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c-Myc的癌症治疗策略

c-Myc是一种转录因子,参与Myc/Max/Mxd信号调控网络。c-Myc不仅调节机体的正常发育IACS-010759 MW,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研究显示,超过70%肿瘤中存在c-MMDV3100 NMRyc突变或表达量的变化。因此,c-Myc靶向抑制剂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autochthonous hepatitis e策略。目前,临床上尚无针对c-Myc的治疗方法,但是随着靶向c-Myc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以Omomyc为代表的抑制剂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且c-Myc在肿瘤中的直接抑制可能发展为可行的临床治疗手段。虽然靶向c-Myc在癌症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但c-Myc的直接抑制目前仍存在诸多的风险与挑战。本综述中,首先,将会对c-Myc在细胞中的调节网络及其生物学功能进行简要的总结;其次,讨论靶向c-Myc及其同系物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意义;另外,总结c-Myc作为一个潜在的临床治疗靶点应用于临床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最后,对目前已经发现的一些c-Myc抑制剂,例如小分子抑制剂以及蛋白质和肽类抑制剂的优缺点进行对比与探讨,并就其所存在的问题作出展望,从而为癌症中以c-Myc为靶点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术前外周血炎症指标对舌鳞状细胞癌预后预测价值的分析

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炎症指标对舌鳞状细胞癌(TSC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AZD2281溶解度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immune homeostasis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TSCC行根治性切除LGK-974术的21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临床诊断性能曲线确定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最佳截断值。生存单因素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基于Cox回归模型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PLR、NLR、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和TNM分期为影响TSCC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LR、N分期和TNM分期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Nomogram模型的C指数为0.701 (95%CI:0.651~0.752),校准曲线表明Nomogram模型预测无进展生存率与实际无进展生存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术前外周血炎症指标对TSCC术后患者的预后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IgG4相关腹部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目的 探讨IgG4相关腹部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8例IgG4相关腹部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腹部多个器官(2~5个)受累多见,胆管(10Proteomics Tools0.0%)和胰腺(85.7%)最常受累。胆管受累复杂多样,胆总管下段受累最多见,常合并胰腺炎;肝门区及肝内胆管受累少见,肝门部胆管受累多伴肝内炎性假瘤;胆管受累表现为管壁增厚伴延迟强化,管腔细线样狭窄。胰腺弥漫性肿大常见,周围见“胶囊样”假包壳,形似腊肠,T1WI压脂序列胰腺信号弥漫减低,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具有特征性,增强后呈渐进性延迟强化。局灶型肿大多以胰头和胰尾肿大为主,体部胰管轻度扩张。胆囊受累表现为囊壁均匀、非水肿性增厚及延迟强化。腹膜后及受累脏器周围的淋巴结多轻度增大,孤立、未融合,均匀强化。泌尿系统受累少见,多同时累及双侧,表现为Baricitinib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肿块样强化减低灶,软组织密度影包绕肾盂,输尿DS-3201分子式管壁增厚伴上段积水扩张。结论 IgG4相关腹部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这些影像学特征、并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综合分析,有助于作出准确诊断。

雄激素受体作为三阴性乳腺癌放疗抵抗的介质和生物标志物的临床研究

目的ICI 46474作用 探讨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作为三阴性乳腺癌放疗抵抗的介质和生物标志物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80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均接受早期乳腺癌治疗手术。术后根据实际情况,患者进行放射和非放射辅助治疗,并分为非放疗组(n=18)和放疗组(n=62)。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肿瘤大小、家族肿瘤得病史),并在定期门诊处得到所有患者的复查结果(2年内),计算复发率和生存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检测AR表达阳性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三阴性乳腺癌malaria vaccine immunity患者复发率。结果 2组患者年龄、BMI、肿瘤大小、饮酒及吸烟和肿瘤家族史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组较非放疗组肿瘤中的AR表达阳性率升高(P<0.05)。与非放疗组(20MCC950纯度.00%,15.38%)相比,放疗组AR高表达复发率(31.25%)增加,AR低表达复发率(13.33%)降低(P<0.05)。与非放疗组(80.00%,84.62%)相比,放疗组AR高表达生存率(71.88%)降低,AR低表达生存率(93.33%)增加(P<0.05)。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和AR状态与之相关(P<0.05),BMI越高、居住地条件越差以及文化程度越低,皮损严重程度越高,而年龄、肿瘤大小和肿瘤家族史与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可作为三阴性乳腺癌放疗抵抗的介质和生物标志物,放疗降低AR表达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复发率。

