R细胞相比,存活率更高(P<0.01),凋亡明显减少(P<0.01),1μg·L~(-1)HNG干预组效果最好。与对照组比较,OGD/R降低JAK2和p-STAT3(Y705)蛋白水平(Bioaccessibility testP<0.01)。给予HNG干预的细胞表达JAK2(P<0.01)和p-STAT3(Y705)(P<0.01)蛋白水平增加。给予1、5μg·L~(-1)HNG干预的细胞表达JAK2(P<0.01)、p-STAT3(Y705)(P<0.01)和p-STAT3(S727)(P<0.05)蛋白水平有更显著的增加。给予FLLL32和HNG干预的细胞无法增加细胞存活率。结论:HNG通过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OGD/R诱导的细胞凋亡,有希望用于治疗脑梗死的药物。

关于MRI和MG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差异分析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elleck Erdafitinib,MRI)和乳腺X射线摄影(mammography,MG)检查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诊断的价值差异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2月枣庄市台儿庄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先后开展MG和MRI诊断,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评估MG和MRI应用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影像特征。结果:病理结果显示,阳性103例,阴性79例;MRI诊断阳性105例,阴性77例;MG此网站诊断阳性124例,阴性58例。MG诊断乳腺癌的阳性预测值为79.84%、阴性预测值为93.10%、灵敏度为96.12%、特异度为68.35%、准确率为84.07%、约登指数为64.47%、误诊率为31.65%、漏诊率为3.88%;MRI诊断乳腺癌的阳性预测值为96.19%、阴性预测值为97.40%、灵敏度为98.06%、特异度为94.94%、准确率为96.70%、约登指数为92.99%、误诊率为5.06%、漏诊率为1.94%。MRI的诊断阳性预测值、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均显著高于MG诊断,误诊率显著低于MG诊断(P<0.05);MG检查可以观察到圆形、椭圆形、分叶型和不规则圆形的边界模糊或清晰的图像,主要表现为小飞叶状和星芒状的征象;经MRI检查,观察其病灶肿块表现为圆形、分叶型、不规则的类圆形图像,图像光滑,主要为星芒状特征和不规则的毛刺特征,其毛刺存在大小不一的表现。结论:对乳腺癌患者开展MRI诊断的影像学价值相比MG更占优medicines optimisation势,能够为临床乳腺癌的诊断工作提供科学性的参考,是一种值得推荐的诊断方案。

化学表观遗传学抑制剂诱导真菌Pleosporales sp. SSJ-1天然产物研究

本文对云南油杉来源的内生真菌Pleosporales sp. SSJ-1进行化学表观遗传修饰并研究其次生代谢产物。利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恩替诺特 (Entinostat) 对菌株Pleosporales sp. SSJ-1进行诱导,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质谱、旋光等进行结构解析。从菌株Pleosporales sp. SSJ-1的诱导发酵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包含1个新化合物1,分别鉴定为 (2S,4R)-2,3-dihydro-2-methyl-benzopyran-4,5-diol (1)、(4S)-4,8-dihydroxy-α-tetralone (2)、(R)-2,3-dihydro-5-hydroxy-2-methylchromen-4-one (3)、 (2R,4R)-3,4-dihydro-4-methoxy-2-methyl-2H-chrlipopeptide biosurfactantomen-5-ol (4)、 (R)-2,3-dihydroPF-03084014临床试验-5-methoxy-2-methylchromen-4-one (5)、 (2R,4S)-5-methoxy-2-methyl-3,4-dihydro-2H-1-benzopyran-4-ol (6)。所有化合物在40 μmol/L浓度下均未表现出SARS-CoV-2 M~(pro)抑制活性。结论可知,所有化合物可以通过PI3K/Akt/mTOR抑制剂化学表观遗传学抑制剂诱导产生,皆为首次从格孢腔菌属中分离得到。本研究表明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是一个有效的激活真菌沉默基因簇表达新次生代谢产物的方法。

