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基于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构建结肠癌预后风险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模型相关的生物学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从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下载结肠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数据,对数据集进行细胞轨迹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结肠癌分化相关基因(colorectal cancer differentiation-related gene,CDRG)作为预测模型的候选基因,并在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和GEO数据库上下载结肠癌的分化相关基因对应的表达数据和相应的临床信息。接着采用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回归算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构建了预后风险模型,并通过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了风险模型预测的准确性。本研究还使用CIBERSORT算法评估结直肠癌样本中高/低风险组的肿瘤微环境评分和免疫细胞浸润水平,以及免疫检查点基因(ICG)表达的差异;使用癌症免疫治疗图谱(The Cancer Immunotherapy Atlas,TCIA)数据库的免疫表型评分,分析风险模型与免疫治疗的潜在联系;使用药物半抑制浓度(IC50)评估高/低风险组对常见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差异。使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评价高/低风险组的潜在生物学特征差异。最后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验证该预后风险模型是否为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并基于模型中结直肠癌患者的风险评分与其他临床因素,绘制列线图预测患者的生存概率。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4个结直肠癌样本共12499个结肠癌细胞的单细胞RNA测序数据。通过细胞轨迹分析得到823个在不同分化状态肿瘤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CDRG),结合TCGA数据库的WGCNA结果显示,蓝色模块与结肠癌生存时间密切相关,包含615个CDRG,其中169个基因在肿瘤样品和正常样品中差异表达,56个基因在肿此网站瘤中上调,113个基因在肿瘤中下调(|log2(FC)|>1,FDR<0.05)。通过Fetal medicine进一步LASSO回归算法和Cox回归分析,构建了由2个CDRG(TLN1和TIMP1)组成的结直肠癌预后风险模型。生存分析显示该风险模型中高风险组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明显低于低风险组患者(P=0.002)。1年、3年、5年生存ROC曲线的AUC值分别为0.599、0.619及0.677。并在GSE94437数据集中验证该模型,结果显示高风险组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总生存率也明显缩短(P=0.006),1年、3年、5年生存ROC曲线的AUC值分别为0.560、0.587和0.574。CIBERSORT分析显示,风险模型的高分风险组基质评分、免疫评分和综合评分更高(P<0.05)。肿瘤浸润的细胞类型中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多。且有10种免疫细胞在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浆细胞、沉默的CD4+ T细胞、树突细胞、中性粒细胞在低风险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selleck HPLC风险组,而沉默的NK细胞、M0型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沉默的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在高风险组中表达更高。此外,通过分析患者之间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表达和免疫表型评分,我们发现高风险组CD274、CTLA4、HAVCR2、IDO1、LAG3、PDCD1、PDCD1LG2基因表达更高,对于免疫治疗更具敏感性。此外,在高风险组中埃罗替尼、博莱霉素、达沙替尼、多柔比星、吉西他滨、雷帕霉素、尼洛替尼、帕唑帕尼、苏尼替尼、依托泊苷、乙胺嘧啶、紫杉醇、紫草素的药物半抑制浓度(IC50)更低,而全反式维A酸、二甲双胍则相反。基因富集分析表明高/低风险组在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功能和代谢降解以及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存在显著差异。最后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证明了该风险模型可以作为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HR=2.155,95%CI:1.407-3.302),并基于模型的风险评分以及患者年龄和肿瘤分期进一步建立了列线图,校准曲线提示其在预测结直肠癌1年、3年、5年总生存率方面有良好的可靠性。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2个CDRG的结直肠癌预后风险模型。风险模型可独立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因素,由此建立的列线图能够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概率。模型还能作为评估工具从而筛选出可能从免疫治疗获益的患者,预测化疗药物敏感性,为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
