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与非靶向代谢组学探讨细辛的肝损伤机制

细辛是临床常用解表药,但其毒性限制了其使用。该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与代谢组学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细辛的肝损伤机制。GEO数据库下载肝损伤相关数据集GSE54257,采用Limma包对数据集GSE54257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TCMSP、ECTM、TOXNET等数selleck HPLC据库筛选细辛有毒成分与靶点基因,与GSE54257差异表达基因相映射,得到细辛肝损伤靶点基因并构建PPI网络。对靶点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合上游调控miRNA信息绘制“miRNA-靶点基因-信号通路”网络。3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与细辛高、低剂量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28 d后检测肝功能指标和肝脏病理变化。空白组与细辛高剂量组随机取5个肝脏组织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HPLC-MS)技术分析各组样本小分子代谢产物。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富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最后利用MetaboAnalyst平台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经分析发现,细辛中有毒成分有14个,对应靶点基因37个,经与GSE54257中差异表达基因映射得到12个与细辛肝脏毒性相关的基因。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细辛可以显著升高大鼠3-MA MW肝功能指标,降低自由基清除酶活性,改变肝脏氧化应激水平,诱发脂质过氧化损伤。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细辛组大鼠肝脏组织中有9个代谢物上调,16个代谢物下调,这25代谢物相关性较强,聚类良好。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代谢物与细辛12个肝毒性靶点基因主PDCD4 (programmed cell death4)要参与嘌呤代谢,以及缬氨酸、亮氨酸、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等的生物合成与代谢。该研究证实,细辛肝损伤作用是多成分、多靶点、多信号通路作用的结果,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核苷酸合成,影响蛋白质代谢有关。

胆管癌患者血清微小RNA-2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selleck合成 探讨胆管癌患者血清微小RNA-21(micro RNA-21, miRNA-21)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胆管癌患者60例作为胆管癌组,以及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两组血清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分析血清miRNA-21表达水BIBW2992使用方法平与胆管癌临床及病理资料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miRNA-21对胆管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胆管癌组miRectopic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NA-21相对表达量为4.40±2.89,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66±2.48,差异有显著性(t=3.53,P=0.001)。胆管癌组患者血清miRNA-21相对表达量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有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miRNA-21相对表达量2.73为最佳临界值,miRNA-21诊断胆管癌的敏感度为71.7%,特异度为68.3%,ROC曲线下面积为0.747(95%CI 0.658~0.837)。结论 胆管癌患者血清miRNA-21相对表达量升高,血清miRNA-21可作为胆管癌诊断的一项有效指标。

老年高血压病采取降压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采取降压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福清市第四医院就诊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法分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采用美托洛尔+厄贝沙坦治疗,对比Apoptosis抑制剂两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血压控制水平、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疾病及服药知识评分、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美托洛尔+厄贝沙坦治疗下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用厄贝沙坦治疗(P<0.05)。美托洛尔+厄贝沙坦治疗下患者舒张压、收缩压低于单用厄贝沙坦治疗(P<0.05)。美托洛尔+厄贝沙坦治疗下患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高于单用厄贝沙坦治疗(P<0.05)。美托洛尔+厄贝沙坦治疗下患者疾病知识评分、服药知识评分高于单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3-methyladenine.html用厄贝沙坦治疗(P<0.05)。美托洛尔+厄贝沙坦治疗下患者血压降低、恶心呕吐、疲乏眩晕各项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单用厄贝沙坦治疗(P<0.05)。美托洛尔+厄贝沙坦治疗下患者冠心病、心力衰竭、低血钾各项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单用厄贝沙坦治疗(P<0.05)。结论:美托Cell Biology Services洛尔+厄贝沙坦治疗在老年高血压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单用厄贝沙坦药物。

