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依达拉奉右莰醇结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124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血清氧化应激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治疗效果。结果 Metabolism抑制剂治疗前,两组丙二醛(MDA)、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DA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 GSH-Px、SOD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MDA(6.20±1.35)nmol/ml低于对照组的(9.44±1.83)nmol/ml, GSH-Px(94.35±14.29)U/L、SOD(32Spine infection5.85±28.87)U/ml高于对照组的(73.38±13.06)U/L、(250.17±30.16)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I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 NIHS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BI评分(68.29±5.19)分高于对照组的(54.12±5.03)分, NIHSS评分(5.86±1.47)分低于对照组的(9.58±1.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16%高于对照组的8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结合rt-PA静脉寻找更多溶栓治疗ACI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水平与神经功能,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整体疗效。
祛湿通络方干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微循环障碍的机制研究
目的1 评价祛湿通络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探索其在因MPP导致的微循环障碍“肺络瘀血”中的调节作用。2 研究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感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Beas-2b)上清液及细胞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及祛湿通络方对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作用。3 初步探索祛湿通络方治疗MP感染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1 第一部分:祛湿通络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MPP的临床疗效评价。临床试验:收集来自2021年02月至2022年12月之间的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共96名确诊患儿。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组(治疗组64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口服祛湿通络方配方颗粒联合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对照组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的基础上口服祛湿通络方配方模拟剂,治疗疗程为5天。治疗结束后分析主要疗效指标(疾病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次要疗效指标(完全退热时间、退热起效时间、咳嗽、咳痰、气喘起效时间)及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并对本方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估。2 第二部分:祛湿通络方干预MP诱导的Beas-2b细胞的作用细胞实验:实验前期进行祛湿通络方有效活性成份鉴定、祛湿通络方与阿奇霉素干预浓度筛选等工作。将Beas-2b细胞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3个组(低、中、高剂量组)、阿奇霉素组、联合用药组(中药中剂量+阿奇霉素),造模干预结束后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并收集细胞上清液与细胞。细胞上清液用于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收集细胞并提取RNA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L-6、IL-1β基因表达情况。3 第三部分:祛湿通络方对MP感染的BALB/c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3.1 祛湿通络方对MP感染的BALB/c小Stress biology鼠模型的作用分组方法:将雌性BALB/c小鼠72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组3组(第3天,简称K3组;第7天,简称K7组;第14天,简称K14组)、模型组3组(第3天,简称M3组;第7天,简称M7组;第14天,简称M14组)、联合用药组3组(阿奇霉素+祛湿通络方,第3天,简称L3组;第7天,简称L7组;第14天,简称L14组)。干预方法:MP造模3天后空白组、模型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连续灌胃3天、7天、14天,200μL/天/只,联合用药组灌胃540mg/mL祛湿通络颗粒与9.01mg/mL阿奇霉素3天、7天、14天,200μL/天/只。观察指标:干预期间记录小鼠体重、进食量与行为学变化,如果出现小鼠精神萎靡、活动减少、竖毛无光泽、进食饮水量减少、呼吸频率加快、体重减少等情况则视为模型建立成功。干预结束后收集肺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实验。3.2 祛湿通络方对MP感染的急性期BALB/c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分组方法:将雄性BALB/c小鼠72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9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低、中、高剂量)、阿奇霉素组、联合用药组(中药中剂量+阿奇霉素)、抑制剂组。