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螺旋蛋白相关性神经变性病(β-propeller protein-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BPAN)是一种X染色体显性神经退性疾病,属于脑组织铁沉积性神经变性病的一种亚型。认知和运动障碍,发育迟缓是儿童时期患者症状;帕金森综合征,肌张力障碍是青春期患者症状,并且BPAN疾病患者头部核磁共振图像(MRI)检测表现为大脑苍Biogeophysical parameters白球和黑质部位存在铁沉积。目前研究表明,BPAN患者体内均存在自噬相关基因WDR45突变,并且BPAN患者大部分基因型为单碱基杂合突变,WDR45突变后导致自噬受损是BPAN发病的主要原因www.selleck.cn/products/pf-06463922,但是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为深入研究BPAN的病理机制,首先,我们在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SN4741上,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Wdr45敲除细胞株,并且在敲除细胞株内转染对照Flag、Flag-Wdr45~(WT)以及Flag-Wdr45~(N61K)质粒,构建了稳定表达实验株,为后续BPAN病理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我们采用Base Editor技术对SN4741细胞的Wdr45进行碱基编辑,以期获得Wdr45基因组点突变的细胞模型。其次,我们对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系野生株Wdr45~(WT)和敲除株Wdr45~(KO)进行了多组学分析。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差异蛋白定位于线粒体,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信号通路显著富集,并且铁死亡,氧化磷酸化途径上调。进一步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富集的代谢通路与铁死亡存在密切联系,包括脂肪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氧化磷酸GW-572016纯度化途径,谷胱甘肽代谢等。联合分析揭示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分析共有的差异通路有铁死亡,脂肪酸代谢,糖代谢,帕金森疾病,谷胱甘肽代谢和胆固醇代谢。综合表明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系敲除Wdr45基因可能导致细胞发生铁死亡,预示BPAN的发生发展有铁死亡的参与。最后,在多组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构建的BPAN细胞模型,对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Wdr45敲除导致Fth蛋白含量减少,内质网应激的标志物Hspa5升高,p38磷酸化水平增加,Gpx4蛋白水平降低,细胞活力显著下降,Fe~(2+)含量显著升高,预示细胞发生了铁死亡。另外,根据代谢组学结果,Wdr45敲除会导致多巴胺合成减少,我们通过ELISA检测了细胞中多巴胺的含量,结果显示敲除Wdr45后,多巴胺的含量显著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多巴胺合成的关键酶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多巴胺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能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生理功能,多巴胺不足可能会导致帕金森综合征。敲除Wdr45后细胞多巴胺的合成受到抑制,这可能是BPAN患者出现帕金森综合征的原因。
减数分裂DSB形成基因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背景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指女性40岁前出现卵巢功能减退,全球发病率3.7%。POI不仅影响女性生育,还易引发全身多系统疾病,如骨质疏松、代谢异常、心血管疾病等,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生殖障碍性疾病。由于POI发病隐匿,进展迅速且缺乏早期预警指标,多数患者就诊时就已丧失生育机会。因此,进行POI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对于该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疗意义重大。POI病因高度异质,其中遗传因素约能解释20-25%的POI患者,是POI病因学研究的重点。随着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POI致病基因挖掘获得突破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新发现的POI致病基因与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相关。卵母细胞在女性胚胎期开始进入减数分裂,在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程序性双链DNA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DSB)、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和同源染色体联会等关键事件后,停滞于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的双线期,并与周围体细胞组装形成原始卵泡,原始卵泡池大小决定了女性的生殖寿命。减数分裂进程异常可引起卵母细胞凋亡,卵巢储备提前耗竭。目前已发现超过20个减数分裂基因突变参与POI发生,包括BRCA2、SPATA22、MEIOB、MSH4、HSF2BP和SYCE1等,主要影响减数分裂同源重组和联会环节。