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影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威海市某医院收治的295例SFTS患者流行病学及相关临床资料,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电话随访患者的预后结局,分为死亡组65例、存活组230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差异,分析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295例SFTS患者死亡65例,病死率为22.03%(65/295)。病死率随患者年龄增加逐渐升高,不同年龄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_(趋势)=19.94,P<0.01)。患Breast surgical oncology者发病时间集中在4-10月(294例,占96.3%)。患者职业以农民为主(266例,占90.2%)。247例(83.7%)发病前2周曾有野外作业史或旅居史;37例(12.54%)有明确的蜱虫叮咬史。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病毒载量(O R=1.369,95%CI:1.011~1.949,P=0.003)、高龄(O R=1.358,95%CI:1.108~1.666,P=0.003)、合并基础疾病(O R=3.797,95%CI:1.282~11.201,P=0.016)、多器官功能障INCB018424体内实验剂量碍(O R=34.046,95%CI:7.741~49.785,P<0.01)、有神经精神症状(O R=24.Ras抑制剂083,95%CI:6.066~95.648,P<0.01)是SFT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合并基础疾病、有神经精神症状、多器官功能障碍、高病毒载量是SFT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淫羊藿总黄酮联合骨营养剂抗骨质疏松作用探讨
目的 探索淫羊藿总黄酮联合骨营养剂治疗骨质疏松的协同作用,讨论中西药联用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去除卵巢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模型,设置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OVX)、戊酸雌二醇组(EV)、淫羊藿总黄酮提取infectious aortitis物组(T)、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配伍骨营养剂组(TG),每组7只。给药干预8周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清骨代谢标志物和炎症因子的变化,利用MZ-IETD-FMK配制icro-CT和生物力学分析测定骨密度和显微结构、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TRAP)观察骨病理损伤及破骨细胞数量,使用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测量大鼠股骨中TLR4、PI3K和AKT的基因转录和表达。结果 与OVX组相比,EV组、T组和TG组的骨小梁数目增多,排列整齐,结构较为完整,血清骨代谢指标、血清炎症因子、骨小梁参数、骨生物力学参数和破骨细胞数量显著改善(P<0.05),PI3K、AKT的阳性区域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TLR4的阳性区域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T组相比,TG组的药效作用更显著(P<0.05),TLR4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I3K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淫羊藿总黄酮联合骨营养剂可在TLR4/PIApoptosis抑制剂3K/AKT信号通路中协同发挥药效,缓解大鼠骨质疏松的症状。
MeCP2在小鼠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形成中的作用
背景: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一种复杂的纤维化改变的过程,是眼外伤和视网膜脱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导致视网膜脱离,造成严重的视力损害。其中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Cell Cycle抑制剂 epithelium,RPE)在PVR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RPE细胞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去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或巨噬细胞样细胞形态,纤维增殖膜逐渐形成,细胞不断收缩,最终牵拉导致PVR。Dispase是一种非特异性的中性金属蛋白酶,来源于多粘菌,可将细胞从周围基质中释放出来。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Galunisertib NMRctor,PDGF)是创伤愈合过程中较早出现的生长因子之一,有助于伤口修复的某些细胞成分的迁移和增殖,在创伤愈合的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thyl-CpG-binding protein 2,Me CP2)作为表观遗传学调控因素,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介导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进而调控视网膜纤维化。目的:Me CP2作为表观遗传修饰因子,在人PVR增殖膜中有显著表达。然而Me CP2在实验性PVR中的作用还未得到证实。本实验通过小鼠玻璃体腔注射Dispase+RPE、PDGF+RPE探索并建立稳定的小鼠PVR模型,并对小鼠眼球切片做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探究Me CP2在实验性PVR增殖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48只健康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组、PBS对照组、Dispase+RPE组、PDGF+RPE组。