干预方法:MP造模3天后,所有组别连续灌胃3天,灌胃量200μL/次/只。其中,空白组与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中药组,灌胃浓度分别为270mg/mL、540mg/mL、1080mg/mL;阿奇霉素组,灌胃浓度9.01mg/mL;联合用药组,灌胃中药中剂量与阿奇霉素;抑制剂组,静脉注射LY294002通路抑制剂,同时灌胃中药中剂量。观察指标:干预期间记录小鼠体重、进食量与行为学变化,干预结束后收集肺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Western blot实验,收集血浆检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原时间(PT)Baf-A1。结果1.临床研究1.1 主要疗效指标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疾病总有效率进行统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对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进行统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5),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1.2 次要疗效指标将两组的完全退热时间、退热、咳嗽、咳痰、气喘起效时间进行比较,完全退热时间(P=0.041<0.05)、退热起效时间(P=0.035<0.05)、咳嗽起效时间(P=0.030<0.05)、咳痰起效时间(P=0.048<0.05)、气喘起效时间(P=0.041<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完全退热时间、退热、咳嗽、咳痰、气喘起效时间少于对照组。1.3 凝血四项比较对治疗前后两组患儿PT、APTT、FIB、T-T水平进行比较,两组在治疗前PT、APTT、FIB、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儿PT、APTT、FIB、T-T水平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PT、APTT、FIB、T-T水平亦无明显差异。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T、APTT、FIB、T-T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儿在治疗后PT、APTT水平均有明显升高,FIB、T-T水平在治疗后均有显著下降。对两组PT、APTT升高程度及FIB、T-T下降程度进行比较,P>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提高PT、APTT水平和降低FIB、T-T水平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祛湿通络方联合阿奇霉素与单独使用阿奇霉素均可提高PT、APTT水平,降低FIB、T-T水平。2.细胞实验研究2.1 祛湿通络方成份鉴定发现有效活性成份主要包柚皮苷(Naringin)、白藜芦醇(Resveratrol)、槲皮素(Quercetin)、白杨素(Chrysin)、山奈酚(Kaempferol)、香兰素(Vanill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芦丁(Rutin)、6-O-甲基黄芩苷(6-O-Methylscutellarin)、木犀草素(Luteolin)、黄芩素(Wogonin)、芒柄花素(Formononetin)等。2.2 药物干预浓度筛选对祛湿通络方与阿奇霉素分别进行浓度筛选,最终选用祛湿通络方600ug/mL、300ug/mL、150ug/mL,阿奇霉素7.8ug/mL为本实验的药物干预浓度。2.3 细胞形态观察给药组与模型组进行对比,模型组出现大量漂浮死细胞,贴壁细胞约30%,细胞变形,挛缩,细胞核破裂,出现大量细胞碎片,给药组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细胞贴壁50%以上,散在细胞碎片。说明祛湿通络方、阿奇霉素及联合用药组在细胞形态层面上有保护Beas-2b细胞的作用。2.4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IL-6、TNF-α、IL-1β水平除中药低剂量组外(IL-6:P=0.7879,TNF-α:P=0.9886),中药中、高剂量组、阿奇霉素组与联合用药组均可降低细胞上清液中的IL-6、TNF-α水平(P<0.05);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阿奇霉素组及联合用药组对细胞上清液中的IL-1β水平有降低作用,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还发现祛湿通络方联合阿奇霉素降低细胞上清液IL-6、TNF-α、IL-1β水平较单独用药效果更佳(P<0.05)。2.5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IL-6、IL-1β基因表达情况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阿奇霉素组及联合用药组对IL-6、IL-1β基因表达具有明显下调作用(P<0.0001),说明各组药物对MP感染后的Beas-2b细胞均有抗炎作用;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用药组差异明显(P<0.05),说明中西医联合用药具有协同增效作用。3.动物实验研究3.1 祛湿通络方对MP感染的BALB/c小鼠模型的作用3.1.1 体重与进食量(1)空白组体重逐渐上升,并在16~17g左右稳定,其他六组小鼠在造模后第二天出现体重下降,模型组下降速度大于联合用药组。(2)M14、L14两组在8~10天时(给药后的5到7天)出现体重的回升,但模型组体重回升时间较联合用药组时间稍后,上升速度较慢,且体重变化易反复。(3)空白组三组小鼠,进食量稳定波动在14~16g之间。模型组与联合用药组在造模的第二天出现进食量骤然下降,并在第8天开始上升。M14与L14组相比,进食量在12天后趋于一致。3.1.2 行为学变化(1)空白组三组小鼠精神状态良好,毛发正常有光泽,活动良好,无呼吸急促,口鼻周无分泌物,大便正常。(2)模型组三组在造模第二天出现精神状态欠佳,嗜睡,而后逐渐萎靡,反应迟钝,活动量减少,竖毛无光泽,寒战,呼吸频率增快,口鼻周围出现分泌物,大便质粘,气味较空白组臭。(3)联合用药组造模第二天出现精神欠佳,嗜睡,竖毛无光泽,寒战,呼吸频率增快,口鼻周围出现分泌物,在给药第二天上述症状开始好转,但较空白组差,L14组在给药第7天精神状态好转,无嗜睡,毛发正常无竖毛,无寒战,给药第13天时上述症状完全好转,但体重较空白组低。3.1.3 肺组织病理学观察(1)K3与K7组肺泡结构清晰,上皮细胞排列整齐,各级支气管厚度一致,肺泡内无明显分泌物,气管周围未见明显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K14组肺泡间隔轻度增厚,上皮细胞轻度增生,管腔内未见明显分泌物,血管少量出血。