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循环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其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循环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佳木斯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人工智能眼底照相筛查情况,将患者分为视网膜病变组(n=41)和非视网膜病变组(n=59)。比较两组患者的循环胆红素指organ system pathology标[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Alpelisib核磁rect bilirubin,IBIL)、总胆红素(totalbilirubin,TBIL)]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循环胆红素与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循环胆红素与NPDR的风险关系;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循环胆红素对NPDR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 视网膜病变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Hb A1c、尿蛋白/肌酐比值均显著高于非视网膜病变组(P<0.05),TCeralasertib小鼠BIL、DBIL、IBIL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视网膜病变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BIL、DBIL、IBIL均与Hb A1c呈负相关(r=-0.457、-0.420、-0.48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 A1c是发生NPD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BIL、DBIL、IBIL均是发生NPDR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TBIL、DBIL、IBIL预测NPDR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22、0.661、0.825,三者联合预测NPDR发生的AUC为0.913(0.844~0.992)。结论 NPDR患者的血清TBIL、DBIL、IBIL水平下降,其与Hb A1c均呈负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预测NPDR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LINC00617靶向miR-218对肺癌吉西他滨耐药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LINC00617对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吉西他滨耐药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2、4、6、8μmol/L)吉西他滨处理肺癌A549和吉Mirdametinib生产商西他滨耐药细胞A549-Gem细胞,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吉西他滨对A549细胞存活率和克隆形成数,qRT-PCR检测细胞中LINC00617和miR-218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Ki67和Caspase3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LINC00617和miR-218的靶向关系。结果:随着吉西他滨(2、4、6、8μmol/L)浓度升高,A549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A549-Gem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变化,最高浓度(8μmol/L)吉西他滨时A549-Gem细胞存活率(97.01±7.26)%显著高于A549(43.21±5.35)%;LINC00617在A549-Gem细胞中含量(3.19±0.14)显著高于A549细胞(1.00Lorlatinib细胞培养±0.08)(P<0.05);抑制LINC00617或过表达miR-218后细胞存活率和克隆形成数均降低,凋亡率升高,增殖蛋白Ki67含量降低,凋亡蛋白Caspase3含量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primary endodontic infection.05);LINC00617靶向负调控miR-218的表达;过表达miR-218增强了抑制LINC00617对A549-Gem细胞增殖、凋亡和吉西他滨耐药性的作用。结论:LINC00617可靶向miR-218调控A549-Gem细胞的增殖、凋亡及吉西他滨耐药性,也是肺癌潜在的分子靶点。

三百棒醇提物通过抗炎和凋亡作用减轻CIA大鼠的关节炎

探讨三百棒醇提物(Toddaliaasiaticaalcoholextract,TAAE)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首先建立CIA大鼠模型,然后每天口服TAAE和雷公藤多苷片(TGT),每周对后肢关节的肿胀程度进行评分。给药35d后,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6)的水平;TUNEL法检测TAAE对大鼠滑膜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Q-VD-Oph试剂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epase-3及通路相关蛋白PI3K、p-PI3K、Akt、p-Akt的表达水平;RT-qPCR检测Bax、Bcl-2、casepase-3、TNF-α、IL-6、IL-1β及通路相关蛋白PI3K、p-PI3K、Akt、p-Akt的mRNA水平。TAAE可减轻CIA大鼠关节肿胀程度,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滑膜组织病理改变,促进滑膜组织细胞凋亡,抑制滑膜炎症。此外,RT-qPCR和Western blot 实验结果显示TAAE上调促凋亡相关蛋白Bax水平,下调抑凋亡蛋白Bcl-2水平,激活casepase-3促进了滑膜组织细胞凋亡,TAAE还有效的下调了p-PI3K、p-Akt蛋白水平。该研究表明,TAAE对CIA大鼠的关节炎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并且对降低炎症反应具有很强的药理活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滑膜细胞凋亡有关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总体而言,该研究为三百棒的抗炎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并为临床更好应用三百棒治疗炎症性及自3-MA身免疫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干预在1型脆性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干预在1型脆性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12例1型脆性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医学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采用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iseas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DSQL)、连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CGM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等量表评价,比较2组不同护理干预对患者生存质量评分、血糖变化监测情况、心理焦虑和抑郁评分、护理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DSQ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平均血糖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lood glucose, 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等连续葡萄糖监测指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LXH254 NMR组(P<0.01);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UA)、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Second generation glucose biosensorBMI)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selleck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目标护理干预应用于1型脆性糖尿病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相关血液指标,降低血糖,提高生存质量,从心理层面消除焦虑、抑郁等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关键通路、基因及免疫细胞浸润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全面的探索食管癌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以及Barasertib免疫细胞特征。方法:获取GEO数据库中4个食管癌数据集并进行差异分析。进行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CH-223191生产商(KEGG)通路注释;分别利用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以及Cytoscape 软件的6种算法筛选核心基因。利用GEPIA2数据库对核心基因进行生存分析。采用TIMER2数据库和CIBERSORT反卷积算法进行免疫浸润分析。结果:共筛选出244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上调基因164个,下调基因80个。GO分析发现,DEGs主要富集在胞外区和细胞外间隙,与肿瘤侵袭转移相关。KEGG结果显示DEGs与PI3K-Akt信号通路和细胞外基质(ECM)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相关。通过差异基因的蛋白相互作用分析,我们发现3个核心基因CXCL8、MMP9和MMP13在ESCC中高表达。免疫浸润结果显示,巨噬细胞和静息树突状细胞显著增加,而肥大细胞和单核细胞显著减少。结论:筛选出的EOdontogenic infectionSCC核心基因和免疫浸润细胞可能在肿瘤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ESCC潜在的肿瘤标志物且用于ESCC的诊断和治疗。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态脉压及脉压指数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脉压、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门诊收治的120例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患者根据24 h血压动态脉压检测结果分为24 h动态脉压≥60 mmHg组(n=35)和24 h动态脉压<60 mmHg组(n=25),另外60例患者根据动态脉压指数分为脉压指数<0.40组(n=45)和脉压指数≥0.40组(n=15)。所有患者均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DNA-based medicine观察动态脉Berzosertib供应商压及脉压指数差异及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动态脉压和脉压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经24 h血压动态监测,脉压≥60 mmHg组脉selleck激酶抑制剂压指数、24 h收缩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总胆固醇显著高于24 h动态脉压<60 mmHg组(P<0.05);脉压指数≥0.40组患者24 h血压动态脉压、24 h收缩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总胆固醇高于脉压指数<0.4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动态脉压指数及24 h内血压动脉脉压呈正相关(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随着动态脉压指数和24 h血压动态脉压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改善成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干预措施的最佳证据总结