乳腺癌术后并发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

目的 对乳腺癌术后并更多发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予以分析,据此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heap bioleaching。方法 在我院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接收的乳腺癌手术患者中选取166例开展本次研究。将39例术后并发淋巴水肿的患者设为试验组,将其余127例未并发淋巴水肿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两组患者相关情况调查,分析乳腺癌术后并发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据此制定护理措施。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可见,乳腺癌术后并发淋巴水肿的相关因素是BMI、文化程度、预防措施、淋巴结清扫级别与数目、疾病认知度、肿瘤象限、术后放疗、切口类型(P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乳腺癌术后并发淋巴水肿的高危selleckchem Panobinostat因素是手术切口、肿瘤象限、淋巴结清扫级别、疾病认知度、术后放疗与预防措施不佳(P <0.05)。结论 乳腺癌术后并发淋巴水肿与患者手术切口、肿瘤象限、淋巴结清扫级别、疾病认知度、术后放疗与预防措施不佳等因素有关,临床护理人员应予以合理护理干预,可确保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减少淋巴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某院协定方痤疮1号方治疗痤疮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及分子对接研究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imidazole-ketone-erastin.html术,分析痤疮1号方(CC1HF)治疗痤疮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和TCMID筛选出痤疮1号方各中药的成分和靶点;利用Uniprot将所有蛋白靶点转换为相应的基因名称;通过OMIM、GeneCards、DrugBank和DisGeNET等数据prostate biopsy库收集疾病痤疮的靶点;利用Venny2.1软件取交集获得CC1HF治疗痤疮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互作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互作(PPI)分析,并导入Cytoscape 3.7.1软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以获得核心靶点基因。通过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Tools1.5.6和PyMOL软件,将核心靶点蛋白和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筛选获得CC1HF有效成分251个,作用靶点431个,痤疮疾病靶点1 328个,映射获得31个CC1FH治疗痤疮的潜在靶点;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获得11个核心化学成分;PPselleck AdavosertibI网络分析获得12个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获得生物过程(BP)80条,细胞组成(CC)得到10条,分子功能(MF)36条;通过KEGG分析获得26条通路,主要涉及代谢通路有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性物质的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色氨酸代谢、代谢通路;以及类固醇类代谢包括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视黄醇代谢、卵巢类固醇生成、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等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化学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均<0 kJ/mol,其中槲皮素、异鼠李碱、木犀草素、汉黄芩素、豆甾醇分别与CYP3A4、ESR1、CYP1A1的结合能<-5 kJ/mol,结合活性显著。结论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及网络药理学初步揭示CC1HF以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多生物学功能等特点发挥对痤疮的治疗作用,为后续深入研究其作用机理提供了一定基础。

非洲猪瘟病毒p72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为了研发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的免疫学诊断试剂,试验将ASFV B646L基因克隆至pET-30a(+)载体中构建表达载体pETR428分子式-30a(+)-p72,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重组蛋白,采用SDS-PAGE分析诱导表达的大肠杆菌,以镍柱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通过SDS-PAGE分析和Western-blot鉴定纯化的重组蛋白。用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方法制备杂交瘤细胞。采用间接ELISA方法筛选并检测单克隆抗体,以Western-blot及IFA方法鉴定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并通过Mouse Monoclonal Antibody Isotyping ELISA Kit鉴定单克隆抗体的亚型。结果表明:PCR扩增得到大小约为1 941 bp的B646L基因,并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ET-30a(+)-p72。诱导表达的Belumosudil研究购买大肠杆菌在72 ku处出现目的条带,纯化后的重组蛋白p72在72 ku处出现目的条带。筛选出4种单克隆抗体2C7D8、2E6D12、3B10E3、4G5E6,其效价在1∶100 000~1∶500 000之间,且4种单克隆抗体均能特异性识别真核及原核表达的p72蛋白。4种单克隆抗体的重链亚型均为IgG2b,单克隆抗体2C7D8和4G5E6的轻链亚型为Lambda, 2E6D12和3B10E3的轻链亚型为Kappa。说明利用大肠杆菌表Neurally mediated hypotension达系统原核表达ASFV重组蛋白p72及制备相应的单克隆抗体是可行的。

红土沉香中5;6;7;8-四羟基-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目的研究红土沉香Aquilaria crassna中的化biotic elicitation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红土沉香乙醇提取物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是(5R,6R,7S,8R)-5,6,7,8-四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1)、(5R,6S,7S,8R)-5,6,7,8-四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2)、(5R,6S,7S,8R)-5,6,7,8-四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3)、沉香四醇(4)、异沉香四醇(5)、5α,6β,7α,8β-四羟基-2-(2-苯乙基)色酮(6)、5α,6β,7α,8β-四羟基-2-[2-(4LGK-974纯度-甲氧基)苯乙基]色酮(7)、aquilarone D(8)、aquilarone C(9)、aquilaroneA(10)、aquilaroneB(11)。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以上5,6,7,8-四羟基-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1~11)均首次从红土沉香分离得到。Bafilomycin A1采购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均无抑制脂多糖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一氧化氮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