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醛是结构最简单的活性羰基物种,可以调节生命活动,调控体内基因的表达,参与细胞信号转导等生理过程。甲醛含量的异常可能会导致多种疾病,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H_2S作为气体信号分子,涉及许多生理功能例如血管舒张调节、细胞凋亡、神经调节和胰岛素信号的抑制等。实时监测这些小分子的含量变化对于探究生命过程的机制以及实现对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甲醛和H_2S是活性小分子,性质活泼,且所处生理环境十分复杂,因此开发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探针十分重要。对于目前小分子荧光探针存在的响应时间长、分析物质被消耗、发射波长短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具有大Stokes位移的分析物可再生甲醛荧光探针DDMN和新型近红外H_2S荧光探针Rhodol-NBD,分别探究了它们对分析物质的响应性能、响应机理及生物应用。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概括介绍了荧光探针的主要传感机制,接着阐明了甲醛和硫化氢在生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近些年甲醛荧光探针和硫化氢荧光探针的研究做了综述。第二章一种具有大Stokes位移的甲醛可再生荧光探针用于斑马鱼和鼠脑中的甲醛成像甲醛(FA)是一种活泼的羰基物种,与一系列生理病理yellow-feathered broiler过程紧密相关。为此,我们以双氰基异氟尔酮(DCO)作为荧光骨架,以3-(苄基氨基)-丁二酰亚胺基团作为FA特异性识别基团,构建了一种具有FA可再生能力的荧光探针DDMN。DDMN具有较大的Stokes位移(约180 nm),荧光发射峰在606 nm,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会尽可能减少对生理环境的扰动。机理探究部分讨论了可再生FA的产率,证实DDMN具有可再生FA的能力。荧光成像实验表明它可以监测细胞和斑马鱼中FA含量的变化。此外,它还可以在小鼠大脑中可视化FA含量的波动。以上结果说明DDMN为FA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荧光工具。第二章基于氧杂蒽衍生物确认细节的近红外硫化氢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应用硫化氢(H_2S)是最简单的硫醇,是一种活泼的内源性信号分子,广泛参与多种生理过程。本章中我们以氧杂蒽染料为荧光团,以硝基苯并恶二唑(NBD)为识别位点,构建了一种新型近红外H_2S荧光探针Rhodol-NBD。Rhodol-NBD对H_2S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不易受到生理环境中其他硫醇的干扰。Rhodol-NBD识别此网站H_2S后体系的荧光发射峰是732 nm,H_2S浓度在5-60μM时,检测限可达0.64μM。此外,Rhodol-NBD还可以监测细胞水平中H_2S含量的变化。Rhodol-NBD为H_2S含量的检测以及H_2S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工具。
Author: admin
诺邓火腿红色素化学本质及形成机制研究
诺邓火腿是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肉制品,其因色泽鲜艳、风味独特而深受消费者青睐。色泽是干腌火腿最重要的品质评价指标之一,而诺邓火腿切面褪色问题是当前阻碍火腿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诺邓火腿红色素的化学本质,阐明其形成机制对于解决诺邓火腿切面褪色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首次选用加工成熟两年的诺邓火腿,通过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荧光光谱、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NMR)共同对其红色素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进一步选用36条诺邓黑猪后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条,分别以100%Na Cl(对照组)和复合腌制剂(Na Cl+KCl+Na NO_2,处理组)新加工诺邓火腿,在加工过程中(3、6和9个月)分别从对照组和处理组中取6条火腿作为试验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UHPLC-QE-MS)技术分析其中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小分子代谢物和脂质化合物差异,分析其在加工过程中与红色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旨在阐明诺邓火腿红色素的形成机制,为解决诺邓火腿切面褪色问题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丙酮水溶液(75%,V/V)提取诺邓火腿中的红色素,结合C_(18)固相萃取小柱分离纯化,通过UV-Vis、荧光光谱、UPLC-MS/MS、FTIR和NMR共同表征诺邓火腿红色素的化学结构,发现在UV-Vis中416 nm处有1个强吸收峰,546 nm和584nm处有2个弱对称吸收峰,符合金属卟啉特征;以420 nm激发,红色素在590 nm处有1个强荧光发射峰,644 nm处有1个弱荧光发射峰,与Zn-原卟啉Ⅸ(Zn PP)标准品比对后高度重合,表明卟啉环中的金属离子是Zn~(2+);在UPLC-MS/MS的正离子(m/z 625.1779[M+H]~+)和负离子(m/z 623.1614[M-H]~-)模式下均检测出Zn PP的存在;在FTIR中发现-CH_3、-CH_2-、C=O、羧基中-C-OH、烯烃上的C-H和卟啉环C=N等卟啉环上的特征官能团伸缩振动;分析诺邓火腿红色素的~1H-NMR发现与其目标化合物Zn PP结构一致,因此鉴定出诺邓火腿红色素的化学本质为Zn PP。2.采用色差仪结合感官评价分析诺邓火腿加工过程的色泽变化,仪器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加工时间的进行,火腿亮度(L~*)降低,黄度(b~*)升高,红度(a~*)Software for Bioimaging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处理组火腿表现出更高的a~*、b~*和色饱和度(C),C值在加工9个月时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感官评价结果显示,随着加工时间的进行,红色强度升高,而紫色强度和棕色强度下降,在加工9个月时处理组火腿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处理组火腿表现出更高的红色强度和较低的紫色强度。