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黏膜瓣渐进式预离断可改善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患者尿控功能

目的:探讨尿道黏膜瓣渐进式预离断技术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后患者早期尿控恢复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22年2—5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55例,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年龄、前列腺质量、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及手术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并在术中采用尿道黏膜瓣渐进式预离断技术。记录手术总时间、剜除所占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及尿管留置时间,对患者拔除尿管后24 h内及术后1周和1、3、6个月的尿控情况进行随访。结果:55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成手术,术中出血少,无直肠损伤、膀胱损伤、前列腺包膜穿孔等并发症。患者手术总时间为(62.2±6.5)min,剜除时间为(42.8±5.2)min,术后血红蛋白下降(9.5±4.5)g/L,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为(7.9±1.4)h,术后尿管留置时间为10.0(9.2,11.4)h。拔除尿管24 h内仅2例(3.6%)患者出现一过性尿失禁,术后1周和1、3、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尿失禁表现,无需使用尿垫。患者术后1个月的最大尿流率为22.3(20.6,24.4)mL/s,术后1、3、6个月的I-PSS分selleck抑制剂别为8.0(7.0,9.0)、5.0(4.0,6.0)、4.0(3.0,4.0)分,术后1、3S63845溶解度、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3.0(2.0,3.0)、2.0(1.0,2.0)、1.0(1.0,2.0)分,较biostimulation denitrification手术前均明显改善(均P<0.01)。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中采用尿道黏膜瓣渐进式预离断技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可彻底切除增生腺体,围手术期出血量少,有利于患者早期尿控的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

艾司氯胺酮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艾司氯胺酮在体外对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体外培养:从C57BL/6小鼠骨髓中分离获得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Ms),采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和RANKL诱导BMMs向破骨细胞分化。2、细胞毒性实验: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艾司氯胺酮(0,3.125,6.25,12.5,25,50,100,200μmol/L)分别在24h,48h,72h对BMMs的毒性作用,并筛选出合适浓度,然后将诱导分化的破骨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RANKL组和艾司氯胺酮组。3、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通过TRAP染色法观察艾司氯胺酮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4、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采用q RT-PCR检测艾司氯胺酮对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活化T细胞核因子1蛋白(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1,NFATc1)、原癌基因c-Fos(Cellular oncogene fos,c-Fos)和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5、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实验:通过ELISA测定艾司氯胺酮对破骨细胞NF-κB和NFATc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成功建立了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体外分化培养体系。1、CCK-8检测结果显示,艾司氯胺酮在0~200μmol/L对BMMs无明显的毒性作用(P>0.05)。