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要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25眼)伴有白内障的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手术成功率、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至1年。完全成功率为56.0%(14眼),部分成功率为24.0%(6眼),总成功率为80.0%。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s-275.html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购买D-Lin-MC3-DMA个月、1年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1.30±6.07)mmHg、(13.13±5.03)mmHg、(14.17±5.61)mmHg、(16.02±4.11)mmHg、(18.61±6.33)mmHg、(19.75±8.36)mmHg,均明显低于术前平均眼压(43.19±10.1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年复诊时,有15例表现为Ⅰ型或Ⅱ型滤过泡,其余10例表现为Ⅲ型瘢疤型滤过泡。术后2个月~1年有5例眼压失控,行睫状体光凝术后眼压控制平稳。所有患者无大泡性角膜病变、恶性青光眼及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发生。结论 对于伴有白内障的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闭角型青光眼,做好术前准备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在手术技术娴熟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Author: admin
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肾病小鼠Nrf2/HO-1通路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是否通过调控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通路抑制糖尿病肾病(DKD)小鼠氧化应激,从而发挥减轻肾组织损伤,延缓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将73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造模组63只和正常对照组1MC3说明书0只,造模组小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6 w后,连续5 d以50 mg/kg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模型,后继续高糖高脂饲料喂养8 w,当小鼠出现尿蛋白阳性则DKD模型制备成功。随机将DKD小鼠分为模型对照组、罗格列酮7.05×10~(-4) g/kg组、补阳还五汤3.21、6.41、12.82 g/kg组,各组灌胃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1次/d,连续8 w。药物干预期间监测小鼠体质量、血糖、尿量、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给药结束后采用马松(Masson)染色及高碘酸希夫(PCI-32765 IC50PAS)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荧光探针标记法检测小鼠肾组织活性氧簇(ROS)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连蛋白(FN)、Ⅰ型胶原(Collagen Ⅰ)、Nrf2、HO-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体质量下降,血糖升高,尿量、24 h-UTP增加,肾小球囊壁增厚,有明显的胶原纤维增生,肾小球内系膜增生,肾小球周围可见糖原颗粒沉积,SOD、CAT活力降低,ROS水平增加,Nrf2、HO-1蛋白表达下调primary sanitary medical care,TGF-β1、α-SMA、FN、Collagen Ⅰ蛋白表达上调(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及罗格列酮组小鼠体质量增加,血糖、尿量、24 h-UTP降低,肾组织病理学损伤可见不同程度改善,SOD、CAT活力明显增加,ROS水平明显降低,Nrf2、HO-1表达明显上调,TGF-β1、α-SMA、FN、Collagen Ⅰ表达明显下调(P<0.05或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可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抑制氧化应激,缓解DKD小鼠肾纤维化,减轻小鼠病理损伤。
circ_0038467靶向miR-495/NF-κB通路调控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目的 探讨circ_0038467调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机制。方法 férfieredetű meddőség采用AngⅡ诱导大鼠心肌细胞H9C2建立细胞损伤模型。si-NC、si-circ_0038467、miR-NC、miR-495 SCH772984半抑制浓度mimics,以及si-circ_0038467和anti-miR-NC、si-circ_0038467和anti-miR-495分别转染至H9C2细胞后加入1μmol/L AngⅡ处理24 h; qRT-PCR法检测circ_0038467、miR-495的表达量;试剂盒检测MDA的水平与LDH、SOD的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circ_0038467与miR-495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法检测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Bcl-2、p-P65及p-IκBα蛋白Staurosporine分子式表达量。结果 AngⅡ诱导的H9C2细胞中circ_0038467的表达量升高(P<0.05),miR-495的表达量降低(P<0.05);转染si-circ_0038467或转染miR-495 mimics后,LDH的活性和MDA的水平降低(均P<0.05),细胞凋亡率下降,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蛋白水平降低(均P<0.05),Bcl-2蛋白表达及SOD的活性升高(均P<0.05);circ_0038467可靶向结合miR-495;共转染si-circ_0038467和anti-miR-495可拮抗转染si-circ_0038467对AngⅡ诱导的H9C2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的作用。此外circ_0038467可通过靶向miR-495调控NF-κB通路。结论 circ_0038467可靶向miR-495/NF-κB通路调节心肌细胞的氧化应激和凋亡过程。