3.在诺邓火腿加工过程中,p H值逐渐升高,而Aw和水分含量逐渐降低;盐分含量呈上升趋势,在加工6个月和9个月时处理组火腿的盐分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火腿的亚硝酸盐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加工时间的进行二者亚硝酸盐含量均逐渐降低;蛋白质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而蛋白质水解指数随加工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P<0.05),且处理组高于对照组;处理组中总Fe含量较高,而总Zn含量较低,总Zn含量约为总Fe含量的2倍;随着加工时间的进行,ZnPP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血红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处理组火腿的Zn PP和血红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Zn PP含量与盐分含量和蛋白水解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亚硝酸盐含量和总Fe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4.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诺邓火腿中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发现诺邓火腿细菌群落在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明显差异,而对照组与处理组的细菌群落组成相似。门水平上,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它们在加工过程中受到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的抑制。属水平上,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相对丰度随着加工时间的进行逐渐升高,是诺邓火腿加工过程中的优势菌属,复合腌制剂使其相对丰度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与Zn P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和分类地位未知的肠杆菌属(unclassified_f__Enterobacteriaceae)与Zn P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5.运用UHPLC-QE-MS技术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分别从诺邓火腿中检测出292种和308种小分子代谢物。通过PLS-DA模型,基于VIP≥1.5和P<0.05,共筛选出47种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氨基酸、肽及其类似物、脂质及类脂分子、有机酸及其衍生物。相关性分析显示,11,13-二氢塔拉辛酸葡萄糖酯和紫罗兰烯苷等15种差异代谢物与Zn P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N(6)-(辛酰基)赖氨酸和3α,7α-二羟基头孢烷酸与ZnP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17种差异代谢物主要为氨基酸、肽及其类似物和脂质及类脂分子,表明CSF-1R抑制剂诺邓火腿加工过程中部分蛋白质和脂质的分解有助于Zn PP的形成。6.以UHPLC-QE-MS技术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分别从诺邓火腿中检测得到1002和470种脂质化合物,包括甘油磷脂类、甘油酯类、鞘脂类、脂肪酰类和固醇脂类。其中,从正、负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出50种差异脂质化合物(VIP≥1.5,P<0.05且排名前25),主要包括甘油酯类和甘油磷脂类。相关性分析显示,Cer(d18:1/18:2+2O)和TG(19:0/12:4/18:2)等12种差异脂质化合物与Zn P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TG(18:0/17:1/18:1)与ZnP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13种差异脂质化合物主要为甘油酯类和甘油磷脂类,表明诺邓火腿加工过程中部分甘油酯和甘油磷脂的分解有助于Zn PP的形成。7.将相对丰度排名前20的细菌属与差异代谢物和差异脂质化合物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与17种和Zn PP形成具有显著正相关的差Rapamycin细胞培养异代谢物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与13种和Zn PP形成具有显著正相关的差异脂质化合物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可见葡萄球菌属、代尔夫特菌属和不动杆菌属可能在ZnPP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元联动护理联合正念减压对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正念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多元联动护理联合正念减压对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正念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09月~2022年09月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收治的82例抑郁症患者,通过黑白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联合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联合组则加用多元联动护理联合正念减压干预。