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探讨养心通脉方对冠心病血瘀证大鼠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和血浆代谢物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联性及养心通脉方干预冠心病血瘀证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通过饮食药物结合建立冠心病血瘀证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养心通脉方组(灌胃12g/kg·d),阿托伐他汀钙组(灌胃1.8mg/kg·d),灌胃正常大鼠粪菌组(FN组),灌胃模型大鼠粪菌组(FM组),灌胃养心通脉方粪菌组(FYXTM组)每组6只,均灌胃干预2周。HE染色观察大鼠冠状动脉病理变化;检测血脂血流变指标以及血清氧化三甲胺含量;16S r RNA测序技术分析回肠黏膜菌群;LCMS/MS技术分析大鼠血浆非靶向代谢组学并与回肠黏膜菌群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PF-03084014道菌群变形杆菌门(β型和γ型变形杆菌纲)属水平Hydrogenophaga,Limnohabitans,Polaromonas,Rhodoferax,Polynucleobacter,Methylotenera,HTCC和Crenothrix丰度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养心通脉方组大鼠肠道菌群泉古菌门属水平Candidatus_Nitrososphaera;放线菌门属水平Corynebacterium和厚壁菌门(乳杆菌目)属水平Lactobacillus丰度显著升高(P<0.05);阿托伐他汀钙组大鼠肠道菌群厚壁菌门属水平Lactobacillus,Gemella和Candidatus_Arthromitus丰度显著升高(P<0.05)。(2)代谢谱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说明模型组与正常组完全分开,而养心通脉方组genetic drift与阿托伐他汀组与模型组部分重叠并且有靠近正常组的趋势,提示养心通脉方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组能调控冠心此网站病血瘀证大鼠血浆代谢。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比分析,共筛选鉴定出血清33种潜在内源性代谢物,其中1-甲基组氨酸、N-乙酰组胺、黄体酮和脱氧皮质酮有望成为冠心病血瘀证疾病模型的差异性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发现,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形成相关的5条代谢通路分别是:组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氨酰-t RNA生物合成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而养心通脉方主要影响冠心病血瘀证大鼠的色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3)16S r RNA测序结果与LC-MS/MS结果相关性分析提示,与冠心病血瘀证高度相关的变形杆菌门Hydrogenophaga,Limnohabitans,Polaromonas菌属等与5-羟基吲哚、N-乙酰组胺和黄体酮等血浆代谢产物呈正相关(P<0.01),与L-精氨酸、高精氨酸和Boc-β-氰基-L-丙氨酸等血浆代谢产物呈负相关(P<0.01);经养心通脉方干预后与其高度相关的厚壁菌门(乳杆菌目)Lactobacillus菌属和泉古菌门Candidatus_Nitrososphaera菌属及放线菌门Corynebacterium菌属与Boc-β-氰基-L-丙氨酸、水苏碱和柚皮素等血浆代谢产物呈正相关(P<0.05),与5-羟基吲哚、N-乙酰组胺和二十二酰胺等呈负相关(P<0.05)。(4)模型组大鼠通过移植正常组和养心通脉方组粪菌后,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和血清氧化三甲胺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放线菌门Corynebacterium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结论:(1)变形菌门可能通过扰乱组氨酸代谢途径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途径,升高血浆代谢产物5-羟基吲哚和N-乙酰组胺,降低L-精氨酸和Boc-β-氰基-L-丙氨酸促进冠心病血瘀证。(2)养心通脉方可能通过增加厚壁菌门、泉古菌门和放线菌门中的有益菌属,调节色氨酸代谢通路中犬尿氨酸途径和精氨酸代谢通路,升高血浆代谢产物Boc-β-氰基-L-丙氨酸、水苏碱和柚皮素,降低5-羟基吲哚、N-乙酰组胺和二十二酰胺水平,减缓冠心病血瘀证的发展进程。(3)肠道菌群通过对血浆代谢物含量的调节进而影响冠心病血瘀证的发生发展,而养心通脉方可能是通过调节冠心病血瘀证大鼠肠道菌群丰度,发挥降低血清TMAO水平的作用。

大豆根茎过渡区弯曲突变体M_(rstz)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植物根茎过渡区(root-stem transition zone,RSTZ)将根和茎相互连接,其发育形态决定了大豆的地上部株型和抗倒伏潜力。本研究通过EMS诱变获得一个RSTZ弯曲或旋转的大豆突变体M_(rstz),其形态特征能够稳定遗传,是探究大豆茎秆发育规律的特异材料。将该Cell Analysis突变体和栽培大豆中黄13杂交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对群体中直立和弯曲型后代的RSTZ进行解剖结构比较,发现弯曲型株系比直立型株系的维管形成层较宽、次生木质部细胞层数较多、细胞形状不规则,表明维管组织分化可能是导致RSTZ形态发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进一步化学组分测定发现,木质素和粗纤维含量越高越不易弯曲。选取RIL群体中弯曲型和直IACS-010759分子量立型2种极端株系进行BSA-Seq,采用SNP-index和InDel-index关联分析方法鉴定到调控RSTZ形态的关联区域Chr19:43030943~45849854,该区间共含有319个基因。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注释信息和表达丰度分析筛选到7个候选基因,分别为Glyma.19G170200、Glyma.19G201500、Glyma.19G187800、Glyma.19G178200、Glyma.19GPCI-32765197000、Glyma.19G179100、Glyma.19G196900。其中,Glyma.19G187800、Glyma.19G178200和Glyma.19G196900在大豆驯化中潜在影响RSTZ形态建成。本研究不仅为解析大豆RSTZ组织形成及其遗传基础提供了材料基础,并为进一步挖掘调控大豆茎秆发育基因提供新的见解。

大麦短穗下节新型遗传资源创制与调控基因ss2的克隆