(2)模型组三组较空白组,出现肺实变,肺泡消失,大量炎性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增生严重,M3组肺泡周围的炎性渗出较M7组严重,M3组出现大量血管出血,M14组较M3组与M7组相比炎性细胞减少,但气道上皮仍然增生。组织病变程度排序M3组>M7组>M14组。(3)联合用药组和模型组相比,未见明显大片肺实变,气道炎性细胞与嗜酸粒细胞明显减少,上皮细胞增生减轻,L7组与L3组相比,肺泡腔融合程度减轻,L14组与L3组、L7组比较肺泡结构较清晰。3.1.4 免疫组化检测IL-6、TNF-α(1)空白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IL-6显著增高;药物干预后,IL-6水平给药组较模型组明显下降(M3 vs L3P=0.001<0.05,M7vs L7P=0.0287<0.05,M14vs L14P=0.0215<0.05)。(2)在MP感染后小鼠肺组织中的TNF-α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药物干预后,模型组与联合用药组相比,TNF-α显著降低(M3 vs L3 P=0.001<0.05,M7 vs L7 P=0.0018<0.05,M14vsBlebbistatin生产商 L14P=0.0085<0.05)。3.1.5 Western blot 测定 PI3K/AKT 通路蛋白PI3K/AKT通路蛋白在各组间表达有明显差异,造模后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p-PI3K/PI3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3vs M3 P=0.0021<0.05,K7vs M7P<0.0001,K14vs M14 P=0.0063<0.05)。药物干预后,PI3K/AKT通路蛋白显著上升,联合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3 vs L3 P= 0.0002<0.05,M7 vs L7 P=0.0002<0.05,M14 vs L14 P=0.0037<0.05),提示MP感染后可抑制PI3K/AKT通路的表达,祛湿通络方联合阿奇霉素可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以达到治疗作用。3.2 祛湿通络方对MP感染的急性期BALB/c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3.2.1 体重与进食量(1)空白组体重平稳上升,达到19g左右时保持稳定;其余组在造模后体重缓慢上升,模型组上升速度最低,造模第二天后体重均降低。(2)空白组进食量保持稳定,均在30g左右,造模后除空白组外其余组进食量均下降,给药组在第三天时进食量有所恢复,模型组的平均进食量低于其他各组。3.2.2 行为学变化(1)空白组小鼠精神状态未见明显异常,毛发顺滑有光泽,活动灵活,未见呼吸急促、咳嗽,口鼻周围无异常分泌物,大便正常。(2)模型组与空白组对比,造模第二日开始出现精神状态欠佳,嗜睡萎靡,呼吸频率增快,咳嗽,竖毛无光泽,寒战,口鼻周分泌物,大便粘滞。(3)中药低、中、高剂量、阿奇霉素、联合用药组在造模第二日出现模型组上述症状,但程度介于模型组与空白组之间。3.2.3 肺组织病理学观察(1)空白组、模型组与3.1.3节中空白组、模型组相应肺组织结构类似。(2)中药低剂量组可见肺组织实变,肺泡融合成肺大泡,肺泡周围有炎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渗出,但较模型组浸润程度低;中药中剂量组可见大范围肺组织实变,上皮细胞大量增生,中性粒细胞浸润较低剂量组程度低;中药高剂量组、阿奇霉素组与联合用药组肺组织实变程度低,可见上皮细胞轻度增生,血管内少量出血。(3)抑制剂组肺组织轻度实变,上皮细胞增生,肺泡周围可见炎症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内大量出血。3.2.4 免疫组化与Western blot检测(1)模型组较空白组VEGFA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药物干预各组较模型组比较,VEGFA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阿奇霉素组、联合用药组VEGFA水平均显著上升;应用PI3K通路抑制剂后,抑制剂组与中剂量组比较VEGFA水平下降(P<0.05)。(2)模型组较空白组LC3B水平明显升高(P<0.0001);治疗后药物干预各组与模型组比较,LC3B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用药各组LC3B水平显著下降;抑制剂组与中剂量组比较(P<0.05),LC3B水平显著升高。(3)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Beclin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93>0.05);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Beclin1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提示Beclin1在本实验中MP感染小鼠及药物治疗后均无明显差异,猜测与本实验肺组织对Beclin1因子不敏感有关,有待后续实验验证。(4)PI3K/AKT通路在本实验第二部分第一节中发现有明显变化,本节在MPP急性期时进行PI3K/AKT通路抑制剂回复实验,以验证祛湿通络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MPP与本通路相关。空白组与模型组相比p-PI3K/PI3K蛋白与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各组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p-PI3K/PI3K蛋白与p-AKT/AKT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提示药物干预后PI3K/AKT通路被激活;应用PI3K抑制剂阻断PI3K/AKT通路,发现抑制剂组p-PI3K/PI3K蛋白与p-AKT/AKT蛋白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1)。3.2.5 PT 与 APTT 比较模型组PT与APTT显著下降(P<0.0001),给药组较模型组PT与APTT升高(P<0.0001),说明MP感染小鼠后PT与APTT下降,机体呈高凝状态,当给药后PT与APTT升高,高凝状态缓解。结论1经RCT临床试验验证,祛湿通络方联合阿奇霉素相比单独应用阿奇霉素治疗MPP,有较高的临床治愈率,可缩短退热时间,降低退热、咳嗽、咳痰、气喘起效时间,减少MP对患儿肺组织的损伤,缓解MP感染引发的机体高凝状态,减少微循环障碍中“肺络瘀血”的发生。2祛湿通络方可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VEGFA蛋白,抑制自噬,降低IL-6、TNF-α、IL-1β等炎症因子,缓解微循环障碍,保护肺组织。