E3泛素连接酶RNF138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功能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与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共同组成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1]。溃疡性结肠炎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2],其标志性临床症状是血性样便[3]。UC可以自发产生,也可以因治疗变化或作为并发症产生[4]。UC在青春期后期或成年早期发病率最高,在男女中发病率均等[5]。近几十年来,虽然UC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患者的预期寿命[1],但其发病率仍在逐年递增,在发展中国家增加最为显著[2]。此外,UC患病后复发风险很高,目前的诊治仍然存在问题。因此,对UC疾病的研究仍然至关重要。诸多研究表明,E3泛素连接酶是在炎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无名指蛋白138(Ring Finger Protein 138,RNF138),也称为NEMO样激酶相关无名指蛋白,已被表征为具有多个功能区域的E3泛素连接酶,包括自身泛素化结构域、RING结构域以及C2HC和C2H2锌指结合基序[6-8]。RNF138最初被鉴定为可以与NEMO样激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通过泛素化介导TCF/LEF的降解和Wnt信号通路的负调节[9,10]。RNF138已被证明参与克罗恩病患者胚胎发育中次轴形成的调节,并且可以抑制结肠黏膜的再生,上述研究表明RNF138在胚胎发育、细胞分化、细胞增殖和细胞再生中发挥作用。RCoronaviruses infectionNF138还可以被募集到DNA双链断裂的区域,以便通过同源重组参与DNA损伤修复[12]。此外,RNF138的下调与胶质瘤细胞凋亡有关,提示RNF138具有致瘤活性[13]。然而,RNF138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分子和生理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微阵列数据集进行整合和分析,在GEO数据库中检测溃疡性结肠炎不同状态以及结肠炎性黏膜中RNF138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UC活动期患者结直肠组织中,RNF138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经过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活动期发炎的结肠黏膜与活动期未发炎的结肠黏膜RNF138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提示随着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水平的加剧,RNF138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后续临床数据结果同样显示,RNF138的表达水平与人的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为了验证上述结论,本研究分别构建了全身敲除与肠道特异敲除RNF138的基因敲除小鼠,并通过DSS喂养构建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在两个动物模型中均观察到小鼠在给予DSS药物后表现出血性腹泻和体重减轻,以及结肠长度缩短等现象,并在首次给药周期完成后一周内表现出明显的体重减轻及疾病表型,包括驼背、皮毛凸起、败血症以及腹泻和贫血导致的活动能力下降等。初步在体内实验中探索了敲除RNF138能否加重DSS诱导引起的溃疡性结肠炎。为深入探索RNF138缺失促进炎症性结直炎发生的作用机selleck GNE-140制,本研究对RNF138全身敲除以及肠道粘膜上皮特异性敲除小鼠和各自对照小鼠模型的溃疡性结肠炎肠组织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RNF138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参与UC发生及进展。为进一步揭示RNF138引起动物表型的机制,本研究利用HCT116细胞系结合UC临床样本进行研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UC患者结肠组织中RNF138表达下降伴随p-p65表达染色增强,提示RNF138的缺失可能通过影响NF-κB通路蛋白磷酸化调控其在炎症反应种的活性。随后对NF-κB通路下游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发现PTGS2表达增加。PTGS2作为一种铁死亡的标志物,其表达水平在发生铁死亡的细胞中显著增加。本研究通过RSL3诱导剂诱导细胞铁死亡,发现RNF138-KO细胞中ROS含量增加并发生铁积累,提示细胞铁死亡增多。但对于敲除RNF138、www.selleck.cn/products/r428细胞铁死亡增加与UC进展相关的机制尚需进一步阐述。
基于SEER数据库的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SEER数据库中20biomarker conversion04年至2015年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探讨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子宫内膜癌生存预后分析。方法: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the sur购买3-Methyladenine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检索2004年至2015年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共28888例。使用X-tile软件计算年龄及肿瘤直径的截断点值,使用SPSS25.0软件对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分类变量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利用Bonferroni法进行组间多重比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过程及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影响子宫内膜癌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种族、病理类型确认细节、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他种族、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及混合性腺癌、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分析:(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种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及淋巴结转移影响患者的生存率(P<0.05)。