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GREE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指南评价

目的:采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AGREEⅡ)工具,对2010—2019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相关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选取2010—2019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AC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指南hepatorenal dysfunction及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使用AGREEⅡ对其进行系统评价,并分析各指南推荐内容的差异。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10篇,其中7篇治疗指南,3篇专家建议与共识。AGREEⅡ各领域的平均得分,范围和目的为(Erdafitinib体内实验剂量82.5±8.7)%,参与人员为(67.Etoposide抑制剂5±15.3)%,制定的严谨性为(68.7±18.2)%,表达的清晰性为(89.3±4.0)%,应用性为(68.1±13.8)%,编辑的独立性为(54.8±12.3)%,总体评价为(65.7±12.3)%。组内相关系数及95%CI为0.89(0.72~0.92),说明研究员评分一致性较高。指南均推荐术后使用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结论:临床实践指南用药推荐术后使用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用药疗程为12个月。ACS患者非必要无需进行基因检测。

毒力因子LLO调控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对噬菌体敏感性的研究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够在低温条件下存活,极易污染低温冷藏食物。Lm能够穿越人和动物的肠道、胎盘及血脑三大屏障引发李斯特菌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流产、脑膜炎和败血症等,致死率达20~30%。Listeriolysin O(LLO)是Lm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由hly基因编码,在Lm侵入宿主细胞后裂解吞噬体膜、协助Lm逃逸。噬菌体作为特异性强、无残留的生物源杀菌剂,能够有效抑制Lm的污染,然而针对不同Lm抑制呈现差异性,其与Lm的相互作用仍不完全清楚。此外,Lm具有良好环境适应性,其形成的生物被膜与Lm污染控制息息相关。为此,本研究以来源于食品的Lm NJ05为研究载体,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hly基因缺失株Lm NJ05-Δhly,鉴定其生长性能、运动能力、细胞粘附力及侵袭力等生物学特性,解析毒力因子LLO在生物被膜形成和噬菌体敏感性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主要结果如下: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建Lm NJ05-Δhly缺失株,分析其生长特性发现Lm NJ05-Δhly缺失株在稳定期的生长性能高于Lm NJ05野生株;运动性增强,溶血性消失。Lm NJ05-Δhly缺失株对RAW264.7细胞的黏附率和侵袭率分别降低84.93%和43.88%;与Lm NJ05野生株相比,Lm NJ05-Δhly对RAW264.7线粒体膜电位不产生影响,也不会造成线粒体活性氧(ROS)的积累,由此表明hly基因缺失后降低了 Lm对细胞线粒体的损伤。为了探究LLO毒力因子对Lm生物被膜的影响,通过结晶紫染色评价Lm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结果表明hly基因缺失后,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显著下降,OD590nm由2.40降至0.70;分析生物被膜Tofacitinib生产商中Lm的菌含量发现,Lm NJ05-Δhly在生物被膜中的含量降低约1log10 CFU/mL。在添加0.5%葡萄糖时,Lm NJ05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最强,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随着葡萄糖的浓度增加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而Lm NJ05-Δhly生物被膜形成与葡萄糖浓度呈正相关,在8%葡萄糖时生物被膜形成量最大。通过分析缺失株Lm NJ05-Δhly对噬菌体vB-LmoM-NJ05的成斑效率、体外裂解活性、吸附性以及一步生长曲线探究hly基因缺失引发的Lm与噬菌体相互作用的影响。hlhepatic adenomay缺失株与噬菌体vB-LmoM-NJ05相互作用后的成斑效率降低约100倍;体外裂解分析表明,噬菌体vB-LmoM-NJ05对缺失株Lm NJ05-Δhly裂解效果降低;吸附特性表明,Lm NJ05-Δhly(15 min)吸附力较Lm NJ05延迟,且吸附力较弱;一步生长曲线试验表明Lm NJ05-Δhly并没明显的爆发期,平均爆发量约为0.122 PFU/Cell,远低于Lm NJ05(78.29 PFU/细菌)。将 108 PFU/mL 噬菌体作用于 Lm NJ05-Δhly 的生物被膜,能够完全抑制和清除其生物被膜。同时,噬菌体vB-LmoM-NJ05能够缓解Lm NJ05对RAW264.7巨噬细胞造成的损伤:抑制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和ROS的积累,降低Lm对细胞的粘附和侵袭能力。将野生株Lm NJ05和缺失株Lm NJ05-Δhly进行转录组分析,比较hly基因缺失后Lm NJ05菌株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显示:hly基因缺失后,差异表达基因有2218个,其中1896个基因表达下调,322个基因表达上调。对筛选出的2218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 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发现:GO功能富集主要表现在DNA修复、细胞对压力的反应、蛋白代谢过程以及水解酶合成;KEGG富集途径主要集中在肽聚糖生物合成、嘌呤代谢、O-抗原核苷酸mTOR抑制剂糖生物合成和D-氨基酸代谢等途径。分析具体差异基因的表达发现:hly基因缺失后,与Lm噬菌体敏感性、致病性、生物被膜和运动性相关基因出现显著下调。由此表明LLO能够显著调控Lm致病性、噬菌体敏感性和生物被膜的形成。综上所述:LLO作为Lm至关重要的毒力因子,能够调控Lm的致病性、生物被膜形成和噬菌体敏感性。本研究为Lm的致病性和噬菌体防控提供新靶点,为噬菌体在食品生物防控应用奠定理论依据。