比较两组干预6个月后的服药依从性,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心境状态、正念水平及生活质量。结果 联合组服药依从率为97.56%,比对照组的75.61%提高更明显(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caveolae mediated transcytosis迷惑-混乱、疲乏-迟钝、紧张-焦虑、愤怒-敌意、抑郁-沮丧评分PD-0332991浓度均显著降低,联合组比对照组明显更低;精力-活力评分均显著提高,联合组比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观察、描述、有觉知的行为、不判断、不反应评分均显著提高,联合组比对照组明显Q-VD-Oph更高(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认知、角色、社会、情感、躯体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联合组比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 对抑郁症患者应用多元联动护理、正念减压联合干预,明显提高服药依从性,改善心境状态、正念水平及生活质量。
15例甲下骨疣皮肤镜和组织病理表现的相关性
目的:总结分析甲下骨疣在皮肤镜下的特征表现,为皮肤镜辅助诊断甲下骨疣进一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selleck NMR2020年通过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甲下骨疣患者,对其皮肤镜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5例甲下骨疣的患者中,1例并发甲沟炎;皮肤镜中出现黄色角化结构40%(6例)、白色角化60%(9例)、红白色均质结构100%(15例Iodinated contrast media)、线状血管扩张67%(10例)、规则边缘93%(14例)、红褐色均质结构27%(4例)、甲周红斑7%(1例)。组织病理中均可见角化过度100%(15例)、纤维软骨帽100%(15例)、成熟骨组织100%(15例)、成熟软骨组织100%(15例)。结论:皮肤镜所见黄白角化和组织病理角化过度比例接近,红白色均质结构和纤维软骨帽比例一致,因此黄白色角化和病理GSK1120212临床试验角化过度有一定相关性;红白色均质和病理纤维软骨帽有一定相关性。
槐果碱对脂多糖刺激诱导的脓毒性心肌病心肌细胞损伤作用的研究
研究目标:本课题组的研究目标:探索槐果碱在脂多糖诱导的脓毒性心肌病心肌细胞损伤中发挥着何种作用,并进一步揭示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机制。实验方法:(1)在体实验:从湖南斯莱克景达公司购买32只7周龄的野生型雄性SPF级C57BL/6小鼠,平均每只小鼠重量大约在20克左右,于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南院实验室动物饲养中心适应性喂养1周。然后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32只小鼠分为4组,每组8只小鼠。组别名称分别为Control组、Sophocarpine组、LPS组及LPS+Sophocarpine组,每组小鼠予以不同的干预。Control组:首先以0.5ml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入小鼠体内,每天1次,连续7天;在第8天时再次腹腔注射1次0.5ml的生理盐水入小鼠体内,然后持续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24小时。Sophocarpine组:首先以0.5ml的槐果碱溶液(Sophocarpine,20mg/kg)腹腔注射入小鼠体内,每天1次,连续7天;在第8天时再次腹腔注射1次0.5ml的生理盐水入小鼠体内,然后持续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24小时。LPS组:首先以0.5ml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入小鼠体内,每天1次,连续7天;在第8天时再次腹腔注射1次0.5ml的脂多糖溶液(LPS,10mg/kg)入小鼠体内,然后持续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24小时。LPS+Sophocarpine组:首先以0.5ml的槐果碱溶液(Sophocarpine,20mg/kg)腹腔注射入小鼠体内,每天1次,连续7天;在第8天时再次腹腔注射1次0.5ml的脂多糖溶液(LPS,10mg/kg)入小鼠体内,然后持续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24小时。24小时后,对每只小鼠采取心脏超声操作,观察小鼠心功能状态。当完成小鼠心脏超声检测后,处死小鼠并收集其血液及心脏组织标本。取小鼠血清采用自动检测生化仪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CK,CK-MB和LDH等。将小鼠心脏切片用石蜡包埋,采用H&E染色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损伤情况。取小鼠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相关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水平。取冻存于负80度冰箱中的小鼠心脏组织,采用蛋白印迹分析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中相关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MCP-1,NLRP3)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检测经典炎症信号通路蛋白(TLR-4,NF-κB)的表达水平。取小鼠心脏石蜡切片,采取TUNEL染色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凋亡的水平。取冻存于负80度冰箱中的小鼠心脏组织,采用蛋白印迹分析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中相关细胞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 3,Cyto-C,Bax,Bcl-2)的表达水平。