本实验选取每只小鼠左眼作为实验观察眼。正常组:单纯饲养,不做任何处理;PBS对照组:PBS左眼玻璃体腔注射,1μL/眼;Dispase+RPE组:DispaseⅡ(0.02 U/μL)+ARPE-19(2×104/μL)左眼玻璃体腔注射,1μL/眼;PDGF+RPE组:PDGF-BB(0.5μg/m L)+ARPE-19(2×104/μL)左眼玻璃体腔注射,1μL/眼。全部实验眼于术后第7、14、21、28天在充分散瞳下行OCT检查及眼底照相,观察并记录玻璃体视网膜的改变,根据眼底表现,进行PVR分级。然后进行麻醉、处死、迅速摘除眼球、取材、石蜡包埋、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染色。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PVR中Me CP2、TGF-β2、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波形蛋白(Vimentin)、α-SMA、钙黏蛋白E(epithelial cadherin,E-cadherin)是否在转化的RPE细胞中表达以及Me CP2在不同组之间表达有无差异。通过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观察Me CP2与TGF-β2、α-SMA、CK是否存在共定位。结果:1、眼底照相、OCT检查下,正常组、PBS对照组玻璃体透明,视网膜分层清晰,各层组织结构正常;Dispase+RPE组、PDGF+RPE组观察至28天,玻璃体腔均出现致密增殖条带,牵引视网膜,出现视网膜褶皱、局部或大块脱离,导致PVR。但Dispase+RPE组较PDGF+RPE组病变速度快,病变程度偏重,前期即可导致视网膜脱离。第7天、14天、21天两组PVR分级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8天两组PVR分级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观察小鼠眼球切片,正常组、PBS对照组各层组织结构正常;Dispase+RPE组、Pgynaecological oncologyDGF+RPE组第28天可见较厚增殖膜,各层组织结构混乱,视网膜皱褶、断裂,部分或大块脱离。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DGF+RPE组与正常组对比,Me CP2、TGF-β2、CK、Vimentin、α-SMA高表达,E-cadherin低表达。4、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结果显示PDGF+RPE组中Me CP2与TGF-β2、α-SMA、CK均存在共定位。结论:1、Dispase+RPE、PDGF+RPE小鼠玻璃体腔注射均可以成功诱导PVR模型,但PDGF+RPE模型更接近人PVR进程,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2、Me CP2在PVR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从而促成小鼠RPE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视网膜纤维化。
以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起病的婴幼儿高血压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初诊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ndocardial fibroelastosis, EFVX-765E)的高血压患儿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Biogas yield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以EFE起病的继发性高血压患儿临床资diABZI STING agonist体外料,包括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远期预后。结果 5例均为婴幼儿,起病年龄3个月~1岁5个月,2例生长发育落后;5例患儿均以纳差、气促、多汗伴浮肿、肝大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起病,胸部X线均表现为心影球形增大,心电图呈左心室高电压,伴ST-T改变。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增大伴收缩功能降低,左室射血分数18%~45%,心内膜弥漫性增厚(4.5~5.7 mm),室壁运动欠协调,运动幅度呈明显一致性减低,5例患儿均符合EFE诊断标准。继发性高血压病因为主动脉弓缩窄2例,婴儿型多囊肾1例,大动脉炎1例,左肾萎缩合并左肾动脉闭塞1例。2例主动脉弓缩窄患儿、1例婴儿型多囊肾患儿起病初期进行3个月EFE内科标准治疗,心功能改善后对主动脉弓缩窄患儿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1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收缩功能均恢复正常;1例婴儿型多囊肾患儿给予降压药物治疗,10个月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收缩功能均恢复正常。1例大动脉炎患儿采用英夫利昔单抗及降压药物治疗,9个月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收缩功能均恢复正常。1例左肾萎缩合并左肾动脉闭塞患儿明确病因后给予降压药物治疗,6个月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收缩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以EFE起病的高血压患儿起病年龄小,多为继发性高血压,积极控制血压并治疗原发病后预后良好;EFE患儿病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有助于明确诊断,减少误诊,改善预后。