【研究背景】禾本科作物的穗下节是直接支撑穗此网站部的节间,对株高、穗伸出以及冠层结构均有影响。目前禾本科作物穗下节间伸长机制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对水稻突变体的研究,麦类作物中相关基因及作用机制研究相对滞后。克隆大麦短穗下节相关基因、解析其作用机制,有助于精准改良大麦株型。【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使用大麦地方品种”哈铁系”(HTX)和由它衍生的两个短穗下节突变体M4950和M4081为材料,通过遗传分析和基因组测序等方法克隆了控制大麦穗下节长度的基因,通过亚细胞定位、时空表达谱等方法鉴定该基因的表达模式,通过硅含量测定判断该基因的作用机制。【结果与分析】短穗下节突变体M4950与M4081杂交F1植株表现为短穗下节,F2群体短穗下节和长穗下节的分离比接近于selleckchem1;而M4950和M4081与野生型HTX正反交F1植株都表现为长穗下节,F2群体短穗下节和长穗下节的分离比接近于1:3,说明M4950和M4081的短穗下节表型是由互为等位的一个隐性基因控制。利用HTX与M4950组合的F2遗传群体分离单株混池测序(BSA)、以及M4950和M4081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比较,克隆了该突变基因,命名为ss2。通过TILLING技术筛选HTX突变体库又得到了另外8个等位突变体,且皆表现出短穗下节表型变异,证实了ss2即为目标基因。烟草瞬时表达系统鉴定到野生型与突变型SS2蛋白均定位于细胞质膜上。时空表达谱分析发现,野生型SS2基因在抽穗期穗下第四节间和第五节间表达量最高。GA喷施试验表明HTX和M4950对外源赤霉素处理均表现出敏感性,且喷施后HTX和M4950的株高和穗下节长度无显著差异,推测该基因可能通过参与赤霉素tissue microbiome的合成或代谢通路影响穗下节长度。【结论】本研究克隆了控制大麦穗下节长度的基因ss2,并推测其可能参与赤霉素相关通路。本研究可对大麦株型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与基因资源。

左金丸逆转KRAS突变型大肠癌西妥昔单抗耐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左金丸(ZJW)对KRAS突变Viral infection型大肠癌西妥昔单抗(CET)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常规培养KRAS突变人结肠癌细胞HCT116,通过细胞增殖率(CCK-8法检测)确定ZJW无毒剂量(即10 mg·L~(-1)),观察ZJW、CET的协同效应(ZJW 10 mg·L~(-1)与CET 100、200 mg·L~(-1)具有协同效应,本研究选择CET 100 mg·L~(-1)进行后续实验)。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CT116细胞分为对照组、CET 100 mg·L~(-1)组(CET组)、ZJW 10 mg·L~(-1)组(ZJW组)、CET 100 mg·L~(-1)+ZJW 10 mg·L~(-1)组(ZJW+CET组),作用48 h;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核因子-κB p65(NF-κB p56)、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NF-κB p65、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p-NF-κB p65)、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细胞中NF-κB p65、Bcl-2、Caspase-3mRNA表达情况。(2)将HCT116细胞皮下注射于裸鼠腋下,建立大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然后将16只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BS灌胃)、CET组(CET尾静脉注射,15 mg·kg~(-1))、ZJW+CET组(CET尾静脉注射,15 mg·kg~(-1);ZJW灌胃,2 055 mg·kg~(-1))、ZJW组(ZJW灌胃,2 055 mg·kg~(-1)),每组4只,连续干预28 d,绘制肿瘤生长图,28 d后剥离肿瘤组织,RT-qPCR法检测皮下移植瘤组织NF-κB p65、Bcl-2、Caspase-3 mRNA表达情况。结果 (1)ZJW在HCT116细胞中的IC_(10)为10.71 mg·L~(-1);CET抑制HCT116增殖的IC_(50)为578.6 mg·L~(-1),与10 mg·L~(-1)左金丸联合使用时IC_(50)值降低为231.3 mg·L~(-1);CET 100、200 mg·L~(-1)与ZJW 5、10 mg·L~(-1)联合使用时,药物联合指数(CI)<1。(2)与对照组相比,ZJW组、ZJW+CET组细胞S期比例、早期凋亡率升高(P<0.05);与CET组相比,ZJW组细胞S期比例、早期凋亡率升高(P<0.05);与ZJW组相比,ZJW+CET组S期细胞比例、早期凋亡率升高(P<0.05)。(3)与对照组比较,CET组、ZJW组细胞中Bcl-2表达降低(P<0.05),ZJW组细胞中Caspase-3表达升高(P<0.05),ZJW+CET组细胞Bcl-2、NF-κB p65、p-NF-κB p65表达降低(P<0.05);与CET组相比,ZJW+CET组细胞中Bcl-2、NF-κB p65、pNF-κB p65表达降低(P<0.05),Caspase-3表达升高(P<0.05);与ZJW组相比,ZJW+CET组细胞Bcl-2、NF-κB p65、p-NF-κB p65表达降低(P<0.05),Caspase-3表达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ZJW组、ZJW+CET组细胞Bcl-2、NF-κB p65 mRNA表达降低(P<0.05);与CET组相比,ZJW确认细节组、ZJW+CET组细胞Bcl-2、NF-κB p65 mRNA表达降低(P<0.05);与ZJW组Ceralasertib相比,ZJW+CET组细胞Bcl-2、NF-κB p65 mRNA表达降低(P<0.05)。(5)相较于对照组、CET组,ZJW组、ZJW+CET组裸鼠瘤体生长较为缓慢。给药28 d后剥离瘤体,与对照组相比,ZJW组、ZJW+CET组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缩小(P<0.05);与CET组相比,ZJW、ZJW+CET组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缩小(P<0.05);与ZJW组比较,ZJW+CET组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缩小(P<0.05)。(6)与对照组相比,ZJW组、ZJW+CET组瘤体组织中NF-κB p65、Bcl-2 mRNA表达降低,Caspase-3 mRNA表达升高(P<0.05);与CET组相比,ZJW组瘤体组织中Caspase-3 mRNA表达升高(P<0.05);与ZJW组相比,ZJW+CET组瘤体组织中Caspase-3 mRNA表达升高(P<0.05)。结论 ZJW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等途径逆转KRAS突变大肠癌细胞对CET的耐药,继而抑制大肠癌生长,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Bcl-2/Caspase-3通路相关。

