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背景及目的以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为代表的退行性疾病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一种由脱髓鞘诱发的神经变性疾病。目前针对这种神经变性,其中一种干预策略就是通过增强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可髓鞘化的少突胶质细胞。在此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的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微环境影响着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命运。在不同疾病状态下,小胶质细胞可表现为促炎表型M1型和抗炎表型M2型。M1型小胶质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具有组织损伤的作用,在此条件下神经干细胞多分化为形成瘢痕的星形胶质细胞。M2型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消散因子有利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或少突胶质细胞,其中M2型小胶质细胞释放的Chi313、TGF-β等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因此,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介导的微环境从而增强内源性少突胶质细胞生成过程来促进髓鞘再生,已成为延缓、阻止或逆转MS进展的最有希望的措施之一。目前,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也已经在促进神经干/祖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从而促进髓鞘再生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鉴于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及其子代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它们可以分泌的无数分子影响了干细胞的分化命运,因此,可以认为小胶质细胞是调节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从而实现髓鞘再生的一种重要的细胞。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对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促进髓鞘再生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显示小胶质细胞可能是DHA发挥作用的重要效应细胞,但DHA是否依赖小胶质细胞发挥髓鞘再生的药效尚不清楚。并且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在DHA可促进EAE和CPZ诱导的模型小鼠胼胝体区域少突胶质细胞系新生的作用,提示DHA可能具有在源头上促进少突胶质细胞生成的作用。鉴于促进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是少突胶质细胞系生成的源头动力,我们提出假说:DHA依赖小胶质细胞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发挥促进髓鞘再生的作用,从而促进脱髓鞘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白质修复。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通过建立“小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单元,建立消融小胶质细胞的EAE模型小鼠,在给药DHA后,研究DHA是否通过“小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单元促进髓鞘再生,发挥治疗EAE的药效。另外,对DHA是如何通过“小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单元发挥促进髓鞘再生的机制进行探索。首先对DHA促进小胶质细胞作用于神经干细胞的桥梁分子进行探索,并进一步深入探索DHA是如何促进小胶质细胞表达此桥梁分子,其分子通路为何,并通过实验反向验证DHA发挥药效和此通路的依赖关系。2.研究方法及内容2.1DHA通过小胶质细胞重塑炎症微环境的药理作用研究(1)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100ng/mL刺激小胶质细胞4h模拟小胶质介导的炎症失衡微环境,DHA给药24h,设置低、中、高三个剂量,分别为1μM、2μM、4μM。收集上清液用于ELISA实验,Trizol裂解细胞5分钟用于qRT-PCR实验,于-20℃保存。流式细胞术与免疫荧光收样品及时处理检测。利用qRT-PCR和ELISA实验方法检测小胶质细胞介导的促炎因子IL-1 β、TNF-α和抗炎因子IL-10 mRNA和分泌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促炎小胶质细胞的比例;利用免疫荧光方法对小胶质细胞的极化情况进行检测;评价DHA对基于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微环境重塑的影响。(2)利用 PubChem(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数据库查询双氢青蒿素的结构及Canonical SMILES,将Canonical SMILES分别导入SwissTargetPrediction(http://swisstargetprediction.ch/)、SEA(https://sea.bkslab.org/)预测靶点。利用 GeneCards(https://www.genecards.org/)和 OMIM(https://omim.org/)数据库中得到疾病靶点,通过整合,去除重复值,得到疾病靶点。使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药物-作用靶点”网络。将药物-交集基因上传至相互作用数据库String(https://string-db.org/)进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PPI)数据库;将药 物-疾病交集基 因 上传 至 DAVID 数据 库(https://david.ncifcrf.gov/summary.j sp),基 因 标 识 符 选 择OFFICIAL_GENE_SYMBOL,物种设置为:Homo Sapiens。