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野黄芩素对巨噬细胞泡沫化及胆固醇外流作用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 使用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MA)诱导THP-1细胞巨噬化,并通过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野黄芩素对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利用胆固醇含量检测试剂盒及NBD荧光标记胆固醇测定不同浓度野黄芩素bacterial and virus infections对巨噬细胞胆固醇蓄积和外流作用的干预效果;采用分子对接、ELISA、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Western blot法确定野黄芩素对PPARγ-LXRα-ABCA1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利用siRNA干扰技术分析PPARγ基因沉默对野黄芩素增强胆固醇外流途径和抑制巨噬细胞泡沫化的影响。结果 野黄芩素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oxLDL诱导的胆固醇蓄积,加速胆固醇外流途径并明显提高LXRα和ABCA1蛋白表达;同时,野黄selleckchem BMS-354825芩素可结合PPARγ,并启动其下游LXRα-ABCA1信号通路。此外,PPARγ的基因沉默不仅明显抑DS-3201细胞培养制了野黄芩素诱导的LXRα-ABCA1信号通路和胆固醇外流途径,还可逆转野黄芩素对巨噬细胞泡沫化的抑制作用。结论 野黄芩素可激活PPARγ并通过启动下游LXR-ABCA1信号通路,促进胆固醇外流途径,进而抑制巨噬细胞泡沫化。
Author: admin
无籽刺梨及其近缘种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无籽刺梨及其近缘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蔷薇属植物后期分子鉴定和群体遗传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NCBI数据库下载了6种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包括无籽刺梨和其近缘种。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这些基因组序列进行了研究,包括基因组结构、重复序列、高变区序列以及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6种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呈环状四分体结构,其长度为156 561~156 74此网站9 bp,平均GC含量均为37.2%,且6种植物基因组的反向重复(inverted repeat, IR)区未表现出明显的扩张和收缩。在对蔷薇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时,筛选出了7个高变区序列,包括trnK-trnQ、psbM-tBioactive charrnY、ycf3-rps4、rps4-trnL、pGW4869体外sbE-petG、rpl16 intron和ycf1。这些序列可作为候选标记,用于进一步研究蔷薇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同时,利用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重建了蔷薇属植物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无籽刺梨和刺梨是独立的2个种类,其中无籽刺梨与贵州缫丝花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刺梨与单瓣缫丝花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无籽刺梨及其近缘种之间叶绿体基因组结构高度相似,单拷贝区核苷酸多样性高于重复区。
利用CRISPR/Cas9技术创制香米味道玉米新种质
【研究背景】香味是作物的重要食味品质之一,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例如香米,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特香味,表现出比普通大米更高的商品价值。2-乙酰-1-吡咯啉(2-acetyl-1-pyrroline,2-AP)是香米的主要香味物质,而在普通大米中很难检测到该物质的存在。BADH2是控salivary gland biopsy制水稻等作物香味性状的关键基因,该基因功能缺失后稻米可以产生香味。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但具有香米味道的香型玉米品种或种质却鲜有报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在玉米基因组中存在2个BADH2基因。由于BADH2控制的香味性状为隐性,如果要获得香型玉米材料,2个玉米BADH2必须同时发生功能缺失突变,因此通过常规手段获得香型玉米种质难度较大。【材料与方法】利用Ensembl数据库在线BLAST工具,将水稻OsBADH2蛋白序列在拟南芥、水稻和玉米蛋白序列数据库中进行序列比对,获得上述3个物种的BADH基因家族成员,并利用UniProt蛋白数据库中的结构域信息进行验证。