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此网站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05例乳腺IMPC组及10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类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 special type, IDC-NOS)组的病例,行FASN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CCK8、划痕实验检测FASN对T47D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FASN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的影响。结果:Fselleck NMRASN在IMPC中的表达为61.0%(64/105),显著高于IDC-NOS的31.4%(33/10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IMPC中的FASN表达与患者脉管癌栓、N分期、Ki-67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IMPC患者的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期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期呈负相关(P<0.01)。FASN高表达是IMPC患者DFS和OS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敲低FASN后T47D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显著下降(P<0.001)。FASN促进T47D细胞中Wnt/β-catenin通路及EMT。结论:FASN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EMT导致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FASN高表达与IMPC高侵袭、高转移等临床病理学特征呈正相关,是预测IMP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Author: admin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血浆除磷脂外的代谢物进行代谢组学PF-02341066浓度特征分析。方法 将小型猪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结合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法建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HE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血浆样本用96孔SPE板进行除蛋白和磷脂处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对样本进行检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VX-661分子式PLS-DA)进行数据分析,通过HMDB数据库和二级质谱裂解规律比对,对内源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通过MetaboAnalyst 5.0结合KEGG、HMDB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HE和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心肌细胞肥大,部分心肌细胞融合,心肌间质水肿,大量胶原纤维增生;PLSDA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对照组血浆代谢物差异明显,筛选出7a,12a-二羟基-3-氧代-4-胆氨酸、3b,12a-二羟基-5a-胆酸、脱氧胆酸甘氨酸结合物、别石胆酸、十六烷二酸、3-氧ectopic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代十八烷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丁烯肉碱、3-羟基-9-十六碳烯酰肉碱、3-羟基十六烷基肉碱等差异代谢物26个,涉及肉碱穿梭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胆汁酸生物合成、胆碱代谢、丙酮酸代谢等途径。结论 内源性非磷脂类成分,如胆酸类、脂肪酸类、氨基酸类、酰基肉碱类及其生物代谢途径参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发病过程。本研究可为了解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程进展提供依据。
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细胞源;H5N1Re-11株+Re-12株;H7N9 H7-Re3株)的免疫效力研究
为评估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细胞源,HElexacaftor配制5N1 Re-11株+Re-12株,H7N9 H7-Re3株)的免疫效力及对近期分离H5和H7禽流感病毒(AIV)的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将3批疫苗以0.3 mL/只接种3周龄SPF鸡,疫苗接种后3周采集血清,检测针对H5亚型Re-11株、Re12株和H7亚型H7-Re3株AIV的HI抗体效价,免疫后3周,以鼻腔感染的方式分别感染效力检验毒株和近期监测到的H5N1、H5N6和H7亚型AIV,进行攻毒保护试验。效力检验结果显示,3批疫苗接种SPF鸡3周时,血清中针对Re-11株、Re12株和H7-Re3株抗原的HI平均抗体效价均在7.7log2~8.3log2,对照组鸡血清HI抗体均为阴性;分别以100CPhoto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LD_(50)攻击H5亚型2.3.4.4d分支、2.3.2.1d分支AIV和H7N9亚型AIGefitinib-based PROTAC 3价格V效力检验毒株后14日内,对照组鸡全部发病死亡,而且排毒,3批次疫苗免疫组鸡均不发病、不排毒、不死亡,获得完全的保护。对近期分离H5和H7亚型AIV的免疫保护效果试验中,接种0.3mL/只疫苗3周的SPF鸡血清中针对3抗原的HI抗体均在8log2左右,分别以10~(5)EID_(50)攻击2019年分离的1株H5N6亚型、1株H5N1分离株、2株H7N9亚型AIV及2018年的H7N2亚型AIV后14日内,对照组SPF鸡全部发病死亡,所有免疫组鸡均获得100%免疫保护。