秋水仙碱经由Hippo信号通路对小鼠肝癌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探明秋水仙碱经由Hippo信号通路对小鼠肝癌的影Fer-1纯度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 6周龄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建立二乙基亚硝胺(DEN)/四氯化碳(CCl_4)/乙醇(C_2H_5OH)诱导小鼠肝癌模型及秋水仙碱(0.1 mg/kg)干预。第1至2周,模型组和秋水仙碱组腹腔注射1.0%DEN,每周1次;第3周至第7周,灌胃_4溶于橄榄油溶液(5 ml/kg)每周2次;第8周至第18Proanthocyanidins biosynthesis周,灌胃20%CCl_4溶于橄榄油溶液(6 ml/kg)每周2次。秋水仙碱组连续灌胃给药20周。对照组给予相应的溶媒。进行肝指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MST1、pYAP、YAP、pTAZ、TAZ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小鼠肝脏表面光滑,质地柔软,模型组肝脏粗糙,质地较硬,有颗粒状结节,秋水仙碱组以上病变得到明显改善。HE染色显示,对照组小鼠肝小叶结构正常,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紊乱,可见少量脂滴,组织广泛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存在脂肪空泡,而秋水仙碱干预后小鼠肝脏病变程度减轻。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较对照组小鼠肝组织中pYAP、pTAZ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MST1、YAP、TAZ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点击此处秋水仙碱干预后,上调MST1、pYAP、pTAZ蛋白表达水平,下调YAP、TAZ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秋水仙碱对小鼠肝癌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激活的Hippo信号通路有关。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布地奈德治疗IgA肾病的作用机制
背景 Ig A肾病是我国及世界范围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25%~30%的患者在确诊后20年内会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目前尚无针对Ig A肾病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近年来针对Ig A肾病治疗的新药研究进展迅速,其中靶向迟释布地奈德胶囊是全球首个Ig A肾病对因治疗药物。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皮质类固醇布地奈德肠溶胶囊治疗Ig A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Chemical Book平台筛选布地奈德的作用靶点;并利用Gene Cards和CTD数据库获取Ig A肾病的相关靶点。通过韦恩图取交集获得布地奈德-Ig AN共同靶点。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布地奈德作用靶点242个,Ig A肾病候选靶点1 443个,交集靶点146个。PPI网络核心靶点15个: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10(IL-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白介素1B(IL-1B)、白介素4(IL-4)、白介素8(CXCL8)、1号染色体的基因(JUN)、白介素13(IL-13)、白介素2(IL-2)、趋化因子2(CCL2)、TOLL样受体4(TLR4)、集落刺激因子2(CSF2)、白蛋白(ALB)。富集分析共获得1 646个GO富集结果 ,174条KEGG信号通路,其中生物过程(BP)主要涉及磷酸化的正向调节、炎症反应、细胞运动的正向调节等,细Zinc-based biomaterials胞组成(CC)主要涉及细胞质囊泡腔、囊腔、分泌颗粒腔等,分子过程(MF)主要涉及信号受体激活活性、信号受体调节活性、受体配体活性等。KEGG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白介素17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癌症中的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布地奈德可通过IL-6、TNF、IL-10、VEGFA、EGFR等靶点作用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白介素selleckchem MK-220617信号通路、selleck HPLC癌症中的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治疗Ig A肾病,为布地奈德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凉血化瘀方佐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热瘀阻证临床疗效及相关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分析凉血化瘀方佐治糖尿病视网Caspase抑制剂膜病变(DR)血热瘀阻证临床疗效及相关机制。[方法CX-5461作用]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西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DR患者8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羟苯磺酸钙胶囊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凉血化瘀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网膜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眼部相关指标变化及氧化应激、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舒张末期流速(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平均血流速度(Vm)较治疗前升neutrophil