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部分地区犬肠道常见原虫感染现状调查及基因型鉴定

毕氏肠微孢子虫、蓝氏贾第虫和隐孢子虫是三种人兽共患的重要肠道寄生虫,能引起人类、家畜和宠物等多种动物的感染。犬作为与人类接触最为密切的动物之一,同时也是这三种肠道寄生虫的重要宿主。本研究为了解哈尔滨市部分地区犬肠道这三种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分析其人兽共患风险,对该地区进行犬肠道寄生虫的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这三种肠道寄生虫进行基因型或虫种鉴定。在哈尔滨市部分地区共采集到犬新鲜粪便408份,其中宠物医院98份、小区内74份、流浪犬收容所139份、宠物市场97份。采用巢式PCR结合测序的方法对毕氏微孢子虫、蓝氏贾第虫、隐孢子虫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基因型鉴定。PCR结果显示,毕氏微孢子虫检出阳性样本26份,感染率6.4%。不同组别结果显示,在来源组中流浪犬收容所感染最严重,感染率为9.4%;其次是宠物市场,感染率为7.2%,宠物医院和小区内的感染率分别为3.1%和4.1%,不同来源地之间感染情况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在性别组中各组感染率雄性6.6%,雌性6.1%,差异不显著;在地区组别中,道里区感染率最高,为9.6%,其次是呼兰区、道外区和香坊区,感染率分别为5.8%、4.6%、4.1%,南岗区收集到的犬的粪样中没有发现毕氏肠微孢子虫的阳性菌株且不同区域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率差异极显著。基于毕氏微孢子虫ITS序列,对26份阳性样本进行基因分型。经过序列分析对比,共检出8个基因型,包括已知的4种基因型Pt Eb IX(n=15)、Ebp C(n=2)、D(n=2)、WW8(n=1),其中Pt Eb IX为优势基因型,以及未知的4种基因型,暂时命名DL132(n=3)、DL92(n=1)、DW33(n=1)和XF17(n=1)。蓝氏贾第虫检出阳性样本12份,感染率为3%。不同组别结果显示,在来源组中流浪犬收容所感染最严重,感染率为4.3%;其次是宠物市场和宠物医院,感染率分别为4.1%、2%,小区内的未发现阳性样本,差异极显著;在性别组中各组感染率差异不显著,感染率为雄性3.1%,雌性2.8%;在地区组别中,呼兰区感染率最高,为4.9%,其次是道外区、道里区和香坊区,感染率分别为3.1%、2.6%、2%,在南岗区收集到的犬的粪样中没有发现蓝氏贾第虫的阳性菌株且不同区域蓝氏贾第虫感染率差异极显著。基于蓝氏贾第虫BG基因位点序列,对12份阳性样本进行基因分型。经过序列分析对比,共检出2个蓝氏贾第虫集聚体,包括集聚体C(n=4)和集聚体D(n=8)。隐孢子虫共检出7份阳性样本,感染率为1.7%。不同SAG抑制剂组别结果显示,在来源组中流浪犬收容所感染最严重,感染率为3.5%;其次是宠物市场,感染率为2.1%,宠物医院和小区内未发现隐孢子虫Staurosporine体外阳性样本,不同来源地之间感染情况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在性别组中各组感染率雄性1.8%,雌性1.7%,差异不显著;在地区组别中,道里区感染率最高,为2.7%,其次是呼兰区、道外区,感染率分别为1.9%、1.5%,香坊区和南岗区收集到的犬的粪样中没有发现隐孢子虫的阳性菌株且不同区域隐孢子虫感染率差异极显著。基于隐孢子虫SSUr RNA基因序列,Arabidopsis immunity对7份阳性样本进行基因分型。经过序列分析对比,共检出2个基因型,犬隐孢子虫(n=4)和微小隐孢子虫(n=2)。该研究中检测出的毕氏微孢子虫基因型中属于Group1的基因型D和Ebp C,以及隐孢子虫中检测出的基因型犬隐孢子虫和微小隐孢子虫均有人畜共患性,所以该研究结果表明,毕氏肠道微孢子虫、隐孢子虫在本区有一定的人兽共患病风险。