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吗啡等阿片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镇痛药,主要用于中、重度疼痛患者的治疗。然而,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往往伴有便秘、呼吸抑制、成瘾和耐受等副作用的产生,严重限制了此类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因此,开发低副作用或无副作用的新型镇痛药物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近年来,基于阿片药效团和NPFF药效团构建的多靶点镇痛化合物,在开发高效镇痛、低副作用的新型镇痛分子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DN-9是本课题组前期利用阿片和神经肽FF关键药效团构建的多靶点化合物。药理学实验结果表明,外周注射DN-9不能通过血脑屏障(BBB),体内容易被酶降解,镇痛作用时间为90 min,口服镇痛活性较弱。为了进一步提高DN-9的成药性,课题组采用酰胺键环化修饰策略获得了一系列多靶点类似物。研究发现,环化类似物可以同时作用于阿片和NPFF受体,且外周注射镇痛活性显著提高,产生更长效的镇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c[D-Lys~2,Asp~5]DN-9具有口服镇痛活性。对c[D-Lys~2,Asp~5]DN-9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随着酰胺环大小从17依次缩小至14,类似物的镇痛活性也会逐渐降低,当酰胺键成环大小为17时,c[D-Lys~2,Asp~5]DN-9表现出最好的镇痛活性。因此,本课题以酰胺键修饰的c[D-Lys~2,Asp~5]DN-9(酰胺键成环为17)为化学模板分子,进一步通过引入非天然氨基酸D型鸟氨酸Oncology center(D-Orn),利用2位的D-Orn和5位的谷氨酸(Glu)酰胺键成环修饰而构建了其类似物OFP022(Tyr-c[D-Orn-Gly-N-Me-Phe-Glu]-Pro-Gln-Arg-Phe-NH_2),并对其进行化学合成,以及体内和体外的药理学活性鉴定。首先,采用cAMP体外功能实验评价了OFP022的药理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OFP022可同时激活Mu-(MOR)、Delta-(DOR)、Kappa-(KOR)阿片受体,以及NPFF_1和NPFF_2受体。与母体DN-9相比,对KOR和NPFF_1受体的激动活性分别提高了13.6倍和22.7倍,而对MOR、DOR和NPFF_2受体的激动活性均稍有降低,即分别降低了2.1倍、2.7倍和1.8倍。因此,和母体相类似,OFP022是一种阿片和NPFF受体的多靶点激动剂。小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在光热甩尾急性痛实验中,皮下注射和口服化合物OFP022可产生剂量依赖性镇痛作用。OFP022的镇痛ED_(50)值分别为0.017nmol/kg和0.14 nmol/kg。与c[D-Lys~2,Asp~5]DN-9相比,皮下注射和口服OFP022的镇痛ED_(50)分别提高了16.5倍和10倍,镇痛时间均可以达到240 min。此外,进一步的药理学结果表明,口服化合物OFP022在炎症痛和神经痛模型中均产生剂量依赖性镇痛作用,镇痛时间均超过180 min。最后,系统评价了口服OFP022是否能产生镇痛耐受、便秘和成瘾等阿片样副作用。在光热甩尾实验中,连续8天口服最高镇痛剂量的OFP022未出现镇痛耐受现象;在体内胃肠运动实验中,口服化合物OFP022会剂量依赖地抑制上消化道的运动,但在有效镇痛剂量范围下对小鼠胃肠运动无明显的影响。利用条件位置偏好性(CPP)实验、开放场实验和Ipatasertib生产商纳洛酮诱导的阿片戒断实验评价口服OFP022的心理和生理成瘾性,即在小鼠的开放场实验中,口服OFP022无明显的运动增强现象;在CPP实验中,小鼠口服化合物OFP022未出现条件位置偏爱性;在纳洛酮诱导的阿片戒断实验中,口服化合物OFP022未出现戒断症状。因此,在有效镇痛剂量下,口服OFP022未出现明显的镇痛耐受、便秘和成瘾等阿片样副作用。综上所述,OFP022是一种全新结构的酰胺键环化的DN-9类似物,具有阿片和NPFF受体的多靶点激动活性。与母体c[D-Lys~2,Asp~5]DN-9相比,皮下注射和口服OFP022能产生更强的镇痛活性。并且,OFP022也保留了母体c[D-Lys~2,Asp~5]DN-9的口服长效镇痛作用,同时无明显的镇痛耐受、便www.selleck.cn/products/lxh254秘和成瘾等阿片样副作用。因此,该研究进一步证实酰胺键环化策略能有效提高阿片/NPFF受体多靶点肽类分子的成药性,有望为长效、低副作用的镇痛肽类新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赤芍抗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赤芍抗underlying medical conditions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Pharm Mapper数据库获取赤芍的活性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 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中获得肿瘤转移的相关靶点,进而获得药物活性成分治疗疾病的潜在靶点。构建蛋白质互作(PPI)网络,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并利用Cyto Scape 3.9.0软件对核心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筛选,同时进行分子对selleck AMG510接验证。结果 共得到符合条件的药物活性成分29个及其作用靶点132个、交集靶点115个。主要信号通路有癌症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前列腺癌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赤芍抗肿瘤转移的核心成分与疾病的核心靶点有较强的结合活性Pidnarulex试剂。结论 赤芍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抗肿瘤转移作用。