CA9作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软骨铁死亡特征基因的生物信息学鉴定
背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骨代谢的紊乱与铁死亡密切相关,同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过程中伴随着软骨的损伤与退变。但关于铁死亡与软骨之间的关系和具体调控靶点尚不明确。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方法筛选靶向软骨的铁死亡特征基因,探究铁死亡与软骨之间的关系,为研Enzymatic biosensor究和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通过GEO数据库和FerrDb数据库下载相关疾病数据集和铁死亡相关基因,采用R语言对疾病数据集进行归一化处理和差异分析,筛选出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对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同时根Nirmatrelvir据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的PPI网络和机器学习方法筛选铁死亡特征基因。最后,将兔子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正常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模拟造模药物,模型组采用改良马血清联合注射用甲泼尼龙构建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造模成功后,验证不同组别间特征基因的表达,分析软骨中铁死亡的表型。结果与结论:(1)通过对数据集的归一化处理和差异分析,最终获得1 315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FerrDb数据库获取379个铁死亡相关基因。二者取交集后,最终获得19个铁死亡差异表达基因。(2)GO分析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细胞迁移和细胞对氧化应激反应等生物过程;涉及激酶复合物、氨基酸复合体和细胞质膜等细胞组分;涉及激酶活性、受体活性和蛋白结合等分子功能。KEGG分析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主要在FoxO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和FcγR介导的吞噬作用中富集。(3)通过PPI网络和机器学习筛选出铁死亡特征基因CA9。(4)特征基因的GSEA分析发现,CA9在脂肪酸代谢、O-GlcNAc糖基化修饰等生物过程中上调表达,而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方面被抑制。(5)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中的ACSL4,CA9 Belnacasan IC50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 <0.05),SLC7A11和GPX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05),与数据集中特征基因的表达水平吻合。结果表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软骨与铁死亡密切相关,靶向特征基因CA9可以为研究和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向。
二代测序技术在消化系统肿瘤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消化系统肿瘤是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一类实体肿瘤。随着精准医疗在消化系统肿瘤领域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的不断积累,临床对于消化系统肿瘤的基因检测和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代测序(next-geneGalunisertib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大大提高了检测通量,降低了单个样本单个位点的测序成本,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NGS检测提供了大量的肿瘤基因组信息,如何在异常复杂的消化系统肿瘤中正确应用是巨大的挑战。为提高selleck IACS-010759消化系统肿瘤中NGS技术临床应用的规范性,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形成了《二代测序技术在消化系统肿瘤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Rational use of medicine》。本共识旨在为NGS技术指导临床消化系统肿瘤精准诊疗提供理论基础与规范,并对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诊疗提供有效帮助。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究卒中内风证用药规律与机制的研究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归纳总结卒中内风证用药规律,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其核心药物作用靶点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卒中提供借鉴。并通过以上的分析、总结,为中医药治疗卒中提供相关数据和证据。