进一步使用MEGA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获得玉米BADH2同源基因作为候选编辑靶标。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在候选基因的外显子处设计特异性靶点,并构建入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再以玉米自交系京724为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通过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Phosphomannose isomerase,PMI)抗性筛选获得阳性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株系经测序明确其在靶基因中产生的突变类型。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基因编辑株系T1籽粒中香米主要香味物质2-AP的含量,以确认京724在基因编辑前后2-AP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分析】通过系统进化及蛋白结构域分析,发现玉米中存在2个BADH2同源基因,分selleck HPLC别命名为Zm BADH2-1和Zm BADH2-2。Zm BADH2-1位于第4染色体,ZmBADH2-2位于第1染色体。2个基因均包含15个外显子和Elexacaftor MW14个内含子,第4外显子间的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在2个基因的第4外显子区域设计靶点并构建入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通过遗传转化获得28个转基因株系。PCR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其中10株材料的2个ZmBADH2s在靶点区域均发生突变,突变基因型包括双等位突变和多等位突变,突变类型为不同数量的碱基缺失和插入。这些突变使2个ZmBADH2s的蛋白翻译发生不同形式的移码或氨基酸缺失。质谱检测结果显示玉米ZmBADH2双基因突变体籽粒中存在与香稻同样成分的2-AP。随机选取的4个T1代基因编辑株系籽粒中,2-AP平均含量分别为438.29、404.63、348.65和161.82μg·kg-1,而未经过编辑的京724中未检测到2-AP;【结论】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玉米ZmBADH2-1和ZmBADH2-2同时进行定点敲除,获得ZmBADH2s双基因突变体,创制出籽粒中具有香米味道的玉米骨干亲本新种质材料。
不同氮素形态与镁水平对水稻生理特性的互作效应研究
镁(Mg)是仅次于氮、磷、钾的第四大营养元素,在光合作用、酶的活化、碳水化合物分配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解决作物缺镁问题,目前主要通过根部施用镁肥。然而,根系吸收Mg~(2+)时易受到土壤中NH_4~+、K~+、H~+、Ca~(2+)等阳离子的拮抗作用。水稻是典型的喜NH_4~+作物,然而过量施用铵态氮肥会显著抑制水稻对Mg~(2+)的吸收,难以有效改善水稻缺镁状况。以往研究表明,与单一的NH_4~+营养相比,铵硝混合营养下水稻可获得更大的生物量和经济产量。然而,能否通过适度增硝营养促进水稻镁吸收并缓解水稻的缺镁问题目前还不清楚。因此,系统开展氮镁营养互作研究不仅为我国水稻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而且还对通过提高水稻籽粒镁营养水平进而改善稻米品质和增强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温室条件下进行了3个镁水平(0.01、1.00和5.00 m M)和3个NO_3~-/NH_4~+比(0/100、25/75和50/50)的水培试验,共9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在水稻分蘖盛期取样,取样后测定植株Imidazole ketone erastin价格的生长特性、养分吸收积累、光合指标、抗氧化系统以及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结果表明:1.在纯铵态氮营养条件下,缺镁(0.01 m M)会导致水稻生长过程中出现黄叶、植株生长矮小以及分蘖减少等问题,但增加NO_3~-/NH_4~+比值到25/75时,植株的株高、根长与分蘖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0.6倍、0.4倍和2.6倍。此外,与常规镁(1.00 m M)浓度供应的植株相比较,缺镁导致水稻干重、根系形态、根系活性显著降低,但是当NO_3~-/NH_4~+为25/75时,水稻的株高、干重、根系形态、根系活力和养分积累显著高于纯铵态氮供应的植株。与常规镁浓度处理不同的是,在高镁浓度处理下NO_3~-/NH_4~+为50/50时,水稻的株高、干重、根系形态、根系活力和养分积累显著低于25/75NO_3~-/NH_4~+。部分硝态氮的供应显著促进了根系的生长,促进了侧根的发生,增强了镁缺乏时的根系活力,利于植株对养分的吸收,增加了植株的株高与干重。2.在缺镁处理下,纯铵态氮处理的水稻的光合特性显著低于常规镁浓度处理,但当NO_3~-/NH_4~+比增加到25/75时,水稻的光合特性显著提高,其中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0.4倍和1.4倍。常规镁浓度与高镁浓度处理的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与缺镁处理一致。