以上结果表明,细胞源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够完全抵御近期监测到的H7N9亚型AIV及H5N1和H5N6亚型AIV的攻击。本研究为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细胞源,H5N1 Re-11株+Re-12株,H7N9 H7-Re3株)的研制和应用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川芎嗪对两肾一夹高血压模型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两肾一夹高血压模型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对Ras同源基因家族蛋hereditary breast白A(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ROCK)通路的影响。方法 通过两肾一夹法构建高血压大鼠模型,将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造模成功后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坎地沙坦组[造模成功后灌胃10 mg/(kg·d)坎地沙坦],川芎嗪低、高剂量组[造模成功后分别灌胃30、50 mg/(kg·d)川芎嗪],每组各10只。每日1次,连续给药4周。通过血压仪测量给药2、4周后各组大鼠动脉收缩压、心率。末次给药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含量,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左心室心肌细胞形态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心肌胶原组织结构变化,计算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组织RhoA、ROCK1、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干预前,干预2、4周,模型组ICI 46474化学结构大鼠收缩压、心率升高(均P<0.05)。干预2、4周,与模型组相比,坎地沙坦组,川芎嗪低、高剂量组大鼠收缩压、心率降低(P<0.05);坎地沙坦组和川芎嗪高剂量组大鼠收缩压低于川芎嗪低剂量组(均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不明显、纤维组织增生、排列不规则、有大量蓝色胶原组织表达等病理变化,心肌CVF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坎地沙坦组,川芎嗪低、高剂量组大鼠上述病理变化明显减轻,心肌CVF降低[心肌CVF:坎地沙坦组(1.71±0.15)%比川芎嗪高剂量组(1.76±0.21)%比川芎嗪低剂量组(3.53±0.37)%比模型组(4.72±0.43)%比假手术组(1.15±0.10)%,F=230.903,P<0.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浆内皮素1、AngⅡ、TNF-α、IL-6、CK-MB、cTnI升高,左心室组织RhoA、ROCK1、TGF-β_(1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坎地沙坦组,川芎嗪低、高剂量组血浆内皮素1、AngⅡ、TNF-α、IL-6、CK-MB、cTnI含量,左心室组织RhoA、ROCK1、TGF-β_1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川芎嗪高剂量组和坎地沙坦组大鼠上述指标更多低于川芎嗪低剂量组(P<0.05)。结论 川芎嗪降低血压,缓解心肌组织损伤,可能与抑制RhoA/ROCK通路有关。
胱抑素C—组织蛋白酶B轴调节淀粉样β水平的机理研究
淀粉样蛋白沉积疾病是由特定多肽或蛋白质聚集形成高度稳定的、具有细胞毒性的淀粉样蛋白纤维化沉淀所引起的。淀粉样肽β(Amyloidβ,Aβ)被认为是引起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致病蛋白。人胱抑素C(Viruses infectionHuman cystatin C,HCC)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的体液和组织液中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细胞外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HCC可与可溶性的Aβ结合,研究发现HCC与Aβ的原纤维共定位于AD病人的脑部病灶组织,提示它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at B)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在人脑购买Empagliflozin部主要存在于胶质细胞的溶酶体中。Aβ含量的增加可以刺激胶质细胞释放Cat B,对Aβ进行调节,但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淀粉样肽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处理和Aβ代谢中的作用仍有待确定。本研究拟通过研究细胞内双过表达HCC与Aβ,了解细胞内Aβ聚集对HCC表达情况的敏感性。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阐述三个蛋白质相互作用模式和动态过程,预测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终阐明HCC-Cat B轴对Aβ成纤维的影响机理。利用毕赤酵母可作为表达外源蛋白的“细胞工厂”这一特性,我们首先构建了三组毕赤酵母重组菌株:过表达HCC的酵母菌株,过表达Aβ以及双过表达HCC和Aβ的酵母菌株。通过分别诱PD0325901溶解度导不同菌株表达目的蛋白,观察和分析蛋白表达情况,我们发现HCC在酵母细胞外被大量分泌表达,细胞内仍存留有少量蛋白;其次,酵母细胞外并没有检测到Aβ的分泌表达,但其在细胞内有少量驻留,提高分子伴侣表达可以提高Aβ的表达量,Aβ大量以单体形式驻留在细胞内,推测这是由于淀粉样蛋白在表达量提高时会因为分子伴侣的作用,在细胞内大量驻留。最后,运用分子对接方法模拟解析三个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确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了解HCC,Cat B,Aβ三者间相互作用的情况探寻HCC可能在AD早期发挥作用,而Cat B会在AD后期发挥作用的理论依据,为AD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