取小鼠心脏石蜡切片,采取DHE染色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氧化应激的水平。取小鼠血清采用相关试剂盒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相关氧化应激标志物(MDA,SOD,GSH)的水平。取冻存于负80度冰箱中的小鼠心脏组织,采用蛋白印迹分析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中相关氧化应激蛋白(SOD-1,SOD-2)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检测氧化应激信号通路蛋白(Nrf2,HO-1)的表达水平。取冻存于负80度冰箱中的小鼠心脏组织,采用蛋白印迹分析法检测小鼠心脏组LBH589说明书织中相关细胞自噬蛋白(Beclin 1,P62,LC3Ⅱ)的表达水平。(2)体外实验:H9C2心肌细胞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购买获得,将获得的H9C2心肌细胞进行传代。选取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的呈现出对数期生长的H9C2心肌细胞,采用胰酶消化的方式将H9C2心肌细胞从皿的壁上消化下来,按细胞数浓度4*10^4/ml种板于大皿中,然后将H9C2心肌细胞放置于37摄氏度,5%二氧化碳环境的孵育箱中孵育培养。然后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H9C2心肌细胞分为5组,组别名称分别为Control组、LPS组、LPS+Sophocarpine(1μM)组、LPS+Sophocarpine(5μM)组和LPS+Sophocarpine(10μM)组,每组H9C2心肌细胞予以不同的干预。Control组:该组H9C2心肌细胞不予任何处理;LPS组:该组H9C2心肌细胞不予槐果碱(Sophocarpine)预处理,而是以脂多糖(LPS,10μg/ml)处理H9C2心肌细胞24小时;LPS+Sophocarpine(1μM)组:该组H9C2心肌细胞先给予槐果碱(Sophocarpine,1μM)预处理,然后再以脂多糖(LPS,10μg/ml)处理H9C2心肌细胞24小时;LPS+Sophocarpine(5μM):该组H9C2心肌细胞先给予槐果碱(Sophocarpine,5μM)预处理,然后再以脂多糖(LPS,10μg/ml)处理H9C2心肌细胞24小时;LPS+Sophocarpine(10μM)组:该组H9C2心肌细胞先给予槐果碱(Sophocarpine,10μM)预处理,然后再以脂多糖(LPS,10μg/ml)处理H9C2心肌细胞24小时。选取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的呈现出对数期生长的H9C2心肌细胞,对H9C2心肌细胞进行ROS免疫荧光染色可以用于评估H9C2心肌细胞在经过干预后其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取干预后的H9C2心肌细胞,采用蛋白印迹分析法检测其中相关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MCP-1,NLRP3)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检测经典炎症信号通路蛋白(TLR-4,NF-κB)的表达水平。取干预后的H9C2心肌细胞,采用蛋白印迹分析法检测其中相关细胞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 3,Cyto-C,Bax,Bcl-2)的表达水平。取干预后的H9C2心肌细胞,采用蛋白印迹分析法检测其中相关氧化应激蛋白(SOD-1,SOD-2)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检测氧化应激信号通路蛋白(Nrf2,HO-1)的表达水平。取干预后的H9C2心肌细胞,采用蛋白印迹分析法检测其中相关细胞自噬蛋白(Beclin 1,P62,LC3Ⅱ)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1)小鼠心脏超声检测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小鼠可以减轻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心功能障碍;同时检测了小鼠心脏的左室射血分数(EF%)和左室缩短率(FS%),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小鼠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心脏左室射血分数(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的降低。(2)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去检测了心肌损伤标志物(CK、CK-MB及LDH)的血清水平,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小鼠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这些心肌损伤标志物(CK、CK-MB及LDH)血清水平的升高。(3)采用H&E染色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损伤的情况,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小鼠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心肌细胞水肿及细胞核排列紊乱等。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相关炎症因子(IL-1β、IL-6及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小鼠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相关炎症因子(IL-1β、IL-6及TNF-α)血清水平的升高。(4)采用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MCP-1及NLRP3)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小鼠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心脏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MCP-1及NLRP3)表达水平的升高。