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β-雌二醇(E2)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内分泌激素,在生理浓度下(0.2~1.0 nmol/L)BLZ945说明书对生殖系统、乳腺等靶器官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很多研究表明,高剂量(μmol/L~mmol/L)的E2能够诱导肿瘤组织消退和细胞凋亡,其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工作聚焦于高剂量(μmol/L)的E2致死效应,首先分析了μmol/L水平的E2对HeLa细胞表型的影响,发现在1~10μmol/L下E2以浓度依赖的形式抑制HeLa细胞增殖,并诱导HeLa细胞发生死亡,其中,用5μmol/L E2处理2天后可使约74%的HeLa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并引起约50%的HeLa细胞死亡。在此基础上,为了探究高剂量E2诱导细胞死亡的内在调控过程,将基于固相萃取(SPE)的固定化钛离子亲和色谱技术(Ti~(4+)-IMAC)与基于数据非依赖采集模式(DIA)的蛋白质组定量技术结合,SMRT PacBio用于筛选HeLa细胞内参与高剂量(μmol/L)E2致死效应调控过程的磷酸化位点。最终,在5μmol/L E2和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的HeLa细胞中共鉴定到超过10 000个磷酸化位点;t检验分析发现,在E2处理后,有924个磷酸化位点(对应599个蛋白质)的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显著性水平(p)<0.01,|log此网站_2(倍数变化)|≥1),推测其可能参与调控E2致死效应过程。此外,有453个磷酸化位点(对应325个蛋白质)仅单独发生在E2或DMSO处理后的HeLa细胞样品中,表明这些磷酸化位点在E2处理后发生了磷酸化或去磷酸化,也可能参与E2致死效应的调控过程。分别对以上两种方式筛选的E2调控的磷酸化蛋白质进行富集分析,发现这些磷酸化蛋白质主要参与细胞分裂、核糖体/核质转运、信使核糖核酸(mRNA)加工/剪接及转录等过程,表明高剂量的E2可能通过调控核糖体及mRNA加工等过程影响蛋白质转录,进而诱导细胞发生死亡。此外,我们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家族蛋白(包括MAPK1、MAPK4和MAPK14)上多个磷酸化位点的修饰水平在高剂量E2处理后发生了明显变化,表明EGFR和MAPK信号通路可能在雌激素诱导的细胞死亡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本实验得到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定量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高剂量E2的内在调控过程,为后续解析高剂量E2的作用机制及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血清学标志物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血清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RP/ALB)、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71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寻找更多生SAP将其分为SAP组(n=31)与非SAP组(n=40),另选取同期于罗定市人民医院行常规体检的3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SAP组、非SAP组、对照组的血清PLR、CRP/ALB、NLR水平。将SAP组患者按随访3年期间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n=22)与死亡组(n=9),比较两组血清PLR、CRP/ALB、NLR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AP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LRimmune suppression、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SB-431542.htmlCRP/ALB、NLR水平单独和联合预测SAP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SAP组血清PLR、CRP/ALB、NLR水平均高于非SAP组与对照组,死亡组血清PLR、CRP/ALB、NLR水平均高于存活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LR、CRP/ALB、NLR水平升高均是SA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LR、CRP/ALB、NLR水平联合预测SAP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0.934)大于三项指标单独预测(分别为0.838、0.823、0.768)。结论 血清PLR、CRP/ALB、NLR水平升高是SAP患者长期预后不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三项指标联合预测SAP患者长期预后的临床价值较高。