为阐明双氢青蒿素治疗神经炎症的靶点在信号通路中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取GO功能条目和KEGG通路条目(P<0.05)作为双氢青蒿素治疗神经炎症的主要基因功能富集过程和信号pain biophysics通路,预测双氢青蒿素治疗神经炎症的作用机制。(3)利用Western Blot的技术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关键通路中关键基因Axl、p-Axl(Y702)、PI3K、p-PI3K(Tyr317)、Akt、p-Akt(Ser473)、mTOR、p-mTOR(S2448)表达情况进行实验验证。2.2DHA通过小胶质细胞促进EAE模型髓鞘再生的药效评价(1)利用MOG35-55诱导EAE的模型,造模当天及第二天,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0.5PTX(500ng/只)。在免疫后第8天小鼠逐渐开始发病,给予EAE模型小鼠含有0.029%PLX3397(一种能够穿过血脑屏障口服的选择性CSF1R/c-kit的抑制剂)的小鼠维持饲料,以对其小胶质细胞进行消融;喂养PLX3397饲料10天后给药DHA,共给药10天。自造模第1天开始对小鼠进行体重和状态的检测,以体重和临床KONOS评分作为药效指标,在28天取材,取胸腺、脾称重;眼眶取血离心取血清-20℃保存;小鼠脑组织、腰髓组织浸泡于多聚甲醛中。(2)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小鼠脑组织1/3处纵截面中小胶质细胞分子标记物CD11b进行染色,以验证小胶质细胞的消融情况。(3)利用固蓝染色的方法对小鼠脑组织1/3处纵截面进行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髓鞘化程度,研究DHA是否通过小胶质细胞发挥维持髓鞘完整性、促进髓鞘再生的作用。2.3DHA通过小胶质细胞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活性评价(1)建立小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过继培养体系,DHA给药小胶质细胞后培养24h,弃去含药上清,加入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24h,将上清过继给予神经干细胞C17.2细胞中培养24h,RIPA和Trizol裂解蛋白和收集核酸,-20℃保存。(2)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对神经干细胞分子标记物-Nestin、星形胶质细胞分子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ortein,GFAP)、神经元分子标记物-神经元核抗原(Neuronal Nuclei,NeuN)、少突胶质细胞系分子标记物-髓鞘蛋白脂质蛋白(Myelin Proteolipid Protein,PLP)、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分子标记物-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mRNA和蛋白进行检测,评价DHA通过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取EAE小鼠侧脑室下区(Subependymal Ventricular Zone,SVZ)区域,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对少突胶质祖细胞分子标记物NG2和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分子标记物MBP进行染色,评价DHA对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的影响。(3)利用qRT-RCR方法对小胶质细胞中miR-34a与Chi313 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利用ELISA方法检测分泌蛋白Chi313含量。以评价DHA髓鞘再生的药理作用是否与miR-34a与Chi313表达有关。2.4DHA通过“小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单元促进髓鞘再生的机制探索(1)利用AS1517499抑制小胶质细胞STAT6的激活,在小胶质细胞中加入浓度为 100 nM 的 AS1517499,处理 24h;给药 DHA 培养 24h;LPS100 ng/mL刺激4h。处理后将贴壁的小胶质细胞利用Trizol裂解,利用qRT-PCR方法检测小胶质细胞中Chi313 mRNA表达情况,同时收集上清液对Chi313蛋白进行ELISA检测。2.3中过继方法处理神经干细胞,利用Western Blot和qRT-PCR的方法对神经干细胞EGFR激活情况以及SOX10、PLP、MBP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验证DHA依赖于STAT6促进Chi313表达的作用,以及对神经干细胞定向少突胶质细胞通路中关键分子信号的影响。(2)利用Axl shRNA干扰小胶质细胞Axl转录,给药DHA后,利用q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小胶质细胞中Chi313 mRNA与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Western Blot和qRT-PCR的方法对神经干细胞EGFR激活情况和SOX10、PLP、MBP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验证DHA依赖于Axl促进Chi313表达的作用,以及对神经干细胞定向少突胶质细胞通路中关键分子信号的影响。3.研究结果3.1 DHA通过小胶质细胞重塑炎症微环境的药理作用研究1.LPS刺激小胶质细胞介导的微环境失衡其特点为大量促炎因子过表达同时炎症消散因子表达不足,因此在本节研究中我们利用LPS造模,从而模拟小胶质细胞介导的促炎微环境。实验结果显示,LPS可明显激活静息状态下的小胶质细胞,使小胶质细胞促炎因子IL-1 β、TNF-α显著增高(P<0.05),CD16/32占比显著增加(P<0.05),并显著增强iNOS的荧光强度(P<0.05)。给药DHA后,DHA可显著降低LP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vx-661.htmlS刺激后的小胶质细胞介导的促炎分子IL-1 β、TNF-α升高的情况(P<0.05),同时升高炎症消散因子IL-10的表达(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表示,DHA给药后相比于模型组可显著降低CD16/32标记的M1小胶质细胞占比(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DHA处理过的小胶质细胞相较于模型组标记为Arg1荧光强度增加(P<0.05),iNOS荧光强度减弱(P<0.05)。