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离子化纳米载药胶束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性能研究

小分子化疗药物水溶性差、生物利用性低和毒副作用大等缺点给癌症病人的治疗过程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因此,能够有效缓解这些问题的纳米药物载体亟待研究。近年来,两性离子材料表现出优秀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性能,构建基于两性离子材料为亲水层的纳米药物载体将有利于缓解小分子化疗药物的缺点。本文基于两性离子材料改性的树状大分子和两性离子多肽(EK7)制备了两种纳米载药系统,并研究了其制备条件、形貌粒径、抗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性能、药物释放和体内外抑瘤性能等。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为解决小分子化疗药物靶向性低,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本文第2章对第二代聚丙烯亚胺树状大分子(G2 PPI)进行两性离子化改性,同时修饰疏水性药物紫杉醇(PTX)和靶向肽c(RGDf C)合成了具有靶向基团的双亲性前药分子(PPIMPRRAD001采购C)。通过透析法制备PPIMPRC负载阿霉素(DOX)的纳米载药胶束(PPIMPRC-DOX)。PPIMPRC-DOX总载药量为32.45%,Tezacaftor溶解度具有较高的载药量。此外,PPIMPRC-DOX的水动力学粒径为93.1 nm,同时PPIMPRC-DOX具备电荷翻转的能力。PPIMPRC-DOX在纤维蛋白原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PPIMPRC-DOX相对于游离DOX具有更强的细胞毒性,以及在低p H的环境下具有更高的细胞摄取效率。(2)针对纳米药物载体合成步骤复杂的缺陷,本文第3章通过简单的点击反应将两性离子多肽(EK7)和丙烯酸十二烷基酯连接合成出具有p H响应的两亲性分子(EK-D),EK-D再通过物理包埋DOX制备出载药胶束(EK-D-DOX)。结果表明,EK-D-DEus-guided biopsyOX在p H 7.4具有良好的水溶液稳定性和抗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性能,然而EK-D-DOX在p H=5.5的条件下中会发生聚集,这有利于其在酸性条件下更容易被肿瘤细胞摄取。此外,EK-D-DOX在微酸环境下比在p H 7.4时,可以更多地释放DOX,在p H为5.5时DOX的积累释放量高达75.20%。更重要的是,EK-D-DOX相对于游离DOX具备更好的体内抑瘤效果,肿瘤抑制率为95.7%。EK-D-DOX比游离DOX不仅对正常组织具有更低的生物毒性,而且在小鼠体内具有更长的血液循环时间。

玉米赤霉烯酮对湖羊睾丸间质细胞毒性及m~6A甲基化修饰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对湖羊睾丸间质细胞(leydig cells, LC)的毒性作用。[方法]用200寻找更多μmol·L~(-1) ZEA处理湖羊LC 8 h,通过EdU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与细胞增殖和凋亡、氧化应激、m~6A甲基化修饰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ZEA处理组LC活性和增殖数量极显著下降(P<0.01);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c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下降(P<0.01);促凋亡基因表达水平(bax、caspase3,P<0.01;tp53、caspase9,P<0.05)均显著升高,相对应蛋白表达水CX-5461临床试验平(TP53、CASPASE9,P<0.01)极显著升高;抗凋亡基因bcl-2及蛋白表达水平显Sulfonamide antibiotic著降低(P<0.05);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cat,P<0.05;gsh-px、sod2,P<0.01)显著或极显著上升,其相关蛋白表达水平(SOD2,P<0.01)极显著上升;m~6A相关基因alkbh5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mettl3和ythdc1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ythdf3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ZEA可抑制湖羊LC增殖,促进湖羊LC凋亡,导致LC发生氧化损伤,产生毒性作用,且其毒性作用可能跟m~6A甲基化修饰相关。