贝利尤单抗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估
研究背景狼疮性肾炎(LN)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最严重的器官表现之一。难治性狼疮性肾炎(RLN)的定义逐渐明了,接受初始免疫抑制治疗期间任何时间出现肾损伤加重,或接受至少6个月的诱导治疗后未获得部分缓解的活动性LN可称为RLN。既往常用于治疗LN的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羟氯喹、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随着早诊断早治疗的健康管理理念和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综合治疗方案的广泛应用,LN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改善,但情况仍不容乐观,40%左右的LN患者无法获得肾脏缓解,RLN的预后则更差。因而新型治疗药物不断被研发、应用,多种靶向B淋巴细胞的生物制剂被研究证实对治疗LN有效。贝利尤单抗是一种抑制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重组人IgG-1λ单克隆抗体,可抑制B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增殖、分化,减轻自身免疫反应。针对LN患palliative medical care者的Ⅲ期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BLISS-LN研究)得到了阳性结果。贝利尤单抗已经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人活动性LN的治疗。然而,关于RLN患者应用贝利尤单抗治疗的研究尚且不多,尤其是贝利尤单抗在中国RLN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需进一步验证。研究目的评估贝利尤单抗联合标准方案治疗RL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这是一项回顾性单中心研究,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肾内科住院并接受贝利尤单抗联合标准方案治疗的19例RLN患者。在基线、1、2、3、4、5、6、12个月时分别记录SLEDAI-2K评Blebbistatin体内实验剂量分、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补体C3、补体C4、尿蛋白肌酐比值(UPCR)、血清白蛋白(Alb)、血尿素氮、血肌酐、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并记录不良事件,最后统计分析贝利尤单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本研究涉及19例RLN患者,其中17例患者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2例患者因用药不足3个月仅进行安全性评价。经贝利尤单抗联合标准方案治疗后,共有8例(47.06%)患者达到完全缓解,2例(11.76%)达到部分缓解,总体缓解率为58.82%。患者的中位泼尼松口服剂量从基线的20.00(10.00-45.00)mg/d减少到6个月时的13.75(10.00-15.00)mg/d(P<0.01),到 12 个月时则降selleck激酶抑制剂至 10.00(7.50-15.00)mg/d(P<0.01)。此外,SLEDAI-2K评分、UPCR、Alb、C3、C4等各项临床和化验室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用eGFR来衡量肾功能,结果显示,除第1个月较前显著升高外,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此外,贝利尤单抗的安全性良好,3名患者出现3例次不良事件(15.79%),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研究结论在真实世界中,贝利尤单抗联合标准治疗方案对于RLN有显著的疗效,可降低疾病活动度、减少尿蛋白、减少糖皮质激素剂量,且安全性良好。
三种秦巴特色金丝桃属植物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