锁骨上区淋巴结清扫联合局部放疗对sISLM乳腺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分析锁骨上区淋巴结清扫联合局部放疗对同时型同侧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sISLM)乳腺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影Intima-media thickness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开滦总医院治疗的64例sISLM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予以单纯局部放疗者为放疗组,34例采用锁骨上区淋巴结清扫联合局部放疗者为联合组。随访至2020年12月,比较两组的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期(LRFS)、无局部区域转移生存(DMFS)、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联合组LRFS、DMFS、PFS、OS率分别为78.60%、50.10%、59.70%、68.60%,放疗组分别为81.30%、40.30%、51.00%、68.1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病灶最大直径>5 cm、腋窝淋巴结阳性个数>5个、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占比高于生存组[89.66%(26/29)比51.43%(18/35),96.55%(28/29)比65.71%(23/35),62.07%(18/29)比20.00%(7/35)](均P<0.01)。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不同病灶最大直径、腋窝淋巴结阳性个数及HER2阳性与否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灶最大直径>5 cm、腋窝淋巴结阳性个数>5个、HER2阳性表Smoothened Agonist达是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R=2.273,95%CI 1.874~2.654;RR=2.250,95%CI 1.856~2.597;RR=2.782,95%CI 2.301~3.124)(均P<0.01)。结论 sISGDC-0068纯度LM乳腺癌患者行锁骨上区淋巴结清扫联合局部放疗与单纯局部放疗的远期获益相当,病灶直径、腋窝淋巴结阳性个数、HER2阳性状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纳米炭示踪在高原地区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识别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探究纳米碳示踪在高原地区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识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于青海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开始前在宫颈3、6、9、12点黏膜下分别注射纳米炭0.1ml;手术开腹后,于宫体前壁、底部、后壁中点浆膜下注纳米碳混悬液共0.5ml;识别黑染的淋巴管,沿淋巴管找到第一站黑染淋巴结定位为SLN,单独切除SLN后行标准子宫内膜癌分期术;SLN行常规病理检查,评价SLN检出率、灵感度、阴性预测值和假阴性率等指标。结果 oral and maxillofacial pathology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46例患者成Etoposide功识别出SLN,SLN检出率为92.00%,共计170枚。46例成功示踪SLN的患者中,34例检出双侧盆腔SLN,12例检出单侧盆腔SLN;SLN主要分布于:髂外血管区(39.41%)、闭孔区(AMG510浓度24.12%)、髂内血管区(21.76%)、髂总血管区(12.35%)和腹主动脉区(2.35%)。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1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证实发生淋巴结转移;纳米碳示踪SLN的敏感度为90.91%(10/11),阴性预测值96.97%(32/33),假阴性率为9.09%(1/11)。结论 高原地区子宫内膜癌术中纳米碳示踪SLN技术具有可行性,宫颈与宫体联合注射纳米碳识别子宫内膜癌SLN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较低,可提高SLN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出血转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静脉溶栓后常见并发症,目前缺乏预测出血转化的生物学标志物。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HR)与AIS出血转化存在一定相关性,但SHR是否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有关尚未十分明确。目的 探究SHR与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2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SHR。根据急性期内复查CT/MRI结果,将患者分为出血转化组(n=58)和无出血转化组(n=262)。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根据SHR第三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低SHR组(n=236)和高SHR组(n=84),比较两组出血转化发生率;根据AIS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n=79)和非糖尿病组(n=241),再根据SHR第三四分位数,分别将患者分为CX-5461 NMR低SHR亚组和高SHR亚组,探讨糖尿病对SHR与出血转化关系的影响。结果 出血转化组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房颤动所占比例及SHR高于无出血转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mpagliflozin采购,基线NIHSS评分[OR=1.041,95%CI(1.003,1.080)]、SHR[OR=3.328,95%CI(1.304,8.491)genetic regulation]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急性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P<0.05)。高SHR组的出血转化发生率[29.76%(25/84)]高于低SHR组[13.98%(33/236)](P<0.05)。进一步调整年龄、基线NIHSS评分、心房颤动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SHR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急性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OR=2.244,95%CI(1.215,4.146),P=0.010]。糖尿病组中,高SHR亚组出血转化发生率[36.00%(9/25)]高于低SHR亚组[14.81%(8/54)](P<0.05);非糖尿病组中,高SHR亚组出血转化发生率[28.81%(17/59)]高于低SHR亚组[13.19%(24/182)](P<0.05)。结论 SHR是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且与是否患有糖尿病无关。

