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microarrays,SNP-array)技术在流产组织遗传学分析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7月—2022年2月于周口市妇幼保健院确诊为稽留流产的50例患Stemmed acetabular cup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纳入顺序进行编号。使用SNP-array技术(SNP-array组)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照组)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检测,比较患者染色体异常检出情况。结果 SNP-array组中染色体异常34例、整倍体异常22例、非整倍体异常12例,对照组中依次分别为24例、15例、9例。SNP-array组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68.00%)高于对照组(4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5,P=0.043)。SNP-array组染Baf-A1体内实验剂量色体微重复微缺失9例,33号为单一位点重复,7selleck合成号为单一位点缺失,2号为两位点重复,41号为两位点缺失,其余5个均为2个位点及以上微重复微缺失。结论 SNP-array技术在流产组织遗传学分析中对异常染色体检出率较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Author: admin
转录因子HL6抑制氮吸收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研究
氮素作为植物中最主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养活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伴随氮肥的大量施用,水稻产量也得到大幅提升,但也面临着氮素损失和氮素利用率低等一系列生产问题。平衡水稻高产和氮素利用的问题,是育种界面临的挑战。Hairy Leaf 6(HL6)是一个调控水稻叶毛生长的AP2类转录因子,它也可能影响根的生长和发育。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分析、基因表达分析及表型分析HL6对氮素响应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HL6转基因材料的成熟期农艺性状考察表明,过表达株系HL6-OX1株高显著低于野生型WT,插入突变体HL6-MT株高与对照HL6-WT相比显著升高。产量相关性状调查显示,过表达HL6显著降低单株有效穗数、穗重、一次枝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及千粒重。说明HL6会影响水稻株型等农艺性状,抑制水稻产量形成。2.HL6可能负向调控冠根数:对HL6转基因材料进行(NH_4)_2SO_4、KNO_3氮源培养试验。苗期根系表型分析发现,过表达株系HL6-OX1与WT相比根长、根重、冠根数均显著降低。突变体HL6-MT与对照HL6-WT相比,其根长、根重无显著变化,冠根数显著增加。3.HL6转基因材料种子的籽粒蛋白含量测定显示,过表达HL6籽粒糙米蛋白质含量较WT显著提升JQ1体内实验剂量。HL6插入突变体HL6-MT较对照HL6-WT的籽粒糙米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表明HL6正调控籽粒糙米蛋白含量。4.基因表达分析显示铵态氮(NH_4~+)与硝态氮(NO_3~-)均诱导HL6表达,但铵态氮诱导上升表达的持续时间更长:铵态氮和硝态氮处理3 h后均显著上调HL6,处理12 h后诱导表达的水平达最高,分别为未处理时的3.4倍和2.7倍;处理48 h后,铵态氮的诱导作用仍存在,此时HL6显著上调近3倍,而硝态氮处理的诱导作用消失。5.转High-risk medications录组分析表明,HL6幼苗叶片selleck HPLC和根部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氮代谢途径、二萜生物合成途径和亚油酸代谢途径等,说明HL6可能参与调控多个生物学过程。6.转录组分析发现HL6根部差异表达基因在氮代谢通路上富集程度较高,Real-time PCR分析验证了过表达HL6显著抑制Os AMT1-2、Os NRT2-2的表达,说明HL6可能负调控氮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调控植株的生长发育。本研究报道了一个AP2/ERF类转录因子HL6,负调控氮代谢基因Os AMT1-2、Os NRT2-2的表达,抑制根部对氮素的吸收,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和抑制产量形成;HL6响应外源氮素的诱导,并正调控水稻籽粒糙米蛋白含量。研究结果为发掘水稻根系氮素吸收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Plin2通过NF-κB通路参与oxLDL诱导巨噬细胞LOX1的表达(英文)
目的 oxLDL可上调Plin2的表达,进而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LOX1是oxLDL的受体。本文探讨Plin2与LOX1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下载GSE43292,分析Plin2、LOX1的表达及Plin2、LOX1与NF-κB信号通路的相关性。采用oxLDL处理的RAW264.7细胞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Biocompatible composite细胞模型进行研究,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中Plin2、LOX1和p-p65的表达,荧光中性脂质染料BODIPY 493/503染色法检测细胞内脂滴。结果 通过分析GSE43292数据发现,Plin2、LOX1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颈动脉邻近组织。oxLDL处理RAW264.7细胞24 h后,Plin2与LOX1的表达、细胞内脂滴明显增加。过表达Plin2的细胞中LOX1表达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ABT-263.html升高;当用oxLDL孵育过表达Plin2的细胞后,LOX1的水平升高更为显著;但在没有oxLDL处理的情况下,敲减Plin2对细胞内LOX1的表达没有影响。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结果显示,在动脉粥样硬化中,Plin2和LOX1的表达与NF-κB的活化呈正相关。此外,尽管采用oxLDL处理细胞,NF-κB抑制剂JSH-23预处理仍可显著降低Plin2与LOX1的表达、细胞内的脂质积聚,过表达Plin2后,JSH-23亦能显著抑制oxAG-221分子量LDL孵育的细胞中Plin2和LOX1的表达。结论 Plin2可通过上调LOX1的表达促进细胞内脂质积聚,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这一过程至少部分是通过激活NF-κB通路实现的。