槐杞黄颗粒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究槐杞黄颗粒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20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47例住院期间确诊为PNS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3)。对照组仅予以醋酸泼尼松治疗,观察组予以醋酸泼尼松联合槐杞黄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尿蛋白/尿肌酐比值、血小板、血总胆固醇、血medical crowdfunding白蛋白、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指标(CD3~+、CD3~+CD4~+、CD4~+/CD8~+)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白蛋白、IgG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尿蛋白/尿肌酐比值、纤维蛋白原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D-二聚体、抗凝血酶原Ⅲ、IgA、IAdavosertib小鼠gM、CD3~+、CD3~+CD4~RepSox体内实验剂量+、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槐杞黄颗粒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降低PNS患儿尿蛋白水平,提升白蛋白,维持免疫球蛋白IgG正常水平,改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从而改善患儿高凝状态,且安全性较高。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证型生物学特征及其对复方青黄散治疗反应
临床研究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与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生物学特征研究目的:通过比较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下文简称脾肾两虚组)与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下文简称气阴两虚组)生物学特征的差异,为MDS中医证型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MDS患者120例,其中脾肾两虚组患者80例,气阴两虚组患者40例。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外周血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ANC)、血红蛋白(HGB)及血小板(PLT)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染色体核型、亚型、IPSS-R预后危度分层、二代基因测序(NGS)及血清铁代谢指标[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总铁结合力(TIBC)、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转铁蛋白(TRF)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S)]。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不同证型患者生物学特征的差异;其次,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找出差异指标;最后,应用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分析相关生物学指标中医证型鉴别检测价值。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气阴两虚组相比较,脾肾两虚组PLT计数显著升高[91.5(46,204.5)vs 48.5(26,89.25),P<0.05],染色体核型为中等/差/极差的患者比例显著升高(32.5%vs 12.5%,P<0.05),IPSS-R预后危度分层为高危/极高危患者比例显著增高(32.5%vs 15%,P<0.05),基因突变数目显著增多[1.81(1,2.75)vs 1.41(1,1.95),P<0.05],有 RNA剪切组基因突变的患者比例显著增高(30%vs 12.5%,P<0.05),SF水平显著升高[1472.9(425.18,2366.8)vs 653.05(234.11,1516.58),P<0.05],TIBC水平显著降低[45.78(38.25,50.81)vs 47.09(43.15,59.44),P<0.05],TRF 水平显著降低[2.14(1.80,2.25)vs 2.25(2.08,2.87),P<0.05]。两组患者 ANC 计数[1.25(0.8,2.23)vs 1.31(0.67,2.90)]、HGB 计数(77.76±20.41 vs 89.58±25.67)、骨髓原始细胞比例[2.65%(0.97%,6.0%)vs 1.75%(0.75%,4.75%)]、亚型、各类基因突变的患者比例、基因预后意义为好(6.25%vs 5%)及差(42.5%vs 27.5%)的患者比例、SI水平(28.32±12.94 vs 28.53±12.63)、UIBC 水平[17.65(3.6,22.25)vs 18.62(7.55,27.78)]及 TS[82.45(41.44,91.81)vs 64.3(38.77,90.30)]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LXH254核磁归分析结果显示,高PLT计数(OR 0.994,95%CI:0.99-0.999,P<0.05)、多基因突变数目(OR 0.660,95%CI:0.439-0.991,P<0.05)以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Etopophos.html及有RNA剪切组基因突变(OR 5.589,95%CI:1.513-20.644,P<0.05)是脾肾两虚组的独立判别因素。3以脾肾两虚组为研究目标,将PLT计数、染色体核型、IPSS-R预后危度分层、基因突变数目、是否有RNA剪切组基因突变、SF、TIBC及TRF共8项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的生物学指标(P<0.05)独立进行ROC曲线分析,AUC均小于0.7;8项生物学指标联合进行ROC曲线分析,AUC达0.83。提示判断患者是否为脾肾两虚组,应用单项生物学指标独立判别效果一般,多项生物学指标联合判别效果良好。结论:MDS患者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区别于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的重要生物学特征有PLT计数、染色体核型、IPSS-R预后危度分层、基因突变数目、是否有RNA剪切组基因突变、SF、TIBC及TRF。