2、TRAP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RANKL组和艾司氯胺酮组中TRAP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数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RANKL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中TRAP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RANKL组NFATc1、c-Fos和CTSK m RNA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emcentinib细胞培养与RANKL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NFATGenetic circuitsc1、c-Fos和CTSK m RNA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selleck化学01)。4、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RANKL组破骨细胞NF-κB及NFATc1蛋白的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ANKL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及NFATc1蛋白的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可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和分化,其机制可能与艾司氯胺酮作用于NF-κB信号通路,抑制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特异性基因NFATc1、c-Fos、CTSK m RNA的表达有关。

组胺降解酵母的筛选及其对桑葚果酒品质的影响

为了筛选能够有效控制桑葚果酒组胺的非酿酒酵母,immunostimulant OK-432该研究对桑葚和自然发酵桑葚果酒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通过评价分离菌株降解组胺和合成生物胺的能力筛选目的菌株,并解析目的菌株对桑葚果酒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菌株SJ36表现出较好的组胺降解能力(65.32%)且无生物胺合成能力,经分子生物学以及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为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菌(Pichia kudriavzevii)。为评价其酿造特性,将SJ36复合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发酵桑葚果酒。与酿酒酵母单菌发酵相比,复合发酵获得的桑葚果酒酒体丰满,酒香浓郁,感官评分为82.5获悉更多1分,白藜芦醇含量、总花色苷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提高5.52%、8.27%、5.93%和6.86%,而组胺、甲醇和高级醇含量分别下降89.02%、23.00%和10.67%。综上,P. kudriavzevii SJ36和S. cerevisiae复合发酵更适合桑Galunisertib供应商葚果酒的酿造,研究结果可为高品质高安全性桑葚果酒的生产提供潜在发酵菌株。

“拔鸡腿”对三七根部类黄酮含量及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拔鸡腿”是指三七(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道地产区云南文山州大田种植的二、三年生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地上茎顶部茎段出现的鸡腿状(即侧面观为倒梯形)横向增粗现象。前期研究已证实该现象表征三七根部的高皂苷含量和高产,但其如何表征三七根部的类黄酮尚不清楚。本论文以文山州二、三年生三七“拔鸡腿”和“非拔鸡腿”植株根部为材料,测定总黄酮、总黄酮醇和总花色苷含量,并进行主根转录组测序与分析,对转录组中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的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对于二年生三七,“拔鸡腿”表征着主根总黄酮含量显著偏低(约低9.350%)、总黄酮醇含量不显著偏高(约高27.429%)、总花色苷含量极显著偏高(约高57.081%);侧根总黄酮含量显著偏高(约高53.864%)、总黄酮醇含量不显著偏低(约低11.052%)、总花色苷含量显著偏低(约低37.074%);根状茎总黄酮含量极显著偏低(约低33.740%)、总黄酮醇含量不显著偏高(约高10.280%)、总花色苷含量极显著偏高(约高32.319%)。对于三年生三七,“拔鸡腿”表征着主根总黄酮含量极显著偏低(约低44.118%)、总黄酮醇含量不显著偏高(约高7.798%)、总花色苷含量极显著偏低(约低277.319%);侧根总黄酮含量显著偏高(约高7.309%)、总黄酮醇含量显著偏低(约低18.016%)、总花色苷含量极显著偏高(约高167.848%);根状茎总黄酮含量显著偏高(约高23.588%)、总黄酮醇含量不显著Captisol核磁偏低(约低4.944%)、总花色苷含量极显著偏低(约低55.633%)。(2)从三七基因组中鉴定出可能与类黄酮合成相关的32个结构基因和28个转录因子基因。