含有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锌的义齿软衬材料在不同储存时间的抗真菌、物理和机械性能比较
目的 评估含有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锌(ZnOnps)的义齿软衬材料在不同储存时间的抗真菌、物理和机械性能。方法 将0、5%、10%、15%(质量百分浓度)的ZnOnps或15%(质量百分浓度)的制霉菌素(Nys)加入到义齿软衬材料中(对照组、5Zn组、10Zn组、15Zn组和Nys组),并在(37±1)℃的去离子水中储存24 h、7 d和14 d。采用直接接触试验(n=6)评价纳米氧化锌对白色念珠菌的抗真菌作用Infectious risk。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101391对渗透深度(n=6)和拉伸黏接强度(n=8)进行评估。结果 各组在存放第1天时白色念珠菌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放第7、14天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15Zn组抗真菌作用导致白色念珠菌计数在所有储存时间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Nys组抗真菌作用仅在第1天表现出最大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EE011细胞培养P<0.05);各组在存放第1、7、14天时针入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LY294002化学结构各组的穿透深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储存第1、7、14天时拉伸黏结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1天相比,所有组在第7天和第14天的平均拉伸黏接强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Zn可提供长达14 d的抗真菌效果,对渗透深度和拉伸结合强度无不良影响。
灵芝亲本及其杂交菌株液态发酵胞外多糖理化特征及刺激Dectin-1受体和巨噬细胞活性比较
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液态发酵培养赤芝(Ganoderma lucidum)G0119、G0154及其杂交菌株GZ36,比较不同发酵时间(24、48、72、96 h)所得胞外多糖的含量、重均分子量分布特征、单Nirogacestat纯度糖组成特征和免疫活性差异。结果表明:3个菌株的胞外液在21~26、34~44 min时间段均出现2个峰(P1、P3),而GZ36在26~33 min时出现峰P 2。在实验范围内,随着发酵时间延长,3个菌株的不同组分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发酵终点72 h的胞外多糖P1、P2、P3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5.193×10~6~8.957×10~6、4.437×10~6、6.033×10~4~8.148×10~4g·mol~(-1)。与60%乙醇沉淀组分(60 E)相比,3个菌株胞外多糖的20%乙醇沉淀(20 E)组分的产量较高。与亲本菌株G0119、G0154的20E组分相比,杂交菌株GZ36的20E组分产量(0.46 g·L~(-1))较高,其多糖含量(82.96%)也较高;3个菌株的60E组分相比,菌株GZ36、G0154的产量(0.13、0.14 g·L~1)较高,菌株GZ36的多糖含量(78.76%)较高。杂交菌株GZ 36胞外多糖20 E组分(主要由葡萄糖组成)和60 E组分(主要由木糖组成)在单糖组成和比例上更接近亲本菌株G0154。与阴性对照相比,3个菌株的胞外多糖20E组分均表现出刺激Dectin-1受体的活性;60E组分均Cartilage bioengineering具有诱导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与亲本菌株相比,在200μgAlpelisib抑制剂·mL~(-1)时,杂交菌株GZ36的60 E组分活性较强。研究结果为了解灵芝亲本与杂交菌株胞外多糖的异同提供参考。
二甲硅油乳剂不同服用剂量对肠道祛泡效果及结肠镜清洗难度的影响
目的:通过比较服用不同剂量的二甲硅油乳剂对患者肠道的祛泡效果,探讨较为恰当的二甲硅油乳剂服用剂量,在保证祛泡效果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减少结肠镜管道中二甲硅油乳剂的残留,降低结肠镜清洗难度。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于2022年8~11月在吉林省长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抽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70名行结肠镜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并根据二甲硅油乳剂不同服用剂量将研究对象分别分为A组(对照组),B组(试验1组)和C组(试验2组)。三组患者服用聚乙二醇溶液的肠道清洁方案相同,但在当日检查前4~6小时服用聚乙二醇溶液剩余200 m L时,三组患者分别加入20 m L、10 m L、5 m L二甲硅油乳剂,混匀后服用。通过比较三组患者的肠道祛泡效果、清洁效果、肠道准备耐受性以及检查后的耐受性,结肠镜检查中盲肠插管率、进镜时间、退镜时间、生理盐水注射量以及病变检出情况和三组患者所使用的结肠镜钳子管道油污刷洗难易情况,从而确定较为恰当的二甲硅油乳剂使用剂量。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X~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调整显著性界值,以P<0.05/3=0.017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70例患者。