芍药苷对雌激素诱导胆汁淤积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与意义:本研究以雌激素诱导的胆汁淤积大鼠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芍药苷治疗雌激素致胆汁淤积的作用及机制,为芍药苷治疗雌激素诱导的胆汁淤积提供临床前参考及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雌激素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大鼠为载体,考察了芍药苷对雌激素致胆汁淤积大鼠的干预作用。首先通过常规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了芍药苷对雌激素致胆汁淤积大鼠的保护作用;随后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芍药苷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共同靶点富集的信号通路及LY2835219核磁核心基因,同时利用代谢组学筛选与芍药苷治疗雌激素致胆汁淤积密切相关的代谢生物标志物,并进一步分析其代谢通路;最后对网络药理学及非靶向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得出的潜在通路进行验证,以进一步阐明芍药苷治疗雌激素致胆汁淤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结果:本研究在17α-乙炔雌二醇诱导的胆汁淤积大鼠模型中研究了芍药苷的干预作用,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重及肝指数升高、血清TBA和ALP水平显著升高、胆汁排泄速率下降、严重的肝组织病理性损伤和胆汁酸转运蛋白的严重失衡。芍药苷各给药组能够不同程度的逆转雌激素造成的肝脏损伤;网络药理学预测到了芍药苷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111个共同靶点,PPI网络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芍药苷治疗妊娠期胆汁淤积症的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代谢通路等密切相关;血清与粪便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共筛选出27个生物标志物,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9条可能参与的代谢通路;最后将网络药理学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结果结合分子生Epigenetics抑制剂物学实验证明了芍药苷cardiac pathology可通过干预MAPK信号通路及相关铁死亡途径的表达来治疗雌激素诱导的胆汁淤积。结论:芍药苷抗雌激素致胆汁淤积主要与抑制MAPK途径激活有关,这至少是芍药苷发挥作用的部分原因。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芍药苷对雌激素致胆汁淤积的有效性,并阐明了更具体的机制,为芍药苷治疗雌激素致胆汁淤积的临床前应用和机理探索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证据。
维生素D3的摄入对大鼠乳腺增生状态的缓解及干预作用
目的 建造大鼠乳腺增生模型并使用维生素D3(VD3)进行干预,探讨VD3对乳腺增生的缓解及干预作用。方法 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增生组、VD3低、中、高剂量组5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建造乳腺增生模型,VD3各组分别同selleck合成时注射5、10、20μg/kg VD3共30天;实验结束后,测量大鼠乳头直径、高度及乳腺厚度;对乳腺组织进行HE染色,并检测各组乳腺组织中ERα、PR、VDR表达水平。结果 经VD3干预后,低、中、高剂量组乳腺厚度分别降低至1.76 mm、1.71 mmY-27632试剂、1.86 mm;乳头直径分别降低至1.26 mm、1.27 mm、1.32 mm;乳头高度分别降低至1.46 mm、1.37 mm、1.57 mm,均明显小于增生组的2.24 mm、1.90 mm、2.47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E染色显示经VD3干预后乳腺增生状Rapid-deployment bioprosthesis态明显缓解;Western blot显示VD3各组中ERα及PR的表达较增生组均有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䥺Symbol|@@0.01);VDR的表达在VD3各组内较对照组均有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VD3干预后,大鼠乳腺增生状态明显缓解,乳腺组织内ERα、PR表达下降,VDR表达增加。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灌浆初期低温对小麦颖果淀粉积累的影响
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随着全球变暖和大洋环流异常的持续,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其中对小麦影响较大的就是灌浆初期低温。低温冷害导致了世界主要小麦种植区的小麦产量大幅下降。淀粉是小麦籽粒中主要的贮藏物质,约占籽粒重量的70~80%,淀粉的积累量和理化性质关乎小麦的品质形成。高通量测序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分析植物对非生物逆境胁迫响应的研究,然而目前有关灌浆初期低温条件下小麦颖果发育过程中淀粉积累基因调控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三类高通量测序技术(RNA测序、miRNA测序、降解组测序)对灌浆初期低温条Taurine半抑制浓度件下小麦颖果淀粉积累相关的miRNA进行了研究,分析了 miRNA及其靶基因参与响应低温胁迫下淀粉积累的途径,在转录后水平上揭示出小麦颖果响应低温胁迫的调控机制,为小麦耐低温品种选育、抗逆基因发掘以及高效栽培提供新的理论支持。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灌浆初期低温对小麦颖果淀粉积累的影响在灌浆初期低温条件下,YM15直链淀粉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YN19直链淀粉含量也有下降趋势;YM15中支链淀粉含量显著上升,而YN19中则有下降趋势;YM15总淀粉含量有增加趋势,而YN19则呈下降趋势。两个品种小麦淀粉的膨胀势均显著增加。YM15低温处理组的大淀粉颗粒显著增多,但YN19低温处理组的小淀粉颗粒显著增多,但两个品TLC bioautography种小麦的胚乳充实度均降低。此外,低温处理使两个品种小麦的短链支链淀粉含量均有所增加,而中长链和长链含量则均有所下降。以上结果表明低温会影响小麦颖果中淀粉积累的过程。