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放疗、镇痛药物治疗肿瘤椎体转移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放疗、镇痛药物治疗肿瘤椎体转移疼痛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功能状态恢复、镇痛药物使用剂量、满意度、治疗后不良反应以及肿瘤进展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肿瘤椎体转移疼痛的患者,共分为三组:A组为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组、B组为放疗组、C组为镇痛药物组。随访治疗后1日、3日、7日、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VAS(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评分、镇痛药物使用剂量变化、患者满意度、治疗后不良反应、肿瘤进展情况。结果:A组在治疗后任意时间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C组(P<0.05);KPS评分均与治疗前存在差异且显著高于B组、C组(P<0.05);镇痛药物使用剂量显著低于B组、C组(P<0.05);满意度高于B组、C组(P<0.05);有4名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1名患者出现了肿瘤新病灶产生的情况。B组VAS评分在kidney biopsy治疗后1日、3日、7日、1个月与C组无差异(P>0.05),其余时间低于C组(P<0.05);KPS评分在治疗后7日、1个月、3个月、6个月高于C组(P<0.05);镇痛药物使用剂量在治疗后3日、7日、1个月、3个月、6个月低于C组(P<0.05);满意度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高于C组(P<0.05),9名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3名患者出现了肿瘤新病灶产生的情况。C组有14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4名患者出现了肿瘤新病灶产生的情况。各组在治疗后任意时间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0.05)。A组在治疗后任意时间与治疗前相比,KPS评分提高(P<0.05);B组在治疗后7日、1个月、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KPS评分提高(P<0.05);C组KPS评分在治疗3个月及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下降(P<0.05);其余时间均与治疗前无差异(P>0.05)。A组在治疗后任意时间与治疗前相比镇痛药物使用剂量下降(P<0.05)、B组在治疗后3日、7日、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镇痛药物使用剂量下降(P<0.05);C组在治疗后7日、1个月、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镇痛药物使用剂量上升(P<0Tezacaftor.05)。结论:射频消selleck NSC 125973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相对于放疗及镇痛药物治疗,在镇痛效果、功能状态恢复、镇痛药物使用剂量、满意度、不良反应、肿瘤发展方面均优于放疗及镇痛药物治疗。对于肿瘤椎体转移疼痛患者治疗效果最佳。放疗在镇痛效果、功能状态恢复、镇痛药物使用剂量、满意度、不良反应、肿瘤发展方面优于镇痛药物治疗。镇痛药物治疗并不会改变患者的功能状态、使用镇痛药物剂量会逐渐增多,且不良反应多。因此,治疗肿瘤椎体转移疼痛首选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推荐临床使用。

补充多种微量元素对高脂饮食大鼠抗氧化、抗炎、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充多种微量元素对高脂饮食大鼠的抗氧化、抗炎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为微量元素的补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4 w大的雄性SPF级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微量元素补充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补充微量元素组。微量元素组和高脂饮食补充微量元素组每天用微量元素(含硼、钒、铬、锰、铁、钴、铜、锌、硒、锶、钼)灌胃,持续8 w后收集血清样本,对大鼠的血脂水平、机体抗氧化水平、炎症因子的水平以及免疫功能进行测定。结果:高脂饮食组的体重、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丙二醛等水平有所上升,黄嘌呤氧化酶等酶活性上升,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有所增加,而高脂饮食组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等水平下降,CD3~+T淋巴细胞的比例、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以及C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D4~+/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下降。而补充多种微量元素可以逆转上述异常情况,同时提高总抗氧化能力和谷胱甘肽水平,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NVP-TNKS656谷胱甘肽还原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酶活性,降低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结论:补充微量元素可以改FUT-175配制善高脂饮食大鼠的抗氧化能力、抗炎能力、免疫功能。