而程序性DSB的产生作为减数分裂的起始事件,是卵母细胞同源染色体进行精确重组修复和联会的基础。多数减数分裂DSB形成基因敲除小鼠,出现卵母细胞DSB形成异常和重组、联会缺陷,卵母细胞大量凋亡,小鼠出生后卵巢功能障碍,如Prdm9-/-、Spo11-/-、Rec114-/-和Ankrd31-/-。尽管动物表型支持DSB形成基因与卵巢功能维持相关,但DSB形成基因在人类POI发病中的作用仍有待明确。本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在中心自有POI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数据库(纳入1030例POI患者)中进行减数分裂DSB形成相关基 因 的突变筛查,包括SPO11、PRDM9、EWSR1、MEI1、MEI4、IHO1、ANKRD31、REC114和TOPOVIBL,共发现PRDM9、ANKRD31和MEI4基因的7个潜在致病变异。本研究分别对上述基因突变开展了体内、体外功能实验,探讨突变在POI发生发展中的致病机制。研究结果进一步拓展了 POI致病基因谱,为阐明减数分裂DSB形成基因在卵巢储备建立和功能维持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第一章减数分裂DSB形成基因PRDM9、ANKRD31突变在POI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明确减数分裂DSB形成基因PRDM9、ANKRD31突变在POI发病中的作用,并揭示其致病机制。方法筛查本中心1030例POI-WES数据库,发现减数分裂DSB形成基因PRDM9、ANKRD31突变。构建PRDM9和ANKRD31野生型及突变型质粒,在HEK293细胞中过表达,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RDM9突变型蛋白的细胞定位,Western blot检测PRDM9突变蛋白的甲级转移酶活性,免疫共沉淀检测ANKRD31突变蛋白与REC114的结合能力。同时,通过Minigene剪切位点验证体系,探究ANKRD31剪切位点变异对mRNA剪切的影响,并通过Prdm9+/-小鼠卵巢体外培养,探究突变影响卵巢功能的剂量效应。结果共发现7例POI患者分别携带PRDM9(NM_020227.3:c.229C>T,p.Arg77*;c.638T>G,p.Ile213Ser;c.677A>T,p.Lys226Met)、ANKRD31(NM_001164443.1:c.1565-2A>G;c.985C>T,p.Gln329*)杂合潜在致病突变。细胞实验证实,PRDM9 p.Arg77*突变影响蛋白入核,3种突变均显著降低PRDM9蛋白的甲基转移酶活性;ANKRD31 p.Gln329*截短突变影响其与关键DSB形成蛋白REC114的结合,剪切位点突变c.1565-2A>G引起ANKRD31 mRNA异常剪切。卵巢体外培养结果显示,Prdm9+/-小鼠卵母细胞对凋亡诱导物的敏感性升高,Decitabine IC50卵母细胞凋亡数目较野生型明显增加。结论本研究首次在中国汉族POI患者中发现PRDM9和ANKRD31基因突变,并通过功能实验证实PRDM9突变影响蛋白入核及蛋白的甲基转移酶活性;ANKRD31突变导致mRNA异常剪切,并影响其与互作蛋白结合。以上杂合突变可能通过单倍剂量不足效应引发减数分裂DSB形成异常,影响卵巢储备建立和功能维持,最终参与POI的发生发展过程。第二章减数分裂DSB形成基因MEI4突变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及在POI发病中的机制研究目的探究减数分裂DSB形成基因MEI4突变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及在POI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在1030例POI-WES数据库中筛查获得MEI4基因突变。构建MEI4野生及突变质粒,在HEK293细胞系中过表达,利用免疫共沉淀检测突变蛋白与关键互作蛋白REC114的结合能力。构建p.Gln 356*同源突变酵母菌株,观察突变对孢子存活的影响。通过统计不同时刻下处于MⅠ和MⅡ核分裂相的酵母细胞比例,描绘突变酵母菌株减数分裂整体进程,并对特定时刻酵母细胞进行Mei4-HA、Rad51和Zip1免疫荧光染色,明确突变对酵母减数分裂DSB产生及联会过程的影响,证实突变位点的有害性。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p.Gln 356*位点基因敲入小鼠,测试雌鼠生育力并进行纯合和杂合小鼠生殖表型观察,明确p.Gln 356*突变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结合突变酵母表型,进行减数分裂前期卵母细胞染色体铺片和γ-H2AX、RPA、RAD51、MEI4、REC114和SYCP1荧光染色,观察突变对卵母细胞减数分裂DSB形成、联会的影响,同时对胚胎期18.5天卵母细胞中HORMAD1介导的联会检查点通路进行荧光共染验证,并通过转录组测序证实突变对卵母细胞关键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揭示突变影响卵巢储备的作用机制。结果共发现2例POI患者分别携带MEI4(NM_001282136:c.15delA,p.Lys5Asnfs*4;c.1066C>T,p.Gln 356*)杂合突变。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突变p.Lys5Asnfs*4影响MEI4与REC114结合,p.Gln 356*并不影响蛋白与REC114的结合,但p.Gln356*同源突变酵母菌株(Mei4 p.Ile386*)的孢子存活率为0%,减数分裂整体进程提前约1h。同时,突变型酵母细胞中的Mei4-HA和Rad51信号数目显著下降,且缺乏Zip1呈线状分布的细胞,证实突变p.Gln356*影响酵母减数分裂DSB形成和联会。点突变小鼠生殖表型观察显示,Mei4 Arg356*/Arg356*雌鼠完全不育,卵母细胞在胚胎期18.5天即出现大量凋亡,出生之后原始卵泡快速耗竭,25日龄时卵巢中已无原始卵泡,2月龄小鼠卵泡几近耗竭。10月龄杂合雌鼠卵巢中原始卵泡数目减少,提Z-VAD-FMK供应商示MEI4对卵巢功能的维持具有剂量效应。对卵母细胞进行染色体铺片和荧光染色发现,Mei4 Arg356*/Arg356*卵母细胞早期γ-H2AX、RPA、RAD51、MEI4、REC114水平显著下epigenetics (MeSH)降,SYCP1信号分布异常,出现与突变酵母一致的DSB形成缺陷、联会障碍表型。