(2)灌浆初期低温下小麦颖果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对低温胁迫下的小麦籽粒进行转录组测序,在YM15中鉴定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6440个,其中2361个基因上调,4079个基因下调;在YN19中鉴定出DEGs共7842个,其中3820个基因上调,4022个基因下调。在YM15和YN19分别筛选出97个和117个与淀粉积累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有42个候选基因同时参与了 YM15和YN19两个品种小麦的淀粉积累相关过程。对这些候选基因进行筛选,在YM15和YN19中鉴定出GLGB、GLGB3、SSY3A、SSY22和SSG1B基因,分别编码SBEI、SBEI、SSSⅢ、SSSⅡ和GBSSI。通过对候选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发现YM15和YN19均富集在1,4-α-葡聚糖分支酶活性、淀粉和蔗糖代谢、糖酵解/糖代谢通路中。YM15中的候选基因的功能集中在葡萄糖结合、葡糖激酶活性、碳水化合物磷酸酶活性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等生物过程中;YN19中候选基因的功能富集在淀粉生物合成、淀粉酶活性、碳水化合物磷酸酶活性和葡聚糖分解代谢过程等生物过程中。(3)灌浆初期低温下小麦颖果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本研究采用高通量miRNA测序技术,分析了 YM15和YN19两个品种小麦的低温处理组和正常生长对照组4个sRNA文库,共获得321.56 M Raw Reads,片段长度在18-32 nt范围内呈正态分布,其中以24 nt的sRNA丰度最高。共鉴定出217个miRNA,其中有117个新miRNA和100个已知miRNA隶属于33个miRNA家族。本研究在YM15和YN19中分别鉴定出14个和27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YM15中共有10个上调,4个下调,YN19中共有19个上调,8个下调。在YM15和YN19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中分别筛选出6个(1D_128_254662315_254662335、5A_71_116585637_116585657、5D_546_110367926_110367946、tae-miR9657b-5p、tae-miR531、tae-miR9659-3p)、2 个(5D_546_110367926_110367946、tae-miR531)与淀粉积累相关的miRNA。(4)灌浆初期低温下小麦颖果miRNA-靶基因的降解组测序验证本研究以YM15和YN19为材料,构建降解组文库并进行深度测序,结合前期利用miRNA测序获得小麦响应低温胁迫的miRNA序列信息对降解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筛选出与淀粉积累相关的基因,在YM15和YN19中分别筛选出42个和29个候选基因。YM15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5个,下调表达的基因有27个;YN19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5个,下调表达的基因有14个。其中,有7对miRNA-靶基因参与了淀粉的积累。通过对候选基因的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发现,在两个品种小麦中均富集到的GO条目有:淀粉结合和多糖代谢过程。此外,在YM15中这些靶基因富集的条目还有糖原(淀粉)合酶活性、海藻糖和葡聚糖的合成代谢等;在YN19中这些靶基因富集的条目还有葡萄糖基转移酶和水解酶活性以及葡萄糖、多糖和淀粉的合成和代谢途径等。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YM15和YN19中响应低温胁迫miRNA的靶基因显著性富集在戊糖和葡萄糖醛酸转换、淀粉、蔗糖、半乳糖、果糖和甘露糖代谢以及糖酵解/糖代谢和磷酸戊糖途径等途径中。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灌浆初期低温下两个品种小麦颖果的基因和miRNA差异表达分析,共鉴定出7对可能参与小麦低温胁迫下的淀粉积累的miRNA-靶基因对,其中,在YM15中,鉴定出7对miRNA-靶基因对与淀粉积累密切相关,包括1D_128_254662315_254662335-HXK3、tae-miR确认细节531-SSY23、tae-miR531-INV2、tae-miR9657b-5p-GLGS2、tae-miR9659-3p-SSY3A、5A_71_116585637_116585657-SUS 和5D_546_110367926_110367946-SUS2,在 YN19 中则鉴定出 2 对 miRNA-靶基因对(5D_546_110367926_110367946-SUS2,tae-miR531-INV2)与淀粉积累密切相关。以上研究结果不仅能深化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响应温度的分子机制研究,而且对耐寒小麦品种的分子选育提供了理论支撑。
Curcumin通过调控铁死亡途径对帕金森病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研究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目前位居全球第二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增长最快的神经系统致残性疾病。该病主要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部位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小体)形成。帕金森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60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约为1%,8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大于4%。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平均寿命的延长,帕金森病的患病人数还在逐年增加。该病不但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帕金森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症状,缺乏能够抑制疾病进展的根本治疗方法。