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眼与显微镜辅助阴茎浅筋膜深层切除术治疗CCP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传统裸眼直视下行阴茎浅筋膜深层切除术与显微镜辅助下行阴茎浅筋膜深层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隐匿阴茎(Congenital concealed penis,CCP)的临床效果,初步探讨显微镜在阴茎浅筋膜深层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6月—2023年6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手术治疗的91例CC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高级职称医生行阴茎浅筋膜深层切除术,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裸眼组43例和显微镜组48例。91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5.6个月。分别比较裸眼组和显微镜组的两种术式在术中纱布块使用量、手术时间、术后导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阴茎长度、术后阴茎长度、术后阴茎增长长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在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间点采用小儿阴茎外观感知量表(Pediatric penile perception score,PPPS)进行术后满意度调查,同时采用Boemers阴茎外观评价标准评定术后阴茎外观。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比较两组在患者在年龄、BMI和术前阴茎长度基线指标,没有观察到统计学上的差异(均P>0.05)。2.清晰的显微镜视野需要生理盐水、纱布及时清理创面渗出,使显微镜组患者纱布使用量明显超过裸眼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显微器械可精准的解剖,组织创伤更小,显微镜组手术时间长于裸眼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medullary raphe<0.001NSC 127716 MW)。3.显微组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裸眼组,两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selleck IACS-010759学意义(P<0.001)。两组在术后阴茎长度、术后阴茎增长长度上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oemers阴茎外观评价标准下,两组均评定为良好和一般,无不良情况;显微镜组良好率大于裸眼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并发症方面,在术后2周随访时,显微镜组包皮轻度水肿发生率低于裸眼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两组包皮水肿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5.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满意度随访中,显微镜组在阴茎大小、阴茎皮肤外观及阴茎整体外观三个方面的满意度得分均高于裸眼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阴茎浅筋膜深层切除术相比于传统裸眼阴茎浅筋膜深层切除术,具有解剖精准、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更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能显著提升患者术后阴茎外观,美容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但手术耗费时间更长。

瓜蒌类外泌体囊泡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

背景:瓜蒌具有抗氧化功能和抗炎作用,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然而,瓜蒌的疗效往往受到成分复杂和生物利用度低的限制。目的:探讨瓜蒌类外泌体囊泡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机制。方法:(1)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瓜蒌中提取细胞外囊泡,通过透射电镜、纳米粒径检测仪与纳米颗粒追踪分析仪鉴定,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THP-1来源巨噬细胞摄入瓜蒌类外泌体囊泡情况。(2)THP-1来源巨噬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瓜蒌类外泌体囊泡低、中、高剂量组,其中空白组正常培养,模型组加入50 mg/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Modèles biomathématiques瓜蒌类外泌体囊泡低、中、高剂量组加入50 mg/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5,10,20 mg/L瓜蒌类外泌体囊泡,干预24 h,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NLRP3和Cleaved-Caspase-1表达水平。(3)33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瓜蒌类外泌体囊泡组,其中空白组小鼠喂养普通饲料,其余2组小鼠喂养高脂饲料16周后,瓜蒌类外泌体囊泡组小鼠腹腔注射瓜蒌类外泌体囊泡,空白组与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隔日给药1次,连续4周,采用油红O染色检测主动脉斑块面积,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水平,试剂盒检测血脂水平,免疫组化检测主动脉NLRP3和Cleaved-Caspase-1表达水平。(4)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Ferrostatin-1 IC50术与网络药理学预测瓜蒌类外泌体囊泡治疗冠心病的潜在靶点。结果与结论:(1)瓜蒌类外泌体囊泡呈茶托状,粒径在50-150 nm之间,能被THP-1来源巨噬细胞有效摄入;(2)细胞实验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瓜蒌类外泌体囊泡低、中、高剂量组NLRP3和Cleaved-Caspase-1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型降低;(3)小鼠AZD1152-HQPA实验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瓜蒌类外泌体囊泡组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减少,炎症细胞浸润较少,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NLRP3及Cleaved-Caspase-1蛋白表达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水平降低;(4)筛选并富集到的关键通路有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代谢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等。结果表明,瓜蒌类外泌体囊泡可有效缓解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支气管哮喘和外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过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及外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8种常见过敏性及自身免疫性疾JNJ-42756493病的风险影响。方法 通过人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提取与支气管哮喘及外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相关的工具变量,并确保满足孟德尔随机化的相关性、独立性和排他性假设。应用逆方差加权法(IVW)、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和MR-PRESSO等四种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分析支气管哮喘和外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银屑病、类风湿关节炎、弥漫性甲状腺肿及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风险影响。此外,采用多变量MR方法评估支气管哮喘与外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相互作用。结果 支气管哮喘明显增加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及湿疹的发病风险(分别为OR=72.488,95%CI:36.955~142.187,P<0.001;OR=280.674,95%CI:123.711~636.793,P<0.001;OR=5.224,95%CI:2.654~10.281,P<0.001;OR=12.960,95%CI:6.601~25.443,P<0.001)。外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湿疹及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增加明显相关(分别为OR=1.324,95%CI:1.232~1.423,P<0.001;OR=1.491,95%CI:1.357~1.638,P<0.001;OR=1.195,95%CI:1.127~1.268,P<0.001;OR=1.253,95%CI:1.116~1.408,P<0.001),与荨麻疹和银屑病风险增加也存在相关性(分别为OR=1.100,95%CI:1.015~1.193,P=0.021;OR=1.126,95%CI:1.004~1.264,P=0.043)。在调整外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后,支气管哮喘对过敏immunocorrecting therapy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及湿疹的影响仍明显(分别为OR=67.446,95%CI:34.918~130.selleck278,P<0.001;OR=394.808,95%CI:174.661~892.434,P<0.001;OR=12.277,95%CI:6.900~21.844,P<0.001);调整支气管哮喘后,外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上述疾病的影响则不再明显。结论 支气管哮喘和外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均可能增加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及湿疹的发病风险,且支气管哮喘对这些疾病的影响...