(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74~99岁(相对于年龄18~73岁)、黑种人(相对于白种人)、非子宫内膜样癌(相对于子宫内膜样癌)、组织学分级II、III及IV(相对于组织学分级I)、肿瘤直径56~935mm(相对于直径1~55mm)、淋巴结阳性是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种族(相对于白种人)是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保护因素。3.Kaplan-Meier法显示年龄、病理类型、种族、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及淋巴结转移各组间患者的生存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种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具有独立预测价值。肿瘤直径>55mm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2.黑种人、患者年龄>73岁、非子宫内膜样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越高、肿瘤直径>55mm及淋巴结转移预示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较差,生存率降低和生存期缩短。
槲皮素介导铁死亡途径对高渗刺激诱导的干眼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高渗透压诱导的人角膜上皮细胞HCE-2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HCE-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渗透压)、模型组(高渗透压)、低剂量实验组(高渗透压+31.25μg·mL~(-1)槲皮素)、中剂量实验组(高渗Rapamycin核磁透压+62.50μg·mL~(-1)槲皮素)、高剂量实验组(高渗透压+125.00μg·mL~(-1)槲皮素)、Erastin组(高渗透压+125.00μg·mL~(-1)槲皮素+30.00μmol·L~(-1)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存活率,用C11-BODIPY 581/591探针染色检测活性氧(ROS)水平,用试剂盒法E-616452 IC50测定细胞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实验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二氢乳酸脱氢酶(DHODH)、铁死亡抑制蛋白1(FSP1)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模型组、高剂量实验组、Erastin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00±3.97)%、(50.05±5.83)%、(86.35±7.35)%和(58.32±4.66)%,ROS水平分别为1.00±0.09、2.45±0.16、1.19±0.05和2.09±0.30,GPX4蛋白水平分别为1.09±0.11、0.34±0.03、0.91±0.12和0.30±0.04,FSP1蛋白水平分别为0.92±0.06、0.25±0.03、0.89±0.07和0.39±0.07,DHODH蛋白水平分别为0.89±0.11、0.31±0.04、0.86±0.11和0.41±0.04。对照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剂量实验组上述指Upper transversal hepatectomy标与模型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rastin组上述指标与高剂量实验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槲皮素可通过抑制铁死亡途径改善高渗透压诱导的HCE-2细胞损伤。
犬乳腺肿瘤的病理学诊断及流行病学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福利与健康越来越受关注,宠物的生活质量及寿命有所提高,但所患疾病也在不断增加。其中,肿瘤性疾病逐渐成为危害宠物生命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乳腺肿瘤作为雌性犬最常见的肿瘤性疾病,在宠物肿瘤诊治中应给予重视,对其进行正确的诊断并开展较为系统地流行病学分析,有利于后续的精准治疗与康复。为了明确兽医临床中宠物犬常发的乳腺肿瘤病理特征及发生规律,本研究以近三年来实验室收集的130例疑似犬乳腺肿瘤病例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诊断,对特殊类型恶性上皮乳腺肿瘤进行了鉴别诊断,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研究结果为后期犬乳腺肿瘤的确诊及高效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中,将130例疑似犬乳腺肿瘤的病例进行石蜡切片制作,随后观察其形态学特征。结果显示,114例为乳腺腺泡或导管来源的肿瘤,7例为乳腺增生,9例为乳腺部位的其他类型肿瘤,如平滑肌瘤、肥大细胞瘤等。在114例乳腺肿瘤中,34.2%(39/114)为良性肿瘤,65.8%(75/114)为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中,以良性混合瘤和复合腺瘤最常见。恶性肿瘤中,以复合癌、混合型癌多发,其中有8例为特殊类型恶性上皮乳腺肿瘤。恶性乳腺肿瘤中,除癌肉瘤、鳞状细胞癌外,Ⅰ级乳腺癌占比56.3%(40/71),Ⅱ级乳腺癌占比38.1%(27/71),Ⅲ级乳腺癌占比5.6%(4/71)。管状癌、复合癌和起源于良性肿瘤的恶性癌多为I级。特殊类型恶性上皮乳腺肿瘤在形态学上易与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相混淆,如间质来源的纤维肉瘤,脂肪肉瘤等。为了进一步完成该类型乳腺癌的精准分类,本研究利用Vimentin、Pan ck、CK5、CK8、CK14、CK19、Pan calpoin、P63、FactorⅧ等一系列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应用糖原PAS及Alcian blue等特殊染色进行鉴别检测分析,明确诊断了炎性乳腺癌、脂肪丰富型癌、梭形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建立了特殊类型恶性上皮乳腺肿瘤的鉴别方法。