因此,结合帕金森病发生机制积极探索疾病治疗的新药物、新方法可能会对帕金森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帮助。近期研究提示铁死亡可能参与了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与坏死、凋亡等死亡形式不同,在形态学方面发生铁死亡的细胞主要表现为线粒体体积缩小、膜密度增加及线粒体脊消失等改变。铁死亡的基本特点为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细胞内大量脂质过氧化物蓄积和氧化还原反应失衡,从而破坏和攻击生物大分子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它的发生过程主要受到铁代谢、脂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等方面的调控。当体内铁含量增多、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等抗氧化系统失衡时均可继发铁死亡。近年来有研究人员发现帕金森病中存在铁超载、脂质过氧化物蓄积、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增多、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降低等铁死亡相关的一些病理改变,提示铁死亡可能参与了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抑制铁死亡有望成为帕金森病治疗的新方向。Curcumin是一种从姜黄属植物的根茎中提取的多酚类化合物,是姜黄属植物发挥效应的主要化学成份,也被认为是药理活性最强的单体化合物。早期一些研究证实curcumin具有强大的抗氧化活性和亲脂性特点,它可以穿透血脑屏障,对脑卒中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保护作用。近年来,它在预防或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但是curcumin是否能通过抑制铁死亡对帕金森病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应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建立帕金森病动物和细胞模型,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深入了解帕金森病中铁死亡的发生情况,探究curcumin对帕金森病中铁死亡的具体作用和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首先采用脑立体定位注射6-OHDA的方法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确认造模成功后,通过行为学、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实验方法对curcumin的治疗效果进行验证并筛选出最佳治疗剂量。然后通过普鲁士蓝染色、免疫印迹、透射电镜、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GSH试剂盒对组织中铁离子、铁死亡相关蛋白、线粒体形态、MDA和GSH含量进行检测,探究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铁死亡的发生情况及curcumin对其的调控作用。第二部分首先用Erastin诱导MN9D细胞发生铁死亡,通过台盼蓝染色明确curcumin对铁死亡是否具有抑制作用。然后利用6-OHDA诱导MN9D细胞建立帕金森病模型,通过免疫印迹、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术、MDA和GSH试剂盒检测观察不同浓度curcumin对细胞中铁死亡相关蛋白、线粒体形态、ROS等的影响,进一步明Berzosertib分子式确curcumin对6-OHDA诱导的MN9D细胞中铁死亡的调控作用。第三部分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分析Nrf2、ATF3及SLC7A11在帕金森病大鼠黑质中的表达。接着在6-OHDA诱导的MN9D细胞模型中,用小干扰RNA敲减Nrf2,通过RT-q 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Nrf2和SLC7A11在m 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然后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倒置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和透射电镜对细胞中铁死亡相关蛋白、ROS及线粒体形态进行检测,用CCK8试剂盒对细胞活性进行检测,探究curcumin调控铁死亡对帕金森病模型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结果:1、6-OHDA造模大鼠30min内向健侧转圈数大于210r较对照组明显增多;造模大鼠病损侧黑质区神经元排列疏松、TH阳性神经元表达较健侧显著减少,以上结果均提示造模成功。2、中、高剂量curcumin治疗组大鼠向健侧转圈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中、高剂量curcumin治疗可以减轻帕金森病大鼠神经元病理损伤,增加大鼠纹状体和黑质部位TH蛋白表达,并且二者的作用效果相当。3、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提示模型组大鼠纹状体和黑质部位GPX4、FTH1和SLC7A11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TGS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铁死亡抑制剂Liproxstatin-1(Lip-1)作用效果类似,curcumin治疗可以逆转以上铁死亡蛋白的表达。4、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纹状体和黑质部位铁沉积较对照组增加,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黑质区神经元内线粒体较对照组体积缩小、线粒体脊断裂消失,curcumin治疗可以减少神经元内铁沉积,改善线粒体形态。