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情况出现,与高龄相关的精神疾病应日益引起重视,老年人口文化水平整体不高、疾病防控意识淡薄,极易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有研究表明到2020年全世界范围内老年人群第二大致残危险会是抑郁症状,通过整理文献可以看出心理、生物、社会、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对老年抑郁症状有影响。抑郁症又称作抑郁障碍,常见情绪消极,表现为闷闷不乐到悲伤厌世,甚至自杀,部分人群会Medical genomics有焦虑,妄想等症状,可能会对自身、家庭及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抑郁症治疗的传统方法有积极效果,但是局限性较高,老年人也不愿坚持药物治疗,更倾向于替代疗法。美国Grossman从压力角度发现,瑜伽可以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焦虑情绪与心理压力问题,其余研究也均证实瑜伽对抑郁症人群有积极作用,瑜伽对抑郁症的干预作用机制是神经系统及其功能、内分泌系统调整、压力改善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多系统效应。但中国对于瑜伽干预老年人的研究较少,还应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在全民健身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瑜伽运动,瑜伽起源于印度,人们可以通过体式练习,呼吸调控和冥想等方式来调节人们心情并且保持良好的体魄。本研究希望以健康老龄化为目标,提出瑜伽干预老年抑郁症的研究构想与展望。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利用中国知网、维普等文献平台,搜索关键词”瑜伽”、”运动干预”、”老年人”、”抑郁症”,对文献进行整理、归纳,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整理运动干预抑郁症的文献,可以得出多数干预研究集中于中低强度,每周3-5次的运动,根据老年人群的身体机能等情况,本文意图选取低强度,3天/周,5天/周的瑜伽干预,以期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思路,从瑜伽运动干预角度出发,提出研究的展望与构想。研究结果:(1)选取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充分调动老年人锻炼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新的实习或就业途径思路,提高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群数量。瑜伽对于场地器材要求较小,可实施性强,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2)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选取65岁以上的抑郁老年人群,无心血管疾病、遗传病、高血压和重大疾病史,排除不适合参与实验的老年人,受试者应严格把控。利用专家访谈法和成熟量表,构建适用于老年人抑郁症测试的量表,并对每个人的信息进行整理,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平常运动等,选取35人左右,在实验前明确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并尽量减少无关变量的影响。(3)将参与实验的老年人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先不进行干预,实验结束后额外进行瑜伽练习,实验组进行干预,进行8周干预,实验1组3天/周,实验2组5天/周,60min/天,以低强度瑜伽练习为主,包括冥想,休息术,前屈,后展,扭转,平衡,拉伸等,每次课注重安全。(4)实验结束后研究老年抑郁症的变化情况填写量表,并在2周后进行回访,了解结束练习后的抑郁情况并填写相关量表,探索经过练习后是否还会对老年人产生影响,并进行数据整理,整理时区分出实验1、2组抑郁症人群,最后收集得出来的数据利用SPSS等软件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了解瑜伽干预后老年人抑郁症相关变化以及是否会对之后产生效果,同时探索不同运动频率下的变化程度。研MCC950半抑制浓度究结论:(1)通过练习瑜伽,老年人能够更关注于自身,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想法;有控制的瑜伽呼吸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从而影响认知和情绪,改善心理障碍;瑜伽可能影响大脑区域各部位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抑郁情况。(2)通过干预,对比对照组与实验1组,实验2组的区别,练习前后自身对比可能会得出瑜伽干预对老年抑郁症有积极影响;不同练习频率对老年人抑郁症的影响效果也不同;结束练习后对抑郁症可能还有持续影响。(3)未来研究应该集中在双盲试验,减selleck Torin 1少对实验的干预;还应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瑜伽方式对抑郁的影响,以及瑜伽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抑郁程度人群的影响;构建适合不同人群抑郁症个性化的瑜伽运动处方库,使训练效果更佳,更利于推广;利用SPSS,AMOS软件构建结构模型,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探索多种角度下瑜伽干预老年抑郁症的作用机制,采取多种实验,探索更利于检测和评估抑郁症的手段,以便找到更适合的瑜伽干预抑郁症的方法。建议针对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人群,尽早实施瑜伽干预,为健康老龄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基于微博文本数据的抑郁倾向检测研究