其中,PLT计数、基因突变数目、是否有RNA剪切组基因突变可以对两组中医证型进行独立判别。与单个生物学指标判别效果相比较,多指标联合运用对于MDS患者中医证型判别效果较好,临床中可结合以上生物学特征辅助对MDS患者中医证型进行判别。临床研究二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与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对复方青黄散的治疗反应目的:通过比较MDS脾肾两虚组与气阴两虚组患者对复方青黄散的治疗反应,探讨MDS辨证论治的临床意义,为复方青黄散证型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20年10月~2022年12月接受复方青黄散治疗的MDS患者58例,其中脾肾两虚组患者38例,气阴两虚组患者20例,接受复方青黄散治疗6个月(2个疗程),分析脾肾两虚组与气阴两虚组患者对复方青黄散的治疗反应。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细胞计数的变化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GB计数比较脾肾两虚组与气阴两虚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GB计数变化,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总体患者HGB计数显著提高(90.88±20.67 vs 79.85±22.13,P<0.05),脾肾两虚组患者HGB计数显著提高(92.61±19.04 vs 76.21±19.21,P<0.05),气阴两虚组患者HGB计数无显著性差异(87.60±23.62 vs 86.76±25.94,P>0.05)。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LT计数比较脾肾两虚组与气阴两虚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LT计数变化,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总体患者PLT计数显著提高[84.50(43.75,127.00)vs 67.50(31.50,127.25),P<0.05],脾肾两虚组患者PLT计数显著提高[103.50(66.25,194.50)vs 90.50(49.50,145.25),P<0.05],气阴两虚组患者PLT计数显著提高[47.00(30.00,95.50)vs 32.50(18.50,68.25),P<0.05]。两组提升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NC计数比较脾肾两虚组与气阴两虚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NC计数变化,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总体患者ANC计数显著提高[1.52(0.88,2.49)vs 1.24(0.53,2.03),P<0.05],脾肾两虚组患者ANC计数显著提高[1.36(0.70,2.34)vs 1.17(0.51,1.98),P<0.05],气阴两虚组患者 ANC计数无显著性差异[1.61(0.99,3.48)vs 1.52(0.88,2.49),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输注量变化比较脾肾两虚组与气阴两虚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红细胞输注量(U)情况,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总体患者红细胞输注量显著下降[0(0,0)vs0(0,2),P<0.0serum biomarker5],脾肾两虚组患者红细胞输注量显著下降[0(0,0)vs0(0,2),P<0.05],气阴两虚组患者红细胞输注量显著下降[0(0,1.5)vs 0(0,2),P<0.05]。两组患者红细胞输注量下降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两组患者血液学改善情况比较脾肾两虚组与气阴两虚组患者血液学改善情况,结果显示,与气阴两虚组相比较,脾肾两虚组患者红系反应率显著升高(50%vs 20%,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反应(13%vs 10%)、中性粒细胞反应(15%vs 10%)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安全性评价58例患者未见肝、肾及心功能异常,未见腹痛、腹泻等雄黄相关不良反应。结论:与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相比较,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患者预后更差,但复方青黄散对于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患者HGB计数及ANC计数提升更明显,红系反应率更高。提示复方青黄散对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患者具有治疗选择性,在临床中对MDS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有利于更为精准用药。
RNA扭转角预测的深度学习方法
RNA分子三级结构模建是分子生物物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MK-4827,对理解RNA的功能和设计新的结构有重要意义. RNA三级结构主要由主链和侧链上的7个扭转角确定,准确预测这些扭转角是RNA分子三级结构模建的基础.目前只有个别采用深度学习模型预测RNA分子扭转角的方法,要用于模建RNA分子的三级结构其预测精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提出了一种预测RNA分子扭转角的深度学习方法 1dRNA,采用了考虑相邻核苷酸的卷积模型(DRCNN)和考虑全链核苷酸的超长短期记忆模型(DHLSTM)两种不同的深度学习模型.结果显示biomimetic channel,与现有方法相比,这两种模型都能提高RNA分子大部分扭转角的预测精度, DRCNN预测精度提高在5%到28%之间, DHLSTM预测精度提高在6%到15%之间.结果还显示, α和g角是最难预测的,环区扭转角比螺旋区的扭转角难预测,模型对预selleck产品测序列长度的变化不敏感,模型预测角度与decoys的角度偏差可用于模型质量评估.