5、MDA和GSH检测结果提示curcumin可以显著降低模型Autoimmune blistering disease组大鼠黑质部位MDA含量,提高GSH水平。6、台盼蓝染色结果显示curcumin可以减少Erastin诱导的MN9D细胞死亡,提示它对铁死亡具有抑制作用。7、与Lip-1作用效果类似,curcumin可以提升6-OHDA诱导的MN9D细胞中GPX4、FTH1和SLC7A11蛋白的表达,降低PTGS2的表达,且其作用效果呈浓度依赖性。与100n M和1μM组相比10μM curcumin可以显著降低6-OHDA诱导的MN9D细胞中MDA含量,提高GSH水平。8、与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的ROS探针荧光强度一致,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结果显示6-OHDA诱导的MN9D细胞中ROS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μM和10μM curcumin均可以显著降低细胞内ROS水平。9、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提示帕金森病大鼠黑质部位总蛋白及核蛋白中Nrf2和SLC7A11的表达较对照组减低,curcumin治疗可以显著提升Nrf2和SLC7A11的表达;ATF3在模型组大鼠核蛋白中的表达较对照组增多,但是curcumin治疗并不能降低或改变6-OHDA造模大鼠总蛋白及核蛋白中ATF3的表达,提示ATF3不是curcumin调控6-OHDA诱导帕金森病大鼠中铁死亡的关键作用因子。10、转染Nrf2小干扰RNA降低6-OHDA诱导的MN9D细胞中Nrf2在m 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提示敲减Nrf2可以降低SLC7A11的表达,降低GPX4、FTH1蛋白表达同时增加PTGS2表达,逆转curcumin对6-OHDA诱导的MN9D细胞中铁死亡相关蛋selleck抑制剂白的表达调控作用。11、倒置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结果提示敲减Nrf2后细胞内ROS水平升高,逆转了curcumin对模型组细胞中ROS的下调作用。12、6-OHDA诱导的MN9D细胞中线粒体体积缩小,线粒体脊断裂消失,curcumin治疗可改善线粒体形态,敲减Nrf2会逆转curcumin对细胞内线粒体的保护作用。13、CCK8检测结果提示敲减Nrf2可以加重6-OHDA诱导的MN9D细胞损伤、降低细胞活力,抑制curcumin对细胞的保护作用。结论:1、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存在明显铁死亡,curcumin的神经保护作用与其对铁死亡的抑制密切相关。2、Curcumin可以降低细胞内ROS水平,改善线粒体形态和铁死亡相关蛋白等的表达,对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的铁死亡具有明显抑制作用。3、Curcumin治疗并不能降低或改变6-OHDA造模大鼠总蛋白及核蛋白中ATF3的表达;curcumin主要通过Nrf2/SLC7A11信号通路调控铁死亡对帕金森病模型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雷珠单抗联合810nm激光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雷珠单抗联合810nm激光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电脑随机数字表和单盲法将81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分为激光组(41例)、联合组(40例)。激光组给予810nm激光治疗,联合组给予雷珠单抗联合810nm激光治疗,观察1个月SB203580说明书,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两组视力、眼压、眼血流动力学(睫状后短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眼动脉最大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阻力指数)、房水中新生血管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反应蛋白-1)水平、安全性及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1个月联合组视力水平优于激光组,视力改善率高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个月联合组眼压低于激光组,绝对治愈率高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个月联合组睫状后短动脉、眼动脉最大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及睫状后短动脉、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力指数低于激光组,差异medicinal food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个月联合组血小板源性Pexidartinib小鼠生长因子-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低于激光组,血小板反应蛋白-1水平高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 7.50%,激光组为14.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联合组眼压再次升高率为2.50%,激光组为19.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珠单抗联合810nm激光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可靠,可降低患者眼压,促进视力好转,改善眼血流动力学,且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衰老小鼠脂肪组织铁代谢对胰岛功能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目前,衰老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研究备受关注,衰老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性。