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阐明复发性流产患者氧化损伤的原因和分子机制对于完善疾病发病机制、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对17例复发性流产和11例正常早期妊娠孕妇进行外周静脉血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氧化性谷胱甘肽(GSSG)指标检测,Tau pathology比较其在MLN4924半抑制浓度两组之间的差异。为了进一步验证氧化应激反应在复发性流产中的作用,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GSE26787与GSE22490基因芯片数据,筛选差异基因并富集通路,以查看氧化应激通路是否被富集。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DA呈上调趋势,SOD、CAT及GPx呈下调趋势,而GSH与GSSG含量变化无明显差异。基于复发性流selleck产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基因本体论(GO)中的生物过程(BP)通路显示氧化应激(OS)通路在复发性流产中显著富集。结论 氧化应激在复发性流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路的富集为复发性流产的筛查及诊断提供了新的研究基础。
Author: admin
西罗莫司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指标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目的:研究西罗莫司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免疫指标以及微炎症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及柳河县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且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或不加用)小剂量西罗莫司治疗的SLE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西罗莫司组(传统药物联合西罗莫司)PD0325901核磁,各有20例患者。收集并比较两组在治疗前与治疗过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时疾病活动评分(即SLEDAI-2K评分)情况、泼尼松应用剂量及有关的免疫指标及相关细胞因子;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结果:在本研究观察期间,与传统治疗组比较,西罗莫司组在治疗过后第3个月的SLEDAI评分低于传统治疗组,有明显差异(P=0.005);西罗莫司组在治疗后的第3、6个月的泼尼松使用剂量更低(P<0.05);西罗莫司组在各个时间段的补体水平更高,然差异不显著(P>0.05);西罗莫司组相较于传统治疗组的治疗过后第1、3个月的抗ds DNAPlant biology定量均更低(P<0.05);西罗莫司组各个时间段的尿蛋白定量均更低(P<0.05);西罗莫司组的T细胞绝对值在治疗后的第6、12个月指标更优(P<0.05);西罗莫司组在治疗后第12个月CD19~+B细胞情况更优(P<0.05);西罗莫司组在治疗后各时间段的Th17细胞、Treg细胞比例指标均更优,然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Th1细胞比例与Th2细胞比例、Th1/Th2比值在治疗后的各个时间段无明显差异,西罗莫司组的Treg/Th17比值优于传统治疗组(P<0.05);IL-4在第6个月、IL-6在第1个月及IL-10在第3个月时西罗莫司组指D-Lin-MC3-DMA作用标更优,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段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西罗莫司组在第3个月时水平更低(P<0.05)。西罗莫司组有1例有轻微恶心、胃肠道不适症状,后自行缓解。结论:西罗莫司联合传统治疗对SLE患者的免疫指标和微炎症状态有明显改善作用,效果优于单纯使用传统药物。
抗菌药物相关迟发性皮疹的临床特点及其进展为重型皮疹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使用抗菌药物出现迟发性皮疹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进展为重型皮疹的相关因素,为抗菌药物迟发性皮疹患者的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依据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使用抗菌药物出现皮疹的不良反应报告,收集患者基本特征、过敏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处理等信息,分析使用抗菌药物出现迟发性皮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迟发性皮疹患者进展为重型皮疹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使用抗菌药物出现迟发性皮疹的56例患者,其中头孢菌素类和糖肽类抗菌药物的致敏次数最多(各13例,各占比23.2%),皮疹发生时间多分布于抗菌药物使用后2~7d(36例,占比64.3%)。患者多使用抗组胺药治疗(24例,42.9%),28日全因死亡率为14.3%(8例)。56例患者被划分为发生严重皮肤不良反应(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SCARs)组11例、未发生SCARs组 45例。两组患者基础情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用药时间(Z=-2.281,P=0.023)、用药期间最高白细胞计数(CB-839 molecular weightZ=-2.186,P=0.029)、最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Z=-4.138,P<0.01)和最高单核细胞计数(Z=-2.757,P=0.006)存在显著性lichen symbiosis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用药期间最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0.030,P=0.004)存在组间差异。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用药期间最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临界值为0.255×10~(9 )L~(-1)GW-572016试剂,曲线下面积为0.905(0.826~0.984)。结论:导致患者发生抗菌药物相关迟发性皮疹的主要抗菌药物类别为头孢菌素类和糖肽类。用药期间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SCARs密切相关,应在临床用药中加强监测。