代谢综合征与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究代谢综合征(MS)和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85例老年B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MS,分为两组,BPH合并MS设为观察组,BPH未合并MS设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5例,对照组14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血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体积(PV)等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出BP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BMI、血压、FPC、TG、TC、LDL-genetic divergenceC均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IPSS评分、PV均高于对照组,Qmax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高血压、高FPC、高TG、高LDL-C均是BP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分别购买PLX4032为1.841 (95%CI:1.051~2.501点击此处)、1.785(95%C:1.612~2.623)、1.683(95%CI:1.011~3.890)、1.897(95%CI:1.581~2.964)、1.358(95%CI:1.244~3.015)。结论 MS及其组分与BPH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

ThULEP与HoLE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铥激光前列腺剜除术(ThULEP)与钬激光前列腺切除术(HoLE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比较ThULEP和HoLEP治疗BPH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对照临床试验,检索时限从2010年1月1日-2022年5月30日,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评价和数据提取,所有分歧均由第3位研究者解决,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7项研究共1 726例患者,其中ThULEP组750例,HoLEP组976例;Meta结果显示,与HoLEP组相寻找更多比,ThULEP组留置导尿时间[MD=-0.10,95%CI(-0.17~-0.03),P=0.004]、住院时间[MD=-0.43,95%CI(-0.60~-0.25),P<0.000 01]更短,术后12个月IPSS评分更低[MD=-1.13,95%CI(-1.95~-0.30),P=0.007]、术后12月QoL评分更低[MD=-1.00,95%CI(-1.19~-0.81),P<0.001],需要输血的患者更少[OR=0.11,95%CI(0.03~0.36),P=0.000 3],发生尿失禁的概率更低[OR=0.24,95%CI(0.09~0.66),P=0.006]。结论BLZ945核磁 ThULEP相较于HNucleic Acid PurificationoLEP在治疗BPH上可能具有类似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在某些方面更具有优势。

黄芪桂枝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胃泌素、胃动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黄芪桂枝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血清胃泌素(INCB28060化学结构GAS)、胃动素(MTL)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PF级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选10只大鼠正常饲养,剩余50只大鼠采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综合法制造CAG疾病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叶酸组及黄芪桂枝汤高、中、低剂量组。空白组及模型组大鼠予10 mL/kg蒸馏水灌胃,叶酸组予叶酸混悬溶液5 mg/kg灌胃,黄芪桂枝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黄芪桂枝汤28 g/kg、14 g/kg、7 g/kg灌胃,每日1次,每周灌胃5天,休息2天。灌胃8周后,取大鼠下腔静脉血和胃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GAS、MTL含量,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胃部病理情况,并进行胃黏膜病理评分。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GAS升高(P<0.05),MTL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桂枝汤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GAS水平均降低(P<0.05),叶酸组血清MTL高于模型组(P<0.05);与叶酸组比较,黄芪桂枝汤高、中、低剂量组血清GAS、MTL水平均改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桂枝汤高、中、低剂量组间血清GAS、MTLhepatic dysfunctio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MC3抑制剂空白组大鼠胃黏膜光滑红润、黏液较多;模型组大鼠胃黏膜上遍布疣状突起、增生,黏膜暗沉泛白;叶酸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相比有所改善,多单粒增生;各中药组大鼠增生突起少,且呈单粒分布,黏膜较红润,其中黄芪桂枝汤高、中剂量组大鼠的胃黏膜较光滑红润、弹性较好,疣状突起、增生较少。胃黏膜病理学观察显示,空白组大鼠胃黏膜上皮柱状细胞完整,黏膜肌层排列呈内环外纵,细胞核分布有序;而模型组大鼠黏膜肌层出现炎性浸润,排列较紊乱;叶酸组大鼠胃黏膜上皮柱状细胞核散在,排列不紧密;黄芪桂枝汤高、中、低剂量组胃黏膜肌层炎性浸润情况与模型组相比呈减轻态势。病理评分: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大体及镜下病理评分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叶酸组及黄芪桂枝汤高、中、低剂量组胃黏膜大体及镜下病理评分均降低(P<0.05)。叶酸组与黄芪桂枝汤高、中、低剂量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芪桂枝汤可有效改善大鼠CAG的胃黏膜病变,降低血清GAS水平、升高MLT水平,起到治疗CAG的效果。

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对BPH患者行TUPKP术后临床效果的预测评估作用分析

目的 研究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Intravesical prostatic protrusion,IPP)对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Transurethral bipolar plasmakinetic prostatectomy,TUPKP)术后临床效果的预测评估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良性BPH男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按IPP程度分成观察组40例(IPP>10 mm)和对照组40例(IPP≤10 mm)。两组患者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s均接受TUPKP术治疗,经B超测定患者IPP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评分及生活质量量表Gefitinib作用(QOL)评分、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e flow rate,Qmax)、膀胱Tofacitinib MW残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PVR)变化。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最大尿流率均增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膀胱残余尿量均减少,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对BPH患者行TUPKP术后前列腺症状及生活质量、最大尿流率变化预测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存在无创等优势,可于临床大力推广。