可以看出DHA可以重塑LPS介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微环境,并促进小胶质细胞M1型向M2型转化。2.将神经炎症的靶点与DHA靶点相互映射,共获得药物-疾病交集基因27个;取药物-疾病交集基因,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共筛选出275条GO条目,其中生物过程相关的有285条,细胞成分51条,分子功能39条。综合分析提示:除Axl外,PI3K也是DHA调控的关键靶点之一,而Axl/PI3K/Akt/mTOStaurosporineR通路可能是DHA重塑炎症微环境的重要通路之一。3.PI3K/Akt/m-TOR作为Axl调控的重要通路之一,其激活对促进小胶质细胞M2表型,降低促炎分子的释放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对DHA共培养后的小胶质细胞中Axl/PI3K/Akt/mTOR通路的调控情况进行实验验证.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示,DHA给药后的小胶质细胞相较于模型组Axl、p-Axl(Y702)、p-PI3K(Tyr317)、p-Akt(Ser473)、p-mTOR(S2448)蛋白表达增高,PI3K、Akt、mTOR总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表示DHA对LPS刺激下的小胶质细胞Axl/PI3K/Akt/m-TOR通路的功能具有激活作用。小结:DHA可重塑LPS介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微环境,为髓鞘再生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激活Axl/PI3K/Akt/mTOR通路可能是DHA对MS有效性的的内在机制之一。3.2DHA通过小胶质细胞促进EAE模型髓鞘再生的药效评价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给予含0.029%的PLX3397饲料喂养的EAE小鼠较正常饲料喂养小鼠的大脑中小胶质细胞分子标记物CD11b阳性占比明显降低,其中给予含0.029%的PLX3397饲料喂养10天后小鼠SVZ区域CD1 1b阳性占比3.93±1.11,正常饲料喂养的小鼠SVZ区域CD11b阳性占比22.64±2.61(P<0.05),说明该实验方法成功实现了对EAE小鼠的小胶质细胞的消融。灌胃给予DHA后,EAE+DHA组小鼠相比于EAE组小鼠临床KONO'S评分明显降低(P<0.01),体重明显增加(P<0.01);喂养含PLX3397饲料后,EAE+PLX3397+DHA相比于EAE+PLX3397组评分及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DHA缓解EAE模型的残疾程度及维持其体重依赖于小胶质细胞的存在。2.利用劳克坚牢蓝(Luxol Fast Blue,LFB)对小鼠脑组织进行染色,以Imag J进行计算,结果发现,EAE+DHA组LFB阳性面积8.12±1.10相较于EAE组0.66±0.63髓鞘化明显增加(P<0.05);喂养含PLX3397饲料后,EAE+PLX3397+DHA 组 LFB 阳性面积 0.92±0.48 相比于 EAE+PLX3397 组1.16±0.27没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DHA可依赖于小胶质细胞促进EAE模型小鼠脑内髓鞘再生,维护髓鞘的完整性。小结:DHA发挥治疗EAE、缓解EAE残疾程度、促进EAE髓鞘再生及其完整性的作用,小胶质细胞是其重要条件和基础。3.3DHA依赖于小胶质细胞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活性评价1.在小胶质细胞上清过继培养神经干细胞试验的结果表明,DHA处理的小胶质细胞上清显著增加了神经干细胞C17.2中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PLP和MBP mRNA的转录和蛋白的表达(P<0.05),神经干细胞分子标记物Nestin表达的明显降低(P<0.05);但对星形胶质细胞分子标记物GFAP和神经元细胞分子标记物NeuN mRNA无明显影响(P>0.05)。说明DHA可能通过小胶质细胞促进了神经干细胞向少突胶质细胞的定向分化。2.在体外证明了 DHA可通过小胶质细胞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后,我们在体内对侧脑室下区(Subependymal Ventricular Zone,SVZ)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标记为NG2)与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标记为MBP)进行了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示,喂养正常饲料EAE小鼠给药DHA后,较EAE组少突胶质祖细胞分子标记物NG2、少突胶质细胞分子标记物MBP阳性信号明显增强(P<0.05),利用PLX3397饲料喂养EAE小鼠消融了小胶质细胞后,DHA促进小鼠SVZ区域的NG2和MBP阳性信号增强的现象消失(P>0.05)。说明,DHA在EAE小鼠体内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的作用同样依赖于小胶质细胞。3.同时,DHA在体外可以抑制小胶质细胞中miR-34a的表达,促进小胶质细胞中Chi313 mRNA和Chi313蛋白的表达(P<0.05)。小结:DHA可通过小胶质细胞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从而促进髓鞘再生,其活性可能与影响了小胶质细胞miR-34a、Chi313的表达有关。3.4DHA通过“小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单元促进髓鞘再生的机制探索1.在3.3中我们证明了 DHA具有明确的促进Chi313表达作用,而Chi313在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核心作用,因此,在此部分中我们利用“小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单元,围绕Chi313表达,基于对在神经干细胞中Chi313-EGFR-SOX10级联关系、对小胶质细胞中Axl/JAK2/STAT6/Chi313通路上的关键因子变化的分析,从正反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了 DHA促进髓鞘再生的机制。