进一步采用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中经典炎症信号通路蛋白(TLR-4和NF-κB)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小鼠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心脏组织中经典炎症信号通路蛋白(TLR-4和NF-κB)表达水平的升高。(5)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中细胞凋亡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小鼠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心肌细胞中细胞凋亡水平的升高。进一步采用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中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Cyto-C、Bax及Bcl-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小鼠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心肌细胞中促细胞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 3、Cyto-C及Bax)表达水平的升高,同时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心肌细胞中抗细胞凋亡蛋白(Bcl-2)表达水平的降低。(6)采用DHE染色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小鼠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心肌细胞中氧化应激水平的升高。采用相关试剂盒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氧化应激相关标志物(MDA、SOD及GSH)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小鼠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血清中氧化应激相关标志物(MDA)表达水平的升高,同时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血清中氧化应激相关标志物(SOD和GSH)表达水平的降低。(7)采用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中抗氧化应激蛋白(SOD-1和SOD-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小鼠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心脏组织中抗氧化应激蛋白(SOD-nonsense-mediated mRNA decay1和SOD-2)表达水平的降低。进一步采用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中氧化应激信号通路蛋白(Nrf2和HO-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小鼠可以使小鼠心脏组织中氧化应激信号通路蛋白(Nrf2和HO-1)的表达水平升高。(8)采用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中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P62及LC3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小鼠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心肌细胞中促细胞自噬蛋白(Beclin 1和LC3Ⅱ)表达水平的升高,同时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心肌细胞中抗细胞自噬蛋白(P62)表达水平的降低。(9)采用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中相关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MCP-1及NLRP3)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H9C2心肌细胞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MCP-1及NLRP3)表达水平的升高。进一步采用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中经典炎症信号通路蛋白(TLR-4和NF-κB)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H9C2心肌细胞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中经典炎症信号通路蛋白(TLR-4和NF-κB)表达水平的升高。(10)采用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中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Cyto-C、Bax及Bcl-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H9C2心肌细胞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中促细胞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 3、Cyto-CFerrostatin-1半抑制浓度及Bax)表达水平的升高,同时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中抗细胞凋亡蛋白(Bcl-2)表达水平的降低。(11)采用ROS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中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H9C2心肌细胞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中氧化应激水平的升高。采用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中抗氧化应激蛋白(SOD-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H9C2心肌细胞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中抗氧化应激蛋白(SOD-1)表达水平的降低。