同时,缺镁处理下的植株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常规镁浓度供应的植株相比较明显增加。但是在缺镁条件下random genetic drift,供应25/75NO_3~-/NH_4~+的处理与供应纯铵态氮的处理相比,水稻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了39.6%,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显著下降了6%、59.7%和15.9%。这些结果表明硝态氮可以保护植物免受质膜过氧SB431542供应商化并减轻由于缺镁对植株所造成的伤害。3.在缺镁处理下,部分硝态氮供应显著提高了水稻碳氮代谢的相关酶活性,尤其是25/75NO_3~-/NH_4~+显著高于纯铵态氮供应的植株。其中蔗糖合成酶与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21.2%和58.4%;硝酸还原酶、NADH-谷氨酸脱氢酶和NADH-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6倍、1.7倍和3.6倍。常规镁浓度处理下的碳代谢相关酶活性随着NO_3~-/NH_4~+比例的提高显著增加。而高镁浓度处理下的碳代谢相关酶活性在50/50NO_3~-/NH_4~+时与25/75NO_3~-/NH_4~+相比显著下降。这表明增加硝态氮促进植株的碳氮代谢,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综上所述,水稻缺镁处理时所出现的黄叶、矮小、根系生长不良等症状可以通过部分供应硝态氮来缓解。NO_3~-与Mg~(2+)存在协同作用,硝态氮供给促进根系生长,有利于促进水稻对Mg~(2+)的吸收。此外,硝态氮供应可以促进光合效率和碳氮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缺镁引起的过氧化物酶产生抑制作用。因此提倡在我国缺镁或低镁地区种植水稻时可以适当加入硝态氮肥,推荐的NO_3~-/NH_4~+比例为25/75。
核盘菌光形态建成信号复合体SsCSN5基因功能研究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作为典型植物死体营养型真菌,可凭借自身独特的侵染结构大范围侵染植物,其中,菌核病是核盘菌所引发的常见病害之一。核盘菌寄主范围广、传播性强、环境适应性强等特性,极大地增加了菌核病防治的难度。因此,阐明核盘菌的致病分子机制有助于挖掘潜在药物靶标,为防治菌核病提供新策略。Empagliflozin体内实验剂量SsFkh1和SsFox E3是调控核盘菌菌核形成,侵染垫发育及致病的转录因子,为了进一步明确二者对于核盘菌生长发育的作用,分别以SsFkh1和SsFox E3为诱饵蛋白,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核盘菌c DNA文库,对其候选互作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SsCSN5与二者均互作。SsCSN5与酵母COP9信号复合体(Constitutively Photomorphogenesis 9Signalosome,CSN)亚基CSN5同源,CSN5具有金属离子锌结合位点与完整催化活性位点,依靠Jab1/MPN功能结构域作为催化中心,是COP9信号复合体的核心亚基,介导COP9信号复合体的其他亚基与靶蛋白相互作用并以小复合体的形式在生物体中发挥重要功能。因此,明确SsCSN5在核Cedar Creek biodiversity experiment盘菌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利用基因敲除技术获得核盘菌SsCSN5基因敲除突变体及核盘菌SsCSN5基因回补菌株,明确其主要生物学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对核盘菌c DNA文库进行筛选,分别筛选出可能与核盘菌SsFkh1及SsFox E3存在互作的蛋白,并查找其同源蛋白发现SS1G_03348与SsFkh1及SsFox E3均发生相互作用。(2)核盘菌SsCSN5基因参与调控核盘菌的菌丝生长与菌核发育。核盘菌SsCSN5基因敲除突变体ΔSscsn5菌丝生长速率显著减慢、菌核干重显著降低、菌核数量显著减少。(3)在核盘菌胁迫耐受力方面,核盘菌SsCSN5基因正向调节核盘菌细胞壁胁Bafilomycin A1作用迫耐受能力、氧胁迫耐受能力与渗透胁迫耐受力。(4)致病力分析表明,核盘菌SsCSN5基因对核盘菌的致病力有重要影响,核盘菌敲除突变体ΔSscsn5的致病力显著减弱。综上所述,核盘菌SsCSN5基因在核盘菌生长发育与非生物胁迫应答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参与调控核盘菌的致病过程。对核盘菌SsCSN5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其在核盘菌中的所参与的信号通路,为核盘菌引起的菌核病等综合防治提供了新的药剂靶标。