社交网络应用中的”抑郁症社区”是一种为社区成员提供信息发布和社交互动的平台。成员活动产生的大量媒体信息及成员间的互动痕迹为网络社会中抑郁倾向的检测与识别提供机遇。基于机器学习技术构建的分类模型,采用有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的方法,以人工标注的方式实现对社交网络中与抑郁症症状、情绪等相关的帖子进行分类、识别。本研究主要工作:(1)抽取新浪微博在2018-2022年公开发布在”抑郁症社区”的帖子285826条,编制了一个全新AZD9291 MW的社交网络抑郁倾向标注方案,为社交网络中存在抑郁倾向的帖子提供更好的匹配。(2)由两名心理咨询领域研究者根据标注方案标注部分数据集,采用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训练,对已标注数据构建文本分类模型,实现了抑郁倾向帖子的检测、识别,最后对其识别准确率做出评估。(3)采用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技术,统计发帖频率及对应时间区间的词频,以时间为单位呈现了抑郁症社区中发帖数量随时间波动的变化。结果发现,深度学习模型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抑郁症社区近五年的帖子发布频率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并于2020、2021年间趋于平稳,继而在2022年初极速增长并达到高峰,此外,研究还发现除了自我情绪表达相关词汇以外,”别人”、”大家”和”朋友”等词汇出现频率较高。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Nosocomial infection果,社交媒体数据可PF-02341066纯度以对个体的抑郁倾向进行有效预测;人际关系是抑郁症社区成员活动痕迹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抑郁症社区成员的活动随时间节点具有特定变化规律,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其结果的关系和背后的机制。
IFI30及其RNA编辑型通过组织蛋白酶B调节黑色素瘤浸润的CD8~+ T数量和巨噬细胞的极化与迁移
目的:当肿瘤细胞在机体恶性增殖时,免疫系统可以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肿瘤相关抗原(Tumour-associated antigens,TAAs),并激活特定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将表达TAAs的肿瘤细胞从体内清除。同时,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机体的免疫反应进行负向反馈,并试图逃避机体的免疫监控和杀伤。免疫细胞浸润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影响segmental arterial mediolysis着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水平。恶性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来的肿瘤。皮肤黑色素瘤主要表现为在较短时间内(一般几个月到几年)皮肤色素明显的病变,某些黑色素痣异常增大或变得颜色不均匀也应引起注意。皮肤黑色素瘤在亚洲人群中发病率较低,但是其恶性程度较高,而且易发生转移,因此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相比于其他实体瘤,黑色素瘤对免疫治疗应答率相对较高,因此黑色素瘤是肿瘤免疫领域较为理想的研究对象。干扰素γ诱导的硫醇蛋白还原酶(Gamma-Interferon-Inducible Lysosomal Thiol Reductase,GILT),又叫干扰素γ诱导的蛋白30(Interferon GammaInducselleckchem Galunisertibible Protein 30,IFI30)由IFI30基因编码,其前体由250个氨基酸构成,分子量约35k Da。细胞内IFI30前体可以被甘露糖-6-磷酸受体(mannose-6-phosphate receptors,M6PR)转运到内吞小室并最终定位于溶酶体,在上述转运过程中,N端和C端前体肽逐渐解离形成IFI30成熟体(分子量约为30k Da),酶活性中心得以暴露。IFI30能还原二硫键,促使含有二硫键的蛋白质展开,其硫醇还原酶活性需要溶酶体内的酸性环境。课题组前期研究揭示了IFI30可在RNA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s Acting on RNA,ADARs)家族成员ADAR1和ADAR2的介导下发生RNA编辑,具体表现为A到I的RNA编辑导致第223位的苏氨酸(Threonine,T)替换为丙氨酸(Alanine,A)(T223A)。然而,IFI30在肿瘤微环境的角色以及RNA编辑是否使得IFI30发生功能变化尚不明确。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抗原肽使之形成合适的结构和长度,加工后的抗原肽与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即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I和II结合,并最终引起CD4+T和CD8+T细胞的活化,这一过程对于机体识别、清除病原体,乃至杀伤肿瘤细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黑色素瘤细胞过表达IFI30,可以增强CD4+T细胞应答,但在黑色素瘤中激活CD8+T细胞机制以及ADARs介导的IFI30编辑情况及功能改变尚不明确。需要注意的是,IFN-γ诱导黑色素瘤细胞表达IFI30的过程不受经典的II型反式激活蛋白(MHC Class II Transactivator,CIITA)调节,而受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活化子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调控。此外,有证据表明IFI30抑制晚期人转移性黑色素瘤配对盒基因3(Paired Box 3,PAX3)表达,增加对放化疗的敏感性。CD8+T细胞因其特有的细胞毒性作用,而被广泛地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中,IFI30对包含二硫键的I类抗原的处理也有助于CD8+T细胞的有效激活。但在肿瘤细胞中IFI30如何介导MHC-I类抗原提呈过程尚不明确,研究IFI30受调控的机制对于我们理解抗原提呈过程,黑色素瘤进展以及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组织蛋白酶(cathepsins,CTS)是一组最初发现于各种动物组织细胞内(尤其是溶酶体部分)的蛋白酶。它是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与许多严重的疾病如人类的肿瘤、骨质疏松症和关节炎密切相关,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一类蛋白酶。组织蛋白酶是由无活性的前体蛋白酶水解形成的,前体蛋白酶由一个信号肽、两个前肽和一个包含成熟蛋白酶活性部位的催化结构域组成。信号肽有10-20个氨基酸残基,可将前体蛋白酶由核糖体运送到内质网,在那里被水解成为只包含前肽和催化结构域的前体蛋白酶。