天然产物是药物先导化合物发掘的重要来源。金丝桃科金丝桃属植物因其结构独特的化学成分和多样性的药理活性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其杂萜类特征成分间苯三酚类衍生物(PPAPs)以及抗神经炎症和抗肿瘤等的药理活性成为研究热点。从金丝桃属植物中寻找结构独特的活性化合物,为开发新药以及寻找新的疾病靶点提供有价值的先导化合物。本论文选择LXH254试剂秦巴山区3种特色金丝桃属植物,岐山金丝桃(Hypericum.elatoides R.Keller)、突脉金丝桃(Hypericum przewalskii)和湖北金丝桃(Hypericum hubeiense)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色谱手段结合现代波谱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单体化合物的药理活性及相关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岐山金丝桃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1)从岐山金丝桃中共分离鉴定出78个单体化合物,包括36个新化合物。新化合物类型为31个PPAPs类和5个内酯类化合物(1个半合成衍生物)。PPAPs类新化合物包括多个结构新颖的多环系化合物:6/6/7/9/6环系新骨架类、6/8/6环系新颖骨架类、首次发现的含有α-氨基丙腈片段的B型PPAPs类、金刚烷和类金刚烷类、B型PPAPs类。4个新骨架内酯类化合物包括2个δ-内酯和2个γ-内酯类化合物。(2)从岐山金丝桃中分离得到的6/8/6环系类化合物,是一种类紫杉烷骨架结构的化合物,众所周知,紫杉烷是一种通过抑制微管解聚的抗癌类药物。基于以上原因,本论文进一步将岐山金丝桃中分离得到的类紫杉烷结构的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的筛选。最终筛选出化合物2-2对人宫颈癌细胞C-33A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随后,也考察了其对C-33A细胞中微管的影响。结果显示,化Properdin-mediated immune ring合物2-2通过抑制微管的解聚来诱导纺锤体的异常分裂,进而干扰细胞有丝分裂的进程来抑制C-33A细胞的增殖。并将C-33A细胞阻滞于S期,并通过线粒体途径激活Caspase-3来诱导细胞凋亡。我们进一步验证了化合物2-2在体内对C-33A细胞的抑制作用。随后我们构建了斑马鱼宫颈癌异种移植模型,考察了化合物2-2在体内对C-33A细胞的增殖、转移、血管新生以及脑组织病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合物2-2在体内可以显著抑制C-33A的增殖和脑转移以及脑部病变情况。同时也可以显著抑制斑马鱼体内肿瘤诱导的新生血管的生成。(3)利用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筛选发现15个化合物(2-10、2-11、2-12、2-13、2-18、2-19、2-20、2-23、2-27、2-28、2-42、2-44、2-45、2-48、2-78)抑制一氧化氮(NO)产生,其中4个化合物(2-11、2-20、2-27、2-45)具有明显抑制作用(IC_(50)=5.44±0.86~5.74±0.27μM)。构效关系分析表明,在金刚烷和类金刚烷型PPAPs中,侧链异戊烯基可能决定其抗神经炎活性的大小;而对内酯环类化合物而言,δ-内酯环更有利于抗炎活性的发挥。(4)以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作为氧化损伤的模型,利用MTT法检测分离到的单体化合物在氧化应激下的神经保护活性,发现12个化合物(2-1、2-4、2-20、2-25、2-27、2-NSC 127716体内实验剂量29、2-30、2-31、2-45、2-46、2-49、2-57)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能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其中化合物2-27可以将细胞的存活率由模型组的61.78%提高至90.51%。此外,研究发现化合物2-20、2-27和2-45都具有优异的抗神经炎和神经保护双功能。(5)基于前期筛选的活性化合物结构特点,我们选择结构独特的内酯环类(2-10)和含有α-氨基丙腈片段的PPAPs类(2-11)化合物进一步研究其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以期利用结构特殊的化合物发现不同于常规的、独特的抗神经炎靶点或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2-10可以抑制TLR-4蛋白的表达,并通过抑制IKK的磷酸化从而减少IκB从p50/p65上脱落降解,进而阻止p50/p65进入细胞核内,达到阻止NF-κB核转移的作用,从而发挥其抗炎药理活性。化合物2-11可以浓度依赖性的降低LPS诱导的BV-2细胞中i NOS和COX-2蛋白的表达量,从而抑制NO的释放;并且通过抑制细胞质和细胞核内NF-κB的蛋白表达来发挥其抗炎药理活性。(2)突脉金丝桃的化学成分及抗神经炎活性研究从突脉金丝桃乙酸乙酯部位中共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其中包括2个新化合物,8个已知化合物。通过化合物结构类型分析,确定新化合物为二苯甲酮糖苷类化合物。通过抗神经炎活性评价实验,发现化合物5-2、5-4、5-7和5-8具有显著的抑制神经炎的作用(IC_(50)=0.61±0.12~1.28±0.15μM)。通过构效关系分析,得出新化合物二苯甲酮糖苷的苯甲酰基在糖基上的连接位置影响其抗神经炎活性的强弱。(3)湖北金丝桃的化学成分及抗神经炎和神经保护活性研究从湖北金丝桃正己烷部位中共分离鉴定了12个已知化合物,包括10个倍半萜和2个酚类。对12个化合物进行了抗神经炎和神经保护活性的评价,结果显示,其中化合物6-1对LPS诱导BV-2细胞NO的产生呈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IC_(50)=5.96±0.33μM)。化合物6-7和6-12对H_2O_2诱导氧化损伤的PC-12细胞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其中化合物6-7活性最为显著(细胞存活率:84.62±2.07%)。
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医学翻译实践报告