基于铁死亡探讨褪黑素缓解布比卡因脊髓神经毒性的机制

目的:探讨褪黑素(MT)能否通过抑制铁死亡缓解布比卡因脊髓神经毒性。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N组)、布比卡因组(B组)、褪黑素与布比卡因共处理组(BM组),各组于0 d、1 d、2 d、3 d测定最大抗伤害效应百selleckchem GW-572016分比(%MPE)、BBB评分进行行为学评估,并于给药后3 d取材,取腰膨大处脊髓组织进行HE、尼氏染色观察各组脊髓组织神经元病理损伤情况和神经元存活数量,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多重免疫荧光检测活性氧(ROS)表达水平,ELISA检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铁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组织GPX4、4HNE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N组比较,B组%MPE升高,BBB评分降低,脊髓组织空泡增多,存活神经元数量减少,脊髓组织损伤程度较重,线粒体缩小,双层膜密度增加,线粒体嵴消失或断裂,ROS、MDA、铁含量增多,GSH降低,4HNE蛋白表达升高,GPX4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与B组比较,BM组%MPE降低,BBB评分升高,脊髓组织损伤较轻,脊髓组织空泡减少,存活神经元增多,线粒体损伤改善,ROS、MDCardiac OncologyA、铁含量下降,GSH升高,4HNE蛋白表达降低,GPX4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结论:MT可抑制铁死亡,从而缓解大鼠鞘内注射布比卡因引Liproxstatin-1价格起的脊髓神经毒性。

针刺百会穴通过Shh/Gli信号通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罗哌卡因联合针刺下髎、长强穴对混合痔患者术后肛门坠胀及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低Berzosertib试剂浓度罗哌卡因与针刺下髎穴、长强穴用于混合痔术后对患者肛门坠胀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混合痔患者1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观察者在此基础上针刺下髎穴和长强穴,观察者术后两组患者症状消退时间、肛门坠胀程度、炎性因子和疼痛因子水平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肛门坠胀及水肿消退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的肛门坠胀评分有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肛门坠胀评分较低(P<0.05),观察组肛门坠allergen immunotherapy胀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7(IL-17)、P物质(SP)、5-羟色胺(5-HT)水平Galunisertib研究购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混合痔患者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术后采用与针刺下髎穴、长强穴联合治疗能有效调节机体炎性因子和疼痛因子水平,缓解肛门坠胀,缩短症状消退时间,并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基于“脏腑别通”理论探讨男性下尿路症状的证治

男性下尿路症状是以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为特征,与下尿路疾病相PD-0332991纯度关的一组症状的统称,其中,常见原因为良性前列腺增生和膀胱过度活动症。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男性下尿路症状发病率逐年上升。基于“购买DS-3201脏腑别通”理论内涵,从肺与膀胱、脾与小肠、肾与三焦3个角度阐释其与男性下尿路症状的关系。认为肺气郁闭、膀胱气化不利,脾运不及、小肠主液失常,肾阳虚衰、三焦水道不通是男性下尿路症状发病的基本病机。治疗当明辨病位,与肺及膀胱相关则提壶揭盖,开宣肺气以利膀胱,方用五苓散加紫苏叶、杏仁等化裁;与脾及小肠相关则升清降浊,健运脾气以通小肠,方用参苓白术散化裁;与肾及三焦相关则阴中求阳,温补肾气以疏三焦,方用仲景八味肾transmediastinal esophagectomy气丸化裁;同时,根据病情配合针灸、运动等疗法,可为临床辨治男性下尿路症状提供借鉴与思考。

基于PASS技术的EGFR基因突变比例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 近期临床研究发现EGFR-TKI并非对所有EGFR基因激活突变的NSCLC患者都有效,提示EGFR-TKI的治疗效果也可能与NSCLC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比例相关。本研究基于平行等位基因特异性测序(Parendophytic microbiomeallel Alleleselleck激酶抑制剂-SpecMK-4827临床试验ific Sequencing, PASS)方法,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EGFR突变基因比例检测平台。方法 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EGFR基因重组质粒,建立EGFR基因突变比例检测的PASS平台,从灵敏度、精密度以及准确度对PASS检测平台进行性能评价。结果 建立的PASS平台可用于EGFR基因点突变和缺失突变的检测,能够检测到的最小基因拷贝数为1,能够稳定检测到的最小基因拷贝数为10,在野生型基因中最低能检测出0.01%的突变基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检测到的突变型/野生型比例与预期的突变型/野生型比例呈良好的线性相关(R_2=0.9962)。结论 该方法的建立能够对EGFR基因突变比例进行灵敏、准确测定,这对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对于评价EGFR基因突变比例与EGFR-TKI靶向治疗NSCLC患者疗效的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