对确诊的114例犬乳腺肿瘤病例的易发品种、发病年龄、绝育情况、肿瘤部位等进行流行病genetic pest management学分析。结果显示,无论良性还是恶性肿瘤,好发品种均为小型贵宾犬。此外,良性肿瘤的好发品种依次为混种犬、北京哈巴犬、比熊犬等,最少见的品种为吉娃娃犬、德国牧羊犬、金毛犬、蝶耳犬;恶性肿瘤的好发品种依次为混种犬、比熊犬、中华田园犬等,最少见的品种为猎鹿犬、金毛犬、拉布拉多犬、萨摩耶犬、英国牧羊犬等。良性肿瘤的发病年龄在8-9岁达到高峰,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在10岁达到高峰;良恶性肿瘤中未绝育的犬发病率极高,患犬肿瘤部位大多为单发,且第3至第5对乳腺的发生率更高。乳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犬Puromycin乳腺肿瘤雌激素受体α(ERα)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良性乳腺肿瘤中的表达高于恶性肿瘤,但是差异不显著;与其他亚型的肿瘤相比,ERα在炎性乳腺癌及粉刺性癌中低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对犬乳腺肿瘤进行确诊的基础上,评估了乳腺肿瘤的恶性程度,衡量了肿瘤的侵袭程度,明确犬乳腺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结果不仅PS-341为兽医临床上犬乳腺肿瘤的确诊及高效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而且有助于深入研究乳腺肿瘤的发病机理,据此挖掘其潜在的治疗靶点。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对子宫肌瘤患者血清黄体生成素人附睾蛋白4表达及血小板压积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对子宫肌瘤患者黄体生成素(LH)、人附睾蛋白4(HE4)及血小板压积(PCT)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接受子宫肌瘤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的方法分为卡前联合组和醋酸戈舍组各78例,卡前联合组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治疗,醋酸戈舍组使用醋酸戈舍瑞林缓释Bafilomycin A1使用方法植入剂治疗。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黄体生成素(LH)、孕激素(P)及雌二醇(E_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式实验检测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癌抗原125(CA125)及血小板压积(PCT);评价两组的不良反应、临床疗效。结果 与醋酸Nirogacestat化学结构戈舍组相比,卡前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1,P<0.05)。与醋酸戈舍组相比,卡前联合组PCT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00,P<0.05);与醋酸戈舍组相比;卡前联合组E_2、P、CA125、LH及HE4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60、19.930、32.560、3.143、20.320,均P<0.05)。结论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Cardiac biomarkers合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治疗可显著治愈并改善子宫肌瘤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LH、HE4及PCT的水平,促进子宫肌瘤患者身体恢复,效果较为理想。
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相关脑出血病例回顾性研究
目的 通过分析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相关脑出血的疾病特点、危险因素分级(包括一般情况、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异常、颅内出血分布)及入出院时mRS评分,统计分析各项指标对脑出血的影响,探究可能导致脑出血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以便早期干预治疗达到减少病死率,提高预flow mediated dilatation后的目的。方法 回顾性纳入收集2018年6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收治的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相关脑出血患者39名,其中有2名患者出现两次出血,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对于不同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亚组分析,观察各项凝血指标及影像学改变,探讨不同程度凝血功Bemcentinib化学结构能障碍及影像学变化对脑出血预后的影响,相关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性别、所患血液病分类、入院时临床症状、血压、意识、出血部位、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白细胞数目、血小板数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等。对发病时及出院时进行脑出血昏迷程度分级(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凝血功能异常评定、功能结局评分(mRS评定)。结果 1.本研究共收集符合条件的脑出血患者39名,出血例数41例,良好转归的有15例(占比36%),不良转归的有26例(占比64%),使用R软件单元线性回归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及大数据分析,发现入院时NIHSS评分(95%CI 1.24-3.18,P<0.05,VIF=2.9)、意识障碍程度(95%CI5.47-217.19,P<0.001,VIF=4.39)、头晕、乏力症状(95%CI 0.03-0.67,P<0.05,VIF=1.45)、头痛、恶心症状(95%CI 0.06-1.00,P<0.05,VIF=2.07)是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相关脑出血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有统计学差异。