非小细胞肺癌的围术期综合治疗策略及其预后相关基因CPSF3的机制研究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癌症相关性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新诊断病例,其中约80-90%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目前NSCLC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制定最佳综合治疗方案、探索有效预后分子标记物、开发新型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一直是NSCLC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研究以NSCLC治疗策略为主要关注对象,比较了微创手术治疗的围术期疗效,开展了围术期辅助治疗方案的长期生存研究,探讨了血小板作为肿瘤干预的新靶点的临床证据,并进一步研究了预后相关基因CPSF3的作用机制,发现其可能成为分子靶向治疗的新靶点。早期可切除NSCLC的标准治疗是肺癌根治术,目的是对肿瘤进行安全有效的完全切除,并同时彻底清扫有风险或受侵犯的区域淋巴结。开放性手术曾经是NSCLC手术的主要方式,但随着技术发展,以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为代表的微创手术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NSCLC的治疗,并体现出了显著优势。与开放性手术相比,VATS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术后疼痛,显著改善患者围术期生活质量,并缩短住院时间。目前,微创手术主要包括传统的VATS和机器人辅助胸外科手术(robotic-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RATS)。自 2002 年初次被用来治疗肺癌后,RATS在NSCLC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RATS与传统VATS相比具有更好的视野,并且减少了肢体的自然震颤,使操作更加准确,但是患者也要为此花费高昂的手术费用。为了帮助患者在手术中得到最大化的获益,我们开展了 NSCLC围术期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希望帮助患者选择最适合的微创手术方式。NSCLC的手术治疗在几十年间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即使病变被完全切除,仍有约50%-80%的患者面临复发风险。因此,针对NSCLC的全身性辅助治疗具有重要地位。化学药物治疗是目前NSCLC最重要的围术期全身治疗手段,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辅助化疗可为部分患者带来显著的5年生存获益。放疗在围术期治疗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在治愈性和姑息性治疗中,超过一半的患者需要接受放疗。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代表了可行手术切除的Ⅱ期和ⅢA期NSCLC的标准辅助治疗。其中ⅢA-N2期NSCLC患者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辅助治疗在这个群体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N2患者的复发率仍然很高,总生存期较差。有文献报道,对于ⅢA-N2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或新辅助同步放化疗能够改善肿瘤学结局。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在各种肺癌手术中,具有较大创伤的全肺切除术限制了辅助治疗方案的实施,该手术可能会导致较多的并发症和围术期死亡事件。对于需要进行全肺切除术的NSCLC患者,围术期综合治疗方案的确定仍应是一个讨论的主要焦点,应根据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多学科讨论。目前针对全肺切除术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对NSCLC患者围术期辅助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希望能帮助全肺切除术C59 MW患者制定最佳辅助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有研究发现血小板可以作为新的肿瘤干预靶标,定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能够降低多种癌症远处转移的风险,这一结论在肺腺癌中也得到了证实。同时,有多个研究在乳腺癌、结肠癌、胃癌、肺癌、卵巢癌和食道癌的晚期患者中观察到血小板计数升高,并且已经有研究报道血小板计数升高可能与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目前,围绕NSCLC患者的血小板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但血小板在肺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研究。几十年来,多项研究证明了血小板和癌症之间的相关性。除了作为癌症患者静脉血栓风险的一个公认的预测标志物,血小板被认为是肿瘤进展的重要参与者。近期一些研究表明,血小板可以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且血小板增多与恶性肿瘤的预后不良密切有关。有文献报道,癌症患者体内的循环肿瘤细胞能够对血小板进行教育,被教育的血小板可以通过释放生长因子,帮助肿瘤细胞粘附聚集,保护循环肿瘤细胞逃脱免疫监视,降低机体免疫应答等多种方式帮助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既往研究主要报道术前血小板计数升高会促进肺癌的血源性转移,但血小板在预测患者淋巴结转移方面的潜在可能性还没有被充分研究。为此,我们对肺腺癌患者术前血小板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希望探索血小板在肺腺癌肿瘤进展方面的生物学作用。分子靶向治疗是肺腺癌最重要的辅助治疗方式之一,一直是肺腺癌研究的热点领域。目前已经有多种类型的蛋白酪氨酸激酶被用作分子靶向治疗的靶标,在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帮助。但目前的分子靶向治疗依然面临很多问题,部分肺腺癌患者肿瘤中不存在现有药物对应的基因靶点,也有很多患者在服药过程中会出现继发性耐药。因此,探索具有更佳预后和治疗潜力的靶标,并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分子靶向药物,对于肺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裂解和聚腺苷酸化特异性因子3(cleavage and polyadenylation specificity factor 3,CPSF3)属于核酸酶的金属 β-内酰胺酶家族,是产生裂解和聚腺苷酸化前mRNA所需的裂解和聚腺苷酸化特异性因子的核心成分。研究发现,在前列腺癌细胞、结直肠癌细胞中敲降CPSF3均能够诱导细胞凋亡,但目前还没有研究探索CPSF3在肺腺癌细胞中发挥何种生物学调控作用。本研究通过对TCGA数据库中的转录组信息进行分析,发现肺腺癌中p53很可能是CPSF3调控的下游靶点。p53被命名为基因组的守护者,是一种能够激活大量基因的转录因子,可作为肿瘤抑制因子激活或抑制多种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例如细胞周期停滞、DNA修复、衰老、细胞凋亡、自噬或铁死亡等。为了明确CPSF3在肺腺癌中调控的生物学功能,并进一步探究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我们对CPSF3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的四个部分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围绕非小细胞肺癌的围术期综合治疗策略,分别从NSCLC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案,围术期放疗和化疗方案,尚在研究阶段的抗血小板治疗可行性,以及开发分子靶向治疗的新靶点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NSCLC微创手术治疗的围术期疗效比较研究目的:比较NSCLC不同微创手术治疗方式的围术期疗效和安全性,希望能够帮助患者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高围术期获益。