近年来,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青少年自杀事件愈加频繁,该群体的精神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而自杀与抑郁症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因此,了解青少年抑郁症干预的方法、探讨青少年抑郁和自杀之间的关联、研究自杀产生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青少年抑郁、干预青少年自杀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翻译实践原文节选自《公共卫生视角fetal immunity下的抑郁症》的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节选内容通过一系列Baricitinib体内的研究成果,向读者介绍了青少年抑郁的干预方法、自杀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青少年自杀和抑郁症的关系等,为青少年抑郁和自杀的预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过本翻译,译者希望能够帮助医学领域的学者,掌握青少年抑郁及青少年抑郁与自杀关系的研究现状,并唤醒大众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关注,为促进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本翻译实践报告,共五部分。首先,本报告简要介绍了翻译实践的背景和意义,概述了原文本内容;其次,梳理了关联翻译理论的发展现PLX3397采购状以及其三个核心概念,从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阶段详细阐释了此次翻译实践的完整流程;在本报告的核心章节—案例分析中,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以最佳关联为导向,译者选取实践中的经典案例,分析并总结了医学英语翻译在词汇、句子、语篇层面寻求最佳关联的方法和技巧。经分析译者认为,为了寻求译文与原文的最佳关联,使读者能够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在词汇层面,根据术语类型可采取直译、意译和零翻译、词类转换等翻译技巧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而在句子层面,可采用增译、省译、拆分、句式重组等翻译技巧,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认知语境,更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在语篇层面,则需要译者根据中英文衔接手段的使用差异做出保留、省略和转换。最后,在翻译实践总结部分,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的发现和不足。
泊马度胺对COPD大鼠气道炎症及黏液高分泌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究泊马度胺(POM)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的气道炎症和黏液高分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POM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模型组和POM组大鼠采用烟雾暴露联合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建立COPD模型,POM组大鼠采用POM(0.5 mg/kg,1次/d,持续1周)干预。观察并检测各组大鼠肺功能、肺组织病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比例和血清中的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3水平。分别用AB-PAS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大鼠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增生和黏蛋白(MUC)5AC、MUC5B的分泌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TNF-α受体1(TNFR1)、IκB激酶(IKK)、磷酸化IKK(p-IKK)和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潮气量(TV)、每分钟通气量(MV)、用力呼气肺活量(FVC)、0.1 s用力呼气容积(FEV0.1)、0.3 s用力呼气容积(FEV0.3)均降低(P<0.05LXH254供应商)medical assistance in dying;肺泡平均线性截距(MLI)升高(P<0.01),平均肺泡数(MAN)降低(P<0.01);BALF沉渣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升高(P<0.05),巨噬细胞比例降低(P<0.01);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1β、IL-13和IL-6水平升高(P<0.05);气道上皮杯状细胞比例增高(P<0.01);肺组织MUC5AC和MUC5B分泌增多(P<0.01),TNFR1含量、p-IKK/IKK比值增高(P<0.01),胞核中P65含量增高(P<0.01),胞质中P65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Taurine体内POM治疗一周后,POM组大鼠的TV、MV、FVC、FEV0.1、FEV0.3、MLI、MAN均明显改善(P<0.05);BALF沉渣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降低(P<0.05),巨噬细胞比例升高(P<0.01);血清TNF-α、IL-1β、IL-6、IL-13水平降低(P<0.05);气道杯状细胞比例降低(P<0.01),MUC5AC、MUC5B分泌减少(P<0.01),TNFR1、P-IKK、P65(胞核)表达水平降低(P<0.05),P65(胞质)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 POM可改善COPD大鼠的气道炎症和黏液高分泌,这种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NF-κB信号通路来实现。