首先我们通过建立的“小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单元,对神经干细胞表面受体p-EGFR(Y1068)、SOX10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DHA处理过的小胶质细胞上清液过继于神经干细胞中24h后,可使神经干细胞p-EGFR(Y1068)、SOX10表达明显增强(P<0.05)。表示DHA可通过小胶质细胞激活神经干细胞表面受体EGFR,并促进神经干细胞中SOX10的表达。接下来我们对DHA处理过的小胶质细胞中Axl/JAK2/STAT6进行正向验证,结果发现DHA处理过的小胶质细胞相比于模型组p-JAK2(Y1007)、p-STAT6(Y641)表达增强(P<0.05)。JAK2、STAT6总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Axl的结果在第一部分已展示)结果正向验证了 DHA具有激活小胶质细胞中Axl/JAK2/STAT6通路,使小胶质细胞释放Chi313,从而激活神经干细胞EGFR-SOX10,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2.在正向验证DHA具有激活小胶质细胞Axl/JAK2/STAT6通路的作用后,我们将反向验证DHA是否依赖于小胶质中Axl/JAK2/STAT6/Chi313通路发挥激活神经干细胞EGFR-SOX10,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的作用。研究结果表示,利用AS1517499抑制小胶质细胞中STAT6激活后,DHA丧失促进小胶质细胞表达Chi313 mRNA和蛋白的作用,同时其上清液过继于神经干细胞后,p-EGFR(Y1068)蛋白无明显变化,SOX10、PLP、MBP mRNA和总蛋白无明显变化。表示DHA依赖于STAT6的激活发挥分泌Chi313和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的作用。3.进一步地,我们将使用sh-RNA干扰Axl mRNA的转录,进而验证DHA是否对小胶质细胞中Axl/JAK2/STAT6通路有依赖关系。结果表示利用携带Axl shRNA的慢病毒转染小胶质细胞后,DHA丧失促进小胶质细胞表达Chi313m RNA和蛋白的作用,同时其上清液过继于神经干细胞后,p-EGFR(Y1068)蛋白无明显变化,SOX10、PLP、MBP mRNA和总蛋白无明显变化。表示DHA依赖于Axl发挥分泌Chi313和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的作用。小结:DHA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中Axl/JAK2/STAT6通路促进Chi313的释放,从而激活神经干细胞EGFR受体,促进SOX10表达,进而发挥促进神经干细胞向少突胶质细胞方向分化的作用。4.结论(1)DHA可明显缓解EAE模型小鼠的残疾程度。(2)DHA可重塑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微环境,为髓鞘再生提供了条件。(3)DHA对EAE模型小鼠髓鞘再生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的小胶质细胞。(4)DHA促进EAE模型小鼠髓鞘再生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小胶质细胞Chi313的表达,从而影响了神经干细胞的分化。(5)DHA促进EAE模型小鼠髓鞘再生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中Axl/JAK2/STAT6通路促进小胶质细胞释放Chi313,从而激活神经干细胞EGFR受体,促进SOX10的表达,进而使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5.意义本研究首次揭示了 DHA依赖于小胶质细胞发挥促进EAE模型髓鞘再生的作用;验证了其促进髓鞘再生的主要环节之一为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揭示了其发挥作用的内在分子机制。本研究为脱髓鞘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对DHA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回授法结合视频健康教育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肾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回授法结合视频的健康教育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Laduviglusib研究购买患者行肾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安徽省某三甲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行肾穿刺活检术的SLE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肾穿刺活检术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回授法结合视频宣教进行健康教育。比较健康教育前后两组患者肾穿刺术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干预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后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Behavioral genetics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寻找更多SAS和PSQI评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授法结合视频宣教能提高SLE患者肾穿刺活检术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
超声引导菱形肌—肋间肌平面阻滞在单侧乳腺切除术围术期的临床观察