“拔鸡腿”主根转录组测序中,筛选出8个显著差异表达结构基因(Pn C4H2、Pn4CL2/3、Pn CHI2、Pn ANS/LDOX1/2和Pn FLS1/2)及2个显著差异表达转录因子基因(MYB-Pno02G004731和MYB-Pno08G000078),10个基因的q RT-PCR相对表达量与转录组FPKM值趋势一致。“拔鸡腿”表征着二年生三七主根中Pn C4H2、Pn4CL2、Pn ANS/LDOstimuli-responsive biomaterialsX1、Pn FLS1/2和MYB-Pno02G004731上调,以及其余差异表达基因下调;三年生三七主根中Pn CHI2和Pn FLS2上调,以及以Lapatinib及其余差异表达基因下调。类黄酮含量的变化主要由Pn ANS2、Pn4CL2/3、MYB-Pno08G000078、MYB-Pno02G004731、Pn FLS1调控。综上,“拔鸡腿”与“非拔鸡腿”三七根部总黄酮、总黄酮醇和总花色苷含量存在差异,该差异与差异表达基因(Pn ANS2、Pn4CL2/3、MYB-Pno08G000078、MYB-Pno02G004731、Pn FLS1)的表达水平高度相关。本研究阐明了“拔鸡腿”对三七根部类黄酮含量的表征效应,可完善“拔鸡腿”的内涵,并为从诱导“拔鸡腿”发生的角度优化三七大田栽培的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MiR-27b靶向PPARγ调控草鱼肝细胞脂肪积累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前集约化草鱼养殖(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因投喂不当、饲料中营养不均衡、滥用抗生素等原因引起的草鱼营养性脂肪肝已成为困扰草鱼养殖产业的一大难题。营养性脂肪肝可导致减缓鱼体生长速度,提高饵料系数,降低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因不耐高温而引起草鱼暴发性死亡。近几年,随着对miR-27b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miR-27b在抑制脂肪积累,促进脂肪分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拟以草鱼L4428肝细胞系为实验材料,通过构建草鱼体外高脂模型,确定miR-27b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是否存在靶向关系,探究miR-27b与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在L8824肝脏脂肪代谢中的调控机制,以期为草鱼营养性脂肪肝的防治和深层次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1.构建草鱼L8824肝细胞系高脂模型为筛选草鱼肝细胞高脂模型的最佳油酸浓度,并分析油酸(Oleic acid,OA)引起草鱼肝细胞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以草鱼L8824肝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草鱼肝细胞高脂模型。以完全培养基(90%的M199、10%的胎牛血清和1%的青链霉素)为对照组不含油酸,处理组为含0.25 mmol/L OA组、0.50 mmol/L OA组、0.75 mmol/L OA组、1.00 mmol/L OA组、1.25 mmol/L OA组和含10%胎牛血清的诱导培养液,孵育时间为24 h、48 h和72 h,培养温度为28℃,检测细胞存活率及观察脂滴积聚情况,检测细胞中谷丙转氨酶(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γ-谷氨酰胺转肽酶(γ-Glutamine transpeptidase,γ-G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AHAse,SOD)、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等脂质代谢相关的活性,RT-PCR技术检测脂代谢关键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脂蛋白酯酶(Lipo protein lipase,LPL)、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 A carboxylase,ACC)、解偶联蛋白(Unconpling protein 2,UCP2)、瘦素(Leptin,Lep)、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New microbes and new infectionsc,SREBP-1c)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发现,0.50 mmol/L油酸处理48 h的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细胞的脂滴最大,细胞状态最佳。在草鱼肝细胞高脂模型中,含0.50 mmol/L油酸浓度孵育48 h后PPARγ、PPARα、FAS、LPL和UCP2等脂代谢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ACC、Lep和SREBP-1c基因表达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含0.50 mmol/L油酸浓度孵育48 h可建立草鱼营养性脂肪肝细胞模型。结论认为:采用0.50 mmol/L油酸浓度孵育48 h可成功建立草鱼肝细胞高脂模型;肝细胞内脂肪积累可能与PPARγ、PPARα、FAS、ACC、SREBP-1c、LPL、Lep和UCP2等脂肪代谢关键基因密切相关。