且由于联会障碍,Mei4Arg356*/Arg356*卵母细胞染色体未联会区域HORMAD1解离异常,γ-H2AX、p-ATR等信号分子表达增强,部分区域的转录活动受到抑制,发生未配对染色体沉默(meiotic silencing of unsynapsed chromatin,MSUC)。卵母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证实Mei4 Arg356*/Arg356*卵母细胞中一些负责细胞生存、发育的关键基因表达沉默,同时细胞内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出现上调。结论本研究首次在POI患者中发现MEI4杂合致病突变,证实了突变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阐明了卵母细胞DSB形成基因功能缺陷引发联会障碍,激活细胞中HORMAD1联会检查点通路,最终导致卵母细胞过度凋亡和POI发生的作用机制。全文小结本研究在POI患者中发现PRDM9、ANKRD31和MEI4基因致病突变,丰富了POI致病基因谱,揭示了减数分裂DSB形成基因在卵巢储备建立和功能维持中的重要作用,为POI患者的精准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解毒活血汤调控YAP/ACSL4通路抑制铁死亡治疗急性肾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解毒活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是国医大师张琪教授根据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热毒瘀滞病机从古方中筛选出应用临床数十年的有效方剂,该文拟从调控铁死亡(fOncology Care Modelerroptosis)角度阐释解毒活血汤对AKI的治疗作用及其潜在机制。将3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及解毒活血汤低、高剂量组Wnt-C59试剂,每组8只。由于临床AKI的治疗普遍以支持或替代疗法为主,尚无特效药,故该实验未设置阳性药物组。解毒活血汤低剂量组对应0.5倍的临床等效剂量,高剂量组则对应临床等效剂量,予以每日晨间灌胃,连续干预7 d;正常组及模型组小鼠分别灌以相应体积的纯水。给药第5天时,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按20 mg·kg~(-1)的剂量腹腔注射顺铂溶液进行造模,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注射。造模72 h后取材,留取小鼠血清及肾脏组织,检测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水平以评价小鼠肾脏功能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检测血清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 1,KIM-1)的表达水平;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肾组织病理学改变;过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Schiff, PAS)染色法观察肾脏糖原沉积变化;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肾组织铁沉积水平;生化比色法检测肾组织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肾组织中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yl-Co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 4, ACSL4)、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3(lysophosphatidylcholine acyltransferase 3, LPCAT3)及Hippo通路关键分子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 YAP)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YAP在肾组织中的定位与相对表达;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ACSL4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 GPX4)mRNA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顺铂诱导的AKI小鼠血清中Scr、BUNEtoposide小鼠、KIM-1水平显著升高;肾组织病理显示,模型组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显著萎缩坏死脱落,肾小管刷状缘消失,管内大量蛋白管型填充,小管空泡样变性,肾间质增宽且可见水肿,肾脏结构严重损伤,肾小管损伤评分显著升高;肾组织部分区域有明显的铁沉积;肾组织GSH含量、SOD及CAT活力显著降低;同时,肾组织中铁死亡标志分子ASCL4、LPCAT3显著升高,GPX4显著降低,YAP显著上调。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解毒活血汤可有效保护肾脏功能,降低Scr、BUN、KIM-1水平,减轻肾脏病理损伤及糖原沉积和铁沉积;提升肾组织中GSH含量、SOD及CAT活力。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解毒活血汤组ACSL4、LPCAT3及YAP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而GPX4水平显著升高。综上,解毒活血汤可以通过调控YAP/ACSL4信号通路抑制铁死亡,对顺铂诱导的AKI发挥保护作用。