研究方法:研究回顾性地收集和分析了 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微创肺癌根治术的849名NSCLC患者的临床信息。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平衡VATS和RATS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亚组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结局,并确定其影响因素,随后分析探讨了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微创手术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与VATS组相比,使用RATS能够增加淋巴结清扫数目(P<0.001),减少术中出血量(P<0.001),缩短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P<0.001)和术后平均住院日(P<0.001),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27),并有助于患者加速康复(P=0.003),但同时住院费用显著较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使用RATS(P=0.027)是术后并发症风险的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表明,在BMI为24kg/m2-28kg/m2的患者中,RATS在围术期结局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与VATS组相比,RATS组有更多的淋巴结清扫数目(P<0.001)和更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P=0.030)。研究结论:RATS和VATS都可以安全地应用于NSCLC患者。统计结果表明与VATS相比,接受RATS的患者有更好的围术期结局,但住院费用较高,需要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在BMI为24kg/m2-28kg/m2的超重患者中,使用RATS有明显的围术期获益,具有较好的效价比,但这一优势在BMI≥ 28kg/m2的肥胖患者中并不明显。第二部分接受全肺切除术NSCLC患者围术期辅助治疗方案的长期生存研究研究目的:比较NSCLC患者在围术期接受不同辅助治疗方案的长期生存,希望能够为全肺切除术患者制定最佳的辅助治疗方案,提高长期生存获益。研究方法:研究回顾性收集了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中因NSCLC行全肺切除术的患者的临endocrine autoimmune disorders床信息,共纳入4308名患者。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来平衡患者的基线数据,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和来确定与总生存期有关的风险因素,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来检测生存风险和年龄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并根据结果进行亚组分析。研究结果:对于接受全肺切除术的N0-N1期NSCLC患者,化疗给患者带来了明显的长期生存获益(P<0.001),但放疗没有带来显著获益(P=0.614)。在N2患者中,化疗+术后放疗组的长期生存结局最差(P=0.014)。限制性立方样条和亚组分析显示,年龄对长期生存结局的影响主要在于接受化疗+新辅助放疗方案的患者(P=0.004),对于年龄≤65岁、准备接受全肺切除术的患者来说,该治疗方案有潜在临床价值,但对于年龄>65岁的患者,该治疗方案反而导致更差的预后(P=0.005)。研究结论:总之,对于接受全肺切除术的NSCLC患者,根据指南建议进行化疗能够带来较好的获益,但在化疗治疗基础上需要非常谨慎地进行放疗。化疗联合新辅助放疗对于年龄≤65岁的患者可能有潜在的临床价值,但为了实现更好的术前准备而接受化疗联合新辅助放疗的决定可能不适于>65岁的老年患者。从目前的相关临床研究来看,免疫治疗和化疗的结合似乎是全肺切除术一个很有前景的辅助治疗策略。第三部分血小板可能是肺腺癌新的干预靶标,其术前计数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研究目的:探索NSCLC患者术前血小板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了血小板在肺腺癌肿瘤进展方面的潜在生物学作用,为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临床证据。研究方法:研究回顾性收集了 852名接受肺叶切除术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肺腺癌患者信息,分析了患者术前7天内血小板计数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分析了血小板计数和肺腺癌组织学亚型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术前7日内血小板计数水平是肺腺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同时,术前血小板计数<300×109/L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低于血小板计数≥300×109/L的患者(P<0.001),此外,即使是正常参考范围内的术前血小板计数升高,也与淋巴结转移率升高显著相关(P<0.001)。亚组分析发现实体亚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学亚型(P<0.001),同时,实体优势型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实体非优势型(P<0.001)。研究结论:肺腺癌患者术前7日内较高的术前血小板水平可能与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相关,术前血小板水平是预测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潜在血液学指标。实体亚型肺腺癌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其他亚型,这意味着肺腺癌实体亚型可能具有促进血小板生成的特殊机制,而血小板的增加也可能会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导致不良预后,肺腺癌患者也许能够从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第四部分CPSF3是肺腺癌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和预后标志物,能够靶向p53信号通路调控肺腺癌细胞周期、增殖和凋亡研究目的:研究了肺腺癌中CPSF3表达水平对患者预后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希望能够为肺腺癌的治疗发现新的预后指标,为分子靶向治疗明确新的基因靶点。