新型曲酸衍生物设计、合成及其抗酪氨酸酶活性研究

目的:本课题以曲酸为先导化合物,通过保留曲酸与酪氨酸酶作用的关键活性位置,采用化合物拼合的原理,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曲酸衍生物。并通过进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筛选、作用机理研究、以及安全性评价,以期开发出更多新型、低毒、高效的酪氨酸酶抑制剂。方法:(1)本课题根据化合物设计的活性骨架拼合原理,以曲酸为先导化合物,在其结构上7位羟基处引入各种杂环,得到了系列I曲酸-硫代杂环类(I-4a~I-4l),系列II曲酸-1,3,4-噁二唑类(II-5a~II-5n)、系列III曲酸-1,2,4-三嗪类(III-7a~III-7o)和系列IV曲酸-香豆素类(IV-6a~IV-6m)。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对其进行结构鉴定。(2)以L-多巴(_L-DOPA)为底物,曲酸为阳性对照,研究所有合成化合物的抗酪氨酸酶活性。同时,本课题结合多种方法,例如酶动力学的研究,铜离子螯合能力的测定,荧光光谱法,ANS结合荧光淬灭分析,分子对接法,紫外光谱法以及圆二色谱法等,以进一步阐明化合物与酶之间的作用机制。同时,选用了人正常肝细胞系(LO_2)或人正常胚胎肾细胞系(HEK-293)评价了化合物的安全性。结果:此网站(1)本课题共合成了四个系列衍生物:曲酸-硫代杂环类衍生物(I-4a~I-4l)、曲酸-1,3,4-噁二唑类衍生物(II-5a~II-5n)、曲酸-1,2,4-三嗪类衍生物(III-7a~III-7o)和曲酸-香豆素类衍生物(IV-6a~IV-6m)。全文共计合成54个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经文献检索均为新化合物,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2)酶抑制实验得出所有合成衍生物均表现出优于曲酸的抗酪氨酸酶活性。动力学研究表明化合物I-4d是酪氨酸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同时计算出了化合物I-4d与酪氨酸酶的抑制常数(K_i)为1.96μM。化合物II-5f、III-7m以及IV-6f属于混合抑制剂,根据对Lineweaver-Burk双倒数图的二次作图,分别求得了化合物与游离酶以及底物-酪氨酸酶复合物的解离常数K_i和K_(is)值:II-5f(K_i=7.93μM,K_(is)=21.14μM)、III-7m(K_i=0.73μM,K_(is)=1.27μM)、IV-6f(K_i=1.02μM,K_(is)=1.15μM)。(3)以多种光谱技术结合分子对接实验深入探讨了化合物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通过对曲酸进行结构修饰后得到的化合物,不仅能与酶活性中心的铜离子进行螯合,同时引入的杂环部分能与氨基酸残基间相互作用,使得酪氨酸酶空间结构发生IACS-10759改变,从而发挥了显著的抗酪氨酸酶活性。(4)对化合物I-4d、II-5f、III-7m以及IVbio depression score-6f的细胞毒性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这几个化合物对测试细胞没有明显毒性。结论:本课题保留了曲酸结构中的羟基吡喃酮部分,通过引入各种杂环最终合成得到了曲酸-硫代杂环类、曲酸-1,3,4-噁二唑类、曲酸-1,2,4-三嗪类,以及曲酸-香豆素类四个系列的衍生物。通过进行体外抗酪氨酸酶活性实验,发现所有衍生物都显示出了优于阳性对照曲酸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各个系列中活性最好的化合物进行了机制研究以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通过改变酪氨酸酶的空间结构,降低了酶的催化活性。最重要的是这些化合物表现出了较低的细胞毒性,因此认为本文所合成的化合物有潜力成为今后研发新型、安全、高效的酪氨酸酶抑制剂的先导化合物。

核苷(酸)类似物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大鼠法尼醇X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通路、枯否细胞极化的影响

目的 :探究核苷(酸)类似物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大鼠法尼醇X受体(FX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通路、枯否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核苷(酸)类似物(核苷酸)组、聚乙二醇干扰素(干扰素)组、联合组。除正常组外,均采用腹腔注射乙型肝CP-690550纯度炎病毒进行慢性乙型肝炎建模ZD1839。建模成功后,对核苷酸组灌胃10 mg/kg拉米夫定,对干扰素组皮下注射5μg/kg聚乙二醇干扰素,对联合组给予拉米夫定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正常组Medium Recycling、模型组同期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病毒,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H-E染色法检测肝组织病理形态,免疫印迹法检测FXRFGF19通路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枯否细胞极化。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含量、iNOS、CD163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肝组织FXR、FGF19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核苷酸组、干扰素组、联合组血清HBsAg、HBeAg、ALT、AST、TBIL含量、iNOS、CD163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肝组织FXR、FGF19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联合组比干扰素组降低显著。结论 :核苷(酸)类似物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可显著激活FXR-FGF19通路,并抑制枯否细胞M1极化,促进枯否细胞M2极化,对慢性乙型肝炎大鼠具有改善作用。