牛乳来源外泌体对巨噬细胞极化调控作用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牛乳来源外泌体(exosomes, Exo)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无菌采集10份牛乳样品,Appropriate antibiotic use通过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 SCC)测定和细菌学鉴定判断乳样性质;差速超速离心法富集纯化牛乳来源Exo;通过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透射电镜(TEM)、Western blot(WB)鉴定Exo;荧光示踪法检测Exo能否被巨噬细胞(Raw264.7)内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牛乳来源Exo作用于Raw264.7细胞后促炎性细胞因子、抗炎性细胞因子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的变化。通过SCC判定有4份正常乳样,6份炎症乳样;从炎症乳样中分离出4株致病菌,生物学特性分别与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克雷伯肺炎杆菌基本一致,经16S rDNA基因测序比对分析证实菌株为上述致病菌;超速离心法分离得到10份乳样Exo;不同牛乳样本来源Exo与Raw264.7共培养6 h后均能被其内化;与对照(Con)组相比,低体细胞数来源Exo(L-Exo)组和高体细胞数来源Exo(H-ExEmricasan浓度o)组均能显著增加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CD206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mRNA和蛋白水平下降(P<0.05),精氨酸酶(Arg)-1 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在奶牛乳腺炎症反应过程中,炎症奶牛牛乳来源Exo可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高表达促炎性细胞因子,促进炎症反应,而乳腺健康状态下分泌的Exo能介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表达高水平的抗炎性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免疫调节,有一定的抗炎作获悉更多用,证明牛乳Exo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过程。

血栓四项联合预测急性白血病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栓四项[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selleck化学-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对急性白血病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52例急性白血病伴DIC患者作为研究组,50例单纯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血栓四项(PIC、TAT、TM、t-PAIC)水平;绘制Kaplan-Meier(KM)生存曲线,分析研究组患者28 d预后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栓四项对急性白血病伴DIC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浆TAT、PIC、tPeptide Synthesis-PAIC、TM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28 d预后情况为死亡(预后不良)17例、存活(预后良好)35例,预后不良患者入院时血浆TAT、PIC、t-PAIC、TM水平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OC曲线显示,TAT、PIC、t-PAIC、TM单独预测急性白血病伴DIC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5、0.769、0.767、0.770,血栓四项联合预测的AUC为0.939,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的AUC(Z=1.986、2.014、2.026、2.003,P=0.021、0.010、0.008、0.014)。结论 血栓四项(TAT、PIC、t-PAIC、TM)对急性白血病伴DIC患者近期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联合检测可为selleckchem PEG300临床预测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拨针疗法联合中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神经根水肿时间、疼痛介质及血清miR-141-3p的影响

PF-07321332分子量的 观察拨针疗法联合消髓化核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臭氧射频消融术后神经根水肿时间、疼痛介质及血清mi R-141-3p的影响。方法 将92例行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消髓化核汤组和拨针联合组,每组46例。消髓化核汤组予消髓化核汤治疗,拨针联合组在消髓化核汤组基础上予拨针疗法治疗。观察两组神经根水肿消失时间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炎症指标[微小核糖核酸-141-3pMS-275溶解度(miRNA-141-3p, miR-141-3p)、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typeⅠ, sTNFRⅠ)、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 PLA2)]和疼痛介质指标[甲硫氨酸脑啡肽(methionine enkephalin,Met-EnK)、缓激肽(bradykinin,BK)、 5-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 6-酮前列腺素E1α(6-keto-prostaglandin E1α, 6-keto-PGE1α)]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拨针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8%,高于消髓化核汤组的82.6%(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拨针联合组低于消髓化核汤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拨针联合组低于消髓化核汤组(P<0.05)。拨针联合组患者神经根水肿消失时间短于消髓化核汤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17、PLA2、miR-141-3p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immediate memory拨针联合组低于消髓化核汤组(P<0.05);两组血清s TNFRⅠ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拨针联合组高于消髓化核汤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Met-En K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拨针联合组高于消髓化核汤组(P<0.05);两组血清6-keto-PGE1α、5-HT、BK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拨针联合组低于消髓化核汤组(P<0.05)。结论 拨针疗法联合消髓化核汤治疗可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血清IL-17、PLA2、miR-141-3...