2.MiR-27b对PPARγ的验证本试验使用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27b对PPARγ靶基因的沉默。实验程序首先包括克隆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分子下游的MiR-27b预测的m RNA靶标的3'UTR的野生型和突变形式。接下来,将miR-27b mimic和pmir GLO-PPARγ-3'-UTR一起共转染到KEK293T细胞中,并监测报告基因的表达。萤光素酶水平的变化将表明miRNA是否可以与UTR结合并调节其表达。结果显示,通过PCR、双酶切和基因测序证明MiR-27b靶向调控PPARγ;在KEK293T细胞中,共转染处理组(共转染NC mimic+pmir GLO-PPARγ-3'UTR-WT)和对照(共转染NC mimic+pmir GLO-PPARγ-3'UTR-NC)细胞均检测到荧光素酶酶活性,两组活性不显著。对照组(共转染miR-27b mimic+pmir GLO-PPARγ-3’UTR-NC)和处理组(共转染miR-27b mimic+pmir GLO-PPARγ-3’UTR-WT)细胞均检测到荧光素酶活性,但对照组酶活性显著高于处理组(p<0.05)。miR-27b mimic显著下调了pmir GLO-PPARγ-3'UTR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报告荧光,说明PPARγ应是miR-27b的靶基因。本实验证实草鱼PPARγ是miR-27b的直接靶基因,miR-27b通过和PPARγm RNA 3'UTR结合可调控PPARγ基因的表达和调控。3.miR-27b对CLA发挥降低草鱼肝脂积累功效的调节作用探讨miR-27b对CLA在草鱼L8824肝细胞中发挥降脂功效的机制和作用。实验分组分别为:0.50 mmol/L OA模型细胞、模型细胞+50μM CLA、模型细胞+EGFR抑制剂50μM CLA+NC mimic、模型细胞+50μM CLA+miR-27b mimic、模型细胞+50μM CLA+NC inhibitor、模型细胞+50μM CLA+miR-27b inhibitor,培养时间为24 h、48 h和72 h,培养温度为28℃,通过检测细胞存活率和RT-PCR检测PPARγ、PPARα、FAS、ACC、SREBP-1c、LPL、Lep和UCP2等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来观察miR-27b对CLA在L8824细胞中的降脂影响。结果显示:CLA降脂最佳时间是转染24 h后,CLA可显著下调PPARγ、PPARα、FAS、LPL和SREBP-1c基因的表达量(p<0.05),而ACC则在转染48 h后显著下调(p<0.05);miR-27b抑制脂肪沉积最佳时间是转染48 h后,miR-27b过表达可显著下调PPARγ、PPARα、FAS、LPL、ACC和SREBP-1c等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p<0.05),而Lep无明显变化;miR-27b抑制剂可显著上调PPARγ、PPARα、FAS、LPL、ACC、Lep和SREBP-1c等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p<0.05)。说明miR-27b可通过调节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而达到抑制脂肪合成目的。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0.50 mmol/L油酸浓度诱导草鱼肝细胞脂肪变性高脂模型;证实了草鱼PPARγ是miR-27b的直接靶基因,可调控PPARγ基因的转录后表达;验证了miR-27b对CLA转染48 h后可抑制L8824肝细胞脂肪沉积,促进脂肪细胞分化。

中医药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股骨头坏死主要是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干预BMSCs骨分化过程及相应分子、蛋白,促进破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抑制成骨细胞的生成,提高骨密度,修复骨破损实Hepatoprotective activities现的。但中医药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防治股骨头坏死的机制研究,多聚焦在对信号通路上单个特异性蛋白的研究,其他功能蛋白及相RAD001体内关基因的完整研究相对匮乏;电针、推拿、中药熏洗、中药灌注、温针灸、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刺激骨分化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有关研究较为匮乏。未来可加强对其他多种中医特色疗法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股骨头坏死机制的探索;对股骨头坏死诊断及预后疗效E-616452 IC50评估时可借助影像学指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作出可靠的评价,为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依据。

