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鼠李糖异构酶转化D-阿洛酮糖产D-阿洛糖的研究

D-阿洛糖是稀有糖的一种,虽然与蔗糖相比D-阿洛糖的甜度为80%,但其热量极低且systems genetics无毒,具有许多有益的生理功能,包括抗肿瘤、抗癌、抗炎、抗骨质疏松、抗高血压、低温保护、神经保护和免疫抑制等功能,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农药、临床治疗和医疗保健品中。目前合成稀有糖的方法包括化学合成法和生物合成法,通过微生物酶法制备D-阿洛糖具有合成简单、选择性高且副产物低等特点。L-鼠李糖异构酶最先用于L-鼠李糖和L-鼠李酮糖之间的酮糖异构化反应,具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是最早发现可以异构化D-阿洛酮糖生成D-阿洛糖的酶,其转化率高于其他酶,本论文针对L-鼠李糖异构酶催化D-阿洛酮糖生成D-阿洛糖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1)本论文通过筛选不同来源的L-鼠李糖异构酶,分别在大肠杆菌BL21(DE3)和BL21 star(DE3)感受态细胞中构建重组质粒,筛选出最优的表达宿主BL21 star(DE3)。以D-阿洛酮糖作为反应底物,分别测定30℃、55℃和70℃下不同来源的L-鼠李糖异构酶异构化D-阿洛酮糖生产D-阿洛糖的转化率,发现枯草芽孢杆菌的L-鼠李糖异构酶对底物的催化效率更高,然后根据大肠杆菌的偏好性进行密码子优化,在70℃下经过基因优化后的L-鼠李糖异构酶催化D-阿洛酮糖产D-阿洛糖的转化率可以达到27.13%,并研究了L-鼠李糖异构酶的各种酶学性质,测得枯草芽孢杆菌来源的L-鼠李糖异构酶的最适温度是70℃,最适p H是9.0,根据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算得米氏常数K_m值为3.45 mol/L。(2)以枯草芽孢杆菌来源的L-鼠李糖异构酶作为研究对象,对酶的二级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将蛋白质结构与配体D-阿洛酮糖和D-阿洛糖进Y-27632采购行分子对接,采用丙氨酸扫描、饱和突变和合理设计等方法分析蛋白质和配体的相互作用,构建了两个突变体库,对突变体产D-阿洛糖的产率进行分析,发现在55℃下,突变体W184H对D-阿洛糖的转化率MLN4924临床试验提高了10.37%、D325S提高了15.3%,D325M提高了55.73%。通过SWISS-MODEL三维建模分析发现金属离子Mn~(2+)可能对突变体D325S和D325M催化D-阿洛酮糖生成D-阿洛糖的影响不大,同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突变体W184H,D325M和D325S在与底物D-阿洛酮糖的结合时的RMSD值、RMSF值和分子结合自由能,并与原始酶相比较,分析结果均表明突变体的蛋白质构象更加稳定,更有利于催化D-阿洛酮糖向D-阿洛糖转化,为D-阿洛糖的生产奠定了基础。(3)通过对突变体W184H,D325M和D325S蛋白酶的理化性质的研究,发现突变酶的最适反应温度降低到60℃,最适p H仍保持在9.0,同时酶的稳定性较原始酶更好。为了更好地提高酶的活性,将L-鼠李糖异构酶进行双点突变,成功构建了双突变体K227E-W184H、K227E-D325S和K227E-D325M,研究了双突变体制备D-阿洛糖的方法。本论文首次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枯草芽孢杆菌来源的L-鼠李糖异构酶的蛋白质结构进行同源建模、分子对接等分析,初步分析L-鼠李糖异构酶的催化活性位点,根据其结构特点进行关键氨基酸突变,得到转化率提高的突变体,对分析其催化机理具有指导作用,对进一步将L-鼠李糖异构酶应用于D-阿洛糖制备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氟硼二吡咯次氯酸荧光探针合成及生物应用的研究