瑜伽干预老年抑郁症的研究构想与展望

研究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情况出现,与高龄相关的精神疾病应日益引起重视,老年人口文化水平整体不高、疾病防控意识淡薄,极易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有研究表明到2020年全世界范围内老年人群第二大致残危险会是抑郁症状,通过整理文献可以看出心理、生物、社会、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对老年抑郁症状有影响。抑郁症又称作抑郁障碍,常见情绪消极,表现为闷闷不乐到悲伤厌世,甚至自杀,部分人群会Medical genomics有焦虑,妄想等症状,可能会对自身、家庭及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抑郁症治疗的传统方法有积极效果,但是局限性较高,老年人也不愿坚持药物治疗,更倾向于替代疗法。美国Grossman从压力角度发现,瑜伽可以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焦虑情绪与心理压力问题,其余研究也均证实瑜伽对抑郁症人群有积极作用,瑜伽对抑郁症的干预作用机制是神经系统及其功能、内分泌系统调整、压力改善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多系统效应。但中国对于瑜伽干预老年人的研究较少,还应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在全民健身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瑜伽运动,瑜伽起源于印度,人们可以通过体式练习,呼吸调控和冥想等方式来调节人们心情并且保持良好的体魄。本研究希望以健康老龄化为目标,提出瑜伽干预老年抑郁症的研究构想与展望。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利用中国知网、维普等文献平台,搜索关键词”瑜伽”、”运动干预”、”老年人”、”抑郁症”,对文献进行整理、归纳,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整理运动干预抑郁症的文献,可以得出多数干预研究集中于中低强度,每周3-5次的运动,根据老年人群的身体机能等情况,本文意图选取低强度,3天/周,5天/周的瑜伽干预,以期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思路,从瑜伽运动干预角度出发,提出研究的展望与构想。研究结果:(1)选取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充分调动老年人锻炼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新的实习或就业途径思路,提高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群数量。瑜伽对于场地器材要求较小,可实施性强,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2)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选取65岁以上的抑郁老年人群,无心血管疾病、遗传病、高血压和重大疾病史,排除不适合参与实验的老年人,受试者应严格把控。利用专家访谈法和成熟量表,构建适用于老年人抑郁症测试的量表,并对每个人的信息进行整理,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平常运动等,选取35人左右,在实验前明确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并尽量减少无关变量的影响。(3)将参与实验的老年人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先不进行干预,实验结束后额外进行瑜伽练习,实验组进行干预,进行8周干预,实验1组3天/周,实验2组5天/周,60min/天,以低强度瑜伽练习为主,包括冥想,休息术,前屈,后展,扭转,平衡,拉伸等,每次课注重安全。(4)实验结束后研究老年抑郁症的变化情况填写量表,并在2周后进行回访,了解结束练习后的抑郁情况并填写相关量表,探索经过练习后是否还会对老年人产生影响,并进行数据整理,整理时区分出实验1、2组抑郁症人群,最后收集得出来的数据利用SPSS等软件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了解瑜伽干预后老年人抑郁症相关变化以及是否会对之后产生效果,同时探索不同运动频率下的变化程度。研MCC950半抑制浓度究结论:(1)通过练习瑜伽,老年人能够更关注于自身,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想法;有控制的瑜伽呼吸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从而影响认知和情绪,改善心理障碍;瑜伽可能影响大脑区域各部位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抑郁情况。(2)通过干预,对比对照组与实验1组,实验2组的区别,练习前后自身对比可能会得出瑜伽干预对老年抑郁症有积极影响;不同练习频率对老年人抑郁症的影响效果也不同;结束练习后对抑郁症可能还有持续影响。(3)未来研究应该集中在双盲试验,减selleck Torin 1少对实验的干预;还应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瑜伽方式对抑郁的影响,以及瑜伽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抑郁程度人群的影响;构建适合不同人群抑郁症个性化的瑜伽运动处方库,使训练效果更佳,更利于推广;利用SPSS,AMOS软件构建结构模型,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探索多种角度下瑜伽干预老年抑郁症的作用机制,采取多种实验,探索更利于检测和评估抑郁症的手段,以便找到更适合的瑜伽干预抑郁症的方法。建议针对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人群,尽早实施瑜伽干预,为健康老龄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基于微博文本数据的抑郁倾向检测研究