目的:拟观察超声引导下菱形肌-肋间肌平面阻滞(RIB)在单侧乳腺切除围术期临床效果与并发症的情况。方法:拟选择60例单侧乳房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女性受试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年龄30~65岁,随机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T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T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菱形肌-肋间肌平面阻滞组(RT组),每组20例。ST组麻醉诱导前予0.3%罗哌卡因25ml行超声selleck MS-275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RT组麻醉诱导前予0.3%罗哌卡因25ml行超声引导下RIB平面阻滞,T组不予神经阻滞,三组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观察记录神经阻滞组注药后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20分钟后阻滞范围,各组受试者丙泊酚、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用量,拔管后30min及术后1、6、12、24h静息和咳嗽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舒芬太尼总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记录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本研究有效纳入60例受试者,每组20例。三组受试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ASA分级、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T组受试者阻滞后30 mIACS-010759纯度in,观察到从到锁骨中线到腋后线区域,感觉阻滞平面主要在T_2~T_(10)。RT组受试者阻滞后30min,观察到从到锁骨中线到肩胛线区域,感觉阻滞平面主要social media在T_3~T_7,T组无感觉阻滞平面;(3)神经阻滞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4)ST组、RT组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4h舒芬太尼累积用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明显少于T组(P<0.05),三组患者右美托咪定用量无显著差异;(5)ST组、RT组受试者拔管后30min及术后1、6、12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无显著差异,但均明显低于T组(P<0.05),术后24h三组受试者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无明显差异;(6)与T组比较,ST组、RT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次数明显减少(P<0.05),两神经阻滞组之间无差异(P>0.05);(7)两组均未观察到局麻药中毒、气胸、血肿等并发症。结论:麻醉诱导前行RIB阻滞,麻醉过程平稳,围术期并发症减少。可有效提高乳腺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时机对母胎结局影响的研究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妇女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通过对比分析计划妊娠与非计划妊娠的SLE患者在孕期疾病活动情况及分娩后胎儿结局的差异,提出育龄期SLE患者合适的妊娠时机、孕期疾病本身活动性评估和胎儿评估的策略,旨在防治SLE妊娠后疾病活动恶化及不良母胎结局的发生。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22年7月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弋矶山医院收治的10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根据患者妊娠前疾病状态分为计划妊娠组(n=72)和非计划妊娠组(n=30)。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妊娠期间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新生儿的孕周、胎儿体重、孕期母体并发症、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分析。SLE病情活动度采用SLEDAI-2k来进行评估,SLEDAI-2k≤6分为轻度,SLEDAI-2k 7-12分中度,SLEDAI-2k>12分为重度。根据中国关于SLE女性围产期管理的建议,计划妊娠定义为在以下情况下允许怀孕的狼疮患者:(1)疾病活动稳定至少6个月;(2)口服泼尼松的剂量<15mg/d);(3)尿蛋白<0.5g/24h;(4)无重要器官功能障碍;(5)停用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和吗替麦考酚酯至少3个月;(6)来氟米特需停用6个月以上,并且对于孕前使用过来氟米特的患者进行洗脱治疗。非计划妊娠组为妊娠前病情仍有活动或者疾病缓解不足6个月、孕前3个月内使用过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免疫抑制剂,未经医生评估病情而自行受孕的患者,包括孕期初发的SLE患者。结果:1、非计划妊娠组患者的SLE平均病程为3.13±3.32年,显著短于计划妊娠组的6.85±4.47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计划妊娠组和计划妊娠组患者相比,妊娠期SLE病情E7080浓度活动率(100.0%vs 62.5%%)、妊娠丢失率(53.3%vs 6.9%)、胎儿宫内生长受限(28.6%vs 11.9%)、狼疮肾炎活动(43.4%vs 15.6%)、低补体C3及C4发生率(46.7%vWater microbiological analysiss 20.8%)、抗ds-DNA抗体滴度增高的发生率(60.0%vs 23.6%)、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2.10±3.11g vs 0.46±1.02)等参数,非计划妊娠组均显著高于计划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计划妊娠组SLE患者平均孕周为(36.50±1.22)周,显著低于计划妊娠组的(37.28±1.75)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计划妊娠组SLE患者孕期平均每天使用糖皮质激素为(12.25±2.81)mg,显著高于计划妊娠组的(8.58±2.33)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非计划妊娠组患者在年龄、发热、脱发、关节炎、口腔溃疡、血液系统损害、神经系统受累、心脏受累、抗Sm抗体、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阳性率、抗U1-RNP抗体阳性率、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胎膜早破、胎儿宫内窘迫等方面和计划妊娠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妊娠期需面selleck化学临妊娠过程中病情活动及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计划妊娠组在妊娠期间疾病活动度、妊娠丢失率均显著低于非计划妊娠组。SLE患者可以生育,孕前必须咨询风湿免疫科、产科医师充分了解疾病状态以及用药情况等,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受孕时机,做好妊娠计划,一旦确定妊娠,必须严格遵医嘱,不得随意停药,定期复查相关指标评估病情,确保能够安全的度过整个妊娠期,从而得到良好的妊娠结局。SLE妊娠应在疾病稳定半年以上进行计划妊娠,且需要风湿免疫科和产科医师等多学科协作评估妊娠期间母胎变化,以期获得良好的母胎结局。