次氯酸(HOCl)作为活性氧(ROS)的代表物之一,在生物体内常作为氧化还原调节剂,也更多是免疫系统中的核心杀菌物质。HOCl是由生物体内髓过氧化物酶(MPO)催化H_2O_2与Cl~-反应生成的。然而,过量的HOCl可能会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因此,开发用于检测HOCl的荧光探针具有重要的生物和医学Ceralasertib体外意义。BODIPY类化合物具有优异的光物理化学性能,包括高荧光量子产率、高稳定性等,其在荧光分子探针以及生物标记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以BODIPY为荧光团,以2-肼基苯并噻唑作为识别基团,设计并合成一种新型荧光探针BOD,由于C=N异构化的存在,探针BOD不显示出荧光。探针在PBS缓冲溶液中可特异性识别HOCl,荧光显著增强。该探针在40 s内能够达到平衡。此外,探针BOD对ClO~-具有高度选择性、强抗干扰能力以及良好的线性关系(LOD=0.22μM)。探针BOD表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并且能够检测细胞内的外源性次氯酸。以BODIPY为荧光团,以2-肼吡啶作为识别基团,设计并合成荧光探针BOE。探针在与次氯酸特异性反应后,C=N双键被氧化成羧基,释放出荧光。该探针在反应前后颜色由浅紫色变为浅黄色。反应在2 s内即可达到平衡,对ClO~-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LOD=66 n M)。此外,在众多活性氧、活性氮以及金属离子的存在下,探针对ClO~-也具有特异性响应。细胞毒性和荧光成像实验表明,探针BOE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并且能够检测He La细胞的外源性次氯酸。以BODIPY为荧光团,以两个肟作为识别基团,设计并合成荧光探针BODIPY-OXIME。由于C=N异构化的存在,探针几乎没有荧光。然而探针与次氯酸反应后生成了醛基,进而释放出荧光。该探针Autoimmune vasculopathy在反应后颜色由浅红紫色变为浅黄色,响应时间快(4 s),同时对ClO~-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LOD=0.42μM)。此外,在存在众多活性氧、活性氮以及金属离子的干扰下,探针只对ClO~-具有特异性响应,说明探针BODIPY-OXIME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并且该探针已成功检测出消毒液中次氯酸的浓度。

基于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实践研究

随着教育部2010年颁布《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以及《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提出,对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落实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需要先进行指向学科核心素点击此处养的教学设计,不少学者认为核心素养的落实可以实施单元教学,且实施单元教学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力手段之一。在此情境下,单元教学被逐渐重视起来,但从现阶段的研究来看,对于归纳推理的研究多处于理论阶段,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关于单元教学对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实践研究则更少。基于此,本研究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基于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单元教学实践研究,探讨单元教学对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影响作用,从而为中学一线教师在教学实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践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研究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单元教学以及归纳推理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并解释了单元教学和归纳推理相关概念的内涵、理论基础以及生物归纳推理能力。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展开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贵州省遵义市、毕节市、铜仁市等一线高中生物学教师以及遵义市某高级中学随机抽取的高一年级600名学生,其中教师方面主要从对归纳推理的认识、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方法与途径以及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困难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学生方面,主要从学生归纳推理的水平和运用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从遵义市某高级中学高一年级选取归纳推理能力水平相当的两个平行班作为实践对象,其中高一(3)班为实验班,进行一定课时的单元教学,高一(9)班为对照班,则采用常规教学。教学实践结束后,通过前、后测结果分析,探讨单元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影响作用。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有83.5%的教师对归纳推理的理解并不完善,且存在着一些误区,还有72.8%的教师对归selleck PD0325901纳推理结果的或然性认识不到位,26.2%的教师对不清楚归纳推理的过程。虽然多数教师认同归纳推理能力在生物学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从实际教学出发时仍存在一些问题,有22.3%的教师主动收集整理教学资源并运用在教学中的意识有待提高,16.5%的教师对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通过对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调查发现,高一年级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均值为3.242,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从各子能力的均值看,学生的各子能力从高到低依次是科学观察能力(3.509)、归纳概括能力(3.470)、信息关联能力(3.193)、形成猜想能力(3.099)与假设检验能力(2.939)。同时调查发现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及其子能力与性别没有显著关系,但和他们的态度有显著关系。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实践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P=0.037<0.05)、信息关联能力(P=0.002<0.05)、归纳概括能力(P=0.014<0.05)以及假设检验能力(P=0.041<0.05)存在显著差异,而形成猜想能力(P=0.053>0.05)两班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实验班和对照班归纳推理能力的整体水平看,实验班优于对照班且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0<0.01),可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采用单元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同时,通过分析实验班实践前、后的归纳推理能力发现,实验班学生在实践前后其信息关联能力(P=0.000<0.01)、归纳概括能力(P=0.001<0.01)及形成猜想能力(P=0.002<0.01)存在极显著差异,假设检验能力(P=0.015<0.05)存在显著差异,而科学观察能力(P=0.092>0.05)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实验班实践前、后的结果表明,单元教学对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具有显著效果。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进行单元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是有积极作用的。因此建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进一步理解归纳推理内涵的基础上,应有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意识,课前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做好单元教学准备,课中做好方法介绍,发挥案例引导作用,课后及时巩固练习,提升归纳推理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对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细胞外囊泡分离分析方法