2.对四个危险因素进行共线性检测,利用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观察因子之间的共线性,研究中所有预测因子的VIF都小于5,提示这些预测因子间的共线性不明显或较轻。本研究通过ROC曲线下面积(C指数)来评价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根据ROC曲线结果显示,预测模型的C指数高于0.9,说明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意义,且具有高等区分度。通过绘制校准图(Calibration Plot)比较建模组与验证组中标准曲线与校准曲线来评价预测的准确性,同时进行Hosmer-Lemeshow检验(拟合优度检验)显示:X2=2.15,P=0.976>0.05,提示四个危险因素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原结果无明显差异,模型拟合性较好。3.将入组脑出血患者按所患血液病不同分为白血病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及其他血液病组,根据出院时的情况分为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死亡、自动出院)两类,采用SPSS 27.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这三组血液病引起的脑出血患者发病时,白血病组较其他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F=8.294,P<0.001),国际标准化比值(PT INR)值升高(F=8.420,P<0.001),存在统计学差异,而白细胞数目、血小板数目、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在三组间比较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根据Spearman’s相关性分析可知,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相关脑出血患者发病时,不同出血部位与白细胞总数高(S=0.475,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S=0.408,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升高(S=0.417,P<0.05)、D-二聚体升高(S=0.343,P<0.05)存在相关性。结论 第一,对于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相关脑出血患者,发病时的NIHSS评分、意识障碍程度、有无头晕、乏力、头痛、恶心症状可以较大程度预测患者的不良预后。第二,在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三组血液病引起的脑出血患者发病时,白血病组较其他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PT Estrogen/progestogen抑制剂INR)值显著升高,预后最差。第三,不同出血部位与白细胞总数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升高、D-二聚体升高存在相关性,可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第四,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相关脑出血患者多数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进行风险分析和建立风险模型来预测血液病相关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是有意义的。
复方苦参注射液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缓解心力衰竭的研究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由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引起。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00万名患者因心力衰竭入院治疗。心力衰竭是许多心脏病的最后阶段。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心肌细胞凋亡、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炎症和钙超载等。值得注意的是,心肌细胞凋亡仍然是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在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和实验性心力衰竭大鼠中均观察到心肌细胞凋亡增加。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可能会阻止心脏重塑和保护心脏功能。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会导致心力衰竭和心肌细胞凋亡。Ang II会触发多种信号通路,如MAPKs、PI3K/Akt和NADPH氧化酶。所以Ang II通常用于建立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复方苦参注射液(Compound Kushen Injection,CKI)是一种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制剂,从苦参(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和土茯苓(Rhizoma Smilacis Chinae)中提取。CKI的活性成分由苦参碱、槐果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槐碱和苦参黄素组成。现代研究证实了CKI的众多药理特性,包括抗肿瘤、增强免疫力、镇痛和抗炎等,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包括乳腺癌、肺癌、肝癌等。几十年来,它一直单独使用或与化疗或放疗联合使用。近年来,多项研究证明CKI也与心脏保护功能有关。CKI可减轻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然而,其机制并不清楚。如果CKI能够在治疗癌症的同时减轻心力衰竭,那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为CKI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苦参碱的心脏保护作用已被广泛报道。