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行阶梯式分娩镇痛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行阶梯式分娩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拟行分娩镇痛的待产妇165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阶梯1组、阶梯2组,3组均于L_(3-4)间隙行硬膜外分娩镇痛,镇痛药物配方为0.1%盐酸罗哌卡因+2.0μg/ml枸橼酸芬太尼共100 ml,负荷量8 ml,单次按压剂量6 ml,间隔时间15 min。对照组全程脉冲剂量6 ml/h;宫颈口扩张至5 cm后,阶梯1组输注的脉冲量改为8 ml/h,阶梯2组为10 ml/h。在宫颈口扩张至10 cm后3组均停用镇痛泵。记录宫颈口扩张至2 cm、5 cm、10 cm时以及胎儿娩出时产妇的VAS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宫缩情况。记录各产程时间、镇痛泵输注总用药量、缩宫素使用情况、分娩方stimuli-responsive biomaterials式以及不良反应,记录胎心变化、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结果:宫颈口扩张至10 cm和胎儿娩出时VAS评分对照组、阶梯1组、阶梯2组依次降低,总产程、第一产程时间对照组、阶梯1组、阶梯2组依次缩短,镇痛泵输注总用药量对照组、阶梯1组、阶梯2组依次selleckchem C59减少(均PMK-4827<0.05)。3组缩宫素使用率、Bromage评分、胎心变化、不良反应、分娩结局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宫颈口扩张至5cm时增加输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剂量行阶梯式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可降低产妇VAS疼痛评分,缩短总产程、第一产程时间,减少镇痛泵输注总用药量,未增加不良反应。输注剂量10 ml/h时镇痛效果更好。
不同施氮量对枸杞叶片及根系氮素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枸杞植株叶片及根系中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对施氮量的生理响应。【方法】共设置3种不同氮肥施用量处理,分别为N1(减氮20%,DNA Damage/DNA Repair抑制剂540 kg/hm~2)、N2(中氮,675 kg/hm~2)、N3(增氮20%,810 kg/hm~2),分别测定叶片和根系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脲酶(UE)的活性。【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宁杞7号叶片中NR、GS和UE的活性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N2处理NR显著高于N1、N3(P<0.05),GS和UE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层枸杞植株根系氮素代谢相关酶活性随施氮量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在0biological validation~10 cm土层中,根系的NR、GS及UE分别呈降低、先增加后降低及基本不变的趋势;在10~20 cm土层中,根系的NR和UE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GS则呈先降低后Baricitinib细胞培养基本持平的趋势;在20~30 cm土层中,根系的NR、GS及UE则分别呈先增加后降低、降低及增加的趋势;且不同施氮量间根系中NR活性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间GS、UE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枸杞主栽品种宁杞7号叶片及根系的NR活性对施氮量的敏感性较强,GS及UE活性对施氮量反应不敏感。因此NR是宁杞7号氮代谢的关键酶,可以用来筛选最佳氮肥施用量,提高枸杞植株氮素利用效率。综合叶片与根系中3种不同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其在不同施氮量下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N2(中氮,675 kg/hm~2)处理更有利于酶活性的增强。
miR-146a靶向调控TLR4在华支睾吸虫感染致病中的作用
华支睾吸虫病是我国及我省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寄生虫病,该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发生胆道病变、肝功改变、肝硬CL 318952体内实验剂量化及胆管癌等。虫体所致的机械性损伤、分泌物作用及免疫病理性损伤等是胆道病变的主要机制,并可能参与肝损伤,但宿主的内源性调控机制在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胆管癌及肝胆损伤中的作用尚不清GNE-140作用楚。miR-146a与细胞的增殖分化、病原生物感染和肿瘤等关系密切,在诱导cutaneous nematode infection天然免疫的激活和调节炎症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其在华支睾吸虫感染中的作用未见报道。本研究在已证实华支睾吸虫感染致宿主肝细胞凋亡、肝铁沉积和肝脏miRNA表达异常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该虫感染对宿主miR-146a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肝胆损伤,如肝功能改变、胆管上皮细胞癌变、肝纤维化、细胞凋亡和炎症因子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而通过miR-146a过表达和封闭实验证明其对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胆管癌及肝胆损伤的干预作用,确认miR-146a在华支睾吸虫感染致胆管癌及肝胆损伤中的调控作用,为阐明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致病机制及建立新的防治措施打基础。
新型四氢吡啶并[4,3-d]嘧啶衍生物的合成及抗弓形虫活性
为开发高效、高选择性抗弓形虫药物,依据药物拼合原理,设计合成了20个新的四氢吡啶并[4,3-d]嘧啶衍生物.以1-苄基-Adezmapimod体内实验剂量3-乙氧羰基-4-哌啶酮盐酸盐为起始物,通过7步反应得到了目标化合物7a~7t,其化学结构均经过核磁共振波谱(1H NMR, 13C NCompound 3半抑制浓度MR)、质谱(MS)以及元素分析联合确证.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了其体外抗弓形虫活性,并筛选出活性最理想的化合物;定量考察其对弓形虫二氢叶酸还原酶(Tg DHFR)的抑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 10个化合物的体外抗弓形虫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乙胺嘧啶及磺胺嘧啶.化合物7p的体外抗弓形虫活性最理想,针对Tg DHFR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仅为15 nmolChild psychopathology/L,而针对人源二氢叶酸还原酶(h DHFR)的IC50值为1460 nmol/L,表现出很高的选择性.分子对接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7p可通过5个氢键与Tg DHFR强力结合,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开发抗弓形虫的新药.