铁离子通过多种相关途径(如线粒体氧化应激和DNA修复等)参与衰老过程中的代谢反应。因此,在衰老状态下,代谢性器官和组织发生功能失调,铁离子代谢因其在器官功能中的重要影响被广泛关注。Tfr1作为NSC 127716转铁蛋白受体,在组织细胞膜的表面介导铁离子的摄取过程,是细胞中可控的铁离子分子“阀门”。在产热脂肪组织中,Tfr1高表达并介导线粒体的产能作用,促进产热~([1])。因此,本研究构建脂肪组织中Tfr1过表达的衰老小鼠模型,分析对衰老小鼠全身代谢特别是糖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i WAT过表达Tfr1后能够促进Ucp1(Uncoupling Protein 1,脂肪细胞线粒体产热蛋白标志物)的表达,并促进i WAT棕色化。同时,小鼠全身基础代谢率升高,糖代谢过程中小鼠葡萄糖耐量也有所改善。进而,我们分析了衰老小鼠体内铁代谢的变化,发现过表达小鼠循环铁离子水平降低,其中,胰岛作为调控小鼠糖代谢的重要器官,其铁含量降低,铁死亡降低,胰岛功能有所改善(胰岛素释放量升高,增殖能力变强,氧化应激水平降低),且selleckchem PF-6463922Tfr1突变后严重损害了小鼠整体代谢状态。因此,我们发现脂肪组织Tfr1介导的铁离子代谢能够影响衰老小鼠整体的代谢水平,改善胰岛中的铁离子代谢,进而改善衰老状态下胰岛功能紊乱。总之,本课题中主要关注了衰老过程中代谢器官功能与铁代谢的联系,发现Tfr1分子介导的脂肪组织铁代谢对胰岛功能、机体糖代谢的重要影响。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将Tfr1作为潜在的分Remediation agent子靶点来干预衰老过程中的代谢器官功能障碍。
升血饮联合多元化健康宣教对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负性情绪与依从性影响研究
目的 研究探讨升血饮联合多元化健康宣教对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负性情绪与依从性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医院收治的114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selleckchem EPZ-6438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以多元化健康宣教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升血饮干预。对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水平、负性情绪、干预效果、生活质量等进行对比。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计数(PLT)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spleen pathology小板分布宽度(PDW)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贝克拉范森躁狂GSI-IX自评量表(BRM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升血饮联合多元化健康宣教对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干预效果良好,能够改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知母总黄酮对前列腺增生大鼠体内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
目的:研究经知母总黄酮干预后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大鼠前列腺中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的代谢组学特征。方法:采用Shim-PACK XR-ODS C_(18)(75 mm×3.0 mm, 2.2μm)色谱柱,以0.05%的甲酸-水溶液(浓氨试液调节pH至3.3)为流动相A,甲醇-乙腈(20∶80,v/v)Barasertib供应商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柱温40℃,进样量10μL;质谱采用Non-immune hydrops fetalis负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分别收集假手术组、模型组、知母总黄酮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的前列腺组织,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对其中的11个物质[包括花生四烯酸(AA)、5-羟二十碳四烯酸(5-HETE)、8-羟二十碳四烯酸(8-HETE)、11-羟二十碳四烯酸(11-HETE)、12-羟二十碳四烯酸(12-HETE)、15-羟二十碳四烯酸(15-HETE)、白三烯(LTB_4)、前列腺素D_2(PGD_2)、前列腺素E_2(PGE_2)、前列腺素H_2(PGH_2)、血栓素B_2(TXB_2)]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待测物均能被很好地检出,在其线性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组织样品中11个待测成分在高、中、低浓度下的提取回收率均>75.7%,基质效应为85.5%~106.3%,准确度RSD<11.2%,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分别<11.0%和9.5%。方法的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方面均符合要求。研究表明,模型组大鼠前列腺内的AASmoothened Agonist浓度及其代谢物浓度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知母总黄酮可改变BPH发展过程,有效下调BPH大鼠前列腺中AA及其代谢物的浓度。结论:知母总黄酮可以通过脂氧合酶(LOX)和环氧合酶(COX)的2条途径来调节AA代谢,抑制BPH中发生的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