苦参碱具有正性肌力作用、负性变时作用和负性自动作用,可减轻心肌损伤。以往的研究表明,苦参碱可以通过调节PI3K/Akt通路来减轻血管损伤。此外,苦参碱通过调节Bcl-2/Bax表达和激活半胱天冬酶3(Caspase3)改善Ang II介导的心肌纤维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家族参与多种信号通路并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存活和凋亡。PI3K/Akt通路被认为是心肌细胞凋亡的主要信号通路。增加PI3K表达将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并最终导致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有研究证实可以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从而达到对心力衰竭的保护作用。为了探讨CKI是否能够改善心力衰竭,并探索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支持。本实验首先观测CKI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影diABZI STING agonist临床试验响。接着,我们将使用CKI对心力衰竭模型小鼠进行药物干预,观察CKI对心衰小鼠心功能的影响,并探索其作用机制。第一部分复方苦参注射液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研究目的: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收集于2021年3月~2022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肿瘤科住院的40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心力衰竭治疗组,CON)20例和观察组(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加CKI治疗组,CKI)20例。入组前患者本人均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上所有实验过程均由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观察组每次以20ml CKI静滴,每天1次,连续应用21天。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清NT-pro BNP,心脏彩超测定LVEF,6MWT试验等相关指标。3.采用Graphpad Prism(版本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变量符合正态分布时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分类变量以例数(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结果显示,CKI组患者血清中的NT-pro BNP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P<0.05)。2.心脏彩超提示CKI干预组LVEF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3.采用6MWT检测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6分钟步行的距离,结果显示,CKI干预后步行距离明显升高(P<0.05)。小结: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组NT-pro BNP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呈降低趋势,LVEF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呈升高趋势,6MWT试验的步行距离明显增加。因此,证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第二部分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由血管紧张素II介导的心力衰竭模型小鼠的影响目的:使用CKI对心力衰竭小鼠进行药物干预,从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生物标志物、心肌结构、心肌细胞凋亡率等方面证实CKI对心力衰竭小鼠有保护作用。方法:1.选取实验动物。本实验选取6周龄、体重20-22 g的雄性C57BL/6小鼠,小鼠购自Skbex Biotechnology(中国),笼养在12:12光暗循环的笼子里,自由饮水和饮食。2.建立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及分组。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ON)采用假手术,皮下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剂量为300μl/kg/天(n=10);CKI组(CKI),进行假手术,每日皮下注射CKI(300μl/kg/天)(n=10);Ang II组(Ang II),进行Ang II手术,每天皮下注射PBS(300μl/kg/天)(n=10);Ang II加CKI组(AC),进行Ang II手术,每天皮下注射CKI(300μl/kg/天)(n=10)。PBS或CKI每天皮下注射一次,持续3周。小鼠在手术前通过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 mg/kgviral immunoevasion)进行麻醉。然后使用渗透性微型泵加入Ang II(2μg/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D-0325901.htmlkg/min)。微型泵皮下植入小鼠背部皮肤,共21天。同时,假手术小鼠接受相同的操作,泵中放置200μl PBS。3.采用血流动力学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LVDS)、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LVEF以及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的变化。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和NT-pro BNP的血清水平。5.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切片的超微结构改变。6.采用流式细胞检测心肌组织内凋亡细胞含量。7.