其中A组57例,B组58例,C组55例。三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以及基础病史、检查指征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患者肠道清洁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肠道祛泡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和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A组和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三组患者中糖尿病患者肠道祛泡得分较低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肠道准备服药耐受性比较差异均caveolae mediated transcytosis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腹胀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和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三组患者盲肠插管率均为100%,三组患者在进镜时间、退镜时间和生理盐水注射量以及结肠镜检查诊断结果以及息肉/腺瘤检出情况上的比较差SB431542试剂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结肠镜钳子管道清洗时,selleck激酶抑制剂A组中有5条清洗难度为1级,2条清洗难度为2级;B组中有2条清洗难度为1级;C组中清洗难度均为0级,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AC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结肠镜检查前,服用10 m L二甲硅油乳剂既能够保证祛泡效果,又能够降低结肠镜中油污残留风险,减轻结肠镜清洗难度。但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肠道祛泡的二甲硅油乳剂服用剂量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广东省柯萨奇病毒A8型流行及其VP1基因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广东省柯萨奇病毒A8型(CVA8)的流行特点及其基因特征。方法 收集2010—2020年广东省Compound C研究购买手足口病非EV71selleck CL 318952/CVA16/CVA6其他肠道病毒(其他EV)阳性样本,分型鉴定,选取CVA8阳性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对获得的CVA8毒株进行VP1全长序列扩增与测序,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2010—2020年手足口病2 650份其他EV样本中,CVA8占2.6%(69/2 650),每年的构成比在0.5%~12.0%,其中2020年最高;广东省共有13个地市检出CVA8,其中2020年7—11月汕头市检出最多(28例);对CVA8阳性样本进行病毒分离,阳性分离率为73.9%(51/69);遗传进化分析显示,CVA8可分为A、B、C、D和E等5个基因型,本研究44株CVA8毒株VP1核苷酸同源性为77.8Molecular Biology%~10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2.9%~100.0%,包括D基因型(5株)和E基因型(39株);2020年7—11月汕头市28株CVA8流行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3%~100.0%,高度同源。结论 CVA8在广东省以散发流行为主,2020年7—11月在汕头市引起了手足口病的局部持续循环流行;广东省存在CVA8病毒D和E基因型的流行,其中E基因型是目前的流行株。
五味子酮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
抗生素耐药性(AMR)是当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人类、动物的健康和环境卫生。AMR的出现和传播使得抗生素在治疗和预防感染方面的有效性受到了挑战,也加剧了疾病治疗的难度和成本。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为革兰氏阳性菌,是人畜共患病致病菌,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一种多重耐药病原菌,耐药性非常严重,传播率和死亡率极高,引发了许多感染性疾病,包括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到严重的心内膜炎、菌血症、肺炎、败血症、骨髓炎甚至导致机体死亡,也是畜牧业奶牛和羊乳房炎等的主要病原菌,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对临床实践构成了重大威胁。由于新型抗菌药物的严重稀缺,当务之急是寻找新的方法来对抗日益强大和不断进化的多重耐药病原菌。基于毒力因子在细菌的黏附、定植、侵袭、扩散及免疫逃避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使得抗毒力治疗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相关的抗菌策略正在被开发。相对于直接杀死或限制细菌生长的传统抗生素,抗毒力治疗旨在解除或降低病原体的毒力,减弱细菌的致病性。此外,抗毒力治疗不给予细菌生存压力,一定程度上能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因此,抗毒力治疗成为对抗多重耐药病原菌的新型策略。α-溶血素(Hla)也称为α-毒素(AT),是一种几乎所有毒力强大的细菌菌株均能产生的孔状外毒素。Hla在细胞膜表面自组装形成七聚体,引起细胞内容物的渗漏,进而导致细胞的死亡。由于Hla在金葡菌感染的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它已成为对抗MRSA的主要候选目标。