进一步采用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中氧化应激信号通路蛋白(Nrf2和HO-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H9C2心肌细胞可以使H9C2心肌细胞中氧化应激信号通路蛋白(Nrf2和HO-1)的表达水平升高。(12)采用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中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P62及LC3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以槐果碱预处理H9C2心肌细胞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中促细胞自噬蛋白(Beclin 1和LC3Ⅱ)表达水平的升高,同时可以逆转脂多糖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中抗细胞自噬蛋白(P62)表达水平的降低。结论:(1)槐果碱能减轻脂多糖诱导的脓毒性心肌病心肌细胞的损伤。(2)槐果碱能减轻脂多糖诱导的脓毒性心肌病心肌细胞中的炎症水平,其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发挥其抗炎作用。(3)槐果碱能减轻脂多糖诱导的脓毒性心肌病心肌细胞中的细胞凋亡水平。(4)槐果碱能减轻脂多糖诱导的脓毒性心肌病心肌细胞中的氧化应激水平,其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HO-1氧化应激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其抗氧化应激作用。(5)槐果碱能减轻脂多糖诱导的脓毒性心肌病心肌细胞中的细胞自噬水平。
基于铋基长余辉材料的诊疗一体化探针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长余辉纳米材料(Persistent Luminescence Nanoparticles,PLNP)是一类吸收外界激发能量,并在激发停止后仍然能够持续发光的光致发光材料。近红外(Near Infrared,NIR)发光PLNP可以有效避免原位激发引起的光散射以及组织自身荧光干扰、组织穿透能力强等优点而被用于生物成像和肿瘤诊疗一体化的研究。目前报道的PLNP绝大部分是Cr~(3+)作为发光中心,然而重金属Cr~(3+)的掺杂Albright’s hereditary osteodystrophy在长期追踪治疗方面造成了生物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开发更友好的无铬NIR发光PLNP是至关重要的。本论文主要研究新型Fe~(3+)为发光中心长波长发射铋(Bi)基PLNP(Bi-PLNP)的制备、功能化、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的构建及其在肿瘤诊断、治疗和活体成像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Fe~(3+)为发光中心长波长发射铋基(Bi_2Ga_(4-x)O_9:x Fe~(3+)(BGO:x Fe~(3+))x=0~1.8%)PLNP,并考察了Fe~(3+)的掺杂量、煅烧温度、煅烧时间、搅拌温度及p H值对BGO余辉发光性能和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所制备PLNP的最佳组成为Bi_2Ga_(3.985)O_9:1.5%Fe~(3+),发射波长处于794 nm,煅烧温度为900℃,煅烧时间为1 h,BGO:x Fe~(3+)PLNP的结晶度高。在室温p H为7的条件下搅拌时,制得材料的余辉发光性能最佳,余辉发光时间可达3 h以上,平均电子陷阱能级深度为0.7e V,并讨论了BGO:Fe~(3+)PLNP的余辉发光机理。所制备的Bi-PLNP具有优异NIR余辉发光性能,在无背景噪音和较深的组织活体成像中发挥重要作用。(2)首先在BGO:1.5%Fe~(3+)PLNP(Bi-PLNP)表面上形成羟基,进一步修饰作为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药物聚多巴胺(PDA)和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药物吲哚菁绿(ICG),构建光学/CT成像-PTT/PDT联合治疗效果的多功能纳米探针PLNP@PDA@ICG(标记为PPI),体外检测PPI的光热/光动力性能来评价复合探针的治疗潜能。另外,细胞和生理毒性测试表明该探针在最高剂量(200μg/m L)下,A549细胞仍有着很好的存活Talazoparib率,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同时,注射PPI探针14 d后的正常Balb/c雄性裸鼠没有明显的组织损失或病理变化。对Bi-PLNP进行的活体成像结果显示该探针在生物组织中具有NIR长余辉成像能力。CT成像性能测试表明该探针具有CT成像能力,在癌症诊断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最后,经过活体肿瘤的PTT/PDT联合治疗研究实现最大治疗收益。因此,该多功能性纳米探针显著提升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效果,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3)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Fe~(3+),Eu~(3+)共掺杂长波长发射Bi-PLNP(Bi_(2-x)Ga_(3.985)O_9:1.5%Fe~(3+),x Eu~(3+),x=0~2%),并考察了Eu~(3+)共掺杂及煅烧温度对BGO:1.5%Fe~(3+),PLNP余辉发光性能和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Eu~(3+)的掺杂量及煅烧温度提高了BGO:1.5%Fe~(3+)PLNP的余辉发光性能,所制备PLNP的最佳组成为Bi_(1.99)Ga_(3.985)O_9:1.5%Fe~(3+),1%Eu~(3+),发射波长处于798 nm,Eu~(3+)共掺杂BGO:1.5%Fe~(3+)PLNP后余辉发光时间从3 h延长至8 h以上。此外,可得Eu~(3+)掺杂量范围内平均发光寿命(τ_(av))从13.77 s增大至15.56 s。在BGO:1.5%Fe~(3+),1%Eu~(3+)PLNP表面上形成羟基,进一步修饰作为PTT药物PDA、PDT药物二氢卟吩e6(Ce6)和化疗药物阿霉素(DOX),构建光学/CT成像-PTT/PDT与化疗协同治疗效果的多功能纳米复合探针PLNP@PDA@Ce6@DOX(标记为PPCD),体外检测PPCD的光热/光动力性能来评价复合探针的治疗潜能,以及体外释放DOX模拟实更多验结果表明,PPCD可实现药物DOX的载药及释放功能。