青黄散有效成分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DNA主动去甲基化机制研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是一组以外周血细胞减少、骨髓病态造血为主要特征的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约有1/3的MDS患者最终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青黄散由青黛和雄黄组成,在我科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青黄散被发现治疗MDS具有高效且安全性良好的优点。药理机制研究发现青黄散可能通过DNA去甲基化作用发挥治疗MDS的作用。然而DNA去甲基化具有2种模式,被动去甲基化与主动去甲基化,前期研究表明,青黄散的药理机制可能涉及DNA主动去甲基化,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青黄散的主动去甲基化作用机制,为理解青黄散的去甲基化药理作用机制提供崭新的视角。研究一:基于TET2研究青黄散对MDS的主动去甲基化作用研究目的:探索青黄散有效成分硫化砷及靛玉红通过TET2对MDS细胞株的主动去甲基化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以MDS细胞株SKM-1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浓度的硫化砷、靛玉红干预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SKM-1细胞的细胞活力;采用DNA斑点印记方法,检测5-羟甲基胞嘧啶(5-hmC)、5-甲基胞嘧啶(5mC)的变化情况;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检测SKM-1细胞PIK3R2和PTPN6基因启动子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并进行mRNA、蛋白水平的验证;通过实时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检测SKM-1细胞TET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硫化砷干预后对SKM-1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硫化砷、靛玉红、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干预后SKM-1细胞的凋亡情况。研究结果:(1)CCK8增殖抑制实验硫化砷有抑制SKM-1细胞活力的作用,且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P<0.05);不同浓度靛玉红对SKM-1细胞无显著细胞活力抑制作用。(2)DNA斑点印记实验结果显示硫化砷及靛玉红可促进SKM-1细胞5hmc表达、降低5mC表达与对照组相比,1μM、2μM、4μM、6μM硫化砷组SKM-1细胞5hmc含量均升高(P<0.05),而5mC含量明显下降(P<0.05),其中2μM硫化砷干预细胞对5hmc和5mC的影响最大。与对照组相比较,20、40、60、80μM靛玉红组SKM-1细胞5hmC含量均上升(P<0.05),而5mC含量明显下降(P<0.05),其中20μM靛玉红干预细胞对5hmc和5mC的影响最大。(3)PIK3R2和PTPN6甲基化检测以及验证实验亚硫酸氢盐测序结果显示硫化砷可降低PIK3R2甲基化水平(P<0.05),但靛玉红对PIK3R2甲基化水平无明显影响;硫化砷、靛玉红对PTPN6甲基化水平无显著影响;RT-PCR验证实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较,硫化砷可促进PIK3R2的mRNA与蛋白水平的表达(P<0.05);靛玉红则显著抑制了 PIK3R2的mRNA表达水平(P<0.05),但对PIK3R2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4)青黄散对MDS细胞TET2、P-PI3K和P-AKT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硫化砷可促进SKM-1细胞TET2 mRNA的表达(P<0.05),靛玉红对TET2的mRNA表达无影响。在蛋白水平,硫化砷显著抑制了 TET2蛋白的表达(P<0.05),靛玉红显著促进TET2蛋白的表达(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硫化砷显著抑制了 P-PI3K、P-AKT蛋白水平的表达(P<0.05),而对AKT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5)青黄散对MDS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较,硫化砷能够显著促进SKM-1细胞凋亡(P<0.05),靛玉红对SKM-1细胞凋亡没有显著影响,LY294002能够有效促进SKM-1细胞凋亡(P<0.05)。研究结论:(1)青黄散中的有效成分硫化砷与靛玉红均存在去甲基化作用。(2)靛玉红对DNA主动去甲基化相关蛋白TET2的表达有显著促进作用;硫化砷对TET2蛋白有显著抑制作用。(3)硫化砷可treatment medical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SKM-1细胞凋亡。研究二:高通量测序筛选参与靛玉红促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TET2表达的候选miRNAs研究目的:筛选参与靛玉红促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TET2表达的候选miRNAs。