细胞外囊泡通过参与细胞间通讯,在诸多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细胞外囊泡的分离分析对理解其生物学功能以及发展基于囊泡的疾病诊疗方法具有重要价值。细胞外囊泡的高效分离以及高灵敏可靠检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识别配体。核酸适配体是一类高效、特异结合其靶标分子的单链寡核苷酸。核酸适配体的易修饰和可程序化设计等特征,使其成为细胞外囊泡分离和分析的理想识别配体。为提高细胞外囊泡的分离效率,研究者们提出多种策selleck CP-456773略用于提升核酸适配体的亲和力,以及界面与细胞外囊泡的接触几率。此VP-16化学结构外,culinary medicine分离不同亚型的细胞外囊泡有助于理解细胞外囊泡的生物学意义。在细胞外囊泡分析方面,根据核酸适配体与细胞外囊泡识别信号的转导方式不同,分为电化学、可视化、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荧光法等方法。本文综述了核酸适配体的筛选以及其在细胞外囊泡分离和分析中的最新进展、挑战及未来方向。

衣壳蛋白参与调控马铃薯Y病毒在珊西烟上症状的关键氨基酸鉴定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可侵染马铃薯和烟草等多种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衣壳蛋白(coat protein, CP)与辅助成分-蛋白酶(helper component proteinase, HC-Pro)互作调控PVY的蚜虫传播,但是否参与PVY在珊西烟上叶脉坏死症状的形成还不清楚。本研究分析了前期获得的84个PVY CP突变体在珊西烟上的症状,发现突变体PVY-71和PVY-82不能引起叶脉坏死症状。将CP中保守氨基酸天冬氨酸(D6)和甘氨酸(G9)的密码子分别突变为天冬酰胺(N)和精氨酸(R)的密码子,对应突变体分别命名为pCamPVY-CP~(D6N)和pCamPVY-CP~(G9R),接Cell culture media种珊西烟10 d后,两个突变体均能系统侵染珊西烟,CP积累水平与野生型PVY~N605相似,但均不引起叶脉坏死症状。萤火素酶互补试验结果发现,与野生型CP相比,CP突变体与HC-Pro的互作强度减弱。本研究首次为CP参与调控PVY引起的叶脉GW-572016 IC50坏死症状提供了遗传学证据,其D6和G9为关键氨基酸。研究结果对明确CP在PVCH-223191体内Y侵染过程中的作用,解析PVY坏死症状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对山定子幼苗低氮胁迫的缓解作用