基于新型细胞死亡方式的纳米诱导剂的合成及其肿瘤治疗研究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作为临床广泛使用的化疗、Dinaciclib纯度放疗及手术治疗存在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等问题。免疫疗法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实现对肿瘤的杀伤,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前景的肿瘤治疗方式。但是大多数肿瘤具有免疫原性低和免疫抑制微环境等特点。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死亡(ICD)可以改善上述问题,极大地提高免疫疗法的效果。目前有效的ICD主要通过细胞凋亡诱导,但是肿瘤细胞对凋亡的抵抗限制了其抗肿瘤疗效。因此,开发具有高免疫原性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用于癌症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铜死亡是一种最新发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可以有效规避肿瘤细胞对凋亡的抵抗。然而,铜死亡能否诱导ICD,以及如何提高铜死亡的免疫治疗效果,是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细胞焦亡作为一种炎性细胞死亡方式,被认为能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实现抗肿瘤免疫的激活。利用纳米材料独特的理化性质,合理设计纳米诱导剂,将助力肿瘤免疫疗法的发展。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使用纳米材料同时诱导肿瘤细胞铜死亡和焦亡,以及构建增强铜死亡的纳米诱导剂两种策略,诱导肿瘤细胞的ICD,实现抗肿瘤免疫治疗。论文的具体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简要概述了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纳米材料在免疫治疗和诱导铜死亡和细胞焦亡的一些治疗策略,并通过分析研究现状提出了该论文的选题依据。第二章,构建了一种同时诱导铜死亡和焦亡的纳米诱导剂MOF-199,实现了对结肠癌的抗肿瘤免疫治疗。该纳米诱导剂在CT26细胞模型中,不仅能高效消耗谷胱甘肽(GSH),而且还能响应内源性硫化氢(H_2S),原位生成具有良好类芬顿性能和光热性能的Cu_(2-x)S,有效诱导铜死亡和焦亡的发生,并在CT26荷瘤小鼠模型中展示了出色的抗肿AZD9291试剂瘤免疫治疗效果。第三章,构建了一种增强铜死亡的纳米诱导剂Mn O_2@MOF-199@GOx,用于乳腺癌抗肿瘤免疫治疗。利用MOF-199的多孔结构和负载能力,将GOx和Mn O_2成功负载制备了Mn O_2@MOF-199@GOx。该纳米诱导剂在体外不仅具有出色的GSH和葡萄糖消耗能力,而且产生的氧气能有效的缓解因消耗葡萄糖而加剧的肿瘤乏氧,在乳腺癌4T1细胞模型中实现增强铜死亡的能力并展示出良好的抗肿瘤和免疫激活能力。第四章,对本论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对未来工作的展望。综上所述,我们设graft infection计了两种纳米诱导剂用于诱导新型细胞死亡,提高肿瘤部位免疫原性,实现良好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效果,为肿瘤免疫治疗方向提供了新颖的思路和策略。
PEG-IFN α-2b治疗后慢性乙肝患者体内PBMC中的p11 mRNA GRα mRNA水平与抑郁症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后,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11 mRNA、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 mRNA水平与抑郁症的相关性。方法 对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常规给予护肝和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疗程均为24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水平,检测外周血中的炎症因子、神经递质、p11 mRNA和GRα mRNA水平,并对两组患者p11 mRNA、GRα mRNA水平与抑郁症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乙型肝炎病毒DNA应答率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Pevonedistat配制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血清γ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www.selleck.cn/products/PF-2341066较治疗前升高(P<0.05或0.01),白细胞介素-4、血浆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0.01),而观察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和抑郁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观察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11 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GRα mRNA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11 mRNA与γ干扰素、TNF-α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呈正相关性(P<0.01),GRα mRNADispensing Systems与血浆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水平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也呈正相关性(P<0.01)。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后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11 mRNA表达明显升高,GRα mRNA表达明显降低,且与外周血炎症因子和神经递质表达密切相关,可能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基于LAT1介导双载纳米粒靶向治疗胶质瘤的应用研究