不同再灌注时间对缺血后大鼠肝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再灌注时间对缺血后大鼠肝脏损伤程度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成selleck MK-1775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缺血组(HI组),缺血再灌注3、6、12、24、72h组(HIR 3、6、12、24、72h组),每组6只大鼠。采用无创血infant infection管夹夹闭大鼠肝左外侧叶和中叶的肝动脉、门静脉,阻断约70%入肝血流90min,然后恢复血流再灌注,建Belumosudil体内实验剂量立大鼠HIRI模型。Sham组仅进行肝蒂部干扰,HI组不恢复血流再灌注。处死大鼠后,检测血浆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力,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黄嘌呤氧化酶(XOD)、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层黏蛋白(LN)、透明质酸(HA)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Sham组比较,HIR 24h组大鼠肝脏出现了明显的变性和坏死,大鼠肝功能受损。再灌注12h时,血浆中AST、ALT含量显著升高(P<0.01)。SOD、CAT、GSH、GSH-PX等抗氧化酶从再灌注3h起逐渐降低,在12~24h期间变化最明显(P<0.01)。NO和XOD的含量从再灌注6h起开始升高,在12~24h期间变化最明显(P<0.01)。NOS在肝脏缺血和恢复血流再灌注后均出现了降低(P<0.05)。MDA、LN、HA含量随再灌注时间逐渐升高,在72h时达高峰(P<0.01)。结论 再灌注12~24h期间是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高峰时期,其发生与氧化应激有关。24h后肝损伤虽有所恢复,但肝纤维化变化却在加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球后血流与视神经纤维层及脉络膜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球后血流与视神经纤维层及脉络膜的相关性。方法:这E7080说明书是一项前瞻性研究。纳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8例76眼和对照组27例54眼参与这项研究。EDI-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下、鼻侧、颞侧、上方、下方距黄斑中心凹1mm和3mm处的脉络膜厚度(CT),OCT测量视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睫状后动脉(P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selleck激酶抑制剂(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和阻力指数(RI)。统计学分析青光眼组球后血流参数与视神经纤维层及脉络膜的相关性。结果:青光眼组RNFL均低于对照组,CT均高于对照组,CRA的EDV和PCA的PSV、EDV低于对照组。视盘上方、下方、鼻侧RNFL分别与PCA的RI呈负相关;鼻侧、颞侧RNFL与OA的EDV呈正相关,与OA的RI呈负相关,颞侧RNFL与CRA的EDV呈正相关。视盘鼻侧RNFL与T3mmSalivary microbiome、I1mm处CT呈负相关。CRA的PSV与N3mm、T3mm、S3mm、I1mm、I3mm处CT呈负相关,EDV与SFCT、T3mm、I3mm处CT呈负相关,RI与I3mm处CT呈正相关;OA的EDV与I1mm处CT呈负相关,RI与N1mm处CT呈正相关;PCA的EDV与I3mm处CT呈负相关。N1mm处CT增厚是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光眼组CT增厚,球后血流速度降低,RNFL变薄。
丁香酚处理对新鲜去皮荸荠保鲜的研究及应用
荸荠(Eleocharis tuberosa)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作为去皮即食的水生蔬菜,荸荠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受到机械损伤,从而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导致新鲜去皮荸荠发生表面变色、品质劣变和微生物繁殖等问题。因此,新鲜去皮荸荠的保鲜方法、机理研究及其应用是现阶段的重要课题。丁香酚(eugenol,EUG)作为食药局批准使用的天然植物保鲜剂,既能起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又可以延缓果蔬品质发生劣变。