目的 检索和总结改善成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干预措施的最佳证据。方法 依据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的循证问题PIPOST体系确立工具构建循证问题,按照“6S”证据模型从上到下的原则,计算机检索在BMJ Best Practice、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网(RNAO)、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络(SIGN)、国际高血压学会、日本高血压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法国高血压学会(FSAH)、Cochrane Library、UpToDate、PubMed、Web of Science、卫生保健及护理学数据库(CINAHL)、Embase、医脉通、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上公开发表的关于改善成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01-10。由3名经过循证护理学课程培训的硕士研究生组成研究小组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文献筛选及内容提取,并进行最佳证据总结,同时评价证据质量及划分推荐级别。结果 本研究最终共纳入20篇文献,包括9篇系统评价、6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1篇临床决策、1篇证据总结。6篇指南中,2篇为A级推荐、4篇为BFG-4592细胞培养级推荐。9篇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价总分均≥9分LEE011化学结构。3篇专家共识的质量评价总分均>5分。1篇临床决策提取的证据来自2篇系统评价(与本研究纳入的文献重合)、1篇类实验研究(质量评价总分为8.5分)、2篇队列研究(质量评价总分均为9.0分)。1篇证据总结的证据来自1篇系统评价(质量评价总分为10.5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最终形成了改善成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干预措施的最佳证据总结,其包括卫生系统层面(5条证据)、健康教育和随访(4条证据)、治疗方案选择(3条genetic privacy证据)、自我管理(5条证据)4个维度共17条证据。结论 本研究总结的改善成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干预措施的最佳证据包括卫生系统层面、健康教育和随访、治疗方案选择、自我管理4个维度共17条证据,可为医护人员改善成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提供借鉴及参考。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紫藤瘤对胃癌的作用机制及初步验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紫藤瘤对胃癌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方法 通过数据库筛选紫藤瘤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同时收集疾病靶点,利用Venny2.1.0平台获取疾病和药物靶点的交集。使用Strselleck LY294002ing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使用Metascape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此网站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通过Cytoscape3.7.2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交互网络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关键靶点与相应的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lipid biochemistry接;利用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结果 筛选出8个活性成分、308个药物靶点和269个疾病靶点,19个交集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出7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紫藤瘤活性成分能够和胃癌关键靶点产生较稳定的结合。体外结果表明,紫藤瘤中芒柄花素对胃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活性,且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增加了胞内钙离子的水平。结论 揭示了紫藤瘤治疗胃癌的潜在成分及其调控网络,明确了紫藤瘤中芒柄花素的抗肿瘤作用,且可能与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有关。

心肌挽救指数与老年女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心肌挽救指数(MSI)与老年女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行急诊PCI的老年STEMI患者163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10Molecular Diagnostics5例和女性组58例,比较2组术后24 h及1年LVEF、术后5~7 d MSI及RAD001浓度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比较MSI和LVEF对发生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3支血管病变、体质量指数、LDL-C、MACE及HF发生率明显升高,吸烟、可挽救心肌体积、MSI及术后24 h、1年LVE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年龄>70岁、急诊PCI术后24 h LVEF<40%及MSI<0.5是老年女性急诊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SI预测老年女性发生心力衰竭的临界值为0.39,敏感性为84.4%,特异性为92.3%,曲线下面IACS-010759使用方法积(AUC)为0.911(95%CI:0.838~0.984,P<0.01),优于急诊PCI术后24 h LVEF,其AUC为0.728(95%CI:0.547~0.909,P<0.05)。结论 老年女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更易发生心力衰竭,MSI对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优于急诊PCI术后24 h LVEF。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 调查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抑郁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1年11月选取北京积水潭医院所有医护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Laduviglusib自制影响因素调查表收集人口学特征、抗疫工作相关问题、压力感知状况等资料,采用抑郁筛查量表(PHQ-9)评定抑郁GSKJ4分子式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医护人员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有效问卷2 981份,发生抑郁1 172例(39.32%),其中轻度754例(25.29%),中度327例(10.97%),中重度83例(2.78%),重度8例(0.27%)。多Biopartitioning micellar chromatography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016)、自评健康状况差(OR=2.797)、进入隔离区工作(OR=2.843)、平均晚间睡眠时间<6 h(OR=2.278)、直系亲属感染新冠病毒(OR=2.157)及高压力水平(OR=3.294)为医护人员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疫情期间北京地区医护人员抑郁发生率较高,女性、自评健康状况差、进入隔离区工作、平均晚间睡眠时间<6 h、直系亲属感染新冠病毒及高压力水平的医护人员尤甚。应对上述人群加强关注,并及早提供心理支援,以确保其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