蛋白酶原的氨基酸残基数从36到315不等,占据了酶的活性位点,这种催化作用的酶原接下来被运送到细胞内溶酶体,在其酸性条件下自动水解,产生具有活性的成熟组织蛋白酶。IFI30与组织蛋白酶之间存在相互调节。正如之前文献报道的,组织蛋白酶参与IFI30的成熟过程,不同的组织蛋白酶对于IFI30前体肽的切割效果不同。反之,IFI30也可以影响组织蛋白酶的表达,有证据表明IFI30与组织蛋白酶S共定位在B细胞溶酶体中,并且IFI30可以降解组织蛋白酶S。类似地,在黑色素瘤细胞中IFI30与组织蛋白酶B和D存在共定位,但IFI30与组织蛋白酶B和D之间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组织蛋白酶介导恒定链(Invariant Chain,Ii)降解,使得MHC分子抗原结合沟充分暴露,从而决定了抗原的提呈效率。探究IFI30对组织蛋白酶的调节以及IFI30本身处理多肽的能力有助于我们理解IFI30在MHC信号通路中扮演的角色。此外,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可通过刺激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并协同肿瘤逃避免疫监控来帮助肿瘤生长。靶向TAM的手段一般包括去除TAM和重塑TAM两类,即减少免疫抑制性巨噬细胞浸润肿瘤或改变其极化状态。通常来说,肿瘤细胞可以分泌趋化因子来招募循环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巨噬细胞也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来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研究肿瘤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肿瘤免疫耐受机制,为免疫治疗提供理论支持。综上,我们想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探究野生型和RNA编辑型IFI30能否改变肿瘤浸润的CD8+T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2.阐明野生型和RNA编辑型IFI30能否影响巨噬细胞M1/M2极化,以及肿瘤细胞IFI30表达变化是否影响其对巨噬细胞的招募能力。3.揭示野生型和RNA编辑型IFI30对组织蛋白酶B和HLA I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方法:1.分别使用人IFN-γ和组织蛋白酶B特异性抑制剂CA-074刺激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A2058,检测IFI30、组织蛋白酶B和HLA I蛋白水平。2.使用慢病毒载体,在A375、A2058和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过表达对照、野生型IFI30和编辑型IFI30质粒,构建稳转细胞系。3.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检测A375、A2058稳转细胞系IFI30 m RNA表达,使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A375、A2058稳转细胞系IFI30和V5标签蛋白水平,检测B16F10稳转细胞系标签6-his蛋白水平。4.利用集落形成实验和CCK-8计数法(Cell Counting Kit-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5.用裸鼠成瘤实验和C57BL/6小鼠的皮下肿瘤形成实验比较各肿瘤细胞组在体内的生长速度。6.手术摘取各组荷瘤小鼠脾脏,拍照称重,磁珠分离(Magnetic-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小鼠脾脏CD8+T细胞。7.流式细胞术(Flow Cyto Metry,FCM)检测各组荷瘤小鼠脾脏CD8+T细胞数量。8.利用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IF)分析各组荷瘤小鼠肿瘤浸润CD8+T细胞数量。9.流式细胞术鉴定鼠IFN-γ刺激各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后,膜表面MHC I类分子蛋白表达情况。10.蛋白质膜浆分离法探究黑色素瘤细胞内不同组分HLA I类分子的表达水平。11.使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和蛋白合成抑制剂CHX处理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检测IFI30、组织蛋白酶B和HLA I蛋白降解趋势。12.使用组织蛋白酶B特异性抑制剂CA-074刺激各组A375细胞,检测IFI30、组织蛋白酶B和HLA I蛋白水平。13.使用PMA刺激THP-1贴壁分化成M0巨噬细胞后,提取A375肿瘤细胞条件性培养基与M0巨噬细胞共培养,RT-q PCR检测巨噬细胞M1/M2极化标志物,WB检测巨噬细胞IFI30、组织蛋白酶B蛋白水平。14.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各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1/M2极化标志物。15.手术摘取各组荷瘤小鼠股骨和胫骨,分离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16.分离原代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与脾来源的CD8+T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CDwww.selleck.cn/products/elexacaftor8+T细胞的活化比例(选取颗粒霉素B和CD8双阳性细胞)。17.采用细胞因子体外分别诱导巨噬细胞M1和M2极化,收集肿瘤细胞条件性培养基,与极化巨噬细胞共培养,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肿瘤细胞条件性培养基对不同极化的巨噬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18.使用PMA刺激THP-1贴壁分化成M0巨噬细胞后,组织蛋白酶B特异性抑制剂CA-074刺激M0巨噬细胞,检测IFI30蛋白水平。研究结果:1.野生型IFI30和RNA编辑型IFI30均抑制黑色素瘤细胞体外生长。裸鼠皮下成瘤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IFI30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在体内生长,与野生组相比,RNA编辑型IFI30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在体内生长;C57BL/6小鼠皮下成瘤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IFI30促进黑色素瘤细胞在体内生长,与野生组相比,RNA编辑型IFI30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在体内生长。