新型黏膜保护剂聚普瑞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胃黏膜损伤的类型和修复结局是备受关注的临床热点问题。以促进胃黏膜结构和功能修复为主要治疗Bucladesine目的,或兼有对抗黏膜表面损伤因子、改善黏膜防御机制作用的药物统称为胃黏膜保护剂。聚普瑞锌作为新一代黏膜保护剂,在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作用机制等方面与其他同类药物存在明显差异,在临床使用的适应证、潜在不良反应等方面亦有其独特性。该药在中国大陆地区新近准入,在临床合理应用方面尚缺乏我国专家共识意见。中华消化心身联盟组织国内关注消化道黏膜修复临床问题的有关专家,基于国内外JAK/STAT抑制剂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经验,就应用黏膜保护剂的必要性、胃黏膜保护剂的个体化选择应用要点,以及聚普瑞锌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达成共识意见,为聚普瑞锌在消化道黏膜intensity bioassay保护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补骨脂乙素通过抗氧化失衡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导斑马鱼胚胎和HepG2细胞的铁死亡反应

目的补骨脂乙素(IBC)是中药补骨脂中的黄酮类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然而,IBC的肝毒性一直被忽视,没有得到仔细研VE-822究。我们的目的是了解IBC对斑马鱼胚胎和HepG2细胞的毒性,并探索其潜在机制。材料和方法本研究以斑马鱼胚胎和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斑马鱼胚胎研究从受精后4 h开始接触IBC,通过检测斑马鱼的肝脏形态、转氨酶水平、氧化还原相关酶活性、活性氧(ROS)含量、铁含量以及铁死亡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通过检测HepG2细胞铁含量的变化、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指标,探究IBC诱导的肝毒性机制。结果结果表明,当斑马鱼胚胎发育到72 hpf时,IBC会增加死亡率并降低孵化率。IBC会显著降低48至120 hpf的心率。IBC处理导eye tracking in medical research致斑马鱼胚胎和HepG2细胞铁水平升高,长链酰基-CoA合成酶4(ACSL4)、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 (GPX4)和铁蛋白selleckchem Panobinostat重链1 (FTH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发生改变。用铁死亡抑制剂(Fer-1)处理HepG2细胞可明显逆转IBC的影响,这表明IBC诱导了HepG2细胞的铁蛋白沉积。此外,IBC通过线粒体膜电位(MMP)去极化和诱导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导斑马鱼胚胎和HepG2细胞氧化应激,为铁中毒创造了过氧化环境。结论综上所述,IBC可能通过抗氧化失衡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导斑马鱼胚胎和HepG2细胞的铁死亡反应。针对铁死亡和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可为临床治疗和预防IBC引起的肝毒性提供理论依据。

麻叶荨麻对LPS诱导斑马鱼和雏鸡肠道炎性反应的缓解作用

自从我国全面禁止饲料添加抗生素以来,利用植物源活性物质替代抗生素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麻叶荨麻(Urtica cannabina L,UL)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但有关抗炎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浓度UL对斑马鱼和雏鸡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实验选用300条斑马鱼(13周龄)和180只雏鸡(3日龄)作为研究对象,研究UL对大肠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引起的斑马鱼和雏鸡肠道炎性反应的缓解作用,将UL粉碎后分别加入斑马鱼饲料(1%和3%)和雏鸡饲料(3%和6%)制成日粮。分别从形态学、组织学、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变化,检测UL对LPS炎性反应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1)斑马鱼尾鳍被切除后,阳性对照组和UL30 mg/g组尾鳍出现瘢痕,尾鳍愈合面积减少,而UL10 mg/g组尾部瘢痕较轻,愈合面积与对照组接近,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和UL30 mg/g组(P<0.01)。2)通过肠道微生物群分析,发现UL10 mg/g组中益生菌拟杆菌增加,致病菌梭杆菌、厚壁菌和变形杆菌减少。3)LPS处理显著抑制了斑马鱼的肠道杯状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减少42%(P<0.001),而UL处理显著恢复了LPS引起的破坏,添加UL也有效缓解斑马鱼肠道杯状细胞的形态、数目和肠道绒毛的形态。4)LPS显著增加了斑马鱼IL-6、IL-8和TNF-α炎症因子的m RNA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1.87倍(P<0.05)、2.01倍(P<0.05)和2.05倍(P<0.05),而添加UL饲喂缓解了LPS对以上三个基因表达的影响。5)LPS造成斑马鱼日增重的降低,UL缓解了这一影响。并且LPS抑制雏鸡日增重的增加,UL同样起到改善作用,使雏鸡日增重维持在对照组的水平。