尤瑞克林联合双抗治疗非心源性TIA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尤瑞克林联合双抗治疗mycorrhizal symbiosis非心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非心源性TIA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治疗,观察组予以尤瑞克林联合双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水平[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流变学指标PI3K/Akt/mTOR抑制剂(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以及凝血功能水平[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率(PAgT)和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DL含量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LDL、TC、TG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I 10773纯度后,观察组FIB、PT水平高于对照组,PAg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尤瑞克林联合双抗治疗非心源性TIA患者疗效显著,对调节血脂及改善血流变学、凝血功能有显著作用且安全性较高。
松嫩地块地壳生长及再造过程:花岗岩证据
大陆地壳作为地球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档案库,其生长、保存和消亡过程一直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成因模式的研究在示踪陆壳生长和演化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亚造山带东段松嫩地块上广泛分布的花岗岩为研究对象,根据它们的时空分布特征,选取了不同时代和不同出露位置的来自56个侵入体的共计66个花岗岩样品。对这biological half-life些花岗岩开展了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磷灰石原位微量元素和Nd同位素以及锆石原位Hf同位素的分析测试工作。结合前人资料,本文利用磷灰石的地球化学组成查明了松嫩地块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和岩浆演化过程;利用锆石U-Pb-Hf同位素体系明确了松嫩地块的陆壳属性,并建立了地壳生长和再造曲线;结合超大陆演化历史,揭示了中亚造山带东段地壳生长-再造过程与超大陆演化的成因联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查明了松嫩地块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和岩浆演化过程本文将松嫩地块的花岗岩样品划分为“经历晚期构造热事件改造的花岗岩”和“未经晚期构造热事件改造的花岗岩”,并发现两类花岗岩中分选出的磷灰石具有不同的晶体形态、内部结构、微量元素和Nd同位素组成。第一类花岗岩中的磷灰石普遍具有不规则的次生加大边、复杂的内部结构和较低的轻稀土元素含量。这些变质/交代成因的磷灰石还具有变化很大的Sm-Nd同位素组成,其εNd(t)值与锆石εHf(t)值解耦,这是由于交代淋滤过程中Nd相比于Sm更容易进入到流体中,导致磷灰石的147Sm/144Nd比值升高,从而使εNd(t)值出现明显偏差。第二类花岗岩中的磷灰石普遍发育均一的内部结构或同轴生长的环带结构,并具有相对均一的Sm-Nd同位素组成和耦合的磷灰石Nd和锆石Hf同位素体系,暗示其岩浆成因。岩浆成因磷灰石的地球化学组成主要受控于其母岩浆的成分、其它富稀土元素矿物的结晶以及磷灰石与硅酸岩熔体之间元素分配系数的变化。根据岩浆成因磷灰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本文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三组。第一组磷灰石具有右倾型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全岩类似,但它们相对更富集中稀土元素。由于相比于轻稀土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磷灰石具有更高的中稀土元素分配系数,第一组磷灰石反映出母岩浆组成和稀土元素分配系数对磷灰石地球化学组成的控制作用。第二组磷灰石明显亏损轻稀土元素,FG-4592体内而全岩却显示富集轻稀土元素的特点,第三组磷灰石则具有低的中、重稀土元素含量,这两组磷灰石分别受到了源岩中帘石族矿物和角闪石形成的影响。