土槿皮乙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目的 观察土槿皮乙酸(Pseudolaric Acid B,PAB)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及细胞骨架的影响。方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的影响;细胞划痕修复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模型检测PAB对HUVEC细胞迁移的影响;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表征细胞超微结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观察细胞骨架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OD570值为1.07±0.02)相比,浓1.02±0.03,P>0.05。对照组HUVEC细胞迁移距离和数量为(332.35±9.51)μm和(113.6±7.13)个,浓度为0.5、1.0、1.5μmol·L~(-1)的PAB处理组细胞迁移距离缩短、数量减少,分别为(285.65±12.59)μm、(230SCH727965使用方法.72±selleck产品8.24)μm、(203.25±12.59)μm和(97.2±4.49)个、(69.8±5.89)个、(49.6±6.58)个,P<0.01。PAB使细胞表面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细胞膜表面凹陷和孔洞形成,细胞骨架排列混乱,F-actin解聚。结论 PAB可以改变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破坏细胞骨架,抑制血generalized intermediate管内皮细胞迁移。

血清硫化氢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硫化氢与妊娠期medicinal products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依照其病情严重程度,将17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分为重度组,将14例子痫前期患者分为中度组,将29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分为轻度组,对比三组患者血压与血清硫化氢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清硫化氢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通过随访,观察并记录6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产后新生儿情况,将新生儿Apgar评分<7分,羊水污染程度为Ⅲ度,胎儿胎心率超过180次/min分为预后不良组,共计11例,将剩余49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血清硫化氢对妊娠期高血压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三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硫化氢表达水平对比差异显著,重度组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硫化氢明显低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 <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与舒张压、收缩压呈正相关(P <0.05),与硫化氢呈负相关(P <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妊娠次数、血红蛋白等临床特征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患者产次、高血压家族史、妊娠前高血压史、硫化氢对比差异显著(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次、妊娠前高血压史、硫化氢水平降低是妊D-Lin-MC3-DMA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Dinaciclib采购P <0.05)。结论 血清硫化氢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硫化氢表达水平越低,患者病情越严重。应用血清硫化氢水平能够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预后情况,为患者的临床治疗与诊断提供参考。

氯喹促进4T1乳腺癌免疫应答机制探讨

目的 观察氯喹(CQ)在小鼠脾脏和肿瘤组织内抑制肿瘤生长的免疫应答模式,selleck产品探讨其抗肿瘤疗效的免疫应答机制。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PBS组(n=6,每日腹腔注射200μL无菌PBS,持续20 d)、CQ组(n=6,每日腹腔注射50 mg/kg CQ溶解于无菌PBS,持续20 d),定期测量4T1荷瘤小鼠后肿瘤体积和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小鼠脾脏CD4~+T、CD8~+T、调节性T细胞(Tregs)和CD4辅助性T细胞1(Th1)的百分比和绝对数Alisertib作用,比较PD-1在CD4~+T、CD8~+T上平均荧光强度。实时定量PCR测定肿瘤组织中转录因子Foxp3以及细胞因子IFN-γ和T-bet的mRNA水平。结果 CQ治疗后明显抑制4T1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并延长其存活期。PBS组小鼠死亡发生在荷瘤后第14~43天;CQ组死亡均发生于荷瘤后第23~52天。CQ治疗后,4T1荷瘤小鼠脾脏CD4~+T细胞的百分比为(20.33±1.43)%,高于PBS组的(14.00±2.33)%,t=4.01,P<0.05;CD8~+T细胞的百分比为(17.53±2.15)%,高于PBS组的(10.03±1.07)%,t=5.39,P<0.01;Th1细胞的百分比为(6.53±1.10)%,高于PBS组的(3.34±0.44)%,t=4.65,P<0.01;而Treg细胞的百分比为(6.06±0.82)%,低于PBS组的(10.73±1.85)%,t=3.96,P<0.05。CQ组脾脏CD4~+T细胞PD-1平均荧intracellular biophysics光强度为(420.0±64.28),低于PBS组的(602.5±42.26),t=4.11,P<0.05;CD8~+T细胞PD-1平均荧光强度为(268.7±39.55),低于PBS组的(416.7±76.86),t=2.96,P<0.05。4T1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PBS组IFN-γ的mRNA相对表达量为(1.39±0.55),低于CQ组的(3.06±0.55),t=3.30,P<0.05;PBS组T-bet的mRNA相对表达量为(1.35±0.71),低于CQ组的(8.21±0.71),t=10.62,P<0.01;PBS组Foxp3的mRNA相对表达量为(1.17±0.24),高于CQ组的(0.25±0.02),t=5.33,P<0.05。结论 CQ补充剂通过促进机体CD4~+T、CD8~+T细胞活化和抑制Tregs表达改变体内4T1肿瘤的生长微环境,进而提高肿瘤内IFN-γ和T-bet相对表达量,抑制肿瘤组织内抑制性转录因子Foxp3的mRNA水平表达。这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