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对华法林初期抗凝效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对华法林初期抗凝效果的影响。方法 12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接受华法林初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基于是否服用PPI分为对照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组、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未服用PPI;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组在华法林抗凝治疗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组在华法林抗凝治疗基础上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国际标准此网站化比值(INR)、停药率、INR>3的次数、4周华法林的平均日剂量、住院期间INR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治疗第1周后、治疗第2周后,三组患者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3、4周后,三组患者INR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4周后genital tract immunity,对照组INR分别为(2.33±0.14)、(2.50±0.15),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组分别为(2.49±0.18)、(2.69±0.21),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组分别为(2.38±0.19)、(2.51±0.18)。治疗第3、4周后,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组INR明显高于对照组、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组,且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组停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组,且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INR>3的次数、4周华法林的平均日剂量和INR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可强化华法林初期抗凝的效果AZD2281价格,减少华法林使用量,但是联合使用时应对INR进行密切监测。也可协同服用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其对华法林初期抗凝效果影响较小,确保抗凝治疗顺利进行。
水杨酸脂质体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及药效学评价
研究背景与目的:纳米技术和微针在经皮给药领域中是研究的热点,二者的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在不损伤皮肤的前提下提升药物的经皮转运,促进药物的高效应用。目前,纳米技术和微针联合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如微针针体不能有效插入皮肤造成药物输送効率低下、微针与纳米载体材料在皮肤中降解引起副作用等诸多的挑战。为研究纳米技术和微针的联合应用问题,本课题以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为模型药物,首先将SA包裹进脂质体(Liposomes,LIP),然后负载于可溶性微针(Dissolvable Microneedles,DMNs)中制成水杨酸脂质体可溶性微针(SA-LIP-DMNs),并对SA-LIP-DMNs进行机械强度、穿刺性能、针对轻中度痤疮的药效学试验、皮肤刺激性等评价,为纳米技术和微针的联合应用作进一步研究,同Tofacitinib时也为脂质体联合微针给药技术治疗痤疮提供范例。材料与方法:1.SA-LIP的制备及质量评价通过文献专利及前期预实验建立SA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SA-LIP包封率测定方法,考察SA-LIP制备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响应面面法对处方工艺中的类脂比、药脂比、醋酸钙浓度、孵化时间、孵化温度等因素进行筛选优化;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对脂质体的粒径、外观形态和物理状态进行表征;通过考察体外释放度、放置过程中的稳定性变化对SA-LIP进行质量评价;2.SA-LIP-DMNs的制备及质量研究采用浇筑法和真空法制备SA-LIP-DMNs,以SA-LIP-DMNs的外观形态、含针率为指标,结合制备过程中的基质材料溶解时间、溶液气泡量、脱模难易程度等重要因素,对处方工艺中的基质材料种类和干燥工艺等进Remediation agent行优化;通过扫描电镜、质构仪对SA-LIP-DMNs的外观形态、穿刺性能、机械强度进行表征selleck MK-1775;通过测定SA含量、体外释放、体外透皮、皮肤滞留量对SA-LIP-DMNs进行质量研究;3.SA-LIP-DMNs对小鼠轻、中度痤疮的药效学评价通过皮下注射痤疮丙酸杆菌同时涂抹油酸的方式,建立小鼠痤疮病理模型,并以表观形态指标和病理学指标判断造模成功与否;通过对比治疗后各组的表观形态学指标和病理学指标,评价治疗效果;通过各组小鼠血清中TNF-α、IL-1β、IL-6、IL-8四种炎症因子治疗后的浓度作为评价指标,比较各组对炎症因子的抑制水平;通过采用自身对照法,评价SA-LIP-DMNs的皮肤刺激性。