研究方法:以MDS细胞株SKM-1为研究对象,以20μM靛玉红干预细胞48 h,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细胞的microRNA,采用TPM(Transcript Reads Number Per Million)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使用DESeq R进行两组间的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croRNA;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差异的 miRNA 候选靶基因主要参与的功能和效用;使用miRanda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microRNA-TET2靶基因预测分析,筛选出可能调控TET2基因的候选microRNAs;以MDS细胞株SKM-1为研究对象,以20μM靛玉红干预细胞48 h,采用实时定量PCR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microRNAs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靛玉红对MDS细胞miRNA表达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了对照组和靛玉红组SKM-1细胞中miRNA表达量的差异,发现35个miRNA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较,靛玉红组中有17个miRNA表达上调,18个miRNA下调。(2)差异表达的miRNA的主要功能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靛玉红组下调差异表达的miRNA候选靶基因主要参与了金属离子转运、核苷酸切除修复、生物刺激反应等生物过程;上调差异表达的miRNA候选靶基因主要参与了细胞分化、细胞内信号转导、肽酰脯氨酸修饰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下调的miRNA候选靶基因主要参与碳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半乳糖代谢、病毒致癌等代谢过程及信号通路;上selleck MCC950调的miRNA候选靶基因主要参与了小细胞肺癌、胰腺癌、胃癌、癌症信号通路、慢性髓系白血病等。(3)调控TET2基因的候选microRNAs预测及验证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具有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点预测,发现 miRNA-29b-3p 和 miRNA-125a-5p 可能作用于 TET2。RT-PCR 实验验证了靛玉红可下调miRNA-29b-3p的表达、上调miRNA-125a-5p的表达,与miRNA测序结果一致。研究结论:(1)靛玉红可显著影响MDS细胞miRNA的表达。(2)靛玉红AZD1152-HQPA作用可能通过抑制miRNA-29b-3p的表达促进TET2的表达。

听神经病相关AIFM1基因突变引起凋亡诱导因子二聚体形成障碍并导致细胞凋亡增加(英文)

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NSD)属于感音神经性耳聋,其特征为内毛细胞和/或听觉神经元的功能异常,但外毛细胞的功能正常。在听力障碍患者中,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的发病率高达15%。我们前期通过突变筛查、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蛋白表达等检测,在ANSD家系和某些散发病例中发现了凋亡诱导因子1(AIFM1)基因的几种点突变。为阐明AIFM1突变体的致病机制,本文使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了凋亡诱导因子(AIF)蛋白敲除的细胞系,及其稳定转染野生型和突变型AIF蛋白(p.T260A、pTamoxifen细胞培养.R422W和p.R451Q)的细胞系,并且分析了AIF蛋白结构、AIF与辅酶的亲和力及细胞凋亡等情况。结果显示,上述AIF突变体可导致AIF蛋白二聚体形成障碍,损害AIF蛋白的生理功能。突变型AIF蛋白的还原速率显著低于野生型AIF蛋白。且在AIF突变型细胞系中,AIF蛋白的二聚体含量仅为AIF野生型细胞系的34.5%~49.7%,导致非cRight-sided infective endocarditis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AIF突变型细胞系中凋亡细胞的平均百分比为12.3%~17.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4%。特别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处理显著提高AIF突变型细胞中的AIF蛋白二聚体含量,从而降低细胞凋亡。结果表明:AIFM1突变引起AIF蛋白二聚体形成障碍,使得细胞凋亡增加,导致ANSD发生;NADH是ANSD的潜在治疗药物。我们的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ANSD的发病机制Compound C体内,并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燕麦β-葡聚糖改善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作用机制研究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水平为特征的代谢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全球成人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的患病率一直在增加,已成为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增长最快的挑战之一。