方法本次研究运用大型电子丛书数据库《中华医典5.0》,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所有符合要求的方剂。使用Microsoft Excel进行频数、频率分析,使用SPSS Statistics25.0、SPSS Modeler18.0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挖掘药物成分数据,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30%,药物相似性≥0.18药物动力学参数筛选,获得活性成分及作用的蛋白质靶点,在Uniprot蛋白质数据库对靶点进行规范,于Gene Cards、OMIM、Pharm GKB数据库中检索卒中的潜在靶点。利用Excel匹配出药物成分-卒中交集靶点。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互作图。用Metascape平台进行GO和K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EGG富集分析。结果1.共纳入处方148首,涉及中药213味,总频次为1574次,频次最多的10味中药为:半夏、当归、甘草、茯苓、白术、熟地黄、白芍、橘红、刺蒺藜、陈皮。2.性味归经:四气:温(75次,35.21%)、寒(61次,28.63%)、平(51次,23.94%)、凉(23次,10.79%)、热(3次,1.40%);五味:甘(104次,31.13%)、苦(98次,29.34%)、辛(77次,23.05%)、咸(22次,6.58%)、酸(13次,3.89%)、涩(11次,3.29%)、淡(9次,2.69%);归经:肝经(106次,21.24%)、肺经(74次,14.82%)、脾经(70次,14.02%)、肾经(69次,13.82%)、胃经(64次,12.82%)、心经(59次,11.82%),膀胱经(19次,3.80%)、大肠经(18次,3.60%)、胆经(13次,2.60%)、小肠经(4次,0.80%)、三焦经(2次,0.40%)、心包经(1次,0.20%)。3.聚类分析:第1类:橘红、刺蒺藜、半夏、秦艽、甘草、竹茹。第2类:钩藤、天麻、菊花。第3类:枸杞子、酸枣仁、熟地黄。第4类:茯苓、陈皮、当归、白术、黄芪、党参、白芍。4.关联分析:(1)半夏→橘红and甘草;(2)半夏→秦艽;(3)当归→秦艽。5.网络药理学分析:共搜集155个活性成分,潜在基因靶点213个,获得6137个卒中相关基因靶点,药物—卒中交集靶点186个。山柰酚、槲皮素等为核心活性成分。JUN、STAT3、MAPK3等为核心靶点。结论1.卒中内风证用药最多的是川芎、当归、甘草、茯苓、白术、熟地黄、白芍、橘红、刺蒺藜、陈皮。2.药性多以温性、寒性为主,药味多以甘味、苦味、辛味为主,归经以归肝经、肺经、脾经、IDN-6556肾经、胃经、心经为主。3.Roxadustat浓度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治疗卒中内风证的治则主要是“化痰”、“活血化瘀”、“祛风清热”、“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等,均符合中医辨证及治则要求。说明此次分析具有较高的可信性,能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4.中药中的山柰酚、槲皮素、β-谷甾醇等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JUN、STAT3等靶点及其相关通路,发挥着抗炎、抗氧化、促进侧支循环、抑制细胞凋亡、提高耐氧性等作用,从而起到治疗卒中内风证的作用。
血尿酸和胆固醇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蛋白尿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的血尿酸联合胆固醇检测对蛋白尿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3月至2020年7月门诊及住院的SLE患者309例为SLE组,以242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检测SLE患者血尿酸、血脂水平及其他临床指标(性别、年龄、体重、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肾脏指标(肌酐、尿常规、24 h尿蛋白定量)、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SLE血Tibiocalcaneal arthrodesis清学活动指标(补体C_3、补体C_4和抗dsDNA)及当前糖皮质激素用量]。根据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将309例SLE患者(SLE组)分为两亚组:蛋白尿亚组63例[24 h尿蛋白> 0.5 g)和非蛋白尿亚组246例(24 h尿蛋白≤0.5 g)。以logistic回归分析SLE患者蛋白尿的危险因素,以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血尿酸、胆固醇对蛋白尿的预测价值。结果 SLE组的高尿酸血症(≥360μmol/L)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Raf抑制剂;SLE组血三酰甘油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蛋白尿亚组的血尿酸、胆固醇、三酰甘油显著高于非蛋白尿亚组(均P<0.001),其中尿酸、胆固醇水平升Belumosudil半抑制浓度高是SLE患者出现蛋白尿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004、1.486,均P<0.001)。ROC曲线提示尿酸、胆固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0.754(P<0.001),阈值分别为335.50μmol/L、4.73 mmol/L。尿酸、胆固醇同时超过阈值预测蛋白尿的特异度最高(91.46%,P<0.001)。结论 SLE患者的血尿酸及胆固醇升高与蛋白尿密切相关,尿酸与胆固醇水平可能对蛋白尿有一定预测价值。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灯盏花乙素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影响