运动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影响的研究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S)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临床症状表现为打鼾且鼾声不规律、晨起头痛、白天嗜睡以及记忆力下降等等,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及生活,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的患病率在4%左右,由于该病的诊断需要特殊的设备——睡眠多导图(Polysomnography,PSG),加之人们对其缺乏正确的认知和重视,该病的实际患病率可能会更高一些。本文总结了OSAS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运动干预对OSAS的作用,通过阐明目前的研究现况,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以期为今后在OSAS人群中开展运动干预研究和工作提出建议。OSAS会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一方面是睡眠时反复发生呼吸暂停和呼吸恢复,这造成了OSAS特有的且毫无规律的慢性间歇性低氧,突出表现为心血管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现有的研究证据表明,与OSAS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氧化应激增强以及炎症过程可能对这些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睡眠时正常睡眠结构遭到破坏。正常成人的睡眠呈周期性,每个周期由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和快速眼球Ascorbic acid biosynthesis运动(REM)睡眠组成。NREM睡眠和REM睡眠以90-100min的间歇交替出现,人每晚有3-5个NREM/REM周期。而OSAS患者夜间反复的睡眠呼吸暂停和重复呼吸,使之发生觉醒和微觉醒,形成睡眠片段或睡眠剥夺,睡眠效率明显降低,从而引起一系列损害,其严重后果是神经功能以及认知方面的改变。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运动对OSAS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本文综述了运动干预对OSAS患者带来的影响,发现运动能够有效降低OSAS患者的患病程度,无论哪种运动,在一定周期内均能对AHI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不同运动之间对AHI降低的差异,目前尚未有研究进行讨论。运动对于OSAS患者主观感受的作用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可能来源于运动方案的区别,比如干预周期、运动强度、运动方式等的不同,另一方面可能是由对主观感受进行测量的评估工具不完全一致造成的。运动对OSAS主观感受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往的研究表明,不加以治疗的OSAS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大大增加,包括心肌梗塞,心力衰竭,中风,心脏猝死等,这些不良的后果主要由慢性间歇性缺氧和睡眠结构紊乱介导的,受其影响的主要分子域包括交感神经活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为了验证运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探索。发现运动能有效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但对于体内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还有待更多的研究进行验证和探索。OSAS长期存在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有研究者采用Stroop色词测试发现了OSAS患者在微压力状态下的执行功能受损,在此基础之上,研究者通过6个月有氧结合抗阻训练来观察运动对OSAS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运动组Stroop色次测试准确率提升,总测试时长缩短,说明运动对患者的执行能力有正向作用。然而,运动改善OSAS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尚未有研究进行探讨,运动是否对神经内分泌紊乱有调节作用,是否能对大脑结构和形态产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OSAS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人们对该病的认知水平较低,容易被忽视和误解。OSAS患者是以夜间间歇性缺氧和睡眠结构紊乱为主要特征,通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增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睡眠片段化等,进而诱发心血管疾病以及认知功能损害。运动已经被认为可以有效改善OSAS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以及白天的疲劳感和夜间的睡眠质量,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但对于体内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以及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还有待更多的研究进行验证和探索。