全血LncRNA miR155HG和miR-487b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全血LncRNA miR155HG和miR-487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长安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4例AMI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取90名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肌钙蛋白I(c TnI)的表达,以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全血LncRNA miR155HG和miR-487b的表达水平;借助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ncRNA miR155HG、miR-487b及二者联合对AMI的诊断效能。结果 试验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cTn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全血LncRNA miR155HG在发病0~6 h时开始升高,12 h到达峰值后开始下降,在7 d时已降至正常水平;miR-487b在发病0~6 h时开始降低,在12 h降至最低值后开始上升,在7 d时已升至正常水平;c TnI的变化趋势与LncRNA miR155HG相一致,但其到达峰值的时间较晚。对试验组患者发病12 h的数据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miR155HG诊断AM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3,miR-487b诊断Neuropathological alterations的AUC为0.908,二者联合诊断AMI的AUC为0.964,灵敏度MC3配制为9Alisertib分子式1.5%,特异度为95.7%。结论 全血LncRNA miR155HG和miR-487b有可能成为诊断AMI的分子标志物。

应用Auto Strain定量技术评价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左心功能

目的 应用自动应变(Auto点击此处 Strain)定量技术评价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左心功能变化,并探讨影响CTEPH患者生存的左心应变参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的CTEPH患者30例,全因死亡为复合终点,选取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获取所有受试者的左心常规参数和左右心应变参数。CTEPH组进行右心导管插入术(RHC),以肺动脉平均压(mPAP)45 mmHg为界将CTEPH组分为中度、重度PH组,比较各组间参数差异,host genetics应用回归分析确定影响CTEPH患者生存的应变参数。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CTEPH组的左心房最大容积指数(LAVI)、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与室间隔、侧壁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之比的平均值(E/e′)增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减小(P<0.05),右心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FWLS)、左心房储存期峰值应变(LASr)、管道期峰值应变(LAScd)、收缩期峰值应变(LASct)、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的绝对值均减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中度、重度PH组的LAVI、E/e′均增大,LVEDV和RVFWLS的绝对值均减小(P<0.05),重度PH组LASr、LAScd、LASct、LVGLS的绝对值均减低(P<0.05)。与中度Metabolism抑制剂PH组相比,重度PH组mPAP、肺血管阻力(PVR)增大,LAVI、E/e′增大,LVEDV减小(P<0.05),RVFWLS、LASr、LAScd、LASct、LVGLS的绝对值均减低(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Sct、LVGLS是CTEPH患者生存的预测因子(P<0.05)。结论 Auto Strain能够较早识别CTEPH患者左心功能减低,LASct、LVGLS是影响CTEPH患者生存的功能指标。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EGFR-TKIs耐药NSCLC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靶向药物,但长期使用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耐药。EGFR-TKIs耐药后会改变肿瘤微环境,而EGFR-TKIs耐药的NSCLC患者可重新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中获益,但其肿瘤微环境变化较为复杂,疗效并不明确。本文通过对ICIs治疗EGFR-TKIs耐药NSCLC患者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对于EGFR-TKIs耐药的NSCLC患者,ICIs单药治疗的效果并不明确,需要寻找其他相关生物标志物来筛选获益人群;ICIs+EGFR-TKIs存在潜在毒性,不建议临床选用;ICIs+化疗的疗效尚存在争议,建议临床PS-341细胞培养谨慎应用;ICIs+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但可能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ICIs+化疗+抗VE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lin-mc3-dma.htmlGF药物治疗表现出不错的疗效,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单一化疗相当;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抑制剂等ICIs新药还处于临床研究或临床前研Trimmed L-moments究阶段,但其可能成为新的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戴恩来教授基于“毒损肾络”理论治疗肾性水肿验案举隅

水肿是肾脏病的典型症状,也是肾内科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缠绵难愈。西医学认为,肾性水肿的发生多由低蛋白血症导致胶体渗透压失衡,或由电解质紊乱导致水钠潴留等造成。西医治疗肾性水肿通常使用利尿剂,通过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重吸收作用等,促进机体排水、排尿,但长期使用会加剧机体水和电解质紊乱、糖代谢异常,加重水肿。中医药的介入可阻止肾性水肿进展。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水肿的病位主要在肺、脾、肾,关键在肾;病理因素多为湿、瘀互结。肾为水脏,与水肿的发生关系密切,水液的运化依赖于肾阳的蒸腾气化及开opioid medication-assisted treatment阖作用。戴恩Erdafitinib使用方法来教授认为,“毒邪”存在于慢性肾脏病的始终,其中以“瘀毒”“湿毒”最为常见,且二者极易结合,导致肾性水肿迁延难愈。“毒损肾络”,则肾失开阖,蒸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溢于肌肤,发为水肿。戴恩来教授基于“毒损肾络”理论,运用“解毒通络法”治疗肾性水肿,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基于“毒损肾络”的理论基础及“解毒通络”法的具体应用,总结戴恩来教授治疗肾性水肿的经验,为临床治疗肾性水肿提供新selleck产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