目的 研究灯盏花乙素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影响,并分析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 将Ishikawa细胞分为空白组及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分别用含0、5、10及20μmol·L~(-1)的灯盏花乙素的完全培养基处理。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用平板克隆实验检克隆形成能力;用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转移及侵袭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空白组和低、中、高剂量实验组48 h的细胞活力分别为(100.00±0.00)%、(78.51±7.54)%、(52.93±4.91)%和(41.62±5.33)%;克隆形成率分别为(100.00±0.00)%、(56.59±6.34)%、(35.23±4.62)%和(1medical residency0.66±1.91)%;划痕愈合率分别为(53.70±6.19)%、(40.59±4.75)%、(34.25±4.40)%和(15.7Barasertib生产商8±2.14)%;侵袭细胞数分别为(189.70±14.06)、(106.82±12.67)、(84.37±8.13)和(53.74±6.78)个;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96±0.10、0.73±0.06、0.68±0.08和0.42±0.05;MMP抑制药-1(TIMP-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5±0.04、0.51±0.05、0.74±0.08和1.20±0.14;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21±0.53)%、(15.83±2.42)%、(22.72±3.85)%和(34Nirmatrelvir生产商.41±4.67)%;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38±0.15、0.90±0.10、0.56±0.06和0.24±0.03;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分别为0.31±0.02、0.44±0.04、0.93±0.11和1.26±0.14;PI3Kp85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67±0.05、0.42±0.04、0.36±0.02和0.28±0.03;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78±0.06、0.53±0.04、0.46±0.05和0.42±0.03;低、中、高剂量实验组上述指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灯盏花乙素可以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Ishikawa细胞增殖、转移及侵袭,并诱导其凋亡。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在重症脓毒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究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治疗重度脓毒症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吉林市中心医院2selleckchem ICI 46474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64例重症脓毒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2例,采取头孢噻肟治疗)和试验组(32例,采取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7 d。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及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水平,以及治疗期间moderated mediation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心慌、发热、气促、排尿减少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水平及试验组患者免疫球蛋白G均显著升高,且试验组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总发生selleck产品率、治疗后免疫球蛋白M及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免疫球蛋白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重度脓毒症患者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安全性良好。
基于加权TOPSIS法的奥沙利铂评价标准的建立及用药合理性评价
目的 构建基于加权TOPSIS法的Crizotinib试剂奥沙利铂药物利用评价(drug utilization evaluation,DUE)标准,并对PI3K/Akt/mTOR抑制剂其应用的合理性及规范性进行探讨,为医嘱审核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奥沙利铂说明书为框架,结合相关标准及指南建立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奥viral hepatic inflammation沙利铂DUE标准,并采用加权TOPSIS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9年6月—12月共246份病历的奥沙利铂进行DUE,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对11项评价指标进行属性层次模型分析,结果符合一致性检验,且11项对应的权重值分别是16.915%,9.950%,10.945%,5.970%,9.950%,13.930%,2.488%,8.955%,10.945%,3.483%,6.468%;246份病例中C_i最高为100%,最低为0,C_i≥80%有200例(81.30%),60%≤C_i<80%有24例(9.76%),C_i<60%有22例(8.94%);不合理用药主要集中在适应证、预处理方案、给药方法、剂量调整及给药顺序。结论 绝大部分患者的奥沙利铂用药符合说明书及相关指南或原则,仅极小部分患者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建议依据奥沙利铂用药的原则或指南及说明书规范用药。基于加权TOPSIS法的奥沙利铂合理性评价结果直观,操作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