研究方法:分析TCGA和GTEx数据集中516例肺腺癌组织与637例正常组织中CPSF3的selleckchem Laduviglusib表达差异,并使用肺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CPSF3的蛋白表达情况。使用卡方检验分析CPSF3表达水平与患者分期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使用GO和KEGG富集分析研究CPSF3影响的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在肺腺癌细胞系中敲降CPSF3,使用流式细胞术、EDU、克隆形成和CCK8实验检测细胞周期、增殖和凋亡水平。随后对肺腺癌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KEGG富集分析和Western Blot等实验,进一步验证CPSF3诱导细胞凋亡和周期停滞、抑制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CPSF3在肺腺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并且与患者的病理分期增加和不良预后有显著相关性。2.敲低CPSF3可诱导肺腺癌细胞凋亡和周期停滞,并能够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在此调控过程中,p53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发挥重要作用。3.敲降CPSF3能够激活肺腺癌细胞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且调控其下游靶标蛋白,包括上调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1和细胞凋亡诱导蛋白BAX、APAF1的表达,下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和多种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研究结论:肺腺癌组织中CPSF3过表达与患者的病理分期增加和不良预后有显著相关性,CPSF3不仅可能成为评估肺腺癌患者预后的新型分子标志物,且可能成为肺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重要靶点基因。敲降CPSF3能够激活肺腺癌细胞中p53信号通路,摆脱p53受到的转录抑制和过度降解,靶向调控下游多种基因的表达,发挥p53强大的肿瘤抑制效应,具有重要的临床诊疗价值。靶向CPSF3的小分子抑制剂JTE-607可能是潜在的抗肿瘤药物,但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发挥其在肺腺癌中的作用。

外周血炎性指标与食管癌吻合口瘘发生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外周血炎性指标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相关性以及在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123例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确诊并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吻合口瘘将其分为正常组和吻合口瘘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外周血炎性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炎性指标与吻合口瘘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23例患者中正常组104ABT-199研究购买例,吻合口瘘组19例,吻合口瘘组的手术时间长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吻合口瘘组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NM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3 d 2组患者的炎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4~6 d吻合口瘘组患者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PLR)、SII显著高于正常组,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LMR)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7 d之后两组患者的炎性指标差异有统计LY-188011价格学意义(P <0.05),吻合口瘘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NLR、PLR、NMR、SII显著高于正常组,而淋巴细胞、LMR低于正常组。结论 术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NMR、SII处于高水maternal infection平,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手术时间和术前NMR水平对吻合口瘘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术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SII下降缓慢,淋巴细胞数上升速度缓慢,血小板数上升速度快,提示发生吻合口瘘的可能性增加。

下瘀血汤介导cyclin-CDK信号通路调节ROS水平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检测下瘀血汤对于肝癌的干预作用,探讨下瘀血汤抗肝癌的潜在疗效与靶点机制。方法:建立裸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下瘀血汤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设置模型对照组(control,生理盐水)、下瘀血汤低剂量组(LXYXD,0.83g/kg)、下瘀血汤高剂量组(HXYXD,3.32g/kg),监测裸鼠瘤体体积,持续灌胃给药14天时,处死裸鼠剥离瘤体并称重,HE染色观测病理学变化;TUNEL法检测组织中的细胞凋亡;试剂盒探针检测组织ROS水平,免疫荧光检测Nrf2在瘤体组织细胞核中的表达,分析瘤体组织抗氧化系统程序的改变;RT-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生物信息学预测干预靶点CHEK1、CDK1、CDK4、cyclin B1、cyclin B2、cyclin E1转录以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下瘀血汤干预裸鼠肝癌皮下移植瘤实验中瘤体体积显著下降(P<0.05),瘤体重量降低(P<0.05),细胞凋亡增加;伴随瘤体组织ROS升高(P<0.01),抗氧化防御蛋白Nrf2入核水平降低;生物信息学预测的干预靶点,LXYXD组CHEK1(P<0.05)、cyclin B1(P<0.05)、cyclin B2(P<0.053-MA细胞培养)、cyclinErastin供应商 E1(P<0.05)、CDK1(P<0.05)、CDK4(P<0.05)转录明显降低,HXYXD组CHEK1(P<0.05)、cyclin B1(P<0.05)、cyclin B2(P<0.05)、cyclin E1(P<0.05)、CDK1(P<0.05)、CDK4(P<0.05)转录明genetic exchange显降低,LXYXD组CHEK1(P<0.001)、CDK1(P<0.001)、CDK4(P<0.05)、cyclin B2(P<0.05)蛋白表达降低,HXYXD组CHEK1(P<0.001)、CDK1(P<0.001)、CDK4(P<0.05)、cyclin B2(P<0.05)蛋白表达降低,cyclin B1和cyclin E1蛋白表达未显现统计学差异改变。