此外,在岩浆形成和上升过程中捕获的磷灰石往往具有特殊的地球化学信号,如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Nd同位素组成区别于其它原生磷灰石颗粒、具有Eu正异常和异常高的Sr含量,这些现象记录了不能被全岩地球化学数据识别的小规模地壳混染作用,也证明了同一岩体中可以同时保存原生和捕获的磷灰石颗粒。综上,磷灰石地球化学为精准建立松嫩地块花岗岩的成因演化模型提供了重要手段。2.确定了松嫩地块的陆壳属性及其不均一性松嫩地块存在新元古代~早中生代的多期花岗质岩浆事件,其中的岩浆锆石形成了~919 Ma、~472 Ma、~252 Ma和~188 Ma四个主要年龄峰期。随着松嫩地块花岗岩形成时代的变新(917至176 Ma),锆石的εHf(t)值不断升高(-8.9至+13.0),二阶段模式年龄逐渐变小(2295至544 Ma),说明岩浆源区的陆壳物质组成不断变年轻,从古元古代逐渐变为新元古代,且显生宙以来,松嫩地块花岗岩主要是再造作用的产物。此外,松嫩地块花岗岩的锆石εHf(t)值随纬度升高而逐渐降低,表明从南部的张广才岭到北部的小兴安岭古老陆壳成分不断增加,反映了陆壳横向的不均一性。3.建立了松嫩地块地壳生长与再造曲线和中亚造山带东段的地壳生长模型地壳生长和再造的时间分别用花岗岩的锆石Hf二阶段模式年龄和锆石U-Pb年龄进行限定。本文将每个时间间隔内增生事件和再造事件占全部岩浆事件的比例分别进行累加得到了松嫩地块的地壳生长和再造曲线。结果显示,松嫩地块地壳呈现幕式生长的特点,主要有古元古代(2.2~1.8 Ga)、中元古代(1.6~1.0 Ga)和新元古代(0.85~0.6 Ga)三个生长期,以及1.8~1.6 Ga和1.0~0.85 Ga两个生长间歇期。松嫩地块的幕式地壳再造主要发生于1000~180 Ma,并在800~600 Ma有一次明显的波动。结合前人对中亚造山带东段多个微陆块和缝合带内花岗岩的研究,本文认为中亚造山带东段具有以下两种地壳生长模式:(1)以松嫩地块为代表的,前寒武纪发生的微陆块内部的幕式生长为主;(2)以多宝山岛弧地体为代表的,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发生的微陆块之间碰撞拼合过程中产生的侧向增生为主。4.揭示了中亚造山带东段地壳生长-再造过程与超大陆演化的成因联系松嫩地块的地壳生长始于ca.2.2 Ga,地壳体积稳步增加至ca.1.8 Ga,可能与Columbia超大陆的俯冲汇聚阶段(2.1~1.8 Ga)有关。地壳生长在1.8~1.6 Ga的停顿是由于Columbia超大陆的碰撞造山和最终拼合,造成地壳生长速率显著降低。Columbia超大陆的裂解和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使松嫩地块进入到第二个地壳快速生长期(1.6~1.0 Ga);此后,地壳再造的启动使地壳生长速率在1.0~0.85 Ga有所减缓,在时间上对应Rodinia超大陆的碰撞拼合阶段。第三个地壳生长期发生在850~600Ma,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于860~720 Ma发生裂解所致。从新元古代晚期开始,地壳再造逐渐成为松嫩地块地壳演化的主体,而地壳生长自早古生代以来非常微弱,古亚洲RepSox洋和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先后控制了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综合对中亚造山带其它微陆块地壳生长演化历史的研究,本文认为幕式生长可能是中亚造山带微陆块普遍具有的地壳生长模式,而地壳生长速率的变化是对超大陆不同演化阶段的响应。
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目的 分析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于我院进行诊治的90例白内障合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按照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研究组(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每组4Preoperative medical optimization5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视力高于对照组,眼压低于对照组,前房深度、前房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研究组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眼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高于selleck激酶抑制剂对照组,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慢性闭角型青Empagliflozin试剂光眼的临床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