下调硫酸乙酰肝素酶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目的 探讨硫酸乙酰肝素酶(heparinase, HPSE)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选取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R组,I/R+shRNA-NC组和I/R+Heparanase-shRNA组,每组15只。对照组开胸后仅穿线但不结扎,其他各组大鼠均采用冠脉左前降支结扎手术制备MI/R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S63845使用方法实验(WB)检测各组大鼠心脏功能及心肌损伤标记物;采用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病理情况;采用WB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sae-3、Bax、Bcl-2)和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mt)标志蛋白(LonP1、HSP70)的表达情况;采用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水平。结果 HE染色发现,对照组大鼠心肌组织、肌外膜、心肌纤维均完整且正常;I/R组大鼠和I/R+shRNA-NC组大鼠心肌纤维弯曲,肌红蛋白溶解,同时心肌肌细胞核固缩、溶解,肌束膜破裂;I/R+Heparanase-shRNA组大鼠心肌外膜较为完整、心肌纤维弯曲显著改善。相比对照组,I/R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 TnI)、Mb、Caspase-3蛋白、Bax蛋白、MDA、IL-6、TNF-α、HSP70水平显著升高,HR、LVEF、LVWT、Bcl-2蛋白、SOD、LonP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I/R+shRNA-NC组比较,I/R+HepaPreoperative medical optimizationranase-shRNA组CK-Mb、cTnI、Mb、Caspase-3蛋白、Bax蛋白、MDA、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而HR、LVEF、LVWT、Bcl-2蛋白、SOD、HSP70和LonP1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调HPSE可能通过抑制UPRmt信号通路减轻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selleckchem GSK1349572细胞凋亡,从而缓解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铁死亡抑制基因MT-1G对腹主动脉瘤发生和破裂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慢性主动脉疾病。衰老、吸烟、高血压等AAA相关危险因素可能介导血管组织中铁死亡、自噬和炎症通路的激活,进而调控AAA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旨在通过利用临床数据库筛选参与调控AAA的铁死亡相关基因,并阐明铁死亡相关基因在AAA发生和破裂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基因表达综合(Genes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获取GSE57691数据集的人正常腹主动脉及人AAA基因数据、GSE98278数据集的人稳定未破裂AAA及Sulfonamide antibiotic人破裂AAA基因数据,利用铁死亡数据库获取铁死亡相关基因数据。采用R软件对基因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筛选出参与AAA发生及破裂的关键铁死亡基因。以雄性C57BMS-907351BL/6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猪胰腺弹性蛋白酶(porcine pancreatic elastase,PPE)灌注法建立AAA模型(PPE组),采用real-time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PE组和对照(PBS组)目的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通过腺相关病毒-9构建过表达MT-1G基因的AAA小鼠模型(OE-MT-1G组),以空载腺相关病毒-9的AAA小鼠为对照(OE-Ctrl组)。离体测量2组小鼠腹主动脉的最大外直径。采用real-time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MT-1G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采用苏木精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EVG(Elastin Van Gieson)染色及Masson染色分别观察2组主动脉的大体形态、弹性纤维降解情况及病理性胶原蛋白含量。采用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试剂盒检测腹主动脉中MDA的表达水平。结果:基于GSE57691数据集共筛选出225个下调基因及19个上调基因,基于GSE98278数据集共筛选出421个下调基因及659个上调基因,基于铁死亡数据库共下载238个铁死亡抑制基因与264个铁死亡诱导基因,三者取交集得出铁死亡抑制基因MT-1G为唯一与AAA的发生及破裂均显著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提取GSE57671和GSE98278数据集中MT-1G表达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AAA组相比,MT-1G在正常组显著高表达(P<0.001);与稳定未破裂AAA组相比,MT-1G在破裂AAA组显著低表达(P<0.001)。与PBS组小鼠相比,PPE组小鼠的肾下腹主动脉扩张,小鼠的腹主动脉组织中MT-1G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均低于PBMN 673细胞培养BS组(均P<0.05)。与OE-Ctrl组相比,OE-MT-1G组小鼠腹主动脉最大外直径较低(P<0.05),小鼠主动脉中MT-1G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OE-Ctrl组(P<0.01和P<0.001)。EVG及Masson染色结果表明OE-MT-1G组小鼠主动脉组织弹性纤维降解率及病理性胶原沉积均低于OE-Ctrl组(均P<0.05)。MDA水平检测结果表明OE-MT-1G组小鼠主动脉组织中MDA水平明显低于OE-Ctrl组(P<0.01)。结论:铁死亡抑制基因MT-1G通过调控AAA中铁死亡抑制AAA的发生及破裂。