丹参酮Ⅱ_A通过PKC/Cx43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致心律失常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_A(TA)对再灌注致心律失常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selleck Belumosudil照组,模型组,TA低、高剂量(10、20 mg·kg~(-1))组,蛋白激酶C(PKC)激活剂PMA(5 mg·kg~(-1))组,TA(20 mg·kg~(-1))联合PKC抑制剂Rottlerin(5 mg·kg~(-1))组,每组10只。构建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缺血30 min再灌注30 min;再灌注期间记录各组小鼠Ⅱ导联心电图并对再灌注后心律失常严重性进行评分;再灌注结束后,取颈静脉血采用试剂盒检测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心肌肌钙蛋白(cTnT)水平;取左心室心脏组织,使用试剂盒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PKC、缝隙连接蛋白43(Cx43)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KC、Cx43蛋Genital mycotic infection白表达水平和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TA 2个剂量组和PKC激活剂PMA组CK-MB、LDH、AST、cTnT、MDA水平均显著降低,SOD活性显著升高,室性早搏(PVB)次TGF-beta/Smad抑制剂数、室性心动过速(VT)次数和持续时间以及心室颤动(VF)次数和持续时间显著减少,心律失常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0.001);而TA联合PKC抑制剂组显著削弱TA的作用(P<0.05、0.01、0.001);与模型组相比,TA 2个剂量组和PMA组Cx43 mRNA表达和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0.001),而PKC抑制剂使TA的作用显著减弱(P<0.05、0.001)。结论 TA通过激活PKC调控Cx43表达和磷酸化而改善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减轻心肌I/R损伤。

中药通过调控信号通路治疗骨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概述

多种信号通路在骨关节炎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涉及炎症反应的调控、软骨细胞的破坏及胞外基质的降解等。中药治疗骨关节炎具有一定优势,近年来研究发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现单味中药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可通过抑制核因子-κB的活化及核转位,降低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5等基质降解酶的水平,减轻关节炎症反应及软骨破坏,减缓骨关节炎进展;通过调控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减轻软骨细胞的破坏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同时上调Runt相关转录因子2及骨钙素的表达,促进骨膜间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细胞分化;通过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CL 318952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如p38MAPK、细胞外调节激酶、c-Jun氨基末端激酶等的表达及激活,降低软骨破坏;通过激活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通路,上调TGF-β1、Smad2、Smad3、Smad4等关键蛋白及TGF-β I型、II型受体的表达,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13等基质降解酶水平,减轻关节破坏以发挥治疗骨关节PLX5622研究购买炎的作用。

参芪地黄汤加减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效果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参芪地黄汤加减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的效果及其对患者炎症因子、肾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收治的CGN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联合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缬沙坦胶囊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参芪地黄汤加减联合缬沙坦治疗。两组患者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的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尿β_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与LGX818核磁尿肌酐比值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_1水平。结果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berculoma联合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的定Tamoxifen小鼠量、尿微量白蛋白、尿β_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_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更低(均P<0.05)。结论 参芪地黄汤加减联合缬沙坦治疗CGN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

基于全肾穿刺图像的肾小球、肾小管分割模型

慢性肾脏疾病大致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其中又可以分别将其划分为更多的肾脏疾病,例如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等等。然而对于不同慢性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都需要病理医生对肾脏中不同的肾小球和肾小管病变PEG300溶解度进行分析与评估,例如硬化、新月体、肾小管萎缩等。因此,实现肾脏全穿刺图像上的多类肾小球和多类肾小管的分割将极大地提高病理医生对于慢性肾脏疾病的诊断效率。为了实现全穿刺图像上肾小球与肾小管的分割,本文针对性地设计了不同的分割流程。对于多类肾小球分割,本文提出了“先定位,再分割”的策略,首先对全穿刺图像进行肾小球的定位,在肾小球检测过程中加入了基于样本量均衡的参考框聚类算法,为网络提供了更具代表性的参考框尺寸。实验表明,使用了新的参考框聚类算法的目标检测网络对于完整图像上的肾小球检测查全率、查准率和检测框平均IOU分别达到了0.865、0.789和0.765,与多个网络相比都有更加出色的表现。对于肾小球的多类分割,本文提出了一种双任务分支的语义分割网络,将分割流程与分类流程拆分,保证了肾小球分割结果的完整和统一,同时创造性地加入了一种在多分类任务中解决样本不平衡问题的损失函数。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网络与损LY294002纯度失函数在多个中心的数据集上都取得了最佳的结果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平均分类accuracy和F1-score在三个中心上都有最优结果(中大医院:0.9、0.78;外部验证集:0.82、0.64;鼓楼医院:0.853、0.693),平均分割IOU也高于其他网络。对于多类肾小管分割工作,本文根据病理医medical photography生的实际需求,肾小管的分割仅在肾脏图像中的皮质部分进行,因此构建了皮质、髓质、背景分类网络,正常肾小管和萎缩肾小管的分割网络。在多类肾小管分割网络中,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多类分割损失函数,该函数避免了特殊情况下损失值与实际结果相反的问题,同时使得网络在反向传播的过程中确保参数更新反映实际预测结果。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组织分类网络在三种组织上的准确率达到了0.983。本文提出的损失函数对比其他损失函数,对两种类型的肾小管分割IOU达到最佳,平均IOU达到了0.659。本文提出的基于肾脏全穿刺图像的肾小球、肾小管分割模型,立足于各个组织结构特性与病理医生的实际需求。模型得到的分割结果能够极大得便于病理医生对于不同结构病变的分析与判断,最终能够提高诊断效率。