biology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视网膜中央静脉回流速度(CRV)、血流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DV、PSV及Vm高于对照组(P<0.05),CRV、RI及P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视野灰度值、黄斑厚度、出血斑面积以及血管瘤体积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视野灰度值、黄斑厚度、出血斑面积以及血管瘤体积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趋化素(Chemerin)、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MCP-1)以及丙二醛(MDA)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hemerin、MCP-1以及MDA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SOD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凉血化瘀方佐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眼部症状的改善,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局部微循环,以及减轻视网膜氧化应激、炎性损伤有关,值得临床推广。
基于MEK/ERK/STAT3信号通路探讨丹皮酚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的影响
目的 探究丹皮酚调节丝裂原活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脏功能、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丹皮酚组、丹皮酚+MEK/ERK激活剂(C16-PAF)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建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给予相应药物干预6周。检测大鼠心功能指标[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并进行病理评分;检测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以及MEK、磷酸化MEK(p-MEK)、ERK、磷酸化ERK(p-ERK)、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损伤严重,LVPWT、LVEDD、LVESD、心肌组织病理评分、MDA、TNF-α、IL-1β、IL-6、MCP-1水平和p-MEK/MEK、p-ERK/ERK、p-STAT3/STAT3蛋白表达升高(P<0.05),LVEF、LVFS、NO水平和SOD、NOS活性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acute HIV infection,丹皮酚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减轻,LVPWT、LVEBIBW2992DD、LVESD、心肌组织病理评分、MDA、TNF-α、IL-1β、IL-6、MCP-1水平和p-MEK/MEK、p-ERK/ERK、p-STAT3/STAT3蛋白表达降低(P<0.05),LVEF、LVFS、NO水Nirogacestat平和SOD、NOS活性升高(P<0.05);C16-PAF可减弱丹皮酚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上述指标的改善效果(P<0.05)。结论 丹皮酚可通过抑制MEK/ERK/STAT3信号通路实现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脏功能、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的缓解。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清热化痰通腑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动物实验验证探讨清热化痰通腑方(HTF)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BATMAN筛选HTF的活性成分,预测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GeneCards、OMIM、TTD、Drugbank筛选疾病相关靶点;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互作关系;Metascape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构建动物模型进行实验验证,采用神经功能评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苏木精—伊红(HE)染色、尼氏(NissCL 318952l)染色、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等方法验证网络药理学富集结果。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到主要的活性成分为芹菜素、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等;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fection作用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相关蛋白53(TP53)等潜在靶点,涉及到的关键通路有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传导途径等。实验结果显示HTF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与脑梗死率(TofacitinibP<0.05),能提高神经元存活率(P<0.05),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P<0.05)。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动物实验验证,发现HTF通过多成分作用于多靶点,从抗炎、抗凋亡等多种途径发挥治疗IS的作用。
单中心医疗机构医师头孢菌素皮试处方行为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规范头孢菌素原液皮试的干预研究(一)