铁死亡基因在儿童川崎病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中药预测研究
目的:从铁死亡角度探讨儿童川崎病(KD)的发病机制,进而预测潜在治疗中药。方法:整合KD基因immune synapse芯片数据和铁死亡相关基因,使用R语言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DAVID数据库对DEGs进行富集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Cytoscape软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的拓扑分析以获得关键基因,并绘制ROC曲线以评估关键基因对KD的诊断价值。基于CIBERSORT反卷积算法进行免疫浸润分析。最后,通过SymMap数据库预测可靶向铁死亡治疗KD的潜在中药。结果:共发现35个儿童KD铁死亡相关DEGs,其中关键致病基因9个。活化的CD4+记忆性T细胞、γδT细胞、单核细胞、M0型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为KD患儿外周血高度活化的寻找更多免疫细胞。经SymMap数据库预测,连翘和广枣是通过抑制铁死亡治疗KD最具潜力的中药。结论:KD引起的异常基因表达可通过促进铁离子的胞内转运和脂质积累、抑制GSH/GPX4信号轴等途径诱发细胞铁死亡,而铁死亡又介导了KD血Nirogacestat体内实验剂量管内皮损伤、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免疫浸润等关键病理过程。IL1B、TLR4、MAPK14、LCN2和ALOX5的异常高表达可作为儿童KD的新型诊断标志物。连翘和广枣对于KD的治疗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橄榄类黄酮组分评价
目NSC125066说明书的:探究Multibiomarker approach橄榄类黄酮的潜在功效及其在不同种质资源中的差异。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挖掘橄榄功效类黄酮组分,并结合代谢组学进行橄榄种质资源类黄酮含量评价。结果:从橄榄中鉴定获得44种类黄酮组分,基于TCMSP数据库、类药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筛选获得18种潜在的功效类黄酮及对应的180个作用靶点,其中木犀草素、槲皮素、儿茶素和表儿Fer-1半抑制浓度茶素是潜在影响橄榄药理活性的关键化学物质。基于类黄酮成分与靶点连通度筛选的35个关键作用靶点共富集到348个基因本体通路和136条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广泛涉及抗癌、抗病毒、抗菌消炎、调节血糖和保护肝脏等药理活性。通过分子对接及可视化分析表明,所筛选的橄榄功效类黄酮能与关键作用靶点稳定结合。此外,利用代谢组学发掘了功效类黄酮含量较高的13份重要橄榄种质资源。结论: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可为橄榄药用价值开发提供依据,橄榄类黄酮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发挥多样化的药理作用。
铜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的肾透明细胞癌预后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背景:作为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肾细胞癌(RCC)在全球每年约有43万名新发患者,占所有癌症病Crizotinib说明书例的2%-3%,其中RCC患者总数的80%-90%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 RCC),因此cc RCC是RCC的主要组织学亚型。cc RCC患者预后较差,严重影响生命健康。近年来,一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特别是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使得一些肾癌患者在治疗中受益。然而,免疫疗法的总有效率不足40%,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从免疫疗法中获益。因此,通过探索肾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过程,寻找判断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识别对肿瘤治疗敏感的药物,可以有效预测肾癌患者的生存和预后。随着一种新的细胞CH-223191试剂死亡过程——铜死亡的发现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铜死亡是一种新的不同于已知的调节性细胞死亡(RCD)方式,是一种依赖于铜的、可受调控的新型死亡方式,并且与线粒体呼吸紧密相关。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整合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cc RCC样本的基因表达数据集,我们发现cc RCC样本与正常肾脏样品中铜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显著差异。结合现有研究,我们推测铜死亡过程可能在cc RC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并尝试构建一个铜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模型来预测铜死亡过程在肾透明细胞癌中预后和探索免疫微环境的变化。