社交网络应用中的”抑郁症社区”是一种为社区成员提供信息发布和社交互动的平台。成员活动产生的大量媒体信息及成员间的互动痕迹为网络社会中抑郁倾向的检测与识别提供机遇。基于机器学习技术构建的分类模型,采用有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的方法,以人工标注的方式实现对社交网络中与抑郁症症状、情绪等相关的帖子进行分类、识别。本研究主要工作:(1)抽取新浪微博在2018-2022年公开发布在”抑郁症社区”的帖子285826条,编制了一个全新AZD9291 MW的社交网络抑郁倾向标注方案,为社交网络中存在抑郁倾向的帖子提供更好的匹配。(2)由两名心理咨询领域研究者根据标注方案标注部分数据集,采用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训练,对已标注数据构建文本分类模型,实现了抑郁倾向帖子的检测、识别,最后对其识别准确率做出评估。(3)采用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技术,统计发帖频率及对应时间区间的词频,以时间为单位呈现了抑郁症社区中发帖数量随时间波动的变化。结果发现,深度学习模型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抑郁症社区近五年的帖子发布频率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并于2020、2021年间趋于平稳,继而在2022年初极速增长并达到高峰,此外,研究还发现除了自我情绪表达相关词汇以外,”别人”、”大家”和”朋友”等词汇出现频率较高。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Nosocomial infection果,社交媒体数据可PF-02341066纯度以对个体的抑郁倾向进行有效预测;人际关系是抑郁症社区成员活动痕迹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抑郁症社区成员的活动随时间节点具有特定变化规律,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其结果的关系和背后的机制。