2.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IFI30荷瘤小鼠CD8+T细胞向肿瘤浸润减少,而编辑型IFI30荷瘤小鼠比野生组CD8+T细胞浸润多;3.野生型IFI30荷瘤小鼠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倾向于M2极化,而编辑型IFI30荷瘤小鼠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倾向于M1极化;4.野生型IFI30抑制黑色素瘤细胞膜表面HLA I类分子的表达,促进黑色素瘤细胞胞浆HLA I类分子表达,而编辑型IFI30作用相反;5.野生型IFI30通过非蛋白酶体途径促进黑色素瘤细胞HLA I总蛋白降解,而编辑型IFI30通过抑制HLA I蛋白酶体途径来抑制其降解,从而维持其蛋白稳定性;更重要的是野生型IFI30促进黑色素瘤细胞膜表面HLA I蛋白降解,而编辑型IFI30延缓黑色素瘤细胞膜表面HLA I蛋白降解。6.野生型和编辑型IFI30通过蛋白酶体途径促进CTSB成熟体降解,从而干扰其蛋白稳定性;7.IFI30通过CTSB调节HLA I总蛋白表达;8.野生型IFI30肿瘤细胞条件性培养基通过抑制巨噬细胞CTSB成熟来抑制巨噬细胞的M1极化状态;9.野生型IFI30肿瘤细胞条件性培养基由CTSB介导抑制M1型巨噬细胞迁移,促进M2型巨噬细胞迁移,而编辑型IFI30作用相反。结论:1.在鼠黑色素瘤细胞中,IFI30抑制CD8+T细胞浸润肿瘤,并使得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倾向于M2极化,而IFI30发生RNA编辑后,CD8+T细胞浸润肿瘤增多,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倾向于M1极化。2.IFI30抑制黑色素瘤细胞膜HLA I蛋白表达,促进黑色素瘤细胞浆HLA I蛋白表达,从而抑制CD8+T细胞浸润肿瘤,而编辑型IFI30作用相反;野生型IFI30通过非蛋白酶体途径促进黑色素瘤细胞HLA I降解,而编辑型IFI30抑制HLA I蛋白酶体途径降解。3.IFI30及其编辑型均促进CTSB成熟体经蛋白酶体途径降解,并且两者均通过CTSB调节HLA I总蛋白表达。4.IFI30抑制巨噬细胞CTSB成熟过程,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的M1极化状态;过表达野生型IFI30的人源肿瘤细胞条件性培养基通过CTSB抑制M1型巨噬细胞迁移,促进M2型巨噬细胞迁移,而编辑型IFI30作用相反。
不同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秸秆还田措施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保障土壤肥力、维持和提升作物生产力的有效手段,对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制于还田后秸秆腐解缓慢,秸秆直接还田会造成大量土传病害等问题。当前,已有大量不同秸秆还田的方式,但最佳的秸秆还田方式尚不清晰。本试验针对当前应用较广的还田方式,设置了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秸秆直接还田(F1)、秸秆炭化还田(F2)、秸秆配施腐解菌剂还田(F3)以及秸秆基料化还田(F4),共4种还田方式,通过水稻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还田方式均能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F3处理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比对照提高了17.01%、24.28%。而F1处理仅提高了8.7%、12.57%。F2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达到15.12 g/kg,比对照提高了8.31%,可能与生物炭富碳性质有关。秸秆配施腐解菌剂还田对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影响最大,原因在于菌剂能够加速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从而提高土壤养分含量。(2)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矿质态氮和硝化潜势的影响不同。与对照相比,F4处理土壤铵态氮提高147.8%,F3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提高了68.31%。各还田处理土壤硝化潜势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秸秆配施腐解菌剂还田处理提升幅度最大,比对照提高了88.15%。而土壤矿质态氮及硝化潜势增加有利于加快土壤中氮素循环。(3)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酶活的响应不同。与对照相比,F3处理土壤脲酶、纤维素酶活性提高了51.02%、61.86%。但F2处理土壤www.selleck.cn/products/Gefitinib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变化极小;F4处理土壤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提升幅度达61.57%、40.42%。F3和F4处理土壤酶活较强表明秸秆腐解速率加快,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活性。(4)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对照相比,F3处理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提升幅度最大,达到511%、201%;F4处理土壤放线菌数量提高了163%,为最高处理。F4处理土壤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11.02%,F3处理土壤真菌群落中毛霉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4.27%。秸秆配施腐解菌剂还田对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优势种群的相对丰度提升较显著,从而丰富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可使微生物代谢活性增强。