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血栓素-B_2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水平变化及与白蛋白尿进展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究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H-1)、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与血栓素-B_2(TXB_2)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水平变化及与白蛋白尿进展的关系。方法:选取198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纳入研究组,另选100例无肾脏损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随访,检测记录患selleck激酶抑制剂者的血清VASH-1、Sirt1、TXB_2水平,并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白蛋白尿分层研究,分析VASH-1、Sirt1、TXB_2水平与患者白蛋白尿Bioelectricity generation进展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血清VASH-1、Sirt1水平降低,TXB_2水平升高(均P<0.05)。与进展组患者相比较,维持组患者的血清VASH-1、Sirt1水平升高,TXB_2水平降低(均P<0.05)。进展组和维持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研究组患者是否发生白蛋白尿进展为因变量,以患者的血清VASH-1、Sirt1、TXB_2水平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血清VASH-1、Sirt1、TXB_2水平均会对患者发生白蛋白尿进展产生影响(均P<0.05)。采用ROC曲线探究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VASH-1、Sirt1、TXB_2水平对白蛋白尿进展的预测价值,其AUC值分别为0.943、0.758、0.894(均P<0.05)。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清VASH-1和Sirt1的水平下降,TXB_2的水平上升,其NSC 119875半抑制浓度水平变化与白蛋白尿的进展有关,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白蛋白尿进展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线粒体氧化损伤和PKCε-Nampt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补阳Trichostatin A作用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线粒体氧化损伤及PKCε-Nampt通路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14.3 g/kg)和依达拉奉组(3 mg/kg),除假手术组外均采用MCAO法建立脑I/R损伤模型,术后24 h各组给予相应剂量药物,给药7 d后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元标志物MAP-2表达,观察神经元损伤情况,检测ROS、MDA水平和SOD活性评价氧化损伤情况,荧光探针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修饰酶循环法检测NAD~+/NADH比值,Western blot法检测PKCε、p-PKCε、Nampt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p-PKCε、Nampt蛋白阳性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脑组织MAP-2荧光强度增强(P<0.05),神经元损伤减轻,脑组织ROS、MDA水平降低(P<0.05),SOD活性、线粒体膜电位、NAD~+/NADH比值升高(P<0.05),p-PKCLabral pathologyε、Nampt蛋白selleck NMR表达升高(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通过激活PKCε-Nampt信号通路、提高线粒体功能来减轻大鼠脑I/R损伤。

抑郁障碍人群中精神药物暴露与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评估抑郁障碍人群中精神药物暴露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 embolism VTE)疾病风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6月1日-2022年6月1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病历系统数据库中的抑郁障碍患者,发生VTE的158例抑郁障碍患selleck产品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VTE的抑郁障碍患者按性别、年龄1∶1匹配对照组,回顾性记录两组抑郁障碍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精神药物暴露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精神药物的使用对VTE的影响。结果:1selleck.服用多种精神药物比未服用精神药物的抑郁障碍患者发生VTE的风险增加3.2倍左右(粗OR:3.188,95%CI:1.492-6histones epigenetics.813,P=0.003);且每增加一种精神药物,VTE风险相应增加约1.5倍(a OR:1.478,95%CI:1.227-1.780,P<0.001)。2.研究未能发现单独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抗焦虑药物及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5-羟色胺受体阻滞剂(SRBs)类抗抑郁药物与VTE风险的相关性,但我们发现服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类抗抑郁药物比未服用SNRIs类抗抑郁药物VTE风险降低2.7倍(a OR:0.364,95%CI:0.185-0.717,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研究发现VTE风险与肥胖、癌症及多种精神药物的暴露等因素有关。结论:服用多种精神药物可能会增加VTE风险,单独服用SNRIs类抗抑郁药物比未使用SNRIs类抗抑郁药物可能使VTE风险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