结论:本研究结合生物信息学和高效液相色谱,动物实验表明下瘀血汤干预肝癌,对Hep G2肝癌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增加凋亡,伴随着肝癌细胞ROS水平升高,以及Nrf2入核减少,并且抑制CHEK1和cyclin-CDK细胞增殖信号通路。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院内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和时间分布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院内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危险因素和时间分布。分析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及各危险因素与院内MACE的相关性大小;进一步探讨MACE发生的时间分布,进而通过对AMI患者临床基础资料的分析,在患者就诊的早期识别出可能出现MACE的高危人群,并预测其可能出现的时间段,进而对高危患者进行提前干预,降低AMI患者PCI术后院内死亡的风险。方法:本研究收集2022年INCB018424化学结构1月-2022年6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AMI并行PCI术的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选定299名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MACE分为两组,即MACE组(19例)和非MACE组(280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院内MACE的危险因素,然后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相关危险因素对院内MACE的预测价值。根据AMI患者发生院内MACE的时间点,进一步将MACE组19例患者分为3组,0-6小时组(11例)、6-24小时组(5例)、≥24小时组(3例)。计算院内MACE在各时间段的发生率,并比较三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分析影响院内MACE时间分布的主要危险因素和不同时间段内MACE的类型是否存在差异。结果:⑴与非MACE组相比,MACE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更低、年龄更大、心功能Killip III-IV级患者更多(均P<0.05),而两组患者在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⑵与非MACE组相比,MACE组患者CRP、NEUT、NLR、AST、BUN、D-dimer、Tn I、Myo、NT-pro BNP等指标更高(均P<0.05),而两组患者的RBC、HGB、MCV、MCHC、WBC、LYM、MONO、PLT、PLR、MHR、TC、TG、HDL、LDL、LP(A)、LP(B)、ALT、Crea、K~+、CK-MB、PT、PTA、INR等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⑶非MACE与MACE两组在LVEDV、LVESV、肺动脉主干内径、左房内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MACE组相比,MACE组的LVEF更低(P<0.05)。⑷与非MACE组相比,MACE组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更严重,PCI术中植入的支架数更多,术中血栓抽吸率及IABP植入率更高(均P<0.05);而两组在冠脉血管病变支数、STEMI患者所占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⑸将差异性分析有统计学意Liraglutide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年龄、心功能Killip III-IV级、术中植入IABP泵是发生院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年龄预测MACE发生的AUC为0.670(95%CI:0.561-0.778,P=0.013),敏感度最高,为73.7%,特异度为55%;植入IABP泵预测MACE发生的AUC为0.677(95%CI:0.527-0.828,P=0.010)敏感度为36.8%,特异度为98.6%;心功能Killip III-IV级预测MACE发生的AUC为0.316(95%CI:0.0Lab Automation93-0.338,P=0.000),敏感度为31.6%,特异度为17.9%。即术中植入IABP泵对院内发生MACE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⑹根据MACE发生时间点分组后发现,0-6小时组、6-24小时组、≥24小时组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57.9%、26.3%、15.8%,三组间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心脏彩超结果及介入手术相关指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24小时组的NT-pro BNP水平显著高于0-6小时组及≥24小时组(均P<0.05);0-6小时组的冠脉病变支数明显多于6-24小时组和≥24小时组(均P<0.05);在MACE类型方面0-6小时组以心源性休克为主要原因,6-24小时组以心力衰竭为主要原因,≥24小时组MACE各类型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较高的年龄、心功能Killip III-IV级、术中植入IABP泵是发生院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术中植入IABP泵对于MACE的发生预测价值较高;冠脉病变支数、血清NT-pro BNP水平是影响AMI患者院内MACE时间分布的主要因素;0-6小时组的MACE类型以心源性休克为主,6-24小时组的MACE类型以心力衰竭为主,≥24小时组MACE各类型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肝细胞线粒体定位蛋白IRG1在促进肝损伤和肝癌发生中的机制研究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五年生存率仅18%。代谢性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乙/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C viruses,HBV or HCV)、黄曲霉素B1以及过量酒精摄入均是肝细胞癌发病的危险因素。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多步骤的过程,且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肝细胞死亡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健康的肝脏中几乎没有肝细胞死亡,当病毒、代谢性因素、毒素或免疫损伤时,肝脏中将出现大量的肝细胞死亡,进一步诱发肝脏慢性炎症及其肝细胞代偿性增殖,最终发展为肝细胞癌。