(5)不同还田方式有利于水稻氮磷钾含量及产量的增加。与对照相比,F3处理水稻植株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8.16%、19.11%、11.67%intrauterine infection,提升最显著。早晚稻成熟期不同部位全氮和全磷含量均表现为:穗>叶>茎,全钾含量表现为:茎>叶>穗。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中,各Nirogacestat说明书处理千粒重、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无明显差异,F3和F4处理水稻理论产量提升了9.96%和9.34%,说明这两种秸秆还田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水稻植株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增加养分积累量,从而提高水稻产量。总体来看,秸秆还田配施腐解菌剂还田对改善土壤生物化学性状,提高水稻产量综合影响最显著,为最适宜的还田方式。
中度有氧运动对老年抑郁症病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 分析中度有氧运动对老年抑郁症病人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影响及对自主Enasidenib核磁神经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100例老年抑郁症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交替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治疗genetic marker,获悉更多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度有氧运动,共12周。比较2组干预前后5-HT、NE水平,低频带(LF)、高频带(HF)、LF/HF比值、抑郁自评量表(SDS)、MMSE评分以及干预效果。结果 2组病人干预后5-HT、NE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2组LF、LF/HF水平较干预前上升,且观察组LF、LF/H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人干预后SDS评分均降低,MMSE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1)。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抑郁症病人采取中度有氧运动干预可以改善其5-HT、NE水平,且对病人自主神经功能具有积极改善作用。
基于心电的精神疲劳生理模式识别
精神疲劳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状态,不仅损害个人身心健康,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一方面,精神疲劳与多种疾病关系密切,如抑郁症。持续精神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DV3100.html疲劳状态增加个体的患病风险,影响机体正常功能。另一方面,精神疲劳是许多重大事故的潜在诱因,对行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及时有效的精神疲劳检测至关重要,有利于身心疾病和安全问题的早期预警和干预。已有疲劳研究大多在实验场景中基于短时特定任务诱发疲劳,进而检测精神疲劳状态。然而实验场景疲劳诱发任务是真实生活中众多疲劳诱因的特例,这些研究提出的方法是否适用于日常精神疲劳检测仍有待探索。因此,本文收集日常生活非控制场景中的长时间生理数据,探索精神疲劳的自主神经生理反应,构建适用于日常精神疲劳检测的生理识别模型,并分析抑郁人群的精神疲劳症状,获得其精神疲劳特征。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集精神疲劳数据,构建精神疲劳/非疲劳和抑郁/非抑郁生理数据集。本文在非控制场景下采集104名被试的日常心电数据和三维加速度数据,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去除严重运动干扰,得到适合精神疲劳分析的心跳间期时间序列;根据被试的精神疲劳自评和睡眠调节双过程模型,标定心跳间期数据的精神疲劳或非疲劳标签,构建精神疲劳和非疲劳生理数据集;将抑郁自评量表分数作为金标准,构建抑郁和非抑郁生理数据集。(2)探索精神疲劳的自主神经反应,构建精神疲劳生理识别模型,探究抑郁人群的精神疲劳特点。本文使用t检验和曼-惠特尼U检验分析精神疲劳对心率变异性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精神疲劳和非疲劳在多个心率变异性参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使用多种有监督机器学习分类器训练精神疲劳生理识别模型,并在独立测试集上评估模型的泛化性能,结果显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分类器表现最为均衡,在验证过程和测试过程分别达到了87.80%和89Fasciotomy wound infections.42%的疲劳识别F_1分数;基于上述精神疲劳识别模型,从早上9点至晚上9点对抑郁组和非抑郁组进行精神疲劳检测,以半小时为间隔,统计不同时间区间内两组的精神疲劳检出比例。结果显示,在09:30-11:30和14:30-16:30,抑郁和非抑郁人群的精神疲劳检出比例呈现相似的下降趋势,但是在非抑郁组中,精神疲劳检出比例的下降趋势在下午持续更长的时间,并在16:30-17:00达到最低值。在很多时间段内,抑郁组的精神疲劳检出比例高于非抑郁组,尤其是在09:00-09:3PR-171细胞培养0、12:30-13:00、14:00-14:30和16:30-18:00。在13:00-13:30和18:30-19:00,非抑郁组的精神疲劳检出比例升高,而抑郁组的精神疲劳检出比例降低,并在18:30-19:00达到最低点。论文研究有如下发现:(1)精神疲劳有异于非疲劳的自主神经生理反应。与非疲劳状态相比,精神疲劳状态下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少。(2)精神疲劳和非疲劳具有可区分的神经生理模式。本文的精神疲劳识别模型的精度远高于随机猜测,可以有效地识别个体的精神疲劳状态。(3)抑郁和非抑郁人群的精神疲劳表现既存在相似之处,又存在明显的差异。相似之处在于抑郁和非抑郁人群的精神疲劳状态在特定的时间内都呈现降低的趋势。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很多时间段内,抑郁组比非抑郁组出现更多的精神疲劳状态。其次,抑郁和非抑郁人群在某些时间段内呈现相反的精神疲劳特征,即当非抑郁组的精神疲劳程度升高时,抑郁组的精神疲劳程度降低。