结果:1.SA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常温下微溶于水,饱和溶解度约为1.8 mg/mL,常温常压下性质稳定,见光颜色逐渐变深,在303 nm下有较强的紫外吸收,因此确定以HPLC法测定SA含量;脂质体常见的包封率测定方法为柱层析法、超滤离心法、透析法,柱层析法准确性高、重复性好,因此采用柱层析法测定脂质体包封率;前期脂质体制备方法筛选的结果显示,被动载药法制备得到的制备包封率整体偏低,而醋酸钙主动载药法则相对偏高,因此确定以醋酸钙主动载药法制备SA-LIP;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处方工艺,得到的最佳SA-LIP制备工艺如下:(1)薄膜分散法初步制备空白LIP称取大豆卵磷脂1260 mg、胆固醇217.2 mg置于500 mL烧瓶中,加入适量无水乙醇使其溶解,再加入适量玻璃珠(粒径6 mm),于35℃下旋蒸使其干燥成膜,加入30 mL150 mmol/L醋酸钙溶液洗下薄膜,初步得到空白LIP,备用;(2)空白LIP整粒取(1)中空白LIP,经高压均质处理(控制压力为400 bar,均值次数在8-12次),得到粒径分布均匀的空白LIP,带有淡蓝色乳光;(3)建立空白LIP的pH梯度取(2)中空白LIP透析建立pH梯度,选择分子截留量为8000-12000 Da的透析袋,以150 mmol/L的无水硫酸钠溶液为透析液,按1:20的比例在25℃下进行透析,每1 h更换一次透析液,共透析3次,得到膜内外pH梯度大于3的空白LIP。(4)空白LIP载药称取SA 63 mg加入至(3)中空白LIP,(加入前空白LIP 50℃保温,并保持300 rpm使两者混合均匀),在50.8℃下孵化15.8 min,即得SA-LIP,冷藏备用。制备得到的SA-LIP外观呈类球形,大小分布均匀,粒径约120 nm,PDI多分散系数约0.188;4℃条件下储存一周内的粒径变化、渗漏率较低,稳定性良好;水杨酸脂质体体外释放结果显示,相比于SA原料药,60 min内SA-LIP的释放量约为原料药的50%,显著降低了SA的释放速率。2.通过对基质材料的筛选和干燥工艺的考察,得到的最佳SA-LIP-DMNs制备工艺如下:(1)SA-LIP-DMNs聚合物溶液的配置取SA-LIP 20 mL,加入PVP K30、透明质酸各500 mg,轻微搅拌使其分散均匀,静止2 h使其充分溶胀,备用;(2)倒入模具取PDMS模具,加入0.5 mL(1)中聚合物溶液,放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常温抽真空至负压为-0.07 MPa,维持5 min后取出,刮去模具表面有气泡的聚合物溶液,另取聚合物溶液至模具中,按上述抽真空步骤重复三次,向模具中定量加入1.2 mL聚合物溶液,备用;(3)干燥脱模取(2)中带有聚合物溶液的PDMS模具,放置于鼓风干燥箱中,30℃下干燥6h,小心脱模取下SA-LIP-DMNs,即得。制备得到的SA-LIP-DMNs边长为1.5 cm,片重为106.86±4.64 mg,针体约为400μm,针体底座呈正方形,宽度约为300μm,针体间距约为600μm,外观整体良好,针体排列规格整齐,含针率高;原辅料相容性试验结果显示,用于制备的SA-LIP-DMNs辅料不会引起SA的杂质增多,可用于SA-LIP-MNs的制备,但结果显示高温和光照均会引起SA不同程度的降解,因此在后续的制备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和光照条件;机械强度和离体皮肤穿刺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表明SA-LIP-DMNs具备足够的强度和韧性,能够穿透皮肤角质层;SA-LIP-DMNs体外透皮试验结果表明,SA-LIP-DMNs组在24 h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为191.43±16.42μg/cm~2,SA-LIP-DMNs组的总滞留量为143.69μg,SA-LIP-DMNs组的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均大于凝胶组和软膏组;SA-LIP-MNs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SA-LIP包裹和DMNs负载后,显示出了双重缓释效果;3.采用皮下注射痤疮丙酸杆菌和涂抹油酸在小鼠背部建立痤疮动物模型,根据造模后的表观指标和病理学指标可知,该造模方法成功建立了小鼠痤疮模型。对痤疮模型小鼠进行分组给药治疗14天后,分别对各组小鼠皮肤外观形态、病理学指标和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进行比较,从外观形态和病理学指标结果可知,SA-LIP-DMNs组的疗效比较显著,主要体现在减轻局部皮肤角质化程度、减少局部组织充血等方面;从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上看,通过给药治疗后,SA-LIP-DMNs组相比于模型组显著降低了炎症因子水平,并且等效于阳性药物对照组,说明SA-LIP-MNs能够有效抑制痤疮引起的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治疗痤疮的作用。结论:本研究选择生物可降解、相容性良好、无免疫原性的大豆卵磷脂、胆固醇、PVP K30和HA作为辅料,采用脂质体和可溶性微针相结合的方式制备了SA-LIP-DMNs,其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韧性刺穿皮肤角质层到达皮下,可显著提高SA的经皮渗透能力并减缓SA的释放而使SA-LIP-DMNs到达病灶缓慢释放SA,减轻了治疗过程中SA的刺激性、减少了给药次数,针对轻、中度痤疮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SA-LIP-DMNs能显著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利于病理部位皮肤的自我修复,对轻、中度痤疮具有显著的疗效。SA-LIP-DMNs为纳米技术和微针联合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也为痤疮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新方案。