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数达5.37亿,相比2019年增加16%,预计到2030年糖尿病将影响6.43亿成年人。现有的抗糖尿病合成药物虽是控制糖尿病的主要途径,但是存在一些局限,它们不能完全扭转其并发症的进程,还表现出显著的副作用。近年来,天然产物功能分子因具有多靶标、多信号通路的网络调控优势,极具开发潜力。燕麦(Avena sativa L.)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规模化种植面积广,是人类文明所知的最古老的作物之一。燕麦作为世界十大超级食品之一,富含蛋白质、β-葡聚糖、生物碱、脂类和酚类等多种植物化学物质,在增强机体功能、调节免疫、抗糖尿病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生物学功能。其中,β-葡聚糖是燕麦中含量较高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表明,燕麦β-葡聚糖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Ⅱ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然而燕麦β-葡聚糖发挥抗糖尿病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首先探讨了燕麦β-葡聚糖改善糖尿病效应,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燕麦β-葡聚糖在预防和临床治疗糖尿病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随后以lnc RNA 495810为靶点,探讨了lnc RNA 495810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及燕麦β-葡聚糖干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燕麦β-葡聚糖改善Ⅱ型糖尿病的效应。燕麦β-葡聚糖干预Ⅱ型糖尿病小鼠后,空腹血糖、糖耐量、异常血脂水平得到显著改善。我们还发现,燕麦β-葡聚糖通过增加小鼠的糖原含量,改善异常肝功能指标,进而延缓糖脂毒性对肝脏造成的损害。此外,胰腺病理分析显示,燕麦β-葡聚糖对糖尿病小鼠的胰腺和胰岛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2)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燕麦β-葡聚糖对Ⅱ型糖尿病小鼠血清代谢物的影响。结果显示:燕麦β-葡聚糖干预糖尿病小鼠后,其代谢谱发生了显著变化。在NEG和POS模式下分别筛选出88和106个差异代谢物。燕麦β-葡聚糖显著影响血清氨基酸、有机酸和胆汁酸代谢产物。糖尿病小鼠的血清高浓度的L-苯丙氨酸可能通过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进而破坏信号传导,导致苯丙氨酸代谢受损。燕麦β-葡聚糖可以显著降低BCAAs中L-缬氨酸水平。在能量代谢中,燕麦β-葡聚糖通过增加TCA循环代谢物马尿酸和琥珀酸的表达来满足能量需求和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糖尿病损伤。此外,我们还发现,燕麦β-葡聚糖能显著抑制脱氧胆酸水平,推测燕麦β-葡聚糖可能通过调节胆汁酸代谢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改善Ⅱ型糖尿病。(3)燕麦β-葡聚糖通过调控TLR4/PI3K/AKT代谢轴改善Ⅱ型糖尿病。一方面,燕麦葡聚糖干预后,通过PI3K/AKT/GSK3介导的GS激活,增加糖原含量,降低GS磷酸化,并增加GSK3β磷酸化,以促进糖原合成。另一方面,燕麦β-葡聚糖通过降低PI3K/AKT/Foxo1介导的PEPCK的减少来抑制糖异生。而且,燕麦β-葡聚糖通过提高参与氧化磷酸化的COQ9、UQCRC2、COXIV和ATP5F复合物、线粒体基因表达的关键调节因子TFAM的蛋白水平,进而增强葡萄糖分解。这些结果表明,燕麦β-葡聚糖通过促进糖原合成、葡萄糖分解及抑制糖异生来维持葡萄糖平衡。(4)燕麦β-葡聚糖作为一种大分子复合物,它又是如何进入细胞并发挥功能的呢?已知TLR4是一个重要的多糖受体,通过识别不同的多糖发挥生理功能,PI3K/AKT作为TLR4的下游信号分子,在细胞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结果显示,高糖诱导的Hep G2细胞中,TLR4表达较高,p-PI3K和p-AKT明显下调。燕麦β-葡聚糖处理后,p-PI3K和p-AKT则显著上调。这些结果表明,燕麦β-葡聚糖可能是通过TLR4受体和PI3K/AKT胞内信号途径维持细胞的葡萄糖平衡。紧接着,我们通过抗体阻断试验进一步验证TLR4在燕麦β-葡聚糖调节肝脏葡萄糖稳态中的潜在功能。结果显示,高血糖诱导的Hep G2细胞中,用抗TLR4抗体阻断TLR4,降低了燕麦β-葡聚糖处理增加的肝细胞葡萄糖的消耗,同时也消除了燕麦β-葡聚糖诱导的p-PI3K、PI3K、p-AKT和AKT、p-GSK3β、TFAM和氧化磷酸化相关蛋白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燕麦β-葡聚糖是通过TLR4介导的细胞内信号维持了肝脏的葡萄糖稳态。