目的:本课题以L型氨基酸转运体1(L-type amino acid transporter1,LAT1)为靶点,PLGA作为药物载体,包载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和索拉非尼制备靶向纳米粒(L-STNP),并探讨其对胶质瘤的抑制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通过纳米沉淀法合成L-STNP,通过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粒径、Zeta电位和形貌进行表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selleck产品仪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TMZ的负载情况及累计释放率。通过CCK8检测L-STNP作用于U87脑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活力。通过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利用DCFH探针检测细胞内ROS水平;通过GSH试剂盒检测细胞内GSH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铁死亡标志蛋白GPX4的表达。将U87细胞皮下注射于裸鼠左前肢,建立人胶质瘤细胞移植瘤裸鼠模型,待肿瘤长至100 mm~3时,尾静脉注射PBS、L-SNP(靶向单载索拉非尼纳米粒)、L-TNP(靶向单载替莫唑胺纳米粒)、STNP(非靶向双载索拉非尼和替莫唑胺纳米粒)、L-STNP(靶向双载索拉非尼和替莫唑胺纳米粒),监测肿瘤生长情况及裸鼠体重变化,治疗结束后取各脏器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TUNEL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的凋亡情况及免疫荧光检测肿瘤组织中GPX4的表达。结果:L-STNP为球形纳米粒,形貌均一,大小在95 nm左右;电位为-36.3±1.6 m V,TMZ的包封率及载药率分别为(65.34±1.43)%和(3.35±2.81)%,索拉非尼的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36.86±1.3)%和(4.13±0.19)%。溶血实验体现了纳米粒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在细胞摄取实验中,L-NP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N-NP,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实验结果表明L-NP对U87细胞具有较强的靶向性。与L-SNP、L-TNP、SNTP相比,L-SNTP对U8Q-VD-Oph作用7细胞具有较大的细胞毒性,能明显增加细胞内ROS的水平,降低细胞内GSH水平,降低铁死亡生物标志蛋白GPX4的表达水平。体内实验表明,L-STNP显著地抑制皮下荷瘤裸鼠的瘤体生长,延长了生存期;HE结果显示各给药组肝肾无明显变化,说明L-STNP对异种肿瘤无明显毒性;TUNEL实验也表明L-STNP组肿瘤细胞凋亡程度最高;免疫荧光结果显示L-STNP降低了肿瘤组织中GPX4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实验一致。结论:本课题成功构建了酪氨酸修饰的聚乙二醇硬脂酸酯LAT1介导的包载TMZ和索拉非尼的靶向纳米粒,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胶质瘤,在脑组织内实现了有效蓄积。体内体外实验结果均表明,L-STNCell AnalysisP具有良好的载药、释药能力和生物安全性,能够显著地抑制肿瘤的生长。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纳米粒可能通过诱导凋亡和铁死亡来实现抑制胶质瘤的目的。我们的研究为氨基酸转运体介导的纳米递送系统治疗胶质瘤提供了基础。
苦参素对肝癌耐药细胞株HepG2/ADM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苦参IDN-6556素对肝癌耐药HepG2/ADM细胞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苦参素作用于HepG2/ADM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不同浓度阿NSC 119875研究购买霉素处理HepG2细胞和HepG2/Achronic otitis mediaDM细胞计算耐药指数,苦参素联合不同浓度阿霉素处理HepG2/ADM细胞,计算苦参素对HepG2/ADM细胞耐药性逆转倍数;HepG2/ADM细胞分为对照组、苦参素组、阿霉素组和苦参素+阿霉素组,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印迹法检测p-ERK1/2、P糖蛋白(P-gp)、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相对表达量。结果 细胞存活率随苦参素浓度升高逐渐降低(P<0.05);HepG2/ADM细胞的耐药指数为4.77,苦参素耐药性逆转倍数为2.57。与对照组比较,苦参素组和阿霉素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p-ERK1/2、P-gp、LRP和BCRP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与苦参素组和阿霉素组比较,苦参素+阿霉素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p-ERK1/2、P-gp、LRP和BCRP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结论 苦参素对肝癌耐药HepG2/ADM细胞的耐药性具有一定逆转作用,而且可降低耐药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诱导细胞凋亡,其可能是通过抑制ERK/MAP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