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究影响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并比较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Roxadustat溶解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的132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急性胰腺炎(MAP)组(75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组(30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27例)。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有无糖尿病和高血压,以及患者入院后的AP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Ranson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P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AP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有无糖尿病和高血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athological biomarkers义(P>0.05)。各组患者BISAP评分、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CRP、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的结果显示,BISAP评分、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CRP、PCT水平均为影响AP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BISAP评分、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CRP、PCT水平对AP严重程度均有Pevonedistat一定的诊断预测效能,且BISAP评分联合PCT时诊断预测效能最高。结论 BISAP评分联合PCT可用于预测AP的严重程度,预测效能最高。
腹腔镜局部切除治疗胰腺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28例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胰腺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行腹腔镜下保留器官功能的局部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胰腺外科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行腹腔镜下胰腺局部切除术2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28例病人中,胰头肿物16例(腹腔镜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13例,腹腔镜此网站下胰腺肿物剜除术3例),胰腺颈体肿物7例(腹腔镜下胰腺中段切除术6例,腹腔镜下胰腺肿物剜除术1例),胰体尾肿物5例(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3例,腹腔镜下胰腺肿物剜除术2例)。结果 所有病人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为60~450min,术中出血量为20~550mL,肿瘤直径2~8 cm。术后并发症:B级胰瘘6例,C级胰瘘1例(胰头肿物剜除术1例),腹腔感染2例,胆瘘2例,胃瘫1例,腹腔出血例2例(胰头肿物剜除术1例,胰颈体肿物行www.selleck.cn/products/smoothened-agonist-sag-hcl胰腺中段切除术1例)。术后随访8个月,未发现继发性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病人平均住院时间为20.9 d。术后病检: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8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1级5例、G2级2例、G3级1例,浆液性囊腺瘤5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1例,神经鞘瘤1例,immune architecture先天性真性囊肿1例。结论 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行腹腔镜下胰腺局部切除术,可有效保留病人器官功能,是一类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安阳市40~79岁居民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调查
目的 探讨安阳市40~79岁人群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现状,并调查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安阳市4个区各随机选取1个常住人口≥1 000人的社区,将该社区内的40~79岁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相关筛查的问卷调查及血生化指标检测,参照《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Gene biomarker2017)》及《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对居民进行心血管疾病高危情况评估,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居民心血管疾病高危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高危因素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3 150名安阳市40~79岁常住居民进行研究,男性1 597人,占50.70%,女性1 553人,占49.30%,平均年龄(64.02±6.31)岁。检出心血管疾病高危670例,检出率21.27%,其中病史型高危268例,风险评估型高危402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selleck化学OR=2.221)、年龄为60~69岁(OR=3.221)、年龄为70~79岁(OR=4.521)、BMI为24.0~27.9 kg/m~2(OR=2.698)、BMI为≥28.0 kg/m~2(OR=2.845)、高血压病(OCrizotinib molecular weightR=4.654)、LDL-C异常(OR=2.331)是安阳市40~79岁居民心血管疾病高危的影响因素。结论 安阳市40~79岁居民心血管疾病高危检出率较高,尤其受性别、年龄、高血压等因素影响,需要针对上述重点高危人群广泛开展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健康教育,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遏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复发率及死亡率的上升。
