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性偏头痛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目的:通过处理分析发作间期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图像,分别获得大脑自发神经元活动以及脑功能网络连接关系,从而进一步阐述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方法:将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三组研究对象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三组研究对象分别是处于发作间期的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21例、处于发作间期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BPPV)20例以及健康人19例。先用MRIConvert软件将数据格式由DICOM转换成数据处理工作站可以识别的NIFTI格式,再用MRIcron软件和基于Matlab的SPM12进行图像质量检查。然后通过RESTplus软件对原始图像进行处理,利用SPM12进行方差分析,采用Bonferroni多重比较的统计学方法得到局部一致性(Re Ho)、低频振幅(ALFF)有差异的脑区,对ALFF进行GRF矫正。然后分别将Re Ho、ALFF分析中三组差异最显著脑区分别做功能连接(FC)分析比较。结果:(1)ALFF比较:与健康人相比,BPPV患者的左侧海马ALFF值显著升高(p<0.05),VM患者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之间相比,BPPV患者左侧selleck HPLC海马的ALFF值比VM患者显著升高(p<0.05)。(2)Re Ho比较:与健康人相比,VGDC-0068浓度M患者的右侧额中叶Re Ho值显著升高(p<0.05),BPPV患者的右侧额中叶Re Ho值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之间相比,VM患者右侧额中叶的Re Ho值比BPPV患者右侧额中叶的Re Ho值显著升高。(3)以三组ALFF最显著差异脑区左侧海马为感兴趣区功能连接比较:与健康人相比,VM患者与BPPV患者的丘脑区均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增强(p<0.05);两组患者之间相比,BPPV患者比VM患者的丘脑区的功能连接增强更显著(p<0.05)。(4)以三组Re HVascular graft infectiono最显著差异脑区右侧额中叶为感兴趣区功能连接比较:与健康人相比,VM患者的右侧前额叶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明显增强(p<0.05),BPPV患者的右侧前额叶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之间相比,VM患者比BPPV患者的右侧前额叶功能连接增强(p<0.05)。结论:前庭性偏头痛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脑功能磁共振数据分析存在明显差异,可以说明前庭性偏头痛不同于周围前庭眩晕疾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间接说明了前庭性偏头痛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此外,我们研究发现BPPV患者与VM患者存在同样的激活脑区,推测VM与BPPV存在共同的神经传导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