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0、1、5、10、获悉更多20μmol·L~(-1))对低氮胁迫下山定子幼苗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及根系活性氧代谢和氮同化的影响,以期探索应用GR24缓解山定子幼苗低氮胁迫的适宜方法。结果表明:低氮胁迫下山定子幼苗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降低,根冠比升高;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升高,光合活性降低;根系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显著,但过氧化物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活性氧含量显著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根系中硝酸根离子含量降低,铵根离子含量升高,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均降低。与不喷施GR24相比,低氮胁迫和正常供氮条件下叶面喷施10和20μmol·L~(-1) GR24处理都不同程度增加了山定子幼苗生物量和根冠比,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增强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等光合参数,改善了PSlong-term immunogenicity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单位面积电子传递量子产额等荧光特性,增加了根系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强了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低氮胁迫下叶面喷施10和20μmol·L~(-1) GR24处理还显著降低了根系活性氧和铵根离子含量,提高了根系抗氧化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等氮代谢关键selleck酶活性,增加了硝酸根离子含量。其中以10μmol·L~(-1) GR24处理对低氮胁迫下山定子幼苗的作用效果最好,在低氮土壤的果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应用倾向性评分方法探索帕金森病抑郁与基因组学的关系

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症状包括运动迟缓、震颤、僵直和姿势不稳。除了运动症状外,抑郁症状等精神病性表现在PD患者中也很常见。目前不同文献报道PD抑郁症状的患病率为7%-76%,仅有20-25%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抑郁症状已成为影响PD患者和其护理者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然而,PD抑郁症状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PD抑郁症状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多个帕金森病致病相关基因(如SNCA Rep1基因、GBA基因、LRRK2019S基因)以及抑郁症致病相关基因(如5-HTTLPR基因)与PD抑郁症状有关。其中大部分研究为观察性研究,缺乏严格临床样本对照。本文采用倾向性评分方法(Propensity score method,PSM)对211名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对照分组IACS-010759分子式,以6个抑郁症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1个去甲肾上腺素代谢途径相关基因SNP、7个GABA能系统相关基因SNP及6个铜死亡途径相关基因SNP为候选基因,探索上述基因对PD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收集了 21 1名北京医院PD患者的基本资料,按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3分的标准分为PD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并按照近邻原则进行1:1匹配。匹配时考虑性别、年龄、病程、药物服用剂量、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Ⅲ(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Ⅲ)以及Hoehn-Yahr分期量表评分等因素,最终纳入18对样本。利用Agena MassARRAY平台对样本的血浆进行6个抑郁症相关基因、7个GABA能系统相关基因SNP、1个去甲肾上腺素代谢途径相关基因SNP及6个铜死亡相关基因SNP基因测序,并比较两组间基因多态性的差异。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在最终纳入的18对样本中,4例患者血样缺失,剔除相匹配的4名患者,最终14对样本通过Agena MassARRAY平台测序对上述20个SNP位点测序。PD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比较(1)抑郁相关基因SNPrs1432639、rs4143229、rs1554505、rs1 1643192、rs10149470、rs62099069 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MK-4827.05)。(2)GABA能系统相关基因 SNPrs211034、rs3219151、rs7725726、rs1992647、rs2256882、rs10036156、rs13303344 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去甲肾上腺素代谢途径相关基因SNPrs2242446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铜死亡相关基因SNP rs2233914、rs10488764、rs9535828、rs10981694、rs9535826、rs1061472 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抑郁症状发生的遗传学基础与普通抑郁症不完全相同,相关基因多态性改变不一致。GABA能系统、去甲肾上腺素代谢途径及铜死亡相关基因能否成为PD抑郁症状药Sulfonamide antibiotic物治疗的新靶点和药物疗效反应选择的基础,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构建刺激响应型循环放大体系实现miRNAs原位成像和上转换光动力治疗