采用TUNEL法测量心肌凋亡细胞的凋亡指数。8.所有数据均以平均值±平均值的标准误差(M±SEM)的形式呈现。使用Graphpad Prism(版本8.0)计算机程序评估结果,并使用单向变量分析(ANOVA)对所有对照和治疗小鼠的差异进行分析。组间比较使用Tukey检验进行。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CKI改善心脏顺应性。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左心室大小及其功能。Ang II组的LVEF值明显低于其他组,AC组的LVEF值明显高于Ang II组(P<0.001)。LVFS也呈现类似趋势,与AC组相比,Ang II组的LVFS较低(P<0.001)。与Ang II组相比,CKI联合治疗降低了LVDS(P<0.01)。然而,每两组之间的LVDD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CKI减轻Ang II介导的心衰小鼠的心功能损伤。Ang II介导的小鼠表现出较低的收缩功能,但CKI干预后显著改善了心室的收缩功能。2.CKI减少心肌损伤。与CON组相比,Ang II组c Tn I显著增加(P<0.001)。与Ang II组相比,AC组c Tn I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AC组小鼠NT-pro BNP的血浆水平明显低于Ang II组(P<0.01)。CKI组和CON组的NT-pro BNP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果证实,CKI降低了Ang II诱导的心肌损伤。3.CKI缓解心肌损伤。心肌的超微结构由透射电镜图像显示,正常对照小鼠和CKI治疗小鼠的透射电镜图像显示心肌细胞线粒体均匀分布在整个细胞中,保持其正常形状、致密嵴、完整的膜,以及心肌纤维排列有序,Z线清晰。Ang II组表现为心肌细胞水肿,心肌细胞膜出现多种形式的损伤,心肌纤维排列不规则,严重断裂;并且还观察到线粒体有弥漫性肿胀,大小不一,可见多个空泡,嵴破裂、裂解和空泡化。AC组的小鼠心肌细胞内线粒体无肿胀,嵴轻度受损,肌原纤维正常,心肌纤维排列整齐,Z线清晰。Ang II组中心肌细胞肥大、水肿和线粒体损伤率明显高于AC组。4.CKI减少心脏组织凋亡。TUNEL检测表明,连续输注Ang II可显著增加TUNEL阳性细胞。AC组TUNEL阳性细胞减少。AC组与Ang II组相比,细胞凋亡率呈下降趋势(P<0.001)。TUNEL实验显示CKI显著降低了心肌组织的凋亡率。5.流式细胞学结果表明,CKI抑制了左心室的心肌细胞凋亡。在Ang II组中,代表晚期凋亡细胞的右上方形(Annexin V-PE+/7-AAD+)的数量与CON组相比明显增加(P<0.001)。类似地,代表早期凋亡细胞的右下方形(Annexin V-PE+/7-AAD-)的细胞数量在Ang II组中显著增加(P<0.01)。然而,在AC组中,右上方形(Annexin V-PE+/7-AAD+)和右下方形(Annexin V-PE+/7-AAD-)的数量与Ang II组相比显著下降。总细胞凋亡率,包括早期细胞凋亡率和晚期细胞凋亡率,在AC组中也有所降低(P<0.001)。小结:CKI可以改善心衰小鼠的心脏功能;CKI可以减少线粒体损伤,减轻心肌结构破坏,阻止心脏结构重塑,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对小鼠心脏功能起到保护作用。第三部分复方苦参注射液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减轻血管紧张素II介导的心力衰竭目的:从体内、体外两个角度进一步阐述CKI治疗心力衰竭小鼠的作用机制,证明CKI可以通过调控PI3K/Akt凋亡通路来减轻Ang II介导的心力衰竭。方法:1.选取实验动物。本实验选取6周龄、体重20-22 g的雄性C57BL/6小鼠,小鼠购自Skbex Biotechnology(中国),笼养在12:12光暗循环的笼子里,自由饮水和饮食。2.建立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及分组。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ON)采用假手术,皮下注射PBS,剂量为300μl/kg/天(n=10);CKI组(CKI),进行假手术,每日皮下注射CKI(300μl/kg/天)(n=10);Ang II组(Ang II),进行Ang II手术,每天皮下注射PBS(300μl/kg/天)(n=10);Ang II加CKI组(AC),进行Ang II手术,每天皮下注射CKI(300μl/kg/天)(n=10)。PBS或CKI每天皮下注射一次,持续3周。小鼠在手术前通过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 mg/kg)进行麻醉。然后使用渗透性微型泵加入Ang II(2μg/kg/min),共200μl。微型泵皮下植入小鼠背部皮肤,共21天。同时,假手术小鼠接受相同的操作,泵中放置200μl PBS。3.用Western blot方法法检测心肌细胞PI3K、Bax、cyto C、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p Akt和Bcl-2的蛋白表达情况。4.细胞培养。H9C2细胞系购自中国细胞系资源基础设施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将H9C2细胞(3×10 4细胞/ml)接种在96孔板中,在37?C下孵育48小时,随后分为三组:对照组用PBS(PBS 100μl)处理,Ang II组用Ang II(PBS 50μl,Ang II 50μl)处理,AC组用Ang II联合CKI(Ang II 50μl,CKI 50μl)处理。Ang II(1μmol/l),使用最终浓度为2 mg/ml总生物碱的稀释CKI。5.分别进行CCK-8测定、FCM和Western blot分析,以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周期分布和代表性信号蛋白的表达情况。6.所有数据均以平均值±平均值的标准误差(M±SEM)的形式呈现。使用Graphpad Prism(版本8.0)计算机程序评估结果,并使用单向变量分析(ANOVA)对所有对照和治疗组的差异进行分析。组间比较使用Tukey检验进行。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小鼠心肌组织WB结果显示,CKI降低促凋亡蛋白的表达,包括PI3K、Bax、cyto C、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同时显著增加p Akt和Bcl-2的表达。2.CCK-8检测结果显示,Ang II显著降低了H9C2细胞活力(P<0.001),而在CKI(P<0.05)处理后,H9C2细胞活力升高。3.FCM显示,在H9C2细胞中,Ang II增加了G1期细胞周期阻滞(P<0.01),减少了S期细胞周期阻滞(P<0.01)。CKI处理后,G1期细胞百分比下降(P<0.01),G1期细胞周期阻滞下降。此外,S期细胞百分比增加(P<0.01)。4.体外WB实验结果显示,CKI显著降低了H9C2细胞中PI3K、Bax和p27的表达水平。此外,AC组中p Akt、Bcl-2和cyclin D1组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小结:CKI可以通过调控PI3K/Akt凋亡通路来减轻Ang II介导的心力衰竭,显著的降低促凋亡蛋白的表达,包括PI3K、Bax、cyto C、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同时显著增加p Akt和Bcl-2的表达。CKI可以抑制G1期的细胞阻滞,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心肌细胞活力。