深圳市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治疗和控制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社区老年人糖尿病治疗和控制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社区糖尿病综合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1—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社区常住居民中351 362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生化检测。采用R 4.1.2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检出83801名糖尿病患者,检出率为23.85%,糖尿病患者治疗率与控制率分别为64.49%和39.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05,95%CI:1.01~1.09)、初中及以上学历(OR=1.14,95%CI:1.07~1.21)、丧偶(OR=1.15,95%CI:1.06~1.24)、已戒烟(OR=1.25,95%CI:1.19~1.32)、有体力活动(OR=1.19,95%CI:1.15~1.23)、中心性肥胖(OR=1.07,95%CI:1.03~1.11)、高血压(OR=1.06,95%CI:1.02~1.09)、血脂异常(OR=1.04,95%CI:1.01~1.07)和有心脑血管疾病史(OR=1.32,95%CI:1.27~1.38)的患者糖尿病治疗情况较好(P<0.01);年龄≥80岁组(OR=0.91,95%CI:0.86~0.95)、偶尔饮酒(ORBMS-354825=0.90,95%CI:0.86~0.95)、饮酒(OR=0.63,95%CI:0.59~0.68)、低体重(OR=0.79,95%CI:0.70~0.88)、超重(OR=0.80,95%CI:0.78~0.83)及肥胖(OR=0.69,95%CI:0.66~0.73)的患者糖尿病治疗情况较差(P<0.01)。年龄≥80岁组(OR=1.06,95%CI:1.01~1.11)、单身(OR=1.46,95%CI:1.02~2.09)、有体力活动(OR=1.05,95%CI:1.01~1.09)、低体重(OR=1.18,95%CI:1.06~1.32)、高血压(OR=1.33,95%CI:1.28~1.38)和有心脑血管疾病史(OR=1.41,95%CI:1.35~1.46)的患者糖尿病控制情况较好(P<0.05,P<0.01);70~74岁(OR=0.97,95%CI:0.93~0.99)、女性(OR=0.92,95%CI:0.89~0.95)、现在吸烟(OR=0.91,95%CI:0.86~0.更多96)、偶尔饮酒(OR=0.87,95%CI:0.82~0.91)、饮酒(OR=0.67,95%CI:0.62~0.72)、超重(OR=0.91,95%CI:0.88~0.9microbiota manipulation4)、肥胖(OR=0.82,95%CI:0.78~0.87)、中心性肥胖(OR=0.79,95%CI:0.76~0.82)及血脂异常(OR=0.77,95%CI:0.75~0.80)的患者糖尿病控制情况较差(P<0.05,P<0.01)。结论 深圳市社区老年人糖尿病检出率较高,控制率较低,应重点关注社区超重或肥胖老年人群,倡导戒烟限酒的健康生活方式,做好糖尿病综合防控工作。
血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C)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再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2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172例存在颈动脉斑块,54例无斑块。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中,94例为稳定斑块,78例为易损斑块。斑块组年龄[(71.82±9.94)岁对(60.74±13.81)岁;t=6.160,P=0.014]、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比例(11.6%对1.9%;6.169,P=0.020)、收缩压[(148.770±21.007)mm Hg对(142.240±19.404)mm Hg;t=2.029,P=0.044;1 mm Hg=0.133 kPa]和血浆CysC浓度[(1.046±0.438)mgSAHA/L对(0.860±0.214)mg/L;t=3.006,P=0.003]以及颈动脉IMT[(1.122±0.278)mm对(0.878±0.250)mm;t=5.762,P=0.000]显著性高于无斑块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07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44~1.116;P=0.000]和IMT(Ochlorophyll biosynthesisR 31.450,95%CI 6.233~158.692;P=0.000)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浆Cys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无显著独立相关性(P=0.217)。稳定斑块组仅IMT显著性高于易损斑块组[(1.176±0.285)mm对(1.058±0.258)mm;t=-2.824,P=0.005],而且IMT(OR 0.195,95%CI 0.059~0.064;P=0.007)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保护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CysC水平与年龄(r=0.375,P=0.000)和血清肌酐水平(r=0.462,P=0.000)呈正相关,但与颈动脉IMT(r=0.075,P=0.264)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未发现血浆CMCC950体外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斑块稳定性以及IMT之间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