IFI30及其RNA编辑型通过组织蛋白酶B调节黑色素瘤浸润的CD8~+ T数量和巨噬细胞的极化与迁移

目的:当肿瘤细胞在机体恶性增殖时,免疫系统可以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肿瘤相关抗原(Tumour-associated antigens,TAAs),并激活特定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将表达TAAs的肿瘤细胞从体内清除。同时,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机体的免疫反应进行负向反馈,并试图逃避机体的免疫监控和杀伤。免疫细胞浸润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影响segmental arterial mediolysis着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水平。恶性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来的肿瘤。皮肤黑色素瘤主要表现为在较短时间内(一般几个月到几年)皮肤色素明显的病变,某些黑色素痣异常增大或变得颜色不均匀也应引起注意。皮肤黑色素瘤在亚洲人群中发病率较低,但是其恶性程度较高,而且易发生转移,因此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相比于其他实体瘤,黑色素瘤对免疫治疗应答率相对较高,因此黑色素瘤是肿瘤免疫领域较为理想的研究对象。干扰素γ诱导的硫醇蛋白还原酶(Gamma-Interferon-Inducible Lysosomal Thiol Reductase,GILT),又叫干扰素γ诱导的蛋白30(Interferon GammaInducselleckchem Galunisertibible Protein 30,IFI30)由IFI30基因编码,其前体由250个氨基酸构成,分子量约35k Da。细胞内IFI30前体可以被甘露糖-6-磷酸受体(mannose-6-phosphate receptors,M6PR)转运到内吞小室并最终定位于溶酶体,在上述转运过程中,N端和C端前体肽逐渐解离形成IFI30成熟体(分子量约为30k Da),酶活性中心得以暴露。IFI30能还原二硫键,促使含有二硫键的蛋白质展开,其硫醇还原酶活性需要溶酶体内的酸性环境。课题组前期研究揭示了IFI30可在RNA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s Acting on RNA,ADARs)家族成员ADAR1和ADAR2的介导下发生RNA编辑,具体表现为A到I的RNA编辑导致第223位的苏氨酸(Threonine,T)替换为丙氨酸(Alanine,A)(T223A)。然而,IFI30在肿瘤微环境的角色以及RNA编辑是否使得IFI30发生功能变化尚不明确。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抗原肽使之形成合适的结构和长度,加工后的抗原肽与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即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I和II结合,并最终引起CD4+T和CD8+T细胞的活化,这一过程对于机体识别、清除病原体,乃至杀伤肿瘤细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黑色素瘤细胞过表达IFI30,可以增强CD4+T细胞应答,但在黑色素瘤中激活CD8+T细胞机制以及ADARs介导的IFI30编辑情况及功能改变尚不明确。需要注意的是,IFN-γ诱导黑色素瘤细胞表达IFI30的过程不受经典的II型反式激活蛋白(MHC Class II Transactivator,CIITA)调节,而受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活化子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调控。此外,有证据表明IFI30抑制晚期人转移性黑色素瘤配对盒基因3(Paired Box 3,PAX3)表达,增加对放化疗的敏感性。CD8+T细胞因其特有的细胞毒性作用,而被广泛地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中,IFI30对包含二硫键的I类抗原的处理也有助于CD8+T细胞的有效激活。但在肿瘤细胞中IFI30如何介导MHC-I类抗原提呈过程尚不明确,研究IFI30受调控的机制对于我们理解抗原提呈过程,黑色素瘤进展以及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组织蛋白酶(cathepsins,CTS)是一组最初发现于各种动物组织细胞内(尤其是溶酶体部分)的蛋白酶。它是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与许多严重的疾病如人类的肿瘤、骨质疏松症和关节炎密切相关,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一类蛋白酶。组织蛋白酶是由无活性的前体蛋白酶水解形成的,前体蛋白酶由一个信号肽、两个前肽和一个包含成熟蛋白酶活性部位的催化结构域组成。信号肽有10-20个氨基酸残基,可将前体蛋白酶由核糖体运送到内质网,在那里被水解成为只包含前肽和催化结构域的前体蛋白酶。蛋白酶原的氨基酸残基数从36到315不等,占据了酶的活性位点,这种催化作用的酶原接下来被运送到细胞内溶酶体,在其酸性条件下自动水解,产生具有活性的成熟组织蛋白酶。IFI30与组织蛋白酶之间存在相互调节。正如之前文献报道的,组织蛋白酶参与IFI30的成熟过程,不同的组织蛋白酶对于IFI30前体肽的切割效果不同。反之,IFI30也可以影响组织蛋白酶的表达,有证据表明IFI30与组织蛋白酶S共定位在B细胞溶酶体中,并且IFI30可以降解组织蛋白酶S。类似地,在黑色素瘤细胞中IFI30与组织蛋白酶B和D存在共定位,但IFI30与组织蛋白酶B和D之间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组织蛋白酶介导恒定链(Invariant Chain,Ii)降解,使得MHC分子抗原结合沟充分暴露,从而决定了抗原的提呈效率。探究IFI30对组织蛋白酶的调节以及IFI30本身处理多肽的能力有助于我们理解IFI30在MHC信号通路中扮演的角色。此外,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可通过刺激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并协同肿瘤逃避免疫监控来帮助肿瘤生长。靶向TAM的手段一般包括去除TAM和重塑TAM两类,即减少免疫抑制性巨噬细胞浸润肿瘤或改变其极化状态。通常来说,肿瘤细胞可以分泌趋化因子来招募循环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巨噬细胞也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来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研究肿瘤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肿瘤免疫耐受机制,为免疫治疗提供理论支持。综上,我们想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探究野生型和RNA编辑型IFI30能否改变肿瘤浸润的CD8+T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2.