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本文拟从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与药理作用两方面,综合辨析并初步确定黄芩中潜在的Q-marker;拟建立基于新型绿色溶剂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对所确定的部分Q-marker进行定glucose homeostasis biomarkers量分析,以期进一步完善黄芩质量控制体系。方法:以人乳腺肿瘤MCF-7细胞及前列腺肿瘤DU1PLX-4720溶解度45细胞作为靶细胞,建立中空纤维细胞捕获法(HFCF)对黄芩中生物活性成分进行筛选。运用单一变量法对影响筛选结果的因素进行考察及优化,方法学考察在最佳试验条件下进行,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筛选出的黄芩中潜在的Q-marker进行初步辨析。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对黄芩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黄芩药材、乳腺肿瘤及前列腺肿瘤的相关数据从TCMSP、Uniprot及OMIM等数据库检索得到,并通过STRING及Metascape等平台对其进行分析;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相关网络并对其进行拓扑学参数分析;使用SYBYL-X2.0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最后结合HFCF试验结果进一步确定黄芩中潜在的Q-marker。以醇胺和脂肪酸制得的可切换低共熔溶剂作为萃取剂,考察并优化影响萃取效率的因素,于最佳条件下考察方法的效能指标,建立可切换低共熔溶剂-均相液液微萃取(s DES-HLLME)方法,结合HPLC对初步确定的黄芩中Q-marker进行定量分析。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差示扫描量热法对萃取相进行表征,并根据相应结果对微萃取机制做出分析。结果:HFCF最佳试验条件为:聚丙烯中空纤维(内径:0.6 mm;孔径:0.2μm);样品相浓度,50 mg/m L(MCF-7细胞)与25 mg/m L(DU145细胞);筛选时间,2.0 h(MCF-7及DU145细胞);细胞密度,5×10~6 cells/m L(MCF-7细胞)与2.7×10~6 cells/m L(DU145细胞);洗脱溶剂,甲醇;复溶溶剂,甲醇(MCF-7细胞)与70%乙醇(DU145细胞)。通过对比对照品的保留时间(t _R),两种靶细胞从所有批次黄芩药材中均捕获到5个活性成分:野黄芩苷(t _R=14.045)、黄芩苷(t _R=16.038)、汉黄芩苷(t _R=18.302)、黄芩素(t _R=21.156)与汉黄芩素(t _R=23.105);从第一批黄芩药材中捕获到野黄芩素(t _R=16.708)。网络药理学以及分子对接结果显示,HFCF法筛选出的上述六种活性化合物均存在抗乳腺肿瘤/前列腺肿瘤活性,因此初步将其确定为黄芩潜在的Q-marker;并推测其可能通过调控PTGS2、HSP90AB1、AKT1、AR等靶点,作用于PI3K-Akt、p53、IL-17、MAPK等信号通路,参与细胞死亡的正向调控及蛋白质磷酸化的正向调控等生物进程,进而实现抗乳腺肿瘤/前列腺肿瘤作用。sDES-HLLME法的最佳试验条件为:萃取剂,90μL DMEA-庚酸(1:1,n:n);相转换剂,5.0 mol/L的盐酸溶液100μL;样品相盐浓度,10%(w/v);萃取时间,0.3min。在该条件下,该方法对目标分析物的富集倍数在0.4-104之间;线性范围分别为:0.033-8.65 mg/L(野黄芩苷)、0.022-5.77 mg/L(黄芩苷)、0.0033-0.865 mg/L(野黄芩素与汉黄芩苷)和0.0022-0.577 mg/L(黄芩素与汉黄芩素);相关系数均大于0.9866;检测限低于8.0×10~(-3) mg/L,定量限低于2.4×10~(-2) mg/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1%-7.8%和0.2%-9.2%;回收率在89.3%-114.4%之间。该法结合HPLC测得黄芩药材中的野黄芩苷、黄芩苷、野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BMN 673纯度素及汉黄芩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7、278.1、0.12、36.5、1.5和1.0 mg/g。结论:本文采用HFCF、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等方法初步确定了与黄芩药效紧密联系的Q-marker,并明确了黄芩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为黄芩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提供了思路;建立的s DES-HLLME法也成功应用于所确立Q-marker的富集、纯化与测定,其在复杂基质样品中微量分析物的预处理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