桔梗皂苷D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目的 探索桔梗皂苷D对大鼠缺血性卒中后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随后利用桔梗皂苷D的治疗研究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动物随机分为伪手术组,急性脑梗死组,急性脑梗死低剂量桔梗皂苷D治疗组,急性脑梗死高剂量桔梗皂苷D治疗组。治疗10 d后,利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用于测量脑缺血体积。采用Longa评分法行神经学检查和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通过免疫荧光检测轴突蛋白MAP2表达量和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Dinaciclib结果 桔梗皂苷D的治疗能有效减少MCAO大鼠脑缺血体积,改善神经功能,提高记忆和学习能力。桔梗皂苷D上调了海马组织中MAP2蛋白的表达,伴随着铁死亡相关通路蛋白的抑制及铁含量的降低。结论 桔梗皂苷D治疗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Library Prep缺损,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与其对铁死亡信号通路的调节有关。本研究将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KD025供新的途径。
香砂六君子汤联合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防治含铂化疗致迟发性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汤联合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胶囊(NEPA)对含铂化疗致迟发性恶心呕吐的疗效、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根据入排标准,将纳入的90例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人,试验组采用香砂六君子汤联合NEPA,对照组采用NEPA方案止呕。主要研究终点:化疗接受后2-5天患者恶心、呕吐症状的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两组恶心、呕吐症状严重程度,两组解救性治疗使用次数,两组患者恶心呕吐持续时间。次要研究终点为食欲情况、中医证候评分、KP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试验组延迟期的呕吐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均较对照组高,D2、D3、D5、总延迟期两组呕吐完全缓解率及D2-D4、总延迟期两组有效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2.试验组延迟期恶心的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均较对照组高,两组D2-D5、总延迟期恶心完全缓解率及D2-D4、总延迟期恶心有效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3.试验组D2-D5发生I、II度级别呕吐及恶心症状例数低于对照组Rapamycin,发生0度级别呕吐及恶心症状例数高于对照组,在呕吐等级方面,两组D2、D3、D5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恶心等级方面,两组D2-D5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对照组行解救治疗的人数(2例)明显低于试验组(9例),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恶心、呕吐的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D2-D5的食欲调节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治疗前KP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KPS评分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JQ1核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良反应方面,试验组消化不良、乏力、腹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白细胞减少、贫血、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呃逆、便秘、失眠、嗜睡、血糖升高、血压异常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预防铂类药物致迟发性CINV的疗效上,香砂六君子汤联合NEPA组、NEPA组恶心呕吐的客观缓解率及有效率均较高,联合组恶心呕吐的客观缓解率及有效率、恶心呕吐患者严重程度、使用解救药物治疗人数、恶心呕吐持续时间明显低于试验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香砂六君子汤联合NEPA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更低、严重程度更弱、耐受度更高,且能减少患者恶心、呕吐持续时间。2.香砂六君子汤联合NEPA组对食欲、KPS、总体中医症候评分改善方面较单用NEPA组更好,香砂六君子汤联合NEPA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两组不良反应方面有一定的差别,香砂六君子Model-informed drug dosing汤联合NEPA组消化不良、乏力、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用NEPA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