6)雏鸡在LPS处理后肠道杯状细胞显著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减少了45%(P<0.05)。而UL30 mg/g+LPS和UL60 mg/g+LPS处理组雏鸡肠道杯状细胞接近对照组水平,相较于LPS组升分别升高了71%(P<0.05)和35%。此外,UL添加促进雏鸡肠道绒毛长度和绒腺比恢复到正常水平。7)LPS诱导雏鸡肠道IL-6、IL-8和TNF-αm RNA表达量分别升高了3.4倍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ibutyryl-camp-bucladesine.html(P<0.05)、0.6倍(P>0.05)、3.4倍(P<0.05)。而UL30mg/g+LPS和UL60 mg/g+LPS组的IL-6基因表达分别降低了4.0倍(P<0.05)和4.8倍(P<0.05),TNF-α基因表达分别降低了4.9倍(P<0.05)和4.1倍Infected aneurysm(P<0.05)。8)LPS显著增加了雏鸡肠道TNF-α蛋白的异常高表达(P<0.05),而添加UL缓解了LPS对TNF-α蛋白更多表达的影响(P<0.05)。另外,LPS诱导斑马鱼炎性因子关联蛋白CD40L蛋白表达量增加了1.43倍(P<0.01),而UL10 mg/g处理后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以上结果表明,UL对LPS诱导的斑马鱼和雏鸡肠道炎性反应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证明UL是一种可开发的饲料添加剂,用于提高牲畜疾病抵抗力和健康水平。

开立内镜联合京都胃炎分类在胃幽门螺杆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开立内镜联合京都胃炎分类在胃幽门螺杆菌(Hp)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开立胃镜下观察胃黏膜,采用京都胃炎分类进行评分,结合快速尿素酶Hp检测,综合评价开立内镜的诊断效能,对基于快速尿素酶与开立胃镜观察的胃黏膜各表现做多因素分析。结果 开立内镜联合京都胃炎分类对Hp的诊断效能相对于快速尿素酶的诊断准确性更高[曲线下面积(AUC)=0.913,95%CI:0.884~0.943,灵敏度为92.20%,特异度为90.50%,约登指数(YI)为0.827]。开立内镜SFI模式观察弥漫性发红的诊断相对于快速尿素酶准确性更高(AUC=0.893,95%CI:0.859~0.927,灵敏度为86.80%,特异度为91.30%,YI为0.781)。开立内镜观察下诊断的55例胃肠上皮化生黏膜中,病理报告胃肠上皮化生阳性的例数为46例,阳性符合率为83.6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患者类型、检查类型、彩图数、萎缩、胃肠上皮化生、皱襞肿大、鸡皮样黏膜、弥漫性发红和京都胃炎评分是开立内镜联合快速尿素酶检测Hp感染的影响因素(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开立内镜观察下的萎缩(O■=19.725,95%CI:7.205~54.004)、胃肠上皮化生(O■=11.103,95%CI:1.378~89.452)、鸡皮样黏膜(O■=89.534,95%CI:9.124~870.055)、弥漫性发红(O■=61.793, 95%CI:23.278~160.920)、京都胃炎评分2分及以上(O■=1.123,95%CI:1.025~1.610)是影响开立内镜联合快速尿素酶检测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Hp阳性诊断的效能排列为:鸡皮样intramammary infection黏膜>弥漫性发红>萎缩>胃肠上皮化生>京都胃炎评分2分及以上。结论开立内镜联合京都胃炎分类在上消化道Hp诊断中的诊断效能较高,其SFI模式对弥漫性发红的观察有一定优势,VIST模式对发红肠化的判断有较大优势。Entinostat生产商多因素分析显示,开立内镜观察下各项指标及HSAG小鼠p诊断结果与京都胃炎分类基本一致。

胃癌患者血清miR-204和miR-101及miR-181b表达与TNM分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联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血清miR-204、miR-101、miR-181b表达与不同TNM分期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MK-4827核磁年10月—2022年12月武威市中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02例(病例组)和胃炎患者11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检测血清miR-204、miR-101、miR-181b水平,分析两组患者血清miR-204、miR-101、miR-181b水平,不同Hp感染和不同TNM分期胃癌患者血清miR-204、miR-Transmembrane Transporters抑制剂101、miR-181b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胃癌患者血清miR-204、miR-101、miR-1811b水平与不同TNM分期及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血清中miR-204、miR-101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5),而miR-181b水平升高(P<0.05);胃癌Ⅲ~Ⅳ期、发生淋巴结转移和Hlp阳性患者血清miR-204、miR-101水平分别较Ⅰ~Ⅱ期、未发生淋巴结转移、Hp阴性患者降低(P<0.05),而miR-181b水平则相反(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患者血清miR-204、miR-101与Hp感染及不同TNM分期呈负相关(P<0.05),而血清miR-181b水平与Hp感染及不同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 胃癌患者血清中miR-204、Intervertebral infectionmiR-101呈低表达,miR-181b呈现高表达;三者表达情况与胃癌患者不同TNM分期及Hp感染密切相关;且胃癌血清miR-204、miR-101水平与Hp感染及不同TNM分期均呈负相关,而血清miR-181b水平与Hp感染及不同TNM分期呈正相关。

