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积极心理护理联合放松训练在眩晕合并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4月~2023年3月,选取此期间山东省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眩晕合并抑郁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4例)与研究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积极心理护理联合放松训练。干预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Herth希望量表(HHI)、自我负担感受量表(SPB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分,以及遵医行为。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干预前,两组HAMD、HHI、SPBS、GQOL-74分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研究组HAMD及SPB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HHI、GQOL-74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遵医行为的总依从VX-661分子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积极心理护DNA/RNA Synthesis抑制剂理联合放松训练能够改善眩晕合并抑郁medical financial hardship症患者的抑郁情绪与自我负担感受,增强其希望水平,且提高了生活质量与遵医行为。
抑郁症患者外部转换和反向抑制功能障碍:一般性或情绪特异性?
抑郁症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障碍,许多研究认为这些障碍主要反映的是高级执行功能的障碍。执行功能在更多控制和调节认知和行为选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包括三个子成分:抑制(抑制优势反应的能力)、更新(从工作记忆中删除不再相关的信息并更新新信息的能力)和转换(在任务或心理状态之间切换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实证证据显示,抑郁症在这些执行功能的子成分都存在障碍。抑郁症患者在任务转换过程中是否存在转换和/或抑制功能障碍,以及这种功能障碍是否具有一般性,还是具有情绪特异性,目前仍存在争议。为探讨这些问题,本研究采用改进的任务切换任务,测量并比较了临床抑郁症患者和非抑郁对照组个体的转换代价(从一个任务集切换到另一个任务集的能力)和反向抑制(抑制不再相关的任务集的能力)。结果显示,抑郁患者的外部转换功能障碍主要出现在情Dromedary camels绪领域。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在外部转换方面表现出一般性和情绪特异性的功能障碍,尤其在从情绪任务切换到非情绪任务时存在困难,而且这种功能障碍与反刍的程度无关。相反,在反向抑制中观察到的情绪selleckchem LY-188011功能障碍与抑郁症的症状密切相关,尤其与反刍分数升高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抑郁患者存在转换功能障碍,而且这种障碍具有一般性,同时也具有情绪特异性,抑郁症的不同症状与不同的认知功能障碍相关。
苯甲酸对斑马鱼肝脏和肠道的毒性效应及毒理机制研究
苯甲酸(C_7H_6O_2)是一种芳香酸类有机化合物,也是最简单的芳香酸,它不仅会在植物中天然产生,还会通过工业合成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工业生产中的苯甲酸主要排放进土壤和水中,充当防腐剂或调味剂的苯甲酸则出现于各类食物与化妆品里。故其在环境中分布广泛,各年龄层都可能短期或长期接触到苯甲酸。虽然目前苯甲酸被公认为是安全物质,但仍然有许多关于其毒性的报道。苯甲酸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这一过程可能会导致肝脏发生病理改变,而肝脏与肠道起源于同一胚层,二者之间有许多解剖与功能上的联系,肝脏毒性也可能会引发肠道毒性,导致肠肝轴紊乱。因此,本研究斑马鱼为模式动物,对更为敏感的幼年斑马鱼进行苯甲酸急性暴露,对成年斑马鱼进行苯selleckchem甲酸亚急性暴露,模拟日常摄入量及环境暴露浓度,从毒理学表型观察、基因水平探究苯甲酸对斑马鱼幼鱼肝脏、肠道的毒性影响,从病理切片、肝功能酶活性、基因水平探究苯甲酸对成年斑马鱼肝脏和肠道的毒性及作用机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评估了生命早期苯甲酸暴露对斑马鱼幼鱼肝脏和肠道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暴露于苯甲酸会导致144 hpf斑马鱼幼鱼半致死浓度LC_(50)为119.2 mg/L,进一步观察发现,90和100 mg/L(皆为非致死剂量)的苯甲酸可导致斑马鱼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心包水肿、鱼鳔消失和卵黄囊水肿的毒性表征。此外,苯甲酸还可引起转基因斑马鱼Tg(fabp10a:ds Red;ela3l:EGFP)幼鱼肝脏受损和AB野生型斑马鱼肠道炎症,使中性粒细胞迁移至肝脏和肠道部位,并大量聚集。探究其分子机制发现,苯甲酸暴露会导致斑马鱼幼鱼tnf-α、il-1β、il-10炎症基因表达量上调,诱导其炎症的发生,并使凋亡基因bax/bcl-2比值上调,引发肝细胞凋亡。(2)评估了苯甲酸暴露对成年斑马鱼肝脏和肠道的亚急性毒性效应。