肿瘤部位的灵敏成像和精准治疗是实现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关键因素,可以有效提高肿瘤治疗的成功率,减小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延长患者的生存期。Micro RNAs(mi RNAs)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多种细胞生理活动过程中的基因表selleckchem GSK1120212达,与多种癌症密Photocatalytic water disinfection切相关,已被证实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肿瘤标志物,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然而,mi RNAs体积小、具有一定的同源性、相似性高、丰度低,这为其癌细胞内mi RNAs的准确检测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为了提高细胞内mi RNAs的检测灵敏度,近年来发展了一些无酶放大策略,如杂交链式反应、链取代反应、催化发夹组装(catalytic hairpin assay,CHA)等。尽管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反应快速、不需要复杂仪器等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如非特异性激活、在细胞内稳定性差等。由于正常细胞内和血浆中含有一定量的mi RNAs,因此,放大反应有可能在到达肿瘤部位前激活,造成一定的背景干扰。因此,开发特异性激活的mi RNAs刺激响应型循环放大体系,实现肿瘤细胞内mi RNAs的成像和动态检测以及mi RNAs介导的治疗策略,对于肿瘤早期诊断及诊疗的一体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上转换纳米材料(UCNPs)作MLN4924临床试验为荧光染料的递送载体,设计内源性谷胱甘肽(GSH)刺激响应的催化发夹,在癌细胞内发生响应型催化发夹组装放大反应,实现癌细胞内mi RNAs的高灵敏、高特异性原位成像和动态检测,成功实现了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区分。此外,进一步在上转换纳米材料表面引入光敏分子,在癌细胞内完成谷胱甘肽和mi RNAs介导的光动力治疗过程,产生活性氧,靶向杀伤癌细胞,实现对恶性肿瘤的精准治疗。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内源性激活的CHA策略实现癌细胞内mi RNAs原位成像和动态检测。本工作构建了一种癌细胞内过表达的内源性物质特异性激活的信号放大策略,实现细胞内mi RNAs的双色荧光共定位原位成像。首先在上转换纳米材料(UCNPs)表面修饰含有Cy5-BHQ2的捕获发夹,然后设计一种谷胱甘肽特异性激活的催化发夹(含有Cy3-BHQ1)。通过细胞摄入和转染作用,进入癌细胞内。在癌细胞内过表达的谷胱甘肽的作用下,预保护的催化发夹发生二硫键的断裂,释放具有暴露toehold端的催化发夹,与上转换纳米材料表面的捕获发夹,在mi RNAs参与下,发生CHA反应,实现信号放大。最终形成的荧光探针表面的Cy3和Cy5,可以实现双色荧光共定位。由于癌细胞中GSH的浓度远高于正常细胞和细胞外环境中的浓度,因此,设计的纳米荧光探针可以有效避免在正常细胞和细胞外环境的非特异性激活,可以提高癌细胞内mi RNAs成像的精确度,有效增强对肿瘤部位的检出率,避免周围正常组织的干扰,为肿瘤的精准诊断提供有效策略。2、基于内源性激活的CHA策略实现癌细胞内mi RNAs引导的精准光动力治疗。本工作开发了一种细胞内GSH调节、mi RNAs引导的精准光动力治疗平台。治疗平台由含有亚甲基蓝(MB)的捕获探针和含有双硫键位点的催化探针在组成。首先在上转换纳米材料表面修饰含有MB-BHQ2的捕获发夹,由于上转换纳米探针与MB和BHQ2间发生二元发光共振能量转移过程,MB的光敏活性被抑制。然后同样设计一种谷胱甘肽特异性激活的催化发夹。通过细胞摄入和转染作用,进入癌细胞内。在癌细胞内过表达的GSH的作用下,预保护的催化发夹发生二硫键的断裂,产生暴露出toehold端的催化发夹。其与上转换纳米材料表面的捕获发夹,在mi RNAs参与下,发生CHA反应,并打破二元发光共振能量转移过程,在近红外光的刺激下,实现上转换光动力治疗。该策略可以实现对癌细胞和恶性肿瘤组织的精确光动力治疗,有效避免探针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将为恶性肿瘤精准治疗提供有效策略。

