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与目的:抑郁症,一种复杂的常见精神疾病,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甚至自杀倾向。随着对抑郁症的不断了解和对其高自杀率的忌惮,研究者们对抑郁症日益重视,对抑郁症的研究不断深入,但遗憾的是,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认为,抑郁症是环境、遗传、内分泌和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elleck产品sm,SNP)指在基因组水平上,某一个位置发生的单个核苷酸碱基的改变,形成该位置在同一个体内的等位基因变异或者不同个体间的基因变异。用SNP作为遗传信息标记寻找疾病的遗传危险因素,发现与复杂疾病相关的DNA序列上SNP位点,是了解复杂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重要途经之一。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REB1)是一种影响神经元表达转录因子;代谢性谷氨酸受体7(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7,GRM7)通过G-蛋白偶联调节细胞代谢,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涉及CREB1和GRM7,其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抑郁症的易感性。本研究选取CREB1基因的2个SNP位点(rs2253206AZD9291溶解度和rs10932201)以及GRM7基因的1个SNP位点(rs162209),通过对抑郁患者和健康人群SNP的对比分析,验证CREB1基因rs2253206、rs10932201多态位点和GRM7基因rs162209多态位点与抑郁症发病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是否与抑郁程度、是否首次发病和自杀倾向风险相关。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济宁市精神病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480例,进行一般资料和病理特征等临床数据收集,同期来医院体检无精神疾病的健康志愿者329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样本,并提取血液中DNA,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RFLP)和二代测序技术对rs2253206、rs10932201和rs162209分组进行基因分型。使用不同模型对479例抑郁症患者和329例正常对照的rs2253206、rs10932201和rs162209基因SNP与抑郁症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对rs10932201、rs2253206和rs162209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程度、是否首次发病和自杀倾向风险相关性进行分层分析。结果:1.在共显性模型中,rs2253206多态位点AA基因型分布在抑郁症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抑郁症组rs2253206多态位点的AA基因型的频率为11.9%,明显高于对照组AA基因型的频率6.7%,其OR值为2.00,95%CI,1.15–3.49,P值为0.01,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隐性模型中,rs2253206多态位点AA基因型在抑郁症患者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也表现出明显差异;OR值1.93,95%CI,1.13-3.29,P值为0.01,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抑郁症组rs2253206多态位点的A等位基因分布也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OR=1.25,95%CI=1.00-1.56,P=0.05)。2.在抑郁症患者中,rs10932201多态位点共显性模型中GA基因型分布和对照组明显不同,抑郁症患者中rs10932201多态位点GA基因型频率为52.5%,明显高于对照组rs10932201多态位点GA基因型频率37.2%,OR值为1.81,95%CI,1.27-2.58,P值为0.001。而在显性模型中也观察到rsEUS-guided hepaticogastrostomy10932201多态位点抑郁症组GA/G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值为0.74,95%CI,0.52–1.04,P值为0.002,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抑郁症组中rs10932201多态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为36.7%,较对照组G等位基因频率28.9%高,(OR=1.29,95%CI=1.01-1.65,P=0.04)。3.在对GRM7基因rs162209多态性与抑郁症发病风险相关性分析时,未发现rs162209 SNP与抑郁风险之间存在关联。4.当对几个疾病相关变量的数据进行分层分析时,发现3个基因SNP都与抑郁程度、是否首次发病和自杀倾向无关。结论:1.CREB1基因rs2253206和rs10932201多态性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2.暂未发现GRM7基因rs162209多态性与抑郁风险之间存在关联。3.暂未发现CREB1基因rs2253206、rs10932201的多态性和GRM7基因rs162209的多态性与抑郁程度、是否首次发病和自杀倾向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