模拟环境浓度剂量,设置6.25和12low-cost biofiller.5 mg/L的苯甲酸暴露成年斑马鱼,通过病理切片观察到成鱼肝脏和肠道组织都有损伤,且肝损伤酶活性显著上升,肝功能异常。肠上皮细胞受损,导致肠黏膜屏障无法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对肝脏炎症与凋亡相关基因进行检测,与对照组相比,发现nf-κb p100、tnf-α、il-1β、il-10、caspase-3均显著上调,对肠道炎症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发现t更多nf-α、il-1β、il-10表达量显著上调。苯甲酸可能通过介导炎症,调节nf-κb p100、tnf-α、il-1β、il-10、caspase-3等靶点和信号通路的转录表达,初步预测苯甲酸可能影响炎症反应、肠道紧密连接和糖脂代谢等病理生理过程。
滇西部分地区鼠形动物携带汉坦病毒基因分型与遗传进化研究
目的:为了解滇西地区汉坦病毒(Hantavirus,HV)的宿主动物和感染现状,掌握HV分布、基因型和遗传进化特征,为肾综合征出血Biomass by-product热的预防、控制及宿主动物的监测,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用夹夜法和笼夜法,在大理市洱海周边乡镇、怒江州中缅边境泸水市片马镇和贡山县茨开镇与独龙江乡,捕获鼠形动物并解剖,取心、肝、脾、肺、肾、肠留存,其中肺组织用于提HV核酸。采用形态学鉴定和扩增细胞色素b基因,对物种进行鉴定。采用逆转录RT-PCR方法来检测HV的感染情况,阳性样本送公司高通量测序或自行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以便获得HV基因组。采用Excel对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用Arc Map 10.8进行地图的制作,用Lesergene、Geneious、GENEDOC、MEGA-X、Clustal W等软件对序列进行处理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2020年10月~2022年9CP-690550体内月,在大理市洱海周边乡Belnacasan镇、怒江州中缅边境泸水市片马镇和贡山县茨开镇与独龙江乡,共采集4目7科451只鼠形动物。经RT-PCR检测发现11只鼠形动物HV阳性,感染率为2.44%(11/451)。3个地区的感染率由高到低的分别为泸水市7.69%、贡山县1.92%、大理市1.57%;鼠形动物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14.29%(2/14)、小长尾鼩鼱(Episoriculus macrurus)10.00%(1/10)、大长尾鼩鼱(Episoriculus leucops)7.69%(1/13)、大足鼠(Rattus nitidus)6.66%(1/15)、克钦绒鼠(Eothenomys cachinus)4.49%(4/89)、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2.00%(1/50)和黄胸鼠(Rattus tanezumi)0.95%(1/105)。同源性分析结果,所有11份阳性样本核苷酸同源性为65.2%~99.7%,氨基酸同源性为60.9~100%。系统发育结果,共形成4个分支,其中来自大足鼠的DL52、来自褐家鼠的DL64和来自黄胸鼠的DL90与汉城正汉坦病毒(Seoul orthohantavirus,SEOV)亲缘关系最近,聚在一起;来自克钦绒鼠的PM2、PM33、PM34、PM37与福贡正汉坦病毒(Fugong orthohantavirus,FUGV)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分支;来自四川短尾鼩的GS165、GS175与高平正汉坦病毒(Cao Bang orthohantavirus,CBNV)亲缘关系较近,属于同一分支上;而来自小长尾鼩鼱的GS63、大长尾鼩鼱的GS159与索拉帕拉雅病毒(Thottopalayam thottimvirus,TPMV)密切相关,但它们处于独立的进化分支。结论:1.在本研究中共发现SEOV、FUGV、CBNV、TPMV 4种HV,滇西部分地区存在HV的遗传多样性。2.本研究在2目3科7种宿主动物中发现HV。在啮齿目的大足鼠、褐家鼠、黄胸鼠,仓鼠科的克钦绒鼠,以及食虫目鼩鼱科的四川短尾鼩、小长尾鼩鼱和大长尾鼩鼱都发现HV。滇西部分地区HV宿主动物也呈现多样性分布。3.首次在云南省的小长尾鼩鼱、大长尾鼩鼱中检测到索托帕拉雅病毒属(Thottimvirus)病毒,发现的病毒为一种新的HV,暂命名为“贡山病毒(Gongshan virus,GOSV)”。4.大理洱海周边地区鼠形动物携带的HV有感染人的风险。5.首次在克钦绒鼠中发现FUGV。
基于LC-MS技术的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代谢组学实验研究
目的 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selleckchem Wnt-C59pectrometry, LC-MS)技术进行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代谢组学实验研究。方法 纳入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南阳市第四人民医院PF-02341066体内实验剂量经逍遥散治疗的36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空腹血液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和质谱联用技术对代谢物样本进行分析,采用逆向相色谱柱进行分离,质谱采用高分辨质谱测量碎片;通过质谱化合物的浓度和碎片图谱特征,得到代谢物的定性和定量结果。结果 逍遥散治疗后抑郁症患者血浆代谢轮廓发生了显著改变,在代谢组学谱图中鉴定出19个差异显著的代谢物。逍遥散治疗后抑郁症患者的代谢物谱主要集中在为甘油磷脂代谢、脂肪酸代谢等9种代谢途径。逍遥散治疗后上述代谢组学指标水平趋于正常组。结论 通过LC-MS技术,可以有效地鉴定出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代谢物谱sequential immunohistochemistry,为进一步的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高迁移性介孔纳米马达构筑及其在乳腺癌光动力与气体增效治疗中的应用探索