间充质干细胞与巨噬细胞的共培养技术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环境中,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向抗炎型巨噬细胞极化减轻炎症反应,巨噬细胞能够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两者共培养在调节免疫系统和促进组织再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的:综述间充质干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方法、影响因素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及相互调控的可能机制,为间充质干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培养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实验方法参考。方法:第一作者在2023年1-9月应用计算机在Pub 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1970年1月至2023年9月相关文献,以“mesenchymal stem cells,macrophages,co-culture”为Berzosertib纯度英文检索词,以“间充质干细胞,巨噬细胞,共培养”为中文检索词,最终纳入63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体外间充质干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体系根据模型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根据维度可分为二维和三维细胞共培养。(2)间充质干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增强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作用。(3)在共培养模型中,共培养方法、共培养比例与时间、巨噬细胞的表型及细胞来源和条件的不同均影响巨噬细Galunisertib胞的免疫调节和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作用。(4)共培养中细胞相互作用可能通过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细胞外囊泡、细胞-细胞接触和代谢途径调节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成骨等生物学功能产生一定影响。(5)间充质干细胞和巨噬细胞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促进上皮创面愈合、减轻肺部炎症、改善肾功能和促进骨修复。(6)间充质干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共培养的条件选择、共培养细胞良好细胞状态的保持和相互作用等。(7)间充质干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改善局部炎症微环境,促进组织再生修复,在组织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武汉市胰岛素带量议价政策评析
目的:从科学合理和降价两个维度评析武汉市胰岛素带量议价政策,为全国胰岛素专项采购中选结果落地情况的监测分析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湖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线上2018年1月1日-2021年4月30日的药品采购数据,以2018年1月-12月为政策干预前,2020年5月-202S63845抑制剂1年4月为政策Immune contexture干预后,统计政策前后采购数量、采购金额、日均费用等数值,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拟合同采购量制定与胰岛素临床使用特征变化。结果:政策实施后除组二G企业和组五A企业胰岛素产品日CCRG 81045分子式均费用增加0.01元,其余各议价组内各企业胰岛素产品日均费用均减少,减少0.06元至1.12元不等,变化率范围为-0.64%至-10.97%。约定采购周期实际采购量为1523692支,拟合同约定采购量完成进度为89.43%。从各议价组内各企业来看,组一B企业约定采购量完成进度仅13.81%;组二B企业约定采购量完成进度仅31.82%。结论:武汉市胰岛素带量议价未能充分实现量价挂钩,降价效果较为温和。但武汉市胰岛素带量议价为平稳安全实现胰岛素临床转换替代做出有益探索。
近4版国家医保目录中降糖药的变化与思考
目的 为优化临床降糖药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录入2simian immunodeficiency017年版、2019年版、2020年版、2021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简称《医保目录》)中降糖药的名称、剂型、医保支付方式及“备注”中的医保限制情况,分析降糖药的基selleck NMR本情况和调整情况。结果 4版《医保目录》中,降糖药医保付费支付方式多为乙类(占比均超过60%且变化不大);新增品种以口服复方降糖药(从0种增至8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从1种增至7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从0种增至4种)为主;国家谈判药品以GLP-1类似物为主。《医保目录》中SGLT-2抑制剂及GLP-1类似物均为二线用药,而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推荐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处于ASCVD高危、极高危的患者首选SGLT-2抑制ICI 46474临床试验剂或GLP-1类似物单药治疗。结论 医保目录的更新需紧跟指南,降糖药的医保支付分类有待进一步调整。
靶向PBX1 G-四链体的反义寡核苷酸抗黑色素瘤的机制及毒理学研究