目前,临床selleck产品上常用的OSAS治疗方法为持续正压通气法(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但该方法尚不能根治基础疾病,且其效果严重依赖于患者依从性,加上当下无药物治疗方法,运动疗法可能是未来LBH589 NMROSAS治疗中一种非常重要又有效的辅助手段。但在推荐将运动作为临床治疗方法之前仍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开展,如现有的研究所采用的运动方式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今后可以根据疾病特征制定更多元化的运动方案,观察不同运动方案对OSAS的疗效,同时对于不同患病程度的患者进一步探讨运动与改善OSAS的剂量效应关系。此外,还需要对运动改善OSAS的机制进一步研究和阐明,如探讨运动对OSAS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氧化应激以及炎症反应的确切作用,并深入探索运动干预OSAS的其他机制等等。
缬沙坦联合黄葵胶囊治疗老年慢性肾小球肾炎对肾功能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究EMB endomyocardial biopsy缬沙坦联合黄葵胶囊治疗老年慢性肾小球肾炎对肾功能指标及血清炎症Erdafitinib细胞培养因子水平的影响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ci-32765.html。方法 12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两组肾功能、炎症因子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定量及肾小球滤过率(GFR)、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8、IL-17、IL-6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01)。治疗后两组CD4~+及CD4~+/CD8~+水平明显上调,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水平明显下调,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 缬沙坦联合黄葵胶囊能更明显地缓解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炎症状态,降低蛋白尿水平,改善肾功能。
基于UPLC-Q-TOF-MS技术白术多糖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 研究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的影响,探讨白术多糖干预UC的代谢途径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小鼠UC模型,给予白术多糖或美沙拉嗪干预后,测定小鼠体质量、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及结肠长度;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Captisol临床试验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OP)活性;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检测小鼠血清内源性代谢物水平,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差异代谢物进行表medical personnel征,筛选出潜在的差异代谢物;采用MetaboAnalyst 5.0网址分析可能的代谢通路。结果 白术多糖显著改善UC小鼠的症状和结selleckchem LY-188011肠组织病理损伤,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和SOD活性(P<0.05、0.01),降低TNF-α水平和MPO活性(P<0.05、0.01),并通过α-亚麻酸代谢通路、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通路、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通路、甘油磷脂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通路、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等代谢途径回调UC小鼠的异常代谢产物。结论 白术多糖具有防治UC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平衡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增强抗氧化和调节脂质代谢等通路相关。
高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发酵桔梗及其产物生物活性研究
桔梗为桔梗科(Campanulaceae)桔梗属(Platycodon)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的干燥根,是一种常见的药食兼用的草本植物,在东北地区,人们常常将其做成泡菜食用。早在2021年桔梗被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当前药理学研究表明,桔梗中最主要的功能活性成分为齐墩果酸型五环三萜类皂苷,即桔梗皂苷(Pgs),且Pgs中最主要的活性皂苷为桔梗皂苷D(PD),具有祛痰平喘、抗炎、护肝、抑制癌细胞增殖等生物活性。如何提高桔梗皂苷含量及转化高生物活性桔梗皂苷成为多年来的研究热点问题。本课题筛选出一株β-葡萄糖苷酶活力较高且能较好转化桔梗皂苷的菌株,并对桔梗皂苷转化前后的抗氧化、抗炎活性进行了评价,具体内容如下:1.桔梗泡菜中高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筛选:对采集的桔梗泡菜中的菌株进行分离纯化,结合菌株形态观察,并通过16S r DNA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共分离纯化出细菌94株,包括明串珠菌属、乳杆菌属、魏斯氏菌属、芽孢杆菌属以及肠球菌属。