肿瘤组织中存在致密的细胞外基质和高组织液静水压力,限制了纳米颗粒在肿瘤中的运输,导致治疗药物主要积聚在实体瘤外围区域,难以递送至肿瘤深层组织,极大地制约了肿瘤治疗疗效。能主动迁移,易于功能化且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微/纳米马达作为药物载体,有望跨越生物组织屏障,提高药物的组织渗透性,高效递送药物至肿瘤部位甚至深层组织,增强抗肿瘤疗效。据此,本文通过构筑新型介孔马达,以实现高效药物装载,增强细胞摄取,从而提高乳腺癌光动力治疗和气体治疗疗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介孔马达增强光敏剂肿瘤分布及其光动力治疗效果研究传统的纳米平台不具备自主迁移的特性,使得药物在运输过程中渗透性差,导致肿瘤深层部位药物蓄积量不足,进而限制了肿瘤治疗效果。在本部分中,我们在介孔铂纳米颗粒单侧生长介孔有机氧化硅制备了Janus结构的介孔纳米马达。进而负载光敏剂锌酞菁,成功构建肿瘤光动力治疗平台(JMP-Gd-ZnPc)。介孔纳米马达对锌酞菁(Znluciferase immunoprecipitation systemsPc)的装载量高达157μg/mg。体外溶血及细胞实验表明,JMP-Gd-ZnPc具有较低的溶血率以及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共聚焦图像以及多细胞球的结GDC-0068果表明,JMP-Gd-ZnPc增强细胞摄取效率,提高肿瘤组织渗透深度。体内抗肿瘤实验表明,JMP-Gd-ZnPc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具有优异的PDT效果。2.级联放大气体马达的构建及其抗肿瘤研究气体治疗已被广泛用于肿瘤治疗研究。但是,治疗气体的产量、浓度以及可控释放等问题严重此网站制约了肿瘤治疗效果。在本部分工作中,我们利用大孔有机氧化硅纳米颗粒负载精氨酸、氨硼烷并修饰过氧化铜纳米点,构建了一种级联放大的产气纳米平台(LMONs@AB@L-Ag-CuO_2),用于H_2、NO协同治疗乳腺癌。该纳米平台尺寸约为275 nm且具备良好的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LMONs@AB@L-Ag-CuO_2在400μg/m L浓度下的溶血率仅为0.55%,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体外抗肿瘤实验以及ROS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检测结果表明LMONs@AB@L-Ag-CuO_2可以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
固沙植物沙蒿及不产色链霉菌中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及其生物合成研究
本研究论文包括两个研究课题,第一个课题是固沙植物沙蒿天然产物研究。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 Spreng.Syst.Veg.)是菊科(Compositae)管状花亚科(Carduoideae)蒿属(Artemisia)多年生草本Y-27632体内实验剂量植物。其根系发达,环境耐受能力强,生长呈匍匐状,在我国主要种植于西北、华北和东北荒漠、半荒漠地区用于防风固沙。沙蒿可以用作中药材,有止咳、祛痰、平喘的功能,也可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哮喘、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沙蒿花粉会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导致鼻炎。据报道其同属植物艾蒿具有抗抑郁功能,此前研究人员从黄花蒿中分离得到抗疟药物青蒿素。各类研究证明菊科蒿属植物是重要的药物资源库,为此本课题对沙蒿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冷浸提取法,使用95%乙醇-水(Et OH-H_2O)溶剂对沙蒿药材进行提取,浓缩后得到粗提取物。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萃取,得到三个组分。其中石油醚部位经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government social media等分离,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等技术,鉴定了其结构。第二个课题是不产色链霉菌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及生物合成研究。多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对于多种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是该类化合物却具有肾毒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性强烈,溶解性差,口服吸收差等缺点。