阐明野生型和RNA编辑型IFI30能否影响巨噬细胞M1/M2极化,以及肿瘤细胞IFI30表达变化是否影响其对巨噬细胞的招募能力。3.揭示野生型和RNA编辑型IFI30对组织蛋白酶B和HLA I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方法:1.分别使用人IFN-γ和组织蛋白酶B特异性抑制剂CA-074刺激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A2058,检测IFI30、组织蛋白酶B和HLA I蛋白水平。2.使用慢病毒载体,在A375、A2058和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过表达对照、野生型IFI30和编辑型IFI30质粒,构建稳转细胞系。3.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检测A375、A2058稳转细胞系IFI30 m RNA表达,使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A375、A2058稳转细胞系IFI30和V5标签蛋白水平,检测B16F10稳转细胞系标签6-his蛋白水平。4.利用集落形成实验和CCK-8计数法(Cell Counting Kit-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5.用裸鼠成瘤实验和C57BL/6小鼠的皮下肿瘤形成实验比较各肿瘤细胞组在体内的生长速度。6.手术摘取各组荷瘤小鼠脾脏,拍照称重,磁珠分离(Magnetic-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小鼠脾脏CD8+T细胞。7.流式细胞术(Flow Cyto Metry,FCM)检测各组荷瘤小鼠脾脏CD8+T细胞数量。8.利用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IF)分析各组荷瘤小鼠肿瘤浸润CD8+T细胞数量。9.流式细胞术鉴定鼠IFN-γ刺激各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后,膜表面MHC I类分子蛋白表达情况。10.蛋白质膜浆分离法探究黑色素瘤细胞内不同组分HLA I类分子的表达水平。11.使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和蛋白合成抑制剂CHX处理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检测IFI30、组织蛋白酶B和HLA I蛋白降解趋势。12.使用组织蛋白酶B特异性抑制剂CA-074刺激各组A375细胞,检测IFI30、组织蛋白酶B和HLA I蛋白水平。13.使用PMA刺激THP-1贴壁分化成M0巨噬细胞后,提取A375肿瘤细胞条件性培养基与M0巨噬细胞共培养,RT-q PCR检测巨噬细胞M1/M2极化标志物,WB检测巨噬细胞IFI30、组织蛋白酶B蛋白水平。14.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各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1/M2极化标志物。15.手术摘取各组荷瘤小鼠股骨和胫骨,分离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16.分离原代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与脾来源的CD8+T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CDwww.selleck.cn/products/elexacaftor8+T细胞的活化比例(选取颗粒霉素B和CD8双阳性细胞)。17.采用细胞因子体外分别诱导巨噬细胞M1和M2极化,收集肿瘤细胞条件性培养基,与极化巨噬细胞共培养,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肿瘤细胞条件性培养基对不同极化的巨噬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18.使用PMA刺激THP-1贴壁分化成M0巨噬细胞后,组织蛋白酶B特异性抑制剂CA-074刺激M0巨噬细胞,检测IFI30蛋白水平。研究结果:1.野生型IFI30和RNA编辑型IFI30均抑制黑色素瘤细胞体外生长。裸鼠皮下成瘤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IFI30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在体内生长,与野生组相比,RNA编辑型IFI30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在体内生长;C57BL/6小鼠皮下成瘤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IFI30促进黑色素瘤细胞在体内生长,与野生组相比,RNA编辑型IFI30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在体内生长。2.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IFI30荷瘤小鼠CD8+T细胞向肿瘤浸润减少,而编辑型IFI30荷瘤小鼠比野生组CD8+T细胞浸润多;3.野生型IFI30荷瘤小鼠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倾向于M2极化,而编辑型IFI30荷瘤小鼠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倾向于M1极化;4.野生型IFI30抑制黑色素瘤细胞膜表面HLA I类分子的表达,促进黑色素瘤细胞胞浆HLA I类分子表达,而编辑型IFI30作用相反;5.野生型IFI30通过非蛋白酶体途径促进黑色素瘤细胞HLA I总蛋白降解,而编辑型IFI30通过抑制HLA I蛋白酶体途径来抑制其降解,从而维持其蛋白稳定性;更重要的是野生型IFI30促进黑色素瘤细胞膜表面HLA I蛋白降解,而编辑型IFI30延缓黑色素瘤细胞膜表面HLA I蛋白降解。6.野生型和编辑型IFI30通过蛋白酶体途径促进CTSB成熟体降解,从而干扰其蛋白稳定性;7.IFI30通过CTSB调节HLA I总蛋白表达;8.野生型IFI30肿瘤细胞条件性培养基通过抑制巨噬细胞CTSB成熟来抑制巨噬细胞的M1极化状态;9.野生型IFI30肿瘤细胞条件性培养基由CTSB介导抑制M1型巨噬细胞迁移,促进M2型巨噬细胞迁移,而编辑型IFI30作用相反。结论:1.在鼠黑色素瘤细胞中,IFI30抑制CD8+T细胞浸润肿瘤,并使得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倾向于M2极化,而IFI30发生RNA编辑后,CD8+T细胞浸润肿瘤增多,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倾向于M1极化。2.IFI30抑制黑色素瘤细胞膜HLA I蛋白表达,促进黑色素瘤细胞浆HLA I蛋白表达,从而抑制CD8+T细胞浸润肿瘤,而编辑型IFI30作用相反;野生型IFI30通过非蛋白酶体途径促进黑色素瘤细胞HLA I降解,而编辑型IFI30抑制HLA I蛋白酶体途径降解。3.IFI30及其编辑型均促进CTSB成熟体经蛋白酶体途径降解,并且两者均通过CTSB调节HLA I总蛋白表达。4.IFI30抑制巨噬细胞CTSB成熟过程,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的M1极化状态;过表达野生型IFI30的人源肿瘤细胞条件性培养基通过CTSB抑制M1型巨噬细胞迁移,促进M2型巨噬细胞迁移,而编辑型IFI30作用相反。