揿针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揿针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Canagliflozin至2022年3月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术后在超声引导下Biotic surfaces行连续收肌管阻滞(ABC)镇痛,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揿针治疗。比较两组术后24、48、72、96、120 h静息时及被动功能锻炼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角度;比较两组术后口服镇痛药物补救率、住院时间、满意度评分;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静息时及被动功能锻炼时VAS评分、膝关节活动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72、96、120 h,观察组静息时及被动功能锻炼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角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镇痛药率补救低于对照组,LGX818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ACB镇痛联合揿针治疗可有效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早期主动功能锻炼,减少补救镇痛药物使用,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高胸段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
目的 评估高胸段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HTSB)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2023年6~9月在宁德师范学院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HF组和HTSB组每组10只。通过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来建立CHF大鼠模型。通过硬膜外导管注射0.2%罗哌卡因进行HTSB治疗。测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储备(CFVR)、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舒Panobinostat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和收缩末左心室内径(LVDs)。采用相应试剂盒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HF组大鼠CFVR、EF和FS显著降低[(3.27±0.61)比(2.51±0.65),(78.35±0.25)%比(53.58±6.75)%,(38.22±4.69)%比(24.37±3.18)%,P<0.05];与CHF组相比,HTSB组大鼠CFVR、LVDd和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CHF组大鼠血清CK、cTnI、NT-proBNP、TNF-α、IL-6和MDA水平均显著升高,而NO、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CHF组相比,HTSB组大鼠血清CK、cTnI、NT-proBNP、TNF-α、IL-6和MDA水平均显著降低,而NO、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HTSBwww.selleck.cn/products/mln-4924组大鼠心肌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P-选择素(P-Selectin)表达均显著升高,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medical isolation达显著降低(P<0.05);与CHF组相比,HTSB组大鼠iNOS、ICAM-1和P-Selectin表达均显著降低,而e NOS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HSTB治疗能够改善CHF大鼠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这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进而减轻内皮功能障碍来实现。
载铜锌抗菌珠光颜料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研究
本文以珠光颜料为基底,采用液相沉积工艺制备载铜锌抗菌珠光颜料。按照铜锌在抗菌珠光颜料中的质量分数为2 wt.%,调节铜锌摩尔比分别为1:99、2:98、3:97和4:96,确定最佳铜锌摩尔比的情况下,调节铜锌在抗菌珠光颜料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5 wt.%、2.0 wt.%和2.5 wt.%,制备出多种不同型号的抗菌珠光颜料,分别对制备出的抗菌珠光颜料进行XRD、SEM、抑菌率及色差等测试分析,探讨铜锌摩尔比以及铜锌在抗菌珠光颜料中的质量分数的变化对抗菌珠光颜料的物相、成分、色差及抑菌性能的影响。获得最佳铜锌摩尔比以及铜锌在抗菌珠光颜料中的最佳质量分数的抗菌珠光颜料,并达到抑菌率、色差及抗菌衰减率最优的Gefitinib溶解度抗菌珠光颜料,具体结果如下:(1)通过XRD、SEM对抗菌珠光颜料的物相、成分以及形貌分析,确定了抗菌珠光颜料内铜、锌元素以氧化铜和氧化锌的形式存在。负载的氧化铜和氧化锌在珠光颜料表层分布密度和颗粒大小,与载入铜锌摩尔比及铜algal biotechnology锌在抗菌珠光颜料质量分数成正比。面扫描分析表明铜、锌元素分布均匀。(2)通过比浊法和振荡法等抑菌实验表明原始珠光颜料基本不具备抑菌性能,在此基础上负载铜、锌元素,抗菌珠光颜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与负载铜锌摩尔比和铜锌在珠光颜料中的质量分数成正比。从抗菌珠光颜料的抑菌率和色差综合衡量考虑,当铜锌摩尔比3:97、铜锌质量分数2wt.%时,抗菌珠光颜料的抑菌率达到99.99%,且该比例下抗菌珠光颜料色差变化小于2.8 NBS。(3)模拟现实中抗菌珠光颜料的储存及使用过程中的抑菌率衰减,将抗菌珠光颜料自然存放一年和连续水洗9次后,经实验结果表明,抗菌珠光颜料的抑菌率会随着时间延长和水洗次数增加逐渐衰减。同时抗菌珠光颜料负载铜锌量越大其抑菌率衰减越缓慢。当负载质量摩尔比3:97、铜锌在抗菌珠光颜料中的质量分数2 wt.%时,抗菌珠光颜料在自然存放一年和连续水洗9次后,其的抑菌率依然可分别保持在95%和85%以上。(4)通过SEM观察表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负载铜锌摩尔比3:97、铜锌在抗菌珠光颜料中的质量分数2 wt.%的抗菌珠光颜料接触后,细菌细胞膜表面由光滑平整变得粗糙甚至部分区域破裂,且发现两者的细菌细胞内容物流出。结合革兰氏染色实验,染色区域面积增大也说明细胞内容物流出现象存在。这些现象表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正常的生理结构遭到抗菌珠ABT-199价格光颜料的破坏,进而无法实现正常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