在新药研发和临床用药中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占有很大比重,有相当数量含有天然产物的分子片段(60%以上),甚至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为此,本研究从天然小分子库中筛选抑制金葡菌溶血作用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五味子酮,揭示其作用机制,并在体内评估其对MRSA感染小鼠肺炎模型的治疗作用,为对抗MRSA提供新的候选物。研究结果如下:(1)溶血实验表明32μg/m L的五味子酮能有效地抑制包括MRSA、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临床分离菌株的溶血活性,溶血抑制率分别为83.06±0.19%,68.27±0.68%和92.17±0.27%。(2)Hla七聚体的形成与Hla介导的细胞侵袭紧密相关,寡聚实验证实五味子酮不影响脱氧胆Ceralasertib molecular weight酸诱导的Hla低聚体。中和试验和细胞内热稳定迁移(CETSA)等试验表明五味子酮与Hla之间并无直接相互作用,这就表明五味子酮是Hla的间接抑制剂且不影响七聚体的合成。(3)Hla的表达受到由多个调控子组成的调控网络的控制,其中辅助基因调控(Auxiliary gene regulation,Agr)系统处于核心的地位。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五味子酮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了Hla的转录和蛋白质水平,在使用五味子酮的浓度为32μg/m L时,m RNA和蛋白水平分别下降约10倍和4倍。此外,五味子酮还抑制了Agr系统相关基因RNAIII,agrA的转录水平变化,32μg/m L时,m RNA水平分别下降6倍和5倍。这一结果表明五味子酮可能通过干扰Agr群体感应系统来调节Hla的表达,从而影响其溶血活性,但不排除其它调控因子也可干预五味子酮进而影响溶血活性。(4)通过构建pET28a-agrA原核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agrA蛋白。随后热稳定迁移(TSA)、荧光淬灭、凝胶迁移实验(EMSA)、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等实验证实五味子酮与agrA之间存在直接相互作用。TSA实验结果表明五味子酮与agrA结合使ΔTm值为3℃,表明两者存在直接相互作用。荧光淬灭显示五味子酮与agrA的结合常数K_A为8.2×10~4 L/mol,表明五味子酮与agrAc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此外,分子模拟结果显示总结合自由能为-42.588 k J/mol,其中ASP157,LYS167,ASP176,ASN177是五味子酮与agrA结合的关键氨基酸位点。(5)确保药物的安全性是其进一步开发的基础,细胞毒性实验显示在五味子酮(64μg/m L)高于抑制溶血浓度下,对来源于人的肺、肝和肾的A549,HEK293T及HepG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此外,小鼠急性毒性进一步证实皮下一次性注射600 mg/kg的五味子酮对小鼠的生存情况没有影响。30天喂养实验也证实了五味子酮具有一定的安全性。(6)金葡菌引发肺炎感染,首先需要突破肺上皮细胞的屏障。当五味子酮被添加到肺上皮细胞A549和金葡菌的共培养系统中时,它明显减少了A549细胞损伤和LDH的释放水平,对肺上皮细胞表现出较好的保护作用,这意味着五味子酮可能对金葡菌引起的感染具有保护作用。(7)在MRSA诱导的小鼠肺炎感染模型中,五味子酮处理组显著提高致死剂量金葡菌感染小鼠的存活率,肺部组织中的定植菌落数量及肺部的损伤程度也明显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也有显著的变化,这可能是通过调控群体感应系统来减弱金葡菌的毒力实现的。(8)抗毒素和传统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具有显著优势。一方面,Chiral drug intermediate减少抗生素使用量可降低病原菌耐药风险。另一方面,抗毒素削弱细菌致病性,有利于宿主免疫系统清除细菌。本研究通过棋盘法和时间杀菌曲线发现并确证五味子酮与头孢噻呋具有协同对抗MRSA的作用(FIC指数为0.125)。此外,五味子酮与头孢噻呋的联合使用对MRSA临床菌株表现出协同效果,FICI指数为0.1875-0.375。这一结果也在金葡菌诱导的小鼠肺炎感染模型中得到进一步证实。综上所述,五味子酮通过抑制Agr系统,降低溶血素的表达,减弱MRSA的毒力并防止耐药性的发展,它有希望成为对抗MRSA感染的新型候选化合物。此外,它还可作为一种佐剂与头孢噻呋联合使用,恢复头孢噻呋对MRSA的敏感性。本研究阐明了五味子酮抗感染的机制,同时,也为开发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Laduviglusib说明书的抗菌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LAD1对乳腺癌的预后预测及募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LAD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以及其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募集作用,进一步分析LAD1作为潜在乳腺癌生物标志物的诊断和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利用TIMER 2.0数据库分析LDA1基因在各种癌症中的表达水平;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的数据挖掘,分析乳腺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LAD1 mRNA的表达差异,以及年龄≤65岁和年龄>65岁乳腺癌患者LAD1 mRNA表达水平;通过人类蛋白质谱查询检索了乳腺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的LAD1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最后,本研究还评估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之间的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LAD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ocetaxel核磁<0.01);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LAD1 mRNA在乳腺癌组织样本中高表达,且年龄≤65岁的乳腺癌患者的LAD1 mRNA表达量相对年龄>65岁乳腺癌患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组化提示LDA1蛋白在乳腺癌患者样本中表达量高;最后,运用CIBERSORT算法和京都基因和基因数据库富集分析提示高表达LAD1基因在乳腺癌免疫微环境中与M2型巨噬细胞的表达呈正相关,且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exidartinib-plx3397.ht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LAD1在乳腺癌中的重要作用,并与TAMs的募集机制相关联。