黑色素瘤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全球黑色素瘤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快速增长,比任何其他癌症都要增长的更快,并且每年的治疗费用也迅速上升。过去多年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针对黑色素瘤开发了多种治疗策略,但治疗效果仍不理想,特别是转移性黑色素瘤,其中位生存期和长期生存率都极低。黑色素瘤的发生与多个基因及信号通路的异常调控密切相关。因此,探索黑色素瘤发展进程的分子机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背景:前B细胞白血病同源盒转录因子1(Pre-B-cell leukemia homeo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1,PBX1)最早是作为在急性前B细胞白血病的t(1;19)染色体易位引起的融合蛋白的一部分被发现的,它属于PBX1-4家族,是一个重要转录因Staurosporine浓度子。PBX1不仅参与调控重要的发育程序,其表达失调也与包括癌症在内的多因素疾病有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BX1在许多癌症中表达异常,并且与癌症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同时,PBX1与维持增殖信号、激活侵袭和转移、诱导血管生成、抵抗细胞死亡和接触细胞能量控制等肿瘤特征过程密切相关。有文献报道,PBX1在黑色素瘤细胞中表达异常上调。然而,PBX1在黑色素瘤中表达异常的分子机制、对黑色素瘤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是否可以作为黑色素瘤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亟需进一步探索Secretase抑制剂。G-四链体(G-quadruplex,G4)是由富含鸟嘌呤(G)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序列折叠形成的高级结构。由于G4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和特殊构象,其结构和功能的特性已成为化学、生物学和药学的重要研究领域。G4被发现广泛存在于基因组调控区域和各种RNA中,如癌基因启动子区、剪接和重组位点、端粒末端、micro RNA、m RNA和长非编码RNA中。由于G4在人类癌基因的启动子区和m RNA的5’非翻译区(5’untranslated region,5’UTR)中的广泛存在,它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正在被广泛研究。值得注意的是,PBX1的启动子区和m RNA中G含量极为丰富,提示PBX1的启动子区和m RNA中可能形成G4结构,并有可能参与调控PBX1的转录和翻译。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人群研究验证PBX1在黑色素瘤患者中的差异表达情况,利用多种细胞和动物模型全面地研究PBX1在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何种功能,阐明G4结构和PBX1在黑色素瘤中异常表达的关系,探讨G4结构和PBX1作为黑色素瘤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可能性,筛选靶向G4结构和PBX1的候选药物,并进行毒理学研究,评估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开发新的黑色素瘤治疗策略开辟新的道路。研究方法:收集47例配对的黑色素瘤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样本、48例具有患者预后信息的黑色素瘤组织样本以及15例正常组织样本。其中47例配对的黑色素瘤样本用于检测PBX1表达水平,并分析PBX1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48例黑色素瘤和15例正常组织样本用于检测PBX1表达水平,并分析PBX1表达与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别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黑色素体分离实验、迁移和侵袭实验来研究PBX1对原代黑素细胞和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影响。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转录水平上研究PBX1对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富集分析确定PBX1调控的下游信号通路。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PBX1启动子区和m RNA转录本中潜在的G4形成序列。分别采用圆二色谱实验、热变性实验、荧光光谱实验、凝胶迁移率移位实验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等,确定PBX1启动子区和m RNA转录本中潜在的G4形成序列能否在体内外形成稳定的G4结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WB)、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以及EGFP报告系统等实验,确定PBX1 G4结构形成对PBX1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转录因子预测软件分析PBX1启动子区G4位点附近可结合的转录因子,并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确定PBX1启动子区G4的形成对转录因子结合到PBX1启动子区的影响。分别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迁移和侵袭实验以及建立黑色素瘤动物模型,确定靶向稳定PBX1 G4的PDS、TMPy P4以及反义寡核苷酸(ASO)分子对黑色素瘤体内外生长和转移的影响。并针对ASO分子开展了急性和亚慢性毒性实验,通过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和组织病理学评估它是否具有临床转化价值的可能性。研究结果:1、PBX1在黑色素瘤中的功能及临床意义利用收集的黑色素瘤样本对PBX1表达水平进行量化后,发现PBX1在黑色素瘤中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与正常组织相比。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与PBX1低表达的黑色素瘤患者相比,PBX1高表达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无转移生存率都要更低,表明PBX1可以作为潜在的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在原代黑素细胞中过表达PBX1后,细胞的增殖能力、黑素体形成能力显著增强与对照组相比。