目的:开发一种用于调研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师头孢菌素皮试原因、可靠且可行的定量工具(调查问卷)。方法:结合客观能力、机会、主观动机-行为(COM-B)模型,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根据定性资料饱和原则,对方便抽样选取的医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医Forensic genetics师头孢菌素皮试处方行为可能的影响因素;根据访谈结果开发定量工具(调查问卷),编制调查问卷初始版本。通过主观评价和客观检验2种方式完成问卷的质量检验和修订,制定正式问卷。结果:10名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医师参加了半结构化访谈。定性研究确定了3个影响医师头孢菌素皮试处方行为的主题,即能力、机会和动机因素。每个主题由若干个副主题组成,主题“能S63845说明书力因素”包括2个副主题:头孢菌素皮试预测价值认知情况和院内皮试相关文件知晓情况;主题“机会因素”包括4个副主题:科室常规“要求”或护士干预、患者意愿或要求、上级医师经验传授、皮试制度或指南缺乏;主题“动机因素”包括1个副主题:自我保护心理。selleck激酶抑制剂基于访谈结果,采用7个副主题作为框架,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基于专家建议和预调查填写反馈完成问卷的修改,制定正式问卷。结论:该研究运用定性研究方法从医师角度开发了一种可行的定量调查问卷,为后续开展定量研究探讨影响医师头孢菌素皮试处方行为的因素提供研究工具。
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进展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2015-2017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1.2%~([1]),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也明显上升。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30%-40%)~([2]),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尽管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进展可能导致肾衰竭和肾性死亡,但CKD患者更有可能死于心血管相关并发症~([3])。2型糖尿病肾病(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T2DN)患者发生25(OH)维生素D缺乏症的概率非常高,然而尚不清楚这种缺乏是否是T2DN进展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25(OH)维生素D缺乏是否与T2DN的疾病进展有关,为临床糖尿病肾病防治开拓思路。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且临床资料完整的非ESRD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四分位数分为四组,比较各组之间的临床基线特征。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血清25(OH)维生素D与血肌酐、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UACR)、糖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尿酸、甲状旁腺素、肾小球滤过率、血脂、血电解质等指标的相关性。追踪肾脏终点事件,肾脏终点事件定义为e GFR<15ml/(min·1.73m~2)或开始行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脏移植),出现肾脏终点事件则结束随访,否则追踪至随访截至日期2022年10月。运用Kaplan-Meier法估计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与肾脏终点事件之间的关系,应用COX回归模型探索影响T2DN患者肾脏预后的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将影响肾脏预后的危险因素纳入预测模型绘制Nomogram列线图,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19名T2DN患者,平均年龄为65.13±12.30,男性320例,占61.7%,女性199例,占38.3%。中位随访时间为32(18,41)月,发生肾脏终点事件的患者有155人(29.9%)。血清25(OH)维生素D充足(>20ng/m L)患者201人,发生率为38.7%;血清25(OH)维生素D不足(12~20ng/m L)患者136人,发生率为26.2%;血清25(OH)维生素D缺乏(<12ng/m L)患者182人,发生率为35.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血清25(OH)维生素D与年龄、血红蛋白、血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血钙、血尿酸呈正相关,与UACR、低密度脂蛋白、血磷、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甲状旁腺素、血肌酐、收缩压、舒张压呈负相关(P<0.05)。将患者按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四分位数分为四组(从低到高为I组、II组、III组、IV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随着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四分位数的增加,T2DN患者ESRD累积事件发生率逐渐降低(Log-rank检验:卡方=89.472,P<0.001)。单因素COX回归筛选影响T2DN患者肾脏终点事件的可疑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UACR水平、血红蛋白、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screening biomarkers、血清25(OH)维生素D、血清骨钙素、甲状旁腺素、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血钙、血磷、收缩压、舒张压是影响T2DN患者肾脏终点事件的可疑危险因素。将单因素COX回归显示有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周围神经病变、血肌酐、收缩压、UACR水平为危险性因素,血红蛋白、血清25(OH)维生素D为保护性因素。基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将影响肾脏预后的危险因素纳入预测模型绘制Nomogram列线图,采用受试者selleckchem AY-22989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论:T2DN患者血清25(OHDS-3201小鼠)维生素D水平下降普遍存在,血清25(OH)维生素D缺乏+血清25(OH)维生素D不足发生率达61.3%。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与T2DN患者肾脏预后密切相关,是T2DN患者发生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其他常见危险因素绘制的列线图对T2DN患者发生ESRD的几率可做出初步预测。