同时,随着临床用药需求的增大,急需开发新的抗真菌前导药物。我们在培养链霉菌Streptomyces achromogenes var.streptozoticus NRRL3125过程中发现,其对于培养基中感染的真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推测其可能具备产生抗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能力。随后对其进行发酵,分离并鉴定了该化合物,确定该化合物为新的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菌株进行基因组序列分析后发现该菌包含一个与lucensomycin类似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该化合物具有不常见的D-perosamine糖基取代。生物合成基因簇包含具有两个P450酶基因和一个糖基转移酶基因。之后体外表达了D-perosamine合成相关蛋白,并对其进行活性测定。同时构建了P450基因缺失菌株Δluc6与Δluc10检测到了新的发酵产物。
CREB1和GRM7基因变异与抑郁症风险的相关性
研究背景与目的:抑郁症,一种复杂的常见精神疾病,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甚至自杀倾向。随着对抑郁症的不断了解和对其高自杀率的忌惮,研究者们对抑郁症日益重视,对抑郁症的研究不断深入,但遗憾的是,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认为,抑郁症是环境、遗传、内分泌和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elleck产品sm,SNP)指在基因组水平上,某一个位置发生的单个核苷酸碱基的改变,形成该位置在同一个体内的等位基因变异或者不同个体间的基因变异。用SNP作为遗传信息标记寻找疾病的遗传危险因素,发现与复杂疾病相关的DNA序列上SNP位点,是了解复杂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重要途经之一。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REB1)是一种影响神经元表达转录因子;代谢性谷氨酸受体7(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7,GRM7)通过G-蛋白偶联调节细胞代谢,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涉及CREB1和GRM7,其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抑郁症的易感性。本研究选取CREB1基因的2个SNP位点(rs2253206AZD9291溶解度和rs10932201)以及GRM7基因的1个SNP位点(rs162209),通过对抑郁患者和健康人群SNP的对比分析,验证CREB1基因rs2253206、rs10932201多态位点和GRM7基因rs162209多态位点与抑郁症发病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是否与抑郁程度、是否首次发病和自杀倾向风险相关。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济宁市精神病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480例,进行一般资料和病理特征等临床数据收集,同期来医院体检无精神疾病的健康志愿者329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样本,并提取血液中DNA,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RFLP)和二代测序技术对rs2253206、rs10932201和rs162209分组进行基因分型。使用不同模型对479例抑郁症患者和329例正常对照的rs2253206、rs10932201和rs162209基因SNP与抑郁症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对rs10932201、rs2253206和rs162209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程度、是否首次发病和自杀倾向风险相关性进行分层分析。结果:1.在共显性模型中,rs2253206多态位点AA基因型分布在抑郁症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抑郁症组rs2253206多态位点的AA基因型的频率为11.9%,明显高于对照组AA基因型的频率6.7%,其OR值为2.00,95%CI,1.15–3.49,P值为0.01,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隐性模型中,rs2253206多态位点AA基因型在抑郁症患者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也表现出明显差异;OR值1.93,95%CI,1.13-3.29,P值为0.01,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抑郁症组rs2253206多态位点的A等位基因分布也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OR=1.25,95%CI=1.00-1.56,P=0.05)。2.在抑郁症患者中,rs10932201多态位点共显性模型中GA基因型分布和对照组明显不同,抑郁症患者中rs10932201多态位点GA基因型频率为52.5%,明显高于对照组rs10932201多态位点GA基因型频率37.2%,OR值为1.81,95%CI,1.27-2.58,P值为0.001。