层次分析-指标相关性赋权系数法赋权的响应面法优化黄芩提取工艺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目的:确定指标权重,优化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超声提取工艺,并分析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乙醇浓度(A)、超声时间(B)、超声温度(C)及料寻找更多液比(D)为考察因素,以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及汉黄芩素为考察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指标相关性赋权系数法(AHP-CRITIC)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结合响应面法拟合多元二项式,绘制三维图,选择最佳提取工艺;同时利用MTT法和Griess法评估黄芩提取物的体外抗炎活性。结果: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最佳提取条件GDC-0973体内为:乙醇浓度62.73%、超声时间32.23 min、超声温度51.15℃、料液比1∶16.12。3批验证样品的AHP-CRITIC综合评分平均值为85.28duck hepatitis A virus,与理论预测值的RSD为0.50%。MTT法结果表明黄芩提取物浓度>400μg·mL~(-1)时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5,P<0.01);黄芩提取物浓度为50~350μg·mL~(-1)时,可显著抑制RAW264.7炎性细胞一氧化氮(NO)的释放(P<0.05,P<0.01)。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其超声提取物具有一定的体外抗炎活性。

外源线粒体对阿尔茨海默症模型小鼠的认知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因其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及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已成为困扰人类脑健康的重要问题。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是AD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并与促进AD进展的能量代谢受损、氧化应激损伤、自噬障碍及Aβ沉积等密切相关。而线粒体移植作为一种重塑线粒体功能的疗法,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证实可以改善老年老鼠的认知和运动功能,但其在AD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清楚。另有研究报道,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的表达与AD的神经病理学变化呈负相关。SIRT1是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其激活依赖于NAD~+/NADH水平。NAD~+、NADH是线粒体中重要的氧化还原调节剂,NAD~+/NADH的比值与线粒体的功能和活性密切相关。因此,SIRT1是否参与线粒体移植治疗的益处,并调控AD进展,尚不明确。本课题拟研究外源线粒体对AD的认知改善作用及机制,并探究SIRT1在线粒体治疗中的作用,为AD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在体外实验中,首先对提取的线粒体进行了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Glaucoma medicationsransport chain,ETC)复合物及电镜检测。结果显示线粒体形态结构完整、膜电位较高、活性良好。随后,采用β-淀粉样肽1-42(Aβ_(1-42))处理SH-SY5Y细胞,构建了Aβ损伤的AD细胞模型,并使用阿尔玛蓝检测了外源线粒体对Aβ损伤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发现线粒体浓度在50﹣300μg/m L时,Aβ损伤细胞的活力随线粒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当以200μg/m L的线粒体处理4 h后,Aβ损伤细胞的活力显著提高。为了探究外源线粒体对Aβ损伤细胞的作用机制,对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cycle)、ETC及氧化还原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线粒体组丙酮酸脱氢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PDH)、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etoglutarate dehydrogenase,α-KGDH)、线粒体异柠檬酸脱氢酶(mitochondrial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CDHm)、线粒体复合物Q-VD-Oph半抑制浓度I﹣IV活性及ATP/ADP比值显著提高。此外,线粒体组NAD~+/NADH比值、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比值、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也明显增加,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显著降低。