ZmPP2C26抗玉米弯孢叶斑病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弯孢叶斑病是目前我国华北、黄淮海和东北等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主要致病菌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lk.)Boed.]是一种半活体营养型植物病原真菌。蛋白磷酸酶PP2C家族的成员主要通过催化蛋白质分子发生去磷酸化反应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响应外界胁迫,目前玉米PP2C家族基因功能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玉米PP2C家族挖掘ZmPP2C26的启动子顺式结合元件存在防御与应激响应元件,基于本实验室玉米转录因子Zm ERF响应铁稳态抗弯孢叶斑病的研究基础,探究ZmPP2C26与Zm ERF172和Zm ERF211的互作关系,阐明ZmPP2C26在调控抗病反应中的的功能,为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科学防控提供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玉米PP2C家族成员理化性质。根据玉米基因数据库(第五版)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发现102个ZmPP2C家族成员理化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其中ZmPP2C26属于PP2Cc超家族,为非分泌性非跨膜蛋白,不存在信号肽,亚细胞定位预测分布于细胞核中,其启动子中含脱落酸、茉莉酸、水杨酸和防御应激响应元件。2.明确ZmPP2C26参与抗病反应途径。本文以玉米自交系B73为背景selleck激酶抑制剂的zmpp2c26与新月弯孢菌CX-3互作体系,进行组织学观察玉米叶片活性氧变化,同时利用q RT-PCR检测zmpp2c26玉米突变体中活性氧生物合成基因RBOH4的表达,结果表明zmpp2c26对玉米新月弯孢菌敏感性增强,ZmPP2C26基因正向调控介导ROS的爆发和抗玉米弯孢叶斑病。3.明确ZmPP2C26与Zm ERF172和Zm ERF211的互作关系。利用q RT-PCR检测结果表明,zmpp2c26突变体中乙烯转录因子Zm ERF172和IDN-6556Zm ERF211下调。zmerf172和zmerf211突变体中的ZmPR1和ZmPR5基因表达明显下调,进而为了探究ZmPP2C26与Zm ERF172和Zm ERF211互作机制,利用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验证ZmPP2C26蛋白与Zm ERF172和ZmPCR Primers ERF211蛋白互作。为探究ZmPP2C26-Zm ERF172/Zm ERF211参与抗病反应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柚皮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效果及对miR-223/NLRP3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柚皮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效果及对微小RNA-223(miR-223)/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NLRP)3通zoonotic infection路的影响。方法 将造模成功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美沙拉嗪67 mg/kg)、柚皮苷低(25 mg/kg)、中(50 mg/kg)、高(100 mg/kg)剂量组,另取12只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柚皮苷低、中、高剂量组灌胃相应剂量的药物,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 d后,对大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结构并进行病理学评分,对大鼠结肠组织miR-223、NLRP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正常对照组结肠组织细胞结构完整,染色清晰,细胞排列整齐;模型组结肠黏膜出血及水肿明显,且组织内有炎性细胞浸润,溃疡面可见坏死组织;阳性对照组和柚皮苷低、中、高剂量组可见结肠黏膜组织出血和水肿明显好转,炎性细胞浸润数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NLRP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iR-223此网站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柚皮苷低、中、高剂量组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NLRP