(5)燕麦β-葡聚糖通过lnc RNA 495810改善糖尿病肾病。结果显示:LncRNA 495810广泛分布在糖尿病肾病小鼠心、肝、肺、脾和肾等组织。其中,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组织中lnc RNA 4insect biodiversity95810的表达是正常组的11倍。体外实验发现,高糖诱导的足细胞中CD2AP、靶蛋白Podocin和Nephrin显著降低,Ccl-2、IL-1β、MCP和TGFβ1显著上调,且lnc RNA 495810的表达也显著升高。这些结果说明,lnc RNA 495810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然后,我们在足细胞中特异性敲除lnc RNA 495810评估其对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LncRNA 495810敲除可逆转高糖对足细胞中Podocin、Nephrin和CD2AP的抑制能力,下调IL-1β,Ccl-2和TGFβ1的表达。CCK8、平板克隆形成和Annexin V-PE/7-AAD双染凋亡实验发现,lnc RNA 495810敲除可促进足细胞的增殖。质谱结合RNA pull down、RIP和q PCR实验发现,lnc RNA 495810正义链与hn RNPA1、hn RNPA2B1相结Vorinostat合。富集分析显示,分布在生物过程中的基因主要与代谢过程相关。此外,lnc RNA 495810敲除对糖酵解和TCA循环关键酶的表达没有影响,参与氧化磷酸化的UQCRC2、COXIV和ATP5F复合物的蛋白水平以及线粒体基因表达的关键调节因子TFAM的表达显著上调。这些结果表明,lnc RNA 495810可能参与糖尿病肾病足细胞的糖代谢过程。最后,燕麦β-葡聚糖处理糖尿病肾病足细胞发现,燕麦β-葡聚糖能抑制糖尿病肾病足细胞中lnc RNA495810的表达,上调标志物的表达,促进足细胞增殖,恢复线粒体功能。综上所述,燕麦β-葡聚糖可改善Ⅱ型糖尿病小鼠葡萄糖耐受不良、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葡聚糖通过TLR4介导的细胞内信号维持肝脏葡萄糖平衡。一方面,通过PI3K/AKT/GSK3介导GS激活,增加肝糖原含量,促进糖原生成;通过下调PI3K/AKT/Foxo1介导的PEPCK的减少来抑制糖异生。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氧化磷酸化相关蛋白的表达来促进葡萄糖分解代谢。此外,燕麦β-葡聚糖通过抑制lnc RNA 495810的表达来上调靶蛋白的表达,促进糖尿病肾病足PLX3397 IC50细胞增殖,恢复线粒体功能。本研究为燕麦β-葡聚糖改善Ⅱ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血清白细胞介素-35、乳酸脱氢酶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20例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血清白细胞介素(IL)-35、乳酸脱氢酶(LDH)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的临床意义,为探究MDS的潜在靶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20CP-456773半抑制浓度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28例MDS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根据指南在医院接受个体化治疗,于治疗6个月疗程时评估病人治疗效果,分为治疗失败组(n=28)和治疗有效组(n=92)。于治疗前检测研究相关指标[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IL-35、LDH]并统计病人临床资料,分析血清IL-35、LDH与MDS病人治疗效果的关系,并检验IL-35、LDH联合预测MDS病人治疗失败的最佳阈值。结果 128例MDS病人随访期间共剔除8例,120例MDS病人,治疗6个疗程时,治疗失败占23.33%(28/120),治疗有效组占76.67%(92/120);治疗失败组WHO分型预后积分系统(WPSS)评分、修订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RSS-R)均高于治疗有效组,较高危病人占比多于治疗有效组(P<0.05);治疗失败组全血ANC,血浆Hb、PLT低于治疗有效组,血清IL-35、LDH表达量高于治疗有效组(P<0.05)。经logistics回归获悉更多分析显示,MDS病人治疗失败与全血subcutaneous immunoglobulinANC,血浆Hb、PLT低表达,血清IL-35、LDH高表达有关(P<0.05)。绘制ROC曲线图发现,血清IL-35、LDH单独及联合预测MDS病人治疗失败风险截断值分别为129.70 ng/L、324.28 U/L。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血清IL-35、LDH与MDS病人治疗失败风险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结论血清IL-35、LDH水平与MDS病人治疗失败风险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检测血清IL-35、LDH有助于预测MDS病人治疗失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