结果表明外源线粒体移植可以促进线粒体功能,改善能量代谢;同时还可通过提高GSH-Px、SOD活性,增加NAD~+/NADH、GSH/GSSG比值来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抑制氧化应激,降低ROS水平,从而改善氧化还原失衡。随后,通过转录组学研究了外源线粒体对Aβ损伤细胞的作用机制。实验将线粒体组细胞与Aβ损伤细胞m RNA进行了对比,并通过GO与KEGG富集及具体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了与神经元生长、修复、连接及细胞自噬相关的基因在线粒体作用前后存在显著差异,并找到了差异表达的关键基因SIRT1。由于SIRT1是线粒体NAD~+信号逆向调控的关键蛋白,因此,我们推测外源线粒体可能通过激活NAD~+/NADH依赖的SIRT1的活性,从而调控下游神经营养因子和自噬蛋白,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并清除受损线粒体及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为了进一步研究作用机制,并探究SIRT1是否在线粒体移植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实验测定了SIRT1的活性,并采用电镜检测了外源线粒体作用前后Aβ损伤细胞中线粒体的变化以及使用免疫荧光法测定了细胞中SIRT1、BDNF及Aβ的表达。此外,还采用了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对神经元生长、修复、连接及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线粒体作用后SIRT1的活性及BDNF的表达量显著提高,Aβ的表达量显著降低;且作用后Aβ损伤细胞内线粒体形态恢复正常,数量增加,并出现了自噬现象;此外,WB结果显示,线粒体能够上调SIRT1下游FOXO3、BNIP3、LC3II/LC3I、BDNF、p-ERK/ERK蛋白的表达量。这些结果表明外源线粒体可能通过SIRT1/FOXO3/BNIP3/LC3途径促进自噬,有效清除受损的细胞器和Aβ;同时,线粒体还可能通过SIRT1/BDNF/ERK途径调节神经元细胞的生长、修复及神经元间的连接,增强突出可塑性。在体内实验中,将Aβ_(1-42)注射于小鼠双侧海马构建AD小鼠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线粒体连续治疗4天后,使用Morris水迷宫对小鼠认知和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测试,同时采用硫磺素T对小鼠脑海马区域Aβ进行染色。结果发现线粒体治疗后,小鼠逃逸潜伏期显著缩短,行动轨迹更集中于目标象限,且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显著延长。此外线粒体组小鼠海马区域Aβ沉积显著减少,结果充分说明外源线粒体可以改善AD小鼠的学习和认知记忆能力,减少Aβ沉积,缓解AD进展。为了确定线粒体对动物的认知改善机制。首先,对TCA循环、ETC及氧化还原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外源线粒体能够提高α-KGDH、SDH、线粒体复合物I和IV的活性,并提高ATP/ADP、NAD~+/NADH、GSH/GSSG比值,降低ROS水平。这些结果与细胞实验结果一致,充分说明外源线粒体能够促进线粒体功能,改善能量代谢,增加抗氧化能力,降低ROS水平,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其次,对小鼠脑海马组织中SIRT1的活性进行了测定,并采用WB测定了SIRT1下游FOXO3、BNIP3、LC3II/LC3I、BDNF、p-ERK/ERK蛋白的表达量。结果显示,线粒体治疗后SIRT1活性显著增加,且SIRT1的激活上调了FOXO3及其下游自噬蛋白BNIP3、LC3II/LC3I的表达。此外,SIRT1活性的增加还上调了BDNF、p-ERK/ERK蛋白的表达量。综上所述,实验结果表明线粒体移植治疗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症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减少Aβ沉积。同时,线粒体移植还可修复线粒体功能,提高细胞内ATP/ADP,改善能量代谢,增加抗氧化能力,降低ROS水平,抑制氧化应激,改善氧化还原失衡。并且,结果还揭示了线粒体可能通过SIRT1/FOXO3/BNIP3/LC3途径促进自噬,有效清除受损的细胞器和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此外,研究还阐明了线粒体可能通过SIRT1/BDNF/ERK途径调SB431542生产商节神经元的生长、修复及神经元间的连接,增加突触可塑性,增强学习记忆能力,改善AD症状。

Omega-3辅助治疗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背景:心境障碍是临床常见的一类重性精神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主要包括抑郁障碍及双相障碍。目前,心境障碍发病趋于年轻化,社会影响大,而且存在治疗方法有限、治疗难度大的临床问题。近年来,营养干预对心境障碍的辅助治疗作用受到大家的关注。既往在成年人研究中发现,Omega-3可缓解单双相抑郁障碍的抑郁症状。但关于Omega-3在青少年抑郁人群的疗效研究仍缺乏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且干预时间及干预剂量存在研究的异质性,难以为临床上解决青少年心境障碍的治疗难题提供有效建议。故而在青少年抑郁人群中开展Omega-3增效治疗的疗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Omega-3干预对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1)研究对象:从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总共入组53例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本研究入组基线处于抑郁发作的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采用学龄儿童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问卷(The Schedule for Affective Disorders and Schizophrenia for School-Age Children,K-SADS)对入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诊断和评估。