不同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秸秆还田措施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保障土壤肥力、维持和提升作物生产力的有效手段,对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制于还田后秸秆腐解缓慢,秸秆直接还田会造成大量土传病害等问题。当前,已有大量不同秸秆还田的方式,但最佳的秸秆还田方式尚不清晰。本试验针对当前应用较广的还田方式,设置了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秸秆直接还田(F1)、秸秆炭化还田(F2)、秸秆配施腐解菌剂还田(F3)以及秸秆基料化还田(F4),共4种还田方式,通过水稻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还田方式均能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F3处理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比对照提高了17.01%、24.28%。而F1处理仅提高了8.7%、12.57%。F2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达到15.12 g/kg,比对照提高了8.31%,可能与生物炭富碳性质有关。秸秆配施腐解菌剂还田对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影响最大,原因在于菌剂能够加速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从而提高土壤养分含量。(2)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矿质态氮和硝化潜势的影响不同。与对照相比,F4处理土壤铵态氮提高147.8%,F3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提高了68.31%。各还田处理土壤硝化潜势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秸秆配施腐解菌剂还田处理提升幅度最大,比对照提高了88.15%。而土壤矿质态氮及硝化潜势增加有利于加快土壤中氮素循环。(3)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酶活的响应不同。与对照相比,F3处理土壤脲酶、纤维素酶活性提高了51.02%、61.86%。但F2处理土壤www.selleck.cn/products/Gefitinib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变化极小;F4处理土壤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提升幅度达61.57%、40.42%。F3和F4处理土壤酶活较强表明秸秆腐解速率加快,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活性。(4)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对照相比,F3处理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提升幅度最大,达到511%、201%;F4处理土壤放线菌数量提高了163%,为最高处理。F4处理土壤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11.02%,F3处理土壤真菌群落中毛霉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4.27%。秸秆配施腐解菌剂还田对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优势种群的相对丰度提升较显著,从而丰富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可使微生物代谢活性增强。(5)不同还田方式有利于水稻氮磷钾含量及产量的增加。与对照相比,F3处理水稻植株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8.16%、19.11%、11.67%intrauterine infection,提升最显著。早晚稻成熟期不同部位全氮和全磷含量均表现为:穗>叶>茎,全钾含量表现为:茎>叶>穗。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中,各Nirogacestat说明书处理千粒重、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无明显差异,F3和F4处理水稻理论产量提升了9.96%和9.34%,说明这两种秸秆还田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水稻植株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增加养分积累量,从而提高水稻产量。总体来看,秸秆还田配施腐解菌剂还田对改善土壤生物化学性状,提高水稻产量综合影响最显著,为最适宜的还田方式。