并利用七叶苷显色法,从94株菌中筛选出66株产生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然后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菌株的β-葡萄糖苷酶活力,从66株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中最终筛选出四株产酶活力最强的菌株且种类不同的菌株,分别为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 M3、短乳杆菌L.brevis JW12、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P3-1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L2,其β-葡萄糖苷酶活力分别为257.47±0.66AY-22989作用、166.56±0.66、192.13±0.18和166.56±0.18 U/m L。2.桔梗发酵前后皂苷类成分含量及发酵途径的探究:采用植物乳杆菌M3、短乳杆菌JW12、肠膜明串珠菌P3-1和短小芽孢杆L2发酵桔梗粗皂苷(PGCS),测定桔梗发酵前后的总皂苷含量,发现经植物乳杆菌在发酵9 d后的总皂苷含量提升最多,从3.62±0.71%升高至6.40±0.18%。对植物乳杆菌在发酵0 d、6 d、9 d所得产物进行HPLC分析,发现发酵前样品中的3个峰经微生物发酵后含量明显降低,而发酵后样品中的2个峰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植物乳杆菌可使桔梗成分发生转化,且经发酵9天后桔梗粗皂苷中PD的浓度含量由0.4094 mg/m L升高至0.5403 mg/m L,较发酵前提高了31.96%。采用HR-TOF-MS对桔梗粗皂苷主要活性成分化学结构进行解析,解析出了峰1、峰2以及峰4的化学结构,并判断出了PE→PD的发酵途径。3.桔梗粗皂苷及其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抗炎活性研究:对桔梗粗皂苷及其发酵产物进行了过氧化自由基清除(PSC法)和体内抗氧化活性测定(CAA法)测定,发现PGCS和发酵桔梗粗皂苷(FPGCS)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且后者稍强于前者,但不如维生素C。由此推测桔梗中所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可能不来源于皂苷类。对桔梗粗皂苷及其发酵产物进行了抗炎活性测定,发现PGCS经植物乳杆菌发酵后,其在LPS诱导的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可以减少由LPS刺激而上调的NO含量。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和COX-2含量较发酵前显著减少,抗炎因子IL-10含量较发酵前显著升高,且桔梗粗皂苷发酵产物能更好的抑制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凋亡。本研究从桔梗泡菜中Medicaid prescription spending筛选出一株高β-selleck Belumosudil葡萄糖苷酶活力的植物乳杆菌并用其发酵桔梗粗皂苷,发酵后桔梗皂苷D含量提高了31.96%,并验证了桔梗经植物乳杆菌发酵后的抗氧化活性及抗炎活性得到提高。这为新型桔梗发酵食品、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百令胶囊联合坎地沙坦酯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百令胶囊联合坎地沙坦酯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4例DN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2例。对照组给予坎地沙坦酯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百令胶囊口服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糖、肾功能、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 (CHI3L1)、层粘连蛋白(LN)、Pidnarulex溶解度Ⅳ型胶原(Ⅳ-C)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9medial rotating knee%,对照组为81.5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FGFR抑制剂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糖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排泄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CHI3L1、LN、Ⅳ-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百令胶囊联合坎地沙坦酯治疗DN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肾功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清学纤维化指标,有效延缓肾纤维化进程。
白芷在斑马鱼中的降血糖作用及分子对接研究
目的:初步确定白芷对斑马鱼的降糖作用,并通过分子对接分析其降血糖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和关键的结合蛋白。方法:1%葡萄糖诱导6月龄雄性斑马鱼建立高糖模型,以二甲双Staurosporine供应商胍(5 mg/L)为阳性对照药,白芷75%乙醇提物低剂量组(含生药量66 mg/L)和高剂量组(含生药量200 mg/L),连续给药7 d,断尾测血糖。分子对接中以白芷中含量较高的欧前胡素(1)、异欧前胡素(2)等16个化合物为配体,蛋白酪氨SCH772984体内实验剂量酸磷酸酶-1B(PTP1B)等6个蛋白为受体,采用ABiotinylated dNTPs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对接,依据结合能虚拟筛选白芷中降血糖活性成分并初步确定降糖关键蛋白。结果:白芷有明显的降斑马鱼高血糖作用,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斑马鱼的血糖值较模型组分别降低了27.1%和41.2%。分子对接中香豆素类化合物1~5和9、倍半萜类化合物10的结合能较化合物11~16更高,其中氧化前胡素(4)与醛糖还原酶(AR)的结合力最强,结合能为-9.2 kcal/mol,欧前胡素(1)、珊瑚菜素(3)、白当归脑(6)与AR间的结合能也较高,均超过-9.0 kcal/mol。异欧前胡素(2)、水合氧化前胡素(5)与过氧化酶增殖受体(PPARγ)、二肽基肽酶-Ⅳ(DPP-Ⅳ)和PTP1B的结合能力也较强,均超过-7.5 kcal/mol。结论:白芷具有降血糖作用,其主要物质基础可能是香豆素类成分;蛋白AR、PPARγ、PTP1B、DPP-Ⅳ是其潜在的作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