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Pexidartinib供应商低,miR-22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随着柚皮苷剂量的增加,柚皮苷低、中、高剂量组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NLRP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依次显著降低,miR-223表达水平依次显著升高(P<0.05);阳性对照组与柚皮苷高剂量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柚皮苷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柚皮苷激活miR-223,靶向抑制NLRP3表达,进而扭转溃疡性结肠炎导致的大鼠结肠损伤有关。
植物乳杆菌诱导白念珠菌凋亡的机制研究
背景:以白念珠菌感染为主的侵袭性念珠菌病,目前仍是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其由于医疗环境感染风险高、快速诊断手段缺乏、治疗延误率高以及对抗真菌药物耐药性升高,常成为相关高危群体死亡的直接原因。迫确认细节切需要探求新型MCC950使用方法抗真菌药物或其他疗法,发展有效的临床诊断工具以及完善针对性干预方案。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益生菌株具有抗真菌活性,并且可以诱导白念珠菌凋亡,但两者之间关联性研究较少且机制不明。研究目的:运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对白念珠菌是否存在生长抑制作用,检测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能否诱导白念珠菌凋亡,进而根据代谢产物作用前后白念珠菌转录组基因表达差异,预测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促白念珠菌凋亡可能的分子机制,以此为防治白念珠菌感染提供有用信息。研究方法:1.白念珠菌的生长表型观察:以植物乳杆菌的上清液CFS与不同浓度的白念珠菌共培养菌液接种到SDA平皿培养基中观察菌落生长情况。2.光镜下形态学观察:利用台盼蓝染色法光镜下观察CFS作用下的白念珠菌细胞存活情况以检测抑制作用。3.荧光显微镜观察凋亡:分别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DAPI染色法和TUNEL染色法检测CFS处理的白念珠菌原生质体,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染色结果。4.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Annexin V-FITC/PI染色CFS刺激后的白念珠菌原生质体,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并用Flow Jo 10.4软件分析流式凋亡数据。5.生物信息学测序分析:采用二代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比对分析CFS刺激前后的白念珠菌转录组基因序列变化情况,预测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引起白念珠菌凋亡,其包含的可能潜在机制。结果:1.观察平皿中CFS刺激不同浓度白念珠菌的菌落生长情况,可见菌落出现生长抑制。2.CFS处理的白念珠菌经台盼蓝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到有淡蓝染细胞,代表细胞死亡,而正常活细胞或凋亡小体显示拒染。3.荧光显微Supervivencia libre de enfermedad镜下观察,三种方法均可观察到凋亡现象存在。Annexin V-FITC/PI染色后可见凋亡细胞呈绿色荧光,坏死细胞核红染;DAPI染色可见蓝白色荧光凋亡细胞;TUNEL染色镜检示细胞核碎裂成大小不等的圆形小体,并被细胞膜包绕,即凋亡小体。4.流式细胞仪处理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数据结果显示白念珠菌原生质体经CFS刺激后发生凋亡。5.生物信息学分析白念珠菌原生质体受CFS作用前后,转录组基因中有1294个基因上调,1445个基因下调,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氧化还原过程、线粒体膜、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等凋亡功能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上调。结论:1.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能抑制白念珠菌生长。2.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可诱导白念珠菌凋亡。3.植物乳杆菌上清液刺激后,白念珠菌转录组中参与氧化还原过程、线粒体膜、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等凋亡功能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上调,提示这些基因及相关通路可能与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诱导白念珠菌凋亡的潜在机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