因此针对细胞死亡、肝损伤以及肝细胞癌发生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IRG1(immunoresponsive gene 1,IRG1)又名Acod1,其编码的顺乌头酸脱羧酶(cis-aconitic acid decarboxylase,CAD)在哺乳动物体内定位于线粒体内PF-02341066体内,在三羧酸循环过程中催化顺乌头酸形成衣康酸。既往研究表明巨噬细胞中的IRG1在抑制炎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s)或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s)可引起巨噬细胞中的IRG1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从而导致线粒体内生成衣康酸产生增多,衣康酸通过对多种蛋白的半胱氨酸残基进行烷基化(alkylation)修饰或通过抑制琥珀酸脱氢酶(succinodehydrogenase,SDH)从而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此外,本团队的一项研究还发现脓毒血症时巨噬细胞中表达上调的IRG1可通过促进ROS产生及A20表达进而促进机体内毒素耐受。近年来,有学者探讨了IRG1及其代谢产物衣康酸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一项研究研究发现在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中,野生型小鼠肝脏巨噬细胞内IRG1/衣康酸表达升高,可通过减少肝细胞凋亡,同时抑制巨噬细胞中NRF2/HO-1及NF-κB信号通路活化进而减轻巨噬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最终减轻con 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另一项研究发现,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诱导小鼠的肝脏巨噬细胞中的mi R-144显著上调,从而抑制IRG1表达并减少其代谢产物衣康酸的产生,进一步增强SDH和延胡索酸水化酶(fumarate hydratase,FH)的活性,并导致其底物琥珀酸和延胡索酸减少,进而减少NRF2信号通路抗氧化系统活化,促进肝脏炎症。还有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肝细胞IRG1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该研究运用IRG1全身性敲除小鼠及其骨髓嵌合体小鼠模型表明肝细胞内的IRG1及其代谢产物衣康酸可通过激活NRF2,从而上调肝细胞内抗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抵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急性肝损伤。然而,肝细胞IRG1在肝细胞死亡、肝损伤以及肝癌发生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且既往开展的研究大多基于IRG1全身性敲除小鼠。因此,本研究拟利用IRG1肝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探究肝细胞IRG1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和分子机制。为了探索肝细胞IRG1在肝细胞死亡、肝损伤以及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我们首先给予C57BL/6小鼠进行DEN 100mg/kg腹腔注射,q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EN诱导48h后肝脏组织中IRG1的表达显著上调。进一步在APAP(400mg/kg)诱导的C57BL/6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即APAP诱导24h后肝脏组织中IRG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因此以上结果提示肝细胞IRG1可能在肝细胞癌发生中存在潜在的调控作用。随即,我们构建了IRG1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IRG1~(f/f)和IRG1~(hep-/-)),通过分离小鼠肝脏原代肝细胞验证了IRG1肝细胞敲除的有效性。进一步对IRG1~(f/f)和IRG1~(hep-/-)小鼠进行DEN(25mg/kg腹腔注射,诱导8个月)和STAM(链脲霉素200μg皮下注射联合高脂饮食诱导5个月)诱导的肝细胞癌发生模型造模,结果显示肝细胞IRG1敲除组的小鼠的肿瘤发生率、肿瘤个数以及肿瘤最大直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因此,以上结果说明肝细胞IRG1促进肝细胞癌发生。接下来,我们通过DEN诱导的IRG1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的急性肝损伤模型发现,DEN诱导48h后IRG1~(f/f)组小鼠的血清肝酶(ALT和AST)水平显著高于IRG1~(hep-/-)组小鼠,肝脏组织HE染色、TUNEL免疫荧光染色以及cleaved 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都提示IRG1~(f/f)组小鼠的肝损伤较IRG1~(hep-/-)组小鼠更严重。进一步在APAP诱导的IRG1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的急性肝损伤模型中,以及APAP诱导的肝细胞损伤的体外模型(BNL CL.2和HHL-5细胞株)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因此,以上结果说明,肝细胞IRG1通过促进肝细胞损伤从而促进肝细胞癌发生。进一步我们对肝细胞IRG1促进肝损伤和肝细胞癌发生的具体机制进行了探索。衣康酸为IRG1编码的代谢产物,我们首先探究了肝细胞IRG1促进肝细胞损伤以及肝细胞癌发生是否依赖于其代谢产物衣康酸。我们给予C57BL/6小鼠进行橄榄油+DEN(对照组)和4-辛基衣康酸(4-OI)+DEN(4-OI组)腹腔注射,在刺激48h后检测肝损伤的相关指标,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和4-OI组小鼠的血清肝酶水平相当,肝脏组织HE染色、TUNEL免疫荧光染色以及cleaved capase-3免疫组化染色以及wester blot结果也显示两组小鼠肝损伤程度相当。进一步给予C57BL/6小鼠进行橄榄油+APAP和4-OI+APAP腹腔注射,在刺激24h后检测肝损伤的相关指标,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因此以上结果就说明,肝细胞IRG1促进肝细胞损伤不依赖于其代谢产物衣康酸。接下来,我们在DEN和APAP诱导的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的肝脏组织中对肝细胞IRG1促进肝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进行了探讨。众所周知,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可分为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和内源性凋亡信号通路。