(2)干预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对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釆用SPSS 22.0软件中的Uniform函数产生随机数字表形成随机分组序列的简单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早晚各2粒的Omega-3或玉米油安慰剂干预至少8周,最长36周。研究组服用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enoic Acid,EPA)2000 mg/d,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e Hexaenoie Acid,DHA)1000 mg/d;安慰剂组为同等剂量的玉米油。两组均可接受临床常规的药物和心理治疗。(3)临床评估:在基线、4周、8周、16周及36周进行临床评估,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_(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oung Manic Rating Scale,YMRS)、儿童功能大体评定量表(Children’s Global Assessment Scale,CGAS)及社会和职业功能评估量表(Social and Occupational Functioning Assessment Scale,SOFAS)等,分别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躁狂和社会功能的改善情况。(4)疗效和安全性组间比较:首先比较两组在关键时间点的脱落情况。然后,把HAMD_(17)总分及在各症状维度分数作为我们的主要疗效指标,采用广义估算模型比较两组在关键时间点8周及36周的主要疗效指标的情况,计算两组的有效率。其次,采用广义估算模型比较两组在HAMA、YMRS、CGAS及SOFAS的总分情况。最后,比较基线、8周及36周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析两组在8周时的血糖、血脂情况,以了解Omega-3及玉米油的安全性。结果:(1)从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总共入组53例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首先进行8周疗效分析。总共有42人完成了8周的干预,其中Omega-3组27人,对照组15人。总共有13人完成36周的干预,其中Omega-3组7人,玉米油组6人。(2)8周主要疗效指标分析:通过比较两组在8周的HAMD_(17)减分率发现Omega-3组的8周有效率为14.8%(4/27);而玉米油组有效率为26.7%(4/15);但两组的8周HAMD_(17)减分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42,P>0.05)。采用广义估算模型分析两组的HAMD_(17)总分,结果显示Omega组与玉米油组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15.18±1.512)分比(15.75±3.517)分,Cohen’s d=1.8447,P>0.05],但可以观察到患者的HAMD_(17)总分均较前下降;进一步分析HAMD_(17)的各症状维度,8周干预后Omega-3组的3个症状维度改善,认知障碍(P<0.0001)、焦虑/躯体化(P=0.026)及睡眠障碍(P<0.0001)明显改善。而对照组仅在1个症状维度即焦虑/躯体化维度(P=0.019)较基median episiotomy线显著改善,但两组之间在各维度不存在组间差异。(3)8周次要疗效指标分析:Omega-3组与玉米油组在躁狂症状及社会功能情况方面均较基线有明显下降,但在两组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8周的BMI与基线变化不大。两组之间的血糖、血脂情况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4)36周主要疗效指标分析:两组的HAMD_(17)总分水平相近[(9.86±1.801)分比(10.50±1.712)分,Cohen’s d=0.36424,P>0.05],在HAMD_(17)的各症状维度均未见显著的组间差异,但是Omega-3组在认知障碍LGK-974作用(P=0.042)、焦虑/躯体化(P=0.002)、阻滞(P<0.0001)及睡眠障碍(P=0.003)较基线下降。而对照组仅在认知障碍(P=0.001)、阻滞(P<0.0001)两个维度较基线显著改善。(5)36周次要疗效指标分析:经过36周的干预,虽较两组在焦虑症状、社会功能较基线明显下降,但未见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异常;同时也未能在躁狂症状及BMI上发现显著的差异。结论:(1)8周和36周,两组在抑郁、焦虑和躁狂的改善均无明显差异,未能支持Omega-3对青少年心境障碍的辅助治疗有显著疗效。(2)但是我们发现:无论是8周还是36周,Omega-3组的认知障碍、焦虑/躯体化及睡眠障碍维度均比基线显著下降;而对照组8周时仅在焦虑因子上比基线显著下降,在36周在认知障碍及阻滞方面较基线有改善,提示Omega-3干Navitoclax研究购买预对更广泛的症状在更早期即有改善效果。但可能因两组样本量偏小而导致组间差异的检验效能不足,但仍待更大样本量验证。此外,提示认知障碍、焦虑/躯体化及睡眠障碍维度可能是Omega-3的治疗靶点。总的来说,目前小样本量的初步分析仍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Omega-3对青少年抑郁。而本文章为该研究的一个阶段性的初步结果分析,后续仍会继续扩大样本量以进一步明确Omega-3的抗抑郁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