ANCA相关性血管炎并发感染、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 associated vasculiGW-572016体内实验剂量tis,AAV)初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感染、复发特征,并探究AAV并发感染及复发的危险因素,为疾病诊疗提供临床依据、延缓疾病进展。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收集了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初诊的AAV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08例患者。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感染次数、部位、病原菌类型等,绘制累积无感染率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采用Cox回归模型探讨并发感染的影响因素。第二部分纳入了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我院初诊且至少连续检测3次ANCA(每次大约间隔1个月)的132例AAV患者。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ANCA检测情况分为持续阳性组、转阴组、复阳组,比较三种ANCA模式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44例)和未复发组(88例),对比两组的临床资料。在总体人群和MPO亚组、肾脏受累亚组中,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了临床复发的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三种ANCA模式的复发情况。结果第一部分1.在308例患者中男性162例(52.5%),女性146例(47.4%),平均发病年龄为66.51(59.76,71.22)岁,MPO-ANCA阳性者256例(83.1%),PR3-ANCA阳性者52例(16.9%)。其中感染组107例(34.7%),非感染组201例(65.3%)。2.感染组合并高血压病史、肺部基础疾病及接受激素冲击治疗和血浆置换的患者比例,肺部、肾脏、心脏、胃肠道受累率,及初诊时血肌酐、FFS显著高于非感染组,而e GFR、白蛋白、血红蛋白显著低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肺部基础疾病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感染组患者共发生152次感染,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72次(47.4%)感染发生在初诊后的6个月内。肺部(74.3%)是AAV患者的主要感染部位,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是细菌(62.7%),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真菌(35.6%,以白念珠菌为主)。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肺部受累(HR=1.931,95%CI 1.26~2.958,P=0.002)、胃肠道受累(HR=2.402,95%CI 1.05~5.495,P=0.038)是AAV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第二部分1.132例患者中男性67例,女性65例,MPO-ANCA阳性者107例(81.1%),PR3-ANCA阳性者25例(18.9%)。ANCA持续阳性组43例(32.5%),转阴组65例(49.2%),复阳组24例(18.2%)。在随访期间,44例(33.3%)患者至少有1次临床复发,77例(58.3%)患者发生过感染,其中13/77(16.8%)患者有两次感染,14/77例(18.1%)患者发生过三次及以上感染。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间ANCA模式和感染事件存在显著差异(P<0.001)。2.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在总体人群中,ANCA模式(P<0.001;持续阳性:HR=3.352,95%CI 1.463~7.678,P=0.004;复阳:HR=4.760,95%CI 2.094~10.820,P<0.001)和感染(HR=4.684,95%CI 1.980~11.079,P<0.001)与临床复发显著相关。在MPO-AAV患者中,ANCA模式(P=0.001;持续阳性:HR=4.495,95%CI1.508~13.396,P=0.007;复阳:HR=7.404,95%CI 2.652~2BI 10773 molecular weight0.671,P<0.001)和感染(HR=3.594,95%CI 1.511~8.547,P=0.004)与临床复发显著相关。在肾受累患者中,ANCA模式(P=0.004;持续阳性:HR=3.618,95%CI 1.364~9.592,P=0.01;复阳:HR=4.492,95%CI 1.778~11.352,P<0.001)和感染(HR=7.791,95%CI2.511~24.174,P<0.001)与临床复发显著相关,但在无肾受累的患者中没有显著相关。3.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总体人群和MPO-AAV、肾脏受累亚组中不同ANCA模式的临床复发率均有显著差异,其中复阳组的复发率显著高于转阴组和持续阳性组(P<0.001)。结论第一部分1.AAV患者发生感染antibiotic-induced seizures多集中在确诊后的6个月内。2.AAV患者常合并肺部基础疾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部,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是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念珠菌。3.肺部受累、胃肠道受累是AAV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1.ANCA连续检测可预测AAV的临床复发,ANCA复阳患者的复发风险最高。2.对于MPO-AAV和合并肾脏受累等患者更应注意加强ANCA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