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是指死亡受体的配体与膜表面的死亡受体相结合,从而活化胞内的caspase 8,进而导致细胞凋亡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内源性凋亡信号通路则是由损伤等因素,导致BCL-2家族分子中的抗凋亡蛋白与促凋亡蛋白间相互作用,进而促进凋亡效应蛋白(Bax或Bak)由胞浆转位至线粒体,使得线粒体外膜通透性增加,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c释放至胞浆,进而活化下游的caspase导致细胞凋亡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因此,我们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了DEN和APAP诱导的IRG1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的肝脏组织中caspase 8的剪切活化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在DEN和APAP诱导的IRG1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的肝脏组织中caspase 8没有发生剪切活化。在APAP刺激的BNL CL.2和HHL-5细胞株的体外肝细胞凋亡实验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说明肝细胞IRG1促进肝细胞凋亡不依赖于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进一步,我们通过免疫荧光共聚焦实验技术发现肝细胞中的IRG1与线粒体标志物Tomm-20存在共定位,因此推测IRG1可能通过促进内源性凋亡信号通路活化从而加重肝损伤。我们通过分离胞浆线粒体蛋白的实验发现,在DEN和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中,DEN和APAP可促进Bax由胞浆向线粒体转位,增加线粒体外膜通透性,进而促使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c释放至胞浆。而在肝细胞中敲除IRG1后,以上效应一定程度上减弱。在体外细胞株中过表达IRG1质粒则发现,IRG1可促进Bax由胞浆向线粒体转位以及细胞色素c由线粒体向胞浆的释放。因此,以上结果说明肝细胞IRG1可通过促进Bax线粒体转位以及细胞色素c的释放从而活化内源性凋亡信号通路并促进肝细胞凋亡。最后,我们深入探索了肝点击此处细胞IRG1促进肝细胞内源性凋亡信号通路活化的具体机制,利用免疫共沉淀-质谱联用技术发现IRG1可与抗凋亡蛋白Mcl-1相互作用。既往研究显示,抗凋亡蛋白Mcl-1可与促凋亡蛋白Bim相互作用,进而抑制Bim对Bax的激活,从而抑制细胞发生内源性凋亡。因此,我们进一步在DEN和APAP诱导的IRG1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的肝脏组织中通过内源性免疫共沉淀技术,发现肝细胞中的IRG1可抑制Mcl-1与Bim的结合。在体外肝细胞株中过表达IRG1质粒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因此以上结果就说明,肝细胞中的IRG1可通过与Mcl-1相互作用,使得Bim被释放并促进细胞内源性凋亡。此外,我们分别构建了IRG1、Mcl-1和Bim的截断体真核细胞表达质粒,通过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2外源性免疫共沉淀技术发现,IRG1通过helical结构域阻碍了Mcl-1 BH结构域与Bim BH3结构域的结合,解除了凋亡过程中Mcl-1对Bim的抑制作用,从而使得Bim释放发挥其促内源性凋亡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肝细胞中的IRG1可通过与抗凋亡蛋白Mcl-1相互作用,使得Bim被释放,Bim通过促进Bax由胞浆转位至线粒体外膜,线粒体外膜通透性增加促使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至胞浆进而剪切活化下游的caspase-3,促进肝细胞发生内源性凋亡,反复大量出现的肝细胞凋亡,最终促进肝细胞癌的发生。本研究首次揭示了肝细胞IRG1在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具体机制,为肝细胞癌的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靶点。

乳酸链球菌素/植物乳杆菌复合物对发酵香肠生物胺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香肠发Ceralasertib供应商酵过程中极易产生并积累生物胺(BAs),从而产生食品安全隐患。前期研究发现,乳酸链球菌素(nisin)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可以有效控制发酵香肠中BAs含量。本研究利用银耳多糖(Tremella fuciformis polysaccharide,TFP)作为壁材包裹nisin形成nisin/TFP纳米颗粒(NTNs),再通过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和羟基琥珀酰亚胺(NHS)催化剂将NTNs和LP按照一定质量比(3:1,2:1,1:1,1:2,1:3)接枝成NTN@LP,最后将NTN@LP添加到发酵香肠中,研究其对发酵香肠BAs含量的影响,并探讨了NTN@LP对发酵香肠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研究BAs含量的控制机理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优化NTNs的制备条件,发现p H值为4时为最优制备条件,在该条件下NTNs的平均粒径为227±20 nm,NTNs的zeta电位为16.74±1.14 m V,NTNs的包埋率为86±1.16%。(2)通过EDC/NHS将优化的NTNs和LP接枝成NTN@LP,发现当NTNs和LP的比例为2:1时,所制备的NTN@LP接枝率最高(68.8±2.1%),活菌率为85.6±2.11%。在p H值为4.0、5.0、6.0时,NTN@LP中nisin可以持续释放长达16 d。溶血实验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发现,NTN@LP没有溶血现象,且对人体胚胎肾细胞没MG132有毒性,可以在食品中安全应用。(3)NTN@LP对香肠发酵过程中的品质有改善作用,第7 d时,接种LP和5种不同NTN@LP的香肠的TBARS值与CK组相比分别降低了20.65%、26.08%、30.43%、40.21%、35.87%和38.04%。NTN@LP对酪胺和组胺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他BAs的含量。第7 d时,纯LP组的酪胺比CK组降低了38.25%(p<0.05)。而抑制效果最tumor biology好的NTN@LP组(2:1)酪胺比CK组降低了78.16%(p<0.05)。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NTNLP组样品中的厚壁菌门占比约83%,变形菌门占比约16%,均介于Blank组和NTN组之间,说明NTN@LP的加入改变了香肠中的菌落组成。在发酵香肠中,共测定出5个门、15个属的微生物菌群。其中,基于门水平,优势菌为厚壁菌门;基于属水平,优势菌为乳酸杆菌属。样本与物种关系结果显示,各组物种丰度值排序为:Blank组>NTNLP组>NTN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