携带bla_(IMP)基因的细菌耐药移动元件遗传特性研究

研究目的: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是一类广谱酶,能够水解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特别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编码不同IMP酶亚型的blaIMP基因在临床菌株中广泛流行。移动元件作为blaIMP快速传播的载体,其结构复杂,类型多样,但对其全面的研究较少。由本研究旨在为IMP酶和携带blaIMP的移动元件的研究提供深入的生物信息学和流行病学见解。研究方法:本研究对全国范围收集的临床分离株中的blaIMP基因进行初步的筛查。通过克隆和药物敏感性实验验证本研究新发现的三种IMP亚型的耐药表型,蛋白结构预测探究IMP点突变与耐药性改变的关联;进一步以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获得的菌株全基因组序列为基础,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总结了 IMP亚型的进化及分群方案并统计各类亚型的地理分布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blaIMP基因及携带blaIMP的移动元件;通过精细注释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确定携带blaIMP的移动元件的遗传学特征。研究结果:1.对19株产IMP酶的临床菌株进行三代测序,检测到3个新的IMP亚型,命名为IMP-89、IMP-91、IMP-96。三种酶对于几乎所有检测的药物具有水解能力,其中IMP-96由于获得了关键的Ser262Gly点突变,其对美罗培南的水解能力增强。2.所有91个可收集到的IMP亚型可划分为7个分组(G1至G7),IMP-89、IMP-91和IMP-96分别属于G1、G5和G4。对各个亚型首次报道的国家进行genetic marker统计,新亚型在日本和中国的检出率最高。3.经三代测序的19株菌中共发现20个不同结构的AGEs。对这20个AGEs和12个来自GenBank的参考AGEs进行详细基因结构解析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这32个AGE共分为 14 个家族:(1)IncpNY8709-IMP型质粒 pNY8709-IMP;(2)IncpNY4625-IMP型型质粒 pNY4625-IMP 和 pNY4622-IMP;(3)IncpJBCL41 型质粒 pJBCL41、pNY5709-IMP、和 pNY1 1382-IMP;(4)IncpSH5-1 型质粒 pSH5-1 和 pNY7610-IMP;(5)Incp60512-IMP型质粒 p60512-IMP 和 pNY8688-IMP;(6)IncP_pCCBH28525_KPC 型质粒pCCBH28525_KPC 和 pNY5085-IMP;(7)IncW 型质粒DS-3201 IC50 R388、pPROV002-IMP 和pPROV003-1;(8)IncN1 型质粒 R46、pNY0401-IMP和pNY2385-AZD1152-HQPA MWIMP;(9)ICE Tn6879、Tn6880和Tn6881;(10)ICE Tn6417及其相关元件Tn7450和T6417RENY3045-2;(11)IME Tn6722 和 Tn66723;(12)IME Tn6591 和 Tn7449;(13)单元转座子Tn1403和Tn7447;(14)单元转座子Tn6346和Tn7448。这32个AGEs携带包括blaIMP在内的至少64种ARGs,可介导16种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的耐药。研究讨论:1.本研究发现了三种新的IMP亚型,并证实Ser262Gly点突变在增强特定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性上发挥关键作用。推测这种突变是抗生素选择压力造成的。2.提出了现有所有IMP亚型的分群方案。特定国家如日本和中国频繁报道IMP新亚型的发现,需要引起重视。3.本研究首次报道产IMP酶的粪产碱菌和水生丛毛单胞菌,临床上应避免这些菌种的广泛传播。4.携带blaIMP基因的移动元件复杂多样,整合子除携带该基因外其基因盒中多样的耐药基因容易造成菌种的多药耐药。其中多个碳青霉烯基因共存的移动元件有广泛流行的趋势。

团体无线生物反馈仪联合穴位贴敷在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Baf-A1团体无线生物反馈仪联合穴位贴敷在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于焦作市中医院就诊的96例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随机生成的数字将入选患者DS-3201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常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对照组接受团体无线生物反馈仪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穴位贴敷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抑郁程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及多导睡眠图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HAMD、PSQ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快速眼动期次数减少、快速眼动期睡眠时间缩短,且观察组快速眼动期次数少于对照组,快速眼动期睡眠时间短于对照组(Liquid biomarkerP<0.05)。结论 应用团体无线生物反馈仪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可提高疗效,减轻抑郁程度,改善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