而在显性模型中也观察到rsEUS-guided hepaticogastrostomy10932201多态位点抑郁症组GA/G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值为0.74,95%CI,0.52–1.04,P值为0.002,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抑郁症组中rs10932201多态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为36.7%,较对照组G等位基因频率28.9%高,(OR=1.29,95%CI=1.01-1.65,P=0.04)。3.在对GRM7基因rs162209多态性与抑郁症发病风险相关性分析时,未发现rs162209 SNP与抑郁风险之间存在关联。4.当对几个疾病相关变量的数据进行分层分析时,发现3个基因SNP都与抑郁程度、是否首次发病和自杀倾向无关。结论:1.CREB1基因rs2253206和rs10932201多态性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2.暂未发现GRM7基因rs162209多态性与抑郁风险之间存在关联。3.暂未发现CREB1基因rs2253206、rs10932201的多态性和GRM7基因rs162209的多态性与抑郁程度、是否首次发病和自杀倾向相关。
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孤独症儿童教养方式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基于倾向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均衡混杂因素,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教养方式中的危险因素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2021年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ASD儿童200例与同期健康体检儿童114名,运用PSM对两组儿童进行1:1匹配。匹配后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SD儿童的教养方式危险因素,并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匹配后每组10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过度满足(OR=3.45,95%CI:1.52~8.15,P=0.004)、父亲带养时间小于1 h(OR=3.26,95%CI:1.21~9.13,P=0.021)是ASD儿童的独立危险因素;儿童互动对象人数大于3人(OPF-07321332说明书R=0.MLN8237体外16,95%CI:0.04~0.52,P=0.004)是ASD儿Muscle Biology童的独立保护因素,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养育态度(过度满足),儿童互动对象人数(≥3人)及父亲育儿时间(<1 h)三者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应该重视家庭教养方式在ASD儿童中的作用。
基于静息态fMRI技术观察耳甲电针治疗首发性抑郁症即刻脑效应
目的 观察耳甲电针即经皮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 VNS)对首发性抑郁症(first-episode depression,FED)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脑功能活动的即刻调节作用。方法 将29例FED患者作为FED组,29例健康者作为健康组。FED组采用ta VNS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即刻行fMRI扫描;健康组不予治疗仅纳入时行fMRI扫描。将基线期两组比较和FEPZ-6438 molecular weightED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所诱导的ALFF重合差Mirdametinib试剂异脑区作为种子点,分析FED组治疗前后的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变化。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FED组治疗前ALFF在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中回、左侧眶部额下回及右侧颞中回升高(t=5.24,4.64,4.93,4.71;P<0.005),在左侧楔前叶、右侧楔前叶、左侧矩状回、右侧矩状回及左侧壳核减低(t=-3.79,-5.62,-3.50,-3.51,-3.49;P<0.005)。与治疗前比较,bioactive moleculesFED组治疗后左侧额中回、左侧补充运动区ALFF降低(t=-2.76,-2.77;P<0.005)。以左侧额中回为感兴趣区进行治疗前后全脑FC比较,FED组治疗后在右侧楔前叶、左侧矩状回、右侧枕上回和右侧中央沟盖回的FC增强(t=3.61,3.72,4.98,5.00;P<0.005),在左侧额中回、左侧眶部额下回的FC降低(t=-3.06,-3.18;P<0.005)。结论 FED患者存在认知控制网络、默认网络及奖赏网络等脑区功能活动异常。耳甲电针具有即刻调制FED患者认知控制网络、默认网络、奖赏网络及视觉加工网络部分脑区功能活动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FED潜在的脑效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