LAD1Extrapulmonary infection的表达可能作为一个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用于乳腺癌的预后预测。
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调节肠道屏障抵御白念珠菌感染的机制研究
背景:白念珠菌可以从酵母转变为菌丝形态,并利用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和宿主的免疫不足来促进其自身定植和渗透。白念珠菌的肠源性感染的临床表现与肠炎相似,因此很容易被误诊。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是一种治疗急慢性肠炎的民族药物,根据中医理论论证施治而不针对病原,肠源性白念珠菌感染符合湿热脾虚所致肠炎症状,故选用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治疗肠源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目的:本研究拟采用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治疗肠源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阐述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对肠源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肠道屏障的调节作用,以期为临床抗肠源性念珠菌感染提供新的中医药治疗思genetic regulation路。方法:本研究采用葡聚糖硫酸钠与组合抗生素联合喂水、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口服注射白念珠菌的方式构建肠源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观察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给药后模型小鼠的生存状态、体重、生存率的变化;采用肠道微生物16S r DNA基因测序方法检测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变化,找出差异菌株;检测脏器菌落数、免疫器官脏器系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过碘酸六氨银染色(PASM)检测模型小鼠脏器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血浆和结肠组织匀浆中TNF-α、IFN-γ、IL-17A、IL-22、IL-10、IL-1β细胞因子的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的相对表达量;采用TUNEL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数量,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差异菌株对白念珠菌的抗真菌作用,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在不同浓度差异菌的代谢上清液中白念珠菌生长形态。结果: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无体外抗白念珠菌活性,但可提升模型小鼠的生存率和生存状态,降低结肠和粪便中的载菌量,恢复结肠长度,缓解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能有效改善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构与物种丰度的严重紊乱,可显著降低变形杆菌门的占比,增加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占比,提高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提升肠道中鼠乳杆菌的含量。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及鼠乳杆菌可显著提升脾脏和胸腺的脏器系数,升高模型小鼠结肠组织中Th1型(IFN-γ、TNF-α)、Th17型(IL-17A、IL-22)和抗炎因子IL-10的含量,降低促炎因子IL-1β的表达,恢复小鼠肠道免疫。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及鼠乳杆菌可恢复肠道粘膜的完整性,减少肠上皮细胞损伤凋亡,增加模型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的相对表达,减轻白念珠菌在肠道定植程度。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也可在体外促进鼠乳杆菌的生长,而鼠乳杆菌的代谢物可抑制白念珠菌生长,促进其形态的转变,使其易被识别,发挥抗白念珠菌作用。结论: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治疗肠源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可以有效减轻白念珠菌肠道感染,减少肠道损伤,增强肠道适应性免疫,更多如Th1、Th17免疫,改善Caspase抑制剂肠道菌群,特别是显著提升肠道中鼠乳杆菌的含量。用鼠乳杆菌治疗也能达到类似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的抗菌和提升免疫力的效果。说明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可能通过鼠乳杆菌,进一步发挥抗白念珠菌活性和改善肠道免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