丁香酚处理在鲜切荸荠的保鲜中虽有报道,但本论文对丁香酚调控鲜切荸荠抗氧化系统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课题以新鲜去皮荸荠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丁香酚浸泡处理对新鲜去皮荸荠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酚类代谢、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代谢等的影响,明晰丁香酚延缓新鲜去皮荸荠品质劣变的机理。进一步通过静电纺丝技术,以具有良好成膜性和可降解性的玉米醇溶蛋白作为成膜材料,加入天然活性物质丁香酚,制备负载丁香酚的玉米醇溶蛋白纳米纤维膜,将其应用于新鲜去皮荸荠的包装,明确丁香酚-玉米醇溶蛋白膜包装对新鲜去皮荸荠的贮藏保鲜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丁香酚处理能够延缓新鲜去皮荸荠的变色,并确定了丁香酚浸泡处理的最佳浓度为1 g/L,最佳处理时间为5 min。丁香酚处理延缓了新鲜去皮荸荠色差L~*值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抑制了色差a~*、b~*值、褐变度、失重率和呼吸强度的上升,减少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2)丁香酚处理抑制了新鲜去皮荸荠中总黄酮和可溶性醌的积累,促进酚类物质的生Dehydrogenase抑制剂成,降低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性,抑制酚类酶促褐变反应,从而延缓了新鲜去皮荸荠的黄化与褐变,保持其贮helminth infection藏品质。(3)丁香酚处理提高了新鲜去皮荸荠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ehydroY-27632ascorbate reductase,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ono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MDHAR)的活性,降低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和羟基自由基(OH·~-)的生成速率,减少了过氧化氢(H_2O_2)、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oxidized,GSSG)的积累,延缓了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 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损失,提高了DPPH自由基清除率,诱导新鲜去皮荸荠中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和抗氧化物质的积累,从而降低ROS带来的氧化损伤,提高其抗氧化能力。(4)通过静电纺丝技术,以玉米醇溶蛋白为基材,负载天然活性物质丁香酚,制备丁香酚-玉米醇溶蛋白膜。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对丁香酚-玉米醇溶蛋白膜的形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热重(thermogravimetry,TG)分析丁香酚-玉米醇溶蛋白膜的理化性质,利用抑菌圈实验明晰了丁香酚-玉米醇溶蛋白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进而将丁香酚-玉米醇溶蛋白膜应用于新鲜去皮荸荠的包装,延缓了新鲜去皮荸荠外观品质的下降和菌落总数的增加,降低了褐变度、失重率、总黄酮和可溶性醌的含量,并减少了可溶性固形物的损失,促进总酚含量的增加,从而维持新鲜去皮荸荠的贮藏品质。
伴与不伴躯体化症状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白细胞介素水平研究
目的:检测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IL)水平,并分析其与躯体化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13~18岁的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93例,根据是否伴功能性躯体化症状(functional somatic symptoms, FSS),分为伴FSS组(40例LGK-974小鼠)与不伴FSS组(53例)。同时选取32名正常青少年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儿童躯体化量表(CSI)对genetic fingerprint疾病抑郁障碍现状进行评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被试selleck合成儿童血清IL-13及IL-12/23p40因子水平。结果:伴FSS青少年抑郁组IL-13因子水平显著高于不伴FSS组和对照组(P<0.05),不伴FSS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FSS组IL-12/23p40因子水平显著高于不伴FSS组(P<0.05),两者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3水平与CSI总分及分因子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0.360、0.286、0.366、0.310、0.336,P<0.01);IL-12/23p40水平与CSI总分及分因子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0.333、0.360、0.275、0.280、0.313,P<0.01)。结论:伴躯体化症状的青少年抑郁病人的血清IL-13水平异常,且与躯体化症状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