在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系中敲除PBX1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减弱,表明PBX1在黑色素瘤中发挥癌基因功能。对PBX1过表达的A375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总计发现97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66个基因表达上调,305个基因表达下调。通过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nomes,KEGG)进行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NF-κB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通路、趋化因子受体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等。通过后续实验验证发现PBX1可以通过促进NF-κB p65核易位进而激活NF-κB信号通路,最终导致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信号通路的激活。以上结果表明,PBX1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在黑色素瘤中发挥癌基因功能。2、PBX1 G-四链体结构的鉴定及其功能研究首先,整合2个独立的G4预测软件,在PBX1启动子区和m RNA转录本上预测出了5个潜在的G4形成序列,其中有两个序列位于启动子区(d G1和d G2),三个序列位于m RNA转录本上(r G1,r G2和r G3)。进一步,通过利用c Gc C、G4H和G4NN算法给这5个候选序列进行打分评估其G4形成能力,发现其中位于启动子区的候选序列d G1和位于m RNA转录本5’UTR区的r G1形成稳定G4结构的能力最强。并且,这两个候选序列保守性非常高,表明它们可能发挥重要调控作用。通过圆二色谱实验、热变性实验、荧光光谱实验、凝胶迁移率移位实验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等实验,证实d G1和r G1的确可以在体外和细胞内形成稳定的G4结构。而TMPy P4和PDS作为著名的G4稳定配体分子,可以结合并稳定d G1和r G1形成的G4结构。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以及EGFP报告系统实验检测PBX1 G4结构形成对基因转录和翻译的影响,首先分别将PBX1的G4形成序列d G1和r G1分别构建进入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启动子区和EGFP m RNA的5’UTR区,然后通过加入TMPy P4和PDS诱导PBX1 G4结构形成。TMPy P4和PDS处理可以显著抑制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转录和EGFP蛋白的表达,表明PBX1 G4参与调控基因转录和蛋白翻译过程。进一步,通过q RT-PCR和WB实验检测PBX1 G4结构形成对PBX1转录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PBX1 G4结构形成可以显著降低PBX1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表明PBX1 G4结构形成可以抑制PBX1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通过转录因子预测软件分析PBX1启动子区G4位点附近可结合的转录因子,并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确定PBX1启动子区G4的形成对转录因子结合到PBX1启动子区的影响。发现转录因子Zic2可以结合PBX1启动子区,并激活PBX1的转录。进一步,利用TMPy P4和PDS诱导PBX1启动子区G4形成可以显著抑制Zic2在PBX1启动子区的富集,进而抑制PBX1基因的转录。3、G4特异性配体对黑色素RNA biology瘤发展的影响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迁移和侵袭实验以及建立黑色素瘤动物模型,发现利用TMPy P4和PDS诱导PBX1 G4结构形成可以显著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在动物模型内的生长和转移。然而,动物实验显示TMPy P4具有一定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4、靶向PBX1 G4的反义寡核苷酸(ASO)的抗肿瘤活性及其毒理学研究设计合成了可以特异性靶向PBX1 r G1的ASO分子,发现ASO处理可以诱导PBX1 G4形成,并且抑制体外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及黑色素瘤病人来源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X)模型中黑色素瘤的生长。以上结果表明,PBX1 G4可以作为潜在的黑色素瘤治疗靶点。通过毒理学实验的评估,发现ASO只在高剂量的急性毒性实验中显示出一定的急性毒性,在亚慢性毒性的实验中没有显示出毒性,提示其安全性较高,未来可能发展为潜在的治疗黑色素瘤的临床药物。研究结论:1、PBX1在黑色素瘤中表达显著上调,并且PBX1的高表达与黑色素瘤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正相关。进一步,PBX1可以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在体内外促进黑色素瘤的生长和转移。而降低PBX1表达水平可以有效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长。这些结果表明,PBX1是一个潜在的黑色素瘤的生物标志物和新的治疗靶点。2、PBX1基因启动子区和m RNA的5’UTR区包含可以形成G-四链体结构的序列。3、G4配体TMPy P4和PDS可以诱导PBX1基因启动子区和m RNA的5’UTR的G4结构形成,进而抑制PBX1基因的转录和蛋白的翻译。4、转录因子Zic2可以结合PBX1在启动子区,进而激活PBX1基因转录。而PBX1启动子区的G4形成可以抑制转录因子Zic2在PBX1启动子区的富集,抑制PBX1基因转录。5、G4配体TMPy P4和PDS以及设计的ASO分子可以通过诱导PBX1 G4形成,进而在体内外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长和转移。G4配体具有低特异性、低类药性和高细胞毒性等特点,限制其临床应用。ASO分子具有高特异性和低毒性的特点,未来可以作为潜在的治疗黑色素瘤的临床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