目的:综合挖掘TCGA数据库中肾透明细胞癌基因表达谱及对应的临床数据集,分析铜死亡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情hepatoma-derived growth factor况,同时利用ICGC数据库作为外部验证,构建以铜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的肾透明细胞癌预后模型,在肾透明细胞癌的预后判断,免疫细胞浸润,和药物治疗上提供新的视角。资料与方法:通过下载TCGA和ICGC数据库中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基因表达数据及对应的临床数据,利用R x64 4.1.3进行数据分析,探索铜死亡相关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和正常样本中的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对铜死亡关键调节因子FDX1在cc RCC细胞系与正常肾小管细胞系中进行了差异表达的实验验证。明确铜死亡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差异表达后,通过共表达分析确定铜死亡相关Lnc RNA。通过对铜死亡相关Lnc RNA的单因素Cox分析、Lasso回归分析和多因素Cox分析,最终确定以8个铜死亡相关Lnc RNA作为预后模型变量。在该模型下进行主成分分析、K-M生存分析、C-index分析、ROC分析,列线图和肿瘤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等。结果:已知的19个铜死亡相关基因中,有16个基因在cc RCC样本和正常样本中在表达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铜死亡关键调节因子FDX1在cc RCC癌细胞系中较低表达,正常细胞系中较高表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铜死亡相关Lnc RNA预后模型的风险得分,能够作为独立预后因子预测cc RCC患者的生存时间,且高、低风险样本中,TIDE评分,免疫细胞浸润类型,免疫检查点基因表达情况等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铜死亡基因及关键调节因子FDX1的差异表达提示铜死亡可能在cc RCC的发生发展中存在一定的作用,建立起了铜死亡和cc RCC之间的联系,对以铜死亡为基础建立预后模型奠定了理论依据。基于铜死亡基因相关的Lnc RNA预后模型能够较好的预测cc RCC患者的生存预后,免疫治疗效果,同时能够作为一个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展示出了高、低风险样本中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检查点基因表达的差异。
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分析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51例AMI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采用阿司selleckchem Tezacaftor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炎症反应指标、生活质量变化,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LVESD、LVEDD及血清IL-6、CRP、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association studies in genetics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AMI,有助于改此网站善患者心功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临床安全性良好。
棉花陆海渐渗系BC_4F_(3:5)群体棉籽营养品质及大小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棉籽中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是饲用蛋白和油料的重要来源。本研究以陆地棉“中棉所45”NSC 125973核磁为轮回亲本,海岛棉“Hai1”为供体亲本构建的BC_4F_(3:5)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群体多年多点5个环境中的棉籽蛋白质含量、油分等相关营养品质含量及籽粒大小等相关性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棉花陆海渐渗系BC_4F_(3:5)棉籽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性状之间及其与籽粒大小性状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BC_4F_(3:5)群体中棉籽主要营养成分及籽粒大小相关性状均呈正态分布,棉籽油分和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基本接近轮回亲本“中棉所45”,群体内遗传变异较为丰富。棉籽棕榈酸含量与Z-VAD-FMK研究购买油分呈正相关,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与油分呈负相关,油分与蛋白质间呈显著负相关,5个环境下棉籽油分含量与籽粒宽度呈正相关,棉籽蛋白质含量与籽粒宽度呈负相关;基因型、环境以及两者互作对棉籽油分和蛋白质含量以及粒宽和粒长均有极显著影响;基因型对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有极显Medication use著影响,环境对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有极显著影响,但二者对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互作效应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棉花种子品质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借鉴,并为棉籽油分、蛋白质等营养品质及大小相关QTL的挖掘及分子育种等储备了大量的基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