中度有氧运动对老年抑郁症病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 分析中度有氧运动对老年抑郁症病人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影响及对自主Enasidenib核磁神经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100例老年抑郁症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交替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治疗genetic marker获悉更多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度有氧运动,共12周。比较2组干预前后5-HT、NE水平,低频带(LF)、高频带(HF)、LF/HF比值、抑郁自评量表(SDS)、MMSE评分以及干预效果。结果 2组病人干预后5-HT、NE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2组LF、LF/HF水平较干预前上升,且观察组LF、LF/H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人干预后SDS评分均降低,MMSE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1)。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抑郁症病人采取中度有氧运动干预可以改善其5-HT、NE水平,且对病人自主神经功能具有积极改善作用。

基于心电的精神疲劳生理模式识别

精神疲劳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状态,不仅损害个人身心健康,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一方面,精神疲劳与多种疾病关系密切,如抑郁症。持续精神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DV3100.html疲劳状态增加个体的患病风险,影响机体正常功能。另一方面,精神疲劳是许多重大事故的潜在诱因,对行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及时有效的精神疲劳检测至关重要,有利于身心疾病和安全问题的早期预警和干预。已有疲劳研究大多在实验场景中基于短时特定任务诱发疲劳,进而检测精神疲劳状态。然而实验场景疲劳诱发任务是真实生活中众多疲劳诱因的特例,这些研究提出的方法是否适用于日常精神疲劳检测仍有待探索。因此,本文收集日常生活非控制场景中的长时间生理数据,探索精神疲劳的自主神经生理反应,构建适用于日常精神疲劳检测的生理识别模型,并分析抑郁人群的精神疲劳症状,获得其精神疲劳特征。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集精神疲劳数据,构建精神疲劳/非疲劳和抑郁/非抑郁生理数据集。本文在非控制场景下采集104名被试的日常心电数据和三维加速度数据,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去除严重运动干扰,得到适合精神疲劳分析的心跳间期时间序列;根据被试的精神疲劳自评和睡眠调节双过程模型,标定心跳间期数据的精神疲劳或非疲劳标签,构建精神疲劳和非疲劳生理数据集;将抑郁自评量表分数作为金标准,构建抑郁和非抑郁生理数据集。(2)探索精神疲劳的自主神经反应,构建精神疲劳生理识别模型,探究抑郁人群的精神疲劳特点。本文使用t检验和曼-惠特尼U检验分析精神疲劳对心率变异性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精神疲劳和非疲劳在多个心率变异性参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使用多种有监督机器学习分类器训练精神疲劳生理识别模型,并在独立测试集上评估模型的泛化性能,结果显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分类器表现最为均衡,在验证过程和测试过程分别达到了87.80%和89Fasciotomy wound infections.42%的疲劳识别F_1分数;基于上述精神疲劳识别模型,从早上9点至晚上9点对抑郁组和非抑郁组进行精神疲劳检测,以半小时为间隔,统计不同时间区间内两组的精神疲劳检出比例。结果显示,在09:30-11:30和14:30-16:30,抑郁和非抑郁人群的精神疲劳检出比例呈现相似的下降趋势,但是在非抑郁组中,精神疲劳检出比例的下降趋势在下午持续更长的时间,并在16:30-17:00达到最低值。在很多时间段内,抑郁组的精神疲劳检出比例高于非抑郁组,尤其是在09:00-09:3PR-171细胞培养0、12:30-13:00、14:00-14:30和16:30-18:00。在13:00-13:30和18:30-19:00,非抑郁组的精神疲劳检出比例升高,而抑郁组的精神疲劳检出比例降低,并在18:30-19:00达到最低点。论文研究有如下发现:(1)精神疲劳有异于非疲劳的自主神经生理反应。与非疲劳状态相比,精神疲劳状态下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少。(2)精神疲劳和非疲劳具有可区分的神经生理模式。本文的精神疲劳识别模型的精度远高于随机猜测,可以有效地识别个体的精神疲劳状态。(3)抑郁和非抑郁人群的精神疲劳表现既存在相似之处,又存在明显的差异。相似之处在于抑郁和非抑郁人群的精神疲劳状态在特定的时间内都呈现降低的趋势。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很多时间段内,抑郁组比非抑郁组出现更多的精神疲劳状态。其次,抑郁和非抑郁人群在某些时间段内呈现相反的精神疲劳特征,即当非抑郁组的精神疲劳程度升高时,抑郁组的精神疲劳程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